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第五卷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卷之五
天目山三學學人廣賓纂
尊宿住持品
別傳
五代
心印水月禪師
名子儀,温州樂清陳氏子也。童時約伴修行,至靈鷲山,曰:「是真棲修勝地矣。」投寺出家,廼升戒品,博究大乘經論。自思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遂杖策負囊,參禮尊宿。初往福州鼓山,神晏和尚一見曰:「異人至矣。」修師禮敬,問答便承言,大悟玄旨。數月後,復歸靈山。錢忠懿王聞其道譽,命開法席。上堂示眾曰:「久立大眾,更待甚麽?卻恐誤於禪德,轉迷歸路。時寒,珍重!」僧問:「如何是從上來事?」師曰:「住。」問:「如何是薦?」曰:「可惜龍頭翻成蛇尾。」有僧禮起將問,師曰:「如何且置。」問:「如何是法界義?」師曰:「九月九日淛江潮。」將下堂,僧問下堂一句,曰:「攜履已歸西竺寺,此山空有老猿啼。」問:「鼓山有掣鼓奪旗之說。」曰:「敗將不忍誅。」曰:「遇良將又如何?」曰:「今汝孤魂,賜汝三奠。」問:「世尊入滅,當歸何所?」曰:「鶴林空變色,真歸無所歸。」問:「未審畢竟何之?」曰:「朱實殞勁風,繁英落素秋。」問:「師將來欲歸何所?」曰:「子今欲識吾歸處,東西南北柳成絲。」問:「如何修行即得與道相應?」曰:「高捲吟邊箔,濃煎睡後茶。」後以雍熙三年示滅,門入闍維,收舍利、起塔。

普慈禪師
名玄本,字幻旻。慶歷八年,住持靈隱。皇祐五年,直學士給事中孫沔守杭,以旻住持上竺。僧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一日,師見僧看經,乃示頌曰:
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宋智月禪師
補幻旻,住上竺寺。提唱宗綱,兩師約十年。獨月機緣、法嗣及氏里無考。
宋文捷法師
吳郡精進院僧也。戒律精苦,常持如意輪咒,靈變尤多。利上竺之鼎盛,以知制誥呂惠卿勢,部使者奪而主之,遷辨才法師於下天竺,恬不為忤。捷猶未厭,逐辨才歸於潛。逾年捷敗,事聞朝廷,再以上竺?辨才。文捷之在上竺也,吳人不悅施,草木皆索然。及辨才之復至,士女不督而集山中,草木為之生色。
宋興咸法師
字虛中,黃巖章氏子,賜號明祖。母夢故白蓮惠師遺黃柑,令食之,及寤,齒頰有香。生七歲,依香積出家。首謁知涌,涌奇之,曰「祖位再來也」。學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沒,證悟為繼。已而悟遷上竺,乃舉師以代。聚徒既多,歲復大歉,吳中施者惟恐自後。王孟公問十六觀義,師曰:「佛在十方億剎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觀道,則往彼非遙也。」資政鄭公問《楞嚴》「八還」,師曰:「迷心為境,八法瞀亂。達大觀者,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歲歲為遺供。師倦於酬應。隆興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逝,瘞龕於寺之東岡。乾道三年夏,復從茶毘,五色舍利無算。所著《菩薩戒疏注》三卷、《金剛辨惑》一卷、《復宗》二卷、《法華撮要》一卷。素精於《易》,折衷諸解。以自名咸,因號澤山。
宋明義法師
按《統紀》,嗣法慈辨諫法師。無傳。
宋師覺法師
按《統紀》,出家上天竺,為慧先訥法師嗣也。蓋神照下第七世。無傳。
宋海月法師
名慧辯,字訥翁。學教觀於明智,居第一座以代講。翰林沈遘治杭威厲,見者多惶懼失據,師從容如平生。遘異之,任以都僧正;蘇子瞻時為通守,為序以贈之。師既蒞職,凡屬內寺院虛席者,即涓日,會諸剎及座下英俊,開問義科場,設棘圍,糊名,考校十問。五中者為中選,不及三者為降等,然後隨院等差以次補入。由是諸山仰之,咸以為則。吳越大旱,禱大士,久不應。師於禪定見金身老人告曰:「明午必雨。」果驗,遠近感師誠致。熙寧六年七月,旦起別眾,合掌趺坐而逝。初,師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坡至,見坐如生,其頂尚温。坡盡敬而返,作為真贊,弔以絕句;命子由為塔銘。
宋神煥法師
安吉人。早學,慧覺,有悟。曰:「自昔教門諸師立義未盡者,悉辨論之。」得百篇,世號「煥百章」。嘗論諸天位次不正,乃考尋藏典,撰為《天傳》。以君臣、賓主、男女、本跡為綱目,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上貫下,諸天皆其臣屬也。大梵為三界主,三目摩醯為大千主,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領八部。雖君臣不同,要各有主義。若大辨在山澤,功德在北天園中,皆客寄耳,實無所主領也。梵釋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辨、地神、樹神皆女,不可使男女失序。況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可謂之以母從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金剛滅跡本護成佛,不揣其本而齊其跡可乎?知此四義,然後始可與言天矣。煥於寶慶紹定間住上竺。
宋北峯法師
鹽官陳氏子,名宗印,字元實。首謁當湖竹菴觀公,得教觀之旨。一日,思「寂光有相」之義不得,空有聲云:「寂光本體,如水中月。」通守蘇玭白師座,請居正覺。未久返浙右,貳上竺,講止觀法,深砭學者支離名相之病。圍坐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去,隱雷峯毛氏菴。
宋擇卿法師
台人。天資聰敏,博學强記。受業慈辨之門,嘗曰:「四明之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觀,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生平未嘗屈節豪貴;聚徒三百,施者自來。居常喜茶,臨終之頃謂左右曰:「晨鐘即來報。」時至,啜茶一甌,書偈而化。
宋慧照法師
善琴,為時所慕。參寥和尚贈以詩,見題詠。
宋若芬法師
字仲石,婺州曹氏子。為上竺書記。善畫,求者日益眾,師曰:「錢江八月潮,西湖雪後諸峯,乃是天然偉筆!二三子當面錯過,卻求玩道人數點殘墨耶!」後歸老家山,古澗側、蒼壁間,古勝作菴,扁曰「玉澗」,因以為號。又建閣對芙蓉峯,別號「芙蓉峯主」。嘗自題畫竹曰:「不是老僧親寫,曉來誰報平安?」其意趣可想見也。
宋仁濟法師
芬玉澗之甥也。書學東坡,竹學俞子清,梅學楊補之。自謂「用心四十年,作花圈稍圓耳」。
宋曇瑩法師
善《易》。金主亮入寇,瑩卜當自斃於江北。已而,果然。時甚神之。
宋晦菴慧明法師
鹽官人。剃染祥符寺。後詣上竺慧光僧錄輪下聽習,二十年間不舍晝夜,頓了一家教觀之旨。初住慧通,後赴循王府待制位,請遷富春蘭若。尋投菁山常照。與叶公守枯槁,為淨土歸歟之計,兼誦《法華》等經。慶元己未,抱疾垂革,弟子請作頌,乃書「骨頭只煨過」五字付之,累足泊然而逝。天樂沸然,舍利無數。

偉首座
既精三觀為正傳,復慕一心為直指。寂照嘗贈之云:「上人間多出慷慨,誓將生死窮根株。平生足迹半天下,豈肯汩沒文字海中,甘作鑽故紙之蠧魚?德山見龍潭,便乃燒卻鈔疏;良遂參麻谷,便乃散卻講徒。男兒曠達有如此,光明烜赫何代無?」
原璞法師
名士璋,海寧王氏子。伏犀貫頂,目光烱烱射人。幼投傳法寺出家,其師與翰林柳公貫游,公嘗親授儒書,講究奧旨。及薙染,依我菴於上竺,及天台大小部,志慮專一。我菴門人曰天心瑩者,素高亢不服人,亦歆羨師之行履,共燈火磨勵詰難,時稱雙璧。至正十三年,宣政院命主棲真寺。洪武初,集慶虛席,請師提唱。未幾入湼槃。
瞽菴法師
名顯示,海寧盧氏子。投會稽悟本院一山元公為脫白。具戒,即踰江濤而西事天岸濟公。久之,見其天資峻利,曰:「子曷從吾師遊乎?」乃謁佛海大師於上天竺教寺,研窮三觀十乘之旨,不至於洞達弗措也。至正間,聘主崇恩演福寺,以洪武四年順寂。師古貌長身,寡言笑;清儉自持,一榻二十年,蕭然如逆旅。雅不事干謁,其出世為人,皆迫於羣情,不得已而起也。
天岸法師
弘濟,字同舟。投寶積滿公剃度;依半山全公讀天台之書,悉通其玄義。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期懺,聚精會神,存誠不二。於觀定中,恍睹尊者?以犀角如意,因是談辨日增,了無留礙。泰定二年,鹽官海岸崩,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鼈。浙江行省右丞相脫驩甚憂之,祈禜觀音大士於上天竺,仍請師冥心禪觀。取海沙祝之,親帥其徒徧擲其處。凡足迹所至,岸為不崩,人咸異之。
國朝
西源湧法師
主天竺。既投老,居蘇城西之蘭若里。趙宗文嘗寓宿菴中,吳之詩人數輩連牀夜話。師出玉杯傳飲,杜用嘉碎之,殊不自安,師歎曰:「我法萬物有無常,此乃常也,曷怪乎!」
一如法師
會稽人。出家上竺,善講《法華經》。永樂間,詔修大藏,命總其事。洪熙元年,為僧錄左闡教。卒,著述有《法華科注》、《大明三藏法數》。
明懺首
自京歸上竺,時明州同竹庵任僧錄,賦詩送之曰:
相見即相親忘形語轉新眼青三竺客頭白四明人
細雨沾衣重涼風送棹頻爾師吾故友一別幾經春
靜中講主
每為下竺懺首,蔚著賢聲。後為上竺首座,益新風範。空谷老人題其小像,其略曰:
靜中上人居此地祖道繩繩善相繼小朶峯前司懺摩天竺平分風月位
士瓛法師
字秉中。為人天資警敏,素履端醕。愛讀儒書,兼長唐律。從上竺掌教性菴究天台教觀,諸山推轂。
住無相
上竺僧。寺大界相石,皆其所立。熟《法華經》如注。
鐵峯法師
名歸定,北京僧。與鎮守公善雲遊,為寺住持,創下白雲堂。一日,鎮守造堂,見其犬甚肥,問:「犬不葷乎?」對曰:「然!」守即以美饌覆地,犬不食,大異之。詳載《郡志》。
青厓道人
上竺駿彥也。嘉靖中,將行腳名山,都綱縉賓山送以詩曰:
青厓原即是洪厓圓嶠空峒數往來
不顧蒼苔石頭滑月明與爾試芒鞋
句中風致,可想見其人。
寧佩韋
有錫類之孝。軍門温令舉側微異行,寧曾刲股救師,舉當道,得「獎勵順僧」四字扁。後趙錢塘見扁,命碎之,豈惡其自衒耶?
杲兩峯
名智杲,杭城陳氏子。少持《金剛般若》,日勵清修,專課誦。年六十有四忽示疾,迨彌留,索陳皮湯,飲之不輟,腹有宿穢,盡洩無餘。命筆書偈,而手不聽運,叱其手曰:「汝先吾斃耶?」乃屬侍者如賢代書云:
八卦年來入寂甜酸苦辣經識今朝了卻世緣遮箇皮袋狼籍一腳跨步出門撞見寒山拾得
三人拍手呵呵伴我歸投彌勒咦九蓮朶內見當人金剛般若波羅密
嘉禾沈星吳名其廬曰「兩峯草堂」。
了空禪師
山陰人,姓王氏。少貧,手供藝事,口誦彌陀。後禮蓮大師,法名廣似。甲午。朝天台,就萬年寺落髮。歸上天竺華嚴山居,禮歷菴,咸稱赤腳師,以師勤苦精進,雖踐踏冰雪,不襪不履也。冬惟一葛,夏惟一苎。山居而下有澗,足不踰澗三十餘年。世壽八十。錢太史受益銘所謂「沉心孤詣,抗志物表」者哉。
怡中法師
諱靈建,初字靜照,苕上凌氏子。幼皈華藏院,熟治經史。進具之年,遍參名宿,蓮居唯識宗,既登堂奧,後於台宗有契。興福院月輝光禪師請升《楞嚴》講座,地產靈芝,天降甘露,雙瑞一時,眾稱希有。
海昌松谿大師付法卷曰:「夫佛祖慧命,師資道脈,唯以心印心而不謬。所承者,斯得之。然所承維何?謂有教以為說,有觀以為行,行說備而事理具,造之一念三千、三千一念,修性善惡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皆於是可識矣。至若簡小大、明權實、定謗止、辯麤妙,誰為所解離?誰為所解即?孰是偏漸修?孰是圓頓修?纖悉不濫,如指諸掌。殆今家舍其無從,而圓宗心印,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舍今家,亦無從者。昔柳子厚嘗曰:『法道微而異端起,唯天台所傳為得其正。』陳瑩中又曰:『只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此二賢豈虛美而諂附之耶?在親嘗實見,方悉吾言非誕耳。怡中法子,憶己卯歲始從佛國之山來,入戒壇之室。余固教觀雙弘,近數年中雖薪桂交作、海山不寧,亦必說之玄義,說之止觀,未敢少有懈心。則知汝在輪下,於一家宗途,曰判、曰釋、曰解、曰行,精心苦志,自多深入,蓋不獨撤其籓籬已也。兹彌陀興福,高雅唯謙,情存樂法。重以檀護之命,請演《楞嚴》。是宜授夫衣法,以見眾緣之有合,以見吾道之有屬云。但吾得法於桐谿,弘道於智者;而桐谿實得法於幽谿,幽谿實得法於百松;百松悟入妙宗,又實得法於四明。故嗣興教觀,光昭天下,如日月之不可掩。乃四明與慈雲同出寶雲之門,而慈雲闡教於靈山,其法嗣辯才復傳化於上竺。若慧光訥師,則又得法於竹菴,弘經於白雲之堂,歸隱於彌陀之院。降而若佛光、東溟、一菴諸師,雖人分先後,道無古今,同智者之家法,同一台嶺之心宗。汝得吾法,繼席演教,誠淵源有自,授受非虛矣。今而后,唯不昧而不違,自可傳而可大。吾道弘,祖道與佛道俱弘。所望汝者,豈淺衷哉?慎之!慎之!」
紹谿師
名圓昭,姓顧氏,鹽官橫山里人。度雲隱德儒為本師。課誦《金剛》大乘經,靡間寒暑。性節儉,耐勤辛,敝衣惡食,澹如也。生平未嘗失色於人。暮年於德馨橋躬執爨事,施茶湯以濟焦吻。世壽八十四。恆自言:「人主七十古希,予年八十餘,則又希。」一日示微疾,盥浴更衣曰:「吾將行矣。」法胤問以往天台乎?西方乎?曰:「皆不願,仍來為竺僧耳。」惺然而逝。
潔空禪師
名海淨,宜興人,姓莊,家業頗殷。十九娶妻,生子一。妻故,忽猛自省曰:「世間有何不了事?」遂盡捨家園田產,挈子投海潮了義師薙染。隨至上竺,掩關紫竹林淨居。戒律精苦,茹淡,日惟一食。持利刃刺舌端,血書《法華》及《華嚴》五大部等經,立願送供五大名山。師曾患胸疾,冬月遇老叟贈巨桃一枚,服之立愈。又於窗隙見老嫗問以書經工夫當無間斷,語訖忽不見。深夜坐禪,有虎遶前,若有所請。師笑謂曰:「此間無物。」虎即遁避。種種奇異。一日,索浴將別,文學沈允燁言:「老師定生西方。」師大喝曰:「你來惑亂我!何處非西方?」滿室旃檀香氣,吉祥而逝。傳法徒名寂奇,移住草庵,即其子,清苦有父風。庵即上竺醵金所建。
教觀
教門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適時而進,天台判釋凡為五時
一、最初成道,於三七日中說《華嚴經》,謂「華嚴時」。
二、於鹿苑十二年中,說《四阿含》小乘經,謂之「阿含時」。
三、於諸處八年中,說諸大乘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謂之「方等時」。
四、於舍衞國諸處二十二年中,說諸部般若,謂之「般若時」。
五、於耆闍崛山并娑羅雙樹間八年中,說《法華》、《涅槃經》,謂之「法華涅槃時」。
五時所說不出八教
八教者: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頓等四教是為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是為化法,如辨藥味。
判五時麄妙
華嚴兼粗說妙,阿含但粗無妙,方等對粗說妙,般若帶粗說妙,法華純妙無粗。
化儀四教
頓者:頓大之教,不從漸來,正說於大。即華嚴也。
漸者:從淺至深,次第得益。即初鹿苑、次方等、三般若也。
祕密者:佛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橫在四時,別無部帙。
不定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而得解。於頓說中得漸,於漸說中得頓益。亦橫在四時,別無部帙。
化法四教
藏者:經律論三藏,條然不同,三人修諦緣度,析色入空。
通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三人同以無言入道,體色入空。
別者:別前藏通,別後圓教,界外獨菩薩法,修行位次互不相攝。
圓者:圓名、圓妙、圓頓、圓足,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四教化人旁正
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薩。
通教:正化菩薩,旁化二乘。
別教:獨菩薩法。
圓教:方入為佛法。
四教詮理化物廣狹
藏通:詮真理,化六凡,改惡遷善,革凡成聖。
別圓:詮中理,化十界,俱成佛道。
藏教四諦
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歸無。迷真重故,從事得名。
通教四諦
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迷真輕故,從理得名。
別教四諦
苦無量相,十界果報不同;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滅有無量相,諸波羅密不同;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迷中重故,從事得名。
圓教四諦
陰入皆如,無苦可得;塵勞本清淨,無集可斷;邊邪皆正中,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迷中輕故,從理得名
八種四教


漸中開四
如破他宗

不識教體之妨

謂法華是漸圓

華嚴是頓圓



方等中四
四教並談曰方

四機普被曰等



別教竪入四
十信

生滅四諦

十住
無生四諦

十行
無量四諦

十向
無作四諦



十行橫學四
別教十行

化他心切

橫出四四一十六門



涅槃追泯四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涅槃追說四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句如前

但義同施權

卻更分別前四教也



法華施出四
從法華實理施四時三教

權理明無量義

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



法華開顯四
開四時三教

歸今法華

收多歸一也

五時四教筌罤魚兎
釋經首題五重玄義


釋名
名為一部之總

不尋能詮之名

焉悟所詮之體

故名居先



辯體
因筌得魚

尋名顯體

得體而後忘名

苟不辯之

知得何體



明宗
即得體已

須修宗行

見道修道

宗要當明



論用
宗既歸體

必起大用

佛說是經

蓋得乎此

此經力用

次當論之



判教相
名為能詮

三為所詮

能所之教

必有其相

頓漸大小

法當剖判

法華五章
法喻


妙法是法

蓮華是喻

實相

十界十如之法

一一離相絕非

一乘因果

眾善為因

自行言果

是佛自行因果

斷疑生信

迹門開顯斷權疑

生實信

本門開顯斷近疑

生遠信

無上醍醐
教相
此經純圓故喻醍醐

逈異偏小餘味故

法華二妙


相待論妙
待前四時三教之粗

獨顯法華一乘之妙



絕待論妙
妙前諸粗皆成今妙

無粗可論故稱為絕

法華本迹因果開合
圓教六即判位(無機子頌)
理即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動靜理全是

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

杳杳不知歸

名字即佛
知識經卷聞名知字
方聽無生曲

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

翻恨自蹉跎

觀行即佛
依教修行即五品位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塵

遍觀諸法性

無假亦無真

相似即佛
相似解發即十信位
四住雖先脫

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

空裏見花紅

分真即佛
分破分證初住至等覺
豁爾心開悟

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

常見月朦朧

究竟即佛
智斷圓滿即妙覺位
從來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

更無一法新

觀門
三諦
真諦者:泯一切法。
俗諦者:立一切法。
中諦者:統一切法。
三觀
空觀者:破見思惑,顯真諦理。
假觀者:破塵沙惑,顯俗諦理。
中觀者:破無明惑,顯中諦理。
纓絡三觀
一、從假入空觀,亦名二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
三、因二空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天台三止
一、體真止,止於真諦。
二、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
三、息二邊分別止,止於中道第一義諦。
一心中三止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總空觀。
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總中觀。
南嶽三種止觀
漸次:初淺後深,如梯隥。
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於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
天台三種止觀
漸次:禪波羅蜜十卷。初淺後深,解頓行漸。隨他空。
不定:六妙門一卷。前後更互,解頓,行或漸、頓。隨自他假。
圓頓:摩訶止觀十卷。初後不二,行解俱頓。隨自中。
修止觀前二十五方便
一、具五緣
(一)持戒清淨:在家出家,大小不同。
(二)衣食具足:蔽形即足,隨食資身。
(三)閒居靜處:不作眾事,名無憒鬧。
(四)息諸緣務:生活、人事、工巧、伎術。
(五)近善知識:外護、同行、教授三種。
二、訶五欲
(一)呵色欲:男女形貌、玄黃朱紫。
(二)呵聲欲:絲竹、環珮、男女歌詠。
(三)呵香欲:男女身香、飲食香等。
(四)呵味欲:飲食餚膳,種種美味。
(五)呵觸欲:男女身分及諸好觸。
三、棄五蓋
(一)貪欲蓋:追昔五欲,忘失正念。
(二)嗔恚蓋:想他惱我,忿怒相續。
(三)睡眠蓋:心神昏塞,烏暗沉黑。
(四)掉悔蓋:作無益事,心中憂悔。
(五)疑蓋:非障理疑,乃障定疑。
四、調五事
(一)調心不沉不浮:沉繫鼻端,浮安心下。
(二)調身不緩不急:挺動肢節,正頭直項。
(三)調息不澁不滑:氣息若調,則易入定。
(四)調眠不節不恣:不可苦節,復不可縱。
(五)調食不饑不飽:安身愈疾,處中得宜。
五、行五法
(一)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禪定智慧。
(二)精進:持戒棄蓋,初中後夜勤行精進。
(三)念:念世欺誑可輕賤,禪定智慧可重貴。
(四)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
(五)一心:念慧分明,見世間可患,定慧可貴。
十乘觀法
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竪自在。故《法華經》云:其車高廣。
二、真正發菩提心:謂依上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愍己愍他,上求下化。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三、善巧安心止觀:謂體妙理,常恆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經云:安置丹枕。
四、破法遍:謂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經云:其疾如風。
五、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經云:其疾如風。
六、道品調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經有大白牛等。
七、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云:又多僕從。
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知六即位次,既不生上慢,亦不生退屈。經云:乘是寶乘,游於四方。
九、能安忍:謂於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引經同前。
十、無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引經同前。
十境、三障、四魔
上天竺講寺志卷五終
上一卷: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第四卷
下一卷: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第六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