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見聞錄卷三
(臣)汪孟鋗恭纂
名僧
開山僧
隋
真觀法師(釋道宣《續高僧傳》:字聖達,吳郡錢塘人,俗姓范氏。)
道安禪師
頭陀石室
《續高僧傳》:隋開皇十四年,真觀法師共道安禪師、頭陀石室、檀越陳仲寶,率諸同侣,開藏拓基,搆立精舍,號南天竺。
《西湖遊覽志》:風篁嶺畔崇恩演福寺,俗稱南天竺,隋法師真觀居之。
釋元敬、元復《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觀,字聖達,錢塘范氏子。世本顯仕,師生有奇相。出家,通經律論。尋謁天台智者,請受禪觀。智者以師齊年,止為法兄弟。開皇十五年,於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眾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是為開山始祖。常講《法華》,以心為要。感臯亭神請講,捨祠宇為佛殿。每盥洗餘滴,地不為濡,人尤異之。師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兩延,皆以疾辭。大業中,因山行,自標葬地;夢與智者同輦翼佛還山,覺而嘆曰:「吾六十二應終,以講《法華》,力延一紀;今七十四,生期畢矣。」中夜入寂,塔在東岡。
(謹案:《西湖高僧事略》謂「師於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詳《續高僧傳》,「頭陀石室」次道安之下、陳仲寶之上,人名非地名也。)
說法僧
唐
通禪師
處棲上座
釋道源《景德傳燈錄》:杭州龍井通禪師。處棲上座問:「如何是龍井?」師曰:「意氣天然別,人工畫不成。」曰:「為什麼畫不成?」師曰:「出羣不戴角,不與類中同。」曰:「還解行雨也無?」師曰:「普潤無邊際,處處皆結粒。」曰:「還有宗門中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宗門中事?」師曰:「從來無形段,應物不曾虧。」問:「如何是吹毛劒?」師曰:「拽出著。」
(謹案:《景德傳燈錄》通禪師為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第六世慧能大鑑禪師之法嗣。行思禪師實福州雪峯義存禪師法嗣也,大鑑禪師即世所稱六祖。柳宗元《河東集》有〈大鑑禪師碑文〉。)
住山僧
宋
元淨法師
《咸淳臨安志》:元淨本姓徐,字無象,於潛人。十歲出家,受業於慈雲。慈雲沒,復事明智。年二十五,賜紫衣及「辯才」號。知杭州,呂溱請住大悲寶閣,居十年。沈文通遘治杭,命住上天竺,乃以教易禪。師增室至萬礎,重樓傑閣冠於浙西,學者數倍。居十七年,有奪之者,遂還於潛。逾年復歸天竺,留三年,謝去,老於南山龍井之上。精修行業,行成力具,著應非一。元祐八年示寂,壽八十一,門下侍郎蘇轍撰碑,翰林學士蘇軾書,集賢校理歐陽棐書額。
《西湖高僧事略》:師名元淨,字無象,於潛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絛,八十一日乃滅。父嘆曰:「是宿世沙門也。」自幼出家,受業於慈雲,日夜精勤。慈雲沒後,復事明智。年二十五,賜紫衣及「辯才」號。居天竺十七年,有利而奪之者。逾年奪者敗,復以?師。越二年謝去,老於南山龍井之上。元祐八年示寂,壽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東坡誌其行事,潁濱為銘。贊曰:
法苑將興棟梁攸屬揮麈白雲雨花飄馥
維趙與蘇式是高躅龍井風清過者必肅
釋念常《佛祖通載》:法師幼生,其伯父異之,曰「必使事佛」。十歲出家,十二就學於慈雲。將示寂,乃入方圓庵;七日出偈示眾,即右脅而化。東坡命子由為之銘。
《武林梵志》:元祐八年示寂。塔成,東坡銘其事。
王圻《續文獻通考》:元淨,杭州龍井法師。始生,伯祖異之。
(謹案:諸傳敘事大抵皆同,並從刪節。以蘇轍〈辯才碑〉考之,十年出家,十八學於慈雲,則《咸淳臨安志》「十歲出家受業於慈雲」、《佛祖通載》「十二就學慈雲」,俱誤。又伯祖父歎為宿世沙門,則《西湖高僧事略》之以為父,亦誤。又元祐六年示寂,而《咸淳臨安志》及《西湖高僧事略》、《武林梵志》俱云八年,亦誤。至《武林梵志》謂「東坡銘其事」,蓋承《西湖高僧事略》「東坡誌其行事、潁濱為銘」之誤而加誤焉,尤不待辨。)
弟子懷楚
見蘇轍〈辯才碑〉,詳卷八。
見秦觀〈元淨十詩跋〉,詳卷八。
逵上人
見蘇軾〈楚逵二上人書經跋〉,詳卷八。
(謹案:楚、逵並稱,亦弟子也。)
徒弟懷益
見楊傑〈院記〉,詳卷二。
見辯才〈心師銘〉,詳卷八。
散老
鄒浩《道鄉集》〈送散老歸龍井〉:
長安冥冥砂礫飛道人趼足來何為師恩浹髓未為報誓求卿相成其碑
卿相盈朝成者誰尚書妙墨侍郎詞二公奔走天下士士獲一面猶幾希道人願力豈不滿文字乃今兼得之
龍井神龍應護持杖頭星斗東南垂過門別我自色喜我愧儒冠多背師
(謹案:《道鄉集》〈尚書妙墨侍郎詞〉下註云「二蘇公」,考蘇轍〈辯才碑〉,求碑者乃弟子懷楚,即此散老耶?又一人耶?不可知矣。詳「儒冠背師」語,其為弟子無疑也。)
居簡禪師
白琳《靈隱寺志》:敬叟居簡禪師,臨濟宗,潼川龍氏。世業儒,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峯塗毒於徑山,往育王見佛照,機契,出世台之般若。遷報恩,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於飛來峯北磵掃一室,居之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磵」稱之。趙節齋奏請補靈隱,師笑曰:「吾日迫矣!」淳祐丙辰春示寂。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於紙尾,復書「五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昧爽索浴,浴罷若假寐然,視之已示寂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有《北磵集》十九卷。張子序其集曰:「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範為一人。」
撰〈龍井法堂榜文〉,見卷八。
住山宗炳
見鄭清之〈跋秦觀龍井題名〉,詳卷八。
僧全
《咸淳臨安志》:主僧可全。蘇籀《雙谿集》龍井僧全示寄庵樞密程公累篇季文弟新什求余繼其末一首:
程蘇中興什同庵有後前前朝沙門首辯淨超卓然耆宿失聞聰飤參餘小全龍泓風篁巘荏苒二十年
緇儔幾換易巖㟧豈變遷亭亭百歲杉泠泠九淵泉梵音擾龍性元解忘魚筌有容輦瓌詭無情施繒錢
佛法佇隆興般若須人傳更令觀剎麗但俾子孫賢三空正覺路一踰實相圓不替人天師重新演教禪
姜夔《白石集》嘉泰壬戌上元日訪全老於此,觀沈傳詩碑、隆茂宗畫贈詩二首:
深夜跨羸驂杳杳春山路入寺君未知閒看桂移樹
沈碑含秀潤隆畫出神奇道人那得此老子乃耽之
又齋後與全老、銛樸、翁聰、自聞,酌龍井而歸,賦詩二絕:
四人松下共盤桓筆硯花壺石上安
今昔興懷同此味老仙留字在孱顏
年時六月海揚塵遙見青山起白雲聞有高僧來誦咒巖前抛珓問龍君
(謹案:姜夔四詩,《咸淳臨安志》載於淨林廣福下,《白石集》有註,亦以全為淨林廣福主僧;而蘇籀直云「龍井僧」,益証「演福」為「龍井」之說不謬,不獨詩有「辯淨風篁」句也。《咸淳臨安志》稱:全於淨林創松關、南泉、芳桂為留憇之地。葛天民初為僧,名義銛,字樸翁。)
聰師
《白石集》〈詩題〉,聰自聞,詳上。周紫芝《太倉稊米集》〈酌龍井泉書聰師房二首〉:
十里泉聲咽斷巖繡衣元衮閉朱龕
老翁不要千山雨只乞龍君一勺甘
八十霜髭不出門老師猶是辯才孫高人已復如雲散舊事那堪與客論
(謹案:《東坡集》〈思聰名說〉云:「法惠圓師小童彭九,自言未有法名,而同師皆聯思字,遂與名『思聰』,庶幾他日因聲以得法。」又〈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云:「聰七歲善彈琴,十二舍琴而學書,十五舍書而學詩;又不已,遂讀《華嚴》諸經,入法界海慧。今年二十九,老師宿儒皆敬愛之。少游取《楞嚴》文殊語,字之曰『聞復』,使聰日進不止。自聞思脩以至於道,則華嚴、法界海慧盡為蘧廬。」據此則聰師似即其人;然自聞、聞復,其字不同,而白石詩作於寧宗嘉泰,時距元淨之寂一百餘年,証以紫芝「八十辯才孫」句,知又一「聰聞」也。又軾〈記服生薑〉:法淨慈寺有僧號「聰藥王」。)
依公
敖陶孫《臞翁詩集》:僕以紹熙壬子中夏二十五日始躋風篁、討龍井,遂至廣福,謁三賢像,閱舊碑,追觀一代風流,為賦此詩。適月林依公留設茗供,因書以遺之。他日能為我揭詩板於壁間,使示來者,亦山中之一助也。
奇石斕橫道兹山信多姿江湖釃兩股一泓乃孤危相傳龍所象或恐神護持
腥風轉霮䨴陰崖立淋漓山僧作屋意慘淡生幽思胡為金繆影顛倒眩俗兒生來百念失蒼宮導前馳
招提果深登屐痕恍前期咄哉少肉山看此高顴師端能致遨頭絕唱相娛嬉過谿亦何事相送了不疑
渠能縛禪律因來數鬚眉我愛秦郎記字壓頭陀碑月林只夜夜人物自一時賢愚盡蟻封來者吾得知
元
澄公
《上天竺山志》:佛澄法師名性澄,號湛堂,會稽孫氏子。虞集《道園學古錄.次韻鄧文原遊龍井詩》:
杖藜入南山卻立賞奇秀所懷玉局翁來往絇履舊空餘松在澗仍作琴筑奏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
入門避霑灑脫屐亂苔甃陽岡扣雲石陰房絕遺搆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薝蔔中餘香不聞嗅
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羣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講堂集羣彥千磴坐吟究
浪浪雜飛雨沈沈度清漏令我懷幼學何為裹章綬
(謹案:柳貫有〈送南竺澄講主詩〉,即此詩之澄公也。宋濂《學士集.天竺圓照若公塔銘》:「佛海大師主南天竺、崇恩、演福教寺」,《上天竺山志》:「澄公至順壬申效辯才故事,拂衣歸南竺之雲外齋」,澄公蓋演福僧,今以虞詩存之,詳卷十。)
僧蒙潤
《浙江通志》引《稽古續集》:字玉崗,海鹽人。生時,母感異夢,禮伽藍,土偶皆仆。居風篁嶺,專精念佛,脩法華、光明、大悲、淨土,以七七為期。後示弟子止觀安心之法,稱佛而逝。
《學士集.故文明慧海法師塔銘》:南天竺素稱教海,湛堂遷上竺,玉崗潤公來補其處。
智法師
見張昱〈詩題〉,詳卷二。
德祐
居弈
時演
時集
居億
住山德泉
並見鄧文原〈閣記〉,詳卷二。
(謹案:記稱「元貞初,比邱德祐嗣兹法席」。元貞,元成宗紀號;記蓋為住山德泉作。)
明
大彰
《學士集.故文明海慧法師塔銘》:弟子廣福、大彰、演福、如玘。
(謹案:壽聖院,紹興中更名「廣福」,詳卷十。)
天巖
《上天竺山志.竺隱存翁法師宏道傳》:秀之天巖耀公退寂廣福,請師自代。
曦南仲上人
王逢《梧谿集.奉覽龍井倡和什為曦南仲上人題》:
竺源龍象國齊州鳳麟苑千齡始彙應匪惟晉陶遠
惟杭萃秀靈梅柳並清婉湖飲六綵虹磬殷疊翠巘悠然泳飛外瓶錫簉軒冕
藻章婉蘇秦泉思湧參辯間含棘林香勝味御厨雋遺珠信僧寶了不見兵燹蒼寒境四寂手之忍釋卷
藤花墜來深松巢白雲偃
以仁
見《公輔集.龍井志敘》,詳卷八。
僧真志
見《快雪堂集.送果上人敘》,詳卷八。
僧真果
見《武林梵志》,詳卷一、卷二。
見《快雪堂集.龍井復賜田記》,詳卷八;又〈日記〉,詳卷九。
國朝
僧一泓
《西湖志》:龍井延恩衍慶院,康熙年間僧一泓重葺。亦見《浙江通志》,詳卷二。
僧慧輅
張彙〈塔銘〉,詳卷八。
白琳《靈隱寺志》:諦暉歷住興福、妙濟、師林、天竺、龍井諸寺。
(謹案:地志諸書,龍井甚略,住僧莫考;要亦住斯寺者,大抵靈竺退院,故不若名山大剎之可以世次也。掇拾遺文,疏其名字如右。若蘇軾〈辯才尺牘〉之法孫,程珌〈記出觀辯才像〉之主僧,周必大〈記遊〉之龍井僧,馬臻〈詩題〉之南竺詩僧,張京元〈西湖小記〉之山僧者,惜俱失其名矣。)
僧塔可考者
宋
僧贊寧
《佛祖通載》:贊寧隨錢王歸朝。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祐中生於吳興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南山律。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賜號「明義宗」。太平興國三年,太宗召對,改賜「通惠」。至道二年示寂。
《十國春秋.本傳》:本姓高氏,為兩浙僧統。太平興國三年召對資福殿,賜紫方袍,尋賜號曰「通慧」;命充翰林史館編脩,纂《高僧傳》三十卷、《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歸杭州卒,諡「圓明」,葬龍井。孫治《靈隱寺志》:贊寧侍者塔龍井。
(謹案:《咸淳臨安志》「在放馬場棲真院前」;《武林舊事》「小麥嶺,贊寧塔」,註:「天聖間葬」。此今依《十國春秋》等書存之。)
僧元淨(詳上)
《咸淳臨安志》:在龍井。
《夢粱錄》:龍井壽聖寺辯才和尚塔。
(謹案:《西湖遊覽志》「在演福院內」,《上天竺山志》邵氏〈七識〉亦云。今依《咸淳臨安志》存之。)
明
僧原璞
見《學士集.原璞法師璋公圓碑銘》,詳卷八。
(謹案:《宋高僧傳.遺身篇》:杭州真身院寶塔寺,紹巖俗姓劉,雍州人。於錢塘水心寺挂錫,恆諷持《法華經》。俄感陸地生寶蓮,續召於杭塔寺,造上方淨院以居之。開寶四年跏趺坐亡,茶毗於龍井山;收合作石函,置於影堂。孫承祐為碑,詳文義,蓋未造塔,故不列。)
名僧題後
蘇軾云: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住一个小村院子。竊意正如閑散之人託處別業,又豈禪教兩院、五山十剎、甲乙住持者所可比論?然而元淨居上竺,自謂立於爭地,以歸老為樂。則兹之引蔓布條,誠不可以無述。
龍井見聞錄卷三
上一卷: 龍井見聞錄 第二卷
下一卷: 龍井見聞錄 第四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