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釋量論略解 第一卷

法尊法師譯「釋量論」序
佛家因明自彌勒、無著等菩薩之瑜伽宗興,漸成專門之學。與內明並立,相輔相成,辨析日精。其時約始公元四、五世紀之交,前此漢土無聞焉。世親菩薩繼踵前修而作「論軌」、「論式」;西藏譯有「解釋道理論」,漢土譯有〈如實論反質難品〉,並題為世親作;與元魏所譯傳為龍樹菩薩之「方便心論」(西元四七二年出),同屬因明古學。雖楨榦已立,而枝葉尚疏,當諸家競立之秋,異學爭長之際,尚不足以適應無窮,從容中道也。迨乎陳那,匡正頹綱,廣造八論,揭櫫「量」(Pramlna)義,以為宗極。其「集量論」則薈萃羣說,斥邪顯正;「理門論」則廣明立破,宣暢真宗:微言紛論,精義絡繹,佛家因明,賴以確立,誠一代絕作也。「理門論」玄奘法師譯之,輔以天主「入正理論」,及門諸賢敷陳發揮,蔚為專科。「集量論」則義淨三藏譯之,然譯本旋佚,後世無傳焉。
陳那菩薩的弟子有護法及自在軍,前者傳唯識而後者傳因明。法稱論師者,出生南天竺婆羅門族,甫逾志學,精嫻外論,不慊師承,轉求真宗,皈依釋門,失姓無悔。遂負笈中天,參禮護法,從受近圓,具足德相。復依自在軍學「集量論」,聞法一遍,見與師齊,再覽之後,解等陳那,三復論義,慧超先賢。遂從師囑,覃思作論,妙辯如流,世傳七支,金聲玉振,厥維「釋量」(Pramjna-vjrtika)。文有四品,一四五四頌半,其中「成量」一品即達二八五頌半。釋「成量」義而以佛為量真(Pramjna-bhūta),蓋欲以「量」統攝釋尊一代教法,掃玄言之紛紜,闢實證之經路。即「現比」以求真,融「言思」於一味,為說之精,嘆觀止矣。斯誠佛教思想發展史中之隨珠和璧也。晚年獨取「為自比量」一品自為訓釋,蓋以心之官則思,思正則義明,而神智通焉,新理出焉。數百年來,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正以「概念本性之研究」(恩斯語)成為極深研究之軌躅耳。釋尊而後,獨法稱得與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諸賢比肩,並稱為六莊嚴,而為印土顯乘殿軍大師,非無故也。然其孤明獨映,逈出時流,曲高和寡,知音罕遇。論文既成,見譏當世,作頌明志,撫卷太息,智士無偶,千古同慨。
法稱之說,漢土無聞,西藏後宏期始,漸有譯傳。丹珠藏中所收印土後世疏記,約四百卷。釋文、闡義、明教三派,各有專籍。其後宗喀巴大師二大弟子,克主結與賈曹杰並擅因明,蓋分主釋文、闡義兩派也。二師並有述作。後世特以僧成大師之釋深入淺出,義理明備,奉為治斯學之圭泉,諷誦研習,更數百載不替。法尊法師早歲耽道,抗心希古,入藏求法,學窮閫奧。譯業之富,近世罕儔。宏法之志,老而彌篤。慶法教之重興,欣四化之在望,用奮彩筆,傳茲絕學,大願卓行,誠足以繼古德而勵來茲。書成,凡二十餘萬言,佛典中之巨著也。竊念法稱之學結印土大乘之終,而陽春白雪,漢土絕響,高山景行,徒傳名字。法師此譯,補三藏之缺文,飫承學之渴望,誦習可遵,研究可據,斯學光顯,實利賴之。謂為繼往開來之作,誰曰不宜。辛酉之冬,余時於役外地,適法師化緣已畢,遽升兜率。佛教界同仁擬將遺著付梓,用廣宏通,囑為作序。不慧如余,何足以宣妙論之精微,讚法師之德業?謹略敘源流,以志仰止云爾。至於詞旨之流美,義理之宏富,則法師之文具在,閱者展卷即知,無待淺學覼縷也。謹序。
時辛酉佛成道日末學郭元興謹序

「釋量論」,是公元七世紀印度因明學家法稱論師的一部量理論著。據藏語系所傳法稱論師的量理著作共有七部,他繼承了因明學大師陳那菩薩的學說,並有所發展。
法稱論師的七部量理論著,一般稱為因明七論,即(一)釋量論,(二)定量論,(三)正理滴論,(四)因滴論,(五)觀相屬論,(六)成他相續論,(七)諍正理論。前三部為體,如人之軀體,解釋陳那「集量論」的六門要義。後四部側重解釋「集量論」部分之義。如「因滴論」,側重解釋比量之量式因義;「觀相屬論」,側重解釋比量之量式各概念的關係、和合義及過類;「成他相續論」,側重論證他人之心理以成立唯識的道理;「諍正理論」,側重解釋為他比量。合稱為七部釋論。並有天慧等所作若干注釋,迄今較完整地保存於藏文「丹珠爾」(論藏)之中。
「釋量論」,為七部釋論的廣論。在公元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在西藏創立了佛教格魯派僧侶學制之後,以拉薩格魯派(俗稱黃教)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為中心的顯教寺院,都把「釋量論」列為必修科目。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如賈曹.達瑪仁欽(有譯為「盛寶」),克主.格蕾貝桑(有譯為「善賢」),根敦珠巴(有譯為「僧成」)等,皆為「釋量論」作有注釋。他們認為「釋量論」是研究法相,抉擇正見所必須研讀的論典,闡明了推理論證和衡量辯論正確與否所必須依據的思維規律。
「釋量論」,原為對陳那「集量論」的釋論。他把「集量論」的六門(實為六品,即現量品,為自比量品,為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遮詮品,觀過類品)攝為四品,即為自比量品(自義比量),成立量士夫品(成量),現量品,為他比量品(他義比量)。
法稱對「為自比量品」,自己作了注釋。他認為分辨義理的是非,須賴於比量智,方能消弭邪智,最終獲得明辨是非的理智。而比量智必須依靠正確的因,才能對所衡量的義理得到正確的了解。他開宗以「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種,無則不生唯限此,似因則與此相違」一頌,概括敘述了正因的性相、數目,及其理據,並包括了與三相相違的似因。他的理論關鍵,在於扼要提出因和宗所具有的有法和法的遍及關係,更指出具備此種遍及關係的唯有果因、自性因與不可得因(此譯名尚待斟酌)三種類型。由此所謂遍及關係,不外依據客觀的因果關係和自性關係,建立對事理的表詮或遮詮。這是立量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亦即因所必須具備的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法稱又簡約為宗法,隨遍,反遍的基礎所在。據此,他認為沒有別立喻支的必要。而檢查因相的正確與否,以同品有異品有,同品有異品無,同品無異品有,同品無異品無四句料簡即足。代替了九句因。凡此都是陳那「集量論」中,或引而未發,或發而未盡,含有批評意味的獨到之處,絕非只限於解釋原文而已。
在「成立量士夫品」中,法稱引「集量論」頌說:「歸敬為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悲愍邪分別眾生,如實宣說成量理。」前兩句頌文,攝為五義:謂成為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其中「成為量」為抉擇之差別事,其餘四義為抉擇之差別法。此依與頌文所敘次序相順而言,為流轉門;與其次序相逆而言,為還滅門。何以要從此二門論述呢?一方面為了論證成為「量士夫」的一切智者,是遵行一定的方法逐步串習而成,以駁敵論者認為一切智為無因生;另一方面論證有由因所生之一切智,是因為見到果位自利利他圓滿,這就是先從流轉門論述的道理。又為遮止故,從還滅門論證,以大悲心為成立「量士夫」的道理,推知以菩提心及加行圓滿證無我智慧,串習利他之行,乃為主要行為,從而又顯示了必須修持布施等六度。總而言之,從流轉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示現(佛),從何道修習而至。從還滅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最初抉擇四諦道理,方能證得功德圓滿。如是從因圓滿到果圓滿,即自利利他皆圓滿者,才產生成為量之薄伽梵,也才是真正的「量士夫」。對此作反覆的論證,其目的在於建立有前生後世的輪廻說,這是「釋量論」所要成立的核心命題。在這品中,法稱還對印度順世派等認為沒有業果相續的說法,用較多的立破量式進行了批駁,以建立佛為量士夫。
在「現量品」中,論述「量」必須是新生,非虛誑的認識。因為由它所認識的事物,唯有自相與共相,所以決定量也只有現量和比量。現量,即現見的認識;比量,即推理比度的認識。因為以自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現量;以共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比量。既離分別又非錯亂之智,才可以叫做現量。這分為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四種。
在「為他比量品」中,旨在闡述所立量式之所以成為「真」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似「宗、因、喻」所犯過類。簡言之,「為自比量品」所論述的主要內容,為具三相的因,從而理解所立法。而「為他比量品」所抉擇的主要內容,為能立語,即通過立量形式,使人對立破得到正確的理解。
藏文文獻中,關於「釋量論」,尚有較重要的著作。如法稱的「釋量論」第一品自注,天慧對「釋量論」的後三品釋等,以及西藏學者的不少注釋,應當全部譯出,始能窮源竟委窺其全豹。再據以對邏輯學作比較研究,實屬重要的一項佛學研究工作。
本書譯者法尊法師,萃其一生精力,貢獻於漢藏佛典傳譯工作。在垂暮衰病之日,猶能初步完成「釋量論」這一巨大著作的譯述,這種獻力於佛教的精神,是值得欽佩與學習的。在法師譯傳這一著作的同時,我適擔任「藏漢大詞典」因明部分的編譯工作,每遇審名定義盤根錯節之處,時想有機會能與之商榷。沒有想到,在我前往參加大會的前夕,法師遽爾圓寂,未及最後謁見。承佛教界同仁囑為本書作序。淺學如我,愧何敢當。勉就管見所及,撮述本書梗概,作為讀者研索的引線,藉志對譯者尊公的悼念之忱。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元月楊化羣謹序
引言
「釋量論」是法稱論師為解釋陳那菩薩之「集量論」而造之義疏也。內容分為四品:第一、自義比量品,解釋立論者自身引生比量智必要條件(正因等)。第二、成量品,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義,成立如來為世間之定量。第三、現量品,現量乃比量所依止之基礎,本品廣釋現量之定義、差別及似現量等。第四、他義比量品,廣釋能立因等之得失,闡明使他人引生比量智之方便。本論總集因明理論之大成,為世間各國研習因明學之範本。在我國藏族佛教中已宏傳數百年,為學習教理必讀之書,而漢地佛徒尚無所知。余不揣駑鈍,茲將原文譯出,並依僧成大師之大疏,摘譯編成一部略解,其於漢族研究因明學者或略有所裨益焉。
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〇年)九月二十七日法尊記
附註
本論翻譯始於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動筆,至同年十二月間因病停止。
又於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四日續譯,至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〇年)二月十九日方譯畢。前後共經八月有餘。
法尊附記
釋量論略解科判目錄
卷第一
甲一解論題義一甲二譯時禮讚一甲三論文義一乙一造論之支分一丙一供讚一丙二立誓造論二乙二有支分之論二丙一釋通達所量之能量自性二丁一明不現見義之自義品二戊一建立總體二戊二廣釋支分四己一釋三正因四庚一果法因四庚二自性因四庚三不可得因四辛一不現見不可得因四辛二可現見不可得因五壬一體性五壬二差別五壬三斷諍六己二於定詞斷諍六庚一斷依前後之諍六庚二斷依同時之諍七己三釋逆品似因七己四廣釋無則不生八庚一略標八辛一破他宗八壬一破自部自教相違八癸一明有繫屬八癸二說違自教九壬二明共同現量違害十一壬三破他部自許相違十一辛二立自宗十一壬一表因之遍相有待於繫屬十一癸一正說十一癸二於喻上顯示繫屬十二癸三知繫屬之勝利十二壬二遮因之遍相有待於繫屬十三辛三總結十四庚二廣釋十四辛一決定表因之繫屬十四壬一別釋十四癸一決定果因之繫屬十四癸二決定自性因之繫屬十五子一自性因之理十五丑一明因法同體繫屬十五丑二斷諍,成立遺餘十六寅一標十六寅二釋十六卯一廣釋有之遺餘十六辰一破聲與分別為表詮十六巳一後心應無用十六午一所別事決定之後,後心應無用十七午二能別法決定之後,後心應無用十八巳二聲覺應成異門十九巳三破彼釋難十九辰二明由遮相轉(明為遮詮)二一巳一斷返遮與總別相等之諍二一午一說遣除者無過二一午二表相轉者有過二三午三聲隨欲轉應理二三巳二明遺餘之總二四午一境總之理二四未一世俗諦之世俗訓釋二四未二成立分別所現為於意樂為諦二四未三明彼執錯亂二五午二現彼之覺如何轉二六未一標二六未二釋二六申一總與共依之名言轉二六申二轉之原因二七申三作彼建立之所為二八未三結二九巳三明立名之境三〇午一破三〇午二立三〇午三斷諍三一未一破不能知多三一未二破總執從總生三二申一破總執從唯總生三二申二破從總助之別生三二申三破從別助之總生三三酉一出過三三酉二破救三三未三總聲於義無欺三四辰三於彼轉(詮)相斷諍三五巳一斷了達互依之諍三五午一諍三五午二答三五未一以相同破三五未二明自無過三六巳二斷遮詮不遍於聲之諍三七午一斷遮詮不遍於別聲三七午二斷遮詮不遍於遺餘之聲三七未一明聲之境三七未二顯彼是論師意趣三八未三解釋教義三八巳三斷後有境無用之諍三九午一明前後有境行境各異三九午二自他建立應不應理之差別三九未一總與共所依應不應理之差別三九未二立名應不應理之差別四一申一自宗應理四一申二他派不應理四二酉一敘計四二酉二破執四二戌一破常事總住四二亥一標四二亥二釋四二乾一破依四二乾二破顯四三戌二破無分總住四四亥一總破四四亥二別破四四乾一破勝論宗四四坎一破總體性四四艮一破別法間隙無總四四艮二破別法間隙有總四五坎二破其能立四六
卷第二
乾二破數論宗四九坎一正破四九艮一敘計四九艮二破執四九震一多因應無用四九巽一俱有緣應無用四九巽二因果應無定斷諍五〇離一異性無過五〇離二一性有過五〇離三結無過義五二震二因果應錯亂五二震三趣行應錯亂五三坎二順破尼犍子派五四卯二無之遺餘則易成立五五子二自性因之差別五六丑一正說五六丑二斷諍五六寅一諍五六寅二答五六卯一立有無用五六卯二唯有成因五七卯三由無能立故非所立五七丑三結合之差別五八子三自性因繫屬之能立五八壬二總結五九辛二決定遮因之繫屬五九壬一正說五九癸一決定不可見不可得因之繫屬五九癸二決定可見不可得因之繫屬六〇壬二斷諍六一癸一於不可得因之數定斷諍六一子一明聲義六一子二彼不能遮六三子三斷違教諍六三癸二別於不可見不可得因斷諍六四子一破計教為量六四丑一標六四丑二釋六四寅一破士夫所作之教是量六四卯一釋違教難六四辰一難六四辰二答六四卯二破勝者語是量六五辰一破他派六五辰二立自宗六六寅二破士夫未作之教是量六六卯一破未作之吠陀諦實六六辰一敘計六七辰二破執六七巳一破所立諦實義六七午一以相同破六七午二以待名破六七午三以觀察而破六八未一觀察所詮而破六八未二觀察連繫而破六八申一觀常無常破六八申二觀一異破七〇未三觀察能詮而破七〇巳二破能立士夫未作七〇午一成立吠陀是所作七〇未一破不作之能立七〇申一破不憶因七〇申二破能讀誦因七一申三破無始因七二未二破不作性七二申一破字未作七二申二破語未作七三酉一破異字之語未作七三戌一以不可得破七三戌二觀察而破七三亥一觀有無分破七三亥二觀常無常破七四亥三觀遍不遍破七四酉二破字之次序未作七五戌一破字安布次序是未作語七五戌二破字顯了次序是未作語七六亥一常則無顯七六亥二縱有亦非理七七戌三明已破離字有異次序七八午二成立無常七八未一舉因七八未二斷諍七八申一於無待因斷諍七八酉一斷以餘壞因而壞七八酉二斷無壞因相違七九戌一斷事與滅同時有七九戌二斷自相同八〇戌三由此亦遮餘理八一申二於根本因斷諍八一未三明此亦遮餘執八一午三不作因錯誤八二未一正說八二未二破釋難八二午四成立咒是所作八三未一正說八三申一由名言辦果八三申二破由聲功能成辦八三申三破由加行成辦八五申四釋無次序相違八六酉一難八六酉二釋八六戌一明次序八六戌二明差別八七未二成立作者殊勝八七未三若非殊勝自語相違八八申一正說八八申二破義決定八九酉一破由量成八九酉二破世許成九〇酉三破吠陀自成九一酉四破自性成九二卯二破一分不欺故為諦實九二辰一敘計九二辰二破執九三巳一能立不定九三巳二破所立九三巳三破太過失九四丑三結九四子二明計教為量是愚人九六
卷第三
丁二明解脫道之成量品九七戊一略釋成為量九七己一釋量九七庚一能相量九七辛一明不欺智為量九七壬一正說九七壬二斷諍九七癸一斷不遍過九七癸二斷太寬過九八癸三說智之所為九八壬三不欺決定九九辛二顯不知義為量九九庚二所相量九九己二說成為之所為一〇〇庚一正說一〇〇庚二斷諍一〇〇辛一於遮斷諍一〇〇壬一破自然是量一〇〇壬二破自然是能立一〇一癸一敘計一〇一癸二破執一〇一子一破所立一〇一子二破能立一〇二丑一正破一〇二寅一形義不能為因一〇二寅二形聲不能為因一〇三丑二由此亦遮餘理一〇四丑三彼所成義一〇四子三破自在為一切因一〇五辛二於表斷諍一〇七壬一諍一〇七壬二答一〇七癸一尋求遍智之原因一〇七癸二尋求之理一〇七癸三明遍智一〇八戊二廣釋其能立一〇八己一順成立量一〇八庚一因圓滿一〇八辛一意樂圓滿一〇八壬一正說一〇八壬二釋難一〇八癸一釋無多生修難一〇八子一難一〇八子二釋一〇九丑一略標一〇九丑二廣釋一〇九寅一明有前後性一〇九寅二破無之能立一一一卯一標一一一卯二釋一一二辰一破是增上緣一一二辰二破是親因緣一一三巳一觀身為親因緣之理而破一一三午一是親因之違害一一三未一觀前後破一一三申一出過一一三申二破救一一三酉一破順緣不備救一一三酉二破違緣破壞救一一四申三明親因相一一六未二觀同時破一一六申一破同時所依之理一一六申二由此亦破餘理一一八申三結義一一八午二非親因之能立一一九未一正說一一九未二破身心一體一二〇未三明生死因一二〇巳二觀身本性而破一二一午一觀一身為親因而破一二一未一正破一二一未二斷諍一二二未三破依實之餘法一二三申一以不可得破一二三申二斷諍一二四酉一無聲與分別不異轉之過失一二四酉二無不可作第六聲之過失一二五午二觀多身為親因破一二六未一諸支聚為因非理一二六未二一一支為因非理一二七申一出過一二七申二破救一二七申三解同一二八辰三斷諍一二九卯三結一三〇癸二釋修亦無無邊增長難一三〇子一難一三〇子二釋一三一丑一喻義不同一三一丑二斷諍一三二
卷第四
辛二加行圓滿一三五壬一略標一三五壬二廣釋一三五壬三結義一三六庚二果圓滿一三七辛一善逝一三七壬一正說一三七壬二斷諍一三七辛二救護一三八己二逆成立量一三八庚一廣說一三八辛一果圓滿一三八壬一救護一三八癸一由說四諦顯為救護一三八癸二抉擇所說四諦一三九子一苦諦一三九丑一明苦一三九丑二成立彼無始一三九寅一出因一三九寅二成立相一三九卯一破無因生一三九卯二破邪因生一四〇辰一破三病為因一四〇巳一標一四〇巳二釋一四一辰二破四大種為因一四二丑三破計有始一四四寅一以因破一四四寅二以太過破一四四卯一出過一四四卯二破救一四四辰一破有貪等之能立一四四辰二破遍相不定一四六辰三結一四六丑四解說諦相一四七子二集諦一四七丑一因相一四七丑二集相一四八丑三生相一四八丑四緣相一四九寅一正說一四九寅二斷諍一四九子三滅諦一五〇丑一滅相一五〇丑二靜相一五一丑三妙相一五二子四道諦一五三丑一說自宗之解脫道一五三寅一明達無我慧是解脫道一五三寅二斷諍一五三卯一斷斷已復退之諍一五三卯二於證無我慧是我執之對治斷諍一五五寅三明我執是三有根本一五六丑二破他派之解脫道一五七寅一破勝論之解脫道一五七卯一出過一五七卯二破救一五七辰一修有過非解脫道一五七辰二修苦非解脫道一五八巳一敘計一五八巳二破執一五九午一破喻一五九午二破義一五九未一以有自覺破一五九未二以有我執破一六〇未三以餘理破一六一未四以我無過破一六二辰三執功德非繫縛一六二寅二破數論之解脫道一六三卯一破了知各異即得解脫一六三卯二破唯厭離便能解脫一六四辰一正破一六四辰二指示離貪一六四辰三釋違教難一六四卯三明彼等是生死一六五卯四教令斷除薩迦耶見一六五寅三破自在派之解脫道一六六卯一破能立一六六卯二說違害一六六辰一灌頂不能害三有因一六六辰二破救一六七辰三斷諍一六七卯三明解脫道一六九寅四破尼犍子派之解脫道一六九卯一破由有業身故流轉一六九卯二破能斷業身之對治一六九卯三破由斷果故業永盡一七〇卯四以自許相違破一七一壬二善逝一七一辛二因圓滿一七二壬一加行圓滿一七二壬二意樂圓滿一七二庚二結義一七二戊三釋以量稱讚之所為一七三
卷第五
丁三明現見義之現量品(釋現量品)一七五戊一於量數與行境除邪分別一七五己一成立數定一七五庚一立因一七五庚二成立相一七五辛一成立宗法相一七五壬一略標一七五癸一立因一七五癸二成立遍相一七六癸三斷諍一七七壬二廣釋一七八癸一成立分別所現為無事一七八子一以是所詮成立一七八丑一正說一七八丑二斷諍一七九寅一破計名等為所詮一七九卯一敘計提問一七九卯二各別破三答一七九寅二破計總為所詮一八二寅三破計色等為所詮一八三子二以非一異成立一八三丑一正說一八三丑二彼所成義一八四丑三斷諍一八五子三以現相相同成立一八七子四以是共性成立一八八子五以是果故成立一八八子六以待名言故成立一八九子七以單獨不現成立一八九子八以能作義空成立一九〇癸二成立色等為自相一九〇癸三明共相差別一九〇子一正說一九〇子二斷諍一九一壬三總結一九二癸一正說一九二癸二斷諍一九二辛二成立遍相一九三庚三結義一九四己二斷諍一九四庚一破計數少一九四辛一諍一九四辛二答一九五壬一所許已成一九五壬二須許比量一九五壬三斷諍一九六壬四若無比量則太過失一九七庚二破計數多一九八辛一難一九八辛二答一九八壬一破依因之覺為餘量一九八癸一標一九八癸二釋一九九子一略標諍答一九九子二廣說無欺之理一九九丑一依能立因之比量無欺一九九丑二依能破因之比量無欺二〇〇寅一真能破因二〇〇寅二似能破因二〇二寅三相違可得之差別二〇二寅四無欺誑之原因二〇三癸三結二〇四壬二破後生之覺為餘量二〇四癸一自宗成立無常之理二〇四子一以現量成立無常之理二〇四子二以比量成立無常之理二〇五癸二他派了知無常之理二〇六癸三斷諍二〇七子一諍二〇七子二答二〇七子三略明自宗二〇八壬三破了知差別為餘量二〇九戊二於現量自體除邪分別二一〇己一真現量二一〇庚一現量之相二一〇辛一以現量成立離分別二一〇辛二以比量成立離分別二一一壬一破計根識是合名分別二一一癸一自宗二一一癸二誤認現量分別為一之原因二一二癸三破他派二一四壬二破計根識是合義分別二一五癸一成立遍相而立因二一五癸二成立宗法二一六子一破根識緣餘物種類二一六子二破緣和合二一六丑一正破二一六丑二破釋難二一六
卷第六
子三破餘類之能立二一九丑一正破二一九丑二雖無餘類而多法一聲轉二二一寅一標二二一寅二標二二一卯一斷諍二二一卯二明立名之境二二二辰一破他派二二二辰二立自宗二二三癸三結義二二四壬三再破是合名分別二二四癸一以前後執空破二二四癸二以分別餘而見破二二四癸三以應無能受破二二五癸四以應無了知自相破二二七癸五以見與分別是餘因破二二七庚二現量之差別二二九辛一根現量二二九壬一於根識之名義斷諍二二九壬二於離分別斷諍二二九癸一斷違教諍二二九子一諍二二九子二答二三〇丑一正說二三〇丑二斷諍二三〇寅一諍二三〇寅二答二三〇卯一應無能緣麻等二三〇卯二應無能緣雜花等二三一辰一出過二三一辰二成立種種非一二三一辰三斷諍二三三巳一諍二三三巳二答二三四午一許無實行相者答二三四未一成立無實二三四申一以離一異成立二三四申二以義與識不成實而成立二三四申三略明空性之理二三五未二斷諍二三六午二許有實行相者答二三六巳三釋二三七卯三應無能緣犎等二三八卯四應無能緣餘物二三八卯五能頓緣多法餘宗亦成二三九癸二斷緣遮返及餘總諍二三九辛二意現量二四一壬一諍二四一壬二答二四一癸一破他派二四一癸二立自宗二四二癸三斷諍二四二辛三自證現量二四三壬一成立能領受離分別二四三壬二於所領受斷諍二四三癸一斷勝論之諍二四三子一諍二四三子二答二四四丑一成立是識二四四丑二成立自證二四四丑三成立證他二四六癸二斷數論之諍二四七子一諍二四七子二答二四七丑一破是外二四七丑二立是心二四八寅一正說二四八寅二破救二四九辛四瑜伽現量二五〇壬一略標二五〇壬二廣釋二五〇壬三斷諍二五一己二似現量二五二庚一標二五二庚二釋二五二辛一有分別似現量二五二辛二無分別似現量二五三壬一立自宗二五三壬二破他派二五三癸一以教破二五三癸二以理破二五四庚三結二五五戊三於量果除邪分別二五五己一正說二五五庚一初說量果建立二五五辛一總標二五五辛二別釋二五六壬一標二五六壬二釋二五七癸一立自宗二五七癸二破他派二五八子一標二五八子二釋二五九丑一破根等是量二五九丑二破差別覺是量二五九丑三破根義繫屬是量二六〇癸三斷諍二六一庚二第二說量果建立二六一辛一破了外境之能立二六一壬一正破二六一壬二斷與現相相違二六三癸一破能取所取異體二六三癸二唯於現相立能所取二六四癸三成立自證為果二六四辛二明了外境之妨難二六四辛三明彼所成義二六五
卷第七
庚三第三說量果建立二六七辛一抉擇果自性二六七辛二抉擇量自性二六八辛三抉擇所量自性二六九庚四雖無外義建立應理二七〇辛一唯於現相建立二七〇辛二如現無實二七一辛三雖無外境量果應理二七二己二明彼建立應理二七三庚一成立二相二七三辛一以經理成立二七三壬一以生為具義行相成立二相二七三癸一成立有所取義覺二相二七三癸二成立無所取義覺二相二七四壬二以憶念具義行相成立二相二七五癸一正說二七五癸二破答二七六辛二以論理成立二七八壬一以決定俱緣之因成立二七八癸一正說二七八癸二斷諍二七九壬二以一義現多成立二八〇壬三以無體明現成立二八一壬四以遠近中差別成立二八二癸一出難二八二癸二破救二八三癸三結尾二八四壬五以義識非同時成立二八五癸一破無常無相緣二八五癸二破常住無相緣二八六辛三復以經理成立二八六庚二成立自證二八七辛一由成二相即成自證二八七壬一正說二八七壬二破救二八八辛二由明了是識體而成立二八九壬一觀明了是否識體二八九壬二若非識體太為過失二九〇壬三若是識體自證成立二九一壬四破自覺非現二九二癸一明自覺是現事二九二子一正說二九二子二破救二九二癸二若自覺是不現太為過失二九四子一應由因了知二九四子二明因非有二九五丑一成立根覺之因非有二九五寅一根等非因二九五寅二顯義非因二九五寅三義法非因二九六寅四覺法非因二九七寅五果因非有二九七丑二成立意覺之因非有二九九辛三由破他領受而成立二九九辛四由能憶念亦成立自證三〇〇壬一正說三〇〇壬二斷諍三〇一癸一諍三〇一癸二答三〇一子一應無緣長音等三〇一丑一標三〇一丑二釋三〇一寅一破一耳識緣三〇一寅二破多耳識緣三〇二卯一出過三〇二卯二破救三〇三辰一破覺受漸生三〇三巳一破雜生覺受三〇三巳二觀察而破三〇三午一破以根識結合三〇三午二破以分別結合三〇四未一正破三〇四未二斷諍三〇五未三此理亦破餘正理派三〇五辰二破覺受頓生三〇六子二識應不向境轉三〇七丑一標三〇七丑二釋三〇八寅一破後識單緣義三〇八卯一出過三〇八卯二破救三〇九辰一破由識功能盡故而轉三〇九巳一正破三〇九巳二斷諍三一〇辰二破雖是能生而非所取義故轉三一一巳一正破三一一巳二破答三一一巳三破異體功能三一三寅二破俱緣識義三一三寅三破雖無能受而於境轉三一四
卷第八
丙二釋令他生起方便語之自性三一五丁一釋能詮語三一五戊一說自見之所為三一五己一標三一五己二釋三一五庚一唯受許非能立三一五辛一破能立三一五壬一唯佛自教非能立三一五壬二教列出自能立三一七壬三唯受許即能立太為過失三一八辛二破所立三一八庚二斷自同過三一八戊二說義之所為三一九戊三說善顯之所為三二〇己一破宗語為能立語支三二〇庚一明能害三二〇庚二破能立三二一己二斷自同過三二二己三明餘答辯無繫屬三二四丁二釋所詮義三二四戊一勢所詮為所立三二四己一立自宗三二四庚一所立之相三二四辛一標三二四辛二釋三二五壬一廣釋所樂三二五癸一明所樂境即所立三二五癸二若非所立則太過三二七癸三此理亦破餘派三二七子一正說三二七子二斷諍三二八子三破非樂境非是相違三二九壬二廣釋隨自三二九癸一標三二九癸二釋三三〇子一破計他部教義為所立三三〇丑一敘計三三〇丑二破執三三〇寅一標三三〇寅二釋三三一卯一於事力境教不妨害三三一卯二明教所害境三三二卯三斷諍三三三辰一破除教義非因之過三三三辰二破除教義非立者過三三四辰三若破教義則相違太為過失三三五子二破計共教義為所立三三六丑一敘計三三六丑二破執三三六寅一說不成因喻應成為宗三三六寅二說隨自聲應成無義三三七卯一出過三三七卯二破救三三七辰一破計為隨欲趣論而說三三七辰二破計為取共許有法而說三三八辰三破計為了解有法非所立而說三三九巳一破計為了解已成有法非所立而說三三九巳二破計為了解未成有法非所立而說三三九午一標三三九午二釋彼原因三四〇未一正說三四〇未二斷諍三四一癸三結三四二壬三廣釋不遣三四三癸一標三四三癸二釋三四四子一由何能遣不遣三四四丑一廣釋信解不遣三四四寅一教能害礙之理三四四卯一自語與教語合一之原因及所為三四四卯二明教所害境三四五辰一事力所成有法教不妨害三四五辰二由教所成有法教能妨害三四六寅二明成量之數三四七丑二廣釋共稱不遣三四八寅一顯可說是共稱三四八寅二顯可說是能害三四九寅三論師許可說是共稱三四九寅四釋經言之意趣三五〇卯一配不可說釋三五〇卯二配可說釋三五一辰一立自宗三五一辰二破他派三五一巳一應不遍餘喻三五一巳二明當時喻有同喻三五二辰三結義三五四寅五別說共稱之原因三五四
卷第九
丑三廣釋現量不遣三五五寅一說義之所為三五五寅二說所聞之所為三五五子二於何有法不遣三五六丑一正說三五六寅一由害當時有法即害所立三五六寅二由害無關有法不害所立三五七丑二斷諍三五八丑三結義三五九庚二似宗之喻三五九辛一能別不成等非宗過之理三五九辛二法差別不成等違害之理三六〇壬一以法自性相違表示三六〇壬二廣釋法差別相違三六〇癸一明宗三六〇癸二顯害三六一子一正說三六一子二破救三六二壬三由彼應知二種違害有法之理三六三己二破他派三六四庚一破所立三六四辛一破能相三六四辛二觀所相事破三六五辛三觀加唯字處破三六六庚二破因宗相違之喻三六八辛一觀相違義破三六八辛二觀因義破三六八壬一不引無常為因三六八壬二引非一切為因三六九癸一正說三六九癸二彼於聲不成三六九子一明非一切所知為因不成三六九子二明非一切非聲為因不成三七〇丑一正說三七〇丑二斷諍三七〇戊二親所詮為因三七二己一標三七二己二釋三七四庚一攝為九宗法之所為三七四庚二別釋難解者三七五辛一說二正因之所為三七五壬一說勤發為果因喻之所為三七五壬二說所作為自性因喻之所為三七六壬三各別說果性二因之所為三七七辛二說差別所聞性之所為三七八壬一破於命成返遍三七八癸一正破三七八癸二破救三七九壬二明命與所聞相同三八一癸一相同之理三八一癸二破計不同三八二子一敘計三八二子二破執三八二丑一破計無事不可為破立所依三八二寅一明返亦無破三八二寅二應斷絕名言三八三寅三自不相同三八四卯一成立聲義為破立之正所依三八四卯二破是自相三八五卯三如何作名言之理三八五丑二破以同品無返成立返遍三八七癸三破命是能了三八八子一由無相違是能了三八八子二由無相繫非能了三八八丑一由無彼生繫非能了三八八寅一能了觀待繫屬三八八寅二彼於命不成三八九卯一正說三八九卯二斷諍三八九卯三破救三九〇丑二無一體繫非能了三九一壬三即以彼理破餘正理派三九二辛三不別說不可得因之原因三九二壬一不別說相屬不可得因之原因三九二癸一不別說因能遍不可得之原因三九二癸二不別說自性不可得之原因三九三子一許自性不可得因三九三子二正釋不別說彼之原因三九五子三斷諍三九五丑一正說三九五寅一明宗法由現量成三九五寅二成立之理三九五寅三餘應無窮三九六丑二明唯不見不能成立決定無三九七壬二不別說相違可得因之原因三九七甲四論後義三九九乙一明論義難解三九九乙二明了解之勝利三九九乙三誰造翻譯四〇〇
釋量論略解卷第一
法稱論師造
僧成大師釋
民國.法尊譯編
法稱釋量論,深廣難測度,
今依僧成疏,略述少分義。
敬禮諸恩師及三寶尊。
今釋此論總分四科:甲一、解論題義,二、譯時禮讚,三、論文義,四、論末義。今初:
法稱論師今造此「釋量論」,是為廣釋陳那菩薩之集量論而造也。
甲二、譯時禮讚。
敬禮聖曼殊室利童子。
甲三、論文義分二:乙一、造論之支分,二、有支分之論。初又分二:丙一、供讚,二、立誓造論。今初:
敬禮於具足,除滅分別網,甚深廣大身,遍放普賢光。
法稱論師在造論之前,先頂禮具足三種圓滿之世尊。為求造論能究竟故。問:如何具足三種圓滿耶?答:諸佛世尊,具足自利圓滿,謂永斷除諸分別網,得自性身,證得甚深圓滿報身,並得廣大變化身故;又佛世尊具足利他圓滿,謂世出世間一切善妙普賢功德,令諸有情隨其所應,而證得故;又佛世尊具足利他圓滿之方便,謂遍放射說法之光明故。(諸佛說法,即利生之方便。)
丙二、立誓造論
眾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諸善說,
反由嫉妒起瞋恚。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
然心長樂習善說,故於此論生歡喜。
上已禮讚,欲何所作耶?曰:欲廣釋陳那菩薩之集量論也。為何故造?曰:我法稱造此釋論,無主要為利他人之意。因為眾生多數愛著庸常俗論,又無分辨善惡之慧力,對於善說非但不尋求,由妒嫉纏心反於善說起瞋恚故。然我法稱對造此論仍生歡喜,為使自心對於善說長時愛樂修習故。
乙二、有支分之論分二:丙一、釋通達所量之能量自性,二、釋令他生起方便語之自性。初又分三:丁一、明不現見義之自義品,二、明解脫道之成量品,三、明現見義之現量品。初又分二:戊一、建立總體,二、廣釋支分。今初:
宗法、彼分遍,是因彼唯三。無不生定故。似因謂所餘。
問:此論既是為廣釋「集量論」而造,何故違彼諸品次序而先說自義品耶?曰:分辨是義非義,須要依靠比量智故。為建立比量智,除諸邪智,故先釋自義比量也。若爾,何故不說比量之自相差別,而說因耶?曰:由釋正因,便能於比量除邪執故。若爾,正因之自相云何?差別有幾耶?曰:如「所作性」,即是成立「聲無常」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宗法,及是彼宗一分、所立法遍於因之三相故。(這就是說,三相就是正因的自相。三相者:一是宗法,即前陳宗之屬性。二是同品定有性,即後陳法之同品事物定有因義。三是異品遍無性,即後陳法之異品事物必全無因義也。此後二相在頌文中只云「彼分遍」便已包括。因為後陳法的範圍既遍包因義,則凡具因義者必皆具後陳法義,即第二相。凡無後陳法義者亦必不具因義,即第三相。奘師譯的因明論中說「說因宗必隨,宗無因不有」,即是此義。又漢文論中之「宗」字。有時單指前陳有法,如「遍是宗法性」之宗字。有時單指後陳法,如「說因宗必隨」之宗字。有時指總宗,如「宗因喻」三支之宗字。如是差別,初學實難了解。在藏文論中,諸字各異,故無此弊。)
如是正因,唯有果性、自性、不可得三種因。以宗法與無則不生之關係,於唯果、自、不可得因上決定故。除彼三種之外,其餘諸因皆是似因,以彼諸因皆不完具三相故。(漢文之因字,有時是因果之因,即能生義;有時是宗因喻之因,即能立義或能了義。亦難分辨。藏文中二字各別,無此混亂之弊。又似因總有三種過,謂不成、不定、相違。若所舉因缺第一「宗法」相,則犯不成過。若所舉因缺後二相,則犯相違過。若缺後二中隨一相,則犯不定過。因與後陳法之關係,若因於同品上定有,於異品上全無,則是正因。若因於同品上無,於異品上有,不論全有或一分有,則是相違因。若因於同品異品上,或皆有(不論全有或一分有),或皆無,則是不定因。如是四句已足──同品有異品有,同品有異品無,同品無異品有、同品無異品無,不須用九句檢查。但九句因另有作用,不述。)
戊二、廣釋支分分四:己一、釋三正因,二、於定詞斷諍,三、釋逆品似因,四、廣釋無則不生。初又分三:庚一、果法因,二、自性因,三、不可得因。今初:
因法所有性,若無則不生,此果是正因。
問:若以煙從火生故不錯亂者,則灰渣亦應成能了因,從火生故。曰:因火上所有自性若無者,則定不生之果煙,是於有煙山成立有火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
庚二、自性因
若與唯有性,繫屬體亦爾。
若與唯有無常自性相繫屬之所作體性,是成立聲無常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
庚三、不可得因分二:辛一、不現見不可得因,二、可現見不可得因。今初:
若諸量不轉,於無而不轉,為果是正因。
如不能見鬼之人,緣鬼之諸量不轉(即不起),是成立於當前處,彼不能見鬼之人,不起決定有鬼之決知為果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此中諸量是因,決知是果,既無緣鬼之量,則必不引生緣鬼之決知。故就不能見鬼之人來說,他不能起決定有鬼之決知,因為他沒有見鬼之量故。故名不現見不可得之因。
辛二、可現見不可得因分三:壬一、體性,二、差別,三、斷諍。今初:
觀待於差別,知某無為果。
觀待若有則見之差別,出瓶不可得之因,是成立某處無瓶智說為果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
壬二、差別
相違與果成,因及體可見,體生不成就,是為無義者,
不可得四種。
問:可現見不可得正因,差別有幾耶?曰:無遮義者之可現見不可得正因,共有四種:謂有自性相違可得者,相違果成就者,因及自體可現見之體性不成就者之諸因故。
壬三、斷諍
以彼相違因,可得為量式,因由相違性,無則是錯亂。
其相違果中,亦待處時等。餘則成錯亂,如灰成不冷。
問:若由相違果可得而成立無寒觸者,則相違因可得,亦當能成立無寒觸也。曰:若將由與寒觸相違之因可得而為因者,則以柴草成立某處無寒觸之遍相錯亂,以彼與寒觸因由無相違故。
問:若火因柴草等,不能遮寒觸者,則火果煙亦應不能遮寒觸?曰:相違果可得因之煙,於某等處遮寒觸者,亦須觀待時處等差別方是正因,餘(不待差別)則成立彼之遍相,成錯亂故。如成立某處不冷,以有灰為因也。
己二、於定詞斷諍分二:庚一、斷依前後之諍,二、斷依同時之諍。今初:
所有從因聚,比知能生果,不待餘義故,說彼是自性。
因聚生果力,轉變相繫時,於果不決定,容有障礙故。
問:若謂正因,決定唯有果法、自性、不可得三種者,則從因聚比知生果,應非正因。曰:如麥種子與水、肥、暖等和合,是成立於如是田上能生麥苗之自性正因,以是成立彼之能立正因,又不待餘因緣義即能生麥苗之自性故。若問彼因何故不能比知決定生苗?曰:於彼成立決定生苗果,其遍性猶不決定,以因聚生苗果之能力,在轉變發展相繫之間,容有障礙發生故。
庚二、斷依同時之諍
同依一聚者,由味知色等,是比知因法,如煙知柴變。
能未轉無味,此即是餘因。如是過去時,了知是一者,
是從果因起。
問:若謂正因,決定唯有果法、自性、不可得三種者,則由現在味為因,引生了知現在色等之比量智不應理。曰:彼無不應理。以由現在味為因,而了知口內糖球上之現在色等者,是從比知因法之果因而生故。譬如由煙,了知有煙山上由火燒柴發生變化之力,即可比知柴之變化也。由味與色依於同一聚親因,若前味之能力未轉,則必無現在味,即彼前味亦是餘現在色之俱有因故。由現在味為因,了知口內糖球上現在色之比量智,是從果法因所引生。如是前說由現在味為因,便能引生,了知過去前味,有引生現在色之功能,及與自同時色等之比量智故。
己三、釋逆品似因
由因未和合,比知其果者,有餘、無能故,如由身比貪。
唯異品未見,而見其總果,因智是似量,如語比貪等。
唯異品不見,非即無錯誤,容有錯誤故,如比釜飯熟。
若唯以不見,便說遮止者,此是疑因故,說彼名有餘。
或曰:從零散因亦能比知可生果,由體強壯而生染故。曰:以因未和合之零散麥,比知能生苗果者,不應道理。以是成立彼之有餘因故。彼無生苗之功能故。如由身比度貪心。若唯於異品不見,而見總果,以比因差別,如是因智不應道理。以如是因是似量,即似因故。如由語言比有貪等。若謂以語言成立他人有貪心,其逆遍成就(逆遍即異品遍無性),以唯於異品不見可成立故。曰:語言,於成立彼之唯於異品不見,非於逆遍全不錯亂,以成立彼之逆遍容有錯亂故。如與已食之飯同釜所煑為因,而比餘飯亦熟也。問:有餘之義云何?曰:若唯不見,而宣說遮遣之語言,以成立他人有貪心,此名有餘。以是成立彼之宗法,然於異品遣除,是可疑因故。
己四、廣釋無則不生分二:庚一、略標,二、廣釋。初又分三:辛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總結。初又分三:壬一、破自部自教相違,二、明共同現量違害,三、破他部自許相違。初又分二:癸一、明有繫屬,二、說違自教。今初:
於因三相中,為對治不成、違義與錯亂,故說須決定。
自在軍論師說:「唯於異品無所見,即能成立逆遍,是陳那論師所許。」曰:陳那論師於因三相中,說須決定者,有重要義。如以所作性,成立聲是無常,為使了知不成、相違、錯亂不定之對治故。
癸二、說違自教
錯亂對治中,所說異品法,若不見為果,不說亦能知。
說無之語言,非顯彼唯無,若說無應理,爾乃知為無。
若不見能遮,豈是有餘誤?有遮亦成因,不成,合非說。
差別成決斷,正因不見故。若餘量害者,非不見而無,
如是於餘因,容有餘量害。不見故,所觸,見不具,無誤。
若不如是,而說「唯於異品無所見,即能成立逆遍」者,則為對治有錯亂過,說法異品和合言(凡非無常皆非所作),不應道理。以唯於異品無所見即能成立逆遍故。若爾,且與論說「為欲對治相違、不定,俱說應理」成相違失。若謂法異品和合言,是以了知唯於異品無所見為果,故無過者。曰:法異品和合言,僅為了知唯於異品不見其因而說,不應道理。以唯於異品不見其因,汝即不說亦能了知故。若謂為於異品了知決定無因,故無過者,曰:其說於異品無因之語,即法異品和合之語言,應非唯使了知於異品無因,是說因於異品無所見故。若爾,如何了知於異品無因耶?曰:由依彼語言,爾乃能了解因於異品無。以說於異品如何無因之道理,說因法之繫屬故。若由於異品不見其因,便能成立逆遍者,則以「與已食之果同一樹生,顏色相同」,而成立餘未食果成熟,味力差別,豈是有餘錯誤?應非錯誤,以成立彼之逆遍成就故。若許爾者,與說「色等相同,非味等亦定相同」,成相違失。又有遮者(即有逆遍者),如以有命,成立活身有我之因,亦應成為正因,以是成立彼之宗法,逆遍成就故。若許爾者,則與論說「其餘五種(九句因中,除二正因、二相違因,餘五不定因),於正因或相違,皆不決定,是猶豫之因」,成相違失。又於宗法猶豫不成,與逆遍猶豫,義喻相合,顯非正因,應非所說。以於異品唯不見因,便能成立逆遍故。若許爾者,則與論說「宗法立故俱須決定,如是同品或有或無等,亦如應當說」成相違失。又差別所聞性,應於聲上成常無常二品決斷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宗法,唯於異品不見成就故。若許爾者,則與論說「差別者,非決斷因」成相違失。若謂所聞性於聲上非常無常二品決斷之正因,餘量於彼有違害故。是則彼非唯由於異品不見而成其無,於彼有餘量違害故。如所聞性。如是餘因亦應唯於異品不見,不能成就其逆遍,於彼容有餘量違害故。曰:以捨觸不見,成立於可見之地等,即不具捨觸之遍相,應無錯誤。以於成立彼之異品無所見故。若許爾者,則與論說「若唯以不見,而破見者,亦不應理」成相違失。
壬二、明共同現量違害
由處等差別,物能力各異,見一而謂餘,定有則非理。
如酸果,由見一枚成熟,味力殊勝,便謂餘處之酸果亦定成熟,有勝味力。不應道理。以由處所等差別,現見物品能力各異故。
壬三、破他部自許相違
我、地有知等,非能立為無,豈唯不可得,是因無能立?
豈唯因於異品不可得,便是異品無因之能立?以說活身有我(如勝論)、說地等有知(如順世派)、說乳中有酪(如數論)等,其無所見,非無彼等之能立故。
辛二、立自宗分二:壬一、表因之遍相有待於繫屬,二、遮因之遍相有待於繫屬。初又分三:癸一、正說,二、於喻上顯示繫屬,三、知繫屬之勝利。今初:
故由彼繫屬,自性遮自性,或由其因法,於果無誤故。
不爾遮一法,云何餘亦遮?如說人無馬,豈亦非有牛?
如是一近故,云何餘亦近?如言人有牛,豈是亦有馬?
由唯於異品無所見,不能成其逆遍故,如所作性,由遮無常,則汝性亦遮,以是與彼無常相繫屬之自性故。又如煙果,由火因遮故,汝亦即遮,以汝於火無錯誤故。若所作性與無常之繫屬不爾者,云何遮無常一法,餘所作性亦遮?定不應爾。譬如說人無馬,豈唯由此,便牛亦非有耶?如是所作性一法相近故,云何餘無常亦相近?定不應爾。以所作性與無常無所繫屬,是各別故。譬如言人有牛,豈唯由此,便亦有馬耶?
癸二、於喻上顯示繫屬
故定異法喻,不必許所依,由說彼等無,此無亦知故。
喻彼性、因事,為不知者說,若對諸智者,但說因即足。
此果法與自性之正因,成立逆遍時,不必許決定觀待了知一切異法喻遮因之所依,以說因法繫屬即能了知逆遍故。由說若彼等所立法無,則此因亦無,亦可通達彼逆遍故。(按頌文義,似是說:於異法喻決定其逆遍時,不許必須有所依。即無所依,亦能通達彼相故。)於同喻上顯因法繫屬,亦有所為,是對不知彼所立法,即彼因之自性及因事者,為令了知故。對已了知繫屬之智者,則不須為令了知繫屬而說。若不知宗法,為令知彼,只須說因即足故。
癸三、知繫屬之勝利
故知繫屬者,說二相隨一,義了餘一相,能引生正念。
若已了知因法繫屬,於順逆二種遍相中,隨說一相,即能引生餘一相之正念。以正通達一種遍相,餘一遍相義亦了解故。為令了知於一切異品皆無因故顯示繫屬,有所為故。
壬二、遮因之遍相有待於繫屬
故無「因、自性」,有遮亦是因。理應可得者,無所得亦是。
如是無得因,此雖說三種,由於結構門,有多種差別,
彼及彼違等,不通達、通達。
若由無「因及自性」,則於某上有果及所遍可遮者,是能遮正因。以遍相之根本謂繫屬,彼待繫屬故。又若有瓶,理應可得,而瓶無所得,亦是於某處成立無瓶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如是不可得因,此處雖只說三種,若由結構格式門,則可分為多種差別。謂彼因不可得、能遍不可得、自性不可得之三種,及與彼因、能遍、自性相違可得之三種。等字包括相違果可得、與因相違之果可得等(此等不可得因之事例,余以前寫過一篇「因理論」稿,其中敘述較詳,惜未刊出,今不暇重出也),是由不通達繫屬(即繫屬不可得)及通達相違(即相違可得)之構結格式而分也。
辛二、總結
由是因果事,或自性決定,若無定不生,非不見非見。
否則餘與餘,如何有決定?若法有餘因,則如衣染色。
若法有餘因,則應成他性。後生故非因,是果何能定?
非唯於異品不見,而成逆遍,非唯由於同品見,而成隨遍。要因與法或決定是因果事,或同一自性,因與法無則不生之繫屬乃能決定故。否則謂離因與法之繫屬,則其餘煙與餘火如何能有決定?以煙與火無繫屬故。又所作性應非成已必壞,以是與無常有餘因之法故。如衣所染色。若所作性是與無常有餘因之法者,則應與無常成為他性。若爾,則與無常應無繫屬。既無同體繫屬,亦無因果繫屬故。若謂有因果繫屬者,其無常為是所作性之因,抑是其果耶?無常且非所作性之因,是後生故。若是果者,則成立聲是無常之遍相何能決定?以汝是成立彼之宗法,而無常是汝之果故。
庚二、廣釋分二:辛一、決定表因之繫屬,二、決定遮因之繫屬。初又分二:壬一、別釋,二、總結。初又分二:癸一、決定果因之繫屬,二、決定自性因之繫屬。今初:
煙是火之果,果法隨轉故。若無彼有此,越出具因理。
無因不待餘,應常有或無。諸法暫時生,是由觀待故。
若帝釋頂上,是火性即火。若非火自性,如何彼生煙?
煙因自性火,具彼能差別,若煙從非煙.因生,則無因。
由隨轉隨遮,見某隨某轉,彼性彼為因,故異因不生。
問:應無煙於火不錯誤之能立,以唯見煙從火生及唯不見從無火生,不能成立,又無餘能立故。曰:其因不成。煙是火之果,以果法由火資助之力,隨火有無而轉故。若謂無彼火而有此煙生者,則越出具足因之道理,以煙從無火生故。若許爾者,則應不待餘因緣而生,以無因生故。若許無因不待餘因緣者,則應常有,或是永無。以諸法暫時生(即有時生,有時不生),是觀待因緣乃爾。若謂帝釋頂(蟻垤之異名)上應有火,是能生煙,火之自性故。若謂非能生煙火之自性,則如何從彼生煙,應必不生,煙之自性為火,彼具有能生煙之功能差別故。又煙若從非煙之因而生,則煙應無因。彼煙之自性,不從異因生,是以彼火為因故。由火資助之力,隨火有無而轉及遮,現見某煙隨某火轉故。
癸二、決定自性因之繫屬分三:子一、自性因之理,二、自性因之差別,三、自性因繫屬之能立。初又分二:丑一、明因法同體繫屬,二、斷諍,成立遣餘。今初:
性亦無不生,與唯有繫屬。無彼則有體,應無無異故。
問:煙從火生雖不錯誤,自性如何不錯亂耶?曰:於自性亦無錯誤。如所作性,若無無常,則必不生之繫屬亦得成立。以自才有,便與無常相繫屬故。若無彼無常,則汝所有體性亦應無,以與無常體性無異故。
丑二、斷諍,成立遣餘分二:寅一、標,二、釋。今初:
諸法由自性,住各自體故,從同法餘法,遮回為所依。
故從彼彼遮,此因緣類別,以彼差別故,即善能通達。
是故某差別,由某法了知,其餘則無能。故別異而住。
若謂彼所作性,是將成立聲無常宗義之一分立為因者,應不成就,以所作與無常體性無異故。曰:聲之諸法,是從同類法與餘異類法中遮回為所依者,以是由自性力安住各自體性之所聞性故。又如聲義,由從非所作及常等彼彼遮回,由此因緣,可分為多種差別(所作性及無常等),以從非所作及常住等遮回故。又於聲上,所作性與無常之差別,即善能漸次通達,以於聲上須先成立所作性,其後乃能通達無常故。又所作性某差別,是將成立聲無常宗義之一分立為因者,非不成就,以與無常別異而住故。由言所作性某法所了知者,非其餘無常語所能了知故。
寅二、釋分二:卯一、廣釋有之遣餘,二、無之遣餘則易成立。初又分三:辰一:破聲與分別為表詮,二、明為遮詮,三、於彼詮(轉)相斷諍。初又分三:巳一、後心應無用,二、聲覺應成異門,三、破彼釋難。初又分二:午一、所別事決定之後,後心應無用,二、能別法決定之後,後心應無用。今初:
義自性是一,體性是現事,有何未見分,為餘量所觀?
由見色法同,蚌殼誤為銀。若不由亂緣,而計餘功德,
故由見於法,見一切功德。由錯不決定,故當善成立。
陳那論師書中有云:「聲與諸因,以遮通達,非唯由表知法自性。云何了知?曰:有餘量及餘聲轉故。」為顯此義,故造此文。義之自性如一聲體,有何緣聲耳識所未見分,要諸餘後量所觀察?必無此分,以是緣聲耳識所現量事,其緣聲分別由表相於汝轉故。然緣聲分別,非由表詮於聲決定,以於汝後,量聲是無常之量有作用故。(如現量等無分別心以表相緣境,比量等諸分別心以遮相緣境。在奘師所譯之論中,似未提及。但在法稱論師之因明論中,則作為一重要問題提出。表相緣境,是緣任何一法時,即緣彼法上之一切差別義,如聲上之所作性、暫起性、生滅性、無常性、苦性、空性、無我性等,同時遍緣,無所遮遣。但對此等義不能決定,要待餘心方能決定。遮相緣境,是緣隨一境時,即須遣除該境之反義,乃對彼決定。如緣聲是無常之比量智,是由遣除聲常,而決定聲是無常。此等智有分別,有簡擇,只能決定一義,不能遍緣一切差別。故餘義更須由餘量決定,則不犯餘量無用之過。)
問:緣聲是無常之比量無用之過,汝亦相等,以緣聲耳識知聲是無常故。曰:如見白色等法相同,誤認蚌殼以為銀質。若無錯亂因緣於聲增益餘功德,則後量無用。然緣聲是無常之比量,實有作用,為除執聲常之增益而轉故。緣聲耳識,能見與聲同一安危之一切功德,以由表相門見聲事故。成立聲是無常之因及比量,亦有作用,由有錯亂耳識對聲無常不能決定故。
午二、能別法決定之後,後心應無用。
比量亦緣法,決定一法時,應緣一切法,遮遣無此過。
故如是說因,是遮遣有境。餘則有法成,餘有何不成?
於所見若知,是總義分別,不增益餘分,除爾許行境。
定與增益意,能所害性故,說此於遠離,增益轉應知。
盡其增益分,為遣除彼故,其決定與聲,亦唯有爾許。
彼等境有異。
非「僅緣聲分別即比量智」,若以表相緣法者,則通達聲是無常之比量智,亦應普緣聲上一切法,以由表相門於聲一法得決定故。而佛弟子則無此後心無用之過,以說「緣聲分別以遮相轉」故。故如是宣說:因及比量是遮除之有境心。以緣聲分別,由表相轉則有過失,由遮相轉無過失故。若不許以遮相轉,而說由餘表相轉者,則有法聲成立時,更有何餘聲法不成立?以汝說緣聲分別,是以表相轉故。現量所見法,如定知為青色之識,應非以遮相轉,以無所遮之增益故。然不應許爾,以是緣總義之分別故。曰:彼定知青色之識,是以遮相為所行境,是僅於不增益餘非青分而轉之定知故。此因成就,以說此定知是於遠離增益處而轉應知。定知與增益之意,是能害與所害性故。又此等緣聲分別,是行境各異者,謂盡其所有增益分,如聲之非所作性、常性等,為遮除彼故,亦唯有爾許決定與聲轉故。
巳二、聲覺應成異門
餘則於一法,一聲覺能遍,非是餘境故,應成為異門。
若非遮相轉而是餘表相轉者,則於聲事之能別法,應由一聲或一覺心即能遍緣。以說所作性與無常之二聲(即二語),應成為異名(即一事之二名),以非餘境,無所為義,僅是聲差異故。(謂二語僅聲不同,並無各別所詮境,亦無各所為義。)
巳三、破彼釋難
或說覺能緣,各種別異義,於各種差別,饒益支功能。
無差別體性,遍緣諸體性,則有何所益,差別不決定?
彼等體屬故,知一則取二。益法能若異,彼等是彼何?
彼無益彼等,如是則無窮。若取能益一,見彼於未見,
饒益非餘故。取彼取一切。若遮錯亂故,取者亦許餘。
彼成遮境者,其餘亦同彼。於無增益境,轉故,餘自性,
諸定者不定,如何是彼境?若捨差別分,現量所取中,
於差別若有,證緣亦當證。
或說:如勝論宗,說各種差別義如聲與所作無常物體各異,以聲能饒益所作無常故。所作與無常亦物體各異,以覺執為異故,以是無成異門之過失。曰:若爾,聲與彼饒益所作無常之功能,為一物為異物?若言一者,則緣聲之分別,應遍取饒益所作無常之功能體性而起決定,以由表相門決定於聲,其聲於能饒益各種差別之支分功能,是無差別體性故。(簡言之,緣聲心應遍緣彼功能體性,以聲與功能,體無別故。)若許爾者,則更有何所益差別,如所作無常,不決定耶?皆應決定。以聲饒益所作無常之功能是一體性。若了知汝,則亦須緣所作無常二法,以汝與所作無常彼等體性相繫屬故。若言聲與彼功能物各異者,則聲對於所作無常法彼饒益之功能等,是彼聲之何事?應非聲所屬事,以汝與聲物體各異,彼聲於汝不饒益故。若謂如是饒益者,則聲饒益所作無常之功能應成無窮,以汝饒益所作無常時,復須於異體功能作饒益故。
總之,若謂緣聲分別,只取彼聲饒益一差別法者,則彼分別,若取聲能饒益所作性差別法之功能,即須總取饒益一切差別法之功能,以見饒益彼所作性之功能,彼與饒益所未見差別法之功能,非餘事故。(由於彼諸功能是一體性,所以現量見時一切俱見,是由表明緣境故。若分別心亦以表相緣境,則彼取一功能時,亦應總取一切功能。若爾,則後起之心,仍犯無用過失。)若謂為遮遣錯亂故,彼分別心雖總取一切差別法,然仍須許起餘量者,是則彼比量智即成為遮遣境者,以是為遣除增益而轉之分別故。其餘分別應同比量,是遮相轉,是於無增益境而轉之分別故。餘於聲自性決定之諸分別,汝所不決定者,如何是汝之境即非汝境?以汝是於自境以表相轉之定知故。若謂緣聲耳識,應於聲之所作無常一切義皆能決定,以見彼一切故。曰:此不決定,捨棄對聲之差別分析而轉之現量所取中,若有通達其差別之緣者,亦當能通達故(通達即證知義)。
辰二、明由遮相轉分三:巳一、斷返遮與總別相等之諍,二、明遣餘之總,三、明立名之境。初又分三:午一、說遣除者無過,二、表相轉則有過,三、聲隨欲轉應理。今初:
其言從他遮,及言從他返,聲與決定等,是隨名言作。
二雖各詮一,由所詮他別,以異囀聲別,成立如異義。
捨不捨餘別,彼二名差別,是隨通達者,欲樂之所依。
遍說物與事,唯聲之差別。故彼等所詮,都無少差別。
欲了知彼義,益彼或具作,設以餘詮說,都無餘差別。
故於遣餘境,能除為具彼,宗派所說過。
外難:汝所言遮,與所言返,其實體為一為異?若一者,則異聲不轉(言詞不應不同);若異者,則為總明異體所出過失,亦應同犯。曰:其說聲與分別遮相轉者,所言從他遮,及言從他返之言聲與決定等,非由所詮物體各異之力而轉,是隨名言作故。問:若法與有法無異體者,則與第六囀聲詮各異義應成相違?曰:如說牛與牛性之聲,所詮非異,此二語皆是從非牛遮返而說一牛故(即遮其非牛也)。雖同說一牛,然牛與牛性由分為差別之第六囀聲表其似有差別,其緣因是由習慣於異體所詮立此名言之力,而了解為異故。問:若無異物,則立異名,應成無用?曰:法與有法立異名者,亦有作用。其捨棄與不捨棄餘差別等,彼二名言之差別是隨通達者欲樂之所依,即為令其通達故。遍一切境說有法物與事法之聲等,其所詮物都無少許各異差別,其捨不捨餘差別,唯聲之差別而已。其欲了知彼法與有法之義者,對於聲明中非由字緣各異則所詮亦異,如彼益,或具作用,設以餘詮說(此皆聲明中字緣之種類),除捨不捨餘差別之外,更無餘差別故。其說言聲與分別,皆於遣餘境轉之佛弟子,則能除為主張彼種類與具彼種類、物體各異之宗派,所說之過失,以不許總別物體各異故
午二、表相轉則有過
種類及具種,若異則犯過。若謂諸言句,由事力而說,
不依樂說欲,彼等第六囀,分語等成過。
勝論派應犯「不自在故非具彼」所說之過失,以許種類與具種類物體異故。勝論彼等宗中,應犯第六囀聲及分語等不可用之過失,以許語句是由事力而說,不依樂說欲而說故。
午三、聲隨欲轉應理
不待於外義,諸語由說者,如能詮決定,即如是宣說。
諸妃六城等,非異事安立,或名空自性,空性有何因?
說遣相者,則無第六囀聲等不應理之過失。以不觀待外義之語,如說者所立名言決定能詮,即如是宣說故。問:於他宗中,第六囀聲等不應理,有何原因?曰:如於一妃,稱云諸妃,安立為異,此有何因?都無原因,實無異故。如六城等,言城立為非異,此有何因?應無原因,以非一故。如言虛空之自性,此亦無因,虛空與自性體非異故。又虛空之自性,名為空性,此亦無因,以虛空與空性,無異體故。
巳二、明遣餘之總分二:午一、境總之理,二、現總之覺如何轉。初又分三:未一、世俗諦之世俗訓釋,二、成立分別所現唯於意樂為諦,三、明彼執錯亂。今初:
依於諸異事,現為一義覺,由其自體性,障蔽餘體性。
由彼能障故,體性雖各異,蔽其各異性。有諸法體性,
現似非別異。
問:如何為分別所現之總?曰:如依諸樹各異之事,現為同一種類樹義之分別覺,此覺即世俗。由其自體性(同一樹性)能障蔽餘樹體性(各別樹性),為所取境故(能障即世俗義)。於分別心所現遮其非樹,即各樹之總。諸樹體性雖各差異,然於能障蔽異性為所取境之分別前,覺諸樹法是從非樹遮回之體性,似非異種類故。
未二、成立分別所現,唯於意樂為諦。
彼由意樂力,宣說為有總,由彼所遍計,於勝義中無。
諸別不隨行,餘隨行不現。非離知各異,如何隨餘義?
其於分別所現之總,是由意樂力宣說為有,以彼是分別所現,如彼分別所遍計於勝義中無故。以諸各別樹互不隨行(此樹非彼樹),其隨行之餘體總,於不錯亂覺前無所現故。問:分別所現從非樹遮回(即樹的概念),豈非緣樹分別之法,云何勝義無耶?曰:分別所現從非樹遮回,如何隨餘義各別樹而行?必不隨行,以彼非離分別知,有各別異體,與彼知同一安危故。
未三、明彼執錯亂
故執義一體,此分別顛倒。名義諸具者,互異即此種。
達一、知義等,成其為一義。有雖是各異,由自性決定,
猶如諸根等。如見藥雖異,或共或各別,能治疫病等,
餘物則不爾。無別故非總,田等雖別異,彼等應無別,
堅固無益故。
其於各別樹義,執為一體之分別,是顛倒覺,是執非樹為樹之心故。問:若分別所現從非樹遮,是無事者(有為法名有事,無為法名無事,是因明中常用詞),緣樹分別應成無因?曰;不成無因,以具樹名義之各別樹互異物體,即此緣樹分別之種子故。問:若諸各別樹物體各異,其總是常是無事者,則生一類果相違(各別樹是多體,緣樹分別是一體,則多因生一果,故說相違)。曰:雖各別樹物體各異,其總是常無事,然通達一類,了知樹義等,成辦其一果義,以自性決定其功能故。猶如根等。及如諸藥物體各異,其總是常無事,然共和合或各別用,現見能治瘟疫等病,其酪等餘物則不能治。若謂是藥總常法能治疫病者,應非藥總治療疫病,以汝是一切各別藥所共有故。若汝能治疫病者,則各別諸藥,田地等雖異,功能應無差別故。由其堅固,應於其果不饒益故。
午二、現彼之覺如何轉分三:未一、標,二、釋,三、結。今初:
緣性分別覺,無義似有義,從非彼果義,異究竟而生,
彼體似外一,似從餘遮返,觀察支無故,非是彼自性。
問:分別心所現從非樹遮返,於各別樹隨不隨行?若隨行者,則諸各別樹應成分別之所取境。若不隨行,則說是各別樹之總應成相違?曰:緣樹自性之分別覺,雖無所取義,然現似所取義,以是從非彼樹果義相異而生,決定能得究竟自相樹故。彼緣樹分別之體性,似與外樹為一,似從遮餘非樹而返,然非即彼樹自性,以無可觀察之支分能作義故(能作義是有事之相)。
未二、釋分三:申一、總與共依之名言轉,二、轉之原因,三、作彼建立之所為。今初:
知所有諸義,謂遮返體性,故似非各異,現從彼餘返。
其總與共依,為所行境者,由知與言說,廣作錯義名。
諸法一切名,依於互無雜,故遣餘為境。若與事有屬,
是得事之依,如比量所說。雖同是錯亂,然非從餘得,
如燈光求珠。
知所有義,即所現遮非樹。彼諸義,是以總與共依為行境之知與言說,廣作錯誤義之名言。謂遮異類為體性者,故現似非異類,現從餘同類返故。問:若名言錯亂,應不能得自相?曰:諸法之一切名言,是以義之遣餘為境者,以是依於互無雜亂自相之合理名言故。凡與實事有繫屬之名言,即是能得實事之所依故。如依果法及自性因之比量時所說,雖同是錯亂,然得不得自相並不相同,以從餘執聲常增益不能得自相故。如從燈光求明珠然(誤以燈光為珠光)。
申二、轉之原因
彼雖多一果,非彼果依餘,由言說及知,作一名言轉。
如是一作多,彼普顯事故。從彼非果義,異故知多法。
總與共依,作一類果之各別樹雖多,然由言說及知,作一類名言而轉,以從非彼樹果,依餘相同故。如是雖一樺樹,然有共依名言而轉之原因,以從非彼樹果義而異,亦從非樺樹而返種種遮法,量了知故。顯示一法能作多果亦有所為,其作多果是為普達彼實事故。
申三、作彼建立之所為
此聲義共依,雖然非實有,如共許而說,此於事非有。
法有法建立,如異非異等,是不觀實性,如世間所許,
唯依如是許,遍立能所立,為入勝義故,諸智者所作。
諸勝義之義,非自雜無異,其體一及多,是由覺所染。
言總言差別,此別於覺義。從此及餘遮,觀察法差別。
能所立分別,失壞見事故。別總相雜中,自相非所取,
其總別相等,都非是所取,諸眾多差別,於一不可故。
此聲義與此共依,於實事非有,以於勝義雖非有,然於分別如世共許而說故。問:作此諸建立有何所為耶?曰:法與有法之建立,及如異不異之總與共依,是不觀察於真實義中有無,唯如世間所共許,即依如是許而建立一切能立所立,是諸智者為令入勝義而造故。問:以何因緣說實事不成耶?曰:言總言別之差別唯於覺所現義中有,於實事無,以於異物現為一體,及於一物現為眾多,是由覺所染故爾。然勝義諸義非自然相雜(合為一),於一物異物皆非有故。問:若無實事,則法與有法如何應理?曰:即此分別所現便可觀察法有法之差別,以從此同類及餘異類遮返故。問:若於分別現自相者,則自相應成分別之所取境?曰:分別能立所立之覺,不以自相為所取境,失壞見實事為所取境之力故。問:與論說「差別與總和雜而緣」則成相違?曰:論說「差別與總和雜而緣」中,非說自相為比量所取。以彼自相、總別相等,都非勝義所取故。諸眾多差別,於一自相,勝義皆不可故。
未三、結
彼體從眾返,彼如是通達,聲分別非有,於總性轉故。
彼聲體性從同類異類眾相而返,唯如是通達之聲及分別亦皆非有,以聲與分別唯以總相於境轉故。(此中所說自相共相、勝義世俗,皆與一般所說不同。諸法之自體實事,為自相,為勝義諦。諸法由分別假立之現相、概念,為共相,為世俗諦。勝義是有作用法,世俗是無作用法。此等差別甚多,不及煩述。西藏寺中,初學之攝類論,即專講此等名相差別,為學因明論作基礎準備者也。)
巳三、明立名之境分三:午一、破,二、立,三、斷諍。今初:
諸聲顯立名,彼為名言作,爾時無自相,故彼中非名。
為使人了知,能作成其事,為辦彼故轉,於義說其名。
其類非能作。若具彼能者,何故不直說?無邊故此同。
若謂聲與分別不以總相於境轉,以彼不待遮非,而於自相安立名故。曰:彼立名時之樹自相,非樹名之所趣境,以汝於言說時已無故。以諸言聲是顯所立名義,為於言說時令了解其義而作故。若謂總常法是名所趣境者,曰:總類常法,應非名所趣境,非能作事故。以安立名言是令士夫了知能作事後,為成辦彼事而轉,乃於諸義說彼名故。若謂具彼總類之各別樹能有作事,於彼立名。問曰:何故不於各別樹直接立樹名?若謂於各別樹不能立名,無邊際故。曰:若爾,別具總類之各別樹,亦應不能立名,此亦無邊,相同故。
午二、立
作從非作返,相同何不作?具彼過同故,寧,不須餘類。
從彼遮餘已,即轉,說其聲。由此從彼等。不斷,彼如何?
若此有決斷,諸聲之所為,豈非唯爾許?汝餘總何為?
問:若爾於何處立名耶?曰:能作樹果,與從非能作返相同,何不於彼安立樹名?理應安立,以彼能作樹用,又於一切各別樹隨行故。若謂前說「具彼無自在故」之過,汝亦同犯,以遮返與總類義同,具遮返與具總類義同故。曰:實不相同,即寧使相同,安立名時亦不須餘義之總類,以許遣餘者不須計餘義之總類,不許遣餘者即計餘義之總類,亦不能成其所為故。其理由謂言樹之聲,為決斷不決斷非樹。若由此言樹之聲,不從彼等非樹決斷此樹者,則言樹之聲如何能使了知彼樹?必不能了,以不決斷是樹故。此因決定,以從彼樹遮斷餘已,即向樹轉,為使知此而說樹聲故。若謂此言樹之聲,已有決斷非樹者,則汝勝論者計立名時須餘義之總,復何所為?全無意義。諸聲之所為,豈非遮斷非彼,了知其義唯爾許耶?
午三、斷諍分三:未一、破不能知多,二、破總執從總生,三、總聲於義無欺。今初:
諸別雖各異,然見彼諸義,能作彼彼事,見餘亦離餘。
為境之諸聲,結合能了知。
問:若諸別樹,無常事總而是異物者,則認識為一類,不應道理。曰:諸各別樹,雖無常法總而物各異,然可認識為一類,由先見諸樹能作彼彼眾事,後見餘諸各別樹,亦知離餘不能作樹事。以此為境之諸言聲、分別,結合前後諸樹,便能了知為一類故。
未二、破總執從總生。分三:申一、破總執從唯總生,二、破從總助之別生,三、破從別助之總生。今初:
如餘亦彼覺,非從唯總性。若常唯知彼,應不知別故。
爾時終不取,具彼繫屬故。不決定具彼,如何立名言?
如餘勝論派,彼總覺,亦非從唯總性為所取義而生,若常時唯知彼總,則應不知諸別故。若謂不知諸別者,則爾時終不應取具彼總之諸別繫屬。若許爾者,則如何於具彼總之諸別法,安立名言耶?應不能立,以於具彼總之諸別法不決定故。
申二、破從總助之別生
若謂一事助,諸別為知因,豈一事能除,彼等差異性?
異故亦不許,彼等一識因。若謂多待一,能生非異覺。
彼等各各無,彼一亦生覺,彼等無能故。其覺無能緣。
青等於眼識,功能各見故。合亦能、諸別,任何亦非爾。
若謂由一總事所助之諸別法,是總執識之因者,此不應理。豈彼一總事,能除彼諸別法之差異性耶?必不能除故。又物異故,亦不許彼諸別法為一總識之因故。若謂別法雖多,然待一總事類非異故,能生一分別覺。曰:總覺,應不能緣諸別法為所取義,以彼諸別法於汝無饒益之功能故。以彼等別法各各無時,由彼一總亦能生覺故。若謂不定,如無青色時,黃色能生眼識,然彼青色仍有生眼識之功能。曰:此不相同。青黃等色和合亦有生眼識之功能,以現見各各都有饒益眼識之功能故。然諸別法,於總覺應無饒益之功能,若各別、若和合,任何都非能如是生總覺故。
申三、破從別助之總生分二:酉一、出過,二、破救。今初:
若待彼隨一,乃能,非唯總。彼等若益一,云何非一覺?
此成彼等果。能益即能生。
若謂要待彼諸別之隨一法,其總事乃能生總覺,非唯總者。曰:彼諸別法云何不能饒益一總覺?應能饒益,以饒益一總故。此總應成彼等諸別法之果,諸別法能饒益故。此因決定,以能饒益者即是能生之因故。
酉二、破救
若現非異覺,不許從異者,覺所現各異,執彼等同故。
若謂彼等同,云何覺取異?同一果。彼等,果覺亦各異。
達為一因故,以覺無各異,以一覺因事,諸別亦不異。
彼離非彼果,其餘隨行事,未見故,破故。名了彼為義。
若謂總覺,不許唯從諸別異法生,以唯現非異故。曰:其因不成,總覺所現是各異故,執諸別法謂彼等相同故。若謂既執彼諸別法相同,云何其覺復取為異耶?曰:諸別樹是一種類,同作一類果故。若謂因不成,諸別樹之根覺果亦各異者,曰:緣諸別樹之諸根覺,亦無異類,是通達一類之因故。又諸別樹類亦不異,以是通達為一類之一覺之因事故。若謂造成一類果者,即是常事總,曰:彼造成諸別樹果為一類者,非常事總,以是唯離非彼樹果故。除諸別法,應無餘隨行之總事,以未見故,前已破故。言樹之名,有其意義,以了知樹之遣餘為義故。
未三、總聲於義無欺
於彼非能作,現似能作體,以離事各異,唯事為種子,
能生無義覺,永斷不能作,支分體性故,事異為依故,
許義不欺誑。故遣餘有境,依能作體故。
問:若樹聲詮說分別所現者,則於自相樹云何不欺耶?曰:於非能作彼樹義,而似能作彼義之體性者,及離非樹事而各異之唯事為種子者,能生無所取義之分別覺及言樹之聲,許為於義無所欺誑,以永斷不能作樹義,是了知為樹之支分體性故。及是離非樹事,以各異為所依之合理名言故。是以遣餘為境,是依能作樹義為體性之合理名言故。
辰三、於彼轉相斷諍分三:巳一,斷了達互依之諍,二、斷遮詮不遍於聲之諍,三、斷後有境無用之諍。初又分二:午一、諍,二、答。今初:
有作如是說:若由遮非樹,而執樹義者,以二者互依,
若無一執時,二者俱不執。故立名非有。
行者派童女取等作如是說:了知樹與非樹二事之心,應互相依,以由從遮非樹門而執樹義故。若許爾者,彼二執中隨無一執時,則二執俱無,是故樹名終不能立也。
午二、答分二:未一,以相同破,二、明自無過。今初:
彼等立名時,遮不遮非樹?若遮如何知?尚未執樹義。
若名不除彼,則諸立名者,應非斷彼已。而轉,如樹別。
若遮餘不立,示前住一樹,說言此是樹,設立名言時,
亦當了知彼。故此無過失。言此亦是樹,或言唯此者,
過失不可免。
如彼等敵者宗,立樹名時,為遮不遮非樹耶?若言遮者,為樹立名之人,在立名之前如何知非樹?應尚不知,以尚未執樹義故。若由樹名不除彼非樹,則諸安立樹名者,應非遮斷彼非樹,而於樹轉。譬如樹聲,不斷樹之差別。若謂遮餘不能立樹,要指示現前安住之一總樹,說言此是樹,於樹總常事立名,次於立名言時亦當通達彼總常事。故無相同之過失。曰:汝行者派不能免此相同過失。若言「此亦是樹」,或言「唯此是樹」,二種立名決定,任作何說皆犯上述之過故。
未二、明自無過
了知一類識,住一續知者,彼非彼因義,本性能分辨。
彼覺所有事,現為覺因性,及離非因性,雖似一體性,
自能知為異,於異立言詞。由此了知覺,錯知似一事。
外曰:若無總常事,則有了知樹與非樹之心,互相依賴之過。曰:無過。了知諸別樹為一類之識,安住一相續之知者,對於彼樹與非彼之因義本性各異能分辨故。外曰:若無總常事,應無樹名之境。曰:不爾。彼執樹之分別覺中所有事,現為分別覺之因性,及離非因之體性,雖現似一體性,然自能了知彼樹異於非樹故。於各別異樹,立樹言詞故。外問:若無常事總,則由樹聲應不了知是樹。曰:不爾。由彼樹聲,了知樹之覺錯亂,於各別樹事,了知似一類故。
巳二、斷遮詮不遍於聲之諍分二:午一、斷遮詮不遍於別聲,二、斷遮詮不遍於遣餘之聲。今初:
覺從某義遮,向某義轉故。善安立其聲,定取其義故。
餘立名無義,故所知等語,於名言安立,亦有所遮除。
問:如言瓶之聲,有所遮故,可是遮詮;言所知之聲應非遮詮,無非所知之所遮故。曰:善安立其聲,有所為義。是為定取其所詮義故。是為使覺從某種不樂義遮,而於某種所樂義轉故。若不爾者,餘則立名無義,以聲非遮不樂義而趣所樂義故。為破立義設立名言之所知等語,亦有某種所遮除,以斷不樂義而趣所樂義故。
午二、斷遮詮不遍於遣餘之聲分三:未一、明聲之境,二、顯彼是論師意趣,三、解釋教義。今初:
若法從彼異,遮彼從彼異,差別相同因,現相者安立。
顯論者問:遣餘之聲是否遮詮?若遮詮者,應成無窮。若非遮詮,則說一切言聲分別皆是遮詮,應成相違。曰:樹之差別,從諸非樹各異相同之因,謂現樹相,於彼安立樹聲。若法從彼異,遮彼非樹,而安立樹名故。
未二、顯彼是論師意趣
即由從餘遮,能達彼法分,是師所宣說。
即從遮非樹所現,是言樹聲之境。此是陳那論師所宣說。如云:由「從餘義而遮,即當通達彼事一分。」又云:「聲唯詮遮餘義簡別之事。」又云:「聲遣餘聲義,而詮自義。」
未三、解釋教義
此無少體性。從諸聲通達,即了知遮餘。其中無某別,
通達某餘義。亦非作二聲,非互相有故。無事見具事,
是由覺染壞。是故非勝義,餘則從事遮,即不成為事,
說此異此故。
此從非樹遮返所現,無少體性,是增益故。其通達樹中,都無由某遮非樹所簡別而通達之某餘義,以由言樹諸聲,通達遮非樹所現之門中,而通達餘遮非樹故。又遮非樹而詮樹者,亦不須作遮非樹聲與言樹聲之二種聲,由說樹聲即了知遮非樹故。以樹與非樹是正相違,非有互依之第三品故。又此現從非樹遮返,亦非勝義,以從無事見為具事,是由覺所染壞故。若餘是事者,則現從樹事遮返,應不成為樹事,以與栴檀、物體若一若異,皆非有故。若言異者,則栴檀應非從非樹遮返,以與現從非樹返物體異故。不能許爾,以說此栴檀,異此非樹故。
巳三、斷後有境無用之諍分二:午一、明前後有境行境各異,二、自他建立應不應理之差別。今初:
若遮一雜義,以一聲或因。作事,彼全無,所遮事所遮。
若從能詮中,無餘皆通達。由事功能故,多果一所依。
或曰:若無總事,應以自相為聲所詮。自相分故,則後有境應成無用。曰:若於聲上,就覺中遮一合雜之常義,則言「聲無常」之聲或成立彼之因,於彼聲中,全無以遮常事之一切法為所詮(即非以聲上一切法為所詮),只於聲上遮一常性為所作事故。若從某法之能詮中通達一切分者,是由事之功能力故(非由言聲能詮一切分)。故無後有境無用之過,以言所作無常之聲多果於一所依轉故。
午二、自他建立應不應理之差別分二:未一、總與共所依應不應理之差別,二、立名應不應理之差別。今初:
若示一遮時,不斷餘而住,彼遍彼,現一。爾時就覺前,
成為共所依。若聲能遮遣,當觸於事法,說彼於彼有。
一事非能詮。覺不現、可現,無事決定故。故遣餘有境,
諸聲及覺性,亦說為總境,事無彼等故。事唯一體故,
覺何見體異?一法隨行還,一義非行境。若異,則無別,
名言應無因。一切遮有故,無彼等過失。
或曰:若無總事,則總與共所依皆不應理。曰:若示一遮非青時,言青之聲不遮斷餘鄔波羅而住,以現見彼青遍彼鄔波羅故。青鄔波羅花,就覺前是共所依,以是現為具二種遮之一有法故。彼言瓶之聲,若觸瓶事之法,則說彼法為汝所有,遮非瓶故。其一總事非是能詮,以無總事量決定故。以若有者,無錯亂覺應可現見,而無所見故。以總為境之諸聲及覺性,亦說為遣餘之有境,以說遮者(即佛弟子)總與共所依皆應理故。說常事總者,總與共所依彼等非有故。如何非有?如瓶與金瓶為一為異?若如數論者說物體唯一者,則瓶與金瓶云何覺其體異耶?應不見異,以與金瓶是一體性故。若許爾者,應與彼為一。若是一者,則於瓦瓶隨不隨行,成二種性,以是瓦瓶之總(即隨行),又與金瓶是一故(即不隨行)。不能許爾,以一法於一義,非既隨行,又從彼還為行境故。若如勝論者說「物體異者,則無差別共所依之名言」,應成無因,以總別各異故。於一切遮,則無彼等無總與共所依之過,以於同類異類一切遮中皆有故。
未二、立名應不應理之差別分二:申一、自宗應理,二、他派不應理。今初:
為顯彼果故,異法同一果,老者說一聲。是對無彼果,
遮除之因者。顯示諸異難,不能,無果故。非於事,諸事.
各住自體故。所有雜色體,黃色則非有,從非彼果遮,
則於二俱有。於義若無異,聲異則非理。故欲求彼果,
亦異無彼果。譬如由眼等,生一色識果。何故?有宣說:
彼果無差別,頓達某一切,彼體雖離總,已說其無異,
然由名而說。
外曰:若無總事,則立名無用。曰:如諸別牛,物體各異,然作一類果,諸老年人以一聲立名(曰牛),為顯彼諸別牛能作一類果故。又諸別牛,同有牛聲轉之因由,是從無彼牛果而遮除為因之聲轉故。問:何故不於不待遮非彼之各各別法而立名耶?曰:若不待遮非彼,於各各別法立名,不應道理。以不待遮非彼,顯示各別異法,極為困難,不能如是顯示,如是顯示無有果故。非於常事總上立名,以一切事各住自體不雜亂故,如雜色體性,非黃色有故。雜色與黃色義雖無異體之總,然無異類之聲轉則應理,以從非有彼牛果而遮,則於彼二俱有故(雜、黃皆是牛)。若欲求彼牛果者,亦應許無彼牛果之異性,以無常事總故。雖無常事總,然一聲轉。譬如有宣說眼等能生無差別果,以說是有緣色識一果者故。眼等三緣彼等體性,雖離總無異體,然由立名而說是根識之因。是為頓時通達某根識之一切因聚故。
申二、他派不應理分二:酉一、敘計,二、破執。今初:
若謂一住故,諸多亦聞一。
若謂諸別法雖多,然一聞轉,以有一常總無分住故。
酉二、破執分二:戌一、破常事總住,二、破無分總住。初又分二:亥一、標,二、釋。今初:
住為依為顯?如是彼非理。
汝說彼總安住於別之義,為依諸別,為由別顯?如是皆不應理,是常事故。
亥二、釋分二:乾一、破依,二、破顯。今初:
於常無益故,非依如盤等,於墮性棗等,亦能生彼境。
彼亦無是用。無彼亦住故。非住。復非理,若異若不異,
觀察皆非理。
彼諸別法應無餘依義,以諸別法不能饒益故,是常事故。若謂盤應非棗之所依,於彼不饒益故。曰:盤等能益於棗,往下墮性之棗為棗之親因、及境,同能生故。由諸別法饒益別總,汝亦無彼用,以是常故。若謂總已成就,由別法使住。曰:諸別法非使已成者住,即無彼別法已安住故。又由別法令住,彼亦非理。以別法為住,為異非異,如是觀察,皆非理故。
乾二、破顯
於自堪生識,為此就餘作,所顯、堪能性.作者,亦是因。
此若先已能,待彼則不可。無變異故彼,豈由具總顯?
非如眼藥等,於根起作用,於彼有無時,通達無異故。
諸種類能顯,若許具種者,燈等能顯者,應得具牛等。
若謂彼別法是能顯總,曰:如彼瓶色,是燈光所顯,許彼燈光是能顯之因,為使緣自之識堪能生起故,就餘燈光前而作,其燈光亦是堪能生緣自識之作者故。此總不可觀待彼別法生緣自識,以在別法之前已能生緣自識故。又彼總豈是由具總別法而顯?應非由彼顯,無變異故。若謂別法是於緣總諸根而起作用,曰:彼諸別法亦非如眼藥等於緣總根而起作用,以汝有無之時,通達彼總無差異故。若說由是諸種類之能顯,許具種類者,則燈等亦應得具彼牛等性,以能顯牛故。
戌二、破無分總住分二:亥一、總破,二、別破。今初:
諸謂類從別,為餘、非餘有?彼先無諸別,總慧如何起?
見一所有者,於餘不見故。非餘不隨行,餘亦非依故。
諸謂「類是總者,其類為從別法」,其體為餘耶?為非餘而有耶?於彼宗中,先無之諸別法上,如何生起總慧耶?應不能起,以總無分,於前一別法所見有者,於後餘別法不可見故。其原因謂彼總與前別法,其體為一為異?若體一者,則於後別法應不隨行,以非離前別法而有餘性,是一體故。若相異者,則總應不依前別法,以離彼為異體,又非因果故。
亥二、別破分二:乾一、破勝論宗,二、破數論宗。初又分二:坎一、破總體性,二、破其能立。初又分二:艮一、破別法間隙無總,二、破別法間隙有總。今初:
不行,彼非有,非後有、具分。不捨前所依,嗚呼失敗因。
安住餘法者,不動於自處。於生餘處上,安住,極其理。
彼事於何住,於彼無繫屬,周遍彼等境,嗟乎太希有。
衛世師說:「總住一切。」彼一派弟子解說此義:謂總唯遍於自所依。(就是說,所依的差別法上才有總,無所依處即無總。)若爾,則總於新生之別法應不隨行,以有新生別法之處,既非先有,亦非後有,亦一分住於先別法,一分移於後別法之具分故。亦非完全轉移於後別法,以未棄捨先所依別法故。嗚呼!勝論派計總之理,唯是失敗之因。以前後別法隨計何者具足其總,則餘分無總;若計二者皆具足總,則失壞計總無分故。又若彼總住於離前別法,生於餘處之別法者,極為具理,即不應理。以安住於前別法不動自處,體無分故。又若彼總遍於新生諸別法之境者,嗟乎!太為希有。即不應理。以彼新生別事安住何處,汝於彼處無繫屬故。
艮二、破別法間隙有總
若總類普有,一顯彼顯性,無異故普見。彼非特別顯,
未通達能顯,必不達所顯。總與具總法,何故相反許?
彼另一派說:遍於一切有無別法處,皆有總類。若爾,彼總應一切處普見,以於一處別法所顯性,於一切處無異分有故。若謂非一切處可見,要特別法所顯故。彼總應不待別法所顯,以未通達能顯,必不通達所顯。總與具總之別法,通達之理,何故相反而許?由取汝門而緣別法故。(前計由總而知別,今反說要由別顯總,前後相反。)
坎二、破其能立
無異義雖無,如說煮者等。異故,業非因。非類,屬業故。
是餘聽因故。業亦無有住。無繫故,聲因.是總則非理,
太過故。無業,非諸知說因,得非有因故。由無隨行故,
亦非是功能。若煮者等總,如初有性等,如是應明顯,
不爾,無別故,後亦不應顯。待所作饒益,方是能顯者,
無變故無待。若此有增盛,剎那故,何作?雖同是各異.
種類隨相近,於某轉,非餘。此是聲知因。
外曰:諸別法必有餘實總,以有總聲及總覺轉故。曰:此因不定,雖無餘義無異分之總,亦說煑者等故。若謂唯煑飯之業,是煑者聲隨轉之因者,曰:煑飯之業應非煑者聲隨轉之因,以物體各異故。若謂煑飯業之類,是煑者聲隨轉之因者,曰:煑飯業之類,應非於多煑飯者、煑者聲隨轉之因,以繫屬彼業,不繫屬煑者故。又言「煑飯之業」是餘聽聞之因緣故。又先曾作煑飯之業,現在不作煑飯業之人,現在煑飯者之聲應不轉,以現在不住煑飯之業故。又即彼人,煑飯業之總是煑者聲現在於汝隨轉之因,不應道理,彼總於汝現在無繫屬故。若無繫屬猶是因者,太過失故。
若謂現在雖無業亦是因者,曰:若已無業,則現在非煑者知說之因。若如是,則汝得非有因之煑者故。若謂煑飯功能是煑者聲隨轉之因者,曰:諸煑飯功能應非煑者聲隨轉之因,是互不隨行之異法故。若謂煑者等之總,是煑者聲隨轉之因者,則後當煑飯之人初生無間,如最初有性等,彼應即明顯為煑者,以從最初即與煑者之總會合故。若謂非最初即明顯,如是後亦不應顯,以先既不顯,先後無差異故。若謂要待煑飯作用有所饒益方是能顯,彼人應不待緣,無變異故。若謂此人由緣有所增盛,彼人應是剎那性,從緣生故。若許爾者,彼人煑飯作用何所饒益?以於煑飯作用時已壞滅故。
外曰:既無常事總法相同,則樹聲與分別於別樹與別牛有轉不轉之區別,不應道理。曰:雖同無常事總法,物體各異,然由樹之遣除總類近者,則於某別樹,樹聲隨轉,於餘牛上樹聲不轉。即此遣餘,是為聲智隨轉之因故。
釋量論略解卷第一(終)
下一卷: 釋量論略解 第二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