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武林理安寺志 第四卷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四
田畝
虎林名剎每擅幽巖絕壑之奇,而理安尤邃密,高僧雲衲飛錫者爰止其地。然厥初肇造精藍,梵放高閒、齋廚岑寂,操瓶持缽常困屢空。及我朝聖祖皇帝宏啟福田,既頒內府金俾新靈宇,復以錢塘秀水膏腴若干畝賚寺,于是給園多士羣饌伊蒲,香界四天徧聞金粟。大哉皇仁!施洽眾有,古今檀捨之隆未或臻於斯極者也。故謹條其疆畝,錄之如左。其他凡所裒益亦附見焉。志田畝。

坐落杭州府錢塘縣城西二圖十八澗地方:
騰字二千七百號石山(一十八畝四分八釐三毫)
騰字二千七百一號石山(二十四畝六分二釐五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號石山(二十七畝四分七釐四毫)
騰字二千七百四號石山(二十四畝一分零九毫)
騰字二千七百五號石山(六畝二分六釐八毫)
騰字二千七百十六號石山(五十三畝八分二釐七毫)
騰字二千七百十三號石山(四畝正)
騰字二千七百十四號石山(十畝一分九釐六毫)
騰字二千七百十五號石山(八畝正)
騰字二千七百十八號石山(七分一釐)
騰字二千七百十九號石山(三十四畝零七釐一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號石山(二十五畝三分三釐七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一號石山(七畝八分五釐五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三號石山(七畝一分四釐四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四號石山(十二畝二分)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五號石山(二十一畝七分零二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六號石山(十七畝八分七釐五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七號石山(八畝七分六釐九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八號石山(十七畝一分四釐八毫)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九號石山(十二畝二分五毫)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號石山(七畝三分)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一號石山(三十三畝零三釐二毫)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二號石山(二十三畝零七釐六毫)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三號石山(一畝六分六釐三毫)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四號石山(三十四畝二分八釐四毫)
騰字二千七百三十五號石山(二十五畝一分七釐五毫)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二號石山(六十畝九分三釐八毫)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三號石山(十八畝零一釐)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四號石山(三十二畝五分七釐三毫)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五號石山(八畝零八釐)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六號石山(二十畝三分五釐三毫)
騰字二千七百四十八號石山(十畝正)
騰字二千七百五十一號石山(八畝零八釐)
騰字二千七百九十九號石山(十六畝零七釐八毫)
騰字二千八百二十七號石山(十三畝一分五釐六毫)
騰字二千八百三十號石山(三畝七分二釐四毫二絲)
騰字二千八百三十二號石山(五畝六分六釐七毫)
騰字二千八百三十三號石山(十三畝九分九釐)
騰字二千八百五十七號石山(五十二畝三分三釐八毫)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六號石山(十六畝三分八毫)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八號石山(六十畝四分三釐八毫)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九號石山(二十四畝一分)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號石山(三十五畝八分八釐八毫)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一號石山(六十二畝一釐五毫)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二號石山(十九畝零六釐七毫)
同號石山(十五畝八分)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三號石山(三十八畝正)
騰字三千一百五十七號石山(三畝七分二釐四毫)
同號石山(五畝零九釐三毫)
同號石山(十畝一分九釐七毫)
同號石山(三畝二分)
騰字三千一百五十八號石山(四畝七分八釐三毫四絲)
騰字三千八百三十一號石山(二十畝六分二釐五毫)
體字一千三百零四號石山(九畝四分四釐四毫)
坐落徐村地方:
騰字一千零九號石山(九十畝九分五釐八毫)
傷字八百九十二號土山(一畝五分)
傷字一千一十五號石山(三十九畝)
傷字一千一百一十號土山(二分零七毫二絲九忽)
傷字一千一百一十二號土山(一畝二分)
騰字二千七百零三號土山(二畝六分四釐六毫三絲)
騰字二千七百十七號土山(二畝七分三釐七毫)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五號土山(六畝八分八釐)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八號土山(二畝正)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九號土山(二十二畝四分四釐七毫)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一號土山(一畝九分)
羌字三千九百七十四號土山(十九畝六分九釐八毫)
體字一千三百五號土山(十畝二分三毫)
以上共石土山一千二百六十七畝六分零一毫六絲九忽。
內石山五百六十一畝三分六釐一毫二絲,係康熙五十一年迦陵音禪師奉帑金置。其餘七百零六畝二分四釐零四絲九忽,皆明季以來各住持募檀信所置。

坐落嘉興府秀水縣伏禮鄉下扇三圖:
列字三十三號田(三分八釐)
列字三十四號田(一畝二分)
列字三十五號田(一畝九分)
列字八十三號田(二畝九分五釐)
列字八十四號田(一畝九分)
列字八十五號田(六畝二分)
列字八十六號田(三畝八分)
列字一百六十三號田(一畝)
列字一百六十四號田(一畝)
列字一百九十三號田(三分)
列字一百九十四號田(五分)
列字一百九十五號田(二分)
列字二百零九號田(八分)
列字二百三十號田(一畝)
原字二百九十號田(一畝九分五釐七毫)
原字二百八十九號田(二畝九分六釐二毫)
宇字七百五十六號田(五分五釐八毫)
宇字七百五十七號田(一畝四分二釐五毫)
黃字二十號田(四畝四分二釐四毫)
黃字二十一號田(六畝三分一釐七毫)
黃字一百九十五號地(七分五釐)
黃字二百四十八號地(五分)
黃字二百四十九號田(八分)
黃字二百五十號田(一畝二分)
黃字二百六十四號田(一畝五分)
黃字二百七十五號田(三畝四分)
黃字二百七十六號田(一畝六分)
黃字二百八十一號田(七分)
黃字二百八十二號田(一畝)
黃字二百八十三號地(三分)
辰字八十八號田(一畝零五釐六毫)
辰字一百三十三號田(七分九釐四毫)
辰字一百三十四號田(六分三釐)
辰字一百三十五號田(五分一釐)
辰字一百三十六號田(一畝零二釐)
辰字一百三十七號田(八分零三毫)
辰字一百三十八號田(五分一釐)
辰字一百四十二號田(五畝零八釐九毫)
辰字一百四十三號田(一畝四分五釐五毫)
辰字一百九十五號田(四釐二毫)
辰字二百號田(三分一釐)
昃字一百八十五號田(三分四釐四毫)
昃字四百一十六號田(一畝八分零五毫)
以上實在田計共六十七畝八分,係明季法雨大師與國初箬菴禪師置。
四明戴澳:藏閣僧田疏
理安寺廢久矣,佛石大師趺坐蘿藋中與猛獸爭所者十餘年,始有感其異而為之立精舍者。三十年來憑林起棟,即石成基,堂殿、廚廊略已完葺;顧獨缺一藏經閣。師故可以無祖,何必有經?師故可以正法眼藏,作法王行祕書,何必有藏經閣?然今之勝流高衲至湖上而尋放杖落屐之處,則必首理安寺。且不無夢聽南澗之午鐘、魂洗松巔之法雨者,知皈嚮師耳!知有師,因知有理安寺;有理安寺,自不可無藏經閣。至法侶雲集,寧當借飯香?上古有捨身為法者,各隨願力,使藏經有閣、飯僧有田,其於功德亦遠矣。
楊師孔:募藏閣僧田疏
大藏千百億萬言,不知藏在何處?裂綿泥金、潢楮繡墨、橫畫豎捺、左圈右點,不知是字跡?是真詮?是糟粕?試問大師:支傘獨坐空山時,雪片堆眉、冰花盪胸,還有是莊嚴景象?還有意放開、有意藏匿?還知自家饑寒?還知他人饑寒否?若還有知,境隨心滅;若還無知,法自道生。道人試為師下一轉語:藏大藏以醒大千眾生、同耀光明,畢竟藏無所藏;種福田以飽大千眾生、同滿厭飫,畢竟饑無所饑。依然支傘獨坐、雪堆眉、冰盪胸時也!由前直是拿得進來,由今直欲放將出去,原于師一毫無罣礙也。有大善知識,自生懽喜。
黎元寬:募置齋田疏
余昨自長安邸居,炎暑煩苦、奔走空乏中,心致不樂;乃從某聞佛石上人名則大爽然。既而詳其所為開拓理安寺功德,以枯坐得之,視余之勞勞於炎暑煩苦、奔走空乏中而求之者,所就倍萬;則不獨自失其故,而且若有進焉者矣。據此一時一心,覺已直透頂宗,無復退轉,豈不善哉!無何而以督榷至浙,一官之苦又有浙之長安矣。爾時即不得遂其初,聞佛石名而大有開悟之心,然試一往觀,以堅其信、實其所聞,則亦易易也。乃五閱月竟不得往;五閱月後往,又因聞子將、仇聲之為之從臾,非然,幾於忘佛石也。此可見余之為善而不果者。余之為善而不果,獨此也哉?佛石乃出其詩若干及理安緣起以相示,較昔之聞而爽然而且若有進焉者,更覺親切焉。於是余思為功德于佛石,而佛石則以募建藏經閣并置齋田屬余題辭,於是余慨然任之。非此時即能勇於為善,將以志其不果之悔也。予之所當悔者獨此也哉?乃發心于五月,而至于十月始弁一言,則悔後而又得不果焉。夫余之不果於為善而悔,悔而復得不果者,又獨此也哉?余時司竹木,則於藏經閣猶力所可支,非期乎獨力,亦乘其易勸也。大藏非中國有,而且玄奘能往,鳩摩能來,況已有經而特謀其藏,力可眾支而加之以勸,豈有不欣然從事?意者人之為善而果不待於悔,或悔而不終於不果,其善心猛力固有出於予上者乎!
沈洵:齋田碑記
蓋自一花拈示,獨衍心傳;異草誕生,聿興人瑞。斯固先民之絕軌、至聖之神機,不可以巧力求、不可以心知測也。故有教無類,雖開廣大之門;而得意忘言,遂息階梯之徑。若其紹述有人,津梁攸濟,宏敷至教,大庇來茲,厥功茂矣,能無傳乎?然而寶林勝地,兆始發於香流;祇樹精藍,功實繇於金布。是以招提異境,自有奇因;瓶鉢生涯,尤資檀施。業無微而不著,德有善而必彰,固當此垂觀聽、永立勞規者也。茲惟佛石大師行潔冰霜,德涵江海;宗風玄暢,遠承嵩少之源;詩律清新,無異石門之響。肇迹錢塘,徧參名宿。年纔髫齔,已悟空玄。始依雪浪之座,響答無遺;繼登紫柏之壇,機緣遂契。親承密印、大闡幽微,得最上乘、開正法眼。遂乃振錫南旋,別開殊境,止足於武林南峰之十八澗。一笠相隨,隻身遙寄;蔭松成蓋,藉草為茵。蔽荊棘於中林,殉肌膚於猛鷙。志動神靈,感均異類。遂使威慈被物、鳥獸咸馴,盛德生輝、山林增蔚。夫國一開基於雙徑而龍遜其居,誌公卓錫於潛山而鶴移其處。以古方今,信不誣矣!迨至樵採傳聞、野人餽食,固已歷盡風霜、代遷時序。既而緇素景從,始搜榛莽;遂平沙礫,爰立茅茨。初作維摩之室,嗣開禪誦之堂。因高就遠、復古崇基,雲擁江流、星羅越甸。廻崗復岫之際,倏爾殊觀;息心了義之徒,於焉雲集。禪師厭棄塵囂、絕跡城市,貞心苦節,自始至今,蓋四十餘年矣。爰有秀水縣杮林鄉普濟菴道者、周普牟等皈依投誠,捐資作供。思悠遠之圖,立常住之業。辛勤轉募,積累成功。或施自縉紳、或集從緇侶。彼以捨來,此以慈受。遂得齋僧田若干,為理安下院。續有楊居士等同心立社,纘繼前修,捐產助銀,復置齋田若干畝,係某都某圖。耕耘斯在,農安甸服之居;道里非遙,歲輸仁者之粟。遂使山中習靜,終賴安閒;松下清齋,不需行乞。又有秀水縣王明府給之符牒,免其差徭,大裨能仁,永為成式。猶慮功積而名湮、世遠而義晦,用利貞石,載此蕪詞;庶使善行顯聞、令模無替云爾。
順治四年秀水免差徭帖
嘉興府秀水縣為懇恩照舊優免以安禪修事。據理安寺僧普乘呈稱:「本寺係歷代諸祖創立叢林,現居宗匠接衲傳流。向蒙本郡鄉紳、吏部金太僕曹洎諸善信捐資,置買常住齋僧田六十九畝七分六釐,坐落杮八都上九冊,立戶辦糧,閱歷多年,俱經優免,照帖石碑可證。茲值熙朝鼎定、雨露方新,懇乞恩照舊例,仍前給帖優免,庶寺無戶役之煩,僧安禪誦之業」等情前來。據此為照理安古剎雖隷於武林,常住齋田仰給于禾郡;第焚修衲子奚堪當雜泛差徭?而萍集禪和,似應與殊恩優異。本縣培此福田,眾各安心淨業,合行給帖付照,為此帖付本僧收執。所有本寺常住齋僧田六十九畝七分六釐,仍舊戶立該圖辦糧,其餘里役差徭,照例一體優免,永為遵守。須至帖者。
順治四年七月十二日給
坐落嘉興府秀水縣零宿鄉上扇十六圖,田號開後:
列字六十七號田(一畝九分)
列字六十八號田(一畝六分)
列字六十九號田(一畝)
列字一百六十二號田(一畝)
列字二百零九號田(一畝)
列字二百四十九號田(四畝一分五毫)
列字二百五十號田(四畝一分三釐)
黃字八十二號田(三畝三分)
黃字一百九十四號田(二畝八分)
黃字二百零八號田(三畝三分)
黃字二百一十一號田(二畝八分)
黃字二百一十二號田(一畝五釐六毫)
黃字二百二十號田(一分)
黃字二百二十一號田(一分)
黃字二百二十二號田(二分)
黃字二百二十三號田(八分)
黃字二百二十四號田(六分)
黃字二百六十二號田(一畝一分八釐)
黃字二百六十三號田(二畝一分二釐)
黃字二百六十六號田(五畝)
黃字二百六十七號田(五畝四分五釐)
黃字二百七十一號田(四畝六分)
黃字二百七十二號田(二畝六分)
辰字一百八十二號田(六分二釐六毫)
辰字一百八十三號田(二畝四分七釐七毫)
辰字二百三十七號田(八釐四毫)
辰字二百三十八號田(一畝五分八釐五毫)
辰字二百三十九號田(一畝五分一釐三毫)
東南律字五十七號田(一畝三分)
東南律字五十八號田(二畝二分)
辰字二百五十三號田(三畝正)
辰字二百五十四號田(三畝正)
以上實在田計共六十六畝二分,係康熙年間迦陵音禪師奉帑金置。
列字六十七號田(一畝)
列字六十八號田(一畝)
列字四百四十五號田(四畝)
列字四百四十七號田(二畝四分)
黃字圩(係理安寺下院,菴基在二百九號內。)田(一分五釐)
黃字二百零九號田(一畝零六毫)
辰字二百五十五號田(三畝正)
辰字二百五十六號田(三畝正)
以上田十五畝五分五釐六毫,係迦陵禪師為蘇州府吳縣夢庵禪師塔院所置。
坐落杭州府錢塘縣上四鄉,田號開後:
騰字二千八百八十七號田(四分二釐四毫)
食字五百八十一號田(一畝三分)
食字五百八十二號田(一畝八分五釐)
化字五百三號田(二畝零七釐二毫三絲)
被字五百三十六號田(三畝二分五釐)
被字五百四十一號田(三畝二分五釐)
草字五百七十七號田(一畝一分二釐)
草字五百七十八號田(一畝五分二釐)
草字五百八十號田(四畝九分七釐二毫五絲)
草字五百八十二號田(一畝三分六釐)
草字五百八十三號田(三畝九分零六毫四絲)
草字五百八十四號田(二畝一分)
草字五百八十八號田(一畝七分九釐四毫)
草字五百九十號田(一畝九分四釐七毫)
草字六百一十七號田(一分五釐)
草字六百二十號田(二畝三分五釐二毫)
方字一千七百零四號田(二畝六分四釐二毫)
方字一千七百一十號田(一畝六分七釐五毫)
身字七十二號田(一畝二分六毫五絲)
身字一百六號田(二畝五分八釐九毫五絲)
身字一百一十號田(一畝三分七釐五毫六絲)
身字二百三十六號田(二畝零六釐)
身字二百三十九號田(六畝四分九釐)
身字二百四十號田(二畝一分五釐七毫五絲)
身字二百四十一號田(一畝零六釐二毫)
身字二百四十二號田(一畝零四釐八毫一絲)
身字二百六十九號田(一畝二分三釐五毫)
身字五百六十四號田(三畝七分八釐五毫七絲)
身字五百九十六號田(三畝七分八釐)
身字八百一十二號田(一畝七分七釐二毫)
身字九百二十七號田(一畝五分)
身字一千二百三十六號田(二畝七分一釐五毫四絲)
身字一千二百四十號田(二畝七分九釐一毫三絲)
身字一千四百三十八號田(二畝零一釐五毫一絲)
身字一千五百七十九號田(一畝六分三釐六毫)
身字一千五百八十號田(二畝三分三釐七毫)
身字一千六百四十五號田(二畝七分二釐)
身字一千六百六十九號田(二分八釐)
身字一千六百七十五號田(九分)
身字二千二百一十二號田(一畝正)
身字二千二百二十八號田(三畝四分九釐三毫一絲)
髮字一十三號田(三畝五分三釐)
髮字四十二號田(三畝五分二釐五毫六絲)
髮字四十四號田(九分八釐九毫七絲)
髮字一百七十一號田(一分八釐四毫七絲)
髮字一百八十七號田(二畝正)
髮字二百二十七號田(六畝九分六釐三毫一絲)
髮字二百三十五號田(一畝八分四釐)
髮字二百三十六號田(二畝一分四釐六毫三絲)
髮字二百四十五號田(三畝六分零二毫一絲)
髮字二百四十七號田(二畝二分二釐八毫三絲)
髮字二百五十七號田(二畝四分五釐五毫)
四字五十五號田(八分七釐八毫四絲)
四字四百二號田(三分四釐七毫)
四字六百五十五號田(三畝二分六釐八毫)
同號田(一釐四毫五絲)
四字六百九十九號田(六分零毫六絲)
四字七百號田(三分四釐三毫五絲)
四字二千六百七十三號田(五分六釐九毫五絲)
四字六百八十一號沙田(三分六釐)
以上共田一百二十二畝六分九釐八毫五絲,係迦陵音禪師康熙五十一年奉帑金置。
坐落徐村
傷字一百九十九號田(一畝一分四釐七毫)
傷字二百六十一號田(五分一釐七毫)
傷字二百八十三號田(五分一毫五絲)
傷字三百五十五號田(二畝九分八釐九毫八絲)
傷字三百五十七號田(一畝八分一釐五毫)
傷字三百五十八號田(五分七釐七毫三絲)
傷字三百五十九號田(七分七釐九毫一絲)
傷字三百六十號田(一畝七分四釐五絲)
傷字三百六十二號田(二分八釐九毫八絲)
以上共田一十畝零三分五釐七毫,係箬庵問禪師崇禎十二年置。
坐落仁和縣似蘭一圖,田號開後:
若字七百六十七號田(九分七釐)
若字七百零六號田(一分)
若字七百六十四號田(二分)
若字七百六十五號田(一畝二分九釐)
若字七百六十六號田(二畝一分一釐)
若字七百六十八號田(一畝三分四釐)
若字七百六十三號田(五畝八分三釐)
若字七百六十二號田(一畝二分九釐)
若字七百六十九號田(二畝零六釐)
若字七百七十三號田(五分)
若字七百七十號田(一畝一分六釐)
若字七百七十四號田(四分九釐)
若字七百七十五號田(四分八釐)
以上共田一十九畝七分八釐,迦陵音禪師康熙五十一年置。
坐落二十都廿二圖青石大王廟地方,田地開後:
辭字三百零一號田(六分八釐)
辭字一千一百四十九號田(七畝六分三釐六毫)
言字八百七十號地(一畝四分六釐六毫)
辭字一百四十六號地(三畝零八釐)
言字三百號地(二分八釐)
言字四十九號地(一畝一分六釐九毫)
以上共田地一十四畝三分一釐,迦陵音禪師康熙五十一年置。
坐落蘇州府吳江縣二十一都
焉字圩田九畝三分
箬菴問禪師順治十五年置。又田一畝,懶石禪師置。理安收息代完眠雲室錢糧。

騰字四百九十號地(九分三釐四毫八絲二忽)
騰字四百九十一號地(一分三釐一毫二絲)
騰字二千七百零三號地(六分六釐六毫七絲)
騰字二千八百七十九號地(四畝一分二釐)
騰字二千八百九十四號地(一畝零七釐九毫六絲)
城西一圖:
雲字四百六十六號地(八分零二毫)
雲字四百六十七號地(二分四釐一毫)
雲字四百六十九號地(四分二釐)
定北五圖:
傷字六百十四號地(一畝九分三釐八毫一絲)
下扇四圖:
王字四百三十五號地(二分五釐)
王字四百四十三號地(一畝九分九釐二毫)
王字四百五十二號地(一畝二分一釐五毫)
以上共地一十三畝七分九釐零四絲二忽,明季以來各住持置。

化字五百七十三號蕩(二釐五毫)
化字五百八十七號蕩(八釐)
身字一百七號蕩(三分七釐七毫七絲)
身字一百九號蕩(二分)
身字一百四十二號蕩(二釐)
身字二百一十九號蕩(五分)
同號蕩(五分)
身字二百七十號蕩(一分四釐)
身字五百六十三號蕩(一分八釐五毫五絲)
身字五百八十四號蕩(三分)
身字七百號蕩(一分三釐)
身字八百一十號蕩(一分五釐九毫五絲)
身字一千二百二十七號蕩(一分八釐)
身字一千二百五十七號蕩(二分八釐)
身字一千四百二十八號蕩(二分)
身字一千四百四十一號蕩(四分六釐八毫五絲)
身字一千五百七十五號蕩(三分五釐)
身字一千六百四十七號蕩(四分五釐)
身字一千七百五十八號蕩(五釐)
身字二千二百一十四號蕩(五釐)
髮字四十六號蕩(四分八釐)
髮字二百號蕩(二分)
髮字二百九號蕩(一分九釐)
髮字二百二十五號蕩(五分九釐九毫三絲)
髮字二百三十一號蕩(一畝七分七釐一毫)
髮字二百八十一號蕩(三分)
四字六百五十六號蕩(三分六釐七毫五絲)
四字六百七十七號蕩(一分九釐七毫)
四字七百六十六號蕩(一分五釐)
草字四百八十二號蕩(三分)
草字四百八十六號蕩(二分三釐二毫)
草字五百七十六號蕩(四分七釐七毫)
草字五百八十四號蕩(三分)
以上共蕩一十畝零二分一釐,康熙五十一年迦陵禪師置。
騰字二千七百六號石山(五畝三分九釐六毫)
王字四百四十七號山蕩(一畝二分)
乾隆二十二年住持實月置。
坐落錢塘縣城西二圖方家塢: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一號石山(八畝)
騰字二千七百二十二號石山(六畝零五釐七毫)
以上共石山一十四畝零五釐七毫,乾隆五十九年住持達川置。
完糧數目
錢塘縣條銀三十二兩九錢三分一釐零七絲六忽,逢閏每兩加二分有零。完米一十六石有零八升六合九勺,逢閏每石加一升二合。
秀水縣條銀二十一兩四錢六分五釐,逢閏每兩加一分。完米二十二石零一升一合三勺,逢閏加共六斗。
仁和縣條銀五兩五錢二分零二絲,無米。
吳江縣條錢一兩零五分七釐,逢閏加銀二分。完米一石七斗,逢閏加數升。
(逢閏之年,先於一年加完米數,於閏本年加兌銀數。)
下院
秀水莊橋普濟菴,三楹兩進兩廂,崇禎二年法雨大師置。運船一隻,康熙五十一年迦陵禪師置。
清波門接引菴,三楹兩進兩廂,康熙三十五年獨超方禪師置。
松木場一枝菴,三楹三進兩廂,天啟六年法雨大師置。
當事禁約
藩司憲牌
署理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事、按察使、仍帶紀錄一次呂為懇憲賞飭收立僧戶以便輸納事。據具呈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稱:「切因杭城理安禪寺,僧眾焚修,素守清貧;今蒙王恩發帑差僧置買饍僧山田,以作永遠香燈。所買山田俱係錢塘秀水二縣,賣主零星不一,難以交納。切聞縣例,十年大造,方許過戶;但僧受王命,不便回覆。伏祈憲臺准飭該縣收歸僧圖,則輸納有戶、差糧得辦,庶僧得以回覆」等情,具呈到司。據此合行轉飭,為此仰縣官吏查照來文事理,即將理安寺佛堂僧閱宗、置買該縣地方饍僧山田,立即查明,收歸僧圖輸糧。仍具文申覆,毋違、速速。須至牌者。
右牌仰錢塘縣,准此。
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廿二日給
牌案(定限即日繳)
杭州府錢塘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二次董為懇憲賞飭收立僧戶等事。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奉署理布政司事、按察使、仍帶紀錄一次呂憲牌「據具呈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稱:『切因杭城理安禪寺僧眾焚修,素守清貧;今蒙王恩發帑差僧置買饍僧山田,以作永遠香燈。所買山田俱係錢塘秀水二縣,賣主零星不一,難以交納。切聞縣例,十年大造,方許過戶;但僧受王命,不便回覆。伏祈憲臺准飭該縣收歸僧圖,則輸納有戶、差糧得辦,庶僧得以回覆』等情,具呈到司。據此合行轉飭,為此仰縣查照來文事理,即將理安寺佛堂僧閱宗、置買該縣地方饍僧山田,立即查明,收歸僧戶輸糧。仍具文申覆、毋違」等情到縣。奉此合行清查,收歸僧戶輸納,為此牌仰該圖里冊,即將理安寺所買該里人戶、山田產畝,逐則查明,毋許隱匿。開列原丈細號,繕造清冊二本,刻日赴縣呈繳,以憑歸戶,纂算條糧,立等申覆藩憲。如敢舛錯遲違,定行按里差取。如遇大造之期,毋得藉例阻掯,致干未便。速速。
呈詞
具呈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為懇臺飭付總歸僧戶、畫一辦糧事。切有城西二圖理安禪寺,僧眾焚修,素守清貧。今蒙王恩發帑,差僧建造并置饍僧田產,以及承頂下院等項。因零星各處,一則難于輸課,兼之不便回覆王命,是以上年十二月開具呈藩司,請歸僧戶一總辦糧,已蒙送臺,恩蒙轉行各里造冊、查收歸戶在案。因前有四十年間,本寺用價契買安吉五圖二甲、楊縉賢田五畝,遵例投稅,未曾過戶。又有長壽五圖上三甲集福寺,于上年秋間,舊住僧并寺鄰,將本寺全戶丁產交頂理安承管。其糧課現今理安寺僧承辦,理應總歸一處,已免催科。伏乞縣臺、勅著城西二圖僧戶該書知照二里冊書,并算房該書,將戶下產畝照數開付僧戶,實為恩便。上呈。批該圖算書,查明推收歸戶,仍行知各該里冊書,收除明白可也。
牌案
杭州府錢塘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二次董為懇臺飭付總歸僧戶畫辦糧事,准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開前事前來。據此合行飭著付歸僧戶,除另檄知照外,為此牌仰(安吉五、長壽五。)圖(算房冊書)速將本圖(二上三)甲(楊縉賢戶下,徵田五畝。集福寺全戶人丁、田地、山蕩。)照依實在徵糧產畝,撥付與城西二圖理安僧戶,一處辦糧,毋許隱匿。開列原丈細號,繕造清冊二本,刻日赴縣呈繳,以憑查明,纂算條糧,立等彚冊詳覆藩憲,毋得藉詞故為掯阻。如敢舛錯遲違,定行差押究處不貸。
示詞
具呈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為懇憲給示護佛安僧、永垂不朽事。情因僧奉王命置買理安饍產,前為請歸畫一、過戶號冊,並立僧圖辦糧等事。呈禀藩憲,蒙送臺下,已蒙勅著各里開具細號清冊過戶,歸立城西二圖自運甲,寺糧按季全完。但僧係弱門,誠恐各里指稱派役差徭,滋擾寺僧,事未可定。伏乞仁憲賞示飭禁,使僧勒石。不但僧回覆王命,則緇流孱弱得以清淨焚修,而佛地常輝,實乃憲臺栽培之所致也。上呈。批給示。
示稿
杭州府錢塘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二次董為懇憲給示、護佛安僧、永垂不朽事。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初二日,准雍親王佛堂僧閱宗呈稱:「情因僧奉王命置買理安饍產,前為請歸畫一、過戶號冊,并立僧圖辦糧等事,呈禀藩憲,蒙送臺下,已蒙勅著各里開具細號清冊過戶,歸立城西二圖自運甲,寺糧按季全完。但僧係弱門,誠恐各里指稱派役差徭,滋擾寺僧,事未可定。伏乞仁憲賞示飭禁,使僧勒石。不但僧得回覆王命,則緇流孱弱得以清淨焚修,而佛地常輝,實乃栽培之所致也」等情前來。據此為查理安饍產乃王恩捐帑置買,現奉藩憲飭行勒石,在於城西二圖設立自運甲,令其完糧,僧俗不相干預,便得清淨焚修。誠恐無知里遞指派差徭名色,滋擾有干未便,合行示飭。為此仰住僧知悉,嗣後敢有前項借端滋擾者,許該住持據實赴縣指禀,以憑詳究不貸。
督憲委錢塘縣諭理安打七牌案
錢塘縣正堂、加三級王為遵憲整戒等事。奉總督大人那憲令:「照得本部院蒞任兩省,雖土豪光棍,業經密拏治罪,其遊方惡僧,未經考究是清是混,仰縣即請有名誌載古剎、誠實禪僧,擇壇打七參禪。自十月初三日起,共四十九日止,晝夜跑香,毋得墮玩。」奉此,照查本縣所轄地方,雖有誌載古剎,然慌唐游移者多。惟吾理安寺及雲棲二處,實係清淨焚修,毫無舛錯。今設壇于理安寺,打七參禪,仍請該寺方丈整壇督率,並傳雲棲寺當家監香;一面候大眾遵依,到日解赴大人面諭,考究釋教,取具不違,遵依送查。如違嚴譴。速速。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四
上一卷: 武林理安寺志 第三卷
下一卷: 武林理安寺志 第五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