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弘法時,須面對芸芸眾生,以及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斷地為人解惑。 若有人提出問題,佛陀就為他們詳細解釋說明。 佛陀提倡涅盤寂靜的境界,也教導弟子們如何進入涅盤寂靜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嚮往,甚至外教弟子對此也都很好奇。
有一天清晨來了一比特婆羅門教徒,他很敬重佛陀的人格,也能接受佛陀的教理,更嚮往涅盤寂靜的境界,所以他也來聽聞佛陀的開示。 他恭敬作禮之後,向佛陀請教說:“佛陀,您所說的涅盤寂靜解脫之境,是我向來嚮往欣慕的目標。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脫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進入涅盤?靈魂如何脫離?靈魂又會到哪裏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當中是不生不滅,沒有來去的。”
這位婆羅門教徒聽了覺得很疑惑,說:“為什麼會不生不滅、沒有來去?人死之後,難道還永遠住在世間嗎?”
佛陀又為他解釋:“人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滅的,這種境界就是自在解脫之境。”他愈聽愈不瞭解,心裡愈是迷糊。
佛陀說:“我的回答你不能瞭解,那現在換我問你,由你來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點著了,若有人問:‘為什麼會有一盞火?’那麼你要如何回答?”婆羅門教徒就說:“我會回答:‘因為有木柴被點著了,所以會看到火光。’”佛陀又問:“若是這把火光熄滅了,又有人問你:‘火為什麼熄滅呢?’你要如何回答?”
婆羅門教徒說:“我會回答——因為木柴已經燒完了啊!火當然就熄。”佛陀又進一步問:“如果人家問你——火熄了到哪裡去了呢?”婆羅門教徒說:“那麼我會回答他說:‘你未免問得太多了!當然是有木柴才能點火,木柴燒完火自然就熄了,這是很自然的過程啊!為什麼還要問火熄了之後往哪裡去?’”
佛陀很慈祥地說:“對啊!這是一樣的道理:人的煩惱來自有這個身體,又必須面對種種人事,所以‘根’對境才會生起煩惱——六根對六塵即產生六識的煩惱。如果能够了悟:因根、塵、識等‘因緣假合’而生分別心才會產生煩惱。然後進一步把煩惱去除,也就是轉識成智——把智識轉成智慧;把根、塵、識分清楚,不去執著它,我們自然能以智慧去轉境。”
“總之,有了身體,有了根、塵才會惹起煩惱的火焰,我們要把根塵分清,煩惱之火才能熄滅。心中沒有煩惱的火焰,才會有解脫的心靈,心境才會自在;心對境不生煩惱,這就是涅盤呀!並不是死了之後才有另一個涅盤;涅盤就是解脫,寂靜光明的心地就是涅盤啊!”
那位婆羅門教徒終於聽懂了! 是啊! 離開‘現在’當下,那裡還有一個涅盤的境界呢? 想求得解脫——離開日常生活,要去哪裡求解脫呢? 就是因為有煩惱的名稱,所以才會有解脫的境界,這原本就是相對的; 有心靈的生滅,才有涅盤的名稱,這不過是一念之轉。
我們學佛若能深刻體會佛陀所宣說的道理; 每天面對各種境界時都能分清它,就不會聽到各種雜音而心生煩惱,也不會眼見色而生起欲求之心。 此外,鼻根、舌根、耳根、意根的作用也是一樣。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認清本分,真正發揮良能,怎會有煩惱呢? 若能天天如此,則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光明的境界,也就是涅盤寂靜的境界。 學佛想求得解脫,當下即可得到; 想得到涅盤的境界,在今生即可得到,只要你的心地沒有黑暗、自在澄清,當下就是涅盤的境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