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僧元淨外傳
附:宋僧元淨外傳卷目
卷上
於潛出家之所
杭州曾經住持之所
流寓
教祖
本師
禪友
弟子
繼起之僧
龍井法嗣
上天竺法嗣
卷下
真贊
東坡集.尺牘
道俗依仰
辯博
誦咒祛邪
書拒左道
緣契
問答
寄題〈龍井題名〉
元淨詩
著文
塔銘未刻石
復書〈龍井題名〉後
題名書後不入石
蘇軾乞塔銘
蘇軾致茶果
蘇軾紀夢
遺像
郡紳平塔
龍井得歙硯
手植山茶
嶺塢皆名蘇子
附:宋僧元淨外傳
(臣)汪孟鋗恭纂
卷上
於潛出家之所
於潛縣西菩山明智寺
《咸淳臨安志》:明智寺在縣西十八里波亭鄉。初,山之西有光亘天,現菩薩像,僧道志立茅廬其下。元祐間因建佛殿,遂名「西菩寺」。治平二年改今額。熙寧七年八月,蘇文忠公同毛君寶、方君武訪參寥、辯才,遂留西菩山留題。建炎間重修,秦少游之子湛為記。有清涼池、明月池、雙峯堂、滌軒、賢秀軒、西資閣、見山亭。又秦湛〈寺記〉略云:「於潛之西菩有光,屬天現菩薩像。其時僧道志茅廬其下,遂聚邑人之錢而廟佛焉。號西菩寺,實唐天祐中也。本朝改曰明智,今謂其山猶曰西菩。辯才既從此山行道,吳越山中之徒思踵其武,踴躍精進」云云……「明智以有道者之故棲,學佛者望之如仲尼之徒於闕里。其氣象景物又蓋境內,自於潛十有三里,至山之麓未及之五里上,松旁澗與道委蛇,仰可以蔭,俯可以鑑,循環曲折乃得平直。兩峯屹然如立長人、如獲居迎來,五老、九華未易伯仲。泉湧西巖之址,盛暑常寒;筒引錯落,遍於百室。是以居者忘出、遊者忘歸」云云……「自有此寺已數百年,土殞木壞、風雨入室,像設不嚴、威儀不成。雙峯既歸,未嘗有求。邑之富於力者,相率施所有,寺為之一新」云云……「余先人與辯才善,余兒時,先人對辯才語,必令旁侍;其高世之論,至今能記一一;而辯才物故,前先人十年。今龍井、天竺間,雲容山色或誨人愁,其能念先人乎?余每見來自吳越者,未嘗不問辯才門人何如,故聞『雙峯』之名久矣。杜門錫山之下,一旦,蒼頭告余曰:『門有道人,吳語而文。』亟出見之,乃常樂性禪師也;謂明智重葺,欲余為記,且曰:『先太史常為辯才記龍井,今記明智,非子可乎?』余不敢辭,雖然,雞鳳異調,大方之家豈不笑我!」
(謹案:秦觀為元淨作〈龍井記〉,而其子又為常樂作〈明智記〉,亦宗門嘉話也。《咸淳臨安志》載記文,本係節錄,今從之。又釋居簡有〈西菩造五鳳樓疏〉,註云:「辯才、參寥受業寺」,則參寥亦出家西菩矣。蘇軾有〈遊西菩寺詩〉,王註:「於潛圖經,毛君寶同尉方君武與東坡,於熙寧七年八月廿七日同遊西菩山明智院,石刻存焉。」)
杭州曾經住持之所
上天竺靈感觀音院
《咸淳臨安志》嘉祐末守沈禮部文通,以為「天竺」起於司馬晉,時逾七百載,而觀音發迹西峯甫及百年,遂分為二,所謂「上天竺」也。大士以聲音為佛事,非禪那所居,即謝去。住持智月以辯才法師元淨為其主,仍請於朝,以教易禪,賜名「靈感觀音院」。時曾魯公公亮為相,實奬其事。既而蔡端明襄出守,魯公以錢十萬為扁,委蔡公為書之。蓋魯公慶歷間道杭,同行僧元達,至天竺瞻禮。途中見衣素婦人謂達曰:「上座同曾舍人來耶?舍人五十七入中書。」語訖,無所見。已而如其言,事具石刻。元淨乃益鑿山闢地,增廣殿宇。魯公又以經五千二百三十卷遺元淨西廡為藏。
又肅儀亭,辯才建,蔡襄名。
(謹案:蔡襄名者為「肅儀」。《上天竺山志》云:「郡守蔡襄有銘,不存」,蓋誤以名為銘。)
《上天竺山志》:「山門橋在上竺山門外、中竺天正殿前。橋右,宋時辯才重建雪坡亭。東坡訪辯才法師,適雪霽,搆亭厓下以紀其勝。夜講臺,治平中辯才淨法師演說無倦,嘗謂鬼神少威德,則不敢隨眾晝聽,乃為夜分講經,故名。莫考厥初,至辯才更建。」又李綱〈上天竺天台教寺十六觀堂碑〉曰:「辯才淨法師於嘉祐、熙寧間兩住本山,兼統禪講二教律,三宗賜詩褒美;東宮復書歸隱之額,聽其退居興福。」
(謹案:碑文千言,然不載李綱《梁谿集》。賜詩、書額,惜他無可証。所謂「歸隱」,豈即「歸隱橋」之謂耶?「興福」,疑「廣福」,字誤。)
陳善《杭州府志》:「治平中,元淨益鑿前山,闢地二十有五尋,殿皆重檐。」
大悲寶閣院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下天竺
《佛祖通載》:元豐三年謝去天竺,居龍井;六年居南屏;明年復歸龍井。時靈山虛席,師以慈雲師祖道場,俯就眾請。及月餘,定中見金甲神跪前曰:「師於此無緣,不宜久住。」既受冥告,遂還龍井。
南屏興教寺
見楊傑〈院記〉,詳卷二。
(謹案:楊記「初住錢塘法惠院之寶閣」,蓋即大悲寶閣院;而《咸淳臨安志》不載法慧、大悲寶閣二院名。案《淮海集》有〈法慧院記〉,《東坡集》有〈法慧院詩〉,正此院也。據《佛祖通載》又知元淨之住下竺最淺云。)
流寓
秀州真如寺
《佛祖通載》:「杭守祖無擇坐獄檇李,師以鑄鐘例被追辯,幸得釋寓,止真如蘭若。」
教祖
天台智者大師
姚鉉《唐文粹.梁肅天台智大師碑》:「天台山西南隅一山曰佛隴,蓋智者大師得道之所。長老大比邱然公,光昭大師之遺訓以啟後學。門人安定梁肅聞上,易名,銘勒大師之遺烈以示後世云。大師名智顗,字德安,時號『智者』。其先潁川陳氏,世居荊州之華容。感緣、應蹟載在〈別傳〉。昔如來乘一大事因緣,菩薩以普門示現;自華嚴肇開,至雙林高會,無小無大,同歸佛界。及大雄示滅,學路別派;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乃用權略制諸外道,乃詮智度發明宗極。微言東流,我惠文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門,以授南嶽思大師。當時教尚簡密,不能廣被;而空有諸宗扇惑方夏。及大師受之,於是開『止觀法門』,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說而詮解脫。緣離化城,示滅兹山,是歲隋開皇十七年也。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於後世者曰章安禪師灌頂;頂傳縉雲威禪師,威傳東陽。東陽(縉雲同號),時謂『小威』。威傳左谿朗禪師。自縉雲至左谿,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谿門人之上首——今湛然禪師,行高識遠,超悟辯達,凡祖師之教在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後來資之以崇德辨惑,不可悉數。」
見蘇轍〈辯才碑〉:「辯才曰:吾祖智者,聖人也」,詳卷八。又見海月〈碑銘〉,詳卷下。
《釋氏稽古略》:「天聖四年始詔天台教師入,大藏流行,天竺僧思悟焚身日觀庵前,用報佛恩。」
《學士集.天竺圓照若公塔銘》:「天台一宗自法智尊者之後分為廣智、神照、南屏三家,而南屏最盛。」
(謹案:肅又有〈天台法門議〉、〈止觀統例〉各一篇,載《唐文粹》。《上天竺山志》亦列「教觀」一門,知天竺住持概宗天台智者。蘇轍碑稱「元淨因講《摩訶止觀》悟道」,是也。又《傳燈》、《指月》等書俱稱智者為「應化聖賢」,故曰聖人。)
本師
法雨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遵式
《咸淳臨安志》:遵式本姓葉,字知白。其母始乞靈於觀音,遂生。法師學行孤高,博習教觀。因苦學嘔血,兩足皮裂。師願力堅固,以著懺儀行世,號「慈雲懺主」。天聖中滅度,度弟子百餘人、學徒千數。崇寧二年賜號「慧通」。天台教觀益盛於吳越者,實師之力。侍郎王古述其行事,紹興三十年旨賜號曰「懺主禪慧大法師」,塔名「瑞光」。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西湖高僧事略》:師,台州寧海人。母夢嚥明珠而生。出家於東掖山,傳天台教於寶雲通,未幾繼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請居靈山天竺寺。王文穆出守,重師之道,奏復天竺名,尋賜「慈雲」號。依經撰集諸懺法,盛行於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感應非一。凡為法祈禱必燃指,惟存三焉。天聖九年歸東嶺草堂,明年示寂,累諡「法寶禪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禱晴獲應,加諡「聖應」。淳祐十一年復應,加諡「正覺」。
《咸淳臨安志》:下竺靈山教寺,理宗宸翰八,其五曰瑞光之塔、曰靈應大法師、曰靈應正覺大法師、曰靈應正覺廣濟大法師、曰靈應正覺廣濟普照大法師。
(謹案:此皆慈雲身後賜額。)
又有〈慈雲禪師真贊〉及〈行業記〉。
又胡宿〈下竺寺記〉:祥符中,州人聯牒叢叩府下,請大士遵式領其眾,演天台教觀。式公辯博明解,遠近向慕。智者之學自是益振。天禧初,文穆王冀公臨州,一見加禮,為奏復天竺舊額。遄承可報,冀公親題其榜,筆力殊勁;且有敕旨,許作十方講院主持。還朝又表其高行,賜號「慈雲」,仍施錢萬緡為營佛殿。侍郎胡公繼典是郡,又捐己俸。於是裒合眾施凡百十餘區。又造旃檀觀音像、置三昧堂,中慈相穆如智者之遺法也。初,寺有檜枯,至是柯葉復茂,眾目之曰:「重榮檜乃蘭若中興之兆。」
又强至〈寺記〉:「王冀公呼主藏者取緡若百萬,俾新殿宇。」
(謹案:《咸淳臨安志》:「師諡靈應」,則《西湖高僧事略》以為「聖應」,非也。然「正覺」之後又加「廣濟普照」,亦失之。又《佛祖通載》敘孤山圓智法師事,有云:「王欽若出使錢塘,慈雲遣使邀圓同迓之,圓笑謂使曰:錢塘境上且駐卻一僧」。林逋《和靖集》有〈送慈雲師謁王相國詩〉。)
祖韶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咸淳臨安志.胡宿寺記》:慈雲告老,庵於東嶺,傳寺事於明智大師祖韶;韶公亦宿植德本、密資覺力,延棲海眾、宴坐道場,二紀有餘,百事無曠。
又强至〈寺記〉:慈雲夏臘高,樂退巖屋,傳其事於門人高弟明智祖韶;孤標獨行,克遵師業。建教藏院以聚本經,禮也;建延壽院以養病孤,仁也;建冀公祠宇、不忘外護,義也;建慈雲真堂、不忘先禀,孝也。是四善皆釋子之難能者,而明智兼有焉。明道歲,王人左藏黃副使元吉將命過杭,得師歡甚,因還,侍上,懇求御書,願賜為叢林榮。皇祐改元,始賜飛白字凡六軸。
(謹案:二記皆為祖韶作。遵式、祖韶俱未住上竺。晁公遡《嵩山居士集》有〈明智法師碑〉:「姓陳氏,名中立,明州鄞人,常折高麗僧談辯」,此又一明智也。)
禪友
道潛
《咸淳臨安志》:道潛,於潛浮谿村人。本姓何,字參寥。幼不茹葷。以童子誦《法華經》度為比邱。於內外典無所不窺。能文章,尤喜為詩。嘗賦〈臨平〉絕句,蘇軾為寫而刻諸石。軾守錢塘,卜智果精舍居之。軾南遷,道潛欲轉海望之,軾以書戒止。當路亦捃其詩語,謂有譏刺,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國初,曾肇言其非辜,詔復祝髮。崇寧末,歸老西湖。其法孫穎,刊其詩集行世。又道潛嘗賜號「妙總大師」。《墨莊漫錄》:「本名曇潛,子瞻改曰道潛。」
(謹案:《續文獻通考》,道潛在詩僧列。又《十國春秋》:「吳越時別有一道潛」。)
了元
陳善《杭州府志》:佛印,浮梁縣人,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性穎異,襁褓不茹葷。三歲,記詩三千餘篇。稍長,從師通經義;因讀釋書,恍然有悟,遂從釋。神宗賜號「佛印」。
(謹案:《咸淳臨安志》不載了元。)
惠辯
蘇轍〈海月塔碑〉:名惠辯,字訥翁,姓富氏。從韶於天竺,受天台教,習西方觀;復事三衢浮石矩法師。韶之將老也,命代講。《續文獻通考》:海月名惠辯,華亭傅氏子。生時有異,父母令出家,入普照寺,得法明智,遂領寺事。遷至杭州都僧正。蘇軾倅杭,高其行。一日合掌坐化,遺言須東坡至方合龕。四日軾至,見其趺坐如生,賦三詩焉。
《參寥子集》詩:「當年吳會有名緇,盡是人天大導師」,自註:「大覺、海月、辯才」。
《釋氏稽古略》:祖韶有二弟子,曰慧辯海月、曰元淨辯才。海月華亭人,受業普照寺。
《上天竺山志》在〈別傳〉。
(謹案:《東坡集》有〈海月真贊〉,《欒城集》有〈塔碑〉,詳卷下。慧、惠,傅、富,字誤。「大覺」亦詳卷下。)
元素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熙仲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高麗僧統
《釋氏稽古略》:高麗國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義天。
《咸淳臨安志》:惠因寺,吳越王建。元豐八年,高麗國王子「僧統義天」入貢,因請從淨源法師學賢首教。詔許之。
見楊傑〈院記〉,詳卷二。
弟子
懷楚
逵上人
懷益
散老
並詳卷三。
雙峯
見《咸淳臨安志》,詳上。
繼起之僧
圓照
《咸淳臨安志》:淨慈圓照禪師宗本,字無詰,本姓管。招善本居上座。圓照退居,善本繼之。《泊宅編》:大通乃圓照弟子,時稱「吳中二本」。
《東坡集.書贈惠臻》:杭州圓照律師,志行苦卓、教法通洽,晝夜行道二十餘年矣,無一念須有作相。自辯才歸寂,道俗皆宗之。
(謹案:蘇軾有〈淨慈寺謁圓照本禪師詩〉。又〈書贈惠臻〉稱善本曰「小本禪師」。)
龍井法嗣
聰自聞
見《太倉稊米集》,詳卷三。
(謹案:龍井僧自懷楚四人外,系元淨者惟聰自聞一人可考。)
上天竺法嗣
慧日
《上天竺山志》:東溟名慧日,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賈魏公諸孫拜竹屋元淨於上竺。至元元年涖下竺,又遷上竺。〈題名碑〉:第四十三代。
《上天竺山志》:心安房在雙檜峯麓,祖嗣辯才法師,為元東溟法師退院。至明嘉隆間析為三,曰心大、心南、心外。
又宋源梵法師,東溟門人。
《學士集.普濟大師東溟日公碑銘》:所度弟子,下竺則圓興等十人,上竺近二百人;而妙思、妙本、妙修為最先,嗣真法系者則思齊、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琇、景梵,各闡教於一方。繼師任上竺者即妙修也。
(謹案:《上天竺山志》宋源梵法師,疑即景梵。又有性源修,疑即妙修。)
附宋僧元淨外傳卷上
上一卷: 龍井見聞錄 第十卷
下一卷: 龍井見聞錄 第十二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