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分為兩類: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 因緣亦分為兩類:①因緣有,②因緣空。 因緣有的有,是指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 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 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餓鬼、畜牲、地獄等三途惡道之果報。 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則。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天道呢? 除了六欲天及禪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强健,能力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福報。 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三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 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鬼、貪心鬼等。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並存於世。 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為人面獸心的人; 其實動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陰險兇惡。 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 而人類一旦起了噁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於地獄,有些人在打禪七時,對禪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况了。 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想像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為人間地獄。 例如在醫院裏,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復原的希望,其身心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 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 縱然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 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 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為止。 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為無漏功德; 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佈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為有漏功德。有漏是指一邊告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稱為有漏功德。 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那便是有漏。凡夫眾生只知「有我」。 「我」存在於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說,果是從因而起。 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恒不變的存在,神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 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 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是迴圈無端的關係,不是誰先誰後的關係。 在我們這個世界,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 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 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 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 才能積極地準備將來,到達成佛的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來參加禪修營,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時。
首先是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們到了法鼓山的結果。
其次也是因:在禪修營期間,每天從早到晚的各項學習和修行活動,則是又在造作另一個人生目標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時:造了這個因的同時,即是得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之結果的過程。 可見,凡事都是互相迴圈互為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後關係,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為其偌大家產,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 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够連續三代富貴者,已屬不易,何况是永遠地世世代代。 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歷經起起滅滅之變化,更何况是小小的家族呢! 因為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也都是無常。 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善果方能繼續保持。 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够轉有漏因果為無漏因果了。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 佛教徒都知道有「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了眾生; 凡夫眾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造作惡業罪因,卻在感受苦報之時,一昧的怨天尤人。 菩薩與眾生真是智慧與愚癡的對照。 菩薩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惡因,眾生不知杜絕惡因卻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得解脫。 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 被動的受報,就像欠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受難。 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至還得更多些,例如佈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前面說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聖人的因果則是無漏的,因為聖人造無漏因,便得無漏果。 無漏的果分為小乘的和大乘的兩種:小乘的又分獨覺和聲聞,大乘的又分為菩薩和佛。 凡夫所修有漏的善業,如透過不斷的修行,一再地累積福慧資糧,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也能轉有漏為無漏的。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