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阿底峽尊者傳 第一卷

阿底峽尊者傳
目錄
阿底峽尊者聖像
阿底峽尊者傳
卷一

第一章

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第一段
在家時代

第一節
受用圓滿

第二節
種姓圓滿

第三節
俱生功德圓滿

第二段
學法時代

第三段
留學阿蘭陀寺

第四段
出家及其菩薩行
一三
第一節
出家
一三
第二節
廣修菩薩之行
一四
第一目
修習五明學處
一四
阿底峽尊者傳
卷二
一九
第二目
尊者所證功德
一九
第二章

宏法利生廣大事業
二一
第一段
住大菩提寺
二一
第二段
住止迦摩羅尸羅寺
二三
第三段
赴藏宏法
二四
第一節
略述藏王之系統
二四
第二節
初次迎請
二五
第三節
第二次迎請
二七
阿底峽尊者傳
卷三
三七
第四節
赴藏途中宏揚聖教
三七
第一目
起行之前
三七
第二目
途中降魔
三九
第三目
說深奇法大轉法輪
四四
阿底峽尊者傳
卷四
四九
第四目
請赴拉薩
四九
第五目
拉薩途中
五三
第六目
卓錫拉薩轉大法輪
五八
阿底峽尊者傳
卷五
六五
第五節
尊者之圓寂
六五
第一目
圓寂前相
六五
第二目

槃勝樂
六七
第三章

事業流傳教法增廣
六九
阿底峽尊者傳(卷一)
(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法尊譯述
敬禮焚燒諸戲論,圓證深廣二種身;事業光明流十方,末世法王然燈智。
正法有無,依於受持宏演之行者;有諸行者正法住世,無諸行者正法隱沒。俱舍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受持講說修行,亦依有傳承者為言;若不爾者,則邪正濫矣。西藏佛法,大宏於持松德尊王朝;三傳至朗達瑪王朝,大滅佛法;未久朗達瑪遭變,佛法重興。然當一切時臆度邪徒,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數百年中真偽莫辨(至今尚存餘習)。俟有王名哦日(原地名)出家,號曰智光,智遊綸言,聖意莫決,參訪諸師,疑情尤甚。遂集智童,遣送天竺,徧學顯密諸宗,訪迎宏法彥德。凡經兩代(智光後有菩提光續之,下文廣述)殷勤訪學,始阿底峽尊者至藏,破邪顯正,重樹法幢。是為西藏佛法中興之時代也(阿底峽尊者所傳者曰迦當派,宗喀巴大師大宏此派之宗義。即今之所謂黃教派,其實亦名修行派,又稱新迦當派;又依俱善寺為名,稱俱善派等)。阿底峽者,教證德圓,非以少智而能測。僅依傳記所載,隨自勝解,略錄少分,以供國內之有緣云爾。譯者識
第一章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第一段在家時代
第一節受用圓滿
中天竺金剛座之東方,有國曰伽?羅。國內大都,曰薩訶囉,有二十七億戶。城中王宮,平潔高廣,有無量金幢嚴飾,故名金幢宮,受用圓滿可見一斑耳。(譯者按:鍾敦仁波卿所造傳謂:東印度地名薩訶囉,都名?伽羅,宮名金幢。有居戶一億,遊園七百二十,浴地二萬五千,多羅樹五萬六千株,圍繞城邑,城有七重垣牆。城中有橋三百六十架,金幢二萬五千,王宮金頂凡有十三。受用富樂,可與香城比。正法熾盛,等同法上菩薩而無有異。)
第二節種姓圓滿
王曰善勝(或曰善吉祥,善德),正法代世。妃曰勝光(或吉祥光,婆羅門種),德同女寶。王有三子,長曰蓮華藏,次曰月藏,三曰勝藏(或曰吉祥藏)。長紹王位,納王妃生九子,棄素披緇,世稱為大善巧達那寶利密多羅(譯曰米勝友);勝藏出家,號精進月,善巧密法,獲得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現壇場,傳法灌頂。(譯者按:後來藏朝尊者,時尊者已圓寂,遂往阿喀朵壠等處宏法,聖迹可攷。)其月藏王子者,即尊者阿底峽是也。
第三節俱生功德圓滿
尊者初生,天雨寶花,五色霞光密覆宮上;諸天音樂,時眾悉聞。如是瑞相,其類非一。(譯者按:尊者誕於宋太宗七年,歲次壬午。)一日臥於宮殿上層寶床之上,忽聞尊者寶床所對宮頂,發大響聲,若樑崩裂。其母觀之,見有數蝎,若落螫尊者之狀。尊者全無懼色,遂即散去。(譯者按:後云,為非人欲作災害所化,尊者未懼而去也。)又一日聲響如前,其母觀之,見青蓮一束,尊者則見度母現身。自此以後,尊者凡有所疑,則設供於度母像前,祈禱所懷;雖不現身說法,而疑能任運自解也。(現身時甚多,下文可知。)尊者凡十八月未出宮門,有八乳母將護一切。次宮之北,有聚落曰比扎摩羅。王妃臣庶,乘車五百,童女嚴飾,樂師歌讚,持無量供具,往供如來。當時尊者,雖僅年半,量似三載,相好端殊,觀者無厭。首著天冠,身衣天服。父王抱持,處寶車上。時諸觀者,咸共讚云:「初生之日雨天花,日照霞彩聞妙聲,常顧何時得瞻視,今日見矣甚希有!」時王子問父母曰:「此諸眾生,為誰所有?」父母告曰:「是汝所屬。」時王子發願云:「願此諸人,悉皆如我,常生王家,富樂自在……」云云。
未幾至扎摩羅道場,王子禮三寶已,以和雅讚誦而發願云:「我得暇滿人王身,諸根無過隨三寶,常敬頂戴三寶尊,自今永為歸依處。」時諸會眾,咸生希有。次父母眷屬供養已畢,發願云:「惟願我等生生世中,恒常供養三寶尊,承事僧眾宣正法,除煩惱言得自在。」王子聞已,顧其父母而發願云:「世世不被家法縛,處僧伽中獲法樂,無慢供養三寶尊,悲心觀照諸有情。」時諸眾會愈生甚奇希有之想也。
尊者三歲,算數字書,一切學畢。至六歲時,能辨內外正邪之法。於十歲內,常時歸依佛法僧寶,守持齋戒,饋施貧乏;讀誦經論,祈禱本尊,尋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愛法侶,悲愍眷屬,護恤無怙。無量善士,一切勝行,悉能擔荷而無遺缺。
第二段學法時代
尊者十一歲時,諸餘王臣供獻童女二十一人歡娛王子。尊者一日王命莊飾十三寶車,無量臣庶前後圍繞,幢幡寶蓋,奏諸音樂,歡遊街衢,苑囿聚落,作十五日廣大歡會。他方國來觀王子者,謂持福王女、持輞王女、持水主王女、持猛王女……等,凡有二十五王女至會。各乘寶車,七女侍從,眾寶嚴飾,奏諸美樂,一一皆與天女無別。王子見已,眼根難捨,貪念頓萌,身毛驟竪。爾時有一空行母,化作一紺色童女,以歌讚而助云:「莫貪莫貪善根者,如象沉溺蘆葦圍,勇識溺此欲泯中,清淨戒衣豈不沒?五百五十二生中,恒受奔勤(譯大善巧)苾芻身,猶如鵝王游蓮池,汝於此世當出離。城邑淨妙諸童女,是魔使女奪戒顏,現似歡喜而誑惑,妙相王子願當知。如月明淨印海中,身相明淨無濁垢,具足五髻天莊嚴,殊妙奪諸有情意。(此一頌是讚王子相好。)得此難得暇滿寶身時,當以聞思修三盡人世,增上緣謂無盡善知識,為斷短故惟願極依止。」王子聞已,笑言答之。(頌文恐繁不錄,義謂:「釋尊捐棄王位、六萬妃女,成等正覺轉正法輪,為天人師,稱讚供養。我今何因,不捨王位,增此貪染。我今已知世事如幻,欲境欺誑,謹當依教依知識修學正法。」)
時諸眾會聞王子語,雖生希有,然恐出離。彩妃聞已,急告父母,重增女樂,戀惑其情。如是漸次,將返城邑。王子與百二十騎俱作武裝飾,至一山林,見勝敵婆羅門(內道者),獨居靜處,修出離法。王子觀其德相,即騎問云:「獨居靜處,行諸難行,以梵淨法,清淨存活,捐除欲塵,習仙人道,為得何等勝功德耶?」時婆羅門目不顧視,答曰:「我見諸行無常,無有真實。生時雖具王樂,死已為業自在,引向惡趣。見此義故,獨居靜處。又見惡劣諸眾生等,行同畜類,死後恐生不靜垢中。故我行此難行之行,住此林藪。又於幻財,見無真實,思後世故,頂受仙法……」云云。王子聞已,為觀實否,重作是言:「諸沙門者,慢重餘人,見王至前,何為不起?」婆羅門答云:「我無資財,依林安樂。身命仇敵,唯有死主。我無慢故,棄捨喧雜。汝為何王?復自何至?我無親怨,不相識故……」云云。
王子即曰:「我自金幢宮中而來,我是善勝王(又號虛空自在)之太子,今來林藪,誰敢與比?汝不識主,有違戒法!」婆羅門曰:「我已出人羣,超越諸律則,無官亦無奴,復無所護恤。王趣後世時,無馬亦無伴,獨自徒步行;無衣亦無食,獨自趣中有;無地亦無國,遠遊無知處。王子亦非常,故我依林藪,王來不起迎!」王子聞已,急從騎下,供上三輪(三輪謂弓、箭、劍),恭敬合掌而作是言:「為觀善巧勝德故,現似慢相發憍語。我亦晝夜六時中,思生死患悉出離,欲捨王位趣解脫,願婆羅門哀攝受!」時婆羅門以三寶加持,傳「發心法」。王子後將車馬,一同供獻。婆羅門為使王子資糧圓故,暫為收領,並說教言:「現世圓滿,魔鬼亦求。專行自利,鷂狼悉知。雖諸獨覺,何成無上?唯求飽滿,奴僕亦食。一切生中,非皆為王。惟願王子,發大精進,捨棄王位,急趣解脫……」云云。王子更請云:「我居王宮如繫牢獄。祈垂加持,不被王逼。」婆羅門曰:「種姓是三有之縛索,王位同不淨之污泥,國王為魔王之代名詞,臣宰係魔羅之親里人。汝今不久定遭羈逼。今莫居此,當往阿蘭陀寺。彼處有汝多生師長,名曰菩提跋陀羅,從彼請受『發心教法』。彼大善巧,能饒益汝。」說已,還其車乘供具,更告之曰:「出王宮時,重當來此。有多教授,當傳於汝……」云云。
第三段留學阿蘭陀寺
王子回宮,取金銀寶,偕諸眷屬,直趣中印度阿蘭陀寺。時阿蘭陀王(護寺之國王)聞知,嚴備四兵,遠迎郊外,問云:「大王從何來?欲摧何怨敵耶?」答曰:「我自東方薩訶而來,我為摧伏三有怨敵及死主怨敵來,非為他來也!」王讚:「善哉!」復問:「國王安否?汝國境內比扎摩羅有無量聖眾,何故至此?」王子曰:「我受勝敵婆羅門所記,來阿蘭陀,參菩提賢論師。」時阿蘭陀王聞已,先迎於宮中,承事供養,次送往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王子見論師已,極生歡喜。論師歡喜,出諸言外,從座起立,互問訊已,論師曰:「王子請坐!何緣至此?」王子遂恭敬頂禮,供諸珍寶,白言:「我恐為王位所欺,陷溺生死污泥,故携隨從往遊林藪,見勝敵婆羅門,請求慈悲攝受。」彼云:「可往阿蘭陀寺,有汝多生師長菩提賢論師,當從請受發心之法。」我依彼命,急回宮中,持諸供物,速至師前:「惟願哀愍攝受,授我發心、教授之法……」云云。白已落坐。時菩提賢論師住「三摩地」,加持王子三業清淨,授與無量發心教授。復說:「五欲欺誑,王位虛幻。後世境現,追恨何及!當發大精進,尋求佛正法。阿蘭陀北,有明了杜梋菩薩,具清淨戒,無碍神通,獲得中觀正見,遠離八邊戲論(即生滅常斷來去一異之八),盡其生壽住寂靜處。彼是汝無始生中師長,當往彼前,請諸深旨……」云云。
王子受教,顧戀論師,含悲而去。至菩薩前,禮敬供養白云:「我自東方薩訶羅來,我是薩伽羅王太子。初至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請諸教授。師云:『此北靜處,有汝無始生中師長,可依彼處請「發心法」。』謹奉師命,來至尊前,惟願慈悲攝受教授,使我不為父王所逼。」爾時菩薩深生歡喜,慰問加持,授與發心教授,並講緣起性空之深義。王子得教授已,即於本座,證「加行道」獲得「勇健三摩地門」,將自所證啟白菩薩曰:「我今住定,見諸法性,光明澄淨,無諸濁染,猶如虛空離諸雲翳。次從定起見諸法現,雖見顯現,而不執實,亦能任運憶緣有情。(譯者按:悲心菩提心俱攝在此。)雖見諸法虛假,然於極微細業,獲不放逸。如是空有,豈無謬耶?」菩薩讚云:「善哉!王子集聚福德,定中雖達性空,後得大悲緣諸有情,二諦教授是我教授中尊。今欲出離王宮苦者,可往黑山之南,彼有我師阿嚩都帝,亦是汝往昔師長,當往依彼,請『發心教授』,並求『出離教授』等法……」云云。王子聞教,愛戀難捨,為求法故,含悲而去。
時阿蘭陀王,供養無量珍財,及諸眷屬,送三踰繕那而返。如是漸次,至黑山南遙見阿嚩都帝,於一黑巖石下,著毛衣,躆皮墊,體粗腹大,目赤色青,離諸分別,半跏而坐。王子急從騎下與諸眷屬頂禮足已,坐於座旁。爾時阿嚩都帝,啟目視之,問從何來。王子合掌白言:「從東方?伽羅金幢宮來。初至明了菩薩處求歸依救護,彼教至此。惟願慈悲,哀愍攝受。」是時阿嚩都帝聞已告言:「王子!我亦生於王家,深怖惑業,捐棄王位,如同涕唾。汝今能修阿嚩都帝行否?(譯者按:阿嚩都帝,是人身中『中脈』之名,又具『取』、『畏』、『慚』、『斷』四義,是無上瑜伽之行法。)王位圓滿,猶如毒海,略飲少分,能斷命根。王位圓滿,猶如火坑,略為越度,生無量苦。汝今當還王宮,觀察家室過患,然後速來!」王子聞教,恭敬供養已,急還本國。到其國已,一切人民,見王子歸,歡歌供養,無量欣樂。及至宮中,父母喜甚,問至何所,今歸善哉。
王子恭對父母,啟白一切,願許出離。父母告云:「汝厭生死者,應當攝受王位,供養三寶,建立伽藍,承事僧眾。於諸有情,修大悲心,惠施匱乏,安樂一切。何用他為,而必出離?」王子答以「王位過患,五欲虛偽。如實哀愍,願垂聽許,修諸佛法,不為宜兒作諸留難」。爾時父母聞子所說,無言可答,遂暫許之。王子既蒙父母許,持諸飲食及諸供具,與一千騎俱,趣依阿嚩都帝,求請教授。到已,恭敬供養,合掌禮足。阿嚩都帝乃為傳「發心等法」,教云:「汝今應往黑山寺,親近修歡喜金剛及閻曼德迦瑜伽者羅睺羅笈多,於彼座前請受『發心』、『灌頂』等一切教授,彼亦是汝往生師長……」云云。王子依教,與千勇士,趣黑山寺。爾時歡喜金剛瑜伽者,於無量瑜伽男女會中宣演密法,遙見王子將至其所;為顯王子勝德,除眾會疑,生希有心故,以大悲心,降大霹靂,擊王子上;時其霹靂不擊王子,遙擊外道黑塔山。諸大眾會,見此事已,咸生希有,問云:「今此王軍,從何而至?」歡喜金剛瑜伽者即告眾曰:「此人前於五百五十二生,恒為清淨苾芻,得大善巧。今生?伽羅,為善勝王子,於如是殊勝眷屬及以王位,毫無貪著,捐棄一切,行諸難行。阿嚩都帝教來此處,因具勝德,現此境界,為希有否?」時諸大眾,同聲讚曰:「希有!」急從座起,遙為迎接。王子見眾來迎,與其從侍下馬而行。到師面前,恭敬頂禮,白言:「師長存念!我雖久願棄家,茲因種姓高貴,終遭羈縛。前已親近勝敵、覺賢、明了杜梋、阿嚩都帝,諸得成就之師長。然至現在,猶未能脫。今阿嚩都帝師教來此,願賜大乘『發心灌頂』一切教授,決定加持,令得解脫!」爾時羅睺羅笈多作觀察已,獨引王子入於密壇,為灌「歡喜金剛」頂,密號智密金剛,晝夜相續,傳諸教授,凡十三日灌頂圓滿。十三日中,眷屬千人悉來眠息,唯念王子何時當出也。十三日已,王子作「勝樂輪相」而去,顧諸眷屬,唱無常歌。
時羅睺笈多更遣成就瑜伽者八人,前後擁護返?伽羅,變國王心,絕其貪戀,令送與阿嚩都帝,獨修難行之勝等。王子受教已,作瑜伽者相,騎馬而返,千人圍繞,漸至王宮。父母親屬,咸來觀見,生大畏怖,懼其出離,凡經三月,防範不捨。王子及諸同來瑜伽者,徧城遊歷,作瘋狂相。親眷臣庶,見是事已,知王太子決不能留,各自涕泣,悲惜不已。父王泣曰:「噫唏!王子初誕之時,瑞相無量,意為能紹王位,心生歡喜。何故今者,欲依林藪,豈不令吾大失所望?夫復何言!」王子聞父悲語,即安慰曰:「父王!請聽兒言,倘我今者,攝持王位,雖能暫時相聚,而不捨離;暫時不能,何能長期?又非一切生中悉成父子,何能生生相聚,永享快樂耶?兒今捐捨王位行菩提道,一切生中定能歡聚。故願父王慈悲聽許,不作留難。」其父無言,而母哀曰:「雖甚愛顧,於事何益?一切眾生,業力為主。今可放捨,任樂是從,願後生生永為眷屬共相歡聚。」是時王子蒙開許已,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與同來瑜伽男女,次晨往詣阿嚩都帝,修諸難行,舉中觀論,學中觀法,聞思修三,一座並行。從十二歲至十八歲,唯依止阿嚩都帝修學,未嘗捨離。(譯者按:有傳謂依止九年,或謂依止十二年者。)
總之,尊者之修習密法,多從羅睺羅笈多(又名蓮華鎧)求得。然羅睺羅笈多初是習唯識學,其見解為一切法唯識幻義;尊者初習中觀,其見解為一切法性空義。故羅睺羅笈多師不喜,語云:「汝生於是見解,全是往業所致。」後依密修法,獲大成就時,見諸法性,同尊者所許,喜曰:「諸法本性,如汝所說。」尊者對於中觀之見解,係依阿嚩都帝修學獲得。雖為瑜伽中觀派(譯者按:西藏中觀派總分佛護月稱派、清辯派、靜命派,初二派許外境,後一不許,故名瑜伽。然復不許依他圓成有勝義自性,故曰中觀。後二派若依勝義,不許自性,依世俗則許之。第一派世諦亦不許,故成三派差別。但此義深幽,非少文而能盡述),然其實許,則為月稱派之正見。尊者自云:「我待此派義,是受喇嘛阿嚩都帝所教。然我於月稱論師派,具極大之信心……」云云。尊者又依喇嘛乞食者,請求密宗智慧之灌頂、加持、教授等故,入於大海。(譯者按:尊者入海三次,此為一也。)又尊者住比迦摩尸羅聚落時,見一躶形婦人,時哭時笑,竊念此婦人定具希有功德,遂以意想頂禮(即觀想禮)供養,請諸教授。時彼婦人答曰:「教授我實有。」說已向東而去。尊者隨逐,見住一大尸林中,及至彼所,婦人問曰:「汝見我有功德耶?」尊者答曰:「我實見有功德。」曰:「知我哭笑意否?」答曰:「不知。」告曰:「哭者,見諸有情,未通達時,流轉生死,受種種苦,故我慟哭;若通達時,現前即佛,故我歡笑。」彼婦人作此語已,即現金剛瑜伽母之本身,灌頂加持。爾時尊者見金剛瑜伽母身已,即頂禮供養請諸教授,罄無遺餘。爾時?伽羅境內,外道與內道辯諍,內不抵外,是故內教道場多失於外道。
時有一上座,於意不安,心欲摧伏諸惡外道復我內教,乃徧訪堪破外道之大善巧師及瑜伽師,久而未獲,無量憂愁。尊者適住彼城。一日有一女人,見尊者身有光明,疑其殊勝功德,急詣上座,告其所見。上座聞已往觀,述其因緣,白其所請。尊者許之,大破一切邪見外道,取回所失寺院僧侶,復將外道徒眾感化歸向,建立佛法中。上座深生歡喜,竊念如是勝士現乞丐相,甚為可惜;若出家者,定能饒益聖教。遂勸請出家,未蒙允許;請常住聚樂,亦未許之,未幾盡去。
尊者自睺伽羅西返,途中念云:「今一切密法之加持、教授、堪能、知解,莫越於我者。」一夜於睡夢中,見諸空行母,示諸未曾聞見之密典,摧伏慢意。又於一日度母現身問云:「汝是密乘之善巧者耶?」尊者答曰:「是。」「若爾,知某某修法否?」尊者曰:「彼等昔未曾見。」度母曰:「若爾,則汝之慢大矣。」又云:「汝人間如一毛端許之一切密典,多在空行母等手中。」說已不現。尊者慢意,從此永摧。
第四段出家及其菩薩行
第一節出家
初者,尊者依諸師長專修之時,一夜夢中,見勝樂輪,住虛空中,教曰:「善男子!僅修阿嚩都帝行,無其所至(謂不能證聖位)。汝當出家。汝出家已,汝之弟子出家多也。」又一夜夢中,見釋迦世尊與無量大苾芻僧共坐受齋,自己亦坐邊座,見釋尊顧尊者謂眾曰:「彼人有何所貪而不出家耶?」又尊者初欲專以阿嚩都帝行證見諦時,遇一自性瑜伽母(從父母生已即成瑜伽母,不加新修,名自性瑜伽,猶云俱生瑜伽者,然此多屬化現)告尊者曰:「汝莫修阿嚩都帝行,縱今生所修亦不能見諦,返起障難。今當出家,則能利益於佛陀之聖教也。」一日尊者又於夢中,見一道場,中敷大座。有一上座,坐彼座前。尊者欲入,上座告云:「此是出家地,汝在家莫前。」(彼上座者有謂是慈氏菩薩示現)醒已念云:「我今定須出家矣。」
尊者二十九歲時,至阿蘭陀寺問一善巧者云:「我當於何部出家?」彼反詰曰:「汝之密行為捨不捨耶?」答曰:「不捨。」(捨則何部皆可。)告云:「若爾,須於大眾部中佛智論師派出家(佛智派即說出世部)。」尊者受教,往證大菩提金剛座處摩底毘訶羅寺,依說出世部證大乘位持律上座戒鎧論師(或譯戒護),請為親教。出家正諱,名勝然燈智,入正僧教,恐怖魔軍,慰悅人天。
下明如何修心者分三:一、修習五明學處,二、教學之傳承,三、修已所證之功德。
第二節廣修菩薩之行
第一目修習五明學處
尊者善巧聲明因明,前文可見一斑。出家後,依其親教師住。親教師與一外道辯論,辯論未竟,親教忽病。尊者繼其事,外道墮負,問云:「此善巧者我初未聞,其德何似耶?」告曰:「非善巧者(謂俱達五明之善巧者),此人僅習聲明而已矣。」外道聞已,極為畏敬。次依親教師廣習五明。後住大菩提寺,修慈悲及菩提心。金剛座處,每年內外聚會,興大辯諍,隨其勝者,法改歸從。(寺院及人,悉改為勝者之所有,是其常規。)一次南方外道師,持十三傘(傘多者,多次勝相)謂尊者曰:「汝今是佛教之主,我是外教之主。我二人辯論,隨其勝者,改入其教,尊意云何?」尊者許諾,以國王等為證者。尊者未勞少力,即折外道師。傘供尊者頂禮出家,所有徒眾皆改為內。次歲又一持七傘之外道師,降伏如前。又一年有一持五傘極善聲因二明之外道師,邀尊者辯論,許之。午食畢,設辯場,內外分左右兩側,國王居中,無量有情悉來聚會。
初辯論時,一切善巧悉領解,次僅有三十餘人能領解,次僅二十,次十五,次十,次五;全極深細之時,唯彼二人而已。最後外師,恐難取勝,遂以聲明中一頌義見質,尊者未能即答,告云:「稍坐。」遂起入寺(辯時許便利等故,尊者亦現此方便相),於度母前供一壇供,殷誠祈禱。承度母加持力故,忽然了解,出而應釋。外師墮負,供傘出家與前無異(如是等事尚繁)。總之,尊者於二十一歲以內,內外二教之聲明因明,及六十四種藝術,觀察日光、鳥語、地界、珍寶、寶劍、馬、象、男、女等,悉得極善巧矣。
工巧明者,謂一切工藝美術,如製衣、畫像等。尊者能善通達龍猛菩薩所造之說因論等,及一切內教工巧諸論;又能通達大天響迦所造之摩訶羅等一切外教工巧諸論,並庶種事業邊際論、楞那迦婆羅門所造之世間軌論、桚那迦國王所造之桚那迦論等全部善巧。後尊者來西藏時,曾云:「西藏中無工巧論故,工巧度量決無一定。我天竺國有工巧論故,有決定量,無錯亂失。」
醫方明者,一切有情不可缺少之主要明論,為人、象、馬三,依此治方,有無量種。尊者善巧如來所說《醫童請問住醫方益他經》、《觸本經》、《命食經》,善得大師所造《善得藥論》,龍猛菩薩所造《四支論》,馬鳴《八支論》等,皆善通達。尊者亦自造醫明論,曰命藏。尊者臨赴藏時,念云:「藏地無藥。此醫方明,恐當隱沒!」時度母化為翠綠鸚鵡,至尊者前告曰:「汝勿憂,藥由我指示,請赴藏可也。」尊者至藏,度母示與山藥及平原藥等。尊者云:「印度之藥,藏地皆有之。較其藥之能力,藏藥猶強也。」
內明分大小二乘。小乘四部之見行等,近護阿羅漢所造之《毘婆沙藏論》,三百卷中總述(此論或即中國所譯之《大毘婆沙論》)。尊者在具飛聚落從法鎧論師聽學,餘人須十二年方訖,尊者以精進力故,七年學竟。(種敦仁波卿謂以獲得成就力故,悉是夢中所學,非實學也。七年亦是方便說耳。)其大眾部之三藏固不在言,即上座、正量、一切有部之三藏,亦善巧而無餘。下至十八部之受食法、淨水法、緣起法、戒體之得捨等,互相差別,悉皆明達毫髮而不紊。
大乘分顯密之別。顯又分三:初以四諦門趣入者,依據《三杖鬘》等經、馬鳴所造之經莊嚴等論、依婆沙見修菩提心,是從法鎧論師所傳也。二謂其餘一切經藏趣入大乘。三趣入大乘般若,此又分唯識與中觀。初唯識傳響底跋論師派,次為師子賢派,次傳中觀月稱派,及文殊所傳靜天論師派,慈尊傳無著派等,則依金洲法稱論師(又號護法)及明了杜梋論師所得也。
密教可分七部:(初)所作部,謂《蘇悉地經》、《妙臂問經》、《準提佛母經》、《文殊根本教王經》等,善達四千種。(二)行部,謂《毘盧如來現證菩提經》、《金剛手灌頂經》等,通了八千種。(三)分別部,謂《度母出生經》、《建立三種三昧耶王經》等,明了四千種。(四)二俱部,謂《幻網經》、《蓮花舞自在經》等,共六千種,皆能明達。(五)瑜伽部,謂《勝三世經》、《勝瑜伽經》、《金剛頂經》等,無量數種,一切通達。(六)大瑜伽部,謂《集密經》、《月密經》、《黑色閻曼德迦》、《調伏不空》、《智金剛集》等,略有一萬二千種,廣則無量。(七)無上瑜伽部,謂《等虛空》、《勝樂輪》、《大幻術金剛四座》等,一萬二千種,若廣分別,亦復無量。
尊者善巧如是經藏,非僅白日所能盡。故尊者前起慢心之時,曾於一夜夢中,至海密寺(或曰海護),從語自在稱論師,聽聞一億零四百五十五種密經,醒後未忘一字,其中專明究竟勝義者凡有六種。此為一例。尊者從種比跋受加持派之密傳,亦屬夢得,下文廣述。尊者云:「較小乘律藏,經藏為多;較彼二藏,大乘經多;較前三種,大乘論多;較彼一切,密乘所作部經多;較彼等,而瑜伽部多;較彼等,其母部為多;較比一切總集,而智慧部之經尤為甚多,人間僅存少分耳。」
尊者之慢心,為本尊及空行母摧伏已,後起是念:「人間所有者,我可為善巧之至也。」後至藏時,住桑耶寺(是蓮華生大師所造,紅教根本道場,在拉薩南)開一存藏庫藏,參閱梵本,前未見聞者甚富,曰此定係大師自天龍等處請來者也(意為非人間所有)。
下一卷: 阿底峽尊者傳 第二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