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九華山志 第三卷

九華山志卷三(本卷編訂,恐多錯漏失當之處。祈查本卷末按語,及全部完之拙跋,庶知失當錯漏各緣由。)
梵剎門第三(分二。)(一、叢林:凡挂單接眾之所,皆名「叢林」,均歸之。)(二、寺庵:內又分七,子目見後。廢庵再附。)
未登寶所,先設化城;晨魚宵唄,接引羣生。爰及四方,法幢通明;毗盧樓閣,一任經行。三界牢獄,何庸經營?壯觀剎海,永滌塵情。志梵剎。
一、叢林
金地藏塔
在化城寺西之神光嶺,即菩薩一期應化安葬全身之肉身塔。金地藏者,唐時新羅國王金憲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喬覺」。於二十四歲時,航海東來,卓錫九華。初棲東巖,土雜半粟,苦行多年。逮至德初,有諸葛節等見之,遂羣相驚歎曰:「和尚苦行如此,某等深過已。」乃買僧檀公舊地,建化城寺,請居之。貞元十年,壽九十九歲,跏趺示寂。兜羅手輭,金鎖骨鳴,靈異昭著。識者知為是地藏王菩薩化身,仍稱其本姓為「金地藏」。依浮屠法,斂以缸,建塔於此,凡三級。俯仰以鐵為之,羃以殿。南向,石階八十四級,峻甚,引以金繩。因其地時發光彩,故號「神光嶺」。其塔院,人即稱為「肉身殿」。歷千餘年來之修建,難以備述。明萬曆中,賜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三年,喻中丞成龍守郡時,重修。咸豐七年,與化城寺同遭劫灰。同治中,重建。民國初,復有興修。
唐一夔詩:
渡海離鄉國辭榮就苦空結茅雙樹底成塔萬華中
宋羅少微詩:
還嶺峯頭霽色清知微曾此學無生鳥從青壁屏邊過人在白雲天際行
一片晴霞迎曉日萬年松檜起秋聲箇中妙景真奇絕寶塔玲瓏最得名
陳巖詩:
八十四級山頭石五百餘年地藏墳風撼塔鈴天半語眾人都向夢中聞
明孫哲謁地藏塔歌:
風淒清兮露濃煙波蕩兮空濛紛進拜兮陳清供動地號兮鼓晨鐘
目眷眷兮龍宮諸佛朝兮擁飛虹白毫光疑見自來往兮想虛無寂滅之蹤
何文邦詩:
遊人不問佛老衲自鳴鐘空中飛錫杖巖上捲濤松
玉宇千年物金容萬仞峯雲多山更好偶此寄吟蹤
孫桴詩:
撥靄遊仙境行行道眼開
蹋翻三島石飛上九層臺鳥語傳青樹龍光燭紫苔啜茶臨瑞閣此會信悠哉
鄒元標詩:
神塔標千古真身鎮佛門欲醒塵世眼道是國王孫煉性臺空在傳心偈尚存
拈花頻問訊零落與誰論
王化澄詩:
突兀諸峯入望齊銜來丹詔指羣迷
莊嚴寶相黃金塔洗拂珠光白玉梯幾樹松杉巢老鶴下方鐘磬雜鳴雞
徘徊無限歸依想三徑猶存玉馬西
按:此本一小小塔院,住僧亦不多。今則列於「梵剎門」,為各叢林之首冠者,因九華名播遐邇,為四大名山之一,實由我大願地藏王菩薩示迹於斯而得來。今既全身骨塔安鎮其間,即為菩薩應化所在。自應為全山之總匯,寺院之綱領。各叢林寺庵,皆由大士始得成立故也。
神光樓
在金地藏塔寺之東。明嘉靖十三年,同知任柱建,督學御史聞人詮題匾。因前有神光嶺,故名。
清黃吉迪詩:
樓居本是仙人好燈影虛空有妙香一自金函遺舍利嶺頭夜夜見神光(又有作瑞光樓者)
此樓附列於此者,疑其與大士塔院同屬一家,即在塔院東首之樓房。所疑與附此一切原因,俱與化城寺後所附之芙蓉閣相類。不知是否,亦正相同。可查化城寺後附列「芙蓉閣」之按語,自知所以,此不贅。
化城寺
在天台峯西南(此依舊志。意「西南」,疑是「西北」之誤)。九華九十九峯,獨此處於山頂得平地,有溪有田,四山環繞如城。唐至德初,諸葛節等買僧檀公舊地,為金地藏建。建中二年,郡守張巖請額,為「地藏道場」。明宣德間,福慶重建。萬曆朝,賜帑再建。又敕賜藏經,供於寺後藏經樓。清康熙二十年,喻成龍復建。康熙、乾隆,疊賜御書匾額。咸豐七年,被燬。光緒己丑,重建,均有記。有銅質毗盧佛坐像,高約五尺,供藏經樓上。又有鐵質定光佛坐像,高約五尺餘,供藏經樓下。又銅質九龍方印,不知製自何時;光緒間,得自本邑城西門河溝。又銅質方印,背刻有「唐至德二年」五字,民國二十二年,本邑曹佐廷獲自河溝,恭送來山。又玉質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樣,相傳由江西龍田恭送來山。三印文,均刻「地藏利生寶印」,現皆存藏經樓。凡香客來山,大都請印衣帽,以祈慈祐。又有銅鉢,底面皆有「宣德年製」字樣,存藏經樓。又有銅質獨角獸,俗名「地聽」,亦名「坐騎」,重約數百斤,亦陳列藏經樓。昔有朝鮮人,欲出重價購買,山僧不許。又有紫黑色碑,敲作琅琅銅質響,刻有地藏菩薩像並傳。現存藏經樓。其傳文曰:
釋地藏,俗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於時,落髮出家,涉海徒行,振錫觀方。至池陽,覩九子山,心甚樂之,乃徑造其峯而居焉。藏為毒螫,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云:「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沛然流衍。時謂九子山神為涌泉資用也。至德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旁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羣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磣如麪,而共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龍潭之側有白墡硎,取之無盡。一日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鐘嘶嗄,跏趺而滅,年九十九。其尸坐於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際,骨節若撼金鎖焉。
菩薩居十地之幽城,拔三途之苦趣。佛光現處,常轉法輪。慧眼觀時,羣歸極樂。功侔坤載,德著利生。彝,跡記青陽,心依白足。望慈雲之在目,開甘露以無門。一念虔誠,六時皈向。爰選貞石,敬刻慈容,並鐫本傳。庶幾蓮華之永現,迦葉之時聞。雖無須清磬三聲,以修淨業;唯常爇栴檀一片,用懺塵心云爾。(「跡記青陽」,「記」字疑是「託」字之訛。)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知青陽縣事彭程萬摹勒上石山陰周調梅篆額溧陽彭華書跋青陽何士鴻繪像江陰弟子陳彝隸古并識時大清道光癸未歲七月日
唐羅鄴詩:
慶雲生處梵王宮躡磴攀蘿一徑通金殿忽開青嶂裏天人疑在白雲中
秋霄爽朗空潭月暑氣蕭寥古柏風况是慈悲清淨地香煙像設固無窮
宋王安石詩:
白雲如驅羊滿谷不可量散作兜羅緜中藏寶月光山窗夜閒靜時聞葉鳴廊
僧房杳清寐佛鑪篆餘香
吟猨遞空壁宿鳥驚飛霜起坐四面顧芙蓉蔚蒼蒼
人生始得飽豈必二頃糧金地黃粒米當味齋廚香
明殷邁詩:
窈窕探靈谷岧嶢入化城
溪橋蒼蘚合樓閣暮煙平古塔松杉影流泉石澗聲僧經傳夜磬鳥語促春耕
穴洞留遺迹奇峯類削成翠屏雲外出石照鏡中明對此凡情盡因之道氣清
何當脫塵鞅此地學無生
鄒元標詩:
化城寺倚碧山幽門對平田江水流
半夜風聲吹鐵瓦有時燈火照龍湫千僧樓閣層層起九子芙蓉面面浮
暫爾驅車塵土去他年結屋最高頭
徐弘基詩:
剎隱巖迴岫梯懸礀轉盤春歸花未歇日午石猶寒
藏經樓
在化城寺後,即供明萬曆朝所賜藏經之所。清康熙、乾隆兩次所賜御筆額真本,亦奉其上。咸豐七年,化城全寺被燬,唯斯樓獨存。
清曹貞吉歌:
道之大者含元氣小物亦足千秋垂
地藏古佛有遺蛻黃金妙相光離離袈裟至今貯經閣千年不毀神靈司
天吳紫鳳文斷續青蓮幾朵纏葳蕤非錦非繡那易測天衣無縫差得之
蠻女刺成共檀施右肩偏袒常相隨爾日慈航涉溟渤一鍼萬里如星馳
颶風陰火不敢射魚龍跋浪瞻威儀名山小住八十載莊嚴展也天人師
兒孫護惜等頭目捧持膜拜唯嗟咨余雖下士未聞道好奇之癖安能醫六合內外無不有失喜頗類優婆夷
此時暾日明殿角長空一洗青琉璃器鉢無聲鳥語靜相輪替戾微風吹
興闌蹋屐下山去作歌妄欲傳來茲
芙蓉閣
在化城寺山門左,佛棱建。後燬,能濱重建。再火,宗佛又建。明王陽明有詩。(此閣,與前神光樓、藏經樓,三名皆不頂格者,疑「神光」恐屬「地藏塔」,此二屬「化城」故。)
按:此藏經樓與芙蓉閣,疑為俱屬化城寺中之一部分。《九華紀勝》云:萬曆十四年,頒賜藏經,原珍藏於拱金閣。至清嘉慶二年,僧端旵移藏化城寺後樓。越數日閣災,而藏經存。是知此樓即為現在安供藏經之所,當無疑義。想此閣,亦屬寺中莊嚴之一。揆厥原因,由向有舊志以至光緒二十六年纂修者,皆為俗儒秉筆。不知佛法與寺庵塔廟之尊嚴,故將全山寺宇列於書堂祠舍之後,為「營建門」之附屬物。至樓閣,不問是否僧居,又皆別於寺庵之外,另為一部。所以將此同屬化城寺中之樓閣,又別開主寺,另標二名。今《指南》與最近《山中新鈔稿》,皆未另載,尤可作為化城所屬之證明。但今人地遠隔,無由勘實,故特附載於此。則無論其與化城為一為二,皆不失其與寺接近之關係耳。
祇園寺
在化城寺東,東巖之麓,原亦屬化城東寮之一。本名「祇園」,又名「祇樹庵」。清嘉慶時,住持乏人,庵將傾頹。時隆山居伏虎洞,緇素公請住持,因得新其殿宇,弘揚法道,香火日盛,至八十四歲圓寂。迨大根中興,大其規模,汪宗沂有記。由是開壇傳戒,接待十方雲水。民國十四年,段執政題額曰「慧日長明」。二十一年,現住持寬揚,募建大雄寶殿,莊嚴宏敞。一切規制,現均為全山寺院冠。
萬年禪寺
即「百歲宮」,原名「摘星庵」,在天柱庵北。明萬曆間,有海玉字無瑕者,自五臺至此,結茅而棲。戒律精嚴,刻苦清修。圓寂時,壽百十歲。里人尊其年高,故即呼其庵曰「百歲宮」。其遺蛻,現仍裝金供寺中,頗著靈異。清光緒五年,住持寶身詣燕都請清刻藏經,劉觀察含芳有記。後遭囘祿。迨常修住持,刻苦中興。於民國時,復請藏經。由黎大總統贈今額,曰「護國萬年禪寺」,第人仍多以百歲宮稱之。而常修又建下院,且熱心公益,督修地藏塔前八十四級之石階,山中尤嘉賴焉。今住持月朗。
沈懋學詩:
碧霄雲馭自僊僊一笑黃塵隔大千不是長庚翻入夢人間何處覓青蓮
袁濂文〈贈圓暢上人〉詩:
縹緲蔚藍天峯頭老衲禪千重花世界三宿月因緣
見慣忘真佛吟遲愧謫仙明當歸澗戶只共此雲泉
甘露寺
在山之北路,半山,定心石下。清康熙丁未年,玉林國師至九華,謂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洞庵居伏虎洞,遂力任募建。開工之夕,滿山松頂皆灑甘露,故名。乾隆間,優曇住持,開壇傳戒。咸豐末,被燬。光緒時,大航募修,復入燕都請清刻藏經,歸供寺中。迨後常賢住持,謹遵佛制,添建殿宇。今住持妙霖。
華黃詩:
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萬松藏古寺孤月上寒坡屋角泉聲落牀頭嵐氣過
欲窮諸勝覽秉燭問檀那
上禪堂
在地藏塔下。當山轉處,有金沙泉,見地藏詩。本名「景德堂」,玉林國師之徒宗衍,新其院宇,始易今名。境極清幽,清王文僖公贈額曰「秀冠雲林」。咸豐時,被劫火。同治初,開泰募建中興;至光緒時,清鏞始竟其功。繼霞光住持,承清鏞之志,建造殿宇,接待雲水,而自奉甚薄。於地方公益,尤多捐助。近復施棺掩埋,澤及枯骨。倪前知事贈額曰「佛國元功」。現住持誌芳。
東巖禪寺
在化城寺東,原名「東峯」,又名「東崖」。因崖北有巖如屋,故王文成公定其名曰「東巖」。俗又名「宴坐巖」,亦名「捨身崖」。皆由地藏卓錫,敷單宴坐,得此二名(有謂由文成宴坐而名者,非。其捨身名義,本志卷二〈形勝〉東巖條考異,已略辨之)。明正德時,周金亦嘗居此。文成與之談心,復贈詩偈。萬曆間,僧將舊有環奇亭改建佛殿,遂仍巖名而名其寺。得吳給諫文梓,檀護助成及撰碑記。至清同治九年,定慧復募建殿宇,熊祖詒有記。俱見〈檀施〉。迨民國,心堅住持,安單接眾,定為十方叢林。且添建下院,以息行腳僧伽。而心堅從事勞工,身先大眾,尤能精持戒律,為全山景仰。近年容虛住持,香火尤盛。惜於二十二年冬,一火而全寺被焚,令人浩歎。
宋陳巖〈題宴坐巖〉詩:
掠地霜風黃葉飛山人宴坐已多時
但知六鑿俱通透不省支牀舊有龜(宋時已有宴坐巖之名,足證其名不自陽明始。)
按:此寺現全被焚,目下正在籌募修復,尚未聞成績如何。因山中寺院雖多,大都子孫鬀度性質。唯此為十方道場,望其早日恢復舊觀,故仍列於此,與諸叢林並稱。
樂善寺
即「低嶺庵」。由大通登山之北路,此為第一禪關。距化城約近五十里(俗云四十七里)。清同治間,恆修、妙意募建。繼募「義渡八號」,由大通抵錢家壟(或作「衕」),往來稱便。募救生船四號,以備江行風險。今由和悅洲同仁局主管。其徒龍海開壇傳戒,接待雲水,大其規模。近年廣參住持,又復募修橋路,施棺掩埋。安徽馬前督理乃贈今額曰「樂善禪寺」。現住持善青。
慧居寺
在天台路,杉木塔。原名「慧慶庵」,仁琳復興。迨民國十七年,由普明重建大雄寶殿,始易今名。現住持普明發廣大願,力事擴充,擬為十方叢林,安單接眾。正在積極進行中。
二、寺庵(凡屬僧居,除叢林外,則無論其殿宇大小,名稱如何,統列寺庵。現存而有僧住者,正列之。古有今無,為廢庵,乃附之。○又現有寺庵,復循路徑之便而列;再按路徑區分為七:一、化城東序。二、化城西序。三、天台路。四、化城東路。五、化城南路。六、化城西路。七、化城北路。七路之外,廢庵再附。)
一、化城東序(又名東寮)
九蓮庵
清光緒二十三年,明道同徒輩法緣、本修募建。邇來大其規模,井井有條,則葉舟歷年整飭之力也。今住持心融。
栴檀林
清光緒十二年,定禪募建。嗣後福星中興。民國時,易國幹贈額曰「福慧雙修」。近年鎮安住持,增修殿宇,維持寺務,尚稱得人。現住持渡海。
通慧庵
創自何時,無從稽考。清初有誦林和尚,為明末進士。因明亡,遂出家,自食其力,不事募化。清吳文簡公讀書於東巖天籟軒時,深相契,常與之遊,並書「應如是觀」四字以贈之。寺至咸豐時被燬。光緒七年,法輪募化重建。近年文澤維持現狀。今住持寶嚴。
天然庵
清同光間,頂依、蓮舟先後募建。前財政總長周學熙,民國六年來山,稱此為「東西首剎」,得九華風氣之先。十七年遭囘祿,全燬。現住持思維,重行募建。
菩提閣
清同光間,羣超、玉清先後建修。今住持良舟。
立庵
本名「定慧庵」。咸豐燬後,同治時,開宗重興。民國二十年,住持瑞祥添建殿宇。
二、化城西序(又名西寮)
佛陀里
清同光間,明皓、守鎮、純心,先後建修。今住持誌禪。
寶積庵
清同光間,法智、行舟,先後建修。今住持恆德。
長生庵
明宏治間,有實庵和尚與王文成公相談甚契。曾題贈曰:「從來不見光閃閃氣象,也不知圓陀陀模樣。翠竹黃花,說什麼蓬萊方丈。看那九華山地藏王,好兒孫,又生箇實庵和尚。噫!那些妙處,丹青莫狀。」清被燬後,同治六年,實寶重建。今住持建欽。
龍庵
本名「水陸殿」。昔有龍庵和尚(見舊志〈高僧〉),刻苦清修,僧眾信仰,遂易今名。清道光三年,壽山重建。被燬後,光緒間,守安復興。守安與通慧庵法輪、佛陀里守鎮、栴檀林福星,聯名稟請省憲,革除本山陋規。有禁碑,立藏經樓下,至今感戴。今住持德煇。
永慶庵
清被燬後,同光間,覺蓮、靜山,先後建修。覺蓮往通州募化,未至之前三日,遠近聞木魚聲。及至,眾以為神感,踊躍捐輸,至今猶為美談。現住持妙緣。
天池庵
清同治間,湛修募建。現住持妙慶。
拱金閣
在化城寺西里許,即明萬曆時,珍藏藏經之所。至清嘉慶二年,經移化城寺後樓,而閣乃災。光緒間,慧清、光和,先後建修。現殿宇盡頹,僅存殘敗餘屋數間。
三、天台路
囘香閣
在化城寺南,一名「華嚴庵」,蕅益大師曾居之。咸豐燬後,長發復興。庵居山岡,天台峯巒、九華寺宇,至此一目了然。今住持宗行。
華雲庵
在天台西麓。清光緒間,正法募建。今住持寶恆。
吉祥寺
清光緒三十二年,風松募建。今住持密輪。
長生洞
今住持雨量。
興添寺
又作「興天」,今住持徹同。
朝陽庵
在天台獅子峯。自此至天台頂,路峻如梯,沿途安置鐵闌干,以護行者。今住持義修。
翠雲庵
在天台西麓。理通復興。今住持徹善。
崇興寺
在小魚龍洞前。
圓通庵
在天台觀音峯。清被燬後,本境復興。民國時,由隆全大其規模。建築整齊,愈顯地勢之崇峻,遊者擬為妙高臺。今住持能蓮。
拜經臺
在天台峯西,又名「大願庵」,相傳為地藏菩薩拜經處。庵後有大石亭六丈許,俗呼「大鵬聽經石」。清光緒間,昌光重建。近年隆華中興。今住持隆明。
地藏禪林
在天台玉屏峯捧日亭北。此為九十九峯最高處,即「古天台寺」。至清康熙末,塵塵子重建,乃名「活埋庵」。其後滄桑屢更,難辨其詳。民國九年,徹德住持,乃重建佛殿。寺前額曰「天台正頂」。規制較昔頗為整齊。今住持明煇。
宋僧宗杲詩:
蹋徧天台不作聲清鐘一杵萬山鳴五釵松擁仙壇蓋九朵蓮開佛國城南戒俯窺江影白東巖坐待夕陽明
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詩早擅名
明邑人吳光裕詩:
水窮山盡見天台萬轉孤峯始到來茅屋幾間青草色華宮滿地白雲堆松風不語僧初定茶火無煙鶴自囘
悔殺少時空碌碌卻看黃髮有餘哀

十載夢相攀崎嶇幾往還
山深覺寺古世遠識僧閒鳥雀來投食猨猱共閉關疎鐘盤石裏不復問人間
汪夢斗詩:
攢峯削玉半雲天露濯芙蓉九九妍頂地別開塵外境禪心寂住火中蓮
黃花翠竹西來意皓月清風日用緣一自靈山標絕詠嵐光星彩滿三千
清潘耒〈活埋庵贈默安禪老〉詩:
九子山頭第一峯掩關枯坐有南宗
銜花罷供心離境撥草無人路絕蹤腳下雲生長似絮膝邊松偃欲成龍挂瓢只合相依住掃雪敲冰過幾冬
按舊志載:天台寺在天台峯玉屏上。《紀勝》載:天台峯頂有雲峽、玉屏峯、捧日亭、渡仙橋、活埋庵。庵在天台岡。《指南》與《山中新鈔稿》俱載地藏禪林在天台正頂,捧日亭北。《蔣竹莊紀遊》載:地藏禪林之寺門,即渡仙橋之圓洞。橋東跨天台岡,西跨玉屏峯。寺前額曰「天台正頂」。又《紀勝紀遊》所列天台峯頂之諸景,大略皆同。而各處所載,皆指為九十九峯之最高處。是知地藏禪林、活埋庵、天台寺,名雖分三,其地則一;不過隨時更改,稱謂不同耳。但《紀勝》載:雲峽下,印信石畔,舊有天台寺。又引《江南通志》,及明曹學佺〈遊九華記〉云:「九華以天台為最高,其下有寺,僧皆苦行。境色清絕,夜中始聞鐘磬梵音。真離一切垢濁,而入寂樂國矣。」文中又明說天台寺在天台峯之下。且各書記載,除在玉屏峯者外,天台峯下又未別見何寺名「天台」者。想由明以前,峯頂無寺,而寺在峯下。後廢去,至康熙末,塵塵子始築活埋庵於峯頂,後人改稱「天台寺」,即今之地藏禪林也。
中常住
一名「招隱庵」,明天啟間,離知建。清嘉慶時,陳蔚施田有記,見後〈檀施門〉。光緒十三年,由真如庵法印募修。今住持理巖。
正常住
又名「德雲庵」,明季德道創建。庵後有石洞,為德道禪息之所,今即名「道僧洞」。現住持藍田於民國二十年募建殿宇。
按《紀勝》卷十四載:德雲庵俗稱「正常住」,明萬曆時,明惠建。又另載:聚猨峯下,石佛巖上十步許,有石洞庵,為明高僧德道字東祖者,結茅之所。今德雲、真如二庵僧眾,皆其法嗣。準此,則明惠、明預,想係德道之徒屬。而此正常住乃為明惠建。此云德道創建者,或由徒屬借重上人之名,而寓尊師意也。至《紀勝》所載之石洞庵,亦知即為今名「道僧洞」者是。
老常住
一名「護國寺」,定祥募修。清光緒二十五年,火燬。民國三年,由九蓮庵海霖住持,募修大雄寶殿。
真如庵
明萬曆末,明預建。清光緒二十五年,崇明募修。今住持精修。
華嚴洞
今住持妙意。
接引庵、地藏庵、大悲庵、普濟庵、觀音庵
此五庵,《指南》祇列其名於天台路。而《蔣竹莊紀遊》敘天台路中之庵名,獨無觀音,乃多淨土。且前後所列,皆與《指南》無異。而《山中新鈔稿》五庵俱無其名。第此觀音、淨土,或是一庵二名,或為二庵,無由得悉,故特註之。編者識。
延壽寺
《紀勝》、舊志俱載「在曹山三角泉前」。本道者甘贄莊,唐貞元間,由甘捨宅改建,初名「龍門寺」。宋建隆元年,僧玉田再建。祥符五年賜今額。(今《指南》與《山中鈔稿》俱無「延壽寺」之名。乃查《蔣竹莊紀遊》於天台路中,敘有延壽寺,在吉祥寺上,興添寺下,與長生洞相毗連。第不知此天台路之延壽寺,與舊志所載在三角泉前之延壽寺,是一是二。因未能親勘,不得其詳,故特註之。)
宋陳巖詩:
三角坳泓一角虧其間濁水照摩尼風幡不動鑪煙直正是禪僧定起時
四、化城東路
法華寺
民國四年,心堅由東巖退居,特租賃陰騭堂公山,募化創建。
沙彌庵
在鳳凰嶺東,即延華觀故址。唐乾寧間,趙知微煉丹處。山高徑險,人迹罕到。清季心徹、開傳相與結茅,清修六十餘年。平生不以一物累心,獨於修路造橋,募捐甚力。今徒孫慈果住持,亦復清苦自勵,勉承先志。
黃金庵
在山之東,舊名「淨土庵」(不知與《蔣竹莊紀遊》所記天台路之淨土庵,是一是二),原名「黃家庵」。明萬曆間,果能募建。(《紀勝》載:在山南天台峯,真如、寶筏二庵之南,有淨土庵。萬曆初,如松建。亦不知與此是同是別。)民國初,由邑紳何修護法,普照重興,遂易今名。現住持明道。
心安寺
在六畝田,清光緒間,智妙創建。今住持性光。
伏虎洞
一名「地藏洞」,又名「睡虎洞」。在摩空亭、棋盤石之東北。明宏治間,有異僧臥洞中,王文成公曾履險往訪,即名為「地藏洞異僧」(見《高僧》),又有名其為「睡虎」者。至清初,創建甘露寺之洞庵,曾結茅居此。後雲月鑿石建庵。乾隆時,傳燈亦曾居之。光緒間,大根募資重建。
西天寺
在百歲宮西下。(《紀勝》載:真如庵南,有寶筏庵,明嘉靖時建,後為異僧宗印所居。宗印,字璽田,人因呼其庵為「璽田庵」。後音訛,遂呼為「西天」。不知是此寺否?)
五、化城南路
淨慧庵
在地藏塔下,即「洗手亭」。下有定心泉。清同光間,法輪募修。
三天門
在神光嶺南上,原名「茅庵嶺」。即今之普濟寺。(查《蔣竹莊紀遊》,南路、北路各有三天門。此為南路之三天門,與北路之三天門(即聚龍庵者),是兩處。)
轉身洞禪室
在山南,清光緒間,法喜復興。
二天門
在七賢峯麓,即「控華庵」,里人鮑寧安倡建。清同光間,開宗、悟能興修。
正天門
里人鮑魁皓倡建,開明募修。今住持宗起,民國十八年,重建大雄寶殿,裝塑佛像。
一天門
在松木橋下,即「松影庵」,里人陳希器倡建。清被燬後,心來復興。
崇覺寺
在十一都。清乾隆五年,都人復興。
六、化城西路
小天台
在地藏塔西南。民國八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後由大僧性海頂接住持。
建松樹庵
即「一松亭」。清同光間,廣成結茅。居有年,檀信感其清修,捐資建造。今住持悟道,樸實耐勞,勉承師志。
西來庵
八都眾信捐建。
七、化城北路
聚龍寺
即「三天門」。原名「聚龍庵」。清燬後,開祥復興。民國十八年,由悟月、雨霖、慶華等,募修大雄寶殿。中供銅質釋迦牟尼佛坐像,高約丈餘,鐫有「唐尉遲公鑄造」字迹。現住持雨霖。(此為北路之三天門。)
華天寺
民國十一年,寬成募建。寺北為高原,長江曳練、奇峯插雲,都歸一覽。
萬壽寺
今住持明慧。
半霄亭
當山北中道,祀山神,有神秀庵。清同治間,定祥復興。今住持宗濤。
明陳鳳梧詩:
引絚千尺上高峯身在翠微第幾重隱隱鈞天仙樂導層層鏡石白雲封
潛龍洞杳藏秋雨伏虎巖深蔭老松徙倚半霄亭半晌飄然物外寄吟蹤
龍池庵
一名「清隱庵」,在龍池北,唐詩僧神穎所居。清燬後,光緒間,開佛募修。今住持智光。
燕子洞
今住道人柳圓功。
二天門
在甘露寺上。
一天門
在甘露寺下。
大橋庵
在伏龍橋北,涇邑查圖源建。橋下有潭,為清咸豐時,吳經圃先生殉節處。
西竺庵
在甘露寺西。清光緒癸未,大讓募建。今住持妙山,於民國十五年,重建大雄寶殿,功程浩大。
一宿庵
在小橋庵下,今住持恆山。
小橋庵
無相寺
在頭陀嶺下。本唐人王季文書堂,季文臨終捨為寺,宋治平元年賜今額。清被燬後,同治十年,玉忠中興。
明王陽明〈夜宿寺中〉詩:
春宵臥無相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雙眼披雲看九華巖頭金佛國樹杪謫仙家彷彿聞笙鶴青天落絳霞
老僧巖下屋繞屋皆松竹朝聞春鳥啼夜伴巖虎宿
坐望九華碧浮雲生曉寒
山靈應祕惜不許俗人看
靜夜聞林雨山靈似欲留只愁梯石滑不得到峯頭
重遊四首:
遊興殊未盡塵寰不可留山青只依舊白盡世間頭
人迹不到地茅茨亦數間
借問此何處云是九華山
拔地千峯起芙蓉插曉寒當年看不足今日復來看
瀑流懸絕壁峯月上寒空鳥鳴蒼礀底僧住白雲中
又重遊,次舊韻:
舊識仙源路未差也從谷口問桃花屢攀絕棧經殘雪幾度清溪蹋月華
虎穴相鄰多異境鳥飛不到有僧家頻來休下仙翁榻只借峯頭一片霞
又無相寺金沙泉次韻:
黃金不布地傾沙瀉流泉潭淨長開鏡池分或鑄蓮興雲為大雨濟世作豐年
縱有貪夫過清風自灑然
二聖殿
亦名「二神殿」,在山東北麓,為北來登山孔道。(自此以下,分縣城路、五溪路。)二聖者,相傳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羅國尋金地藏至此者。清被燬後,同光間,能芳、有緣相繼恢復舊制。近年慈德、妙香繼續住持,籌募中興,頗稱得人。
華陽亭
在西洪嶺西南,鮑廷芳建。
會龍庵
舊為「光梵院」,又名「龍庵」,在西洪嶺上。南唐末,閩僧立行改為「龍安院」。明萬曆時,僧道經重建。冢宰陸光祖額曰「會龍禪林」。清光緒間,亮平再建。今住持宏順募建大雄寶殿。
宋陳巖〈龍安院〉詩:
蔓草叢生伴棘薪古藤直上繞松身寺前寺後清幽處山鳥飛來不避人
心庵
在西洪嶺下。清被燬後,開清募修。(華陽亭至此,屬縣城路。)
觀音閣
舊志有慈雲閣,一名「觀音閣」,在甲子嶺下。具茶湯以待過客。清被燬後,惟宗重修。(今《指南》但標其名,未詳所在,不知即舊志之慈雲閣否?)
囘龍庵
在五溪橋右。清光緒十八年,覺慧募修。
小甘露庵
舊志有西甘露庵,在五溪橋西,祖興募修。(今《指南》但標其名,未詳始末,不知即舊志之西甘露庵否?○觀音閣至此,屬五溪路。)
永豐庵
獅子林(九都柯姓捐建。)
觀音庵(此三又屬縣城路。因《指南》但標其名,未敘始末。舊志與《山中新稿》全無。乃不知存廢,故另列此。)
萬緣庵(在六泉亭東。)
德雲庵(在六泉口外。)
通華庵(此三又屬五溪路。今又另列於此者,其故亦與前三同。)
廢庵附
接引殿
在祇園寺左側,為全山之水口庵。中供「接引佛」鐵像,身高一丈六尺。(相傳二丈餘,恐不實。)今殿已傾圮,唯此佛像巍然獨存。(此殿,《指南》未載,今但查《紀勝》,與照《新稿》,錄此。)
按:如此寶相,山中希有,碩果僅存。所望山中緇白,十方檀信,同發大心,恢復斯殿。俾寶相不致損壞,古迹因而常存,此亦佛弟子量力應盡之責也。
大定庵
在九蓮庵北,今僅存遺址。
綠雲庵
在化城寺東,今僅存遺址。(此上三,原屬化城東序。)
海渡庵
清光緒間,純心重興,今廢。遺址為紅卍字會購買為會所。
心齋房
在拱金閣南首,今廢。(此二,原屬化城西序。○又此四,《指南》與《新稿》同載。)
按《九華指南》於化城寺云:前清承平時,佛法昌明,僧徒日眾,乃分東、西兩序,至六七十寮之多。自咸豐亂後,僅存十之二三。現即亂後所有者,今又廢去五寮矣。時局艱難,影響法門,於茲可見。
圓寂寺
在拾寶巖東麓。初名「伏虎庵」,五代朱梁時建,為伏虎禪師道場。至宋太平興國五年,賜今額。今廢。(此合《紀勝》與舊志及今志〈高僧門〉,折衷錄之。以後各廢寺,多如此。)
九子寺
即「廣化院」。在碧雲峯頂。由鬬雞石而轉,復入大谷,如在平地。四面翠石環峙,真煙霞幽窟也。清被燬後,光緒十五年,悟恆復建。
宋陳巖詩:
修途百折到山頂紺宇數間開道場
倦臥儘人身自在翻愁作夢趁黃粱
僧希坦詩:
路轉幾多曲山登千萬重
未遊走馬澤先看鬬雞峯高樹出雲聳寒泉趁石舂徜徉因覓句時復倚青松
明施承緒詩:
且住深山好孤齋擁翠巒有僧能共語無夢亦生歡
雨過松濤沸窗虛竹影寒夜來閒自理貂敝復誰看
翠峯寺
在獅子峯東,滴翠峯前。原名「天柱庵」,因其庵唐末由天柱峯徙此故。至宋乾道中,邑人余志源,因折柳溪邊悟解,聚徒稍眾,即高舍居之,自稱「翠峯」。乃易天柱庵之名為「翠峯寺」。
宋陳巖詩:
縛屋山中數十年薙茅誅棘復開田何須折柳溪邊去枯木寒林總是禪
聖泉寺
在龜山西之魁山下。寺後有泉,四時不竭。自石巖噴出,產五色石,故名「聖泉」。俗又號「無底泉」。宋治平元年建,寶慶三年賜今額。
宋陳巖詩:
釋子親傳馬祖衣枯藤來此卓煙霏
斕斑錦石寒泉底湛碧中涵五色煇
廣勝寺
即廣修院,原在觀音巖。宋淳熙初,移建上雪潭側。明洪武末,重建,改今名。嘉靖閒,又徙建下雪潭,三級亭側。寺前巨石,書大「壽」字。
宋陳巖〈廣修院〉詩:
別去招提恰十霜幾番夢到五峯堂
有懷此地同僧夏對佛閒燒結願香
崇壽寺
在曹山北之龜山。南唐昇元閒建,宋祥符閒賜今額。開山時,有白龜出現之瑞,乃名其山曰「龜山」,泉曰「白龜泉」,又名「靈源泉」。泉在山門右,有蔣穎叔題字。宋高僧善修住持,周益公曾贈以詩。(見〈高僧〉。)
宋僧希坦詩:
蹋破蒼苔徑幽居在嶺巔
亭臺清映月松竹淡籠煙佳客纔登席高僧忽起禪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龜泉
陳其名詩:
此地初開選佛場寶龜曳尾預呈祥靈源映月苔常滿仙桂迎風葉自香
鐘韻半沈荒院靜茶煙纔動老僧忙慈雲高閣知何處唯有雙峯挂夕陽
廣福寺
原在覆甌峯東麓,本南唐宋超囘書堂。舊名「應天院」,又更名「徵賢寺」,至宋始改今額。寺有唐人手鈔四大部經,水漂兩函。歲久忽發光,尋其處,得焉。後寺移於黃匏城南淨信寺上,距故址五里許。
宋陳巖詩:
五百年來貝葉光劫灰難泯壁中藏
山僧要廣人間福長日工夫一炷香
明施達詩:
古剎曾臨碧水灣幾時徙建白雲關
依然作寺祠西竺未許移文繼北山梵宇唐書何代泯給園祇樹有僧還
岡前上下蓮華漏並入疎鐘杳靄閒
淨信寺
在碧雲峯西南黃匏城下,舊名「碧雲庵」。宋紹興中,里人移「雲門寺」額於此,遂易今名。為詩僧希坦禪宴之所。明成化閒,僧覺信重建石屋三閒,三門一座。
清張惣詩:
飛雪濺溪橋松風未寂寥高僧曾住此何處覓詩瓢
陳堅〈碧雲庵懷宋僧希坦〉詩:
為訪碧雲庵蓮社今寂寞不見吟詩僧松風滿山郭
福海寺
在碧雲峯側九子峯下。李志云:「託九子之平麓,挹雙峯之上流。遠而睇之,峯橫黛色,溪涌碧瀾,山與水交勝矣。」唐景福二年建,原名「景福」。宋治平初,改賜今額。昔有唐僧手值二松。
宋僧希坦詩:
路入轉幽處渾疑別有天虯松雖變化牛石尚酣眠
驟過一番雨鳴飛七布泉望中千點雪白鷺立平田
淨居寺
本在雙石巖側,宋大中祥符初,僧雲林啟建。治平中,賜額。靖康元年,僧道生移建於玉甑峯側普賢臺下。崇巒四擁,清瀨一泓。泉雪松風,最為幽勝。寺側有疉石塔,攲而不傾。明景泰閒,僧圓慧居之,賜號「大度禪師」。清道光時,火災,由柏輈、王貢二紳倡捐重建。咸豐亂時,邑人保聚其上。光緒二十六年,賊起大通時,人民有入山避難者。周贇詩云:
地擅九華勝秋高五老峯佛燈殘壘血天柱謫仙蹤怪石蹲蒼兕飛泉吼白龍
蒼茫認來路月上碧芙蓉
又庚子秋日登山繪圖,復遊寺中留題:
九華來寫照五老遠開顏官與泉俱冷雲將心共閒昨朝人避地今日我遊山
笑與方瞳約攜琴長往還
崇聖寺
在西洪嶺西靈鶴山,故舊名「靈鶴庵」。唐光啟初,改名「圓照」。南唐保大閒,復名「靈鶴」。宋祥符六年,賜今額。清乾隆時,袁氏重建。
宋陳巖詩:
山形四抱水來前中有金蓮色界天
清磬一聲僧定起松閒靈鶴舞蹁躚
法樂院
在雙石巖東,唐開元中建。宋端平閒,縣令喬幼聞,移額邑東二十里秀巖洞前。後復移歸雙石巖。
宋陳巖詩:
無住師參第一禪指開古洞秀巖天東扶西倒都休問且結人間現在緣(作此詩時,庵在秀巖洞。)
利眾院
在龜山中平河西,四峯山東麓,龍潭側,故又名「四峯庵」。舊志另載有四峯庵,在五溪玩華亭側,久廢。明萬曆五年,邑令蘇萬民重建。
宋陳巖詩:
日涵林壑紫光凝草動花翻氣似蒸
勝地剗開鼪鼬徑數閒松屋住殘僧
保真院
在野螺峯西南,唐時原為費徵君舊隱。南唐保大中,僧圓證禪燕於茲,名曰「臥雲庵」。宋治平初,賜今額。景祐中,圓證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一作「清晝」)居之。越三日,圓證化去。墳塔俱存。
宋陳巖詩:
野寺荒山㵎水濱古藤翠篠自搖春僧閒宴坐無人到內保禪心一味真
又臥雲庵詩:
亂雲堆裏酣酣夢人在清泉白石間
膠擾勞生鼎中沸有官不換此身閒
曹溪祖源院
即「曹溪寺」,在六泉口。
五臺明智院
在古仙峯北曹山西,舊名「五臺院」,後為「白雲庵」。
天柱庵
在東巖北小天柱峯,舊即稱「小天柱」。
吳國靖〈天柱庵值雪〉詩:
滿天風雪蔽空山梵閣無人早閉關
玉磬一聲持半偈蕭然分得老僧閒
蓮華庵
有三,即在蓮華峯之上、中、下三處。又云:一在拾寶巖東者,別名又稱「福安院」,為唐道濟結茅之所。居五十年,常有雲覆其庵。一在蓮華峯下者,古又名「石雲庵」。明正德初,重建。今廢,石柱尚存。
宋陳巖詩:
冷屋棲雲經幾年懼人履迹破苔錢
不辭更入山深處手種西方社裏蓮
又福安院詩:
門前黃葉斷人行寂歷山房晝亦扃
疎竹矮窗僧兀坐炷香熏筆自鈔經
資聖庵
在五老峯側,百丈潭西。宋興國中,雲譯創建。
宋陳巖詩:
朝暮相依五老仙鳥啼花落幾何年
塵勞不到山深處窗外日高人尚眠
雙峯庵
在九子峯西麓甲子嶺,又名「虎跑嶺」。唐末新羅僧淨藏創建,亦號「新羅庵」。
清涼庵
在天台西麓九子峯南之獅子峯,故俗呼為「獅子庵」。為邑人施傳芳遇仙處。後置屋施田,遂成蘭若。庵後有長生洞
平坦寺
在蓮華峯西麓瀾溪上,距蓮華庵五里。明成化閒,顯玉建。清被燬後,開通募修。
臥龍庵
在南陽里黃石溪之牛軏嶺南。唐天祐中,李常侍有志未遂,乃至九華出家為僧。即易所居為臥龍庵,自呼「臥龍和尚」,乃取「南陽臥龍」之意。
撲雲庵
在天台雲峽循岡而北之羅漢峯(俗呼「羅漢墩」)。明萬曆閒,祖安建。
石洞庵
在天台峯下,即正常住條所名之道僧洞。
復興庵
在天台峯印信石北行二百步許,僧自然建。
陰騭堂
按《紀勝》載,即「下禪堂」。在舊懷賢亭址所改建之接引殿前。舊志載,一名「延壽庵」,在太白書堂側。清被燬後,道鎧復興。不知是一是二。
白雲庵
在天台峯印信石北行之復興庵下。明萬曆閒,本覺建。
此上各寺庵,舊志與《紀勝》俱有,但稍有出入。遂按二書所載,參酌錄之。因《指南》與《山中新鈔稿》俱無,故概目為廢庵。
文殊庵
在化城寺東,近法鑑塔。
景命閣
在拱金閣右,為安供明萬曆二十六年頒賜《地藏菩薩本願經》之所。清康熙四十七年,為蛟汎衝決。
鳳林庵、大夏庵、三昧庵、報國庵、樂山庵、白雲庵、東勝庵、環翠庵、雨華庵
此九廢庵,皆屬「化城東西」兩序,古有今無者。
劉世疏庵
在雙峯下,保真院東北,為宋劉放隱居之所。側有巖,名「清隱」,放手書「清隱巖」三大字。
石龍庵
在西洪嶺西南五里之石龍口。
仙居庵
在五老峯側,百丈潭之西南。即宋嘉定閒,孝子諸大道廬墓處。
東度庵、東慶庵
二庵在天台峯雲峽下,護國庵之西北。
九如庵、碧雲庵
此二庵為真如、德雲二庵之別院。皆在天台峯印信石下之獅子隖。
慕仙庵
在天台峯東南之仙人峯下。明永樂閒,陳道榮出家所建,祝髮焚修其閒。
觀音堂
在十三都,即「南陽道院」舊址,明隆萬間,陳姓所改建。清嘉慶二年火,陳姓裔又改建為「忠孝節義祠」。
觀音巖
在真人峯北,幘峯下。唐末有高僧卓庵,感大士出現之所。
曹沖庵
在圓寂寺前,果老石之西下。
鳳棲庵
在六泉口,曹溪寺西。
覺安寺
在五溪合流處,距曹溪寺五里。
此上各廢庵,唯《九華紀勝》所載。錄之以備查考。
大山庵
在五溪西南二里許。怪石玲瓏,盤亙庵之左右。清康熙閒,傳潔建。
永勝庵
同治初,開明復興。
法雲庵
在山南之大嶺上,明海復興。
清雲庵
未詳所在。
準提庵
在拾寶山上,崇禎十二年,明如建。順治十三年修。咸豐末燬,光緒七年重建。
聖指庵
在山南麓。光緒十七年,廣志修。
觀音庵
在華陽橋畔。
觀音閣
在廟前。光緒十年,尼空法募修。
萬福庵
在甘泉書院左,清道光閒,能圓創建,被燬後,常煇重修。
三慧庵
在五老峯前,隆法、香曇同募修。
此上各廢庵,唯光緒時舊志所載。錄之以備查考。
按:寺庵名稱,古今沿革,有數處同名、一處數名、古今一名、古今異名、古今異處之種種不同,致各書所載,亦難合一致。如此情形,非親至其地,一一詳查,終難清晰。此次編訂,遠在千里之外,不能一履其地。乃依最近民十四年姜君宗甫所編之《九華指南》為根據。即許止淨居士囑山中鈔寄之稿,所記大略相等,仍不如《指南》之詳。但舊志與《九華紀勝》所有者,此二又多無其名;此二有者,舊志與《紀勝》又閒有未載。茲乃將四處同有,為古有今有;唯《指南》與《山中鈔稿》所有,為古無今有。爰照《指南》所分路徑,分七小目,均編為現有之寺庵。至《指南》與《山中鈔稿》俱無,獨舊志與《紀勝》所有者,為古有今無之廢庵,乃另附於七路寺庵之後。第其中亦恐仍有因數處同名、一處數名、古今異名、古今異處之故,外人難以辨其存廢,致所列仍有失當及挂漏重複等錯訛。此皆由人地遠隔,無由查勘之所致,祈閱者諒之。編者識。
九華山志卷三終
上一卷: 九華山志 第二卷
下一卷: 九華山志 第四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