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密宗道次第廣論 第一卷

【密宗道次第廣論科目】
【卷】
【頁】
(甲一)
明唯佛教是求解脫之道


(二)
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諸門
(分二)


(乙一)
總分諸乘
(分四)


(丙一)
如何分別


(二)
依何分別


(三)
乘體不同
(分二)


(丁一)
小乘建立


(二)
大乘建立

一〇
(四)
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一一
(乙一)
別釋大乘
(分二)

一三
(丙一)
總分二種大乘
(分三)

一三
(丁一)
分數類

一三
(二)
釋名義

一三
(三)
明所以
(分二)

一六
(戊一)
敘他疑竇

一六
(二)
答釋彼疑
(分二)

一六
(己一)
破他計執

一六
(二)
安立善說
(分二)

一八
(庚一)
正明分別二乘之理
(分三)

一八
(辛一)
明正義

一八
(二)
出教證
(分二)

一九
(壬一)
無上瑜伽教中所說
(分二)

一九
(癸一)
續中所說

一九
(二)
釋論所說
(分二)

二二
(子一)
智足論中所說

二二
(二)
餘師論中所說


(二)
下三續部教中所說


(三)
斷諍論


(庚二)
明道有別果無勝劣
(分二)


(辛一)
解釋正義


(二)
釋道差別
(分二)


(壬一)
自宗所說之差別


(二)
餘師所說之差別
(分二)


(癸一)
律生釋中所說


(二)
三理炬中所說

一〇
(丙二)
別說入金剛乘差別
(分三)

一四
(丁一)
明入密咒之異門

一四
(二)
明立異門之差別
(分二)

一四
(戊一)


一四
(二)

(分二)

一五
(己一)
明餘倒說

一五
(二)
出自正答

一七
(三)
明具差別之諸道
(分二)

二二
(戊一)
二種大乘共道次第

二二
(戊二)
金剛乘不共道次第
(分三)


(己一)
事行部道次第
(分二)


(庚一)
觀察二部有無自起及入智尊
(分二)


(辛一)
標列諸師所說


(二)
釋其應理之宗


(二)
別釋事行部道次第
(分二)


(辛一)
解釋攝道總頌


(二)
正釋道之次第
(分二)

一〇
(壬一)
事部道次第
(分四)

一〇
(癸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一〇
(二)
成器已淨律儀及三昧耶

一〇
(三)
住三昧耶先應如何承事
(分二)

一三
(子一)
須承事之理

一三
(二)
承事之次第
(分二)

一四
(丑一)
有念誦靜慮
(分三)

一四
(寅一)
四支念誦靜慮之前行
(分四)

一五
(卯一)
先於房中所修

一五
(二)
出外沐浴入佛堂法

一六
(三)
著衣入座加持供物

一九
(四)
守護自身及其處所

二一
(二)
四支念誦靜慮之正修
(分二)

二三
(卯一)
四支念誦靜慮
(分二)

二三
(辰一)
自起為天

二四
(二)
前請智尊修供養等
(分六)


(巳一)
起所依處


(二)
請能依天


(三)
示印


(四)
供讚
(分二)


(午一)
供養


(二)
稱讚


(五)
行懺悔等


(六)
修四無量


(卯二)
依彼如何念誦
(分三)


(辰一)
預備數珠數念之法


(二)
緣何所緣念誦之法
(分二)

一〇
(巳一)
緣字形念誦
(分二)

一〇
(午一)
緣前尊心間字形

一〇
(二)
緣自心間字形

一一
(二)
緣字聲念誦

一二
(三)
遇障重修念誦之法

一四
(寅三)
四支念誦靜慮之後行

一五
(丑二)
不待念誦靜慮
(分二)

一七
(寅一)
釋住火及聲靜慮

一七
(二)
釋聲後靜慮
(分二)

一九
(卯一)
放捨住聲次第

一九
(二)
正釋聲後靜慮

二三
(癸四)
得堪能
已如何修習成就

二五
(壬二)
行部道次第
(分四)


(癸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二)
成道器已淨三昧耶及律儀


(三)
住三昧耶先應如何承事
(分二)


(子一)
分別瑜伽


(二)
別釋其義
(分二)


(丑一)
釋有相瑜伽
(分二)


(寅一)
外四支念誦


(二)
內四支念誦


(二)
釋無相瑜伽


(四)
善承事
已應如何修成就


(己二)
瑜伽部道次第
(分二)

一〇
(庚一)
經中所說

一〇
(庚二)
修彼次第
(分四)

一四
(辛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一四
(二)
成器
已淨三昧耶及律儀

一四
(三)
住三昧耶應先如何承事
(分二)

一五
(壬一)
有相瑜伽
(分二)

一五
(癸一)
緣粗天身四座瑜伽
(分二)

一五
(子一)
四座修法
(分二)

一五
(丑一)
唯得弟子灌頂之四座瑜伽

一六
(二)
得阿闍黎灌頂之四座瑜伽

一八
(子二)
不能時如何修

二〇
(癸二)
緣細標幟四座瑜伽
(分三)

二一
(子一)
修習細相之所為事

二一
(二)
由緣細相令心堅固

二一
(三)
得堅固
已修收放等

二三
(壬二)
無相瑜伽
(分三)

二四
(癸一)
攝真實所說

二四
(二)
釋續中所說
(分四)

二五
(子一)
佛部修法

二六
(二)
金剛部修法

二六
(三)
寶部修法

二七
(四)
蓮華部修法

二七
(三)
略說修法

二八
(辛四)
善承事已應如何修悉地
(分三)


(壬一)
由靜慮修悉地法


(二)
由念誦修悉地法


(三)
由護摩修悉地法


(己三)
無上瑜伽部道次第
(分三)


(庚一)
攝道之總聚


(二)
釋道之次第

一〇
(三)
釋次第之道
(分四)

一二
(辛一)
成就修道法器
(分四)

一二
(壬一)
聞修咒道定須灌頂

一二
(二)
灌頂師資須互相察
(分二)

一六
(癸一)
不觀察之過失

一六
(二)
善觀察之方便

一七
(三)
觀知其可勸請承事
(分三)

二〇
(癸一)
弟子勸請

二〇
(二)
師長守護

二〇
(三)
先修承事

二三
(四)
承事
已灌頂之次第
(分二)


(癸一)
明作法之時


(二)
作法之次第
(分二)


(子一)
正作灌頂儀軌次第
(分三)


(丑一)
地儀軌
(分六)


(寅一)
觀地


(二)
乞地


(三)
淨地
(分三)


(卯一)
由掘淨地
(分二)


(辰一)
為淨地刺而掘


(二)
為觀蟒神而掘
(分三)


(巳一)
觀蟒神行住之理


(二)
知己應如何掘法

一〇
(三)
掘地好惡之德失

一一
(二)
由物咒定三法淨地

一二
(三)
由無上清淨淨地

一四
(寅四)
攝地
(分三)

一五
(卯一)
修天瑜伽啟白舉壇

一五
(二)
起持天慢誡刺魔碍

一六
(三)
作天步法及例外事

一九
(寅五)
守護加持
(分二)

二二
(卯一)
先起為天鈎召魔碍

二二
(二)
以金剛橛釘所召魔
(分二)

二三
(辰一)
橛及生起儀軌

二三
(二)
釘橛法及其他

二五
(寅六)
餘處餘壇須否儀軌

二六
(丑二)
預備儀軌
(分三)


(寅一)
預備總建立


(寅二)
各別預備儀軌
(分五)


(卯一)
地神預備


(二)
諸尊預備
(分二)


(辰一)
為定天處故彈線
(分四)


(巳一)
彈線曼陀羅之量


(二)
彈線次第與時間


(三)
彈羯摩線之次第
(分二)

一一
(午一)
預備繩線

一一
(二)
彈線之法
(分二)

一二
(未一)
彈曼陀羅外線法
(分二)

一二
(申一)
彈二派共同線法

一二
(二)
彈二派各別線法

一八
(未二)
彈曼陀羅內線法

二四
(巳四)
釋所彈諸線之義
(分二)


(午一)
釋曼陀羅外線義
(分二)


(未一)
釋圓線及牌樓線義
(分二)


(申一)
釋圓線及杵股線義


(二)
釋牌樓線義


(未二)
釋垛線至墻線義
(分二)


(申一)
釋墻線義


(二)
釋磚線至垛線義

一三
(午二)
釋曼陀羅內線義

一六
(辰二)
應如何修天預備

一九
(卯三)
瓶預備
(分四)

二一
(辰一)
明瓶之因量數

二一
(二)
瓶物及畫相法

二二
(三)
如何陳設諸瓶

二六
(四)
修瓶法及支分

二七
(卯四)
啟白諸尊
一〇

(五)
弟子預備
(分四)
一〇

(辰一)
四門阿闍黎與業金剛預備
一〇

(二)
弟子預備數及次第
一〇

(三)
正弟子預備儀軌
(分五)
一〇

(巳一)
教正法起傳內灌頂
一〇

(二)
請白令持
一〇

(三)
受戒加持
一〇

(四)
令投齒木及三水等
一〇
一四
(五)
慰勵守護觀察夢相
一〇
一七
(辰四)
舉昇曼陀羅夢相吉凶應如何行
一〇
一八
(寅三)
餘曼陀羅預備
一〇
一九
(丑三)
正行儀軌
(分三)
一〇
二〇
(寅一)
彈智線分彩法
(分三)
一〇
二〇
(卯一)
彈智線
(分二)
一〇
二〇
(辰一)
預備智線
一〇
二〇
(二)
正彈次第及送往法
一〇
二二
(卯二)
分彩儀軌
(分四)
一一

(辰一)
預備彩色拔所釘橛
一一

(二)
師資分彩法
一一

(三)
明曼陀羅分繪彩處
(分二)
一一

(巳一)
曼陀羅外分繪彩處
一一

(二)
曼陀羅內分繪彩處
一一

(四)
於曼陀羅安立標幟送往智色
一一
一〇
(卯三)
繪壇辟魔
一一
一二
(寅二)
安諸瓶飾壇場
(分二)
一一
一二
(卯一)
安布諸瓶
一一
一二
(二)
嚴飾壇場
一一
一三
(寅三)
修行供養灌頂
(分二)
一一
一五
(卯一)
修行供養
(分二)
一一
一五
(辰一)
修曼陀羅
(分二)
一一
一五
(巳一)
修彩土曼陀羅法
一一
一五
(二)
修其餘曼陀羅法
一一
一九
(辰二)
供曼陀羅
(分二)
一一
二四
(巳一)
正作供養
(分二)
一一
二四
(午一)
內供養諸尊
(分二)
一一
二四
(未一)
總供養次第
一一
二四
(二)
別釋供閼伽法
一一
二五
(二)
外施諸食
一一
二七
(巳二)
息增滅過旋繞開門
一一
二九
(卯二)
灌頂儀軌
(分二)
一二

(辰一)
自入壇請悉地諦語加持
(分二)
一二

(巳一)
入壇灌頂請其聽許
一二

(二)
請求悉地諦語加持
一二

(二)
為他灌頂儀軌
(分二)
一二

(巳一)
為弟子灌頂成法器儀軌
(分三)
一二

(午一)
灌頂儀軌
(分二)
一二

(未一)
依彩繪曼陀羅灌頂儀軌
(分五)
一二

(申一)
入曼陀羅
(分二)
一二

(酉一)
遮面入壇
(分二)
一二

(戌一)
入幔帳外
一二

(二)
入幔帳內
(分三)
一二
一二
(亥一)
入壇繞禮
一二
一二
(二)
立三昧耶
一二
一六
(三)
降智諦語
一二
一九
(酉二)
見壇而入
一二
二三
(申二)
入後灌頂
(分四)
一三

(酉一)
瓶灌頂
(分二)
一三

(戌一)
金剛弟子共灌頂
(分二)
一三

(亥一)
五種灌頂共同建立
一三

(二)
各別建立
(分二)
一三

(乾一)
水灌頂儀軌
(分二)
一三

(坎一)
祈請清淨
一三

(二)
傳水灌頂
一三

(二)
餘灌頂儀軌
一三
一一
(戌二)
金剛阿闍黎不共灌

(分二)
一三
一五
(亥一)
阿闍黎灌頂建立
一三
一五
(二)
阿闍黎灌頂儀

(分二)
一三
一〇
(乾一)
阿闍黎灌

(正儀軌分二)
一三
一九
(坎一)
授三三昧耶
一三
一九
(二)
受三昧耶開
示真實
一三
二二
(二)
彼後依儀軌
一三
二四
(酉二)
密灌頂
一三
二八
(三)
慧智灌頂
(分二)
一四

(戌一)
明慧智灌頂
一四

(二)
明第三灌頂之智
(分二)
一四

(亥一)
正義
一四

(二)
斷諍
一四

(酉四)
第四灌頂
(分二)
一四
一一
(戌一)
餘經規
(分二)
一四
一一
(亥一)
明第四灌頂
一四
一一
(二)
第四灌

(之語六何表示)
一四
一四
(戌二)
時論規
一四
一九
(申三)
灌頂後法
(分二)
一四
二三
(酉一)
禁行授記
一四
二三
(二)
隨喜慶慰
一四
二七
(申四)
釋灌頂義
(分二)
一五

(酉一)
解釋灌頂及後依義
(分二)
一五

(戌一)
釋初瓶灌頂及後依義
一五

(二)
釋上三灌頂及後依義
一五

(二)
以灌頂義配道次
一五

(申五)
釋後法理灌頂開合
一五
一二
(未二)
依止餘曼陀羅灌頂斷疑
一五
一五
(午二)
犯三昧耶還淨法
一五
一七
(午三)
曼陀羅後法
一五
二〇
(巳二)
為天灌頂善住儀軌
一五
二四
(子二)
灌頂支分儀軌次第
一五
二四
(辛二)
淨三昧耶律儀
一五
二五
(辛三)
住彼如何修道
(分二)
一五
二七
(壬一)
聞思了知其道
一五
二七
(壬二)
修習所知之義
(分四)
一六

(癸一)
破離二次第之妄說
(分二)
一六

(子一)
破離圓滿次第唯說生起次第成佛
(分二)
一六

(丑一)
述宗
一六

(二)
破執
一六

(子二)
破離生起次第說唯圓滿次第成佛
(分二)
一六

(丑一)
述宗
一六

(二)
破執
(分二)
一六

(寅一)
正破
一六

(二)
斷諍
一六
一〇
(癸二)
不離二次第之修法
(分四)
一六
一六
(子一)
二次第之名義
一六
一六
(子二)
次第之數量
一六
二〇
(子三)
二次第之次第
一六
二一
(子四)
二次第之修學
(分二)
一七

(丑一)
學生起次第
(分二)
一七

(寅一)
總立生起次第
(分三)
一七

(卯一)
生起次第之對治
(分二)
一七

(辰一)
明所斷事顯破彼理
一七

(一)
明修顯事及安住規
(分三)
一七

(巳一)
修幾現觀
一七

(二)
修顯了法
一七

(三)
修安住法
(分二)
一七
一一
(午一)
於初二位修微細點
一七
一一
(二)
於第三位修微細點
一七
一六
(卯二)
生起次第之差別
(分二)
一七
一八
(辰一)
明四支與四種瑜伽之總頌
一七
一八
(二)
明三支與三三摩地之總頌
一七
二二
(卯三)
爾時云何修空性
一八

(寅二)
別釋現觀次第
(分三)
一八

(卯一)
修時之瑜伽
(分三)
一八

(辰一)
瑜伽加行
(分二)
一八

(巳一)
成順緣集積資糧
一八

(巳二)
除違緣修守護輪
一八
一一
(辰二)
瑜伽正行及其支分
(分三)
一八
一三
(巳一)
生所依宮殿
一八
一三
(二)
生能依諸尊
(分三)
一八
一六
(午一)
正生天法
(分三)
一八
一六
(未一)
依止五相生起法
一八
一六
(二)
化後歌勸生起法
一八
一九
(二)
以所淨事配能淨道
一八
一九
(三)
攝諸要義
一八
二五
(三)
圓滿之支分
(分二)
一九

(午一)
召入智尊證供讚
一九

(二)
賞甘露味修念誦法
一九

(辰三)
結行
(分二)
一九
一〇
(巳一)
養身修食法
一九
一〇
(二)
修天供養法
一九
一五
(卯二)
中間之瑜伽
一九
一九
(三)
安立彼瑜伽為廣大之理
一九
二一
(丑二)
學圓滿次第
(分二)
二〇

(寅一)
圓滿次第總相建立
(分二)
二〇

(卯一)
父續圓滿次第之建立
(分二)
二〇

(辰一)
龍猛派圓滿次第之建立
(分三)
二〇

(巳一)
明二諦別之圓滿次第
二〇

(二)
明三遠離之圓滿次第
二〇

(辰二)
智足派圓滿次第之建立
二〇

(卯二)
母續圓滿次第之建立
二〇
一三
(辰一)
時輪派之圓滿次第
(分三)
二〇
一三
(巳一)
明所得之樂空無別
二〇
一三
(二)
决定修彼道之數量次第
二〇
一八
(三)
別釋不變之樂
(分二)
二〇
二一
(午一)
明由不變妙樂證無我理
二〇
二一
(二)
破以全無思取為時輪軌
二〇
二三
(辰二)
諸餘派之圓滿次第
(分二)
二一

(巳一)
勝樂金剛之圓滿次第
二一

(巳二)
歡喜金剛之圓滿次第
二一

(寅二)
圓滿次第最初所修
(分三)
二一
一二
(卯一)
明修行所依之脈風
(分二)
二一
一二
(辰一)
釋脈
二一
一二
(二)
釋風
二一
一九
(二)
如何專住
(分二)
二一
二四
(辰一)
風瑜伽
二一
二四
(辰二)
火瑜伽
二二

(卯三)
依此修空性法
二二

(癸三)
增進二次第之方便
二二
一二
(四)
彼第為三士道之理
二二
一三
(辛四)
現證所修之果
二二
一七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原名勝徧主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總明入聖教次第不同諸門品第一之一
一切生中,以大恭敬稽首歸依諸善尊長及至尊妙音足蓮。
恭敬頂戴師足蓮哀愍正授無垢道著有滯滅衰能斷
誠禮諸善知識足如淨空中現彩霞滅諸戲論而不動
現諸天眾無央身願壇輪主恒攝持盡佛所說諸密處
無餘結集持明主我今敬禮威力尊諸魔眷屬應斂攝
聞說佛父妙音尊欣然舉目微顧視皆能授與最勝慧
通達甚深佛密意久遠恒依為本尊終不棄捨更依餘
惟願慈悲妙智藏令我妙果得成就有欲如續義所釋
依之如理修行者譯師智達無盡教亦曾為此久勸請
福賢威嚴眾生欽荷負吉祥金剛乘意欲咸令徧十方
眾亦數數而勸請得少便足迷經意不以淨理觀教義
或有多聞不勤行彼等不能令佛喜諸如正理善學教
先覺妙行感我意我今為明先覺規故於此事而策勵
剎生俱生及咒生空行視我如母子哀愍恩施諸成就
消滅一切諸障礙
若有殊勝大乘種性,為善知識之所攝受,於諸共道已善修習,由大悲心最極發動,急欲救度漂流生死諸有恩者,則當趣入甚深捷徑、金剛大乘,速疾施與一切有情,唯一依處:佛世尊果。故此當說大金剛持道之次第。
此中分二:(甲一)明唯佛教是求解脫之道,(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諸門。今初
若已觀察自他廣大利益,則知非可僅為一生求樂遮苦而依世間耆老所啟法則。為求後世所有勝道,非諸有情所能隨喜,是由違諸世間言說所依,愛他勝自大菩提心。要當起修菩薩大行,依行證得希有勝果,下至一呼一吸亦成利生廣大方便,是能資育一切眾生根本。妙名普聞三地,謂佛世尊所說聖教。如《雜讚》云:「安住無邊際,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噬其身,今當皈依誰?若誰畢竟無,一切諸過失,若是一切種,諸功德依處,則諸含識者,應即皈依此,讚此恭敬此,住其聖教中。」理雖如是,然毘刼囉等自實不知真解脫道妄以為知。由彼我慢毒水所醉妄稱大師,離諸善逝善說法外,別說諸法真實,造諸異論立相似道,教誨諸欲求解脫者,故當了知唯正等覺及彼聖教,并於聖教如理行眾,是諸樂解脫者大師正道趣解脫伴。離此法外,諸餘大師教法學眾則非如是。於皈依處得决定解不被引轉,是則能知唯佛聖教是諸樂解脫者所行道階。又此定解,慧力強者,當求正量所引堅固定解。慧力劣者,唯是分別覺意,仰信而已。如《超勝天讚》云:「我非朋佛說,非瞋數論等,若所說如理,奉彼為大師。」謂於自他大師教法,應離朋黨及捨瞋恚,觀察彼二誰為善說誰為惡說,誰於成辦所化二利方便,有真能立即是應取,爾時二宗教典是否實義屬所觀察,非所諍事即為能立。是故唯以正理而分是否真實。觀察之理,若依補特伽羅生起次第,則於現時先得增上生已,後乃能得决定勝果。然若觀察某經所說成辦有情二種義利是否欺誑,則應先以正理成立决定勝果主要義利是不誑已,次乃比知庸常所得現事無欺。此是智者之所共許。《釋量論》云:「正義無欺故,亦比知所餘。」《四百論》中亦云:「若於佛所說,不現事生疑,當依於空性,令彼唯信此。」由我執故,結生相續生死苦蘊,由達無我證解脫果。能趣解脫諸次第等,須以正理而善成立。正理論中以理成立,有說彼等是諸異生極不現事,故能立者唯依教量。此說不啻自出皈依之過,「我捨餘大師,皈依佛世尊。」此唯隨自欲樂而說,全無真能立故。以於爾時教非能立,自許無有能立理故。若唯依教,自他大師所說有無前世後世,蘊常無常,有無我等教義不同,何者應理何者非理。自宗論師若與他宗論議,則亦不能成立自教清淨。諸說極不現事之教,非有事力正量之所能成,彼義須以三種無倒觀察,清淨正因而善成立。立彼相時,須以理成,不得自許教為能立。今唯略示門徑廣說如餘。他宗教典開示有情真義利者,前後相違。如說自性大自在等,體是常住作生死者,復許求解脫者,修道之後解脫生死。若因是常,則應終不可滅。若未能滅生死正因,决定不能滅生死故,如是若破無我正見,而說斷生死縛得於解脫,亦成相違。如前所說,若未了解自宗大師等三,是樂解脫真皈依處,與此相違餘大師等,非真皈依。則於自皈依處,不生堅固專一覺慧。生此覺慧要以正理觀見二宗諸德失故,至於有無外道非關緊要。諸廣慧者,欲生殊勝皈依覺慧,當如前學。以是應知七部論等諸正理論,是於自宗大師佛陀及佛教證二種正法。并於如理修正法者,引發真誠廣大恭敬最勝方便。
(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諸門分二:(乙一)總分諸乘,(乙二)別辨大乘。初又分四:(丙一)如何分別,(丙二)依何分別,(丙三)乘體不同,(丙四)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今初
《攝行炬論》依於所化三種勝解,攝為三行而分三乘,於勝解下劣者說離欲行,於勝解廣大者說地及波羅蜜多行,於諸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具貪行。迦日毘達迦摩拉師攝為四諦瑜伽行等三行。如彼《三理炬論》亦作是說:「所說諦性義,波羅蜜多義,廣大密咒義,今總攝而說。」智稱論師《略釋一切經品》亦如是說。《莊嚴經論》云:「諸藏三或二。」謂大小乘所有二藏,彼等俱可引為經典差別及乘差別。
(丙二)依何分別
論分二門,今釋其義。有所為下劣,唯為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脫生死、眾苦求寂滅果故。有所為殊勝,普為一切諸有情故。及所得殊勝,欲求佛果故。如斯勝劣二所化機,彼由何乘各趣自果。即說彼二乘,名小乘大乘。依彼二增上,所說二種法,即名大小乘藏。於小乘中復有聲聞獨覺二種,能導彼等各趣自果之道,即分聲聞獨覺二乘,共為三乘。
(丙三)乘體不同分二:(丁一)小乘建立,(丁二)大乘建立。今初
《本地分》說聲聞獨覺根果雖有勝劣,其道建立大致相同。詳明差別誠恐文繁,今當略說彼二粗分,總共建立此二種性,於利他事厭背荷負,唯為自利解脫修行,能證解脫正因,是證無我義慧,良以繫縛生死正因即我執故,以是彼等為達是義而求彼慧,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故能盡斷一切煩惱。經部師婆沙師唯識師及一分中觀師,說彼非達補特伽羅自性本空然如幻有,乃達無諸外道所計實我,是為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月稱論師意謂:「是則於補特伽羅,不能少遣實執,如是亦無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若於補特伽羅有實執時,亦不能遣補特伽羅我執。如達蘊等諸法皆無自性,立為通達法無我義,是則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者,亦須立為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義故。以是乃至於蘊執實,則於補特伽羅亦起實執。乃至於彼實執起時,則亦不能盡滅煩惱。若爾,則應聲聞獨覺任何精勤,終於不能解脫生死。」然此非理。《入中論》云:「汝見無我瑜伽師,不能通達色等性,以未達彼自性故,緣色轉故生貪等。」《入中論疏》亦云:「由緣色等自性起顛倒故,亦不能達補特伽羅無我,以彼尚緣假安立我所依蘊故。」此即龍猛菩薩之義。如《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由業復受生。」《中論》亦云:「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依戲論,戲論以空滅。」此說於蘊執實繫縛生死,解脫生死必須遮遣生死根本實執戲論,此由通達自性空義而遣除故。《無分別讚》亦云:「諸佛及獨覺,諸聲聞所依,唯一解脫道,除汝更無餘。」此說通達法無自性唯一無分別母,乃是三乘真解脫道。《般若經》云:「欲學聲聞地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於獨覺及佛地亦如是說。又《攝頌》云:「欲成聲聞眾,獨覺及法王,若不依此忍,莫能得成就。」前讚即攝此義。聲聞藏中亦云:「色蘊同聚沫,受蘊猶水泡,想蘊如陽燄,諸行似芭蕉,識蘊如幻化,日親所宣說。」《中論》亦說彼義云:「佛知性無性,故於善教授,迦旃延那中,俱遮於有無。」故知小乘藏中亦非不說法無我義,然彼多說由無常等十六行見,乃至趣證阿羅漢果。於大乘中亦有二說,謂能通達法無自性,及以無常等道趣證。此如大乘經中,雖說以唯識見及中觀見二種趣證一切種智之理,然宣說中觀理諸經,不可引作餘釋。龍猛提婆以正理聚成立决定,故顯示唯識理諸經,如其所說須向餘引,當許此中理亦如是。諸續部中,亦多有說聲聞獨覺不達諸法真實,復有說若不達諸法真實即不能出生死,及由於法執實分別繫縛生死,故當了知會釋不違之理。若依無常等道不能解脫生死,然則為何而宣說耶?此如《六十正理論》云:「生起及滅道,為需要而說,知生故知滅,知滅故無常,由知無常性,亦能達正法。諸了知緣起,遠離於生滅,彼成就正見,能越三有海。」當知耽著諸有為者,不起出離生死之欲,為對治彼宣說無常苦道,由此便欲出離三有。若由生滅為因,能達緣起正法,全無自性生滅,則當解脫生死。真解脫道,即是通達人法無性。無常等道,惟是生彼方便,調治相續之道。諸餘論師雖許空無我道是能解脫,修無常等餘相之道,是為趣證無我,淨治相續。然於十六行相中之空及無我,亦唯定解無諸外道所執之我。非是俱生補特伽羅有自相執真能對治。故應了知無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脫道,同是為淨相續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淨治相續道器而非解脫道器,及是器者,即鈍根與利根。小乘法藏正為後機宣說,前者唯是兼收之機。小乘人中雖亦通達法無自性,然大小乘非無差別。以大乘教非唯光顯法無我性,彼亦宣說諸地波羅蜜多,大悲願等;及說廻向二種資糧,無餘垢淨不思議法性故。《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提願,大行及廻向,何能成菩薩,彼經未曾說,安住菩薩行,大乘中宣說,故智者受持。」故聖父子許大小乘不以見分,而以善巧方便行判。猶如母是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別因。如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別彼等為大小乘之因,是發心等諸方便故。
(丁二)大乘建立
為求利益一切有情,希欲證得無上菩提,由此而修六度行者,是為大乘總義。蜜咒乘人亦以彼道而行,諸續部中數宣說故。然於彼上多有異義,此諸補特伽羅之道,即是趣向一切種智之大乘也。波羅蜜多大乘,其道總體唯有爾許。此就見解分別有二,謂中觀師及唯識師。然彼二師非可說其乘有不同,故乘唯一。由於實義有盡未盡,故知前是利根,後是鈍根。此般若波羅蜜多乘,正為中觀師宣說。其唯識師為彼所兼攝庸常之機耳。波羅蜜多乘中,若就遲速而分,《入定不定印經》說有五種:謂如牛車,象車行走之二,如日月行之一,及如二乘與佛神通飛行之二。彼等進行遲速雖如上諸喻,有大差別,然乘無差別。故唯由根利鈍,行程大小,不能分判乘有別也。若所趣果乘,有勝與劣最大差別,或彼能趣因乘,有餘不同之道,乃能安立為各別乘。若道體上無大差別,唯於道中略有不同,及由修彼道之機略有勝劣,不能安立乘有次第。
(丙四)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諸小乘人,雖非為得成佛而趣自道,然彼諸道,亦是導彼補特伽羅進趣佛地之方便。故不應執諸小乘道一向唯是成佛障礙。《正法白蓮經》云:「令解佛智故,佛設此方便,終不於彼等,說汝能成佛。」又云:「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間,一乘無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覺所住道,謂佛力禪定,解脫及自在,於彼立有情。證淨菩提已,若我於小乘,安立一眾生,則慳過非善。實唯有一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於世間,方便說多乘。」此義謂佛出現世間,為令有情,證得自所得智。故佛所說諸道,唯是引導成佛方便,非以不能引導成佛之小乘法而導有情,故亦安立有情於自所住十力等位。得菩提已,若將隨一有情安立不能趣入佛地之小乘法,便是於法有慳悋過。以於究竟唯是一乘,小乘種姓,亦可引之入佛地故。雖復知彼方便,然於彼等隱而不說,即是引入佛地之法。《諦者品》亦顯了說云:「曼殊室利,如來若為一類有情宣說大乘,為他一類說獨覺乘,為餘一類說聲聞乘。是則如來心非清淨心,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黨,異想過失。我亦於法而成慳悋。曼殊室利,我為有情宣說彼彼諸法,如是一切皆為令得一切種智,趣向菩提,臨入大乘,成辦一切種智,至於一極。故我非有異乘安立。」別說諸乘義如上釋。若爾《莊嚴經論》所說云何可通,彼云:「具慧墮於捺那迦,非畢竟障淨菩提,分別餘乘清淨利,雖安樂住亦成障。」此說發小乘心與生捺洛迦中,二於成佛如前者障,後者非爾。彼義是說,菩薩發小乘心成佛久遠。菩薩墮捺洛迦則不如是。故無過失。以小乘法於大乘人,是成佛障,於小乘種性是成佛方便,全無違故。又彼頌前,亦明彼義為菩薩說,故無可諍論處。《聖研經》云:「若於佛語分別善惡,應不應理,是為聲聞是為獨覺菩薩而說,皆是謗法。」義即執著一類佛語可是成佛方便,一類則是成佛障礙。彼經又說:「若由惡友增上,隨彼所說,犯謗法過,於七年中日悔三次,罪可清淨。然得忍位至速亦須十劫。」是故以彼邪見而趣命終當受最大非義利果,若能略得正解,便能不起如彼過失。如《諦者品》云:「譬如大海由諸異門眾水流注,如是三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來大海。」故當了知佛所說法,一切皆是正對時機引入佛地所有方便。然因所化勝劣增上,方便亦有圓不圓滿,道遲速等差別應理。是故引入佛地支分之道,與大乘道二者不同。由見此義,故《真實名經》云:「三乘起出離,安住一乘果。」
(乙二)別辨大乘分二:(丙一)總分二種大乘,(丙二)別說入金剛乘差別。初中分三:(丁一)分數類,(丁二)釋名義,(丁三)明所以。今初
《入無上瑜伽教義》云:「菩薩乘中亦有二種,謂地及波羅蜜多乘,密咒果金剛乘。」依霞達迦惹嚩摩說,密咒乘、果乘、金剛乘,皆是咒乘異名,或亦名方便乘。因果乘者,即二大乘異名。如智吉祥論師《除二邊論》所引《聖密授記》經云:「修因說因法,善轉法輪已,有果乘近道。」又金剛乘,亦稱持明藏及續部。
(丁二)釋名義
以隱密修而得成就,非非器境不為彼說,故名曰密。咒於梵音為末那達惹耶。末那是意,達惹耶是救義,此如《集密後續釋》咒字云:「依彼彼根境,為緣所生意,是意名末那,達惹能救義。解脫世間行,謂三昧耶律,金剛徧防護,名之為咒行。」應知復有異門,如前末那及達惹耶,釋為了知真實,及將護眾生之悲心。乘者,運載義。運至此處即是果乘,以此運載即是因乘。果謂處所內身受用事業四種徧淨,即佛宮殿、佛身、佛財、佛事。若順彼相,現前修習宮殿天輪供養資具,淨情器等所有事業,即是果乘,修順果相而運行故。如《入無上續義論》云:「此由內身受用處所作事淨相而入,故名為果。」金剛者,《無垢光論》云:「言金剛者,最不可壞,及不可斷,此即大乘名金剛乘。咒與波羅蜜多,果性因性融合為一。」此謂咒理之果與波羅蜜多理之因。二不分離,是為金剛乘之名義。彼因果者,如《灌頂略標》云:「因持空性色,果持悲不變,空悲無分別,說名菩提心。」謂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與最勝不變之樂。於彼二不分離,以由此運往及運往於彼,便有因果二乘。然此金剛乘義在無上部。下續部中便無彼義,以不變樂,要得三摩地支方可安立,須用隨念以下諸支修成。諸下部中不具彼諸因支故。故此所明金剛乘義範圍狹小。彼理所立因果乘義,亦不能徧總建立義。當依《掌華論》說,如云:「金剛乘者,謂無餘挕一切大乘,為六波羅蜜多。總挕彼等謂慧方便,彼復挕成一味謂菩提心,亦是金剛薩埵三摩地故,即是金剛。彼是金剛亦即乘故,名金剛乘,是為咒乘之義。」方便智慧和合無別金剛薩埵瑜伽,即金剛乘。此有道果二位。善巧方便大於波羅蜜多乘故,名方便乘。《除二邊論》亦云:「由無分別,即果為道,廣大方便,最秘密故。名金剛乘、果乘、方便乘、秘密乘。」持明藏者,如《妙臂經釋》說:「開示諸持明咒者所有學處及所宗故。」《入無上續義論》說持明藏,有說非三藏挕為第四藏,及許是三藏兩派,然妙臂問經云:「說密咒經當諦聽。」又多續中,亦說為經及經部者。故當如寂靜論師說:「由彼總顯甚深義故,許為經部。」最為善哉。若就內容分別,則亦顯餘二藏之義,以故無畏論師許為通三藏挕,亦應正理。續者,謂相續義。集密後續說有三種,謂修道作用所依止之根本續,能淨彼之道續,及淨果之果續。斯皆所詮義續。即以能詮彼義聖言,說為能詮教續。部者,謂彼續之聚或種類。波羅蜜多乘者,謂若由行所依大菩提心及六度行而正運往,除此更無二次第等所餘勝道而可安立。若但就有發心及六度行而安立者,則金剛乘應成彼乘。言因乘者,謂不修習如前所說隨順四種果相之道,唯修彼因而安立之。
(丁三)明所以分二:(戊一)敘他疑竇,(戊二)答釋彼疑。今初
若於大乘分為二乘,此由何門而分?且非由於發心之門,以諸菩薩由咒及波羅蜜多門而修行者,俱為一切有情義利求得正覺,修行等故。以是所求菩提亦無勝劣。由彼分二不應道理。亦復非由有無通達諸法真實正見之門,以般若波羅蜜多等了義經意,除聖龍猛《中觀論》中所抉擇者,更無過上之正見故。縱或有之,彼亦不能安立乘別,例如波羅蜜多大乘,雖有中觀唯識二宗,然彼二者非有別乘。行六度行彼亦俱有,故修二身(法身色身)道要方便智慧不見有別。波羅密乘所無之道,雖有少許,然非主要差別,唯此不能安立乘為各別。唯由補特伽羅根有利鈍,行道遲速,亦不能立。例如波羅蜜多乘中,雖有彼等眾多差別,然無別乘。若不爾者,即咒乘中,亦應安立眾多乘也。
(戊二)答釋彼疑分二:(己一)破他計執,(己二)安立善說。今初
有說咒為調伏有貪所化,波羅蜜多為調離貪所化而說,故於欲塵有不斷貪與斷貪欲而修道者。即是分為二乘之理。此應分別,若謂由彼所化,有於欲塵不斷貪欲而修與修斷貪之道而分二者,然彼二乘俱有二分,故彼差別不能分辨乘有差別。修波羅蜜多乘道者,多有未斷非梵行之在家菩薩。如於善巧方便星宿婆羅門子,見有廣大饒益他時,開非梵行,此等非一。咒乘所化亦有眾多於諸欲塵斷貪愛故。若不爾者,則至成佛應終不能解脫欲貪,或成佛後亦不能斷,便成過失。設謂非就二機總說,是依自乘不共之機初行者說。此復非說不斷欲塵貪即可修習彼乘之道,是說能否即用彼貪為道助伴,而作解脫之因。然如下說「笑視及握手」等,於諸欲塵依四類貪所生歡喜為道助緣,雖許有此四續之機。就此根機,但可用為最初入彼二乘補特伽羅差別,非能分於乘別。如是說道有無安樂莊嚴,及以注擊身心要隘為差別者,亦不能分二乘之別。若以由修彼道身生勝樂,心發妙喜,即以彼力心於所緣堅穩而住,為安樂莊嚴者。《瑜伽論》說:「一切初得奢摩他者,皆先發生身息堪能,由彼引生身輕安時,其身便起廣大安樂。次由彼力心發妙喜,由依此故,心於所緣寂靜而住。」此於內外奢摩他上皆所共有,豈能據彼判別密咒與波羅蜜多道。此於共道次第已廣宣說,故不贅述。若謂安樂莊嚴之義,是依修習收放赤白二菩提心勝要教授,藉溶化樂通達真實義者。以是安立總金剛乘與波羅密多乘差別則不應理,以彼唯是無上密咒特殊法故。准此當知注擊身心要隘,以判二乘不同差別,亦不應理。
(己二)安立善說分二:(庚一)正明分別二乘之理,(庚二)明道有別果無勝劣。初中分三:(辛一)明正義,(辛二)出教證,(辛三)斷諍論。今初
約運載至此之果乘,咒與波羅密多全無勝劣之別。二道所得同是盡一切過失圓一切功德之佛果故。故是由此運載因乘之別。其中智德正見,發心意樂,學六度行,亦無差別。故由彼等亦難分別。若爾由何分耶?二種大乘所求要義,是為利他,非自證之菩提。以見佛果是利他之方便,而欲求為利他支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發心同故。正於所化示現利他之佛,非是法身,而是二種色身。要由通達甚深空慧成辦法身,廣大方便成辦色身。但離方便之慧,及離慧之方便,皆悉不能成辦二身。是故方便智慧不得分離,乃大乘之總宗。若未通達實義,則不能盡一切煩惱出生死海。故達甚深空慧,亦是下乘二聖所共。故大乘道主要差別,謂於具足善根之機現示色身,乃至生死未空作諸有情依怙之勝方便。波羅密多乘人,所修諸法真實離諸戲論,即修隨順法身行相之道,然無修習隨順色身相好莊嚴行相之道,咒則有之。由是成辦利他色身方便,道體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總大小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分二大乘,非就通達甚深空慧須以方便分別。方便之主是就成辦色身而言。成辦色身方便,即修隨順色身行相天瑜伽法,此即勝出餘乘之方便故。
(辛二)出教證分二:(壬一)無上瑜伽教中所說,(壬二)以下續部教中所說。初又分二:(癸一)續中所說,(癸二)釋論所說。今初
《金剛幕續初》品明顯說云:「若空即方便,則不能成佛,離因無餘果,故方便非空。諸見起顛倒,及追求我見,為遮我執故,諸佛宣說空。故曼陀羅輪,方便安樂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遙遠。佛具卅二相,八十隨好故,以彼方便修,方便謂佛形。」此破唯修空性便謂方便,及明宣說空性所為,并諸不共廣大方便,須彼方便成辦之理。如彼四頌次第應知。其初句義,是承《幕續》上文:「自分別垢染污內心,應徧勵力淨治其心。」而來。他作是念,淨治諸垢,應唯空性,以達真實之慧,正與我執行相相違,不違餘道。是故成佛方便唯應修空,何用所餘諸戲論?為答,爾時於彼方便任何勵力終不成佛,以除修空性外,無餘感果之方便故,離方便支因不具故。是故唯修空性,非圓滿方便也。此理非唯密咒,亦是波羅密多乘之軌則。此是天種慧師所說,極為善哉。若爾何為宣說空性?謂有於法無我起不正見,追求我見、着我執者,為欲遣彼二我執故,宣說無我空性。此亦顯示欲淨二我妄分別垢,定應尋求通達無我正見而修,此亦共波羅蜜多乘。釋《諸見起顛倒》等句,是依《幕續釋》中意也。若唯修空性,方便非圓滿,何者是為勝方便耶?勝方便謂是曼陀羅輪。《幕續釋》中作《方便謂樂律》此譯妥善。此中顯示方便勝波羅密多乘。由說唯修空性非能圓滿方便,及說於修空上所增方便,謂天瑜伽。故知修習曼陀羅輪,即是色身主要之因。此方便中具二差別一者安樂,謂不待諸苦行。二者律儀,《歡喜金剛》雖說多種。然今意說行相現為天輪之方便,與達空性之智慧,互不分離。由修如是毘盧遮那佛等慢念方便智慧瑜伽,故證佛果非如波羅密多乘之久遠,即明此道之殊勝也。此說修天瑜伽為速疾道,即破執天瑜伽於修大成就全無義利之邪分別。修佛色身,須持曼陀羅輪行相佛慢瑜伽,理由安在?說「佛具」等二句。意謂所成色身相好莊嚴為因,故須以佛果行相為方便而修。《幕續》餘二釋中,未明了說以除他疑。天種慧釋於初二句,破許唯修空性即方便時,說若唯修離方便空,當生空無邊等無暇難處,此非應理。次破他許空性修道位為方便,於成熟位為果。釋云因道熟果,二位空性無差別故,如許空性是果則非方便。因謂戲論有所緣性,果則反彼,成立因果有異,故說方便非唯空性。說空性之所為,同前。次說波羅蜜多乘中,以餘五度方便挕持慧度,經三無數大刼而修正行,即證菩提。修曼陀羅輪等方便復何為耶?為除彼疑說「故曼」等四句。安樂如前,律儀,謂受二根和合之樂。佛慢者,謂離庸常慢,非遙遠者謂即此生可得。次說若修佛身,當修法身相耶?為除彼疑說「佛具」等四句,方便,謂修三身行相之三種三摩地。西藏諸師多唯將此所說曼陀羅輪諸天瑜伽配初次第,是未能分諸天瑜伽與生起次第廣狹之過。當知俱通二種次第。修大成就棄捨天瑜伽之根本邪執,即在妄執唯修空性便能成辦二身。明斷彼疑,說色身因,决定須修天瑜伽者,《幕續》此說最為明顯,故今引之。以彼為例,亦當了知餘續所說,今恐文繁不復多錄。
(癸二)釋論所說分二:(子一)智足論中所說,(子二)餘師論中所說。今初
如前續中所,說智足大阿闍黎於《修我方便論》中顯了成立。先說波羅密多乘法,如云:「若修無我捨離方便,彼必不能盡離諸分別垢,發生饒益無餘有情一切種智,故於方便應極勵力。」能徧饒益諸眾生者,謂佛一切種智,利益亦從究竟廣大出生。其因亦唯修諸方便,以修無我唯斷分別為果性故。此如論云:「深故廣大故,無分別成熟,此明彼二故,是無上方便。」以是當知善修無倒施等,是為方便,將彼廻向一切種智,即成正等菩提之因。如契經云:「施戒安忍及精進,定慧廻向大菩提,對初發業應告誡,勿著菩提起見取。」此謂若離廣大方便唯修無我,决不能成饒益一切眾生之佛,故於方便必須勵力。能饒益一切有情之佛果,唯在修習廣大方便,以修無我之果,唯是盡垢之斷德故。此非是說捨離廣大方便修習空性,雖能盡斷一切垢染而不能利一切有情。亦非是說捨修空性唯修廣大方便,雖能獲得利益一切有情之色身,而不能證盡斷一切垢染之法身。以法身與色身,隨得其一必証餘一,以彼二身依一聚因决定係屬終不離故。此如由菩提心所引通達空性之慧,能淨一切我執垢故,雖是具二清淨法身之不共因,然亦是色身之助緣。如是廣大方便雖是色身之不共因,然亦是法身之助緣。若不勤修廣大方便,任何修習諸法真實,唯能超越生死,終不能得盡一切垢佛法身故。若不勤修通達空性之慧,唯修廣大方便,亦必不能得佛色身。事雖如是,然須了知佛位盡斷一切垢者,是修空性之跡,能饒益一切眾生者,乃是廣大方便之跡。如緣青色眼識生時,須具三緣是三緣果,然唯緣色不於聲等餘境轉者,是根之跡。生為領納性者,是等無間緣之跡。生為青行相者,是所緣緣之跡。《莊嚴經論》「深故」等文,是證要具方便智慧二品,乃是感果之無上方便。《般若挕頌》「施」等之教,是證施等,必須廻向菩提及為無所得慧之所攝持,方是成佛之方便。
次說咒乘不共方便,「非唯如是,以除修習不相似因,無餘隨順現證大菩提之修故。」此中義說,前說施等非即無過上之方便,以無修習行相隨順現證佛身之道。而唯修習行相與果不相似之道故。
若無修習隨順行相色身之道,成立非是成佛無上方便,即前論云:「由自自性所成甚深廣大體性之果,從自自體而修。」此謂所證之果,總有甚深法身體性,及以廣大相好莊嚴體性。心與諸法真實平等一味終不起動,即於爾時相好熾然莊嚴其身終不變改,二性無別,即是「由自自性」之義。如是修彼方便智慧,亦須與彼隨順。如修佛心法身,諸瑜伽師須從現在便住自心法真實義,修習行相隨順佛心之道。如是修色身時,亦須自身現為相好行相,修習隨順色身之道。以此二身修則俱修,置則俱置理相等故。依此密意《修我論》云:「以是當知,如修無我,廣大自性亦須無異而修。」此中廣大,即天瑜伽,廣大之理下當廣說。依此道理而修,即論所說「從自自體而修」之義。如果位中,相好莊嚴之所依身與依彼之無所得心,二性無別同時而住。如是於道位中,諸瑜伽師亦須現見自身為如來身相之方便,即於爾時與緣自心法真實義無自性慧,同一識體俱時和合,智慧方便不可分離。由修此二同時和合之瑜伽故,最後乃能成辦由無二智於諸所化現起色身之佛果也。如是現為天身之勝方便,若離無倒通達自心體性之慧,由缺支故不能成佛,故須二因和合,《修我論》云:「此謂能仁具足無量光明,為自他無邊圓滿之所依,以最勝正方便為相。若離智慧由無慧故,雖復現前修習,然終不得無餘圓滿,故於自性應起無顛倒心。」通達所取現為天相無性之慧,與廣大天瑜伽之心雖是一體,然可安立智慧方便為異。觀待所遣異故,由異名言增上而立。謂於真實遣心倒執之分,安立為慧,以知所知究竟勝義即勝知故(勝知即慧)。就於自果遣無成佛功能之分,立為方便,以成佛方便即是成佛功能故。此如《修我論》云:「此與無倒廣大之心雖是一相,然由異名當知為異,謂於真實遣心顛倒為性當知名慧,及於自果由遣無能說名方便。」此中安立方便智慧之理,雖如通常所說,然安立為方便智慧之事,則是咒中之勝方便智慧。如是由所取分,現為天輪而修色身,由通達自性空而修法身。方便智慧無二和合,當知即是咒中所說方便智慧,與諸瑜伽主要之義。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終
下一卷: 密宗道次第廣論 第二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