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佛以後比以前不快樂,因為,佛教總是強調人生是苦。」也有人說:「佛教講業力,人的一生似乎總是受過去所影響,再怎麼努力也擺脫不了宿業的影響力。
但是,也有人說:「一切唯心造,所以只要常常想美好的事物,就會有美好的結果。」如此看來,佛教似乎是一個樂觀主義的宗教。
那麼,佛教究竟是悲觀主義,或是樂觀主義的宗教呢?都不是!佛教是實觀主義的宗教。一個修行佛法的人,既不是消極的悲觀主義者,更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者。
佛教說「人生是苦」的目的,是為了探究苦的真相,以便斷除苦因而徹底離苦;是為了提醒眾生不要再沉迷於短暫易逝的感官之樂,而要追求究竟的解脫之樂。如此積極地為離苦得樂而努力的人生態度,怎會是悲觀的呢?
佛教確實承認過去所累積的業力,對我們現前的身心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表現在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以及行為反應模式上,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以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來反應,這種慣性反應,主要是受到過去業力的影響;佛法要我們重視這個影響力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我們看清楚自己的身心受到自我業力製約的真相,一方面更要藉此告訴我們,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的身心行為所影響和決定的。
因為壞的業力帶來壞的影響,善的業力則帶來好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力卻又都不是永遠存在的,無論善業惡業,都會隨著果報的成熟而失去它的影響力。
所以,當因緣成熟必須承受因過去的無知所累積的惡業果報時,一方面了解到這是自作自受而坦然受報,一方面則為惡業的影響力即將消失而感到慶幸,當然也為當下所造作的業力又將影響未來而深生警惕;而正當享用由善業所得的福報時,也會為善業的影響力即將消失而自我警惕,所以不但要惜福,更要積極培福,才可能繼續有福。
總之,佛教的業力和因果觀念,告訴我們的是:過去的善惡業力會隨著報盡而消失,而現在所造的業,又將影響未來。
如果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只是造作純善的業力,就一定只會獲得善報而不會有惡報。試想,這不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又積極面對當下的人生態度嗎?
當然,要做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只是造作純善的業力」,是必須透過精進的修練才能達到的,並不是「只要常常想美好的事物,就會有美好的結果。
所以,一個修行佛法的人,是關心一切眾生苦難,進而如實觀察苦難真相的人。他並且也是一個能運用因果、因緣的如實智慧,有效地幫助自己和他人徹底離苦的實觀主義者。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