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徑山志 第十四卷

徑山志卷之十四
汶上李燁然刪定
海陽徐文龍、鹿城陳?德訂
虞山宋奎光輯
古跡
開山
國一先此結茅,今建開山庵,供像于中。
喝石
開山庵側,即巾子山人喝石為三片。里有前喝、後喝,界以此。
龍井
龍王?側,即龍王徙居天目,留一穴送供處也。
龍洞
三門外巖下,人或秉炬而入,空深無盡,寒氣?人。
鉢盂池
堆珠峰下。
明月池
宋紹興,妙喜杲禪師鑿于明月堂前,因以得名,今池尚在。
洗硯池
在三門外,東坡先生?登山題咏,洗硯于此。其水澄澈可愛,明月上生,微波鱗動,舊有東坡祠。
放生池
寂照庵左,宋時所鑿,池中曾生金蓮花,有碑題「祝延天壽放生池」,銘曰:
鳶飛麗天魚躍于囦各從其類億萬斯年
佛聖水
望江亭外,水能明目。
錢王井
妙香菴下,相傳井上石欄鐫《金剛經》。
上水池
凌霄峰半,古雲㕑接水處。
下水池
凌霄峰下。
棊盤石
凌霄峰南,元時雷去一角。
玉芝巖
在喝石峭壁之左,欽師入定時,產靈芝,色潤如玉,故名。
羅漢石
磴級若階陛,相傳大慧時,五百應真化身應供,常坐其上,在望江亭。
雲居石
古雲居庵左,一名盤陀石。
行童坑
古千僧閣後。大慧時,以此山為行童衣单,故名。
子潜坑
訛為「紙錢坑」。
南塔
三門前龍首。詳見〈紀異〉。
麪臺石
國一息影于此,有石平如臺,山下樵者送供于石上作麪,故名。
垃塔坑
橫嶺下,有小石塔立于上。
龍潭
在徑塢,瀑布流注,有龍王廟。
梅樹灣
梅谷南,多栽梅花,開時香雪滿谷,今無。
水磨塢
菜園外,古作水磨處。
少卿塢
彈嶺下,北海馮少卿問道高峰禪師,潜修塢中,故名。
陳大塢
普慶寺陳大捨塢中山于寺,故名。
文殊臺
大寂巖,紫栢塔在其上。
普賢臺
南塔,?過上有二祖師塔。
碑牌灣
通寂照路,?有御祭端禪師碑在。
香水海
開山西,石[榻-木+石]上僅容一拳,大旱不涸,相傳為靈雞飲水處。
金雞泉
喝石西岡,國一初到,見金雞跑麓,泉隨湧出,味極甘洌,冠于諸泉。
靈雞塚
喝石東。
白兎塚
開山側。
菖蒲田
凌霄峰下。
蠟衲嶺
徑山西北。大慧時,有八百眾老衲坐蠟于此。訛為「?塌嶺」。
月清橋
跨月清池上,圓照房前,今毁。
船橋
大慧時,雨後溪深,船可至此,在直嶺外。
鯽魚池
在大安寺,大慧蓄文魚于中,故名。
栗園
在大安寺,大慧栽栗樹以供眾僧,今廢。
茭苩池
在大守寺,大慧栽茭苩處。
花果園
大安,古栽花果處,在通徑橋北,相傳四十畒,今廢。
禮拜石
在蘿蔔坪,宋徽宗入山,見四圍叢竹,秀木若紫邏翠屏。惟西方一闕,因望而歎曰:「觀此西天勝境,盡在目前。」即下輦,拜於石上,故名。
古樅
唐時植,即詩云「絲杉樹王」是也。在山門前。
古銀杏
宋時植,大可百圍,大慧塔右。
金蓮花
出放生池中,移植他所則槁,今無。
佛聖水
宋孝宗臨幸,蹕至半山時,盛暑,六飛稱渴,忽石間迸出一泉,胥飲沾足,故名。
寂照僧如杲助刻
寺產
徑山
唐代宗、宋孝宗勅賜香燈山,界限廣大莫考,今據碑勒,寺基四至,東至里洪龍潭,南至臨安觀音巖下,西至徑塢立塔,北至關門石雪坑、長[山/郎]青潭後。正德六年,分為十八房,而常住割裂矣。
蘓州徑山庄
坐嘉定角直鎮,東至西十二里,南至北十二里,共田一萬三千畒。宋陽和王所賜,孝宗免稅,今廢。
湖州庄
敕賜,莫考。
崑山庄
國一時欽賜,有大寺基八角井,坐落徑山江,今廢。
嘉興庄
欽賜,今廢。
仁和庄
欽賜,今廢。
草蕩三千畒
欽賜,坐徑山港口,今廢。
梅谷庄
市村田五十畒,地一十畒,山一號。
臨安庄
田四十畒,山六號,坐大王塢。又田四十畒,山一號,坐獨山塢。
傳衣庄
尚書陸公光祖捨山八十畒,又臨安山八畒五分,寄稅盛四綱戶。嘉興田一十五畒,立石東林寺。
大?常住
山六十四畒,坐落曹仰大南塢,亦名火衖。
山十畒,坐落後杳界後童塢。
山十五畒,坐落風高嶺。
山十五畒,坐落東界四郎塢南後[山/郎]頂。
山十畒,坐落龍潭裏。(已上舊額。)
山四十畒五分,坐落妙香庵、行童坑、半山亭。
山十五畒二分,坐落開山、碑牌。
山六十二畒,坐落橫嶺頭。
山一百五十畒,坐落蘿蔔坪。
山三十二畒,坐落林家坑橫青嶺。
地四畒四分五厘,坐落大慧門首南塔。(已上見在。)
觀音?常住
僧廣慧于萬曆四十七年,置柴山共十畒,坐落?過川。又山五畒,坐落行童坑。又惠力寺僧景虚,于天啟元年,捨常住山五十畒,坐落棋槃石。
大安寺
原額山九十三畒,東至大安街,南至大路,西至田畈,北至樹山。古冊在大慧房,於天啟年間,三契續置山田,共一十二畒。
真寂院
錢唐縣界田三十餘畒,坐落板橋調露十七啚珠字號。又六畒又二畒五分,俱坐落洋山圩。餘杭縣界田十三畒三分,坐落小吳山塔水橋。又嚴武順捨田八畒,坐落免涵化灣圩。又柴竹茶山二百二十畒、靜室一所。又山六十畒,又山六畒,俱坐落厚郎塢北山。又恢復古安眾寺,山二百零五畒,亦坐落厚郎塢。
南湖地藏?
?基一十二畒,僧明賢于天啟元年,呈水利道邢准,陞科立戶于郎王界一啚。又湖?久荒廢土,及土堆二處,僧海聞于天啟三年,呈水利道王准開墾,陞科行縣議定額稅一兩八錢。
化城寺
原額山田地八百九十畒,悉為居民估佃。萬曆三十九年,僧澹居募金恢復,後為鄉書飛詭虛稅。僧慈門令徒解義,于天啟四年,呈布政司批縣查豁申詳。復駁送本府覆審,開除實存稅七百二十五畒。
安樂寺
山八十四畒、地八畒八分,坐落東南隅。一啚禪師塢俱。雲栖僧大順于天啟元年募貲回贖。
寂照
山二百四十畒,金壇于玉立、賀學仁,常熟繆希雍共捐貲置。
梅谷僧通衢助刻
紀事
古鼎圓鏡
古鼎和尚住杭之中天竺。歐陽圭齋以福建廉憲任滿,赴召京師,過杭抵古鼎,欵洽道話。旬浹臨別,古鼎送至西湖,圭齋云:「此別未卜會期。」古鼎云:「大圓鏡中,未?與公相別也。」圭齋喜。無何古鼎遷徑山,圭齋寄以偈云:
上人力舉龍文鼎坐斷凌霄第一關
湖上別來圓鏡語想應照我鬂毛斑
惠洲業報
徑山惠洲提點,虎巖徒弟,頗聰明,有幹蠱才。掌常住眾務三十餘年,一切金榖恣其糜費,或以果報諭之,乃答云:「滿載載角來,洲只戴得一雙。」至正初,高納麟領行宣政院事,其属淨珂具狀訴之,結罪杖,斷歸俗。既而潜住化城院,得風痺疾,攣拳如蝟,兩手握拳,承其兩顋,兩脚反承其尻,看病欲伸之,痛不可忍,日夜但聞霍霍之聲,如是者三年,始氣絕。
淨業見報
徑山?舊,諱清泚,號一溪。壯年不守戒律,飲啖無所擇。至正中,自念:「人生于世,壽命能幾何?一旦無常殺鬼到來,將何排遣?」遂盡斂所積衣貲,就普慶東建觀音堂一所,修白淨業,祈生淨土。越數載,手書《金剛般若經》,至「三千大千世界」處,握筆正身,安坐而化。至正丁酉,猫?燒劫普慶,及居民房屋,觀音堂巋然獨存。佛說善惡報應如影響,豈不信然?
寳上座
破庵和上退資福赴徑山,蒙庵招委以立僧首座職。有寶上座者,具大知見,遇住持首座開室,必橫機㨗出,迎鋒取勝。一日破庵開室,寶上座至,破菴垂語云:「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寶。」擬議,被打出。其時,寳待破庵舉語盡,乃進語:「既於中有處被打出,以謂破庵故,摧我歸衣单下脫去。」火後,鄉人收舍利呈破庵,破庵拈起云:「寶上坐,饒你有舍利,八斛四斗置之一壁,還我生前一轉語來。」擲地唯見濃血。
西巖和尚
天童西巖和尚,蜀人,南游徧叅。至徑山見無凖,機語相投,容入室,欲授藏主職,或者以力攘之。次日,為亾僧訥侍者起龕。怯眾,一辭不吐。無準即令維那,請惠侍者起龕。惠至龕前,連喚訥侍者三,人亦以為怯,乃曰:「三喚不應,果然是訥,頂門放出遼天鶻。」無凖黜或者,而以惠侍者代其職。惠侍者即師也。
佛性不得道有無
無慍禪師曰:「徑山如一庵藏主,台州委羽人。由教入禪,沉潜不競,博通內外典,而于己躬下事尤研精究,晚年隱于天童山。」至正甲申,余過其隱所,因語及「無情有佛性?有情有佛性?」徃復徴詰。如庵忽曰:「吾記得教中先德曾難云:『將無情中本自有佛性耶?抑亦佛性周徧,不隔無情,於無情中有佛性耶?』」語未竟,余亟止之曰:「佛性虛曠,逈出名言,不得道有無也。」如菴首肯。
神龍
五峰中,故為大龍湫,欽師至山,龍化老人謂師曰:「自師至此,吾眷屬不安,願徙天目,捨所居為道塲。」至夕,雷雨瞑瞹,遂成平陸,?留一井送供,累朝封王以祠焉。
喝石
昔國一禪師度天目巾子山人。師問巾子曰:「汝有何能?」巾曰:「能誦觀音咒。」師指座後石:「汝咒之能破否?」巾遂叱之為三,如川字。游者以線度之,根不着地。
神冶鐘
宋慶元間,住僧裒銅萬斤,欲鑄巨鐘,患無良工。一日,有工至,自言能鑄,遂以冶事委之。鑄既成,謂僧曰:「此鐘音韻洪遠,俟予去山三日,方擊之,可聞數百里外。」言訖辤去。僧有疑其詐者,度工下山甫數十里,即擊之,聲遂僅及此。
無尾螺
宋時,有異僧者乞食山家,其家獲螺數升,已去尾熟釡中,僧見而憫焉。請為放生,其家戲謂曰:「螺今可復生乎?」僧曰:「可。」遂與之,携投放生池。越日,螺復生,僅無尾耳。迄今池中,併山下澗,沼螺俱無尾。
靈雞
國一禪師有靈雞,常隨法會,不食生類。及師之長安,長鳴三日而死,至今有塚存於喝石庵上。
白兎
天寒時,為欽師暖足,馴繞履間。
南塔
宋南渡,青烏家有言:「徑山可作陵寢。」高宗令術者往視。一夕于三塔龍首忽起一塔,凌晨有見雲霧中,一僧從下砌上,一僧從上砌下,相接成塔。術者至,見塔云:「老龍生角,不堪作陵寢矣。」
傳衣庵僧海耀助刻
徑山志卷之十四終
上一卷: 徑山志 第十三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