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安心的方法

首先,是“正視現實”,其次,要“懷抱信心。最後,遇到不順心時,要“心平氣和”,試著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就及時改正,如果是他人的問題便不必煩惱了。

我做得到嗎? 失敗了怎麼辦? 別人會怎麼想? 壓力怎麼來,就讓它怎麼去吧……
人的習性是∶從小就好逸惡勞、厭苦喜樂,除非是意志力較强的人才能免於這種習性。 面對外來的問題,有的人是以責任感,有的是以恐懼心,還有的則以缺乏安全感來處理它。 恐懼心、沒有安全感、過重的責任感,這些加總起來,就變成壓力。


恐懼感的來源

人往往因為沒有清楚認識自己而不能相信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智慧、優缺點瞭解不够充分,經常不是誇張了自己的才華,便是膨脹了自己的能力。 自己不一定有這麼大的才能、有這麼大的把握,但在心中,則自信滿滿地誇張自己、伸展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挫折與困擾,無法稱心如意,於是產生了恐懼感。 在這種情形下,便隨時隨地處於一種壓力狀態。
一個人求發展的心很强,卻不知道在求發展的過程中,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無法預先想辦法來掌控它,於是壓力隨之而來

少一點“得失心”

减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够全力以赴。
少一分得失心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成功,不要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 如果抱持著非成功不可的心態,人都不能做了。 成功不是僅僅靠個人主觀的意念或努力,就能達到的。 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成功,都是有外在的、客觀的許多因素相互配合,那就是時也、事也、地也、命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成功不要驕傲,失敗也不必痛苦,心理大概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了。

多半年輕的創業者,並沒有想到自己有什麼樣的條件,也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只是想到也許可以試試看就去做了。 很多人都是這樣開創出一番大事業的。

找到自己的方向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人緣和財力資源,知道自己所處環境的條件,衡量看這些因素是不是許可自己成功,而且能成功到什麼程度。

人要成功,又要面對壓力,所以要充分瞭解自己,然後找一個方向來全力以赴。 所謂的方向,是一面成長自己,一面又能奉獻自己,對自己有利、對他人、對社會有益。

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機會很多,可是機會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掌握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原則、方向一變再變,對於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新增很多。 譬如,我會寫文章,我變成一個作家,好不好? 對於我來說,當一個作家,不如當一個和尚更適合。 實際上,我從小就能寫,但要看哪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另外,專長和興趣最好能配合得當。 比如,現在沒有興趣做別的事,只對某一項工作有興趣,那就去瞭解它、朝這個方向發展。 鎖定方向培養專長之後,就要盡力發揮、儘量深入,持之以恒地去做,也可以不必管成敗的壓力。

一個人只要鎖定方向,在努力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磨煉、挫折,沒有關係,這是正常的事。 在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著,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 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够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作智慧。

何必放不下?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事實上,這些都未必是自己的,何必放不下? 人出生的時候,沒有財產、沒有名望、沒有地位、沒有身價,什麼也沒有。 有了之後,當自己沒落、倒楣時,就很痛苦。 所謂壓力,就是害怕不能伸展、成長,就是害怕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上希望成功,求得保障。 在工作上,認為自己沒有完成的事,責任沒有盡到,這也變成壓力。

不要把希望變壓力
如何免除壓力? 沒有完成的事,只要盡心盡力,就算盡了責任。 如果事情已經是這個樣子,那也不需要覺得有壓力。
有的人事情還沒發生,心理壓力就已經很重,因為其它人要求你、期待你,自己也要求自己,這都是正常的。 但這不能視之為壓力,這是一個希望、一種期許。 如果把希望當成壓力,反而會减少自己奉獻和努力的心力與體力。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
現在社會普遍有種不安定感。 如果心不安,就很容易被環境牽動,一旦環境產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 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後連生命也不安穩了。 而這些不安,一樣一樣重迭起來,像漩渦一樣,會導致結果愈來愈嚴重,愈來愈麻煩。

心安的三個方法
第一是“正視現實”,當覺得不安時,要反問:不安是為了什麼? 遇到任何不安,如果能面對它、正視它,問題往往也就消失了。
其次,要“懷抱信心”。 覺得無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態非常危險,會把自己帶入絕境,如果心態調整一下,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今天能過,明天也一定能過。 永遠對未來懷抱信心與希望,這樣人生就會跟著改變。


最後,提醒大家遇到不順心時,要“心平氣和”,試著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 如果問題根源不在自己身上,也就不必煩惱了

 

——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