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志卷之五
四明陳寥士纂
志僧譜
法嗣線圖
(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西天初祖)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商那和修尊者→優波毱多尊者→提多迦尊者→彌遮迦尊者→婆須蜜尊者→佛陀難提尊者→伏馱蜜多尊者→脇尊者→富那夜奢尊者→馬鳴尊者→迦毘摩羅尊者→龍樹尊者→迦那提婆尊者→羅睺羅多尊者→僧伽難提尊者→伽耶舍多尊者→鳩摩羅多尊者→闍夜多尊者→婆修盤頭尊者→摩拏羅尊者→鶴勒那尊者→師子尊者→婆舍斯多尊者→不如蜜多尊者→般若多羅尊者→(西天二十八祖即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尊者→慧可大祖禪師→僧璨鑑智禪師→道信大醫禪師→弘忍大滿禪師→慧能大鑒禪師→(六祖下第一世)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黃檗希運禪師→(第五世即臨濟第一世)臨濟義玄→興化存獎→寶應慧顒→風穴延昭→首山省念→汾陽善昭→石霜楚圓→楊岐方會→白雲守端→五祖法演→圓悟克勤→虎邱紹隆→天童曇華→密庵咸傑→臥龍祖先→徑山師範→雪巖祖欽→高峯原妙→中峯明本→千岩元長→萬峯時蔚→寶藏普持→東明慧旵→海舟普慈→寶峯明瑄→天奇本瑞→絕學正聰→月心德寶→禹門正傳→密雲圓悟→林野通奇→無礙行徹→紀安大經→悟性源達→界清遠信→雲光化正→純經導琇→普洽英皓→
(報恩堂上)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慈運靈慧→
玉忠宏傳→
果建戒清→
妙瓏定朗→
戒常慧明
月波宏源→
善清戒淨→
性悟定慧→
德源慧鏡
有法宏演→
紹來戒成
歧昌宏蓮→
常靜戒能→
梵雲定悟
念性戒
勤修戒
成妙戒
可亮戒性
本舟戒濟→
妙勝定慧
本慧定觀
大乘定能
瑞蓮定智
諦慧定光
圓安戒
體明戒瑤→
永真定傳
蓮齋戒
清遠戒
成法戒住→
悟靜定安
信善戒
慧性戒
無逸戒→
性超定
善定戒成→
妙安定觀
靜修宏濟
了善宏法
道清宏淨→
式堂戒惠→
普周定祥
蓮芳宏秀→
月良戒明
續源宏教→
修圓戒
森演戒
瑞林戒成→
寶蓮定修
勵遜戒
本來宏淳→
雪峯戒慧→
萬德定
慧甄定
普峯定
大喜定
谷庵宏訓→
本性戒明→
可?定光→
修峯慧清
一禪宏禪→
海雲戒
達光宏輝→
定法戒
源巃戒隆→
如海定開
諦道戒德→
善智定禪→
宗風慧蓮
果如宏緒→
達慧戒
朗雲戒→
寶靜定
摩法戒
原了戒
祥林戒
寶蓮戒
文鶴戒
瑩照戒
華林戒
透禪戒
常定戒心→
燈清定蓮
雨成定圓
則寬戒
靈聰戒→
最培定
摩塵戒
朗清戒→
常學定智
僧晉宏晉→
德軒戒慈→
妙道定悟→
了悟慧鎔
常空定如
寶成定覺
智根定修
照順定開
指南戒利→
明峯定德
碧林定禪
妙安定照
守真定熙
御三定覺
法舟戒悟
見雲戒覺
妙禪戒慧
澄溪宏清
文海宏光
妙宗宏綱→
從有戒禪→
靜蓮定
錦堂戒德→
湘源定?
常西戒三
蓮生宏成→
明性戒本→
演法定禪
智曦戒智
蓬萊宏道→
別塵戒
瑞巖戒
錦西宏壽
献惠宏化
賢兆宏修→
妙旨戒圓→
法悟定道→
朝安慧燈
寬融慧靜
果潤慧宗
修懷戒清
得一戒淨
法光宏耀→
普洲戒嚴→
皓明定環→
法忍慧旭
聖瑄慧綸
妙潔戒本→
常樂定悅
德宗定得
月峯戒慧→
能聖定圓
演化宏詮
自真宏權→
大智戒道
興道戒
青幹宏揚→
清禪戒澄→
性慧定如
竹林定慧
乾元戒
體賢宏聖
智圓宏一→
真理戒定→
性圓定方→
信德慧清
超凡戒本
自悟戒清→
佛禪定修
碧霞定慧
永泉定法
月照定嚴
密庵戒嚴
空觀戒空
如惠戒心→
海霞定智→
性定慧榮
妙理慧潤
止于慧澄
野僧慧澤
明悟慧清
宏善慧濟
聖修戒心
覺福戒定
道增戒淨
發心戒藏
松年戒源
自空戒法→
淨心定安
安清定心
天喜定祥
苾法戒如→
寬忍定源
新善定善
守靜戒生
培明戒心
樂天戒德
靜源戒光
英才戒性
雪峯戒心
息凡宏真
覺圓宏滿→
遠塵戒清→
載通定
常林戒相
榮池戒品
靜明戒德
圓明戒遠
嵩庭戒高
慈航戒渡
常靜戒明
妙悟戒明
固源戒明
廣種戒田
永明戒慧
光明宏開
僧晙宏燦→
寬明戒明→
新山定圓
果靜定慧
能輝定覺
鉅鏞戒演
寬厚戒謙
海蓮戒
樂道宏來
介石宏覺→
果成戒明→
現權定修
西復定勛
萬緣戒岸
竹筠戒蔭
妙梵戒成
能悟戒乘
道亨宏達→
明校戒道→
梵行定行
常信定慧
佳衍定
大倫定
了埃宏引
龍海宏珠
慧源宏琛
行規宏圓
如意宏定→
世復戒藏
常西宏宗→
常慧戒恒
月潭戒浪
玉亮戒源
智明戒慧
念真戒詮
悟愷戒廣
碧巖戒松
妙德戒良
徹修戒興
圓瑛宏悟→
義明戒智→
深意定會
靈光戒寂
法源戒定
頌萊戒定
善悟戒本
慧源戒法
煉成戒珠→
寶歸定心
開林戒根
白聖戒光
顯正戒幢
慧命戒香
溥常宏鉌→
攸久戒志→
寶峯定明
守源戒法
大量戒慈
妙祥戒守
瑞開戒圓
圓修戒正→
光明定修
聖真戒賢
蓮度戒蓮
了達戒法
脫塵戒慧
覺一戒宗
量虛戒輝
禪定戒德
道階宏戒→
月定戒宗
空印戒青
甫照宏忝
甫融宏慧
甫蔭宏雲
慈運大師傳
陳寥士
大師諱靈慧,字慈運,號皈依,湖南湘潭朱氏子。母郭氏,兄弟三人,師其次也。少時販米湘鄂間,舟出洞庭,遇盜。盜驚其魁梧,欲脅為羽屬,師不可。盜壯之,反其貨,且戒羣盜曰:「朱某奇男子,他日邂逅,慎勿害。」年十八,忽觸宿願,投義寧昌明禪師披薙。越二年,就野禪聲和尚受具戒,咨決法要。和尚指示宗門向上一著,師即於此決信無疑。嗣後參訪諸方知識,益明禪淨不二之旨。清道光三十年庚戌,朝南海觀音大士,是為師來浙之始。咸同以還,卓錫鄞鎮間。初蒞接待寺,值紅羊之役,市井荒墟,雞犬無聞。比寇至,見師獨在,叱之曰:「諸僧皆逸,汝敢獨留?」師從容曰:「捨佛以求苟生,不如誓死以維香火。」寇感其義,授黃旗一,並戒眾勿犯。時邑中精藍均遭焚劫,而此寺獨無恙。寇退,移錫於鎮之永寧寺。同治二年癸亥,改主萬善寺。庚午,受雲龍寺普洽皓公祖燈,是為臨濟第三十九世正傳。甲戌,主席天童寺,葺殿宇,裝佛像,治水利,講農殖,功德美滿,十方稱讚。他如開佛光,給佛牒,建水陸等,胥師所首倡。光緒三年丁丑,出鉢資修萬善寺。庚寅,徇地方之請,住持七塔報恩寺。時寺遭兵燹,法器蕩然。周文學醫師母子,苦行募化,僅建一二。雅志未償,賷恨西歸。及迎師至,慘淡經營,始復舊觀。古剎中興,師之力也。初修客堂、庫房、禪堂、雲水堂、鐘樓,並設監院、知客、維那各職,規模略具。次年,重塑大殿千手觀音聖像,以湘刻五百羅漢供於周壁。又次年,傳授友法、月波、岐昌、一禪、本來、玉忠等為法徒,令肩各寮執事,修築三聖殿。新塑三聖,法身高二丈八尺有奇,莊嚴妙相,甲於諸方。又三年,為西方三聖像及千手觀音聖像開點靈光。翌年,赴都請頒龍藏,勅賜報恩寺額。翌年丙申,師世臘七十,傳授三壇戒法。翌年建藏經閣,重修開山心鏡祖塔。又翌年,向湘購置大鐘一口,重一萬八千餘斤。厥後造自流井,建香積廚,凡百工事,不一而足。至歲丙午,師年登八十,復傳壽戒,成就衣鉢具及海青,四方前來乞戒者甚眾。宣統二年庚戌八月二十九日圓寂,世壽八十有四,僧臘六十有七。築塔於天童玲瓏岩下。門下法眷,化及四方,遠至南洋、印度、日本、台灣,聲聞廣大。余少時常見師,又數從岐昌、圓瑛、智圓、溥常諸上座游,備聞行誼。因次其要者,為之傳。
皈依大師傳
王宇高
師諱靈慧,字慈運,皈依其號,四明七塔報恩寺主僧也。寺為唐代古剎,再被火,廢焉。清光緒間,師為營度建置,凡浮屠所宜有者,無不粲然完具。僧徒來歸日益眾,遂復唐時舊觀,世稱七塔中興第一代云。師故湘潭朱姓,母氏郭,兄弟三人,師次仲。稍長,詣義寧福田庵為僧。既受具戒,走南北參訪。道光間,來浙謁普陀觀音大士。咸豐時,至四明居接待寺。同治癸亥,徙萬善寺。庚午,得雲龍寺普洽皓公之法,實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九世也。甲戌,主天童寺。踰三年,復居萬善。最後為七塔主僧,光緒庚寅迄宣統庚戌,凡二十年。以八月廿九日卒,葬於天童玲瓏巖之下。年八十四,為僧六十有六年。初,師於接待為汎掃香燈時,洪楊之黨入境,寺僧奔竄無一人,獨師留。眾兵見師潔除已,焚香佛後拜跪,氣度閒靜,異焉。圍觀良久,乃問:「汝不去,獨不畏死乎?」師笑曰:「出家兒,不知有死生也。」其魁出黃旗一,樹寺門,兵遂不復來。是時四明諸寺多被劫,或焚而毀矣,而接待賴師以全。其居萬善,萬善故圮陋不可居。師誅葺其中,有終焉之意。既得臨濟宗傳,道行益高。天童有僧數百人,羣欲保師。師以天童為東南名剎,既遭水災,時人又唱言廢佛,日益亟,乃入主天童。天童寧謐如故,其興七塔之功為尤多。紺宮妙相,極莊嚴於廢敗間。而臨濟之教,造就無算;玉忠等四十八人名尤著,宗風被海內外矣。而四明天童、育王、觀宗、雪竇、施祥、接待、總持、龍聖、看經、德雲、大隱等大小數十百寺,其主僧迄於今,大抵師之門弟子也。
贊曰:余未嘗見師,而與師門弟子圓瑛、智圓、覺圓、常西、溥常、僧晉及本舟、寶靜、指南輩往還聞道。其師未棄家時,嘗販米,過洞庭湖;湖中盜劫持之,欲與昆弟盟。師從容開說,盜皆感泣,卒為良民。既主七塔,數數歸湘潭,省父母墳墓。其季佑琳讀書能文。余觀佑琳所為頌師八十文,其篤於父子兄弟間,為尤可慕也。嗚呼!有為者,不擇地而成。若師之建樹,尚得以空門寂滅而視之哉?
勅賜報恩七塔寺方丈,皈依大和尚七秩開壽序
朱佑琳
世俗於人耆艾以上,往往即其誕辰,召戚友設筵宴以為慶會;而又必有壽之之文,張之壁間,相與讚揚美德。至於釋氏之法,則無取乎此。然家人兄弟之間,藉以達其惓惓之情,非世之徒侈虛文比也。(佑琳)世居湘潭,仲兄皈依大和尚,去家四十年,邈然不通音問。一日郵書自浙來,道已祝髮為僧,見主甬之萬壽寺。(琳)乍聞之,喜極而涕。蓋(琳)兄弟三人,(琳)幼出後季父。伯仲無祿,兄遠遊。經洪楊之亂,干戈阻絕,零丁一門。歲時烝嘗,顧念凄痛。洎(琳)有子三,遂以其次者還後伯兄小宗,而季者立為兄後;豈復意天壤內尚有兄蹤跡耶!當兄出家時,先考妣固無恙也;而別父母、離手足,孑然孤往遊方之外,此於世一切情緣,宜痛斷之,毋少顧惜;何兄若猶幾幸其親之存,而必一得當於家而已耶?(琳)又以痛先人之不及知也。以(琳)觀兄之所為,自主席天童,以至恢復七塔,凡所設施,具有端緒。教授徒眾,常數百人;修持律儀,毋敢違迕。過人之才,亦可想見。設使兄終老鄉井,主持家政,當必承先啟後,赫有光耀,非若(琳)之碌碌者。然自俗情測之,未必不以是為佛氏之幸,而朱氏之不幸。雖然,馳逐於利慾,縈迴於富貴,嗟素志之難償,窮白首而不息,以至喪失本來,全汩性始者,固凡人之通患也。然則捐嗜屏愛,薰修戒行,如兄之入佛,知見所得,要為獨多也。嗟夫!稟天地之靈,體父母之德,儒家之教,亦以率性為宗。雖釋氏清淨妙覺,與所為明善復初,大旨稍殊;然能獨葆天真,無或陷溺,實為不忝所生。而世俗之所謂孝養,又不足言也。故兄雖萬類皆空,獨時時不忘其所生。精氣感通,乖隔逾久,卒能有以致之,然後歎(琳)之於兄為可愧也。篤翰飛之思,感令原之誼,(琳)雖撑支門戶,艱苦萬狀;而清夜返躬,茫無主宰,兄豈能分其孤照,以發我微明耶?乃知人之全其所受,固在此不在彼也。戊子之春,(琳)訪兄於慈谿;逾歲庚寅,兄始一返里門。相與聚處,久者逾月,近者兼旬。遽爾分離,不可合併。楚山浙水,魂夢往還,又已七更寒暑矣。寥廓天涯,茫茫來日;握手歡笑,能復幾回?今歲丁酉十月六日,為兄年七十一誕辰。(琳)故道其思慕之私,特為文負之來祝。靈巖風雨,白髮連牀;兄其拔之塵俗,而毋使終迷則幸矣。回憶幼時侍先人側,思兄嗟歎,情事如昨。然則今之得重逢,晉觴為壽,當非(琳)之所及料也。兄既入京師請藏經,並蒙御賜寺額;而雪竇、靈岩諸名剎,又皆其法嗣住持。由此大倡宗風,傳其衣缽,綿傳千百世而無或衰息。若使家道之興,亦若是焉,則尤兄之福蔭也乎!
祭慈運先師文
嗚呼!先師降生於湖南之湘潭朱氏,年僅十八,辭親出家。二十受具,徧參有道。吾師天性慈善,定力難思。溯同治壬戌歲,髮逆犯境,人多避難。吾師是年三十有六,朝山進香南海,旋甬,挂錫於城外接待寺。其寺僧駭聞賊勢兇湧,畏難而散。維吾師不忍棄佛,立志獨守。鋒煙不能亂其心,兵刃不足挫其志。佛火供事,仍然無缺,此則吾師之大雄也。既而賊退地安,吾師移單于鎮鄉之永寗寺。初,該寺香火蕭條,佛事寥落,十方檀越無從皈依。吾師晨鐘暮鼓,寒暑不休;誦經禮佛,晝夜無間。于是十方善信慕道而來,遠近檀那聞名而至。一時聲振,百里風歸,此則吾師之大悲也。當時李?橋有萬善寺者,敗椽破瓦,斜立三間;矮柱低檐,高可八尺;名僧難住,佛子同悲。吾師見而忻然,蓄意改造;苦無施主,力難措手。低頭曲躬者非一日,抱足半眠者亦有年,此則吾師之大忍也。同治甲戌,師年四十有八,忽爾宿緣感發,勝事遙臨。太白天童推為主席,四房兩序,堅請莫辭。及至升堂,百廢具舉。適洪水橫流,淹沒田稻,坌土拔木,崩裂橋石。一經水退,修復如故。所苦香火清淡,僧眾數百;法輪可轉,食輪難調。時兼當道宰官,就地紳董,禁行佛事,停止水陸。吾師情懇護法,運動廣文,始可轉行佛事,漸廣香火。遠來近悅,日日增茂。三載期滿,靡不讚美,此則吾師之大願也。然而天童退院,萬善棲身,奈何棟宇低矮而更陋,僧眾願住而難留。於是吾師自傾囊缽,並募世緣,經營改造,革故鼎新。其間善信,說三皈之禮,或來護法,助粟帛之緣。陸續改造,豈僅一載?百苦忍辱,奚止萬端?每逢開光勝會,水陸道場,有波旬主唆而禁牒,有闡提興禍而索財。重重逆境,指不勝屈。至今功堪告竣,人已老我。雖非為名山之列,聊可安行脚之僧,此則吾師之大力也。維人生立命,必有其地;地方當興,必有其人。甬江有七塔寺者,古之一大叢林也。遷年越世,疊經兵燹。寺毀僧空,腐敗不堪。初有就地醫生周氏母子,立願重建。晝夜鳴[木*魚],寒暑不斷。嗟乎!苦行已極,功成一二,母子中道相繼云亡。時光緒十六年庚寅歲,吾師法臘六十有四。地方紳董,請為住持。吾師力難推却,事亦當肩。入寺後,築地興工,開單接眾。僧有百外,米無兩月。逐時設法,借貸檀越。雖饔餐不繼,而經營續續其間。完西方殿,供三世尊,築鐘樓,鑄大鐘,建兩廊,立禪堂,請龍藏,造藏經閣,開戒度僧於五處,講經說法有六期。凡所至要,盡行備畢。疊疊工事,不勝枚舉。捍勞忍苦,迄今二十餘年。將見叢林規模,擴然維新。慧炬高懸,光明徹於海內;法衣遠播,恩澤及於林間,此則吾師之大勛也。嗚呼!功成萬代,人無百年;竟然一旦而歸淨土者,使弟子輩有身莫贘,無腸不斷。原夫死生同幻,真性常存。吾師在白毫光中,洞然寂然而無間隔。嗚呼悲哉!如吾師之精力殆盡於此,則吾師之志願歷千百劫而不磨矣。凡弟子輩,入吾師之室者,能不酌水思源,報功頌德於萬一耶?今屆靈龕將起,化佛遙臨,直達松關,高登蓮國。栖心自在,任歲月之去來;說法無生,猶浮雲之聚散。太白從茲有主,玲瓏永為低頭。嗚呼悲哉!吾師竟棄弟子等而寂滅已。而弟子等,箴言在耳,孝悃難陳。愧無鶖子之先知,仰效純陀之後供。嗚呼悲哉!伏維尚饗。
慈運老和尚塔銘
從來國家鼎革之際,必有傑出之人。徵之歷史,莫不皆然。有清入關以來,二百六十餘年,其間治世人材,炳煥中華,盛埒唐宋;而方外宗乘,亦極一時之盛。降及中葉浸衰,季世更屬式微,大闡宗風者,希乎其渺。良以國家多故,崇尚無人;慧命懸絲,幾乎一息。惟我皈依慈運慧公老和尚,潛修浙水,密行默化,守以誠樸,持以忍辱柔和,化以慈悲敬信。始也士女皈崇,繼也縉紳維護。居甬五十餘年,長幼尊卑,中外商賈,乃至勞動工役,無不知有皈依長老者。每一見之,頂禮問訊,供養如活佛。然其恭敬尊崇之心,發於中,形於外,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感化之誠,有如此者。且也人天密護,大用現前;開堂太白,戒徒萬指;說法七塔,法眾千僧。其得法入室者四十餘人,皆能建白,各擅所長。隨機應化者若干,開堂秉拂者數十,談經宏教者五六,精通禪奧者二三,其他建立剎竿、敷揚海外者七八,誅茅闢地、異類中行者尤多。噫!法筵之眾,何其盛也!法侶之勝,何其極也!和尚生於道光丁亥十月初六日,順寂於宣統二年庚戌八月廿九日,或者預示鼎革之徵歟?入民國來,其門人化及四方,若湘、若滇、若蜀、若陝、若閩、浙、蘇、贛、皖、豫、南洋、印土、日本、台灣,皆有法幢光明,是殆勝清末一叚光明乎!民國建始之法幢種子乎!異日者,法遍全球,化週海外,吾將於七塔禪寺法眾高人,企予望之。語云:「莫為之先,雖美勿彰;莫為之後,雖美勿傳。」其斯之謂乎?爰記其實而銘其塔。後之覽者,可讀作真身塔銘,可視作大光明幢。乃為銘曰:
維嶽降神誕彼三楚湘南潭北朱氏巨族厥生大德豫章剃度大菩提寺潛修默悟
化緣甬上說法天童中興七塔道化邳隆中外信仰緇素皈崇靈山法侶雨霈雲從
清朝民國繼續興隆化被海外道播寰中法燈晃耀徹照無窮光光回互法法宏通
臨濟妙旨踞地稱雄慈力三昧彌塞蒼穹光明幢子永曜浙東分映沙界如日之中
前清勅賜七塔報恩寺方丈慈運大師塔銘
前資政議員.簡任政事堂法制局參事.羅傑撰文
臨濟第三十九世,有法器曰隆安大師者,湖南湘潭朱氏子。初從昌明禪師披薙,受具戒於野禪聲和尚。已而徧參江浙善知識,普洽長老契其根利,為傳法印,遂以號為止念法門。久之,法席宏展,外護交崇,推主天童、七塔、萬善等寺。以清之宣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示寂於七塔寺,安骨於寧波太白山右。世歲八十四,僧臘六十有六矣。其未祝髮時也,嘗貿米湖北,道洞庭,為盜所掠。盜喜師魁梧有智略,昂然美丈夫,脅籍其黨,要以不義之利,否則必之死。師誓死不允,盜壯其志,自反所奪,且曰:「厥後朱某經此,有加害者,必罰之。」初蒞寧波,充接待寺苦役。時洪楊之亂,雞犬無存,住持等棄而先遁。寇至,謂師曰:「諸僧已逸,汝胡獨留?」對曰:「我非不欲求生。我去,誰侍佛香火者?心不忍耳。」盜義之,與以黃旗,且戒眾曰:「犯此者,殺毋貸!」當是時,全邑精藍焚劫一空,而是寺賴以無恙。難平,住持等歸,疑師恃功而戀,贈金速行,師一無所需而去。越五十餘年,寺主子孫衰落。典是席者,為其法徒。蓋亦天之報施善僧也耶!其卓錫天童、七塔也,甫駐天童,百廢俱振。未幾,大水,田淹橋裂,損及廟貌。雖旋規復,而檀越希蹤;重以吏紳阻行法會,停建水陸道場,四來苾蒭饘粥不繼。師口苦心誠,感孚學官,得弛前禁。自是禮佛者不絕於道,而衣單實賴焉。七塔寺者,唐季叢林,兵燹迭攖,宇圮僧散。雖有周氏母子苦行倡募,厥功未竟,賫願偕亡。師主是寺,貧邁天童,緇流聞風,來以百計。於是舉債新營,莊嚴諸佛,請藏佈法,宣戒度僧,信施日眾。水陸道場,同期競建,歲以為常。舊俗凡尸离者,攜眷入聚,茹葷款客,歌姬雜沓。師乃撰規痛革,肅肅至今,世稱七塔中興云。師字慈運,號皈依。生平為人,臨禍不怖,義利區明。住萬善垂二十年,艱難創復,大率類是。至其慈懷濟物,不訐不矜。在他人所不易能者,其次焉已。法徒四十餘人,或性相澄通,或專勤頂佛,或禪智默照。淨土趨心,僧俗欽愉。長方丈者,已過半矣,嗚呼盛哉!民國戊午秋,余供阿育王寺釋迦舍利,道經七塔。其弟子方丈僧晙等,述先師事狀,且曰:「方君延齡,嘗為先師建窣堵矣。今同門諸友,醵金廣造,請狀乞銘。」余既闡其大凡,用貞諸石,以告來際,乃為銘曰:
猗法王之苗裔兮瀕險變而不懼貪嗔癡不可毒兮寺既完而退故住禪侶翩其腹枵兮感財施於功德
主樹與鳥共演佛音兮神棲遲於西土播巨德於茲銘兮併住劫而悠久
四大倘其壞空兮文與石兮何有性無生惺惺其不滅兮豈與質相者俱朽
慈運慧祖百歲紀念撮影讚
諦閑
十界一心凡聖同居于法會萬年七塔主賓共聚於祇園當慧祖百歲壽辰作報恩千秋佛事
常光寂照徹證心源攜我迷流同遊覺海噫法界藏身隨處現虛空張口石點頭
大和尚岐昌法師六十大壽之序
董思曾等
大江以東,有崇壽寺焉。樞四明,鎮勾甬,居斗嫠上絡以持丑紐。寺之舊名曰棲心。明時遷南海之燈傳於此,顏寺曰補陀寺。外有浮圖七,俗又呼寺曰七塔。其曰報恩、崇壽寺者,則自寺慈運長老北取藏經而始名也。今之主寺者為岐昌師,年登六十矣。下元之日,其生辰也,里中故交以為盛事,將頂禮敬祝,爰貢一言以序之。師鄞人,少時祝髮於永豐菴中,為菴主安法師之再傳弟子。從讀邨塾書,過目輒不忘,同堂不之如也。稍長,學詩取法六朝,而端莊過之。書法宗趙,姿媚中有蒼勁氣。生平事佛,以名理取勝,上乘者採而發明之。若因果之說,則勿道也。性亢爽,喜與學士文人交。縱論今古事,永朝夕,不少厭。好遊,之楚,之蜀,之吳越,足跡半天下。名山大川,久深閱歷,獲於心者多,見於道者宏,修於己者真,信於人者實。以故隱居斗室中,而名之傳於外者,無論識與不識,莫不嘖嘖稱之曰岐昌師。宣統庚戌,崇壽寺慈運圓寂。主任之人,經大眾開議,僉云非師不可。師亦以慈運長老為付法師,情不得卻,如所請。進院之日,送者塞途,道路觀者共贊歎而羨其賢。夫崇壽寺為勾東巨剎,飛錫掛單,僧人眾多。一食約盡粟數石,而榖冊之所有,又僅僅無幾。量入為出,溢出甚巨;苦心焦慮,維持少策。爰大開道場,廣延壇越。師取信於人久,聞風麋集,堂為之滿。事後,而所得纍纍矣,此非孳孳者比也。蓋舍是不足以搘拄常住耳。至於復湮沒之故迹,新澷漶之舊觀,可仍者因之,可除者革之,無侈於前,無廢於後。此瑣屑之事,尤不足為師殫述也。前清變法,創學校以化僧徒。民國肇基,立佛教分會以襄理大事。夫釋家凌夷,於今有年,一經有力者之振作,而大發其光,俾窮鄉間古菴舊院,得以信教自由,不為人所佔奪者,非師之力,焉得而至此?余等多方外交,或潛修一室,不予人相近;或奔走風塵,不知老將至。求其行止有定,動靜有常,而執適中之道者,曠觀沙門中,殆難其人。而師則巍然一老,表正眾界,溫而厲,寬而嚴,垂暮精神,依然少壯。天留此靈山壽相,為法門生色,是亦西聖一綫之繫也。故大書之,以為大千之世界告。
中華民國二年,陽歷十一月中旬,宜壽之辰,方外弟董思曾、謝行溎、張世謨、姜永賡、陳冠雲上頌
岐昌老和尚八十冥壽啟
太虛
寧波七塔報恩崇壽寺,岐昌老和尚,乃太虛之授經師也。本年夏初,展禮授經故居永豐寺,距師圓寂垂十年矣。寺由師再傳法孫妙安住持,已煥然一新。求師之手迹遺文而不可得,為悵然久之。頃師之法子,七塔寺方丈本舟和尚等,以十二月二日,即古歷十月十五日,為師八十冥壽之辰,將於七塔寺禮佛稱慶,囑為文以彰先德。顧太虛雖以八指頭陀之介,親炙於師者幾二年,亦祇識得師無疾言、無遽色,溫文爾雅、恭穆淵懿之品德而已;於師生平事迹,殆茫乎其未有知。無己,姑摭采所傳聞者以述之。師,鄞縣東鄉錢氏子,幼作沙彌於永豐寺。讀書塾中,與故邑紳董淡生等同窗,咸歎為弗如。詩文學六朝而能端莊,書法趙松雪而姿媚,中有蒼勁氣,故甬中文學士,靡不推重。具戒後,與八指頭陀諦閑法師等為友,乃於宗禪教理,亦深入玄奧,尤擅音聲佛事。遜清光緒間,川湘蘇皖、遙及晉冀之修建水陸道場者,皆禮聘師為內壇正表。師以之遍遊長江、黃河流域。朝四峨、五臺,登覽衡匡、金焦諸勝。若夫普陀、雪竇、天台、天竺、天目、天童之近在浙東西者,更不待言。因此遐邇識與不識,皆慕水月法師名。水月,乃師之別號也。余固知名佛教緇素之詣四明者,必造訪師居;師乃能潛養斗室中,遍參當代之善知識,德望亦以日隆。師一生功業之犖犖大端,首為輔佐且繼承慈運老人之中興七塔。七塔舊名棲心,明時分南海之燈,曰補陀寺。至清季,頹廢已久。師既嗣法慈老,以慈老自天童、雪竇退而住持七塔,新立叢林規制,僧眾雲集,饔餐維艱。師既慨然斥永豐寺所有田,充七塔齋糧,於是七塔寺始稍有恆產,漸蔚成與天童、育王鼎足而三之一大剎。宣統二年,慈老示寂,顧其寺內既絀財,而外又多故。慈老嗣法數十人,咸以為非師不足繼承慈老,以竟中興鴻業。師不獲辭,搘拄其間者數年,遂安奠七塔之基石,迄今蒸蒸日上而未已。次為輔佐且繼承八指頭陀之護弘佛教。光宣至民初間,八指住持天童,適值全國提僧產、興學校之風起,時各地設僧教育會,為護持教產、弘揚佛化之圖。八指身任全甬全浙以至全國之重,而根據地之寗波,則多藉師臂助。民元,八指辭世,寧波之僧教育會,改組為中華佛教總會分部,既舉師為之長,凡七八年。今甬佛寺僧業之盛,冠全國者,師與有其力。而寗波之佛教孤兒院及三寶經房,亦師之手剏而垂續迄今者也。師詩筆俱富,而書扎尤精妙,身後竟蕩然無存。使今日已無可徵錄以傳後者,斯則最堪遺憾者也。第師之學行粹美,德業俊瑋,固昭然照耀丹山赤水間,當與如來寂光同其金剛不壞,豈惟足以壽世而已哉!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受經學人太虛拜撰
僧晉首座禪行略
無住
師法名宏賓,字僧晉,湖南永興縣宋氏子。父忠仁,母李氏,禱白衣大士而生師。師生三歲喪父,貧不能就學。稍長,聞里人講《孝經》及古人嘉言善行,好之;浸及佛典,乃大好之,遂翛然有出世想。年二十,請于母,詣南嶽極樂堂,禮覺否上人為師。默庵法師,其師祖也。默公以宏法名東南,門風高峻;師以失學故,艱于講習。默公曰:「捨俗出家,或禪,或教,或苦行,爾宜自擇其一;反是者,非吾徒也。」師毅然請以苦行自任。旋受具于祝聖淡公。逾年,禮金錢碧公,請問苦行如何?碧告以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語。師自是確守其說,至老不敢自佚也。光緒辛卯,禮普陀,遂留七塔。時慈運老人自天童移主七塔,年六十餘矣,襤褸啟山,昕夕無暇。察師真實,付以法印,旋委管鑰。自是以常住自任者四十餘年,所歷胼胝拮据,不可殫述。光緒戊戌,兼任銅盆浦白龍庵住持。寺殘廢已久,至師乃亟謀力興。經營十餘年,大功方竟,巍然為鄞南名剎。民國丁巳,忽燬于火,師號痛自責。善信感動,爭醵金重修。師擴其制,而輪奐乃逾于前,乃易其名為龍聖寺。師雖致力于白龍,而精神常注于七塔;盡以生平撙櫛所餘缽資數千元,助七塔齋糧。師自奉極約,粗衣淡食,終歲不耗一錢。雖疾病不御醫藥,而急公則不惜巨款,大率類此。七塔自慈祖中興,嗣為住持者多法門英俊,故久益熾昌。師以資望功績,數被推為住持,皆峻拒之。而擘畫大計,實總持于師,隱若長城之寄焉。門下剃度者五,多不壽,惟式堂今為鎮海普慶寺住持;于七塔歷任都監、監院,勞績最著。得法者五:德軒,重興水月寺,後於小白嶺誅茅開山,結德雲精舍居之。為七塔監院最久,又嘗為天童監院。其淡泊任勞,綽有師風焉。指南,現為七塔寺住持,事蹟另詳。法舟,今為上海心安寺住持。見雲,為鄞東雲龍寺住持。妙禪,為杭州開元寺住持。自師以苦行助慈祖興七塔,門下皆效師行持,故諸方多請為住持。廿五年秋,師壽晉七十,法剃徒等為師營壽塔于小白嶺德雲精舍之右,明年刻石而銘之,文多,不錄。
蓮生法師傳
林德祺
法師,湖北夏口縣人,俗姓劉。自幼聰穎,有宿根。年甫八歲,依夏口關帝廟崇道法師為沙彌,法名果增。其師課以文字,過目輒成誦。高僧見之,僉謂異日必能大弘法教。師亦昕夕自勵,無或怠荒。七年後,度為比丘。是歲仲冬,受戒于夏口歸元寺,法名湛然。潛心經典,不遺餘力。暇則精研岐黃術,以奉行我佛救世本旨而濟眾生。又七年,朝四大名山,遍歷南北諸省,訪師問道,風餐露宿,備嘗艱辛(晚年痰疾,蓋潛伏於此云)。旋住錫於鎮江金山寺。年三十有二,至鄞,入七塔報恩寺,受皈依老和尚法,更名宏涌。於是精參內典,深悟上乘佛理。四明,文物之邦,士夫多信三寶。七塔寺為著名古剎,問經旨者,戶外屨常滿,師輒善為講授。且工書畫,與都人士益相契。平時佐皈依老和尚重整寺規,以中興佛門為己任。光緒甲午,年三十有六。師以城市喧囂,不適淨修,移錫城西集士港廣善寺。寺無恒產,破屋數椽,聊庇風雨;青燈古佛,景象蕭條。師則茹苦含辛,廣行方便。善男信女染病,來寺求診,靡不為之悉心調治,而力卻其酬;赤貧者且饋藥餌,蓋本我佛慈悲之旨也。由是病者紛至沓來,不遠千里。或住寺中,師輒以佛法相點化,俾清心而寡欲,則攝生而保身。聞者感悟,指不勝摟。事後或就寺布施,以結善緣。數十年來,廣殿宇,添佛像。鄉僻小寺,煥然一新,且具大叢林規模。非師之以善化人,曷克臻此?附近俗家子弟,有敏而好學、無力求深造者,輒助以資,俾成大器,受惠者亦歷歷可數。愛護老弱疲癃之僧侶,更覺無微不至。近年擬募化齋田數十畝,以充寺產;迺于民國十八年仲春某日示寂,所願未遂,惜哉!彌留時,神志清明,異香滿室,口宣佛號,詎不異歟?俗壽六十有九,僧臘六十有一。涅槃以後,遐邇僧俗,念師生前韜晦,僻處鄉陬,佐如來以闡教利生,而活人無算,其出家之雄乎!屬余傳之,以為真實修行之模楷云。
澹禪和尚塔銘
大壑
有魁梧奇偉之姿,必具經綸拔萃之行。故我佛釋迦,相好無倫,而說法利生,亦不可思議。證之歷祖,比比皆然。《法華》深譚,莫過十如,而首揭櫫,即曰「如是相也」。以是觀之,形好一端,盍可忽乎哉?澹禪和尚者,即俊偉大人之相也。諱宏緒,別號誅道人,定海金藏薛氏子。母孕師時,夢行脚僧托宿。師誕之後,志行邁於常兒。七八歲時,蛸飛蠕動,微生之物,悉知愛護。間有僧侶過門,師必牽裾弄袖,樂與攀談而莫能釋焉。有識者知師性之所近,且曰:「此兒非薛氏之千里駒,乃佛門之大龍象也。」年方志學,見東隣少婦染病忽卒,即慨然曰:「世相無常,一至於此;吾若不他謀,將何異於是耶?」棄俗之心由是決。哀白於母,母憶其托胎之朕,知有夙根,許之。詣里中普濟寺松公上人乞度,上人窺其六根端秀,形貌異常,他日必為法器,欣然諾。薙髮之後,佛前執掃,誠懇端莊,如事生佛。繼為授戒,聞闍黎訓誨律範有戒殺等條,始恍悟幼時護生厭殺,及母言夢僧投胎,蓋有由矣。師秉戒後,洞識開遮,精持梵行,秋霜冬雪,無以喻之。雖多年耆宿,一見而敬且憚焉。未幾松公圓寂,眾遂公舉住普濟寺。經營未久,山門增輝,遠近善信,翕然嚮化。嗣聞雪竇慈公為當代宗匠,卓錫甬江,棲神七塔,法輪大轉,海陬馳名;羨道之心,油然勃發。遂躡屩擔簦,趕趨百里。一至席前,即叩道要。慈公知為不凡品也,語多激發,命入禪堂而參究焉。師精進心現,晝夜不懈。一日,聞擊板聲,豁然有省,始識慈公之道越尋常,名不虛也。次日,陳述所見,慈公笑而領之曰:「住行向地,同悟此體。而位位修證,功用相差,不啻天淵。縱如大鵬,一舉九萬,而中間尋尺,亦自歷然。爾宜深修極證,莫作得少為足人也。」遂授心印,錄副寺事。無何,慈公入滅,及門諸子,惟師道貌兩俱逾恒,顧命繼席雪竇。師面承屬授,銘感殊深;力擴前規,大興土木。而舉世絕無之說法堂,煇煇煌煌,嶐嶐崗崗,高矗雲際,有若與天人而爭麗也。前後殿廊,凡稍圮者,次第重建,巍然為一代中興主焉。厥後如京師請大藏,供奉崇樓,以表一寺三寶具足。清皇嘉悅,特賜紫衣。人中之榮,法中之盛,至此殆蔑以加矣。嗚呼偉哉!八年仲夏,驟示微疾,語諸子曰:「吾機薪已燼,應火當亡。爾等宜知人命無常,出息不保,努力加修,資粮備足。吾一生修造太多,緣念過甚。到此風刀解體之時,定力缺乏,頗有不自由在。爾等及早圖之,莫作墮宗風人也。」言訖,奄然而逝。世壽五十八,僧臘四十餘。余曩遊名山,一涉雪竇,初到法堂,驚未曾有。再覩師像,拍案稱奇。問諸淨侶,曰:「斯堂即斯人造也。」嗚呼!殆所謂貌行相符者歟?至若師之遊藝,工行草、精點染,寸縑尺素,重若拱璧。是年某月日,寺眾瘞師於寺之東南若干步。門人朗雲、性菴等,均余舊好,以師之行狀相屬。余不敢以譾陋辭,謹將師之犖犖大者,詮其次第,勒諸貞珉,光耀未來云爾。銘曰:
雪山千仞兮中有至人瑰貌琦行兮罕與其倫精持梵綱兮皎若冰霜悟道甬江兮毛骨清涼
法堂崇嶐兮高若天隣三藏供奉兮尊越七珍末後垂範兮如遺環漿
藻翰游戲兮寶逾旃香衰世執頑兮單鳳隻麟吁嗟茫茫兮誰知師因
道階法師行述
邵章
距今二百年以上,閔忠寺改為法源寺,傳天下僧徒千佛大戒,迎文海法師於江南寶華山,繼法席,闡宗風,十傳而至道階。道階生當清季,佛法中替,廢寺興學之說蠭起;道階集緇白之流,以一手障之。余之來京師也,識道階久。迄乎戊辰之夏,京師瀕南遷矣。道階航海求法於印度、南洋之間。臨行與余握手為別,庸詎知道階之一去而無東歸之日耶?按略。師諱常踐,道階其字也;號曉鐘,別號八不頭陀。俗許氏,湖南衡山人,生於清同治九年,庚午七月十五日。幼讀書,成童即茹素。光緒十五年,二十歲,出家,禮衡州東一堂智勝寺真際為師。冬,從耒陽金錢山碧崖律師受具足戒。次年春,即聽律師講《法華授手》。一日三座,五閱月始畢。夏囘衡州,瀕行,乞律師指示了生脫死法,遂授以「狗子無佛性話頭」。參究半載,因禁語坐禪七,得一入處。請律師證明,謂此是入手工夫,稍有相應之象;再坐七日,方有消息。至六日,忽心地開朗。質之律師,謂是暫現之境,亦未了當。再用工夫,自有著落處。未幾,改住岐山仁瑞寺,與田靜、覺明二長老參雲門桃花及古來大善知識話頭。次年,詩僧寄禪(即自號八指頭陀者)來山坐禪七,便請開示,遂參「念佛是誰話頭」。經四七日,聞禪堂開靜木魚聲,覺身如雲飛,心如月朗,半日絕無妄念,一段白光,照徹無礙。寄禪勸入關,謂抱著話頭不輕放手,自有打成一片時。及入關二載,心中開大悟境八次,小悟境數十次。暇則看經,而各宗教觀尚未深究。次年春,南嶽默庵長老來書云:「參禪與教觀皆宜深究。吾老矣,傳未得人。俟汝出關,盡可傳授。」遂從默公閱大藏經,學台賢慈并律、禪、淨各宗奧旨。一日坐次,默公云:「今之山河大地高下不平者,實是我心不平;若心平,一切山河大地皆平。」隨默公語聲,得大徹悟。回顧禪教諸宗典籍,廓然一貫。口有所辯,如流水之莫禦矣。先是出家時,立有四願,曰十年讀書,十年治事,十年注書,十年念佛。光緒二十一年,二十六歲,出家已踰六載,遂開講《法華經授手》於衡州西禪寺。學徒盈室,日講不暇。旋在永興縣龍角山講天台教觀,并注《心經玄義》詳略各一卷證之。默公呵曰:「注書一事,談何容易!古人數十年用心,只得一二部,便將大藏全書理事融成一貫。如天台、清涼、永明諸大老,輒數十年後方事箸述。汝年未及,言不足法,自宜將平日戒幢高立,行解相應,禪教相融,不立一字,不舍一字。在行止坐臥處,揚眉瞬目處,見個明白,左之右之。俟純淨光境現前,毫無間斷,其時方可下筆。此則事事皆是,否則事事皆非。戒力不堅,龍天不護;即著書行世,亦是世間狂慧,與了生脫死全無關屬。出家為了生脫死而來,若不詳參及此,轉眼無常一到,如落湯之蟹,又空來一次矣。」師聽畢,毛骨為悚。每日祇靜默看經,不敢他涉。二十七歲,總理衡州羅漢寺戒壇,為教授師。二十八歲,總管西禪寺修造,並戒壇為教授師。二十九歲,總理鴈峯寺戒壇為教授師。三十一歲,為南嶽上封寺戒壇教授師,又為培元寺教授師。冬受請為金錢山住持。三十二歲,在寺講《彌陀要解》及《二時課誦》,凡九十日。冬開壇傳授千佛大戒,得度僧眾三百餘人。三十三歲,為永興縣西竺庵戒壇教授師。又因建造大殿山門,需資綦巨,募款浙江,受寗波天童寺請,講《彌陀便蒙鈔》。三十四歲,受寗波七塔寺請,講《成唯識論》。冬回金錢山傳千佛大戒。三十六歲,又受天童寺請,講《法華經》。三十六歲,復在天童講《楞嚴經》,聽者千餘眾。自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在此三年內,既發起為金錢山請大藏經,又為保護各地寺產計,協助寄禪創設杭州、寗波、南京、湖南各佛教教育會。嗣矢志周遊印度求舍利,經南洋羣島,如檳榔嶼、新嘉坡、緬甸、錫蘭等處,得玉佛六尊,佛牙、佛骨各一尊,貝葉經一函,舍利一瓶(都四十八粒),經年返國。三十四年,年三十九,入京師請頒大藏經。時頗欲遁迹雲山,踐十年注書之誓;而為清一長老力挽護教,謂雖有光緒丙午保教之諭,然各省教案疊起。非在京師建立佛法,不能盡護教之責。于是登五臺山,燃頂香九炷,立四大誓:「一願保護天下佛像不毀,我願即了,否則盡命不退。二願保護天下寺廟不毀,我願即了,否則盡命不退。三願保護天下寺產不毀,我願即了,否則盡命不退。四願化導天下人民不駡僧徒,我願即了,否則盡命不退。」宣統元年,清公為引緣,接北京弘慈廣濟寺志果老人法座。秋,大藏印畢,回金錢山傳千佛大戒。次年春,受衡州南雲寺請,講《彌陀疏鈔》。夏,盡辭湘省傳戒講經事業及金錢山住持,一心北上護教。時志果移座法源寺,遂在弘慈廣濟寺立僧自治研究會。又與李翊灼等數十人,立佛學研究會於象坊橋觀音寺,講《大乘起信論》,募設佛經流通所。三年夏,受龍泉寺請,講《大乘起信論義記》,凡九十日。旋發起中央佛教公會、佛教僧林會。冬,志老退位,即由僧錄司呈內務府,奏請欽定為法源寺住持,年已四十二矣。民國元年秋,立佛教會於法源寺,寄禪為總會會長,師為機關部理事長。僅九日,而寄禪圓寂寺中,師親送靈骨回天童安塔。二年夏,與嚴復、梁啟超、王式通、孫毓筠、羅惇曧等數十人,發起佛誕二千九百四十年紀念大會。會期七日,大眾欣贊。復受七塔寺請,講《楞嚴經》。冬,回金錢山傳千佛大戒。三年春,回法源寺創辦法師養成所,成就學僧二十餘人。四年秋,接南嶽祝聖寺住持。冬,為耒陽雲山天中寺教授師,又為羅漢寺教授師、清涼寺教授師。五年冬,在祝聖寺傳千佛大戒,又接羅漢寺住持。六年夏,在寺講《法華經授手》、接花藥寺住持,又受北京宛平縣選請為天寧寺住持。七年,受南京毗盧寺請,講《楞嚴經》。八年春,在法源寺發起:為歐戰陣亡將士建三年普濟水陸道場。夏,在羅漢寺講《法華經授手》。九年冬,傳千佛大戒,接天中寺住持。仍回法源寺主修《續高僧傳》,三年成書六十卷。十年春,領北五省災民數百人,在京師周城募化三日。又為佛教籌賑會總務長,領災民代表數十人,往江浙普陀等處募集賑款。夏,在七塔寺講《梵網經》。冬,回法源寺傳千佛大戒,並作圓滿歐戰水陸道場。十一年,復在天中寺傳戒。十二年春,約熊希齡、廖名縉、王式通、莊蘊寬等,在法源寺發起二千九百五十年佛誕大會。會期二十五日,感化世俗,更勝於前十三年在法源寺傳千佛大戒。冬,在寶慶點石寺傳千佛大戒。十四年秋,赴日本東亞佛教大會,舉為副會長,周遊日本、臺灣。十五年夏,在弘慈廣濟寺講《法華經》。冬,又在點石寺傳千佛大戒。凡此皆在我土之卓卓可紀者。迨十七年秋,師年五十九矣,重發大願,遊印度南洋各地,考尋佛跡,搜譯遺經,以期回國後宣揚大化,利益羣生。不幸功業未竟,於本年二月初一日圓寂於南洋怡保三寶洞。世壽六十有五,僧臘四十有六。總其生平住持道場八處,傳大戒十一壇,講經十四座,各大剎戒期任教授師二十餘座,設維持佛教會及創辦教育共十處。其他特殊靈異事蹟,書不勝書。噫嘻偉已!余於辛未之夏,南遊金陵,宿寶華山隆昌寺,禮銅殿,觀石戒壇,穆然於誌公之遺風,與文海之勝跡,誠為凡僧寺戒律發源之地。故傳戒莫盛於寶華,而旁衍於法源。雖藉世間法之宣揚,要為夙緣所定,不可强也。道階承其緒而光之,適當毀寺滅法之交,其艱苦殆有百倍於文海者;而卒能本大無畏之願力,使危者復安,傾者復正。固宜人天共仰,垂聲稱於無窮。惜乎其晚年之宏誓,有所未踐也。昔元明間,覺源禪師住持金陵天界寺,洪武三年奉使西域。行一載,至僧迦羅國,國王館師于佛山寺。未幾示寂,五日顏貌如生。王大敬歎,築壇荼毗之。有白烟一道,上燭於天;舍利不可勝數。金華宋潛溪先生為其衣塔銘。師之行跡,毋乃類是。余不文,重其法孫梵月之請,爰徵其行事,與夫關係于法源寺者,告之世人焉。
建國二十有三年,歲在甲戌,仲秋之紀,古杭邵章撰
道階法師行解相應,清末以來,巍然為佛門泰斗。其于維持佛法,關係至大,功績至偉。此文敍述詳盡,其言少時用功得力處,更為真切。不惟大筆如椽,抑且深入法海,晚近以來巨製也。惟道公以宣統庚戌來甬,留住七塔者數月,得傳慈祖法印。嗣于民國丙辰復來甬,留住七塔者又數月,且開講《楞嚴》法會。庚午,法門敦請來續祖席,時方駐錫南洋,不克來甬。凡此,文皆未及,故謹注于此,以誌與七塔關係本末云。(指南謹注)
智圓禪師藏真壽塔銘
陳寥士
師名弘一,字智圓,譜名普達,號了悟,別署真常,湖南衡陽人。俗姓譚,父諱香芸,母袁氏,育子五女二,師其少子也。師生于清同治十有二年,癸酉閏六月四日。自幼不食葷饘,喜匿就僧人。讀書,目數行下。年十二,母氏因難產棄養,悲慟逾恒。癡心自思,如何能免此厄,輒用惘惘。翌年入衡州吉豐泉肆學業,與同學梁交綦篤。閱《唐傳西遊記》、《香山傳》等書,心大感動,嘆曰:「欲求長生之道,非山深林密、虔心修煉,安能成就乎?」嘗與梁窮究其理,娓娓不倦。每中夜,就肆中人熟睡後,輒潛起趺坐,終年不懈。年十五,由梁導遊羅漢寺,見明果心老和尚,如有夙緣。告以佛之從弟難陀尊者出家因緣故事,即動出家之念。潛赴衡山覺海寺披剃為僧。彌月之後,始被家人偵悉,勸令回家。越五年,復潛往湘陰達摩山,依明果心老和尚,再度披剃。旋至南嶽上封寺,從寄禪安老和尚受具戒。次年,隨度師赴湘陰之神鼎山披閱龍藏,並受覺意三昧坐禪方法;誦《楞嚴》諸經,始覺前念滅、後念生之旨趣。越三載餘,赴長沙總佛寺晤因靜長老,授以瑜伽觀印之法。翌年,與西竺普悟等同謁九華、普陀諸名山。旋至四明七塔寺,慈運老人見而大器之,授以法印,留寺中,迭任監院、知客、糾察各職。後十餘年,鄞之施祥寺、方廣寺、寶嚴寺、寶福寺,餘姚之隱雲庵,均聘師兼住持之職,一意宏法,十方稱頌。清宣統元年,佐戒師寄禪長老創設寗波僧教育會。入民國後,組織中華佛教總會,及鄞、慈、鎮、奉、象五縣分會,保產興學,為之樞導。其所設僧氏小學各一所,至民國六年,邀請諸山會議,改為寗波佛教孤兒院,選岐昌和尚、陳屺懷居士為院長,而師總其成。又三年,任七塔寺方丈,建玉佛閣,寺之規模益形壯闊。任滿,回施祥寺,復建觀音閣、方丈殿、淨業堂及兩廊禪房;同時任佛教孤兒院常務董事,三寶經房經理。復就寺中創辦大乘佛學社。嗣又改辦明心實業公司,製軟蓆草墊,出品精美,亦濟貧惠工之意也。厥後歷任寧波市佛教會、鄞縣佛教會及浙江省佛教會主席委員,中國佛教會常務委員。民國二十一年,力與政府交涉,收回鄞縣都神殿舊址,奠定佛教機關之基礎。他如創辦永明小學、覺民小學、覺民民眾夜校、中西醫施診所,並建覺民校舍。凡百興造,不勝條舉。度世濟人,力之所逮,惟恐不赴,其勇猛精進有足多者。剃徒八,法徒十二,皆一時龍象。二十四年冬,營壽塔于鄞東童嶴庾山之巔,額曰藏真,時年六十有三矣。既蕆事,屬余為之銘。銘曰:
是為真常大師藏真之塔大慈大悲拯眾生于苦厄昔孔子謂不知老之將至是語也足以銘師之禪德
後之人兮過庾山而瞻拜永保其圓覺之宅
僧晙老和尚傳
溥常
僧晙長老,籍居湘省郴縣,法名宏燦,滿清同治年間人也。時年二十四歲,厭世心切,偕堂弟僧晉投覺否大師薙髮,福嚴寺受具足戒。親近默庵老法師座下(為嫡親師公),聽講經義,有所心得,募刊《楞嚴易知錄》行世。祝聖、羅漢等諸大名剎,充當綱領要職。其為人剛正,處事嚴厲,時號「僧晙鉄匠」,有似南華智昺禪師,叢林中人呼名為「昺鉄面」也。自後參訪長江一帶名山大剎,朝普陀,禮觀音;轉來寧波,卓錫七塔,為慈老人所器重,授受心印。當時老人一志創造,臂助需人。及余朝山來此,道階法師講《唯識論》,自真和尚代理住持,相見如舊相識,有知遇之感。光緒三十二年,余由日本回國,過天童,留閱藏經,亦蒙老人授記。諸兄弟輩雍雍肅肅,歡聚一堂,均以常住為己任。會有豪富齋主作福葷食,自老見之怒,拋棄於地,人號之曰火神。晙老一見不守清規者,舉手便打,人稱曰鉄匠不錯。七塔規模日加清嚴,四方衲子雲遊往來,道風於以遠播,足與育王、天童古剎並峙,皆諸兄弟輔治之力。林下參學者,皆知是寺有鉄匠、火神之名也。民國七年,晙老為七塔主席,建造慈祖塔院,改修天王殿,煥然一新。是時見余由南洋回,住持事將告退,相約同上湖南。晙老先去,再任岐山仁瑞寺住持。於民國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溘然西逝,世壽五十有九,築塔於南岳廣濟寺右。法嗣二:寬明,潮江寺住持;鉅鏞,法王寺住持。法孫二:能輝,回向寺住持;新山,在本寺。剃徒二:勛明,地藏殿住持;道明,在祝聖寺。法姪寬明,於坐談間謂予曰:「師叔與吾師相交厚,今修寺志,何不於吾師之行狀,發揮片言隻字乎?」余曰:「唯!自愧年老心弱,此亦義所不容辭。」自余主持是寺以來,常以未得鉄匠、火神再世為憾。追念故舊,因濡筆為之傳。
道亨和尚傳
諦聞
師,宏達其名,道亨其字,湖南衡陽清泉縣陳氏子也。幼習商,有異秉。喜聞善言,尤躭禪悅。年弱冠,投衡州東一堂智勝寺,依真際禪師披薙。拾薪汲水,侍師頗摯。八指頭陀闡毘尼於衡州羅漢寺,遂受具焉。出堂後,往南岳參默庵。老法師一見,知非凡器,教以止觀法門,復傳曹溪微旨。自後芒鞋竹杖,周遊名山,遍訪宗匠。旋詣七塔,親近慈公,朝夕參究,精進不怠。慈公觀其語默動靜,迥異尋常,因厚遇之,授以心印。繼在白衣寺僧教育會任要職多年。後往天童叩禪機於八指頭陀,深有契悟。已而被請為該寺綱領要職,管理出納者數載。洞澈因果,秋毫不苟。珍視伽藍物如掌珠,眾皆敬憚之。後返七塔銷假,亦被堅邀襄理常住。師一日喟然嘆曰:「所事非本分,出家豈為是耶?」遂辭職,回至南岳祝聖寺,潛心自修,宵旰不輟,兢兢以己躬大事為務。民國三年,被神人雙選,任七塔住持。內肅清規,外嚴佛事。增造齋堂、雲水堂、大寮等,建設殊多,功績逾恒,一時稱為法門特色。門下法子一人:明校,現住持慈谿飯佛寺,兼任七塔監院。剃徒一人:圓成,現任七塔客堂要職。皆富于參學,為法門所器重者。民國七年,師圓寂於七塔寺,瘞靈骨於天童青龍崗冷香塔院云。
常西上人傳
陳寥士
上人諱常西,法名宏宗,字真如,湖南衡陽人,俗姓劉。幼具異稟,夙根未昧。年十九,詣衡山南峯寺出家,師事妙相禪師。旋受具戒于南嶽祝聖寺。時默庵法師為教授,獨器重之,令任職寺中。既住衡陽羅漢寺,復遊粵東白雲山,宏襄佛事,所至有建樹。光緒甲辰,浮海至普陀山禮觀音大士。抵鄞,留七塔寺,受慈運長老心印,為報恩堂第四十二支正宗。其隨默庵法師住大善寺也,勞績最著,民國初元遂被推為住持。既滿任,與道階法師朝五台,留舊都法源寺。未幾南返,仍拄錫七塔。歲癸亥,任住持,三年後退居,虔心淨土。日誦佛號五六萬聲,旦夕頂禮,十餘年如一日。以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十二月十三日端坐圓寂。世壽六十有九,僧臘五十,焚化後,瘞骨於庾山嶺普同塔。法徒戒恆等九人。
贊曰:自白馬馱經,佛教東漸,薪火緜延,代有名德。迄至輓近,沙門人數之眾,以江浙為首屈;而浙東名剎,號稱尤盛。七塔慈祖,蔚然為中興巨擘。座下高僧,法脈宏展;常西上人,其一也。壯歲輪蹄南北,投老苦行虔修。其枯澹純美,卓然為浮屠氏表率,有足多者。余經世多憂患,常詣上人證禪理,忽忽得懸解。別幾何時,竟以寂滅聞。執筆悽然,次其行藏傳于世。
圓瑛法師事略
王浩然
法師諱宏悟,號鞱光,原籍福建古田,吳氏子。其母禱觀音大士而生,生時室有祥光。自幼聰穎非常,鄉黨目為神童。十九歲棄儒學佛,二十歲依鼓山湧泉寺妙蓮地華律師受具足戒,二十四歲參常州天寗寺冶開長老,有省。偈云: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澈靈明無罣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二十六歲參明州天童寺寄禪敬安師
,
禪師甚器之
。
二十八歲嗣七塔報恩禪寺
、
慈運靈慧老人法
。
三十一歲開座講經
。
三十二歲住持鄞縣接待寺
,
重興古剎
。
民國光復後
,
涉俗利生
,
創辦寧波佛教孤兒院
、
泉州開元慈兒院
。
重興開元寺
、
福州法海寺
。
住持閩侯縣大雪峯寺
、
林陽寺
,
鄞縣七塔報恩禪寺
、
天童宏法禪寺
。
時以國家內憂外侮
,
惄然憂之
,
有聯云
:
「出世猶垂憂國淚
,
居山恒作感時詩
。
」民國十九年
,
佛教多難
,
發起組織中國佛教會
,
主持會務六載
。
講經海內外垂三十載
,
著述宏富
,
有《圓瑛法彙》
、
《經論講義》十餘部行世
,
緇素多沾法益
。
有國府林子超主席
、
戴季陶院長
、
林璧予部長
、
張詠霓部長各要人為之序
。
並有《一吼堂詩集》
,
恒以詩說法
,
善能啟發人心
。
浩然為法師信徒
,
見聞所及
,
略記於是
。
送圓瑛法師主持報恩禪寺法席序
楊樹莊
夫學佛乃豪傑所為,出家本丈夫之事。若非久培德本,宿具靈根,豈易擺脫紅塵,誕登白社耶?爰有圓瑛大和尚者,法門龍象也。幼懷貞敏,學富五車;長悟妙明,智通三藏。到處隨機施化,一朝乘願再來。以堅固心,宏法南洋羣島;出廣長舌,談經北部燕京。宗說雙通,緇素競仰。本我佛慈悲妙行,創孤兒院(寧波佛教孤兒院、福建泉州開元慈兒院)而教養兼施;念先哲建設苦衷,興僧伽藍(重興鄞縣接待寺,閩開元寺、法海寺)而禪講並重。吹無孔笛,彈沒絃琴。棒喝森嚴,於開口不得處說法;機鋒迅捷,於下手不得處施為。接引宗徒,提攜學者;法緣溥洽,道化崇隆。和尚其出家之雄乎!故能運慈悲、佐定慧,如來以闡教利生也。邇者人神雙選,龍天推出,為七塔主人,續報恩法脈。將見高提祖印,振刷佛教精神,大展宗猷,為作人天眼目,即請圓瑛大和尚喝正。蓋聞具一切智,如來所以稱尊;得三摩提,菩薩故能入世。智悲並運,真俗等觀;為巨夜之明燈,作迷津之寶筏。至矣哉,佛教之有裨於世道人心也!或謂近於消極,但求出世;此實未達深源,詎為確論?夫釋迦闡平等慈悲學說,人我一如,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己;亡身救世,捨己利他。如地藏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其積極為何如耶!即質之革命主義,曰犧牲個人者,即捨己利也;曰益羣眾者,即利他也。則佛教又何嘗不適合於潮流?惟在乎善用與不善用耳。如我圓瑛大法師,應機示現,乘願再來。丱歲窮經,志綜百家之學;華年入道,心超六欲之天。撥草瞻風,擔囊負缽。初參本來面目,洞明直指之宗;次研圓頓教乘,復得見月之益。由是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宏法為懷,利生不倦。創恤孤之院,泉甬諸孤賴其生;成設療病之局,閩侯貧病蒙其救濟。曩者太白爭迎,去歲雪峯公聘。其道學感人之深,有如此也。東津七塔報恩禪寺,為法師得法祖庭。前則公舉住持,時在南洋講經,力辭不赴。此次時機既熟,人神雙選;羣情慰悅,四眾懽騰。鈞等誼關桑梓,有不能已於言者,乃為頌曰:
得正法眼主梵王宮衲子雲集萬派朝東頻施棒喝啟瞶發聾
心燈續燄丕振宗風
圓瑛大法師榮任七塔寺方丈誌慶
髮弟(陳鈞王建三辜耀德陳伯臣章銜青丁則餘許道生陳錸歐陽軫蔡維符)仝謹頌
溥常老和尚七秩大壽序
曹作昭
無泥則通,有泥則塞。通則不凝滯於物,而能壽世壽民。晉釋惠遠集緇素百二十,有三人結白蓮社。其間譽望尤著者,如劉遺民、周續之等,為當世推重,號社中十八高賢。所謂墨名而儒行者,非與?晉謝靈運,才學為江左冠,而負才傲物,少所推挹;一見惠遠,遽改容致敬。所謂儒名而墨行者,非與?求其不泥於儒,不泥於墨,通儒與釋為一貫,上下與天地同流,可以養生、可以延年者,於浮屠中得一異人焉。釋子溥常,原籍湖南湘鄉人士。父武庠生森蔚公,曾在台灣統兵,陣亡。母羅氏,有子桂秋,早夭。世居邑南之西亨湖洲里,本曹氏子,與(作)同出大高祖殷也公之來孫也。年少參禪,離鄉遠遊四十餘年。際古稀時,垂念先人邱墓,扶杖南旋。家嚴原少同里居、長同學遊;唔談時均鬚髮頒白,兩不相識。杜工部詩云「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者,可作二老註脚也。小住旬日,邀家嚴周覽鄰封名勝幾遍。苦心孤詣,卜定乃祖乃親宅兆,皆厚封而銘誌之,不遺餘力。旋奉先人栗主,入族祠享祀。族中親而困窮者溫恤之,老而賢明者分潤之,不少吝。生妻下堂,已垂老矣,呼來話舊,饋贈多金,俾終餘年。凡茲行誼,揆古來仁人孝子,何以加焉?世俗每稱佛門中,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今釋子反此,較墨名而儒行者,有過之無不及也。蓋通則仁,仁則親,親親仁民,所自來也。其獲高年,享遐齡,而康寧考終,可左券操也,總之不出乎尼山氏所謂「仁者壽」,近是。且觀其所著《華嚴綱要淺說》一書,主辦報恩佛學院,運慈悲心,伸妙手眼,純是一片救世婆心。更觀其出家行脚,參訪善知識、金山、高旻諸大名剎等。及充毘盧寺住持,坐香傳戒講經;親近赤山法老人,講《楞伽》;受聘揚州僧學校及湖北蓮溪等處,血筆汗文,婆心熱語,不分疆域,因才而教。子輿氏稱「教人以善謂之忠」者,亶其然乎!亶其然乎!再觀其與同志月霞法師、留學生桂伯華君,往日本講經,考察各國宗教異同;游歷南洋羣島,朝覲大金佛塔;雲南僧界虛雲長老等邀請,組織佛教滇藏支部,開辦學校與演說團;省會笻竹、大理觀音二次傳戒;最後主席寧波七塔報恩禪寺,發起禪堂坐香,亦講經傳戒。不論中華、異域,有教無類。韓子曰:「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又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釋子教本多術,推諸先聖後賢,若合符節。假令韓子而在,不惟不闢之;不以為嚴師,必以為畏友也。噫!謝康樂自命曰:「成道須慧業文人。」非虛語也。(作)見釋子能於同分源流、人易世疏之中,獨念厥初,愧無話言贈貽。憶先祖銀潢公贈瘦虎上人詩有句云:「不為書所囿,未必佛能纏。」今釋子事理通達如此,(作)不能道其萬一。茲際七旬大壽慶典,宏闡毗尼,四眾弟子,中西賢流,稱詞滿院。謹隨諸君子後,持此二語為心香之祝,俾如岡陵山阜云爾。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孟冬月,俗家弟曹作昭籌增氏謹撰
溥常老法師七秩大慶傳戒記
學僧了達
原夫我佛之垂化也,道濟百靈,慈育萬有,故法說四十九年,經談三百餘會,法門無量,教義重要,以宏道利物為旨歸耳。而其修習次第,則以三學為要素。三學者,戒、定、慧是也。由戒而定而慧,則道無不宏,物無不利矣。戒者何?防非止惡之義也。定者何?息慮靜緣之義也。慧者何?破惑斷疑之義也。此三者,實入道之門戶,成佛之關要也。而三者之中,尤以戒為最要。此世尊之所以始自鹿苑、終至鶴林,諄諄教誡、叮嚀咐囑者也。吾國初無傳戒之說,至唐麟德二年,勅命道宣律師於淨業寺開壇說戒,利樂羣黎,而傳戒之名,於是乎始焉。其後海內叢林繼起效法,大闡戒旨,至今益盛。然一觀其傳戒日期,或一月、兩月者有之,十日、八日者有之。但無論期之長短,時之暫久,惟然香之日,必依佛誕良辰,其揆一也。考其然香之意,所以本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之誠,而表己之誠敬也。故當春夏傳戒然香者,必在四月初八釋迦誕日;秋季傳戒然香者,必在九月三十藥師誕日;冬季傳戒然香者,必在冬月十七彌陀誕日。茲我七塔擇期臘八傳戒然香者,良有以也。余曾考七塔寺,自中興慈祖老和尚,於光緒丙申、丙午兩次傳授大戒後,迄今幾三十年,不復舉行傳戒之盛典矣。民國甲戌之秋,本寺檀越戴氏皈依三寶,篤信佛法。覩七塔之宗風,欣然生慕;瞻溥公之道範,油然起敬。於是樂施鉅金,倡演毗尼,恭祝溥公七旬大慶,藉以廣種福田,普利人天。溥公見其供佛心殷,為法心切,義不容辭,允其所請,始備報單,通告四方。凡有發心來寺求戒者,無論緇素,免納戒費,並成就三衣鉢具。於是求戒之四眾弟子紛至沓來,雲水之大德高僧源源不絕。偌大叢林,幾有人滿之患。齋堂宿舍,遂成問題。特將齋堂前之階道,與大寮後之空屋,改作臨時齋堂。又將土木工匠之臥室,及佛學院講堂寢室,概作求戒四眾之宿舍。迨至冬月一日開堂,延請普陀後寺住持學老和尚為正訓,覺梵諸師等為副訓。從此每日領導新戒,演毗尼,教儀規;出恭入敬,威儀整肅,井井有條,見者無不歡喜讚嘆。並請智圓老和尚為羯磨阿闍黎、圓瑛老法師為教授阿闍黎。念六日,三師臨壇,傳授沙彌淨戒。是日銀燈玉燭,燦爛輝煌;奇香異花,微妙清潔。而三師之圓音,妙味無窮,有如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誠盛舉矣。次日,五觀堂內,乞戒弟子習食鉢飯;善信男女前來參觀者,人山人海,頗形熱鬧。臘月三日,請三師及七證阿闍黎在法堂用十師齋。旋於三聖殿內禮請十師陞座,傳說比丘大戒。四壁懸掛滿堂佛像,陳列各種法物。種種莊嚴,眩目賞心。初六、初七兩夜,然香供佛。是時新戒六百餘人,胡跪合掌,仰對佛前,無不誠誠懇懇,一心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懺悔業障,希增福慧。次晨又請三師上壇,說圓滿菩薩大戒。畢即齊詣觀堂應供,食七寶五味之粥,即俗所謂臘八粥是也。至此三聚淨戒於以演畢,一場勝會告一段落。回憶開戒期間,歷時數旬,雖在隆冬之際,而天色清朗,氣候溫和,似乎天其有意助此勝緣也。全寺僧眾計有千餘,護法男女數百人,而內外安寧,上下和睦。苟非溥公道行高隆,曷克臻此?羯磨、教授、尊證、開堂諸大德,皆屬當代高僧、一時上座,咸能惠然蒞臨,輔佐法會,豈非溥公之德不孤必有鄰者耶?竊以本寺二十餘年來未經傳戒,一旦場開選佛,大闡毗尼,匪特七塔宗風為之一振,即甬江之佛化,增添無限光彩。余於是喜而為之記,以志不忘云。
溥常長老事略
陳寥士
溥常長老,法名宏鉌,別字夢忍行者,湖南人也。俗姓曹,母羅氏。自髫齡即常曰:「為僧不易南面王樂。」父森蔚公怒之,欲淹諸池中,問其尚欲為僧否?鄰家為之緩頰曰:「其速立誓不做,可貸死。」終不肯一言。年十五,患眼疾,父命疏諸觀音像前,許愿喫齋,持之甚虔。夜夢近葷食,即驚覺悔恨。狀魁梧,出語往往有哲理,因有神童之稱。年十七,隨父應童子試,文武兼考,府試得㑺。院試時,父因替其名,得中武庠生。先是,父已取列第五,及榜發落第。適學使逝世,其中玄虛,不可問矣。其父夙精韜略,為國効命,清光緒癸未陣亡于台灣基隆之役。師既痛父喪,又憤國難,丙戌赴閩投軍,以繼先人之志。而中法議和,荏苒數年,用武無地,乃復動出世之念。投鼓山薙度,時年二十有七也。翌年受具。喜研《雲棲法彙》,私淑蓮池老人,循誦西方願文,力行不渝。因東包行脚,訪善知識。東南名剎,次弟參謁。壬寅,親炙金陵赤山法忍老人。老人為當代禪門宗匠。開示永明四料簡,遂悟禪淨雙修之旨。從游終南山,于翠微寺基結茅禮佛,大興善寺坐香打七。徧歷香山、五台,轉舊都,下江寧。甲辰,任金陵毘盧寺監院。己巳,赤山法忍老人示寂,遺言命師與月霞法師繼老人講席,闡揚《楞伽筆記》,聽者歡喜受持。丙午,主講《楞嚴》于揚州天寧寺普通僧學堂及湖北蓮溪寺,由是無歲不有講經之會。未幾渡日講演《楞伽》,扶桑人士,莫不悅服。歸國後,應天童寄禪長老、天台諦閑講主,及江寧李梅庵方伯之請,住持毘盧寺,聲教日宏。民初,應虛雲和尚之邀,卓錫滇中五六載,創辦僧校,立佛教滇藏支部;大理之觀音、省會之笻竹,兩次傳戒。旋以檳榔嶼極樂寺本忠和尚之約,遊南洋羣島,覲仰光大金塔。至歲戊午,回甬上七塔寺,屏絕外緣,禁足靜修,凡六載。甲子,日本震災紀念會,我國代表孔雲生,請師再度東渡弘法。師率法侶三十餘人抵東京,日僧團歡迎于淺草金龍山、會于災區觀音殿前。師見昔日殿前紙燈一對,依然高懸,島民稱異,我僑胞亦均目擊之。師讚嘆說偈曰:
金龍淺草劫火洞天
寺像靈爽如在梵天
會畢,返七塔。戊辰,主辦七塔報恩佛學院,兼講《華嚴》。仰體蓮池老人遺訓,洞徹毗盧性海為進修,歸宿彌陀淨土。而日以穩健,三年圓滿。夫《華嚴》大經,釋之者惟棗柏李長者之《合論》、清涼觀國師之《疏鈔》,高義玄旨,貫通不易。師為啟示學人,汲引後覺,掬其綱要,撰作淺說。民國十八年雙十之節,適值己巳重九,正講〈賢首品〉時,會主文殊,名妙吉祥,而院中吉祥草忽開花呈瑞,天然感應,嘆為希有。復三年,回湘修治故塋,奉先人栗主入祠。孝思不匱,佛所許也。癸酉,公推為七塔主席。甲戌,開堂傳戒,會者千六七百人,得戒者僧俗六百有奇。法席之盛,號稱空前。法徒攸久等十三人,剃徒淳清等八人。乙亥,師以纂輯寺志見屬,丈室麈談,因得聞其行誼,而次其大略如上。
指南和尚述略
無住
和尚法名戒利,字指南,湖南邵陽李氏子。父濬生,有儒行。師幼穎悟而多病,依父讀,父憐之,嘗寬其讀。師昆弟七人,伯兄中歲出家,道行高潔。歸覲時,師輒就兄詢出世法,大樂之。清嘉道間,邵陽多樸學之儒,咸同朝士多以武功顯。父語以鄉先輩之所為,師曰:「世相無常,人生難得,安用逐世俗虛名浮利乎?」年十七,父母將為之完婚,師跪辭。遂詣本邑福壽庵,禮志高上人求披薙。其冬,受具足戒於毗盧寺。旋詣點石庵,依尊美和尚。尊公,禪宗老宿,曾得桶底脫落者,湘中耆宿皆推重之。師依住二年,於本分事多所啟悟。又從指月老人受經論,歷參祝聖無凡、高安兩上人。詣衡州西禪寺,聽耳西法師講《楞嚴》,於是禪教皆有根底。宣統元年己酉歲,以朝海來甬,遂留七塔。歷事慈運老人及岐昌法師,皆任以要職。凡住七塔者八年,與僧晉首座有緣,得傳法印。鄞南看經寺者,古名剎也,久頹廢,請師住持。師以全力重興,前後役款鉅萬。凡一瓦一石,必使位置安好,故看經今有彌勒樓閣之稱。師戒律精嚴,行持卓越,曾朝禮四大名山,遍參宗匠。而於培養人才,出自天性。後進志學者,皆獨力資助之。所成就者,多佛門法器。法徒五人,剃度徒一人,皆分別遣之求學。或遠至數千里外,所費歲甚巨,師無少惜。民國念五年冬,繼溥常和尚為七塔主持。七塔舊有報恩佛學院,以款絀故,常從簡略。師喟然歎曰:「佛法之盛衰,關於教育之得失。今何世也,而可以簡略誤青年乎?」遂一切詳悉考慮,變更整理之。或以支絀為言,師毅然以籌款自任。學僧聞風,自遠方雲集者接踵。師預計三年中,將重修大殿,創造延壽堂,改造學院。蓋欲以經營看經之心力,移之七塔也,其志願可謂宏矣。師為人慷慨有大略,凡舉事必期於成。有困難者,雖千金貸之,不復追問。而局度雍容,虛懷善下,尤為圓領中所僅見云。
報恩堂宗譜序
圓瑛
夫拈花一笑,妙契佛心;面壁九年,高提祖印。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直接上根利智,當下頓證。由是一花現瑞,五葉流芳;宗風振丕於中華,法乳遠注於臨濟。而我七塔報恩禪寺,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九世。先師慈運老和尚,從光緒十六年入寺,中興甫拾稔,而叢林之規模全具。傳法四十八人,或主持法席,多皆為匠、為師;或分化諸方,到處宏宗、宏教。法門既廣,須溯流源;宗譜未成,莫知系統。何幸而有溥常法兄,不惜精神,發心登記,編成宗譜,印發執持;俾同系共仰祖庭,常住盡明支派。本寺既定為法門選賢叢林,而宗譜為不可少之事。茲既編成,囑余為序,祇得略敍緣起如此。
民國二十四年春,報恩退隱圓瑛宏悟謹序
報恩堂宗譜序
智圓
夫日星之光,俱麗天上;江河之水,同歸海中。是故樹大分枝,終不離乎根本;人多分派,當勿亡其法源。而我七塔報恩寺,創始於唐代心鏡禪師,初名東津禪院,繼號棲心禪寺。宋祥符元年復賜額崇壽,明洪武年間又更名補陀。歷千數百年,興衰靡一。廢而復舉者,不知凡幾。迨至清季光緒十六年,我師慈運老人授住以來,力圖建設,百廢俱舉;並親詣都中請頒龍藏,蒙恩賜額「報恩禪寺」。自此規模宏偉,足增東浙之美;宗風遠播,悉種西方之因。法門鼎盛,甲於諸方。衣鉢傳繼,已達四十八人;子孫蕃衍,實逾數千百眾。散處他方,各興法席。道德之隆替不一,人物之代謝孰稽?若無正當之系統,難期永久之榮譽。此固宗譜之待修,實有不容稍緩也。今者本寺住持溥常法兄,道行高遠,學業宏富,歷主諸方法席,久為法門欽戴。因有鑒於斯,乃毅然興起,集法眾而會議,行登記之方法。歷時既久,始告成功。復立法規以杜流弊,俾後進之賢者,有所依據;而邪疵放癖之徒,勿容混跡。斯誠法門之善舉也。余喜本寺宗譜之成立,復感溥兄之偉德,爰不揣鄙陋,略敍數語,以紀其大概云爾。
民國二十四年春月,智圓宏一謹述
報恩堂宗譜緒言
溥常
溯吾教主釋迦牟尼佛應機示現,誕生西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經歷四十九年,演說十二分教,隨根利導,頓漸兼收。迨至法華,普與授記,極暢本懷。復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領悟心宗,傳持正法眼藏,為西天第一祖。直至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航海而來,宏揚教外別傳之旨。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東土第一祖,名曰宗門。傳至六世,而有曹溪大鑑惠能禪師,其法特盛,分為兩支。其一青原行思,思傳石頭希遷,遷傳天皇道悟,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鑑,鑑傳雪峯義存,存傳雲門匡真文偃禪師,為雲門宗。玄沙師備(為偃同門友)傳地藏桂琛,琛傳清涼法眼文益禪師,為法眼宗。遷之支出藥山惟儼,儼傳雲巖曇晟,晟傳洞山良价,价傳曹山本寂,為曹洞宗。其二南嶽懷讓,讓傳江西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傳黃檗希運,運傳臨濟慧照義玄禪師,法運更昌,為臨濟第一代祖。海之支出溈山靈佑,佑傳仰山本寂,父唱子和,為溈仰宗。以上自曹溪而來,宗門為五家派別。茲浙江鄞縣江東七塔報恩禪寺,嫡傳臨濟正宗。自臨濟初祖第一世,傳至三十世明州天童密雲悟禪師,傳林野奇祖為第三十一世,述〈法派偈〉「行大源遠」等十二句。傳至三十九世,我先師慈運慧老人,為本寺中興。光緒間,進北京請藏經,賜寺額,名報恩禪寺。自此報恩堂上,傳「宏」字四十八支法嗣,各各宏化一方,分燈續燄,綿綿不已。而報恩祖庭,留名登記,為不可少之事,因立報恩堂宗譜。百丈云:「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斯時也,法道垂秋,人心不古。其或趨向偏邪,師徒授受,難免有混亂法門處。不得已,於民國二十三年,夏正十月初六日慈祖誕辰,召集諸法門,成立宗譜登記,議決法規,杜絕流弊。令後之賢者遵守毋忽,特述顛末云爾。
報恩堂法規
第一條報恩堂上,嫡傳臨濟正宗,由天童分派遞傳第三十八世雲龍堂上普洽皓祖承嗣而來。
第二條凡求法者,師徒授受,以心印心,相敬相愛,尊崇道德節義,始終誠信不二。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第三條凡求法者,既付與法卷,當索取報恩堂法規一卷,俾知法派源流,慎重保留,敬遵祖規。
第四條凡受法者,當向祖庭登記,於中興慈祖像前上供,設如意菜,通白大眾。豐嗇隨便,不可缺少。至若辦齋幾筵,費用太重,有心發心結緣,亦不妨隨喜。
第五條或有遠方他處授受者,須請代表寄上如意菜上供等費,及四寸小照片,寫明通訊處,請方丈登記,付給報恩堂法規一卷,當保留敬重,以為憑證。
第六條既得本堂法卷,不敬師尊,再行轉拜;本堂法親,擅自收錄,紊亂秩序,失信生嫌,授者受者,悉皆開除法籍。
第七條得法後有不守清規、違犯國法者,各自承當,與法門無涉。倘受刑事處分,應由法門審察,從嚴辦理。
第八條凡有侮慢本師及法派尊長等,當報告方丈,召集法門,秉公理處。輕則議罰,重則開除法籍。
第九條法門一家發生細故誤會者,當請公正法長勸解調停,無傷和氣。或有恃强欺壓良善者,各法長當合力援助。
第十條法眷中有被外界欺侮侵害者,審其事實情理,尊崇公正,當為援助而保護之,藉此團結,保障法規。
第十一條本寺方丈召集法門公選,凡入門者,均有選舉、被選舉之權。倘有品行不端,亦得公議而停止之。
第十二條凡法門中有隨時發生弊端,損壞祖庭名譽,得由方丈召集法門公同決議而處分之。
第十三條本法規於民國二十三年,古歷十月初六日慈祖誕辰,成立宗譜,全體通過,發生効力。如有未盡事宜,得由法門會議增改之。
以上法規各宜慎重。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國歷十一月十二日(古歷十月初六日)公布實行。
第代法嗣謹遵
民國年國歷月日(古歷月日)給
歷任住持年表
慈運長老,于清光緒十六年入院,是為中興第一代。寺務之設施與策劃,悉躬任之。住持一職,則由法子代理。迄至宣統二年,長老圓寂,嗣後住持之地位始真除矣。
清光緒十六年本來
清光緒十七年本來
清光緒十八年一禪
清光緒十九年一禪
清光緒二十年一禪
清光緒二十一年達光
清光緒二十二年達光
清光緒二十三年達光
清光緒二十四年本來
清光緒二十五年賢兆
清光緒二十六年賢兆
清光緒二十七年賢兆
清光緒二十八年蓬萊
清光緒二十九年蓬萊
清光緒三十年蓬萊
清光緒三十一年自真
清光緒三十二年自真
清光緒三十三年自真
清光緒三十四年行規(在位八天圓寂)谷葊
清宣統元年谷葊
清宣統二年谷葊(以上均代理住持)
清宣統三年岐昌
民國元年岐昌
民國二年岐昌
民國三年道亨
民國四年道亨
民國五年道亨
民國六年僧晙
民國七年僧晙
民國八年僧晙
民國九年智圓
民國十年智圓
民國十一年智圓
民國十二年常西
民國十三年常西
民國十四年常西
民國十五年覺圓
民國十六年覺圓
民國十七年覺圓
民國十八年圓瑛(四月上任)
民國十九年圓瑛(冬月改就天童寺方丈,選舉本舟繼任)
民國二十年本舟
民國二十一年本舟
民國二十二年本舟
民國二十三年溥常
民國二十四年溥常
民國二十五年溥常
民國二十六年指南
〔附記〕宗譜源流,詳記各法眷年籍、出家、受具、授記、事略、唱滅、法嗣七項,已成《七塔報恩寺宗譜》一書。是卷則略其表系而重于文字,可互相印證也。
七塔寺志卷之五終
上一卷: 七塔寺志 第四卷
下一卷: 七塔寺志 第六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