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 因是主,緣是賓,一個現象的產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屬的助緣才成。 例如此次禪修營,「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有聽聞佛法、修學禪法的機會,以發揮其在社會上正面的影響力,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而來參加的諸位則是緣,沒有諸位的參加,這次的禪修營便辦不成了。 反過來說,現時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種種現象,變化得太快,極需有類似禪修營的活動,提供給大衆,做心靈的調適; 這個需求便成為因,禪修營的提供則成為緣; 亦即各位是因,我應大眾之需求而給予協助,反成助緣。因此,我們彼此,互為因果,亦可互為因緣。
一切的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 《阿含經》說,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有」是指現象的生起,「滅」是指現象的消失。 現象的生滅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種種不同的層次。 從宇宙的大環境看,現象的生滅有四個過程:成、住、壞、空,這是屬於物質的現象。 對人類的肉體而言,則有生、老、病、死,這是屬於生理的現象。 以我們的念頭來說,則有生、住、异、滅,這是屬於心理的現象。
宇宙體中任何物質的現象,都不外乎成、住、壞、空四種形態的變化。
當一種物質現象,由於因緣聚合而出現並存在之後,必然會逐漸經歷壞的過程而歸於空的結果。 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亦有相同的情况。 此乃所謂的因緣「生」和因緣「滅」。 我們這個眾生世界的一切,總是離不開因緣生滅的變幻。 猶如萬花筒,暫時看似有、實際上是假、是空。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肉體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 生理現象存在於環境的物質現象中,所以會產生自身與外境之差別。 外境與內境,對我們造成相需相斥的影響,便有所謂內外交煎,而產生種種喜怒哀樂等心理現象。 此等現象,使得人的情緒起伏不定,起伏愈大,煩惱愈多,起伏愈小,心愈平和,因此我們應努力使心理現象的生、住、异、滅,儘量減少其次數、延長其時段,那便是定,有了定則智慧漸漸產生,煩惱漸漸斷除。 心念的生滅現象,就像平靜的水面,因風吹而波動,然後會產生層層的漣漪; 若生滅現象减少,則像水波愈來愈平靜,終至心平如鏡、心明如鏡,這就達到「空明」的境界了。 心理現象,可好也可壞: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業,是修行; 惡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惡業,是墮落。 既然都是從因緣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惡。
我們是生存在「現在」、是在「空」裏。 對於度量大的人,我們稱之為虛懷若谷,是取山谷空豁之意。 然而山谷的空,還不算大,整個宇宙,才是無限寬廣,所以稱為虛空,能够含容一切萬物。 如果能够超越宇宙,那就真的體會到絕對的自在、究竟的空了。 故言現象的有是含藏於究竟的「空」之中,可見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能把「空」運用得當,將使你左右逢源,處處便利,時時自由。
佛法所說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現象本具空的特性,現象變而空性永遠不會改變,故說自性不變。 由此可知,現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體之兩面。 一般人的常識經驗,只看得到「有」,而無能體驗空,因為「有」的現象一直在變,無法保持,無從掌握,便使人產生種種衝突衝突的煩惱。 如果能看到「有」,也看到「空」,便能瞭解萬法的真實相,便不會引起煩惱了,那是有了高度智慧的人。 但如只看到「空」,沒看到「有」,這種人會顯得消沈,同樣也是煩惱不已,對自己對社會均有負面作用。
我們要瞭解:「有」是過程,「空」是目的,在達到目的前,不能夠離開「有」的過程,必須在過程中,看目的是空而離過程的有;然後要離有也離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