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 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
(一)經行方法
經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虛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手,置於前腰之前。 慢步經行時,每一步都儘量的慢,一脚跨出,先將脚尖著地,再慢慢將脚掌、脚跟放下,平常每跨一步,大約半個脚掌至三分之二脚掌的長度,也可視情况調整。 經行時要清清楚楚的感覺每一步的跨出、著地及換脚的感覺,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脚尖、脚掌、脚跟著地的每一瞬間。
除了動作之外,經行時的調息、調心方法,均與打坐時相同。 基本上從頭到腳,全身的每個部位,都要儘量完全的放鬆,頭頂天、收下顎、縮小腹、腰背挺直、眼睛微閉、自然的向下前方看,面帶喜悅的微笑。
脚雖是踩在水泥地上,因是脚尖先著地,重心在脚掌前端,囙此感覺地是柔軟的,如是腳後跟先著地,便會感到地是硬的。 當脚掌完全著地時,會感覺到地有一股吸引力,地就像一塊大磁石,把這只像一小塊鐵一樣的脚吸住,每一脚踩下去,均被穩穩地吸住,無論身體如何搖晃,都不會影響脚步。 提起脚時則感覺仍有吸力,因此僅能慢慢移動抬起,再換另一脚踩下去,兩隻腳都應是很穩定的。
一方面注意重心,一方面注意動作,注意動作的感覺從小腿到脚尖,每一個移動,都感覺得清清楚楚。 此時聽不到四周的聲音,那跟自己無關; 看不到周邊的景物,景物也跟自己無關。 只是專心注意在兩腿兩腳的每一個動作。 這是在鍛煉心的忍耐性、穩定性和意志力。
(二)步步為營
經行時,在當下的一步尚未走好之前,千萬不要邁出第二步,此可稱為步步為營。 營就是能攻能守,進退自如,攻能百戰百勝,守能固苦金湯。 如果只是站著不動,或者還沒站穩就動,都是不妥的。
有人說「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正是此意。 「現在」可長可短,短如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一小時、半天、一天,一個時段、一生一世等都是。 精進修行的人,應當「克期取證」,「期」即是指定一個時間的規劃,在此特定的期間,要完成一個預設的目標。 在當下的此刻,要站得穩穩的,守得牢牢的,再把這一刻的心境,繼續延長為一個時段,在此時段內,全力以赴地完成既定目標,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這就是將現在延伸,而達成實證的目的。
一般的修行人,常會三心二意,例如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拜懺等,這樣的修行必修不好。 應當先把方向掌握認定後,一門深入,堅持到底。 這個原則,也可用於成事及做人,當依各人本身之資質,選定方向,奮力前進,即能完成一項大事業,至少也能盡力走完自己該走的路。 否則就像賽跑時經常變換跑道,終其一生,便可能一事無成,卻還認為空有滿腔熱血,竟然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怨天尤人。
經行時大家是同一方向走,每步均宜踩得很穩。 當別人脚步寬時,跟著寬,別人慢下來時也跟著慢,否則別人慢自己快必發生衝撞,這是團隊精神。 但在團體的大同中可有小异,經行時整體方向是一致的,唯脚步大小,則依個人情况,可大可小,加以調整,但不能影響及整體之活動。 所以集體修行有助於發揮對別人的關懷,以小看大,可擴及對團體、社會整體的關懷。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尤其現在的工商社會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彼此均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個人的方向、目標,宜配合團體或全體的方向、目標而行。 如硬要跟全體逆向而行,必然問題叢生,除非已發現他人走反了方向,能肯定自己的逆向而行才是正確的,那倒也可以糾正他人走出另一條正路來。
經行的時候,整個注意力集中在脚的移動和身體的移動,很清楚的感覺到自己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斷的往前進。 這時的你,會發現越走越有意思,越走越感到愉快。
(三)立足點和方向感
當我們踩在茫茫的沙漠地上,那種感覺是虛浮不實的,人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立足點和方向感。 生活中如常有踩不穩,和迷失方向之情况,無論是短暫的或終生的,都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莫大的困擾。
在戶外經行,通常都感到輕鬆愉快又自在。 有些人感覺慢步經行比快步經行更安定、更自在; 有些人則覺得快步經行比慢步經行更能集中注意力,這與慧根之深淺無一定關係,倒是與個人的體質及生活習性有關。
有些人覺得,在禪堂裏打坐比在室外經行,更能感到安定和舒服; 有些人相反。 在禪堂裏打坐與在室外經行,都是必要的。 透過動中修行與靜中修行,期使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情况下,都能攝心收心,隨時隨地,動靜相宜。
在禪修營中所教授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依照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管道去練習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個中的妙用。 這套禪修方法,對社會各界人士均適用,在不同的時代,也一樣適用。
(四)立禪
當我們等車、等人或搭乘巴士時,以及凡是需要站立時,便可用立姿修行,叫作立禪。
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叫meditation,就是冥想的意思,冥想是坐、立、躺均可以做的。
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淨、空靈的狀態。 有人形容冥想為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在佛經裏,把meditation翻成思惟修。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禪坐就是「坐」,因此害怕來參加禪修活動,怕自己的腿不够熟練,坐不下去。 其實真正的參禪,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行、住、坐、臥,皆可參禪。
立禪的姿勢,上半身與打坐相同,雙手自然下垂,雙手握虛拳,手指自然輕鬆彎曲,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不宜用力,此式是讓指尖之氣,能相互交流不外泄,但不要為了做好這個姿勢而變得緊張。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把重心平均放在雙腳的脚掌上,不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在脚跟上,其用意在於可讓我們的上半身較為舒緩不緊張,且重心較穩。 此時除膝蓋、小腿及脚掌,需稍微用力之外,身體其他部分,儘量地放鬆。
站好姿勢後,可用你平常用慣的方法,不論是隨息法、數息法、念佛法、念佛數數法的那一種,都是可以的。
一般人在站立時,如把眼睛閉上,會有失去重心而身體搖晃之感,容易傾倒,所以練習立禪時,還是把眼睛睜開為宜。 立禪是隨時隨地只要站立著便可做,不過,若在戶外,要記得把隨身的物品擺在脚前,方便照顧以免遺失。
當站立時,過五至十分鐘雙腳可能產生麻、僵、硬或累的感覺,可將身體重心移到一隻脚上,讓另一隻脚休息,等重心所在的脚累了,再換到另一隻脚上,雙腳相互交替,但切記勿頻頻換脚,避免影響身心之安定。 站立時,要去感覺或想像著心中的輕安及喜悅。
參禪的重點雖不在「坐」,但以人體的結構、重心看,仍以「打坐」較為舒服、合適並且持久。 唯在禪修時為變換姿勢,調劑身心,立禪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
——聖嚴法師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