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第十二卷

慧因寺志卷之十二
法嗣
沙門秉教,異族同居,良由結脈於佛,受胎於道,不屬毛裏,別有瓜綿。儻其式穀,曷殊臝負?然矛盾於庭,戈操於室者比比也。其或恪守師傳,爭光祖烈,真蓮海之楚翹,允支那之振趾矣。胡容紊其緒乎?志法嗣。
妙空派
第一世
悟玄

雲南富民人

號妙空

初出家于靈芝寺

□公舉主茲寺

第二世
周瓚

仁和人

號大雄

第三世
洪宗

桐廬人

號茂林

第四世
普通

崇明人

號瑞峰

第五世
廣賢

仁和人

號萬玉

廣淨

錢塘人

號敬川

第六世
宗憲

仁和人

號蓮臺

第七世
宗相

仁和人

號存白

勤慎有幹

拮据修葺

時論歸之

第八世
慶文

仁和人

號敬如

第九世
通恩

烏程人

字楚元

第十世
玄泰

烏程人

號?宇

第十一世
祖心

海鹽人

字無□

第十二世
清慧

仁和人

字自明

第十三世
淨信

海?人

字潮音

第十四世
真秀

山陰人

易菴派
第一世
如通

諸暨人

號易菴

應舉入寺為初祖

修建本寺

後修建靈隱及嘉禾東塔

天台國清諸寺

寂于國清

大冢宰五臺陸公為之銘

第二世
性震

崇德人

號太空

第三世
海龍

仁和人

號清禹

第四世
寂淮

崇德人

數立法嗣皆夭

以無際同出臨濟宗

遂立無際七世孫照微為嗣

是為第五世

後微又以本支孤露

復歸

而立徒普瑩繼其宗

第五世
普瑩

仁和人

號玉庵

第六世
通密

桐鄉人

號三玄

無際派
第一世
明慧

海?人

號無際

同易菴應舉為初祖

第二世
真安

錢塘人

號德輝

第三世
如昇

餘杭人

號鷲峰

第四世
性賢

餘杭人

號東泉

第五世
海德

錢塘人

號無盡

第六世
寂澄

錢塘人

號本源

恬靜寡言

兩山諸剎

屈指首推其戒行

禁足息交

衿紳望而加敬

第七世
照微

仁和人

號月印

初嗣易菴派

後歸本房

創復經閣

賚志早沒

眾論惜之

第八世
普瑩

嗣易菴後

普珏

歸安人

號廣漠

第九世
通密

嗣易菴後

通文

桐鄉人

早夭

第十世
湛深

桐鄉人

號徹如

第十一世
然定

桐鄉人

號止心

第十二世
法凝

錢塘人

號止水

倜儻有大志

承月印之緒

力為丕振

修寺志以垂不朽

第十三世
界金

海?人

號丈石

第十四世
方月

錢塘人

第十五世
廣生

海鹽人

字生之

西子湖每歲一遊,遊必旬月,凡十八遊。故於山之高者,林之深者,石之雋者,園之名者,寺之古者,彌不遍,最後而至高麗。高麗古而垂敝,寺僧止水於轆轤劫,謀一轉之,欲輯寺志以侈先朝之盛,令人興感。予曰:「是烏可鑿空為也?」曰:「有宋、元之碑碣在。」曰:「碑碣未易詳也。」曰:「有蠧蝕之記載在。」曰:「是爾一家言,未必愜眾耳目也。」曰:「有文獻之傳述,而小僧之隨筆收錄在。」予時正避暑經閣,檢而輯之。曰原始,括碑記之要領也;曰景物,攷邊幅之佳勝也;曰祖德,稽梵乘之薪傳也;曰檀那,標福利之因緣也;曰宮宇,備新故之豎造也。曰碑記,曰傳誌,曰雜文,則就寺所留遺者載之也;曰題詠,則姚、方二君訪求者居多,即其所詮次也。曰法嗣,則存白、止水所自為譜系也。既成冊矣,將謂予之不朽高麗乎?抑藉高麗以不朽乎?皆非也。止水之志堅、之力定,固已永劫不壞,而何有於予之筆?第循此志,擴而大之,延而久之,是在止水及止水之後嗣矣。崇禎改元中秋後一日,五湖李翥跋
慧因寺志附錄
宋慧因院教藏記
(文見寺志,不錄)
右碑在紹興府學二門北向,篆額已斷,存「因、賢、教、記」四字。字徑四寸、文十六行,正書徑寸。後有立石、書人姓名三行。是碑舊在杭州西湖慧因院,即今之高麗寺也。石工利其石,移至越中。今碑陰刻順治十年〈修紹興府學記〉。又西湖集慶寺前亦有一碑,半埋土中。錢辛楣詹事語何夢華為掘出之文與此同;惟字體甚劣,碑額又作正書,不知當日何以刻此兩碑也。兩碑皆有缺字,今叅校補全。撰文者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進士第一。本傳載:元祐中,厯秀、襄、河陽、曹、蘇州,加集賢院學士。復以待制知揚、廬、宣、穎州。此碑系銜:朝散大夫、提舉洞霄宮、護軍、吳興縣開國男,皆史所略也。唐之問、文勳事跡皆無攷。勳銜: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此避英宗諱,改「簽署」為「簽書」爾。蒲宗孟,閬州人。元豐八年七月,以大中大夫、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嘗集錢塘詩,自宋、齊以來至元豐間,凡三千餘篇,為三十卷,行於世。元祐二年十一月,徙知鄆州。見《咸湻臨安志》。
宋高麗寺蠲免劄付碑
九月三十日奉聖旨,慧因教院應諸官司試院并指占,並永與蠲免。(小字正書)
右劄付慧因教院。湻熙元年十月一日。(大字正書,印,文不辨年月,下有二押)
行在尚書禮部(大字正書)
准湻熙元年九月三十日,敕中書門下省,九月三十日奉聖旨,慧因教院應諸官司試院并指占,並永與蠲免。奉敕如左,牒到奉行。前批十月一日申□□禮部施行,仍□□□□□須至指楎。(細楷書四行)
右帖慧因教院仰照會。湻熙元年十月日。(大書正書,印一,文不辨)
官押(大字正書)
右在慧因寺,碑凡二列。上列可見者四行,下列八行。是刻漫漶過半,僅存前後大字。以碑陰證之,此持住僧惠高之請也。至七年,講師清素并序厯朝恩渥而刻諸石。此劄付亦刻于是時,諸志乘皆未之載。
宋高麗寺劄付碑陰記
國家累聖相承,專用仁厚。凡可以教民□□□□者,必發揚□顯之。雖淨居老子之說,有所不廢。臨安府南山慧因教院始□禪□。元豐八年有法師淨源講學,戒行名聞外國,高麗嘗遣僧□義天航海請授經旨。神宗皇帝可其奏。既歸,以□□國王以其母命,□金書《華嚴經》乞置之源師所居,以報國恩。於是其徒乞改慧因為十方教院。得旨許之,而賢首之教大□。□□靖國元年,高麗遣使□徽宗登寶位,附白金千□□兩,請造華嚴□□佛。□□□□□□□行主之歲與剃度,朝廷又許之,而寺宇□□。聖上龍興,主僧惠高累□宣對,乞追述前朝之意,永免官司指占,上亦許之,而□聽益孚。湻熙七年,住持講師清素以名行被選,講席興盛。凡稽首受教于坐下者日數百人,遷善遠罪者日益眾。於是清素願以所得聖旨,刊之于石,求文以記歲月。□為之序,累聖化民之意,無所不用其至,以告于後。五月日,通直郎、軍器監丞周必正謹書。
右在法雲寺,正書十八行,行三十字。按慧因寺志吳越王建,初稱「慧因教院」。宋元豐八年,高麗國王子僧統義天入貢,因請從院僧淨源,詔許之。俗呼「高麗寺」今名「法雲寺」。
宋高麗寺觀音放光瑞相殘碑
高麗慧因觀音大士放光瑞相。
□先君澹軒,(闕)菴□華嚴為□(闕)男□實嘉定(闕)。先君享年五十,(闕)十八日病革之際,(闕)瞑目後焚香敬誦,(闕)□□敬奉遺訓,日□(闕)麗首,逢行者知講師(闕)法堂東側,觀音菩薩(闕)觀音云:傳語和尚,人□(闕)光矣。急白講師申聞,□(闕)籤恐山門他故,因此有(闕)徹喜形眉間,方稱述行(闕)。詰朝集眾,再禱籤得吉開(闕)到□□所居修□□□就求(闕)其事□□菴歸寂,因循至(闕)旨茲山聞感應事,□然興歎。(闕)之餘直述始末以記歲月云。(闕)解進士盛□□百拜謹記。□□□□淮西置使司(闕)□賜□智□□□敕差住持(闕)。
右在法雲寺,正書二十一行,碑斷,存上截,存十餘字,篆額十二字,下刻觀音放光像。是碑存字無幾,大約澹軒之子為親資福,忽遭觀音放光,免解進士盛某為之記也。進士名闕。《萬厯府志》作「盛度」。「菴」上闕字,明潘晟《重修慧因寺記》作易菴,謂?宗朝有易菴禪師,闡揚大乘;御書「易菴」二字賜之。
宋高麗寺尚書省牒碑
尚書省牒(行書)
前住持平江府華嚴寶塔教院僧清遠(行書)
牒奉敕宜差住持臨安府南山高麗慧因教寺,牒至準敕,故牒。(行書)
寶慶三年正月日牒(尚書省印,行書)
參知政事薛押,少師右丞相魯國公押。(行書)
尚書省牒僧清遠(尚書省印二,行書)
臨安府狀。准尚書省批送下南山高麗慧因教寺知事僧慧機狀:「本寺住僧如訥已於捨貳月貳拾伍日歸寂切緣。本寺目今期懺在即,難以久缺住持。乞付臨安府下諸山,公定期集有道行講人,前來住持。」後批送臨安府,公定五名,申尚書省。本府除已遵稟指揮,送僧司集諸山,公定五名申府去後。今據僧司申繳,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住持僧思義等,申集諸山禪講,就上天竺寺白雲堂雲集,公定期集。□僧清遠等五名:一□住持平江府吳江縣華嚴寶塔教院僧清遠;一見住持紹興府□□□□教寺僧如介;一前住持嘉興府華亭縣□□教院僧懷□;一前住持紹興府如意教院僧宗□;一見住持嘉興府□□□福教院僧□果。其□僧各有道行,堪充于內點差前去住持。思義等同諸山禪講,保明是實,乞備申施行。本府據申述,合行具申朝廷施行。伏候旨揮。正月貳拾參日,奉聖旨依□僧清遠,今尚書省出給敕牒。(楷書十三行)
付南山高麗慧因教寺,寶慶叁年正月貳拾叁日。(大楷字二行,尚書省印一)
少師右丞相魯國公押封(尚書省印二)
右在法雲寺,凡三列,三十行。此寶慶三年牒,清遠為高麗慧因寺住持也。此牒最為詳盡。由本寺知事申府,下諸山定指揮僧司再就上天竺寺白雲堂雲集公定,申朝廷候旨揮下,尚書省出敕牒付本寺焉。白雲堂,上天竺寺坐白雲峯故名。莫考厥初,至辨才法師重建。
宋高麗寺尚書省牒碑
尚書省牒(大字行書)
前住嘉興府東塔廣福教院傳賢首宗教僧如介(小字正書)
牒奉敕宜差住持南山高麗慧因教寺,牒至準敕,故牒。(大字行書)
紹定四年拾壹月日牒(小字行書,尚書省印)
參知政事鄭押,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薛,少師右丞相押。(大字行書)
尚書省劄(小字正書)
臨安府狀,准尚書省批送,下南山高麗慧因教寺知事僧可衷狀:「本寺昨緣主僧指堂講師,自六月十四日順寂之後,見狀申明,伏蒙指揮。今皋亭寺主僧清杲保明道樞等五名公狀,即賜點差一名,前往住持。」後批南山慧因教寺□事可衷等,□案□皋亭主僧清杲舉保道樞等五名,□□即賜點差一名前來住持事。□月二十五日臨安府行下集諸山□□伍名,申尚書省本府□僧□□□□□□□□□□□□□□□□□□□□□□□□□□□□□□靈感□□□寺僧思義等狀,□從指揮關集諸山禪講,就上竺寺白雲堂公舉到住持。本府崇先教寺僧清杲、前住嘉興府常□教寺僧□覆、前住嘉興府廣福教寺僧如介、見住平江府寶塔教院僧師□、見住嘉興府□□教院僧妙常共伍名,各有道行,眾所推伏,堪可點差前去住持,為國焚修,祝延聖壽。思義同諸山保明是實,乞備申尚書省施行。伏乞證會,施行申□。拾壹月拾貳日,奉聖旨差如介住持南山高麗慧因教寺令尚書省出給敕牒。(細楷書十一行)
右劄付南山高麗慧因寺,紹定肆年拾壹月拾五日。(小字正書,尚書省印)
少師右丞相押封(大字行書)
右碑在法雲寺,凡三列,二十九行。此紹定四年,牒賢首教僧如介住持高麗慧因寺也。此牒與寶慶敕大略相同,惟令皋亭寺主僧清杲保明道樞等不由府定,是當時體制間有出入也。
開府儀同三司.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集賢院使領會同館事.吳國公杭州高麗惠因教寺歲閱藏經記
釋大訢
佛于天下,咸所尊事。或謂福以倖求,禍以苟免,而佛可謟也。庸詎知佛之道多方,有大焉、有小焉。夫大臣之事佛也,志與道合、元默寡欲;澤下於民之謂施,勘定禍亂之謂慈。不儌生、不畏死,若唐顏真卿、宋富弼、范仲淹是已。其有窮土木、靡金帛,厲民以要福利者,非佛意也。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別不華公,相繼為江西、江浙、湖廣行省左丞相,惟曰:
自富貴以訖有家,予曷報于君親恩?欲風動于民,率之以忠孝,莫若善事佛。先是,以幣金千定施杭十大寺,使咸以子母相生。歲取其什一給其費,以月第之,各閱經一藏。延祐四年,又自武昌寓二百定,以歸興元、惠因二寺。通前為十二藏,月閱之,歲周而更始焉。慧因寺受金最後,以冬季藏事。必肅必恭,圖久勿隳,爰琢堅石而刻之。辭曰:
維西有聖覺道尊心[宴-女+六]萬物觀化元搜括么麼無遺言有作緝之富以文
疇裨津筏惠墊昏赫赫左相為雄藩
匪儌匪媚忠孝存曰覺有訓徒之勤畀之金繒期勿諼拜稽萬壽奉我君
爰有親兮思孔殷高峯之陽湖之源
考擊鐘鼓播令聞尚其似之伊後昆
謹按《南巡盛典》:法雲寺在赤山,舊名慧因禪院。宋元豐時,僧淨源居此。疏釋經義,傳播遠域。有高麗國王子以金書《華嚴經》三百部,并捨經閣之資,附貢舶以進,因呼為「高麗寺」。寺前為慧因澗。乾隆二十二年聖駕臨幸,賜名「法雲寺」。今則龍象已虛,不留一礎。余偶得寺志,尚是明本。題詠中,如:徐時泰、項士昌、方相卿、毛文龍、方新、金門鑰、周自稷、黃克儉、魏介、姚二煜諸人,乾隆間,吳志上允嘉輯《武林耆舊集》,號稱賅博,均不載一詩。是此志,吳先生亦未嘗寓目。傳本之孤,益可見矣。余願藉志留寺,亟為梓行。且檢阮文達《兩浙金石志》,宋時《蠲免劄付碑》、《劄付碑陰記》、《觀音放光瑞相碑》、《尚書省牒》兩碑。文雖殘闕,究為寺中掌故。又《蒲室集》有《歲閱藏經記》,志亦失採,因附刻於後而記其緣起云。光緒壬午六月十九日,丁丙謹識
上一卷: 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第十一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