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釋量論略解 第六卷

釋量論略解卷第六
法稱論師造
僧成大師釋
民國.法尊譯編
子三、破餘類之能立分二:丑一、正破,二、雖無餘類而多法一聲轉。今初:
異於有事者,類等無比量。有杖等一切,世俗立名言。
有事、殿鬘等,聲亦非待他。若房是具者,彼鬘復是何?
若是種類者,一房猶如樹,亦應說為鬘。於眾多殿鬘,
彼聲如何轉?種類無類故。於鬘等大等,所許假立者,
與實無差別,識取故非假。即許實轉者,非餘因相同。
六等、句義聲,見待何餘因?如共稱所成,真名。彼同故,
如是說俗名。事立無事故。共稱隨名行,彼隨樂說行。
名言義所作。如韵名、聲分。
外曰:牛之別法有餘義總,以總聲與總覺轉故。譬如由有餘別法杖故,其人名有杖者之聲轉。破曰:以聲轉之因緣,成立離有事外,有異體之類等,應無比量。有杖者等一切亦由世俗分別安立有杖者名言故。法同上,外道計六句義為有事,及宮殿、殿鬘(如說殿羣、殿組)等之聲,亦非待餘義種類故。若謂房屋非是實事,是異類塵和合之具也。試問:其殿鬘是何事?若謂是殿種類者,則獨一殿堂亦應說為殿鬘,以殿鬘是汝之種類故。譬如一株栴檀亦說為樹(樹是栴檀之種類)。又於眾多殿鬘,其殿鬘聲如何能轉?應不能轉。以殿鬘是種類,於種類上無第二種類故(是外自許)。又殿與殿鬘等、大等聲應不轉,以除汝外無餘義之大等故(大小等即宮殿本身之差別,非離宮殿之外另有大小等差別)。若許彼上大等聲由假立而轉者,破曰:大等聲應非假立,以與實大(如大山等)無有差別,同是識所取故。若謂詮有餘義能別法者為真名,詮無餘義能別法者為假名者,不應道理。即許名實轉者,亦非有餘義能別法為因,彼相同故(真名假名,都無餘實能別法)。又宗同上,以於六句義,六句義之聲轉,見待何因?無所見故。又宗同上,謂如由共稱所成之名是為真名,其與彼義相同故,於如是說真名之後,隨成而轉者,是俗假名故(如獸王力大勇敢名獅子,若人亦力大勇敢,亦呼為獅子,即假名獅子)。如癡呆子事,假說無子事故(由無能承父業之子,假說無子)。若謂其因不遍,以世共稱,是由事力而轉者。破曰:應非爾(非由事力而轉),以共稱是隨名轉,彼名復是隨樂說而轉故。外曰:若無餘義之種類,則合聲應無義也。曰:不成無義,以於名言時(即在言說時),為使了解其義而作彼聲故(立彼名也)。如韻譜之名曰「持華鬘」,於聲之部分曰「字界」、「字緣」,假立其名。
丑二、雖無餘類而多法一聲轉分二:寅一、標,二、釋。今初:
雖異由事法,如是識因義,彼識於彼等,即如是了知。
異了知無異,其知亦如是。故離無彼果,隨行。無一事。
於諸事有故,事聞有彼邊。
問:若無餘義種類,則於多法如何一總聲轉?曰:如諸別樹,雖物各異,而由彼識如是了知為一類,是由事物法性,為執為一類如是識之因義故。緣各別樹之眾多根識,如樹亦是一類,物雖各異,而是了知類無異之因故。又各別樹非有一常事總,離無彼樹之果而隨行故。(彼樹果即緣樹之識。無彼果即非彼樹,離無彼果即遮非樹。遮非樹即樹總隨一切各別樹行。但非常一實事。)於樹事言樹之聞者,是以彼樹為邊際者,是為了解諸別樹上有彼遣餘而合名故。(聞謂可聞,即說物名之言聲,下同。邊際或曰究竟,即說最後達到該事,故以彼事為究竟。合名謂名與義結合,即於彼事說彼名也。)
寅二、釋分二:卯一、斷諍,二、明立名之境。今初:
外功能遮斷,雖無觸,彼聲,其分別影像,彼究竟相屬。
遣餘究竟故,說聞能遣餘。
外曰:言樹之聲應唯詮樹事,以彼詮說樹究竟故。若許者,則與前說聲義為所詮相違。曰:彼樹聲雖不能觸及外能作義遮遣非樹,然彼樹聲是以樹之遣餘為究竟。以依彼聲,緣樹分別之影像,與彼諸樹之究竟相繫屬故(樹之究竟即各別諸樹)。言樹之聞(名)為了解遣餘而說,是為了解樹之遣餘而合名故。
卯二、明立名之境分二:辰一、破他派,二、立自宗。今初:
如遮,由諸聲,於識現餘影,彼亦非義體,彼從亂習起。
彼若由聞說,能知義何分?不知。為彼義,作名則無義。
聲詮義何分?當詮彼遣餘。彼相於義無,說彼豈義依?
隨行聲隨行,義果。由見習,所變無隨行。由覺無異故。
以知彼事益,了知遮餘故。何為其聲義?說即彼無違。
識由聲所變,彼等所現遮,此隨義分行。如是聞遣餘。
外曰:由從非樹返,即是樹,故樹聲唯詮樹事。曰:從諸樹聲所起之分別識,如遮非樹,所現餘樹影像,彼亦非義體性之樹(分別心所現之影像,非真實樹),是由錯亂習氣所起之現相故。自部有說:緣樹分別之所取相,是言樹聲所詮。曰:言樹之聞(名),能了知樹義何分?應不能知。以詮緣樹分別之所取相故。若謂不了知者,則為了知樹故設立名稱,應全無義。外問:若爾,樹聲詮樹何分?曰:詮說遣餘,是能了樹之遣餘故。緣樹分別之所取相,由詮汝,如何是了知樹義之所依?應非所依。以樹義中無彼相故。若謂其因不成,隨各別樹行之樹聲,所詮義果為緣樹分別之所取相,彼相是隨各別樹行者。曰:由見樹慣習所變現緣樹分別之所取相,是不隨各別樹轉者,以與緣樹分別覺安危無異故(同安危即是一體)。外問:若爾,樹聲之義為何耶?曰:說即彼樹之遣餘,是彼聲義,並無相違。依彼樹聲緣樹分別所現相,增益為彼樹事,由了知此,而能了知遮非樹故。由言樹之聲所變起諸分別識,彼諸識所現從非樹遮返(即遣餘),即諸別樹之總。以於別樹義分皆隨行故。言樹之聞(名),是樹遣餘之能詮,以是能了樹之遣餘故。
辰二、立自宗
故於立名時,亦見自為果,與說義屬故,遣餘與聲屬。
待不見於餘,待有見彼故。遣餘與聲屬,彼於事不可。
言樹之聲與樹之遣餘相屬,在立名時,亦以見樹自體為果,與前所說義之遣餘相屬故。彼言樹之聲,是與遣餘相屬,而不可於常事總轉,以待除樹外不見向餘轉,及待見向彼樹轉故。
癸三、結義
故無類等具,於義及彼等,非聞相繫屬,遮餘合聲故。
非有與彼常事類等相應之義,以無常事種類故。(若有常事之種類,方可說與它相應義。彼常事類且非有,如何可說有與彼相應之實物耶?外計種類、功德、事業等是所相應的支分,實物是能相應的有支分。如勝論派義。)又非於常事種類相應之義(即實)及彼常事種類等,以根識將聞名相繫屬,以彼等非有故。彼等雖非有,然可結合樹聲。是於遮餘非樹之遣餘上,結合樹聲故。(這段總說沒有外道所計常法種類等,故亦不是於彼等上設立名聲。而一切名聲,只是與遣餘相繫屬,於遣餘上立名。)
壬三、再破是合名分別分五:癸一、以前後執空破,二、以分別餘而見破,三、以應無能受破,四、以應無了知自相破,五、以見與分別是餘因破。今初:
以念名為因,所見合雜性,執前後所空,眼識彼如何?
眼識如何是以念名為因,將後見之義與先見之名二者合一為體性之分別耶?應非是彼,以由前後執空故(根識不執前名後義為一法,故非合名分別)。
癸二、以分別餘而見破
心向餘轉者,眼見眾色時,不明執彼名,無彼生分別。
於何定立聲,於彼生分別,根生隨欲轉,應不見外境。
其分別心向餘境(如聲)轉者,眼見諸色時,其根識亦無由名所生之分別,以不明了緣彼名故。又解此句為明了見境而不取彼名故(如緣色時,不緣色名,故非合名分別)。若計根識是合名分別者,則諸根識應以聲義為所現境,以是合名分別故。以於何境決定安立名聲,即緣彼境生合名分別故。若許爾者,則根識應隨欲轉,而不見外色義也。然根識是由外境力而生,非是隨欲而起。
癸三、以應無能受破
於色謂見色,彼覺如何見?亦有彼領受,如何無分別?
若彼自領受,無頓二分別。彼即說同時,由他識領受。
於過去成念,無受彼如何?覺自覺他覺,決斷體應一。
於了過去義,離喻,因非有,由何成?於彼,非現、非有因。
若謂現彼體,由彼無間覺,如色等緣者,不緣彼前覺。
如有自境識,領受無分別,不能名。如是,餘亦無分別。
外人許根識有分別,而不許二分別同時生。則於色,謂見色時,其念曰「此是緣彼色之覺」。如何可見?應不能憶念,以無領受故。(必先領受後方憶念。既對彼緣色覺未有領受,如何能念耶?若謂有領受者,下廣觀察破。)然彼緣色之覺,應有能領受,以有彼念故。(意謂應有自證分,否則有下說過失。)若許有領受者,其能領受緣色之覺者,如何是無分別?應非無分別,以是覺故。(因彼計一切覺皆是分別,故成難。)復次,試問:緣色之覺由誰領受?若謂彼覺自領受者,彼緣色覺應非自己領受,不見有二分別同時生故。若謂由同時識領受者,彼不應由彼領受,不見同時有分別。彼理亦即說「同時由他識領受」之違害故。若謂由後起之識領受者,後起之識應非緣色識之能領受,以於彼緣色識成為緣過去之念故(後識緣前識,後識即成追念)。又彼前識如何有念?應無念,無領受故。如天授之覺,緣自身之覺,及決斷他人之覺。此二能緣覺應成一體。以彼二能緣覺皆以不現見之理而緣故。又了知過去義之識,由何量決定?應不成立,以汝非由現量成立,亦非由有因比量成立故。於成立汝既離諸同喻,極成之宗法因亦非有故(無正因及同喻,則不成其比量)。見過去義之識,若有能知者,即屬自證分,以同時異時之現比二量,皆不能成立故。若謂如現彼色體性無間之覺,能緣色等,如是彼緣色覺,亦為彼無間覺所緣也(即前念心為他念心緣)。破曰:若爾,緣多義之後所起之覺,於彼前覺應不能緣,以汝與彼中間為餘時所隔故。若謂緣自色境識,其能領受之覺是無分別,以於自境不能設立名故。破曰:如是其餘根識亦應是無分別,以於自境不能設立名故。
癸四、以應無了知自相破
詮總為性聲,分別亦一義。若無無分別,差別由何知?
若有無分別,與彼同因者,一切皆如是,果異由因異。
若謂一切識皆有分別者,則差別自相法復由何識作為所取境而了知耶?應不能知。以無有無分別識故。此因決定,以分別心緣境之理與詮總為性之聲,同一義故(分別心與能詮聲皆唯緣總相,不能以自相法為所取境)。若謂無過,亦有無分別之根識者。破曰:一切根識應如彼前識是無分別,以與彼同以三緣為因故。此因決定,以果體性各異,是由異因生故。
癸五、以見與分別是餘因破
不觀待外義,由念名結合,如是不待名,由事能眼覺。
若色待念名,於根覺有能,非無所待者。如因,於念性,
彼彼繫生故。念,根識,或非;餘時亦應生;有時散亂故。
若漸為二因,無異故,即前。若根覺餘因,於彼念無義。
如為成假名,許憶念名者,緣別無假名,彼念有何義?
若緣唯總者,不可待差別。故依眼及色,而生於眼識。
眼覺非是合名分別,以合名分別不觀待外義,是從憶念名而生,如是眼覺則不觀待名,是由所取義事功能而生故。若謂此因不成,謂色要觀待憶念名,乃於根覺有饒益功能,非不觀待者。破曰:彼色應親饒益彼念,以於彼念名相繫屬故,要觀待彼念汝方能生根識故。譬如從因生緣因心,從彼心方生有因比量。若許爾者,根覺應親從念生,或應非親從色生,以從色生念名,汝親從念名生故。若許爾者,則諸根識除自三緣完聚外,餘時亦應生起,以彼時亦容有念名故。又於自三緣完聚亦應有時不生,以彼有時意散亂不念名故。外曰:言「念根識或非」(根識應從念生,或非從色生。又解此句為應從念生根識,或非從念生,以從自三緣生故),遍相不定。以彼色漸次為念與根識二者之因故。破曰:為念與根識因之二色,為一為異?若是一者,彼二者中即彼前色(為念因之色)應生根識,以既能生根識,前後二色無異故。若謂根識因之色是餘色者(非即念因之色),是則彼念因之色於根識生有何用義?應無意義。生根識者是餘色故。又如為成立根識是假立之分別,而許念名為根識之因,而根識緣差別自相法無有假名。或解:根識是緣無假名之差別自相,故於根識之生,念有何義?實無意義也。若謂根識緣唯總者(即單獨之總),則不可觀待差別自相為所取義而生根識。又眼覺非是合名分別,以依眼及色等而親生故(非待念名而生也。)
庚二、現量之差別分四:辛一、根現量,二、意現量,三、自證現量,四、瑜伽現量。初又分二:壬一、於根識之名義斷諍,二、於離分別斷諍。今初:
若生起現識,如根、境是能,何故依二生,而不以彼說?
由見能了知,決定立名言,根名言有彼,所立是彼法。
故此立名言,是自性正因。反能遍自性,故彼亦應遮。
外問:若生起現量識,如根有功能,境亦具足功能,彼識既俱依賴根境二法而生,何故不名境識,而以根識之聲而說耶(不名色識而名眼識)?曰:於五門識,應立根識之名言,以彼有了解不共之功能故。由見有彼了解功能,決定設立彼名言故。又能了解不共,是成立此五門識應設立根識名言之自性正因,以是成立彼宗之因,又是與彼所立法同一自性之法故。於五門識設立境識之名言,則應遮止,以僅能了解彼能遍自性故(即沒有了解不共之功能)。
壬二、於離分別斷諍分二:癸一、斷違教諍,二、斷緣遮返及餘總之諍。初又分二:子一、諍,二、答。今初:
諸集合是聚,彼總彼根覺,總覺定無疑,與分別相連。
外曰:根覺應是分別,以經說「五識身緣集合法」。緣集合法故,諸集合者即是聚。彼聚即是總。緣彼總之總覺,無疑定與分別相連故。
子二、答分二:丑一、正說,二、斷諍。今初:
餘義相連故,餘何塵當生?說彼等集合,是生識原因。
若無餘微塵,亦無彼別塵。識定非於一,故說總行境。
如是經教,應非說根識緣餘集合義(離所集微塵外,另有餘集合體),以與前餘義微塵相連繫故,生起能生根識之餘後微塵,經說彼等(前後微塵)為集合故。意說彼等是能生眼識之原因故。外問:如何根識從微塵聚生,而不從一一微塵生耶?曰:經說根識以總聚為所行境,以決定非緣一塵能生根識,要從眾多微塵乃得生故。若無餘同類微塵,則能生根識之特別微塵亦非有故。
丑二、斷諍分二:寅一、諍,二、答。今初:
若雖是一處,非能頓緣多。
若謂集合有支倘無別物,則彼眾多色塵雖是能生根識之一色處(十二處中之一處),應非一覺所能頓緣,以是無有支實物之眾多法故。(有支即能統一諸支分之總體,外人計為實有。)
寅二、答分五:卯一、應無能緣麻等,二、應無能緣雜花等,三、應無能緣犎等,四、應無能緣餘物,五、能頓緣多法餘宗亦成。今初:
於胡麻等異,如何現頓緣?此中速,已說。於次第降落,
何不非次緣?諸覺皆同時,如何彼等中,有現非次第,
餘現有次第?故緣眾義時,此應非次第。
如胡麻等蘊(即胡麻堆),如何現見頓緣?應不頓緣,以是無實有支物之各異法故。(外人計要有別實有支乃能頓緣,若無實有支,則不能頓緣眾多法。故以麻蘊等破。)若謂由運轉疾速,故現似頓緣者,計由運轉疾速故現似頓緣,此不應理。其違害前已說故。又如胡麻等次第降落時,緣彼之覺,如何不非次第緣(何不頓緣)?應非漸緣,以速緣胡麻故。又彼諸覺,有現非次第,餘現有次第,如何可爾?應不如是。以一切諸覺皆時速疾相同故。又緣眾義之覺,彼義於汝應現非次第,以速疾緣彼眾義故。
卯二、應無能緣雜花等分三:辰一、出過,二、成立種種非一,三、斷諍。今初:
如花蝶等色,眾多如何現?
如花蝴蝶及孔雀翎等之雜花色,如何於覺能頓現?應不頓現,以無有支實物而是眾多色故。
辰二、成立種種非一
若種種是一,此尤為希有。種種非一性,喻如摩尼色。
青等諸區別,花布等亦同。若唯支分色,乃見如是者,
若捨青等外,見餘花甚奇。時與義行相,同了知諸覺,
一次第多義,一非次一義。覺種種體故,諸義種種體。
若彼非因者,建異由何成?異類無造故,畫覺非種種。
由無有色故,相應非種種。亦非依假設。各各非種種。
非漸次取已,覺合為種種,一不緣多故。故一有多義。
由知一義時,亦見餘義故。亦成無分別。
若謂彼種種法是一無分有支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支統一體),破曰:較彼孔雀翎花不能頓現,此說種種是無分一,尤為希有,不應道理。若是種種,則非無分一之自性故。如摩尼眾多色。若謂彼不相同,以摩尼色覺能區別,孔雀翎之花色不能區別故者。破曰:孔雀翎花色覺應能區別,以分為青黃等色,汝與花布等亦相同故。若謂孔雀翎之花色中唯支分色見能如是區分,非有支之色者。破曰:此不應理,以捨離青等支分外,而見餘雜花等色,甚為希奇,不應理故。又花布與孔雀翎等雜色,諸覺對彼二色,一者以次第多義,一者以次第一義而緣。應非如是。以時間速疾,及義之行相皆同了知為種種故。外問:彼孔雀翎之雜色,如何是種種耶?曰:孔雀翎之雜色諸義,是種種體性,由不錯亂諸覺緣為種種體性故。若謂此因不遍(不決定),以不錯亂覺緣為種種,非安立為種種物之因故者。破曰:此物體各異之建立,應非任何所能成立也。若謂由有一有支物體,故現為種種,非由是種種而現為種種者。破曰:繪畫之雜色等,應不於覺現為種種,以無有支物體故。此因為他所許,以計異類諸塵非實物所造故。若謂是繪畫雜色之相應,於覺現為種種者。(外謂非繪畫之雜色於心現為種種,是彼之相應,即由和合力使諸塵相應,計相應是實法。)破曰:彼繪畫之相應,應非於眼識現為種種,以無色故(外人許相應非色法)。若謂由與實和合之原因,假立為種種者。破曰:應非由與實和合之原因,依此假立為種種。以非被和合之青黃等一一實物,和合於種種故。繪畫之雜色亦非由根識漸次取已,再由分別覺合雜為種種,以由一覺不能緣多義故,因是他所許。此即成立一覺能緣多義,以緣雜色根識已成立故。緣雜色根識已成立為無分別,以了知一青色時,亦能明見餘黃色故。
辰三、斷諍分三:巳一、諍,二、答,三、釋。今初:
現種種諸義,若一性非理,且彼獨一覺,如何現種種?
外曰:若現為種種之諸義,無分一性不應理者,且覺所現之雜色行相,如何現為種種耶?應不顯現。以唯一為諦實故。
巳二、答分二:午一、許無實行相者答,二、許有實行相者答。初又分二:未一、成立無實,二、斷諍。初又分二:申一、以離一異成立,二、以義與識不成實而成立,三、略明空性之理。今初:
如如思惟義,如是如是離,諸智者所說,是由事力來。
一種種何過?彼覺亦不成。若諸義體爾,於彼我何為?
雜色義之行相,如現無實,如如思惟其實有義,如是如是,如所顯現離其實有一異,此諸智者所說,是從事力而來故(即由事力比量所成立)。問:於一覺中所現為種種行相,「如現實有」有何過失?曰:彼中亦有不成一覺體之過失。若謂雜色諸義之行相,是「如現實有」有之體性,是此所許,以現為實有故。破曰:若如現實有,則我破彼復何所為?全無意義。現為實有,應不成為實有,以現為實有之覺是錯亂識故。
申二、以義與識不成實而成立
故於義與識,現粗色非有。破彼體一故,體多亦非有。
決斷是內心,似安住於外,此是所餘分。無異者諸識,
現異是染性。彼中由一無,二者俱失壞。是故彼二空,
亦是彼實性。
根識所現粗色,其體性如現無實體,以如所現,於義與識皆非有故。破粗色義一故,於多外塵亦非有故。外曰:於義雖無,然於識「如現實有」。破曰:此不應理,以決斷為內識者是能取相,離彼餘分如外而住,是錯亂相故。其原因謂諸根識,能取所取現為各異,是染壞性,以是於無異物體現為有異物之識故。外曰:所取雖無異體,能取則有異體。破曰:此不應理。其二取中由一所取無餘異體,則異體二取俱失壞故。是故彼二空真實性,亦即是彼能取之實性,以二取異體空故。
申三、略明空性之理
此諸事異住,是依於彼異。彼既是染性,彼等亦當染。
離能所取相,其餘相非有。由其相空故,說為無自性。
由蘊等差別,一切能相者,彼亦非實性。彼等皆離相。
現二取為異體之識,是染壞性者,則彼二取異體亦是染壞,以此諸事各異而住,是依彼覺現各異故。經說諸事無遍計自性,以相實空故(即諸相非實有而空,名相無性)。以離二取相外,餘相非有,能取所取異體空故。又諸蘊等亦離諦實相,以由蘊等差別一切能相所表相者,亦皆非真實性故。
未二、斷諍
無明所染體,觀待如自緣,生識非真如,如有眩翳等。
未見彼岸者,皆不了實性。無能所取染,彼皆非有故。
彼捨真實義,以象王顧視,唯順世間心,趣向觀外義。
外曰:若無外義,生現義識則成相違。曰:此不相違,以由無明所染體性,觀待如自緣之習氣,生起「現非真如」外義行相之識故。喻如由眩翳等力,現髮影相。外問:若無異體能取所取,如何現量不了知無異體耶?曰:以彼一切未見彼岸之異生,不能現前了知二空真實性,以若無能取所取染壞,則汝非有故。問:若無外義,則作彼建立有何作為?曰:諸佛世尊,暫捨宣說二空真實義,如象王顧視,唯以隨順世間之心,觀察外義而轉,是為遮止整體我執而說故。
午二、許有實行相者答
識青等種種,識別不依餘,非能見。爾時,分辨趣外義。
識如其所現,即如是領受。如是心行相,種種成一體。
布等色若一,如於無區別。除去差異者,不見餘無異。
諸識所現青等種種行相,離識差別外,無所依餘物,以離識外,不能別別見故。若謂此因不成,以於彼行相,能分辨此是青色,此是黃色故者。曰:此不應理,以分辨此是青是黃時,此分辨心是向外義轉故。如是內心行相現為種種者,即是一覺體性,以於諸識如其所現行相,即如是領受故。若謂如雜色之行相是一,如是雜色布等之色,亦是無分之一。破曰:雜色之布應如雜色行相,無可分辨,以是無分之一故。若謂是所許,分辨支分乃有,有支則無(謂支分色可分辨為青黃等,有支色則不可分辨為青黃等)。破曰:此不應理,以除去有異之支分外,其餘無異之有支,無可見故。
巳三、釋
若如諸根等,差別生眾多,頓為一覺因,亦有何相違?
除為因事外,全無餘所取。彼中覺所現,說為彼所取。
外曰:若無有支實體,則由多微塵生一根識應成相違?曰:此不相違,已生眾多殊勝微塵,同時為根識之因,有何相違?全無違故。猶如根等生一根識。若謂是因可爾,如何是境?曰:若於何義覺現彼行相,即說彼義是彼覺之所取,以除能生帶自行相緣自識之因事外,更無餘事名所取故。
卯三、應無能緣犎等
如何能頓取,具自支有支?未見垂胡等,不見知是牛。
若許頓了知,功德最勝等。非頓取眾支,亦非德等具。
差別、有差別,樂說他力故,先取為支分,由此而緣彼。
如於具自支之有支牛,如何一覺而能頓取?應不能取,以一覺不能頓取多義故。然不能許爾。以未見垂胡等,則不見知是牛故。若謂未成差別與有差別(即所別、能別)之眾多法,則不能頓緣。若牛耳等功德與牛自性,由是差別與有差別故,則許一覺能頓了知。破曰:應不能頓緣牛之一切支分,以彼等亦是未成差別與有差別之眾多法故。又彼牛耳雖具青等功德,亦應一覺不能頓緣,因同前。又差別與有差別,非由事增上所成,是隨樂說他力轉故。若許不能頓緣一切支者,則應先取為支如牛角等,後緣彼支所簡別之牛,以不能頓緣多支故。
卯四、應無能緣餘物
自事離餘者,無異故;未取,德等能異故:雖見餘餘法,
其覺當成一。若取德等別,故了知多者。雖爾,縱如是,
其繫屬錯亂。
雖見瓶衣等餘餘諸法,其覺應成一種行相,以瓶衣自事與餘法無異故。(當時彼覺只緣自事,不覺與餘法各異,因為一覺只緣一法。)其能使成異之德等,一覺亦未取故。若謂先取實物,後取德等差別(即漸次取多法),故能取多法者。破曰:縱然如是,其實物與功德之繫屬應成錯亂,以彼二非有同時緣故。
卯五、能頓緣多法餘宗亦成
聲等多性故,頓緣多已成。未取能建者,不取所建故。
數論宗中亦成立頓緣多法,以計聲等是由樂、苦、捨(即三德)多法所建立故。此因決定,以未取能建立者,必不可取所建立故。
癸二、斷緣遮返及餘總諍
有法遮一切,從彼彼返異,假立有異者,彼眾多體性,
假立自性異,現種種彼等,非無分別心,現為種種事,
非暫生行境。設有白等性,如根所行境,非聲能詮說,
識自性異故。諸覺雖一義,由種種所依,故成彼異者。
則彼耳等心,由何有異義?心雖然是從.彼彼所依生,
然於彼一事,現種種自性,彼是由何成?無所見了知,
言分別轉故。是遮由所見,而認識牛等。於所見牛等,
隨言說分別,比度種類等,由此亦破彼。所見雖各異,
分別認謂一,是由自性造,如前已說訖。
外曰:根識應是分別,能緣眾多遮返故?曰:從非所作及常等一切法(除聲)遮返者,由從彼彼遮返,即待彼假立為異,有此異性之有法如聲,假立為眾多體性,自性各異現為種種。彼等種種,非是暫時生根識之親所行境,非於無分別心而現彼種種相故。若謂根識緣白等總者,曰:縱然有白等總,亦非如根識所行境,言聲所能詮說,以根識與分別自性,現相之理各異故。(根識現境明顯,分別心現境不明顯。根識緣諸法自相,分別心緣諸法共相,如前已數說。)若謂根識與分別心,所取義雖一,然由所依根有種種(根識依有色根即眼等五根,分別心依意根),故成明不明之差別者。曰:如耳等諸心有各異所取義者,彼由何成?汝計所取義是一故。又心縱是從彼彼所依生,然根識與分別心,現明不明種種自性,彼由何而成耶?應不現種種自性,以唯以一事為所取義故。若謂現相之理雖異,而所取義是一,以於根識所見,分別謂是此而認識故。曰:是為遮止,計由根識所見,認識是牛等之覺是有所取義者,以不了知根識所見,言說要分別皆可轉故。又於所見牛等,由有言說與分別隨行,而比度有常時種類,彼亦由此正理破除。以根識所見雖是異物,而認識謂是一類之分別心,是由自性所作,前已說訖。
辛二、意現量分二:壬一、諍,二、答。今初:
若緣前領受,意則非是量,若緣未見者,盲等應見義?
不穿耳外道云:若緣根識先已領受者,意現應非是量。若緣先未見者,則盲人等應亦見義。
壬二、答分三:癸一、破他派,二、立自宗,三、斷諍。今初:
是剎那性故,非見過去義。若非剎那性,應說相差別。
所作已辦業,不作少差別,有根或餘者,如何許能立?
彼事所生覺,一切應頓起。若餘無別作,待彼相違故。
有釋者云:是緣根現量已取者。破曰:若爾,意現量於自親因時,見彼過去色為所取義,則應非有。以汝所取義是剎那性故。若謂因不成者,則應說緣前量已取者,為汝之相。應俱彼簡別而說。以非剎那性為所取義故。若後起根現或餘意現,如何許為能立之量?應不許爾。以於前量已辦所作之業,更無少許差別可作故。又意現與根覺應頓生起,以從彼常事生故。若謂雖常,要待餘緣次第生者,彼所取義若待彼餘緣,應成相違,以諸餘緣非能作少許差別故。
癸二、立自宗
是故諸根識,無間緣所生,意能緣餘境,故盲者不見。
待隨自義者,根生覺是因,故此雖緣餘,許緣境決定。
意現是除根現境外,而緣餘境,以能緣瓶而不緣根現之境故。雖則如是,然無盲人能見色之過失,以是由根識作無間緣所生故。問:若離根現境外,緣餘境者,則所緣境應不決定?曰:此雖緣餘境,然許緣境決定,以隨自義行而觀待自義之根生覺(即根識)是汝之因故。
癸三、斷諍
與彼無同時,自識時諸義,如何為根識,而作俱生緣?
無前無能故,後亦不合故,一切因先有,非義俱自覺。
彼如何緣異?由理智了知,能立識行相,因性為所取。
因雖有眾多,能隨生果者,彼立彼體性,說彼是所取。
外曰:意現所取義,如何是由根識生意現之俱有緣?應非彼緣,以意現之作用與彼根識無同時故。汝與自識意現是同時故。曰:破意現所取義,與自覺意現非是同時,以一切諸因皆是於自果前有故。若於果前無者,則無饒益果之功能故。後亦不能結合饒益故。外曰:若爾,意現如何能緣?應不能緣,以與彼異時故。曰:彼意現果雖有眾多因,然能安立彼色行相之體性者,說彼是所取,以是隨順色之行相而生故。此因決定,以理智了知,能安立識行相之因性是所取故。
辛三、自證現量分二:壬一、成立能領受離分別,二、於所領受斷諍。今初:
樂等不依餘,不能設立名,故彼等自證,非繫屬言說。
領受樂等之自證,非是於樂等繫屬言說之分別,以汝於樂等不能設立名故。樂等體性於餘名言時不隨行依止故。
壬二、於所領受斷諍分二:癸一、斷勝論之諍,二、斷數論之諍。初又分二:子一、諍,二、答。今初:
餘非證,彼等。自體如何證?有說依一義,是識所證知。
勝論有云:彼樂等如何證知自體?應不能知。餘亦非能證知故。故是依於與我一義之識所證知。(勝論計樂等是屬我之德,是我及識所證知,非能自證。)
子二、答分三:丑一、成立是識,二、成立自證,三,成立證他。今初:
彼非彼自性,彼非彼因生,識因生非餘,樂等何非識?
俱義根堪能,有如自體心,見能生樂等,意亦與彼同。
彼等若有無,有樂等及覺,見生不生故,從彼生,非餘。
由彼等差別,苦樂等各異,喻如即由覺,明、不明,及疑。
彼樂等由何非識?應是識。以彼等從識因非餘之三緣生故。以有俱義堪能根及如自體之心,則見樂等生起,意亦與彼根識相同故。又有說為意亦與彼樂等相同故(同從三緣生)。前因決定,以彼同類及非彼同類自性諸果,是由彼同類及非彼同類之親因所生故。若謂根本因不定,雖從三緣生,然要從我之功德行,乃生根識及樂等物。(外計樂等是物質,非精神,即非心識。)破曰:彼樂等及根覺,應從彼三緣生,非從其餘我之功德行生,以有無彼等三緣,則見有人相續生與不生,而不見從我之功德行生故。外曰:若爾,同從三緣生故,苦樂亦應無有差別。曰:不爾,即由三緣差別而生苦樂等異故。喻如即由覺之差別而生明不明顯及疑等。
丑二、成立自證
由近於何義,覺及樂等生,捨彼則樂等,彼如何能知?
故漸次緣者。領受彼不能,無間斷顯現。速故者,同故,
何非無領受?非由一知二,根心決定故,即無有樂等,
從諸義生故,彼能無成故。若謂二別別,是能,如青等。
應唯緣樂等。未取彼因義,領受彼非理。若與義同緣,
樂等有何能?不許彼生覺。若無義,眼等.領受樂等者,
眼終不能緣,色等婦等別。有內支能義,應不見外境。
緣義,從彼生.則不受樂等。由有彼彼境,諸覺頓生者,
則頓有諸義,苦樂應頓了。若有內因識,則生起苦等,
許彼識唯一,非相連因者。何緣計彼識,為無知親因?
若是增上者,於相違亦見。喻如一光明,對夜行及餘,
諸根觀色相,頓作逆順緣。
外曰:若棄捨彼所取義,則彼根識如何能了知樂等?應不能知,由近於何所取義,彼諸根覺及樂等乃生起故。是由根識緣色,由意識漸次緣樂等。破曰:領受彼樂等之識,應非境相無間顯現,以於領受境之中間有根識隔斷故。若謂運轉速故,無間斷現者。破曰:根識何非無領受樂等而色顯現?應如是現。以緣色速疾彼相同故。若謂由一根識,俱緣色及樂等為所取義者。破曰:緣色根心(即眼識),非汝一識俱緣色及樂等為所取義而了知,以汝緣色處境決定故。彼樂等饒益功能不成立故。(樂等非色處攝,不能饒益眼識,故非眼識所取義。)即無樂等亦從諸義生故。若謂此因不定,色與樂等彼二別別,俱能生起根識,如青等色,一一皆能生起根識。破曰:若爾,根識應有唯緣樂等者,以有唯以樂等為所取義故。不能許爾,以未取彼樂等之因義而領受彼樂等,不應理故。若謂俱時緣樂等及義者。破曰:樂等應全無饒益之功能,以由彼樂等生覺,汝不許故。若無義境,眼等能領受樂等者,則眼等應終不能緣色等及婦女等差別,以有內支能作饒益之所取義,則不見外境故。若根識單緣義者,則從彼義所生樂等應不能領受,以二種覺既不頓生,又計單緣義故。若謂由有彼彼義,故覺頓生者。破曰:若同時有可意不可意義,則應頓時證知苦樂。若謂亦有內識為近因,而苦等生,彼唯一識,故許非頓生苦樂相違之近因。破曰:彼樂等以何識為其因?應非彼因,以計為無知之物質故。若謂彼識是增上緣,故苦樂相違二法不頓時生者。破曰:此不應理。以彼增上緣頓生相違二果亦可見故。如一日光明相,對夜行鵂鶹,及餘諸根觀色,同時頓作逆順緣故。
丑三、成立證他
故樂等自身,所投義相現,領受故。世設。非親受外義。
此等了自體,唯從義生耳。彼等義體相,成自體,彼受。
故說領受義,即所緣,彼現。
又如樂等,世間亦可設立為領受義,以投於自身之義相顯現,及由能取相(即自證分),領受彼行相故(此謂見分現義境行相,自證分緣見分行相)。義即是所緣,以義行相於行現故。
癸二、斷數論之諍分二:子一、諍,二、答。今初:
有者說樂等,住外及無心,是所取。
數論有說:樂等安住於外,無心,是所取。(此派計樂等是屬五微量,又計是覺或名大。)
子二、答分二:丑一、破是外,二、立是心。今初:
彼亦.頓緣二,非理。青等性樂等,一故頓緣者,
現異相之心,所取何非異?外境無差別,由修習差別,
則不應於覺,生歡戚差別。若覺是樂等,體性無違者,
如何知外境,是樂等體性?若謂種類異,非能所取者,
則士夫應非.一切能取者,則受者失壞。此亦除因果。
應非是因果,無能所取故。若有,餘亦爾。
彼數論派說:現青根識,頓緣青等及樂等。亦不應理。以色處為所取義,性決定故。若謂青等之自性與樂等是一故,能頓緣者。破曰:青等與彼樂等,如何不異?理應各異。以現為異之不錯亂心取為異故。又彼樂等,由修習差別,應不於覺起歡喜與憂戚之差別,以彼外義無差別故。若謂覺亦是樂等之體性,故由修習發生差別,無相違者。破曰:彼如何知彼外微是樂等之體性?應不能知。以由修覺之樂等成差別故。若謂色與樂等,應非能取所取,種類異故者,破曰:則汝神我應非一切(五微量)之能取者,以與樂等種類異故。若許非能取者,則說彼為受者應當失壞。以此道理,亦除色與樂等為因果。如云:色與樂等應非因果,種類異故。當進破云:汝之神我與樂等應非因果,種類異故。又上說「色與樂等應非因果」(外計覺與五微量是因果),以是能取所取不能成為因果(外計神我是能取,然非因果)。又無餘能立故。若謂由是能取所取,即有因果者。破曰:則汝神我與色等餘法,亦應成為因果,是能取所取故。許則違其自宗。
丑二、立是心分二:寅一、正說,二、破救。今初:
故彼是內性;所受故是心。領受何自性?彼非彼領受。
又彼樂等,是內性及是心體性,是能取相之所領受故。彼領受知者(外計之神我,亦名知者、受者),非彼樂等之能領受者,以非樂等之自性故。
寅二、破救
若非自性受,謂了住覺者。除現念行相、領受,何用覺?
依於彼彼義,領受樂苦等,見有一受起,中間不見餘。
如火與鐵丸,合雜無分者。如是一切事,異不異失壞。
受無異是一,非爾則成異。若此非能立,異能立不成。
苦白等現異.非異,而覺受.現無異異者,異無異何依?
一時為明障,然於心相續,見其有異故,異建立得成。
若謂非樂等自性之領受(取神我),了知安住於覺之行相者。破曰:除現知與憶念行相之領受外(根識現見境,分別心則憶念境),於根境之間何有覺或大(數論計覺是物質)?定不應有。以現見依彼彼義,有一領受苦樂等生,不見根境中間有餘覺或大故(數論計神我受用苦樂等境界,是通過覺在中間現起境物之影相而受用,非神我直接能見彼境也)。若謂覺與領受雖體各異,然如熱鐵丸與火,是合雜而不能分辨者。破曰:若爾,則一切義,異與不異之建立,應皆失壞。以覺與領受雖是異體,而於不錯亂覺現為不可分辨故。此因決定,以領受無異,即是一之能立者,如是非一,現為異者即成立為異。若現為一而非一之能立,則異之能立亦不能成故。又異與不異應全無所依之量,以苦與白等現為有異而非異,覺與領受現為無異,而是異物故。若謂如五遍行雖不見異,而實是異。覺與領受,亦如是者。破曰:義喻不同。以於一時由受相明顯,障蔽諸餘法,然於心差別相續,五遍行各異可見故。各異建立即得成立。覺與領受終不見有異故。
辛四、瑜伽現量分三:壬一、略標,二、廣釋,三、斷諍。今初:
瑜伽智前說,彼等修所成。
現證如前所說彼等「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瑜伽師之智,即是瑜伽現量,以是修習真實義所成聖者身中離分別無錯亂智故。
壬二、廣釋
由除分別網,是明了顯現。欲、怖、憂所惱,夢賊等所壞,
如現前安住,見非真實事。分別相隨屬,義不明了現。
夢中所憶念,念非如是事。不淨、地遍等,雖非真實事,
由修力所化,無分別明見。故真非真實,彼彼善修習,
修習圓滿時,其果當生覺,明了無分別。彼如上說事。
許彼不欺誑,修所成現量。餘者有染壞。
彼智是除分別網者,由修習力使自境界明了顯現故。喻如由貪欲、恐怖、憂愁所惱,及夢盜賊等所害,見非真實事如現前安住。此因決定,以有分別相隨屬者,則義非明了顯現故。以夢中所念,亦念非如是明了義故。次成立由修習力便能明現,任隨彼彼真非真實,只要善修,修習圓滿時,便生明了無分別覺(是所修果)。如不淨觀及遍處等,雖非真實,然亦見由修力所化,無分別明了顯現故。問:若爾,由修習力明了顯現,一切皆是現量耶?曰:此如前說,若是現證四諦事、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則許為現量,以是由修真實義所成,又是於真實性新生無欺誑之智故。其餘遍處等三摩地,則非現量,是有染壞故(是勝解作意所引起的定果)。
壬三、斷諍
若識緣聲義,彼即是分別。自體非聲義,故彼皆是現。
外難:若是現識,即明了現者,則分別心亦應明了顯現,是自證現識故。若許爾者,與說不明現應成相違?曰:如緣瓶之分別識,是於彼瓶之分別心,以是於瓶雜緣聲義之覺故。一切識上之能取相,是於彼自體之現識,以是於自體不雜緣聲義之不錯亂識故。
己二、似現量分三:庚一、標,二、釋,三、結。今初:
似現量四種:三種分別識;從壞所依起,無分別一種。
集量論云:「錯亂、世俗智、比量、比量生、隨念與計度,似現有眩翳。」共說七類似現量。今此論中攝為四種,以說三種有分別識,及一種從染壞所依生起之無分別識故。
庚二、釋分二:辛一、有分別似現量,二、無分別似現量。今初:
為成非根生,說二,見誤故。說比等已成,為成前二故。
有依止名言,於餘義增益,是等諸分別,近現量轉故。
時為錯亂因。如緣不現義,憶念等分別,待名言為性,
不緣現前義。不念所領受,不如是瓶等。故彼知亦從.
現量中失壞。
問:說三種分別為似現量,有何所為耶?曰:說錯亂識與世俗智二種為似現量者,有所為義。由見有錯誤認為是根識者,為成立彼一非由根生,而說為似現量故。其比量等雖已成立為似現量,而今說者,亦有所為。是為顯示成立前二種非根識之喻故。問:以何因緣誤認前二種為現識耶?曰:依止名言之世俗智及增益餘義之錯亂分別,有時是誤為現量之因,以近現量境轉故。分別瓶等之識,彼亦從現量中失壞,以不憶念所曾領受即不生故。如緣不現見義之念等分別心,是觀待名言為本性者,則不緣現量之所取義。此亦如是。
辛二、無分別似現量分二:壬一、立自宗,二、破他派。今初:
此第四例外,彼說從患生。彼唯說眩翳,是表有患者。
若謂說無分別似現量,無有意義。以集量論云:「離名種等合.分別,為現量。」此說無分別識是現量故。曰:陳那論師許此所說第四為似現量,以先總說「離分別為現量」。次說「有眩翳」為例外故。問:若爾,唯有眩翳識為無分別似現量耶?曰:言「有眩翳」者,此即通說一切有患諸根親生之識。言「有眩翳」,但說眩翳者,即表示一切有患根故。
壬二、破他派分二:癸一、以教破,二、以理破。今初:
有說彼屬意,青、二月等覺,謂根亦是因。此論與彼違。
若是輾轉因,今此是觀察,根識所行境,如何成意時?
有注疏說:由明現二月之識,亦是分別意識,故言「有眩翳」非屬例外。曰:論說:「眼根亦是現青及二月等覺之因。」此論與彼計為分別者相違。明現二月之識,應非親從眼根生,是分別故。若謂彼論是說「眼根輾轉為分別之因」者,彼亦非理。此處是觀察根識所行境,由是根識之親因,故許為所緣緣。如何成為由眼根是輾轉因,應為意所緣緣之時?非是時故。
癸二、以理破
如何為依根?若隨根有無,彼同。若有變,則何故破此?
此如誤蛇等,根雖變而退,根患雖除癒,然而不退轉。
如是於他身,由說,時安立。應待憶所見,應不明了現。
睡眠或醒時,所有明顯覺,彼即無分別。隨於二時中,
非爾即分別。
復次,明現二月之識,若非根識,則如何立為親依根之識耶?若謂隨根有無轉者。曰:則明現二月之識應是根識,以與彼前品相同故(也是隨根有無轉故)。若謂隨根有變易者,曰:則何故破此(現二月之識)為根識?以隨根有變易故。又於此中,如誤繩為蛇等(是意識分別者),應根雖有變易,而可退失。根患雖癒,而不退失。如是於他人身,由諸言說,有時亦能安立(如說某處有蛇,他人即信有蛇)。應待憶念所曾見境,應不明了顯現。是分別故。(以上對計明現二月之識為分別心者,用一因、一喻、通出五過。)後難亦決定(即現二月識應不明現,是分別故)。以睡眠或醒寤時,凡明了顯現之覺,即是無分別。隨於眠醒二時中,凡非如前,而是不明了顯現之覺,即是分別故。
庚三、結
故彼無分別,亦破是正量。欺故。為彼亦,說二似現量。
故彼明現二月之識,雖是無分別,然破其為量,以欺誑故。說為二種似現量,有所為義。以雖離分別,若有錯亂,顯示亦非現量。亦為此義故。
戊三、於量果除邪分別分二:己一、正說,二、明彼建立應理。初又分四:庚一、初說量果建立,二、第二說量果建立,三、第三說量果建立,四、雖無外義,建立應理。初又分二:辛一、總標,二、別釋。今初:
言能立所作,非是說一切,諸業之能立。從何是何果,
彼是彼能立。
問:何為此量之果?曰:了達所量。問:若爾,何為安立了達所量之量?曰:同義。若謂能生了達義之根等,豈非量耶?如何同義是了達義之能立?曰:僅言能立所作了達義,非說一切所作業了達義之能生等一切能立,是說由何能不間斷安立了達義果者,彼乃是了達義之能立故。(這段文太繁,很難看懂。「了達所量」或「了達義」,即了知境義。如眼觀色,知是色。「安立彼之量」即何量能證明彼了知境者。同義即能證明之量,謂與所證明之心同緣一境,故名同義。如眼識見色,證明眼識見色者亦須見色,方能作證。「了達義」是被證明者,故是「所作」;「同義」是能證明者,故名「能立」。外以能生者亦是能立。故問眼根等生眼識,亦是眼識之能立。何故說「同義」為「能立」耶?答說:此處非說能生等能立,只說能證明了達義者之能立耳。色等是所量。於彼新生不欺誑之眼識是能量。能證明眼識了達色者是量果。對什麼是量,什麼是果,頗多異執。故下文廣辨。)
辛二、別釋分二:壬一、標,二、釋。今初:
於彼唯領受,相同體之識,由何辨別業,彼是其體性。
非體性諸因.雖異,於異業,此無所異者,非能決定異。
故此體性異,由何定作業?謂此了知此,成為彼能立。
雖有相能使,識自性各異,此能與義屬,除義性,非餘。
唯領受彼境相同體性之五識,於別別業分辨了達義各異者,即是汝之體性。以有安立汝了達義者,異汝之物不能安立了達義故(這說量果與量是一體性)。又諸根因(根即識因)雖有明不明之異,然唯領受異業,則無別異。(根對境雖別,然唯能領受則無差別,不能決定識了達義之差異,故非量果。)非能決定了達義各異,非現義識之體性故。(量果與量,須是一體性。諸根與能量識非一體性,故非是量果。)現起此義體性諸行相之識(即現起境相之識,如見青色之眼識),彼即成為了達義各異之能立。由汝能決定現義此識能了達此義之作業,即能安立了達義各異故。又有色根,雖由汝明不明之行相,能使識自性各異,然不能使此現義識與義,成為境與有境之繫屬。以除現起義之行相體性外,非是餘故。(最後二句義,盛寶大師則解為:「此根現量,與義成為境有境之繫屬,除生為有義相體性外,餘非能安立,以若無現起自境之行相,則不能安立了達任何義故。」但就原頌文義看,似應解為:「有色根雖由某行相能使識性各異,然使此識與義相繫屬者,除義之體性外,非餘色根所能也。」)
壬二、釋分三:癸一、立自宗,二、破他派,三、斷諍。今初:
能立知所量,即所量自性。若餘能立者,彼彼繫不成。
彼是彼體性,故果非餘義。緣彼體性者,是知義體性。
於自所作業,現似有作用。自雖非作者,由此立彼故。
如果似諸因,體性而生故。雖非具所作,世說持因色。
現起所量行相,新生不欺誑之識,是了知所量量之能立,以是彼之能立故。(「了知所量量」,所量即境,了知境即量。故名「了知所量量」。其能安立彼量者,即是量果。)若謂了知義之能立,是餘有色根者。破曰:彼有色根,不能成立彼現義識與業為境與有境之繫屬,以除現起行相外,而是他故。彼同義亦非離了達義果外而是他義,以是彼了達義之體性故。若謂同義與了達義,應非能作所作,以與彼是一物故者。曰:現青根識,於自業青色有斷除增益所作之作用,以由自證,緣青相體性門,而作了達青義體性之所作故。(簡言之,為緣青眼識,有於青色斷增益之作用,以青行相為體之自證,證明眼識了達青義為體,是作所作故。)言「現似」者,謂同義非勝義能安立了達義,以與彼(了達義之量)是一物故。(即說:同義安立了達義,是就世俗說,非約勝義說。以彼二是一體,無能作所作之差別體故。)然是安立了達義者。雖於勝義自體非安立了達義之作者,然由汝(同義)之力,而安立彼了達義故。喻如彼兒果,似諸父因之體性而生故(子生似父)。雖非具足真持父色之所作(非真持有父之色相),然世間說「兒果持父因色(說兒像父)」。
癸二、破他派分二:子一、標,二、釋。今初:
故見及根繫,並差別覺等,所作隔斷故,不許為量性。
能作於所作,一切皆和合。最後能異者,許彼正能立。
除同義外,餘者不能安立了達義故。不許唯根見、根義繫屬及差別覺等,為安立了達義之量。以汝與了達義之間,為同義所隔斷故。其能作根等,對於所作了達義,雖能和合饒益(是能生因),然不能安立了達義各異。其現起義相各異之識,乃許為彼了達義各異之正能立(或勝能立),以是安立最後了達義各異之能立故。
子二、釋分三:丑一、破根等是量,二、破差別覺是量,三、破根義繫屬是量。今初:
一切等因故,如此非根有。彼雖異無異,由何言此此?
此即說餘者。
如此各別安立了達義之功能,汝諸根非有,以是一切根識之同等因故。又由諸根明不明利,雖使根識明不明各異,然由何能安立現義之識,了達此及此義?應不能立,以無現起義行相各異故。言「彼雖異無異」等,此理即亦說其餘外道所計觀義之識等,亦非是量,以無現起行相,則觀義不成故。(行者派計:先未決定之義,初觀義之識為量,從彼所生着總等之覺為果。次耽着為量,轉於取境為果。次取境為量,得境為果。次得境為量,成辦所求為果。此文即破彼等。)
丑二、破差別覺是量
彼若無事者,則諸差別覺,亦應無差異。餘覺亦如是。
所作與能立,不許二境異。若是一義者,則第二無義。
應無次第起。若覺頓生者,無能立所立。依於彼建立,
建分能所立。
差別覺亦應與有差別覺無異,諸餘有差別覺如是亦應與差別覺無異,以無彼行相事故。又差別與有差別二覺,亦不許於境各異,以是量果之所作與能立故。若謂許爾,是一所取義故者。破曰:亦不應理。則差別覺之境,第二有差別覺量度汝,應全無義,以差別覺已成立故。又彼二覺應無次第起,以是一所取義故。若謂許爾,以彼二覺同時頓生者。破曰:若爾,應無能生所生之能立所立也。外問:若爾,汝之同義與了達義,亦應非能立所立也。答曰:我是以同義與了達義諸分,建立為能立所立,是依於現為異相之建立而如是建立故。
丑三、破根義繫屬是量
體性皆相繫,則了知某法,不應有決定,相繫無別故。
彼雖無差別,然由何立異,彼即此量性。非由所為立。
若無彼事者,彼亦無立故。
緣瓶色之眼識,根義繫屬應非是量,以汝之增上緣眼根,雖與瓶之色香等一切體性皆相繫屬,然汝只了知瓶色,而不了知瓶之香故。又彼眼識不應決定唯了知瓶色少法,亦應了知瓶香等,以汝增上緣之眼根,與瓶之色香等繫屬無差別故。又彼眼根雖與瓶之色香等繫屬都無差異,然彼現起義相各異之識,則是此了達義各異之量,以由汝能安立了達義各異故。非由我之功德所為(外道所計我之功德)而能安立了達義各異,以無現起彼義之事相,則彼我功德所為亦無可建立故。
癸三、斷諍
若謂能所作,一相違。不實,許為異法故。許無真實異。
能所作名言,皆如是安住。許為異諸事,皆增益轉故。
若謂同義與了達義,是能作所作,應成相違。以是一故者。曰:彼二是一,不是諦實。以許遮法各異故。然許物體各異,是一體故。一切能作所作之名言,皆是增益如是安住,以許為異體諸事,皆由增益為能作所作而轉故。
庚二、第二說量果建立分三:辛一、破了外境之能立,二、明了外境之妨難,三、明彼所成義。初又分二:壬一、正破,二、斷與現相相違。今初:
何為了知義?若謂別別了,此所有現量。彼由何知義?
由彼相同者,應當成錯亂。由何領受此?此是觀察彼。
諸微塵由何,令現此粗相?故彼非實義。縱是,由錯亂,
故非能成立,彼領受體性。若彼同、彼生,是領受相者。
則應等義識,領受等無間。言見此聞此,由何決定覺,
彼是領受者?由何而許彼,是彼之能立?現與見彼等,
相近是所觀。依彼等繫屬,是見者決定。
試問:言了知義,是何了知義?若謂即此各別了知色聲等之現量。試問:彼現量由何立為了知義?若謂由與彼義相同而立為了達義者。破曰:與義相同,應非能安立了達義,以對彼錯亂故。問:若現義識不了外義,則現義識現領受此義是由何能立耶?曰:現義識現領受義之能立,此非應問唯識宗者,是應問彼經部師而觀察之時故。彼現義識,應非由義親留行相,以所現為粗行相,而粗物不成實。其諸微塵,由何而作如此粗相?應不能作故。雖是與義相同,然與義相同非能成立領受彼義之體性,以是於彼有錯亂故。若謂與彼義相同及從彼義所生,是領受彼義之相者。破曰:則後念緣青識,應領受前念等無間現青根識,以從彼生,與彼等有青義行相故。若謂由何能引決定覺?謂見此色、聞此聲者,彼是彼現義識領受義之能立。破曰:由何而許於義引決定者,彼即彼了達義之能立?不應道理。以觀察所現境與見彼者,彼等境有境之相近,彼不成就故。要依境有境之繫屬,方生見者之定智故。
壬二、斷與現相相違分三:癸一、破能取所取異體,二、唯於現相立能所取,三、成立自證為果。今初:
彼領彼體性,彼非餘誰領。現量別別了,彼是彼體性,
無餘所領受。彼復無餘領,彼所諍同故。彼自性是明。
彼事青等故,亦領受自性,彼雖領自體,現為領青等。
如彼體性故,能明,明義時,許能明自體。如是覺自了。
彼所了餘義,能所受難成。無能所了相。
彼現義識,亦非離自體是任何餘法之能領受,以彼現義識之所領受,即現義識之體性故。如色聲等,現量之各別所了,彼亦無所領受之餘物,即彼現義識之體性故。彼現義識亦非有餘能領受,以許餘物能領受,於彼所諍亦同故。彼現義識,自性是明,以從自因生為明了故。問:若領受自體,與現青等相違?曰:彼領受自性之現青識,雖是領受自體,然現似領受外青等,以現起彼青等事之行相故。若謂自領受自,不應道理,以自於自、能作所作成相違故。曰:如能明燈光,於明義時即許能明自體,以從自因生為明體性故。如彼譬喻,現義之覺是自了者,以從自因生為明了故。若謂彼所了是餘義者,曰:青色與現青識,能受所受難以應理,是餘物故。青色與現青識能了所了行相,無有餘物,以是能取所取故。
癸二、唯於現相立能所取
如髮等識異。若時能所取,分離相有害。如錯亂所見,
如是建立此。爾時能所取,於相非所諍。
問:若能取所取,無異物者,應無能取所取之建立?曰:若時作能取所取之建立,爾時言無能取所取之相,非是所諍。以分辨能取所取之相,是由有損壞之錯亂心,如其所見,即如是作此能取所取之建立故。喻如現髮影等識之能所取各異也。
癸三、成立自證為果
以無了他故,許自證是果。
現義之識,了知自體即許是果,以了知境無了知餘物故。以無外義故。
辛二、明了外境之妨難
若領受外境,有何過?雖無,領受外義者,此當說何因?
若覺有彼相,雖有隨相轉,彼由外或餘?此理應觀察。
離所見差別,則不能取彼,取彼則取故。青現是所見,
非有單外義。此中謂有某,醒發某習氣,故覺成決定,
非觀待外義。
若問:現義識若領受外境有何過失?曰:雖全無過,試問領受外境,此當說有何因緣?若謂現義之覺是了知義,是有彼義之行相故。曰:現義之覺雖有彼隨義行相而轉,然僅由彼不能安立了知外境。以彼義行相,是由外境或是由餘?此理應觀察。觀之外境不成故。問:如何不成?曰:所現青色,是見青之體性,非單獨外境之所有,以離緣青識所見差別,則不緣汝,若緣彼緣青識,則緣汝故。問:若無外境,則現義識暫時生起,則成相違?曰:此不相違。此現義識暫時生者,是由某前識,醒發某後識習氣,故現義覺暫時生起決定,非觀待外義故。
辛三、明彼所成義
故一有二相,由如是領受,及念。此二相,領受即是果。
若時識因境,餘欲或不欲,彼事不成就,彼如是領受。
若時將識分,安立為義故,說為識俱境。爾時受自體,
決定彼為義。若領受此體,欲相及餘相,則彼欲不欲,
亦當了知義。
一現義識,有二種相,何以故?以由第二相如是能取相所領受,及由後識所憶念故。此能取所取二行相中,所取相是所量,能取相是能量,領受自證是量果。此說是唯識宗不共建立(第一說是經部唯識之共同建立)。彼現義識,是現義行相如是自領受,以現義行相,若時餘因境或所欲或所不欲,而彼事物不成就故。又彼現義識,是與境俱。若時將識一分立為義或境故。又即彼識,領受自體,即由後識決定彼義,以若領受此識體性或所欲行相,或餘不欲行相,則彼所欲或不欲行相,亦當是了知義故。
釋量論略解卷第六(終)
上一卷: 釋量論略解 第五卷
下一卷: 釋量論略解 第七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