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樣才是大涅盤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 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渾沌。 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因為有分別所以有煩惱,有煩惱所以不離生死,不離生死所以在生死裏流轉不已; 在生死裏流轉不已,所以你欠我,我欠你,自無始生死以來,不知道跟多少的眾生產生了恩恩怨怨的因緣關係。

有的人認為彼此有緣是好事,若有善緣當然是好事,能以佛法結緣就更好。 若有惡緣,卻不是好事。 因此,你、我、他能够碰在一起,不論是過去的善緣或惡緣,都是有緣。 為什麼有人要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那是由於善緣少而惡緣多,所以相遇時,多半會你推我一把,我踢你一脚。 但有些人在某些時候,也會你扶我一把,我謝你一聲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是由於人與人之間有了善惡與恩怨的分別。
但是,有分別心並不一定不好,人世間文明的推展,人類生存質量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都需要我們以自我中心的分別,來完成自利利人的目的。 為了長遠地保護自己,為了個人的更大利益,我們必須健全與自己有關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

亦即說,除了個人的身心之外,家庭、家族、社會、國家、世界的每一個人員以及每一件事物的利害關係,都和我們不可分割。 可見,初以自己為中心,漸漸地,也能擴展成為利益他人,乃至利益全體人類一切眾生

不過,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分別的境界。 何謂無分別? 若依《金剛經》的說法便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人、眾生,是空間相,壽者是時間相。
凡有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都是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能無煩惱。 不論執小執大、執局部執全體、執空執有、執真執妄,都不出時空的妄想分別,皆是煩惱的异名。
妄想分別的自我,有小有大:個人中心的自我,是小我; 而全人類乃至全宇宙的一切眾生的自我,是大我。 通常將小我稱為自私的我,大我則被稱為博愛、稱為無我。 雖然大我比小我偉大,但依舊未離分別執著,仍然是生滅變遷的世間法。

大我對哲學家來說是一種觀念,對藝術家及宗教家則是一種認同和經驗。 囙此不論是物質現象,心理現象或是精神現象,皆是暫有的,所以佛教主張的無相,才是離開分別執著的自在解脫。

有些人修行,自認為已到無我的境界,但實際上,他們最多只是離開小我,體驗到大我的味道而已。 縱然他們已有‘宇宙與我一體,萬物和我同根’的經驗,卻還是在分別執著的三界之中。

佛法所講的‘無我’,又分作兩個層次:一為小乘證‘人我空’,而出三界入涅盤。 既離個人的小我,也不見全體的大我,以世間一切現象為因緣生滅的虛幻,以出世間的涅盤境界為不生不滅的真實。 他們不執大我為我,卻以不生不滅的涅盤法為我。 二為大乘證‘法我空’,既不以世間的因緣法為真實,也不以離開世間的涅盤法為真實。

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小乘羅漢的涅盤,也是短暫的,他們雖已從煩惱生死獲得解脫,卻還必須再進一步,回小向大,回小乘而轉入大乘,然後才能成佛,才能達到最究竟。

因此大乘佛法對三界生死輪回的這個環境,並不需要逃避、害怕,只要當下能够對現實的三界生死環境不起執著心,就可以做到處在生死而不受生死的煩惱所困。 能在生死之中而不受生死的痛苦所惱,這才是真正的大解脫人。

成了佛的人,不會逃避,也就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樣才是大涅盤。 不住生死就是不受生死束縛。 不住涅盤是自在應化於眾生生死的環境之中。 所以,菩薩是在世間而又是出世間的; 並不是逃避了現實以後才稱作菩薩。

大菩薩一定是住於世間而不為世間的煩惱所困擾; 成了佛以後,則與法界一切眾生同在,只要有眾生的地方,他都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