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既沒有异因之果,更不會有异果之因了。 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因果,不只是佛門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個人衣食住行之中,隨手可拈、隨處可證的真理。
‘你為什麼要吃飯?’
‘因為肚子餓啊!’
腹餓了要進食,進食就是“因”。
‘你吃過飯以後覺得如何?’
‘啊! 肚子飽了!’
肚子飽是一種“果”,有了枵腹進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飽了的“果”。

天氣轉凉的時候,我們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離不開因果。 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裏,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卻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墾拓,在窮海僻河邊營生,日日困苦月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不同。 有些人生來就住在花園洋房、高樓大廈,不受嚴寒酷暑的侵襲,有人卻窮居陋巷和違章建築,受著淒風苦雨吹打,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差异。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富貴,有人貧苦? 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繼如饑殍? 這都是因為他們自作自受的因果關係不同,並不是命運和世事對他們不公平; 怎麼樣的因地修行,便有怎麼樣的果證福報,因果原是相成的。

佛教的一偈: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
這是說:我與眾生的地位、名稱雖然不同,其實一樣的,人人有個真如自性,只不過在轉世投胎的時候,應機隨報而各各成為人、羊、牛……軀殼不同而已。 如果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顧眾生的痛苦,那麼,不必等到閻羅王來審判,我們自己捫心想想:這樣對待眾生是不是公平呢? 可見如是因,如是果,造什麼業障,受什麼果報,這是分毫不變的。

另外一首詩則說得更透徹: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有些貪食美味的饕餮,專喜歡殺取稚鳥,為了個人區區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倫之愛,並且殺戮太多,共業所惑,還會種下他日兵灾劫難的禍因。 現時許多珍奇的動物,由於人類的貪饜,已經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人類雖然享受到一時的甘肥,卻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孫留下災厄。 囙此時空容或不同,報應歷歷不爽,世間的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輪回; 一個人幸福不幸福,是貧賤或尊貴,都是其來有自,有因有果的,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

三世因果,俱由業識所成,“十來偈”中說得最是深入淺出: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這首偈告訴我們: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的三業是否清淨? 悲心是否遠大? 願力是否真切? 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禍福生死也有因果,我們過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緣,現在就有多少福報如意,要知道愛惜,不可恣意為惡。 我們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貴、幸福、圓滿,就應該培福、惜福:在消極上,要愛惜福德,就好比銀行的存款要節約惜守,不能亂花亂用揮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說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但念物力惟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不浪費自己的福德。 從積極上做,還要培植福德,滿倉滿穀的存糧總有吃完的時候,只有在田地裏流汗播種的,才更有燦爛收成。

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既沒有异因之果,更不會有异果之因了。 因果如何,全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