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佛性,生佛體同;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以性德雖同,修德各別,故致生佛迥異,苦樂懸殊。諸佛以順性而修,因茲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斷盡煩惑,徹證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故得安住寂光,永享涅槃常住之法樂。眾生以逆性而修,由是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起惑造業,全迷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故致常住娑婆,恆受六道輪迴之幻苦。諸佛以眾生心體同而心相異故,不勝憐愍,不惜勞苦,發弘誓願,度脫眾生,以視一切眾生皆是佛故。故《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若信自己是未成之佛,決定不肯隨順凡情,造生死業;決定直下信受佛教,修菩提道。其有迷之淺而宿根深者,一聞佛教,即得了悟,信受奉行。若迷之深而宿根淺者,一聞佛教,反生誹謗,或至毀滅令盡無餘,以視佛為眾生故。以己之眾生貪瞋癡心,測度佛心,謂其所說,皆為誆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妄語,絕無真實,不可依從。若一依從,則永入迷途,莫由而出。諸佛於此種眾生,了無一念棄捨之心,倍生憐愍愛惜之念。如人病狂,撻罵父母,父母不以罪治,更增憐愍之心,知其失本心故;狂病若瘉,自無此過。若迷之極深者,從劫至劫,亦難省悟。故諸佛以盡未來際,度脫眾生為誓願;而已證法身之諸菩薩,亦莫不皆然。彼以自私自利闢佛者,若知此義,能不愧死?迷之淺而宿根深者,古今固不乏人,今舉其尤者,如宋之丞相張商英,明之居士鍾大朗。
九華山志 第一卷
九華山志 第二卷
九華山志 第三卷
九華山志 第四卷
九華山志 第五卷
九華山志 第六卷
九華山志 第七卷
九華山志 第八卷
总共: 8卷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