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明州阿育王山志 第六卷

明州阿育王山志第六卷目錄
瑞應難思
(偈四)
(郭子章)
西?劉薩訶
宋陳精
文帝
梁武帝
唐太宗
張太元
中宗
國清智睎尊者
武宗
新羅僧
太守黃晟
錢武肅王
宋高宗
孝宗
至元丞相伯顏
明吏部尚書陸光祖
范子鄰
程子釴
光祿少卿江右凃杰
僧真緣
郡守張文竒
泰和郭孔陵
泰和郭孔太
副使徐如翰
明州阿育王山志卷第六
泰和郭子章相奎父編
攸邑蔡承植槐亭父校
△瑞應難思
我聞世尊,神用莫測;所餘舍利,大海一滴。一滴之水,大海全收;迷其廣大,棄海認漚。故此舍利,波騰性海;出沒隱顯,神通自在。或見異相,或覩竒光;難植者植,慶喜洋洋。志瑞應難思。
西?太康中,并州劉薩訶弋獵為生。病至死,見一?僧語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愍汝故,宜徃洛下、齊城、丹陽、會稽有阿育王寳塔䖏,頂禮懴悔,得免。」既蘇,出家,名慧逹。徧求會稽海畔山澤,莫識基緒。夜聞地下鐘聲,精誠懇切。三日,寳塔從地湧出,光明騰耀,色青如石。高尺四寸,廣七寸;五層露盤,四角挺然;四面窓虚,中懸寳磬。周以天王及諸佛菩薩、善神、聖僧、天神繞塔,像極精巧。逹每聞鐘聲、見塔,悲喜懴禮,瑞應頗多。
宋元嘉中,遣陳精并僧道祐廣興創建。掘基,下得石函,盛玻瓈鐘,覆以銅鏡。又金合,盛銀罌,安三法身舍利并迦葉佛爪一(其色紅)、髪一莖(伸之數尺,置之成螺)。
文帝詔造木浮圖三級藏之。竟陵王欲增成五級,夢神告曰:此塔三十年後有大力人增?。
梁武普通三年,敕建堂殿房廊,賜額「阿育王寺」。大同五年,上座僧綬奏木浮圖隳損。敕岳陽王蕭?增修至五層;施金五百兩,鑄金銅像四百軀;寫經論五百卷;鑄四大鐵鼎以鎮四角。傳至武帝、昭明,二真安塔內,?尋取石函內舍利三顆,浴之,呪曰:「浮者進上。」其最大者浮,乃遣主書吳文寵、僧璉等四法師同進。因敕免莊賦,給兵士三千人,置營防衛。一時名士傾心皈向。
唐太宗時瑞現尤數。
永徽間,䖏士張太元聞塔前誦《金剛般若》。?拱間,士曹唐玄默迎塔到越,忽飛在西家屋上,即送還本寺。
中宗敕送供施,詔僧栖曠如法香火。
國清智晞尊者到寺,禮八萬四千拜,旋繞數周。忽紫文印於臂,方整明亮,終身不沒。臨終謂弟子曰:「眾聖封印,心無虚焉。吾定生彌勒內院矣!」
武宗澄汰沙門,塔止越州府庫。宣宗重興教法,塔入開元寺。鄮山僧論請,觀察判官蒯希逸判歸育王。大中?午歲正月,八千餘人傳塔供養,天華紛紛散落如雪。眾以手擎,旋取旋化。夜初放五色光明。
新羅僧盗塔,手捧繞亭,亘夜而行,不離本䖏。
太守黃晟迎塔歸奉化,登舟頓重,眾力莫舉。
錢武肅王貞明二年十二月,遣弟鏵并僧清外等具舩舫、香花迎塔。明年上元夜回,止西陵?,祥光照明,江中如晝。
武肅王躬扶綵舁,從行至羅漢寺,廣陳供養。一僧頂戴手搦,一角墮地。隨手安著,屹然不動。䖍禱至晚,其角星迸散,始知神力補鑄。
宋紹興間,高宗見光相殊特,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六字揭於塔殿。
孝宗遣供奉李裕文降香、傳宣迎塔。五日塔至,帝素饍焚香瞻敬,未有所睹。屏左右,再祈再禱,忽舍利塔尖上涌現如月輪相。次日帝又祈禱,舍利復現寳塔兩角,如水晶珠。是日,敕從廓入內問法,賜「妙智禪師」之號。廿九日皇太子精誠祈禱,舍利現寳塔相輪第二層,纍纍如水晶珠。次年正月七日,帝於碧琳堂瞻敬舍利,塔角如淡金珠。是日書「妙勝之殿」四字賜本殿奉安。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天下歸仁。憐占加僧録安撫江南僧尼事。明年三月,奉㫖迎寳塔。五月抵開平府,百官四眾爭先迎睹,如面覿紫金光聚。初三日車駕親臨玉塔寺致敬。是夕瑞光發現,貫燭玉塔相輪之表;自相輪分五色祥光,東射禁庭,晃耀奪目,天人共睹。殊勝之盛,未有若此。
明吏部尚書陸光祖。萬丙子居先大夫喪。既襄大事,以九月既望渡浙江,上鄮山禮塔,冀資先大夫?福。至則塔櫝藏于寺僧之室,余命僧奉至佛殿㳟拜。啟觀,高尺有四寸,廣七寸,體質殊異,莫辨其何物所成。中懸小金罄,覆如葢,徑可寸許。舍利綴于罄之下,圜轉不定。余初見如珠,其大如芡實;已如彈丸,已加大如?,如車輪。五色變幻,光采射日,不可迫而視矣。時偕友胡考寜見白色大如梧子,相隨二童子見如菽粒青色,餘人悉無所見。遂懽喜踊躍,重興塔殿。
唐朝范子鄰母王氏不信三寳,鄰逃東都,依廣受寺慶脩律師出家。忽思親,歸寜,父失明,母已故三載矣。因詣嶽廟誦《法華》,求母生䖏。其夜,嶽帝召謂曰:「汝母禁獄,現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速徃鄮山禮舍利塔,庶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呼鄰聲,望雲端,見母謝曰:「承汝禮塔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倐然不見。
明歙縣程子釴,其父中年乏嗣。適友談及舍利塔之靈異,廼欣然齎金徃禱,甚䖍。忽見舍利白光照映,懽喜踊躍,遂傾囊金以施。即歸,妻孕。後產子釴,生而俊秀聦慧。少年聮捷,今為杭州府節推云。
明光祿少卿江右凃杰。萬己亥春,搏顙膜拜,禮畢,捧寳塔而觀之。初見有光如綿,自下而上。已而,縱觀者久之,漸見光明焜耀,充滿相輪,如玻璃琥珀,旋轉不定。於時問諸寺僧,寺僧曰:「無見。」問諸從人,從人曰:「無見。」余乃灑然異之,時是二十一日也。翌日,余復竭誠求見。從下眎之,仰見黃光圓潔,平如指掌;熟視則成金龍蟠踞狀,頭角崢嶸,鱗甲具備,第凝然不動爾。前所見者,光勝於色;今所見者,色勝於光。余乃再問寺僧及從人,復曰:「無見。」於是益嘆靈相之異也。
明僧真緣,無錫縣人。三十祝髪為沙門,法名真緣,道號慧廣。遍參宿、禮名山,歷十六年,得念佛三昧,兼悟性宗。萬二十六年四月渡江卓錫四明,禮阿育王塔舍利,光中現釋迦佛法身。師慱悲淚曰:「某何德,感如來希有瑞相,誓焚身以報佛恩。」道俗遠近來集,疑信者半。與眾期是月二十五日茶毘上塔山。至是日,師取香油塗身,結跏趺坐,厝薪四周,口誦佛號。足下火起,師端坐,岳峙而化。
明郡守張文竒,萬二十八年至寺禮塔。自捧諦觀,見鐘內火星五點,光射塔外,與眾同僚各視不一。
明萬壬子,泰和郭孔陵携男承炅至鄮峰頂禮舍利塔。陵初見如黍米,綴金鐘下。次日復見白珠如芡實,白燄籠珠外。炅初見觀世音菩薩首頂小塔,敷坐墖內;又見一青龍銜二珠下?等相。陵遂領上願(計銀四百捌拾兩)重修塔殿。并施七寳、檀香、龕、供具種種。
明萬甲寅,泰和郭孔太㳟詣育王謁舍利。初見如紅珠,又如白珠。禮補陀?,脩《梁武懴》四日,乃見兩金鐘懸四珠,作珍珠色,并覩瑞光種種。遂捐囊金,助修塔寺。
明副使上虞徐如翰。萬甲寅之春仲,予居先君喪。襄葬以後,約同志者南禮補陀,為先君祈資冥福。?之,遂至鄮山瞻禮焉。同行者為董信伯、張孔時、君?,余家六兄伯瑞、七兄伯趙、九兄伯兼、季弟伯神;而豫章郭太乙、常山詹仲光,則皆後先至補陀,遇諸途而過從者也。初捧塔視之,見塔內懸一小金鐘,鐘內綴一白珠,或如黍米,或如豆,或如蓮子,雖大小稍殊,其為白珠同也。獨季弟則見一物如新菱出殼,兩角??,?綴以珠。張孔時見珠色如蒲萄,為少異。遞視將周,信伯方旁睨,忽大呌,曰「塔內露紅光一片,如桃瓣,莫可迫視。」余?念,舍利光稍稍現矣,獨恨根緣淺薄,不獲一覩靈異。因遞取塔再捧之。纔入手,見金鍾冉冉下?,長大與塔等。鐘東南角放金光,宛曲若電光。止䖏結一金蓮花,大可寸許。花光灼爍,流轉作飛舞狀。倐化為兩鐘並懸,鐘角俱有明珠,晶熒皎潔,宛然月光。少頃則兩鐘復化為兩金蓮,倒?若覆。時陶君?亦見兩鐘,頗與余同。余每覩一竒,輙大聲稱揚、曲道其狀。旁聞者罔不歡喜讃歎,合掌投體而退。
上一卷: 明州阿育王山志 第五卷
下一卷: 明州阿育王山志 第七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