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認為生命的意義何在?
答:不斷地學習、奉獻;使自己成長,並成就他人。
問:「成就他人」的內涵是什麼?要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成就了他人?
答:我們的著力點,離不開時、空兩個因素。空間是我們身處的大環境,而時間上,也離不開過去和未來。由這兩個因素觀察,人不是孤立的;只有單獨個體存在時,不但不會進步,而且危險。不要以為只有一個人,就能享有最大的自由,殊不知危機很可能從四面八方潛湧而來。許多動物、昆蟲都是群居的,道理如此。
其實,我們貢獻他人的時候,獲利最多的往往是自己,這好比身陷危境時你只求自救,就算安全了,卻不知前面還有什麼危險正等著你,以你一人之力,難以應付這些潛藏的危機;但如果你自救之後,再去救了一群人脫險,縱然危機四伏,靠著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便能應付,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在實踐上觀察,有些人行事散漫馬虎,覺得小小的錯誤,無傷大雅,也不見得需為此負責。但是,久而久之,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便會在意識中形成很不好的慣性。一旦如此,這種人生會愈走愈辛苦。反之,多做自利利人的事,負起責任,不斷自我訓練再訓練,也會練就好的慣性,那麼這種人的生命去向便與前者截然不同。所以說要不斷鍛鍊自己、成長自己;至於貢獻,事無大小,盡力而為就是了。因而「成就他人」是無法表列、明定規格的;心裡常想著幫助他人,就是對自我成長的良好訓練,也就能夠成就他人。
問:師父剛提到「以他為我」的重要,這令我想起一則故事。從前有位師父,他也說過要隨順眾生,有人要他站,他就站;有人要他坐,他就坐。雖然這位師父只是舉例,但是對一般人而言,也許一方面難以想像把「我」全部放掉,是什麼樣的境界;二方面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及複雜,可能有些時候,「他」方會彼此衝突、矛盾。例如父母之間、子女、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的意見、期望不相同,那該怎麼辦?若以那位法師的例子來說,要是同時間,有一個人要他站、有一個人要他坐,他到底該站還是坐呢?
答:隨順眾生的意思不是隨波逐流,也不等於沒有原則地盲目服從,而是要以智慧及慈悲的尺度來權衡輕重。凡是有益於己也有助於人的,那就可以照著對方的吩咐去做;凡是有益於人而無損於己的,都當從善如流;凡是有大益於人而有小損於己的,也當全力以赴;凡是無益於己又無益於人的,當然不能照辦了。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人,他叫你站而你不站,就會立即受到傷害,你最好不用逞強,還是學著那位出家人的忍辱行吧!
——聖嚴法師《歡喜看生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