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發現近代中國臺灣的寺院,處處都在提倡傳授菩薩戒,而對於菩薩戒的精神與宗旨,則多不太清楚。我常遇到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問起他們受菩薩戒的內容,以及受戒之後要怎麼做的問題。他們幾乎都只知道,在形式上要穿海青、披縵衣、站在前面;在實踐上要吃素、持午、守八戒。其實菩薩沒有定位,在僧則僧,在俗則俗,在七眾之中各依其位。而且菩薩也無定相,故也未必要披壞色衣。
近代中國傳菩薩戒都是以梵網菩薩戒為主要的範本,許多人看了《梵網經》之後,不敢受菩薩戒了。原因是︰怕犯戒,會墮地獄,而那些多半不看也不懂的人,反而去受了戒,這是中國佛教衰敗的主因。
早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之間,我在瓔珞關房寫成《戒律學綱要》這本書時,就有了推廣菩薩戒的精神、改良菩薩戒授受的心願。
一九九○年,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辦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為主題,我及當時與會學者們發表的論文,一再地強調,佛教倫理,除了戒律,別無其他,唯有社會每一角落都能接受佛教的戒律,佛法才能推廣,否則只是空口說白話,佛教便與社會脫節了。
一九九二年,我們再度舉辦第二屆國際佛學會議,研討主題是「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所邀請的國際著名學者,都是圍繞著佛教戒律與各個時地變遷下的面面觀而談。在我提出的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之中,再度強調,佛教的戒律要適應不同時空的社會需求,乃能可大可久,受到當時與會學者一致的認同。
經過三十多年的醞釀,法鼓山農禪寺菩薩戒傳戒會,終於誕生了。戒會用的傳戒範本是聖嚴根據古人的著作,及經論原典的消化而編成的,著重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著重菩薩精神的發揚,內容簡要而豐富。我不會閉門造車,也不會標新立異,而是要努力回歸佛陀本懷的菩薩風範。
期待以這種傳戒的內容和方式的推廣,能為人間社會帶來積極淨化的作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