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上
住持禪祖
叢林之有住持,猶國之有君也。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叢林可一日無住持乎?住持者,必須善知識,知眾生病,識治病藥,然後弘開法道,濟度生民。火以薪傳,道因人舉,以其行解相應,稱之為祖,其來久矣。靈隱自東晉咸和至明萬曆,共一百三十餘代,有為天子所命者,有為大臣所請者,五燈互耀,號稱祖窟。易菴而後,䆮以衰矣。大清順治間,具德老人暨晦山和尚,父子相繼,三十年來,臨濟一燈,光明獨盛。茲考歷代住持次第,系其行實暨法語,以見大槩焉。為誌禪祖第七。
開山慧理祖師
西天竺人。東晉咸和初來武林,見靈鷲峰,識其從天竺飛來;以呼出黑白二猿為證,建靈鷲、靈隱、靈山、靈峰諸剎。今靈隱獨存,為開山始祖。常晏坐靈鷲後巖,因號理公巖,又名晏寂巖。今迴龍橋東首瘞塔存焉。
智一法師
劉宋時居靈隱山半峰,精守戒範而善長嘯,牽曳其聲,杳入雲際,如吹笳葉,若揭遊絲,颼飀淒切,聞者悲涼,謂之哀松梵。澗邊養一白猿,有時不還,一乃吮吻張喉,林木振響,則猿至矣。謂之白猿梵,稱為猿父。其後澗邊羣狙聚焉,有好事者往往從而飯之,故今有飯猿臺。
曇超法師
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每獨宿樹下,虎兕不傷。齊建元末,適錢塘靈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一日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稱嚴鎮陳通。須臾又一人,形甚端偉,羽衛連翩,自稱七里灘弟子,曰:「富陽邑人冬鑿麓山,侵壞龍室,羣龍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餘日,井泉枯涸,無論田禾。法師道德通神,欲屈前行,必感甘澤。」超遂達赤亭山,遙為龍咒願。至夜,羣龍悉人形,詣超所禮拜,因乞三皈。明日即降大雨,高下皆足。至永明十年卒。宋寧宗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寶達禪師
不知何許人;晦迹武林山,住剎利院,因名剎利禪師。寺中有印沙牀、照佛鑑,乃其遺迹。往者浙江驚濤為害,激射湖上諸山,師憫之,持誦祕咒累日。一夜,江濤中有玄冠朱衣偉人、謂師曰:「弟子吳行人也,憤心未雪。師慈心為物,敬聞命矣。」自是潮擊西興,浙之東岸沙漲數里,後罔知所終。
聖達貞觀禪師
姓范,錢塘人,世顯仕。幼奇相,掌有仙人字,舌紫羅紋。居靈隱山石室,戒行精專,受天台禪觀,高譚寂照,金石相宣,時人語曰:「錢塘有貞觀,當天下一半。」隋開皇年,眾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嘗講《法華》心要,感皋亭神,請講捨祠為殿;刺史劉景安請講《海龍王經》,驟雨沛然。師能文,有雅操,文帝三徵,秦孝王兩延,皆以疾辭。仁壽中,手標塟地於寺東岡。大業四年,一日聞空中伎樂,遂趺化,壽七十四。
堅道守直律師
姓范,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錢塘人也。詣蘇州支硎圓公,受具足律儀,是夜眼中現光,燄長一丈餘,蓋得戒之驗也。立願誦《華嚴經》還,夜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尚烱烱然如在屋中。唐玄宗開元間,有制舉請正名,隸大林寺。後移籍武林靈隱。大曆五年三月,告眾曰:「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應跡如此;而愚夫欲以長繩繫白日,安可得乎?」乃寂。春秋七十一,臘四十五。徒清晝著塔銘。
道標法師
姓秦,富陽人。七歲時,有僧摩其頂曰:「此子目秀如青蓮,得非釋氏威鳳耶?」遂出家,事靈隱白雲峰海公。肅宗乾元元年,試通經七百紙者得度,師首中選。後習毘尼,有高行。往南天竺結茆峰西,號西嶺草堂。尤善詩,與皎然、靈徹齊名,時人語曰:「霅之晝,能清秀;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杭人尊之,呼西嶺和尚,又稱為僧中十哲。李吉甫、韋皋、孟簡皆心交物外,分契塵中。長慶三年示寂,壽八十四,葬本山,塔今無考。
皎然清晝律師
姓謝,長城人,康樂十世孫。受戒於靈隱戒壇,事守直律師,當時號為釋門偉器。文章雋麗,後博訪名山。晚入抒峰獨處,絕去詩詠;孤松片雲,禪坐相對。永貞初年終。
道齊尊師
姓趙,錢塘人。少遊庠序,經籍淹博。剃染,投靈隱寺學《華嚴》經義,於天竺寺修習禪定。靈山上有石室,齊於中坐,忽巨蟒唅呀為吞噬之狀,怡然不動;復有虎豹近於石室,時時馴擾。又山頂乏水,以錫杖刺地,清泉迸流。貞元二十一年,四方學者請講《華嚴經》,時嚴冬飛雪,忽生花二本,狀若芙蕖,熠爚光發,觀者嗟歎。後終於石室。
抱玉慧琳禪師
姓戈,新安人。丱齡,受業靈隱西峰金和尚。唐大曆中住下竺,郡守杜陟、裴棠棣、陸則、楊憑、盧元輔、白居易、李幼、崔鄯、路異先後並禮遇之,比諸簪組上流。辭學高等,或號「毘曇孔子」,或名「勝力菩薩」。於靈隱講訓生徒二十載。太和六年四月示寂,春秋八十三,法臘六十又四。塔永安院西瑪瑙坡。
鑑空法師
姓齊、名佐,吳郡人,少貧困。元和初遊錢塘,年四十五矣。屬歲荒,求餐於天竺寺。至孤山,餒甚,不能前。俄有梵僧顧之笑曰:「秀才法師,旅遊滋味足未?」空不省。僧曰:「子不憶講《法華》於同德寺乎?子應為饑火所燒。」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食之自知。」空食棗,頃刻,悟同德寺如昨日焉。因涕泣,歷問:「當時雲水五人,唯公得解脫,獨某修法不完,坐於饑凍。」僧曰:「由獅子座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羶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傴影曲,報應宜然。」乃探囊取一鑑,曰:「要知貴賤修短、佛法興替,宜一鑑焉。」空照久之,了然默記。遂投靈隱出家,受具足戒,後行高節苦。太和元年過河東柳珵,說其由,又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尚九年在世。吾捨世之日,佛法其衰乎?」乃索筆題數行於經藏北垣,曰:「興恒河沙,衰恒河沙,兔而?,犬而挐;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周遊名山,未卜所終。(此為會昌乙丑毀法,武宗厭代事也。)
韜光禪師
穆宗時辭師出遊,師囑曰:「遇天可前,逢巢則止。」至靈隱山巢居隖,時白樂天守郡,題其堂曰「法安」。白嘗於元旦為詩招師,師不赴。(詩載後)
無著文喜禪師
溈仰宗,姓朱,嘉禾人。參仰山,契悟。常往五臺山禮文殊,逢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遂止五臺山為典座,文殊現形。乾寧四年住靈山無著院,武肅王表賜紫袈裟,號無著禪師。光化三年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跏趺而逝,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終時有白光之祥,竹樹一色。塔本山東塢。
永明延壽禪師
法眼宗,字沖元,賜號智覺。姓王,餘杭人。七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死。錢文穆王赦之,聽其出家,住天台智者巖習定,有?鷃巢於衣裓。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參韶國師,聞墮薪而有悟。建隆元年,錢忠懿王請重創靈隱,靈隱之興由此。故後稱住持靈隱者,以為第一代也。繼遷永明道場,以心為宗,以悟為旨,著《宗鏡錄》一百卷。每日行一百八善;弟子二千餘人,夜施鬼食,晝放生命,世人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趺逝,火,舍利五色,鱗砌於地,塔大慈山。(明神廟中,遷於淨慈宗鏡堂,後號壽寧之塔。)
清聳禪師
法眼宗,福清人。初參淨慧,慧指雨謂師曰:「滴滴落上座眼裏。」師不喻旨,後閱《華嚴》感悟。節度使錢億執師禮事之。忠懿王命住靈隱,署「了悟禪師」。有僧問:「如何是摩訶般若?」師曰:「雪落茫茫。」僧不領,師示偈曰:「摩訶般若,非取非捨;若人不會,風寒雪下。」師嗣金陵清涼文益。
贊寧律師
德清人,姓高。出家靈隱,習南山律宗。錢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宋太祖徵入京,賜號通慧,賜紫。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强記,辯說縱橫。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後二年示寂,塔龍井。
處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韶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道端禪師
法眼宗,靈隱清聳法嗣。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高聲問著。」曰:「莫便是也無?」曰:「沒交涉。」
雲知慈覺禪師
雲門宗,泐潭懷澄法嗣。僧問:「一佛出世,各坐一華;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白雲橫谷口。」曰:「光前絕後去也?」師曰:「錯!」曰:「大眾證明,學人禮謝。」師曰:「默!」
王童圓明禪師
雲門宗,雲知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夜行莫踏白。」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胡張三,黑李四。」
文勝禪師
法眼宗,字慈濟,嗣雲居齊公,住靈隱,嗣法弟子二十五人。僧問:「古鑑未磨時如何?」師曰:「古鑑。」「磨後時如何?」師曰:「古鑑。」「未審分不分?」師曰:「更照看。」「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莫訝荒疏。」曰:「忽遇客來作麽?」師曰:「喫茶去。」
慧明延珊禪師
法眼宗,本寺文勝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道遠乎哉?」僧問:「如何真正一路?」師曰:「絲髮不通。」曰:「恁麼則依而行之?」師曰:「莫亂走。」天聖二年,章懿太后賜莊田,令祝延仁宗聖壽。至天聖八年,奏免所賜莊田糧稅,有勅存寺。賜號禪定大師。
德章禪師
臨濟宗。初住汴京大相國寺,嗣石霜圓公。仁宗累詔於延春閣化成殿,與普照大師論道,賜號「明覺」。皇祐二年乞歸山,御批:住持靈隱寺也。
慧中禪師
法眼宗,靈隱僧,天童清遂法嗣。
慧照藴聰禪師
法眼宗,天童清遂法嗣。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索喚即有。」曰:「未審有箇恁麼?」師曰:「天台楖?。」問:「古路重修時如何?」師曰:「平高就下。」
幻旻禪師
法眼宗,姓葉,信陽玉山人。既納戒,來虎林,見慧明禪師於靈隱,即執弟子禮,盡學其法。慶曆八年住靈隱。嘉祐己亥感微疾而逝,契嵩為之碑,賜號「普慈大師」。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上終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下
住持禪祖
明教契嵩禪師
雲門宗,字仲靈,鐔津李氏子。得法於洞山曉聰,夜則頂戴觀世音像,誦其號,必滿十萬。自是世間經書不學而能,作《原教論》十餘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排佛之說,讀者畏服。後居靈隱山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進宋仁宗,覽之嘉歎,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號「明教大師」。執政韓琦、參政歐陽修,皆見而尊禮之。還山,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示偈曰:
後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
至中夜而逝。茶毘五種不壞。其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如大菽者三。師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鐔津」,盛行於世。
玄本禪師
法眼宗,支提隆公嗣。僧問:「蚌含未剖時如何?」師曰:「光從何來?」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走。」師見僧看經,笑曰:
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雪竇重顯禪師
雲門宗,字隱之,遂寧人,姓李。參北塔祚公,盡其道法。將造錢塘,值曾學士於淮南,以書薦於珊禪師。顯至靈隱寺,浮沈眾中。曾奉使歸,訪師靈隱,無識之者,於淨頭寮舍物色得之。曾問向附書,顯出袖中納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腳人非書郵也。」珊大奇之。有〈為道日損偈〉曰:
三分光陰二蚤過靈臺一點不揩磨
區區逐日貪生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師嘗應翠峰請,於靈隱陞座,僧問:「寶座先登於此日,請師一句震雷音。」師曰:「徒勞側耳。」進云:「恁麼則一音普遍於沙界,大眾無不盡皆聞。」師云:「忽有一人問爾作麼生舉?」僧云:「三十年後敢為流通。」師云:「賺了也。」師乃云:「天下絕勝之覺場,靈隱導師之廣座,暫借卑僧陞陟,實愧非材,豈敢於五百員衲子前,提唱佛祖,抑揚古今,衒耀知見?恥他先作假,饒得天雨四花、地分六震,於曹溪路上,一點使用不著,何以行腳?高士有把定世界、函蓋乾坤底眼,誰敢錯悞絲毫?其知有者,必共相悉。」皇祐四年七月七日示寂,塔雪竇。
本然清覺宗師
白雲菴主,為孔子五十二世孫。少穎悟,閱《法華經》有省,求出家。元祐八年至靈隱,後建白雲菴以居。開闡玄化,自立一宗,曰白雲宗。大觀毀教,師著《證宗論》,為忌者發之,編管廣南思州。後放歸,作偈投太守游公,指日為別,至期而化。
寂室慧光禪師
雲門宗,錢塘夏侯氏,慧林深公法嗣,住靈隱。僧問:「飛來峰山色示清淨法身,合澗溪聲演廣長舌相;正當恁麼時,如何是雲門一曲?」師曰:「芭蕉葉上三更雨。」上堂:「不用求真,何須息見?倒騎牛兮入佛殿,羌笛一聲天地空,不知誰識瞿曇面?」
佛智端裕禪師
臨濟宗,吳越王裔,嗣圓悟勤。累住名山,紹興十八年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師演法,賜金襴袈裟。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裏埋蹤;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生風,超越古今途轍。」拈拄杖子卓一下、喝一喝,云:「祇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磕睡未醒;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復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逝。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得舍利者無計,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於師,適外歸,獨無所獲,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噍間若有物,吐哺則舍利也。大如椒,色若琥珀,好事持去。遂再拜於闍維所,聞香匣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分塔於鄮峰、西峰,謚「大悟禪師」。
慧淳圓智禪師
雲門宗,嗣長蘆和公,住靈隱。上堂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乃喝云:「寒山子話墮了也!諸禪德皎潔無塵,豈中秋之月可比?虛明絕代,非照世之珠可倫!獨露乾坤,光吞萬象;普天帀地,耀古騰今。且道是個甚麼?」良久曰:「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紹興九年住張相公本寺。
大慧宗杲禪師
臨濟宗,字妙喜,宣州寧國人,姓奚氏。其母初夢神人衞一僧,黑頰而隆鼻,造於卧室。問其所居,對曰「嶽北」。覺而有姙。及誕之日,白光透一室,時元祐四年己巳也。紹興二十八年戊寅,師年七十,被旨遷住徑山。於二月二十八日就靈隱寺開堂,拈疏云:「這是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三百六十餘會,說不盡底其中妙義。若敷演得,皇恩佛恩一時報足;其或未然,卻請表白。」拈出宣疏了,指法座云:「毘盧頂?,人人有志上頭行;問著路頭,十個有五雙不知去處。諸人要識路頭麼?」良久云:「看!」遂陞座拈香,祝聖罷,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在兜率則曰仙陀婆,在善變化天則曰奪意,在阿那婆達多池邊則曰蓮華藏;且道在徑山手中喚作甚麼?」良久云:「非但圜悟老人看即有分,便是三世諸佛出來也不敢正眼覰著。」便燒,乃就座。靈隱和尚白槌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云:「若論第一義,五目莫覩,二聽難聞。要得諦,當分明,當須直截自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邪正未分,有疑請問!」僧問:「調御出世,三轉法輪於大千;達摩西來,九年面壁於少室。和尚今日為國開堂,未審『超佛越祖』一句作麼生道?」師云:「空裏忙忙書卍字。」進云:「直得四眾瞻仰、萬姓歌謠去也。」師云:「卻被上座道著。」進云:「直饒道著也只得一半,未審向上,和尚還更道得也無?」師云:「八角磨盤空裏走。」進云:「記得肅宗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云:『檀越踏毘盧頂上行。』未審意旨如何?」師云:「今古歷然。」進云:「頂門具眼爭謾得,耀古騰今作者知。」師云:「收!」問:「靈山一會,與今日是同是別?」師云:「如是我聞。」進云:「恁麼則靈山親見舉,今日又重聞。」師云:「聞底事作麼生?」進云:「兩頭俱坐斷,八面起清風。」師曰:「咭嘹舌頭三千里。」僧禮拜。復有僧出,師云:「問話且止,縱饒問處如百川競注,答處似巨海吞流,直得維摩結舌、鶖子無言,於本分事上了無交涉。且道本分事上合作麼生提持?」乃舉拂子云:「還見麼?」又擊禪牀云:「還聞麼?聞見分明是個甚麼?當今聖主於此得之,以妙明心印,印十方華藏世界海,只在一塵中;於一塵中垂衣治化,演出無量無邊、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利益法界一切有情。所謂聖量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聖壽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聖學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乃至聖智、聖慧、聖慈、聖聰,皆悉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只者不可思議底,亦不可思議,都盧在一塵中,皆聖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滿朝文武諸貴官得之,以妙明心印,向各各當人腳跟下一印印定,更無秋毫以為透漏。所謂王事民事,一一明了,一一無差,然後卷舒自在,縱奪臨時,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一日一會,若僧若俗、若男若女、若貴若賤得之,各以妙明心印印之,則隨其根性,悉得受用。一一明了,一一無差,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且道徑山得之又作麼生?還相委悉麼?唯憑一滴曹溪水,遍界為霖報我皇。即將上來,舉揚般若所有一毫之善,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疆。恭願堯仁廣被,齊日月之盛明;湯德彌新,並乾坤之久固。皇太后、中宮皇后、大內天眷,伏願同明般若正因,悉獲金剛種智。」復舉:「波斯匿王問佛:『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若言其有,智不應一;若言其無,智不應二。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所曾聞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聞。無說無聞,是名一義二義。』」師召大眾云:「明明向汝道,尚自不會,豈況蓋覆將來?今日或有人問:『徑山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若言其有,智不應一;若言其無,智不應二。一二之義,其義云何?』只向他道:『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是名一義,亦名二義。』正當恁麼時,還有向上事也無?」良久云:「任大也須從地起,更高爭奈有天何?久立眾慈,伏惟珍重!」靈隱和尚再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
無菴法全禪師
臨濟宗,姑蘇陳氏子。久依佛智,每入室,智以「狗子無佛性」話問之,師罔對。一日聞僧舉五祖頌云「趙州露刃劍」,忽大悟,有偈曰:
鼓吹轟轟袒半肩龍樓香噴益州船
有時赤腳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
佛智住靈隱,師為第一座。乾道己丑七月二十五日示寂,火後舍利五色。
瞎堂慧遠禪師
臨濟宗,賜號佛海。姓彭,眉山金流鎮人。師二手如日月,參圜悟,悟舉龎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忽頓悟,仆於眾中。良久,曰:「吾夢覺矣。」至夜,悟小參,師出問曰:「淨躶裸、空無一物,赤骨律、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齊拏。」師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師隨聲便喝,悟以拄杖擊禪牀云:「喫得棒也未?」師又喝,悟連喝,師便禮拜。自此機鋒峻利,目為鐵舌。遠乾道六年勅住靈隱,賜號「佛海」。上堂:「新歲有來由,烹茶上酒樓;一雙為兩腳,半個有三頭;突出神難辨,相逢鬼見愁;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僧問:「文殊是七佛師,如何出女子定不得?」師曰:「擔頭不掛針。」問:「菴內人為甚麼不知菴外事?」師曰:「拄杖挑蒺藜。」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腳踏轆轤。」問僧:「一大藏教是惡口,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僧曰:「天台普請,南嶽遊山。」師別曰:「阿耨達池,深四十丈、闊四十丈。」乾道七年正月有旨,令靈隱長老引見,暇日召至選德殿。三月七日復有旨,令靈隱、徑山長老同入選德殿。乾道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車駕幸靈隱,至一笑軒交蘆室,見師畫像曰:「此是畫的,誰是真的?」師對曰:「春風和暖,恭惟萬福。」淳熙乙未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買柴炭?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明年果以上元示寂,辭世偈:
抝折秤鎚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鵶飛不度
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於寺右烏石峰,壽七十四。著《御書集》,入藏。
覺阿侍者
日本國人,滕氏,通天台教,善書。與法弟金慶奮然航海而來,參瞎堂遠於靈隱。後至長蘆江岸,聞鼓聲,大悟。返靈隱,述〈投機五偈〉,其一曰:
航海來探教外傳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草鞵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遠稱善,後歸國。
濟顛祖師
名道濟,台州李氏子。初參瞎堂,知非凡器。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監寺至不能容,呈之瞎堂。批云:「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人遂不敢言。及遠公既寂,出居淨寺。濟累顯神通,奇異多端。具見本傳,不能悉載。
懶菴道樞禪師
臨濟宗,四安人,姓徐,嗣道場慧禪師。隆興初,詔住靈隱。孝宗皇帝召至內殿,問禪道之要,師答以「此事在陛下堂堂日用應機處,本無知見起滅之分、凡聖迷悟之別。第護正念則與道相應,應情卻物則業不能繫。」上為首肯數四。後退居永安蘭若,逍遙自適。有偈題壁曰:
雪裏梅花香信息池中月色夜精神
來年可是無佳趣莫把家風舉似人
淳熙八年丙申八月坐逝,塔於永安。
最菴道印禪師
臨濟宗,漢州人,嗣大慧杲,住持靈隱。上堂云:「大雄山下虎,南山鼈鼻蛇。等閒撞著,抱賞歸家。若也不惜好手,便與拔出重牙。有麼、有麼?」上堂云:「五五二十五,擊碎虛空鼓;大地不容針,十方無寸土;春生夏長復云何?甜者甜兮苦者苦。」中秋上堂,舉馬大師與西堂、百丈、南泉翫月公案;師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西堂振鬣,百丈擺尾。雖則衝波激浪,未免上他鉤線。南泉自謂躍過禹門,誰知依前落在巨網。即今莫有絕羅籠、出窠臼底麼?也好出來露個消息,貴知華藏門下不致寂寥。其或未然,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伊菴有權禪師
臨濟宗,姓祁,昌化人。佛智開法靈隱,師參其會,時無菴為第一座。室中以「從無住本建一切法」為問,權答曰:「暗裏穿針,耳中出氣。」無菴可之,遂密付心印。佛智嘗問:「心包太虛、量廓沙界時如何?」師曰:「大海不宿死屍。」智撫其座曰:「此子他日當據此座、呵佛罵祖去。」後住常州華藏,嗣道場全公。淳熙庚子秋示微疾,留偈、趺坐而逝。茶毘,齒牙不壞,舍利無算。
佛照德光禪師
臨濟宗,姓彭,別號拙菴,臨江軍人。參大慧杲得悟。師頭顱方正、廣顙豐頤、七處平滿,相者稱當為帝王師。淳熙四年,詔住光孝寺。師渡江而來,上問:「古有浮笠而渡者,可謂神通乎?」光曰:「宗門不貴神通也。」上問:「朕心與佛心是同、是別?」光曰:「直下無第二人。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六年雪山,所成何事?」光曰:「將謂陛下忘卻。」帝大悅,賜號「佛照」,勅住靈隱。嘉泰三年入寂,有《奏對錄》行世。
誰菴了演禪師
臨濟宗,福州人。嗣大慧杲,住靈隱。上堂云:「面門拶破,天地懸殊,打透牢關,白雲萬里。饒伊坐斷兩頭,別有轉身,三生六十劫也,未夢見在。」喝一喝,下座。
密菴咸杰禪師
臨濟宗,應菴華法嗣。福州鄭氏子,母夢廬山僧而生。謁應菴於衢之明果菴,問:「如何是正法眼?」師曰:「破沙盆。」菴頷之。出世衢之烏巨,嗣天童華禪師,奉詔住靈隱。上堂:「世尊不說說,抝曲作直;迦葉不聞聞,望空啟告。馬祖即心即佛,懸羊頭賣狗肉;趙州勘菴主,貴買賤賣,分文不直。祇如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子定不得?河天月暈魚生子,槲葉風微鹿養茸。」後住天童示寂,塔太白中峰,為本寺第一十八代祖。
鐵牛宗印禪師
臨濟宗,姓陳,鹽官人,嗣育王佛照光。寧宗時住持靈隱,上堂,舉南泉示眾云:「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如今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頌曰:
不如隨分納些些喚作平常事已差
綠草溪邊頭角露一簑煙雨屬誰家
藴衷禪師
雲門宗,嗣中竺妙公。
松源崇岳禪師
臨濟宗,龍泉人,姓吳。參靈隱密菴,杰指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得悟。旋出世吳郡澄照,徙江陰光孝、無為冶父、鄱陽薦福、四明香山、蘇之虎丘。慶元三年被旨補靈隱。示眾曰:「明眼衲僧如何打失鼻孔、有賊無贜?」上堂:「大凡扶豎宗乘,須具頂門正眼,懸肘後靈符。只如保壽開堂,三聖推出一僧,保壽便打。三聖道:『與麼為人,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保壽擲下拄杖,便歸方丈。二尊宿等閒一挨一拶,便乃發明臨濟心髓;只是不知性命總在這僧手裏,還有檢點得出者麼?昔年覓火和煙得,今日擔泉帶月歸。」嘉泰三年八月四日偈曰: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壽七十一,坐夏四十。舊誌為本寺二十三代祖。全身塔北高峰之原。待制陸游放翁銘其塔,有曰:「讀師之語,峻峭嶒崪、下臨雲雨,如五千仞之華山;蹴天駕空、駭心眩目,如錢塘海門之濤;虎豹股栗、屋瓦震墮,如漢軍昆陽之戰。可謂臨濟正宗,應菴、密菴之真子孫也。放翁其知言者哉!」
破菴祖先禪師
嗣密菴杰,族出蜀廣安氏。參密菴於風幡語,大徹。出世卧龍,辭去,遍遊吳中。於靈隱笑菴悟處分第一座,命說法。
無用淨全禪師
臨濟宗。姓翁,越人,嗣大慧杲。師一至靈隱,眾請上堂,師曰:「靈山正派,達者猶迷。明來暗來,誰當辨的?雙收雙放,孰辨端倪?直讓千聖出來,也祇結舌有分。何以故?人歸大國方為貴,水到瀟湘始是清。」復曰:「適來松源和尚舉竹篦話,令天童納敗闕。諸人要知,聽取一頌,黑漆竹篦握起,疾雷不及掩耳。德山、臨濟茫然,懵底如何插嘴?」
敬叟居簡禪師
臨濟宗,潼川龍氏,世業儒。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塗毒於徑山;往育王見佛照,機契;出世台之般若,遷報恩。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於飛來峰北澗埽一室,居之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趙節齋奉請補靈隱,師笑曰:「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沖。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於紙尾。復書「五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昧爽索浴,浴罷,若假寐然,視之已示寂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有《北澗集》十九卷。張誠子序其集曰:「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範為一人。」
涵澤禪師
住靈隱廣嚴道場。問:「如何是廣嚴家風?」師曰:「一塢白雲,三間茅屋。」「如何是佛法大意?」曰:「出澗泉清,高峰月白。」
笑翁妙堪禪師
臨濟宗,毛氏子,四明人。參天童無用全公,室中嘗示以「狗子無佛性」話。一日全以竹篦劈口便打,師應聲,呈偈云:
大塗毒鼓轟天震地轉腦回頭橫屍萬里
全頷之。時朝廷奏令,僧得買紫衣,堪曰:「如是則財可主法矣。」抗疏廟堂,其議遂寢。以寺在屠沽之地,闢為林藪,立飛來峰門,重樹羅公處約碑,皆師事也。春秋七十二。
石鼓希夷禪師
臨濟宗,嗣無用全公,為本寺二十八代,塔永安別苑。
今存〈和梁山遠禪師牧牛十頌〉,句法與梁山相埒,理趣超卓反有過焉。
一、尋牛
只管區區向別尋不知腳底已泥深
幾回芳草斜陽裏一曲新豐空自吟
二、見跡
枯木嵒前差路多草窠裏輥覺非麼
腳跟若也隨他去未免當頭蹉過他
三、見牛
識得形容認得聲戴嵩從此妙丹青徹頭徹尾渾相似仔細看來未十成
四、得牛
牢把繩頭莫放渠幾多毛病未曾除
徐徐驀鼻牽將去且要回頭識舊居
五、放牛
甘分山林寄此身有時亦踏馬蹏塵
不曾犯著人苗稼來往空勞背上人
六、騎牛還家
指點前坡即是家旋吹銅角出煙霞忽然變作還家曲未必知音肻伯牙
七、忘牛存人
闌內無牛趁出山煙簑雨笠亦空閒
行歌行樂無拘繫嬴得一身天地間
八、人牛俱忘
慚愧眾生界已空個中消息若為通
後無來者前無去未審憑誰繼此宗
九、返本過源
靈機不墮有無功見色聞聲不用聾
昨夜金烏蜚入海曉來依舊一輪紅
十、入鄽垂手
者漢親從異類來分明馬頷與驢顋一揮鐵棒如風疾萬戶千門盡豁開
原肇禪師
通州靜海潘氏子。受具,參浙翁於徑山,命掌記。由四明育王遷杭之淨慈、靈隱。嘗讚達摩偈曰:
踏翻地軸與天關合國人追不再還去去一身輕似葉長江千古浪如山
無準師範禪師
蜀之梓潼雍氏。始見破菴於西華,後破菴居靈隱第一座,復往從之。因侍破菴遊石筍菴,菴之道者請益曰:「胡孫子捉不住,乞師方便。」庵曰:「用捉他作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師在傍,平生礙膺之物盡釋。出世,居徑山,為臨濟正傳。
石田法薰禪師
臨濟宗,眉山彭氏子。參破菴祖先,室中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師云:「焦磚打着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破菴陰奇之。端平二年詔靈隱住持,示眾云:「但得本,莫愁末。喚甚麼作本、喚甚麼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時人眼;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退院保壽,促辦終焉。師累遷望剎,閱三十有二年。撙節足用,而人咸樂施。見世之為募者,鷺伺狐探,咨且囁嚅,鄙且賤之;而土木金碧,在處成就焉。嘗建接待寺於西溪,曰「寶壽」。
癡絕道冲禪師
臨濟宗,武信人,姓荀氏。少長習進士業,棄之,受釋氏於梓州妙音院。聞松源唱道於饒之薦福,徑造其門,以歲饑不受。曹源以雲居首座出世妙果,師聽其入門語有省。嘉定己卯,由徑山第一座出世嘉禾光孝。淳祐甲辰有旨移靈隱,謂是大父密菴、伯父松源宏道之地也。後理宗取下菜園地,建閻妃功德寺;即日退院,躬荷包笠,往遊廬山。遣使留之,不回,乃賜靈隱古蕩千畝、圩田若干畝與易。後住徑山。師才學浩瀚,每日以一篋付侍者,有求其語者,投之篋中。鐘定後,侍者進篋秉燭,隨紙多寡俱盡,日以為常。上堂:「有一人,一念頓證,墮在佛數;有一人,屢劫闡提,不願成佛。且道那個合受人天供養?」良久云:「蝶穿芳徑雙眉溼,蜂掠殘花兩股肥。」臨示寂,手書龕記并遺書十數,且曰:「無準忌在三月十八日,吾以十五日即行,不能瓣香修供。」侍僧亟以遺偈請,師謂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只要個人直下承當。」即命筆,書辭眾上堂語。至夜分,起坐,移頃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一。茶毘,舍利五色者無數。
妙峰之善禪師
臨濟宗,吳興劉氏子。參佛照光於鄮山,照舉「風幡」語,師直箭機鋒,蒙印可,贈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乃遊匡廬,面壁妙高峰下十載,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會天童虛席,時鄭清之秉鈞軸,謂非師莫宜居,因勉師行。師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鄭公高之。僧問:「如何是不入眾流句?」師云:「烏龜鑽破壁。」僧曰:「如何是妙體無私句?」師云:「百匹馬中一頭驢。」僧云:「如何是瞬目揚眉句?」師云:「花雨岩前石點頭。」僧云:「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紫薇花下紫薇郎。」僧云:「學人不會。」師云:「三十年後。」晚住靈隱,上堂云:「久參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見也見得親,說也說得親,行也行得親,用也用得親,只是未識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將成九仞之山,不進一簣之土。」師平生善誘,一經指授,輒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壽八十四,臘七十一。茶毘,舍利不可數計。塔靈隱西岡,鄭清之為銘。法嗣有徑山珍、東叟穎、友雲䥐、霜林果、無方安、雪翁立。
高原祖泉禪師
臨濟宗,金山道奇法嗣。上堂,舉九祖伏䭾蜜多尊者問八祖佛䭾難提尊者「父母非我親」話,頌曰:
父母分明非我親祖師肝膽向人傾直下若然親薦得優曇花發火中春
〈贈黃漢嶺開接待偈〉曰:
路繞懸崖萬仞頭行人到此一場愁驀然得個休歇處重曡關山信腳遊
笑菴了悟禪師
臨濟宗,姑蘇人,天童杰法嗣。上堂,舉睦州因僧問:「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睦州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師頌曰:
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一聲河滿子明月落誰家
虛舟普度禪師
臨濟宗,揚州人,姓史氏。稍長,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會與畢將軍遇,大奇之,曰:「此兒短小精悍,音吐如鐘,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奮志參方。初見鐵牛印於靈隱,已而江東西湖南北悉遍歷焉。時無得唱道饒州薦福,師決志叩請。其遷福嚴、華藏亦與俱。偶入室次,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金香爐下鐵崑崙。」得曰:「將為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景定間,太傅賈魏公奏補中天竺,請旨,陞靈隱。上堂,舉臨濟和尚道:「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離家舍、不在途中,那個合受人天供養?」師曰:「兔馬無角,羊牛有角,寸毫尺釐,天地寥廓。潘閬倒騎驢,攧殺黃幡綽。」師住徑山,值火,志圖復興。將有緒,俄示微恙,索筆大書曰:「一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全身塔寺東十里罘塢之陽。
東谷光禪師
臨濟宗,嗣明極祚,天童密孫也。
泰禪師
曹洞宗,雪庭裕法嗣,芙蓉楷後也。
退耕寧禪師
臨濟宗。初住嘉興崇聖,次之蘇,居報恩、慧日、承天、萬壽,至靈隱。上堂:「目前無法,意在目前。雨餘山色翠,風暖鳥聲喧。」拍禪牀一下,云:「堪笑老胡無轉智,少室峰前坐九年。」上堂,舉香林因僧問「年窮歲暮」話,師頌曰:
王老燒錢言端語端錦包特石鐵裹泥團
上堂:「極目千峰鎖翠,滿空栁絮蜚緜。可憐無位真人,一向草宿露眠。啞三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大川普濟禪師
臨濟宗,奉化人。元初住持靈隱,纂修《五燈會元》。嗣徑山如?。上堂,舉睦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一隊衲僧來,一隊衲僧去。」頌曰:
一隊衲僧來一隊納僧去打破睦州關大地無寸土
〈題世尊出山相偈〉曰:
龍章鳳質出王宮肘露衣穿下雪峰
志願必空諸有界不知諸有幾時空
虎巖淨伏禪師
臨濟宗,出世潭州石霜,嗣虛舟度禪師。至元二十六年住持。築室虎頭巖蓮華峰麓而終焉。
如因禪師
臨濟宗,石田法嗣。
悅堂祖誾禪師
臨濟宗,南康人,周氏子。至杭見斷橋於淨慈,橋問:「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師云:「是!」橋云:「因甚大愚肋下築三拳?」師云:「得人一牛,還人一馬。」橋頷之。橋逝,柏山介石來補處。室中舉「柏子」話,師擬議,石抗聲曰:「何不道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頓悟。元貞初,奉詔赴闕,稱旨,賜璽書,號「通慧」。大德九年陞住靈隱。嘗勘一僧云:「微塵諸佛在你舌上,三歲聖教在你腳下,何不瞥地?」僧罔措,師便喝。訣眾偈曰:
緣會而來緣散而去撞倒須彌虛空獨露
春秋七十有五,僧臘五十有二。
玉山德珍禪師
臨濟宗,南康人,嗣虛舟度。元初住靈隱,奉旨入覲,賜號「佛光海印大師」以歸。偈頌脫口,宛如宿成。時有物出目中,瑩潔如珠,皆舍利也。歐陽玄為塔銘。
正傳禪師
臨濟宗。至大元年住持靈隱,覺皇殿蠹朽傾頹,師捐資,與平章張締建,皇慶間落成。
元叟行端禪師
臨濟宗,臨海何氏子。文字不由師授,自然能通。少愛靈隱山水清勝,止焉。自稱寒拾里人。嗣徑山藏叟珍,叟示寂,至淨慈依石林鞏公。虎岩伏時住徑山,請師居第一座。大德中住中天竺,皇慶壬子遷靈隱,尋賜號「佛日普照」,凡三被金襴袈裟之寵。辭歸,養高於良渚之西菴,以呵叱怒罵為門弟子慈切之誨,以不近人情行天下大公之教。師之利物皆陰為之,而沒齒不言。至正辛巳訣眾云:「本無生滅,焉有去來?冰河發燄,鐵樹花開。」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六。全身窆於寂照院。弟子住靈隱者,竹泉、淨林、性原、慧明、天鏡、原瀞。其他古鼎銘、夢堂噩、楚石琦,皆諸方之崢嶸者。
獨孤淳朋禪師
賜號「普覺」。常以〈定武蘭亭〉贈趙子昂,欲與重結翰墨緣,住持靈隱。元延祐五年,奉旨斷還九里松集慶占路,上表謝。其文云:「佛慧普覺大禪師,杭州路景德靈隱禪寺住持,臣僧淳朋言」云云。上堂云:「寺前一片閒田地,曠大劫來無四至。今朝恢復又歸來,坐斷腳頭並腳尾。東也是,西也是,南也、北也無不是。畢竟酬恩作麼生?直指堂前香一炷。」
圓通竹田禪師
臨濟宗,常住金陵諸處說法。元至順三年迎歸,住持本寺。金陵諸山送師疏見後。
東嶼禪師
臨濟宗,松源之四傳也,見宣政院疏。為本寺五十二代禪師。
照菴慧炬律師
照菴慧炬律師,明天台教,諸暨人,住理公巖。周伯琦為篆記,與黃溍友善。溍文章名天下,求之者或遭怒罵,惟於師了無所靳。洪武初,海潮衝岸,壞民廬舍。師為潮神說三皈戒,楊枝灑處即止不崩。時稱炬菩薩。
慧眼可光禪師
靈隱僧。述達摩西來,留二十字,如織錦迴文,翻覆讀之,成四十韻,以接中下之機:
竹泉法林禪師
臨濟宗,別號了幻,俗姓黃,台之寧海人。參元叟於中天竺。東嶼在淨慈,招分半座。居淨慈蒙堂,不出戶者九年。至元四年遷靈隱,宗風大振。順帝錫以金襴法衣。時寂照在徑山,父子同時唱道,五山人以為盛事。上堂:「古杭管內,靈隱名山,肇建於東晉咸和年間,慧理法師為第一祖。今日上元令節,諸處放燈,知事值歲,各各照管風燭。」便下座。大龍翔席虛,星吉大夫遣幣聘,辭不赴。使者三往返,師遊於會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强,具疏請師仍住靈隱。又三年,退處了幻菴。至正十五年春感末疾,二月二日集眾,敘平生本末,且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於今,宜各努力。吾世緣止於斯矣。」索筆書偈曰:
七十二年虛空釘橛末後一句不說不說
遂奄然而化。龕留十日,顏色不變。全身窆於松源塔西。塔前古桂,當春吐花,清香滿路,見者歎异。侍講學士黃公晉卿目見其事,故自書塔銘序之。
見心來復禪師
臨濟宗,以南至生故也。豐城人。參南楚悅於徑山,得其心要。至元七年住靈隱。洪武三年,以十大高僧徵。虞文靖、黃文獻與結方外交,為左覺義。與太祖子蜀王甚善。王就國,命作正心、觀道、崇本、敬賢四箴。未幾,以詩含諷被刑。弟子曇鍠編其集,宋學士濂序之,稱其「穠麗演迤,整暇森嚴,劍出匣而珠走盤也。」
天鏡原瀞禪師
臨濟宗,會稽倪氏子。登華頂,參無見覩。又如玉几,見石室瑛;室與語,大奇之,曰:「吾法叔徑山元叟和尚具大眼目,今代妙喜也。子欲了己躬事,往見,勿後!」師遂參叟於不動軒。入門,叟震威一喝,師不覺汗流浹背。尋游金陵,見笑隱於龍翔。上江西,禮諸祖塔像。至臨川,訪虞文靖公,道話契合,延師度夏,為作〈斷江塔銘〉、〈樸隱軒銘〉。至正丙申,出世邑之長慶,遷天衣。洪武五年,設廣薦法會於鍾山,詔天下高名尊宿,輪座說法,師預焉。九年冬,杭諸山請居靈隱,曰:「而祖佛照妙峰、而父寂照、而兄了幻,皆說法靈隱。於今振墮緒、提宏綱,舍和尚其誰哉?」師幡然而起。上堂:「即心即佛,嘉州牛喫禾;非心非佛,益州馬腹脹。不是心,不是佛,天下覓醫人,炙猪左膊上。」良久云:「嗁得血淋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終時年六十七,臘五十五。
古鼎祖銘禪師
姓應氏。元叟端在靈隱,往從焉。叩黃龍南在慈明因緣,叟詰之曰:「只如趙州云:『臺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罵耶?』你且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別?」師云:「一對無孔鐵鎚。」叟曰:「黃龍直下悟去,又且如何?」師云:「也是病眼見空華。」叟曰:「不是、不是!」師擬進語,叟便喝,師當下廓然,即命居記室。自是聲譽頓發。後住徑山,法席甚盛,賜號「慧性宏覺普濟禪師」。
慧明性原禪師
臨濟宗,號幻隱,俗台之黃巖項氏子。洪武五年選舉高僧,師與焉。十一年戊午,師至靈隱,振揚宗風,建本寺大殿,修北峰之塔,皆師事也。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蚍蜉食卻半邊,因甚麼不知?」又曰:「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鬥額是第幾機?」罕有契之者。以僧誣語被逮,至所司,憩座下,端坐說偈而化。為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壽六十九。
酉菴曇噩禪師
慈溪王氏子。元叟端補靈隱,門風高,非宿學,莫敢窺其門。師直往咨叩,了無畏懼。機契,命掌內記。出世天台之國清。洪武三年詔徵江南有道僧,師居其首。
空叟忻悟禪師
臨濟宗,俗姓鈕,吳人,徑山愚菴嗣。洪武戊辰住靈隱,居四年,叢林改觀。以前住持逮至京,病卒於行,洪武二十四年夏四月三日也。門人窆骨於靈隱之東岡,為本寺六十五代。有三會語錄、宋濂銘塔,今存。
用貞輔良禪師
臨濟宗,范文正公十世孫。參笑隱,一見契之,號「貞悟禪師」。靈隱直指堂乃其建也。舉揚大法,不務緣飾。復以淨土觀門為苦海舟航,時兼修之。既示寂,舍利玉潔珠圓,宋濂為之銘。
無文本褧禪師
臨濟宗,別號無見,謝氏子,嗣孤峰德禪師。洪武二十八年住靈隱。又四年示寂。偈曰:
吾年七十有五涅槃生死不墮
虛空背上翻身靠倒飛來小朵
茶毘,頂骨不壞,舍利無算。有《和同安察禪師十玄談》最可傳誦,餘詳〈心泰塔銘〉,為本寺六十六代。
行中守仁禪師
號一初,富春人,靈隱僧。從楊廉夫、張伯雨遊,能詩,善書法。洪武中,徵授僧錄司右善世。一初有志事業,不偶為僧。嘗言:「我輩從事文墨,非以廢道,蓋有不得已也。」在京賦〈翡翠詩〉:
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
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棲
為太祖所見,怒而罪之。所著有《夢觀集》。守仁詩與見心,俱超絕羣輩,而皆不免於患,亦猶翡翠之為災也。
可純禪師
臨濟宗,象山胥氏子。參古鼎銘入室。洪武三十八年授杭郡都掌教,住靈隱。永樂四年寂於京,茶毘,靈骨塔涵澤菴。為本寺六十七代。
無杰善才禪師
臨濟宗,嗣無文。永樂元年住靈隱,增塑三世金身,創雙桂菴以奉師塔,修寺誌遺文數篇不忘,至今賴之。為本寺六十八代。
思擴性空禪師
臨濟宗,慈谿人,徐氏子。參無文褧公。永樂十九年遷住靈隱,奉旨修經,授僧錄司左覺義。洪熙元年寂於京,塔寺在天香菴。為本寺六十九代。
伐石良玠禪師
宣德九年住持靈隱。先是寺災,師建蘇州虎邱寺大殿,遂禮師主寺。寺之建豎,師之功也。為本寺七十四代。
慎菴祥禪師
海昌李氏子。少穎悟,經書過目成誦。受具戒於前住持全菴理公,嗣法壁菴璘公。景泰間出主顯寧。天順間主本寺,大開鑪鞴,學者景從。方丈間兩廡,是師傾橐所葺也。
前溪德明禪師
黃巖人,姓林。嘉靖間,海寇焚湖墅,山後西溪男婦踰嶺避亂。寺僧皆以寇必至,議棄寺各竄;惟師立主合眾,結臺於大路,聲勢相援,寇遂不敢至。師又為粥以濟貧乏,於是人有固志。年八十一,為本寺一百五代。
按德明以前有幻菴修、慎菴祥、敬堂慇、大慈頤、南京識、天鏡淨、遠菴恭、東山曉、獨芳蓮、大川淮、北峰讚、可泉璽、博菴廣、愛山遷、恕堂忠、竹泉權、西隱方、無言諷、冷泉聲、聽泉禧;德明以後,橫溪亮、見峰輔、靈峰永、冬嶺秀、小山良、近山良、仰峰奎、南谷寧,皆前後住持也。
易菴如通禪師
臨濟宗,姓杭。母潘氏夢梵僧借宿而覺,即日娩。十五出家,禮大海和尚為師。未幾,往雙徑萬松和尚抉擇心要。松問:「如何是白雲不倚青山住?」答:「明月常懸古澗心。」松為首肯,乃繼臨濟正宗二十七世。嘉靖癸亥,司寇五臺陸公延禮,住持南山慧因,前後改觀。萬曆壬午,冢宰元洲張公禮致,住持北山靈隱,重建大覺殿。數十年瓦礫,一旦更新,師之功為不可泯也。
具德弘禮禪師
臨濟宗,為臨濟三十二世;紹興張氏子。初為鍛工,已習道家言。後又讀《首楞嚴》而善之。披剃受具,參三峰漢老人於安隱,徹悟宗旨。服勤十七載遂承囑付。師出世雲門廣孝、維揚天靈及佛日顯寧諸處,俱稱千人善知識;而於靈隱破院久住,法席一新,建置甚盛。復應請住徑山,大弘祖道。後至維揚天寧,甫七日,無疾坐化。以靈隱言,理公為祖,延壽為宗,而師以中興兼創置,靈隱自來禪德未之有也。壽六十八,塔全身於靈隱慧日軒。餘俱詳總錄。
晦山戒顯禪師
臨濟宗,字願雲,太倉王氏子。弱齡遊泮,稱名儒。甲申國難,作詩文告廟;入金陵華山禮三昧老人,祝髮受具。遍參天童、雪嶠諸大老。復參靈隱具和尚,於皋亭大悟「雲門拄杖」話,遂嗣法焉。初隱廬山,次開法雲居,一住十載。嗣住東湖薦福、黃梅四祖、臨皋安國、武昌寒溪、荊州護國、撫州疎山,化行江楚,道望大著。康熙丁未,具老人遷雙徑,命師繼席靈隱。語錄、詩文有若干卷,盛行於世。
五嶽濟玹禪師
古越吳氏子也。母周氏夢日輪昇天而姙。及師生,聞空中音樂。三歲誦《心經》如宿記。成童出家石屋,十七歲即遊方、登講肆。甫聽即講,猶如瓶瀉。受具天童密祖,問「祖西來大意」,祖棒云:「向者裏會取。」師便有入處。歸越,沙溪作務,將盥沐,觸翻水盆,得大脫灑。即遍扣,謁具和尚於顯寧,遂契以嗣。凡具和尚倡化諸剎,皆師佐揚。師出世安隱,遇火,重興之。他如鹿城安禪,海昌安國,罔不過化存神。於是聲名洋溢,彼都人士相率敦請。先福善、次夕照、次隆安、津梁、正遠。乃靈隱祖席非師不可,遂延師歸補處焉。整頹緒,振弘綱。和碩康親王駐浙,慕師義,禮敬請法。師固道高,而王之衞法弘願亦不少概見云。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下終
上一卷: 武林靈隱寺志 第二卷
下一卷: 武林靈隱寺志 第四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