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明白“無我”的道理,放下“自我”

佛的‘我’就是‘無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無我,才是究竟的我。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 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 但是,狗有狗的靈魂、猫有猫的靈魂,人也有人的靈魂,即使是人的靈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別。 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輪回之中,靈魂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只要靈魂一變化,‘我’也就會跟著變化。 因此,佛法雖肯定身體、靈魂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為‘我’。

第一次接觸‘無我’觀念的人,大都會感到害怕,其實‘無我’才是對自我真正的肯定。 讓我們仔細想想,‘我’究竟是什麼? 是心? 是身? 還是身心之外所擁有的事物? 所謂的思想、財產、名譽、價值判斷等,就是‘我’嗎? 或者只是‘我的’罷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名字叫做‘聖嚴’,但是在臺灣,就有五個名叫‘聖嚴’的出家人,所以將來如果有人提到‘聖嚴法師’,究竟指的是誰? 還有,我曾經在大英歷史博物館看到敦煌出土的古代經卷,裡面就有一比特唐朝的法師與我同名,巧合的是,這位法師也姓張,和我俗家的姓一樣,也叫做‘張聖嚴’。 由此可見,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的名字並不就是‘我’。 同理可知,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名譽不是我,其它與我有關的一切也都不是我。 囙此,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我’,都是虛幻的我,並不是真實的。

但是一般人還是很怕無我的觀念,因為一講到無我,就覺得自己的價值、立場、目標、方向似乎都消失了。 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跟著我打禪七,在打坐狀況非常好的時候卻要求回家。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坐了呢?’ 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覺得這個世界愈來愈空虛、不重要。 但是這樣不行,我還有一個家人,我怕我一開悟,進入“無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家人了。 我可以不要家人,但是家人不能沒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 他表示,基於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幫助家人,所以他不想打坐、開悟了。 於是我告訴他:‘你好愚癡啊! 成了佛、開了悟的人,雖然沒有自私自利的我,卻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擴大成無限、廣大的我,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家人,還能救度更多眾生。’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不停地變換著,生活在這個變動不已的幻境當中,我們常常為自己編織苦惱的生死之網而毫不自覺。 明白‘無我’的道理,就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的幻覺,積極修行菩薩道。

雖然眾生看佛是有‘我’的,例如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就常以‘我’自稱,但是在其它佛經裏,如來也常說:‘我是佛’、‘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這些都是‘假名我’,是為了讓眾生瞭解佛所說的法,才必須有個指稱的對象。 事實上,佛的‘我’就是‘無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無我,才是究竟的我,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發揮絕對正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