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佛教的教條

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粹理性的

從原則上說,佛教並沒有甚麼教條,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

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粹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那麼五戒是什麼呢?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什麼是十善呢?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並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不殺生進而離殺生,最後達到救生;不偷盜意思是離開偷竊,進而實現布施;不邪淫,我們要離開邪淫,進而實行梵行。那麼救生、布施、梵行,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就實現了身三業。

不妄語是說離妄語要說誠實的話;離兩舌,實現和螢;離惡口實現愛語;離綺語,實現摯正,這四點是口四業的要求。不飲酒,離貪欲,實現清靜;離嗔恚,實現慈悲;離邪見,實現正見,那麼清靜、慈悲、正見是意三業,由此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乃是十善業。

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盡量不做;否則就要盡量去做。做了惡是犯戒,不做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做的是犯戒的行為,雖然做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縱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雖被姦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淨。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盡量不作,否則,就要盡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為,雖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縱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雖被姦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淨。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