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寒山寺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位於江蘇姑蘇楓橋下。楓橋,在閶門西七里,地與長邑合治,為水陸孔道,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明萬曆三十二年(一六〇四)築楓橋隄;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修築長洲縣運河塘。楓橋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字,相承至今。寒山寺始創於梁天監間(五〇二~五一九),舊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時俗稱「寒山寺」。宋太平興國初,節度使孫承祐建浮圖七層,嘉祐中改「普明禪寺」。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僧法遷重建。元季寺塔俱燬,明洪武閒,僧昌崇闢建,後立為叢林;有明一代屢有增修。有清一代,於乾隆、光緒、宣統皆有增建。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四方遊士至吳,無不慕名而來也,其鐘亦有名於世。相傳唐時禪僧寒山、拾得嘗止於此。在昔,寺以騷人題詠而馳名宇內,今則以高僧卓錫而名揚城外矣。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大藏書家、名金石學者葉昌熾修纂寺志,分卷為三,分門以十:志橋、志寺、志象、志鐘、志碑、志僧、志產、志遊、志事、志詩,繼附以寒拾事蹟,寒山詩集解題及諸家書牘、詩話、序、跋、考證。〈志橋〉引《吳郡志》《蘇州府志》《長洲縣志》《吳門補乘》所載有關楓橋之記載。〈志寺〉以歷代有關建置碑記附於後。〈志象〉有古佛象及寒拾象有關之題詞、記、詩。〈志鐘〉錄明、清二代有關鐘之疏、詩,另摘「半夜鐘聲」前賢詩話論九則。〈志碑〉則錄宋、明、清三代之碑記。〈志僧〉錄宋代二僧、明代五僧。〈志詩〉則分詠橋、詠寺二目,後附宋、清二代文士擬寒山詩五家。名家所撰,信為佳志。茲據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吳縣潘氏刊本景印。

寒山寺志 第一卷
寒山寺志 第二卷
寒山寺志 第三卷
总共: 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