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九華山志 第八卷

九華山志卷八(內攝二門:一、物產門第十。二、志餘門第十一。)
物產門第十(內分:穀、茹、茶、木、竹、花卉、鱗介、羽毛各子目。)
巍巍九華,名尊禹甸。毓秀鍾靈,物華藻絢。羅漢結絛,菩薩垂綫。玉女擎幢,仙人把扇。念佛鳥鳴,傷生蛙譴。性相三千,隨緣不變。志物產。
穀(附竹實)
黃粒稻
舊傳其種由金地藏自新羅攜來。穎芒,肥粒,色殷,香輭,與凡稻異。
李之世詩:
金粟原來是佛糧僧云移植自殊方山禽未敢銜遺粒香鉢先擎供法王
竹實
明嘉靖年間,凡再見。春夏開紫花,結實如麥,可食。(陸岡竹實表,已載〈靈應門〉。)

石芝
生懸崖峭壁,採者絚引而上,服之身輕延年。生陽厓者色紫,生陰厓者色黑。
竹蕈
柔白如菌。採食者,先以灰煑,其汁如血。漂淨,再煑,味若珍脯。宋陳仁玉菌譜云:生竹根,味極佳。(按:蕈、菌,通。舊志作簟,誤。)

金地茶
梗空如篠,相傳金地藏攜來種。
李之世詩:
碧芽抽穎一叢叢摘取清芳悟苦空
不信西來禪味別醍醐灌頂雪山中
閔源茶(乃閔氏源所產之茶,舊志作「茗地源茶」,誤。)
根株頗碩,生於陰谷。春夏之交,方發萌芽。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天聖初,郡守李虛己、太史梅詢試之,以為建溪諸渚不及也。

五釵松
松子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即五粒松實也。蘇頌謂:粒,當作鬣。謂之五釵松者,釵本雙股,松葉皆雙,故名。而此松有五葉,如釵,有五股,因名為「五釵松」耳。
千秋松
長數寸,即草本之卷柏,生絕巘之處。人得之,多置於盆山之上。或置之乾燥處,日久雖然枯瘁,見水則依然蒼翠。(此即俗所謂「九死還魂草」,煑亦能活。)
仙人燭
木似梧桐,大可盈握,長尺餘。多津液,逾年不枯。每燃一枝,可延數刻。好事者多秉之以遊洞府。
李之世詩:
梧心浥露釀成淚竹榦迎風迸作珠為憫世人多漆睡特留仙燭照昏衢
羅漢柏
高可一二尺,葉如側柏葉,而翠色可愛。
飛仙蓋
一本高挺。無他枝,唯木末樛然下垂,敷條散葉,圓密如蓋。或女蘿陵霄,彩燦相附。
羅漢絛
木本,如檜,高數丈。翠葉閒垂,心白色,長尺餘。作結成絛,故名之。
李之世詩:
羅漢迢迢行道時衣絛解下挂巖枝生來不作同心結一任柔絲拂地垂
菩薩綫
如檜木,但枝葉長垂,欲及水石。紛然如散絲綫,色翠香清。
李之世詩:
誰將弱縷散晴暉菩薩峯頭喻法微
留與山僧閒補衲白雲裁作七銖衣
玉女幢
葉細長而清澤,經霜不凋,高及一二丈。自根而上,皆成層級,狀如幢節。生陰巖絕巘之上,儼成行列。煙霞籠蔽,若羽衛然。
仙掌扇
木端生葉三四,大如羽翣。兩面相合,色翠清香。峯嶺巖洞之前多生之。
李之世詩:
仙掌搖風立翠巒似迎毳翣下雲端人間熱惱真難遣纔到蒼巖沁骨寒
金錢樹
樹體挺直,榦黑枝青,春間布葉長而翠。夏秋之交,枝上透細條,如以綫貫錢。或一貫三四枚,多者十二枚,老作金色。一在太白書堂,一在金沙泉畔,皆高二三丈。

南天竹
虛中疎節,叢生如竹,稠密不凋。春青夏碧,秋丹冬紫。澗傍巖麓有之。
觀音竹
莖小葉細,長不滿三尺。生巖石,蒼翠,經冬不凋。
石竹
一名「龍鬚竹」,生紅紫色細花。
花卉
金步搖
叢生蔓衍,其花四出,皆偶對櫛比於枝葉間。無風亦常搖動,榦弱而花繁故爾。
僧希坦詩:
偶對叢條巧櫛成動搖徐步寂無聲仙花不識興亡事豈學吳宮響屧行
仙桂
葉細柔而色碧綠,其花如絳囊,其實如丹珠。每露凝枝上,風過林間,清香襲人。
玉瓔珞
其花圓潔,如真珠散綴。柯條疎密,宛若流蘇,而四時不衰。
鉢囊花
木本,高丈餘,葉細而長,色翠而澤。花生葉上,萼如黃葵,香聞數里。或聞金地藏遊南臺,適有花落鉢中,他時不落,其以此而名與?
莎羅花
其木大小不常,與凡木頓別。每七葉九葉叢生,苞如人面,眉目宛然。花似牡丹,相倚而生。色類拒霜,香如菡萏。
蠟花
花五出,房小,瓣厚,色紅黃,結子如蠟。
五色躑躅
花一種而五色。(按:黃者為「羊躑躅」,即《本草》所謂「鬧羊花」。有毒,能迷人。)
木蓮花
木本,高數丈,皮似厚樸,葉大如扇。其端微凹,闊六七寸,長倍之。四月花開如蓮,香聞數里。有紅白二種。(此依《九華紀勝》所錄,與舊志所載全異。德森在江西百丈山見過此物,且與《紀勝》所記情狀,及考異諸說,全同。)
水仙花
生幽澗中,與閩產無異,但花較瘦,而開於雪中耳。
松竹梅
榦有節如竹,葉細如松,花如梅,根如蒜,瓣有毒。
龍鬚草
長三尺,勁細無節,叢生巖壁。採者攀援而得之,織以為蓆,精密可用。
九節菖蒲
叢生溪谷間砂石上,根一寸九節。方技家云:東流石上生者佳。天禧中,郡守曾公表進尚方。今且有一寸十二節,及二十四節者,九節不足道矣。謝枋得歌:「一寸九節通仙靈。」
張籍詩: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食令我頭青面如雪
韓太史世能〈謝蘇令君惠菖蒲〉詩:
邑侯元是九華神遺我青蒲香可紉為問當年勾漏令丹砂幾許解分人
鳳尾草
生巖谷水次,葉如鳳尾,性最寒。
金星草
葉上有金星點,根中有黑筋如髮。
百合
根如未開蓮華,多瓣合成,可食。形如大蒜,故又名「鬼蒜」。土人取之,蜜煎為果。
黃精
此物處處有之,要以九華為尤勝。有正偏二種:正精,葉細、形如荸薺,串生十二珠,閏年則十三珠。九蒸曬,服之益人。偏精,葉大、亦串生。唯形偏如薑,俗呼「野生薑」。
鱗介
四腮魚
以十月出石巖潭中,松江秀雅橋,難獨擅奇也。
石斑魚
長寸餘,出雪潭,鱗具五色。
嘉魚
丙穴之種也,出涌泉中,白鱗紅鬐,巨如手掌,每歲一出。
綠魚
出魚龍洞,細口綠鱗,每暮春出。
鮦魚
出黃匏城溪中,極小,游泳可玩。
醫魚
即四足魚,俗稱「水鼠」。身黑腹紅,較蛇醫肥而短。生垂雲澗。久旱,出則得雨。
石梆
狀類蛙而大,有黃黑二種,生石巖澗中,即閩越間蛤也。其聲橐橐然,如梆,故名。
羽毛
喚起
形不踰「反舌」,春曉則鳴,每聲,則連呼起字。其聲圓滑如鸝,林薄叢密處,多棲息焉。韓退之詩云:「喚起窗全曙」,即此鳥也。
李之世詩:
海白沙明風滿天宿雲如絮裹山巔
曙窗喚起遊人夢猶有山房熟睡禪
念佛鳥
形大如鳩,羽色黃褐,翠碧閒而成文。音韻清滑,如誦佛聲,一名「念佛子」。韋蟾詩云:「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駝經馬。」
李之世詩:
蓮華九瓣坐中央欄楯重重樹幾行
是處海潮音不斷人禽同說往西方
搗藥鳥
形罕見。春夏之間,月夜,獨鳴於深巖幽谷之中。啼曰「克丁當」,宛如杵臼敲戛之聲,清亮可聽。
王梅溪詩:
江南一嶽占青陽多少神仙此地藏聞說仙翁搗藥處鳥聲依舊克丁當
雲韶部
俗名「音聲鳥」,凡有二種:一種,形如練鵲,毛具五色,喙紅足碧。一種,形差小,羽雜玄黃,足或青赤。多居高峯絕頂,面暘谷而巢。飛翔有序,羣族必單,於春夏早秋時見之。每風輕煙暖,則音響互發,宛如一部簫韶。
山鳳凰
大如雄雉,繡頸袞背,勁骹悍目。朱冠特起,形如戴盂。夜以承雨露,則互飲之。亦不常見,或曰:竹實生,則來棲隱焉。
李之世詩:
苦竹無花詎足餐禽聲閔嘿訟煩冤
人間亦有戴盆者甘露誰為灌頂門
惜春鳥
形似燕而小,其聲清切,翅綺黃白。春深見人,啼曰:「莫摘花果。」或犯之,則羣飛掠人,連聲而呼。鄉人目之曰「護山鳥」。王梅溪詩曰:「莫向山中摘花果,惜春啼鳥怒人攀。」
李之世詩:
名花偏妬鳥銜殘多著金鈴樹底安誰信山禽更解惜聲聲啼切護春闌
提壺蘆
狀類燕子,色錯黃褐。春日則呼曰:「提壺蘆,沽美酒。」
濕濕鳥
鳥自呼其名。晴鳴則雨,不鳴則晴。羽色黝翠,修尾揚翅,其形亦如燕。
婆婆餅焦
大不逾雀。每春夏秋,啼曰:「婆婆餅焦」。俗名「胡須怪鳥」。
僧希坦詩:
綠柳含煙煙不消紅花噴火火無燒
如何焦卻婆婆餅每對春風舌苦饒
碧雞
雌雄相逐,性不肯羣,形采如鴉。翠膊碧臆,鳴聲甚清。每歲翼二雛,羽翮成,則舊者飛去。
羚羊
形如羊,色褐,角類竹節而蹙。能避網罟,人鮮得之。
周贇詩:
獬豸同羣性嫉邪長須蹋徧九蓮華
參禪許挂羚羊角莫遣金剛獻佛牙
蒼鹿
嘉靖中,鄉人於天柱峯邊見一鹿,毛甚長而色蒼,蓋五百年物也。
玄鹿
周鳳岡〈九華紀遊〉:嘉慶甲子,於黃山、五老峯傍,見黑鹿,有光。遇於仄徑,無可迴避。上有懸崖,高二三丈,鹿一躍而登。及道光甲午遊九華,於天台峯下遇之,摩肩而過。疑即黃山物,以問山僧。據云:「本山向有此物,必百餘年始一出,乃數千年仙獸也。」
附:九華扇
椶骨,兩夾鐫百壽圖。黑油紙面,以泥金圖九華。既為青陽縣官歲修貢職,不得謂非方物也。况康熙乾隆御賜之額,每歲江南入貢之圖,皆九華之邀寵於天庭,而有光泉石者也。前志俱未載,至清光緒《周志》始附及,殊當。
周贇詩:
青陽自古屬宣州九華曾邀太白遊
一字名更醉草草題詩不及敬亭好謫仙去後劉郎來看山巨眼公論開
尤物一見驚奇絕敬亭不覺無山色吾家山門天下奇謫仙劉郎兩不知
青陽一官恣閒散索圖先借九華看白綾半臂世已無縣官貢扇金模糊
年年遠向杭州買金陵畫工價更倍九重但知貢青陽虛名要使九華當
廣文買扇自圖寫不以官物飾文雅虛聲附和耳食多才薄將奈名山何欲借劉郎詩題扇恨君未識山門面
明朝揮扇入畫圖看比山門山如何
志餘門第十一(分三:一、雜記;二、自治;三、生活。)
上下古今,人事萬變。自治謀生,總歸佛眷。古木有靈,頑石善幻。人化涌泉,鬼吟循澗。斷爪殘鱗,聊廣聞見。寫以餘瀋,非關真面。志志餘。
一、雜記
新羅國在東海東,朝鮮國之東南。國王姓金,隋文帝時通貢,始封為「新羅國王」。其人如中國,讀中國書,能詩。女子鬒髮色美。唐貞觀時,女主善德表請改章服,從唐,故稱為「君子之國」。國有雞林州,賈人市香山詩,即其都也。唐費冠卿〈化城寺記〉稱金地藏為新羅國王子金氏近屬。貞元十年,壽九十九歲。冠卿與地藏同為貞元人,此實錄也。(前史於外夷小國之王,多稱「王子」。地藏為新羅王之家屬,國王姓金,故曰「金氏近屬」。)
散騎常侍關文衍,畫九華圖於白綾半臂,號「九華半臂」。自謂令此身常在雲泉之內。
《新唐書.高駢傳》:呂用之者,鄱陽人。世為商儈,往來廣陵,得諸賈之驩。既孤,依舅家,私盜其室,亡命九華山,事方士牛宏徽,得役鬼術。賣藥廣陵市,始詣駢親將俞公楚。驗其術,因得見駢。署幕府,稍補右職。
陶守立於九華草堂壁,畫〈山程早行圖〉,筆致清逸。
宋滕宗諒,始作〈九華圖〉,今不傳。曹機有石刻〈九華六圖〉。程鵬飛改六圖為東西二圖。元吳天錫,復總東西二圖為四圖。圖佳,亦無取多也。
〈清江九華圖〉一卷,畫秋浦兩岸,中橫大江,林木樓臺,極其精細,筆意類燕文貴。後有石林二印,并劉須溪跋。
胡應鱗《詩藪》:南唐九華山人熊晙〈早行〉云:「山前猶見月,陌上未逢人。」〈山居〉云:「果熟秋先落,禽寒夜未棲。」
周讓谷,形體豐碩而性劇,喜遊山。嘗同沈惕庵遊九華,方近半霄亭,數人掖之始得上。吟云:「僕懶童瞋予亦倦,天風扶上半霄亭。」及望天台險仄,益股栗不能登,作五古以謝同遊。後二韻云:
我身如駏蛩我行如羖䍽乘風復何能甘作退飛鷁
東巖有僧,少時,每見雲生巖谷間,輒能辨色,或碧、或白、或黑、或紫,或易散、或不易散,一一識而收之。法以瓷瓶倒覆雲上,候其滿,以燥紙糊封之。客至,用鍼刺孔,則繚繞而出。須臾滿房屋間,以之餉客。東坡詩云:「近來學得收雲法,擬把一囊贈我行。」
《明紀.徐達傳》:達還鎮池州,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級,生擒三千。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其餘。(按:中山、開平,同佐太祖,功業相等。中山寬厚,子孫蕃昌。開平好殺,身後蕭條。即此坑降一事,已見一斑。因果豈不可畏歟?)
池州府齊山,有石峯林立,蒼翠如削,號「小九華」。
新安有山,九峯如芙蓉,號「小九華山」。
東坡〈壺中九華〉詩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峯玲瓏宛轉,若窗櫺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云:
清溪電轉失雲峯夢裏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重重見玉女窗虛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
其後八年,復過湖口,則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云:
江邊陣馬走千峯問訊方知冀北空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
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
崇寧元年五月,黃山谷繫舟湖口,正臣持此詩來,石既不可復見,而東坡亦下世矣。感歎不足,因次前韻云:
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雲中能囘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賴有霜鐘難席捲袖椎來聽響玲瓏
池州僧默公,住長安慈恩寺,鄭谷題其院云:
雖近曲江居古寺故山終憶九華峯春來老病厭迎送翦卻牡丹栽野松
晉昌唐燕士,隱九華山。夜步林中,有白衣丈夫戴紗巾,貌孤俊,循澗而來,吟步自若。吟曰:
澗水潺潺聲不絕溪壠茫茫野花發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唯對空山月
將與之言,未及而沒。明日燕士問里人,有識者云:「吳氏子,舉進士,善為詩,卒數年矣。」按《河東記》,無名小鬼贈韋齊休詩,與此正同。其詩云:
澗水濺濺流不絕芳草緜緜野花發
自去自來人不知黃昏唯對青山月
水月庵有羅漢柏,高二三尺,羣鳥棲焉,似山雀而小,色蒼翠。庵中一老僧呼曰:「徒弟,便就食。」或客至,僧亦呼之,即羣下,甚馴擾不驚。後僧終,鳥盡飛去。
盧生,不知何許人。明鄭太宰用章贈詩云:九華盧生,遠涉江淮,走雲中,歷太行,上天子之都,稱壯遊矣。貂敝言旋,賦此贈別。詩曰:
九華仙客攬征衣極目歸鴻逗雨飛
鄭重青萍休夜吼風塵誰復辨支機
士大夫道經青陽,無不登九華。一經大官駐節,邑令發一符牒,本山住持僧,供帳勞費,不可言悉。鄢陵鄭公二陽撫皖時,過不往。有過青陽,王令邀遊九華山,不赴,因賦詩示之曰:
遙望華峯路不賒飛雲片片墮簷牙因憐輿卒肩頭苦更揣僧徒腹內嗟
供億紛紛勞梵舍送迎僕僕罷官衙權將圖志當遊具領略山光趣已奢
《池州府志》言:九華深處,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怪石咸仙佛之像。洞懸鐘乳若幢蓋,旁列金黃牡丹、仙桂等花。有獵者逐鹿,偶值其勝,折花以歸,人驚異之。及復往,遂失其所。此山南魚龍洞中實境,非幻景也。
〈宣城記〉載:臨城縣西北四十里蓋山,高百餘丈,有舒姑泉。昔有舒氏女,與其父析薪,倦坐,牽挽不動,乃還告家人。比往,唯見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性好音樂。」乃弦歌,而泉涌迴流,有朱鯉一雙涌出。
○按:蓋山,即九華翠蓋峯。舒姑泉,為雪潭之源。
按:此女乃化鯉,而非化泉。人身化魚,當為罪報所致,何足詠歌?許止淨識。
胡長白,家於武學之右,袁府巷內。偶鋤後園地,忽鏗然有聲,異之。以手擘土,見一研山埋其下。出之,長可尺許,高數寸。峯巒崷崒森秀,紋如胡桃,色黝然,真几案之佳物也。長白以形類九華,因名「小九華」,如東坡先生仇池石故事。
蔡州蘇崐生、維揚柳敬亭,嘗客於左寧南武昌軍幕。柳以談,蘇以歌,為幸舍重客。寧南沒九江舟中,百萬眾皆奔潰。柳先期東下;蘇生慟哭,削髮入九華。
楚寒碧上人,自竟陵入九華。譚友夏弟元聲,字韻遠,為書導之於貴池劉徵君。寒碧名僧,能詩,有〈遊九華〉數章,今不傳。
《雲仙雜記》云:九華小民浚池,得物,狀類竹根。旁有一銘曰:「浮陽筍,太古孕,投醬缶,三年不盡。」民不識字,令人讀之。試以豆一斗造醬,投物其中,果三年不減。
九華茶,唯茗源最佳,見稱於陽明〈九華賦〉。諸峯所植,雖不及此,然味清泉潔,較他山猶勝。(據光緒《周志.方產》註明「茗源」,應作「閔源」。)
梵書言:佛項有圓光,亦云「白毫光」。評文者每借以喻題之元神。不知此固人人皆有,非其時地則不見耳。光緒庚子早秋,修《九華志》。方編詩,曉行九華山田間。時稻花含露,綺旭初昇。自顧影橫碧毯,頭上有氣暈,圓如車輪,白光閃爍,如罩一圓玻璃,從者詫異。予謂:「人皆有之。」使以影就稻,果然。第有大小、明暗、盈虧之不同,蓋因人之邪正、強弱、壽夭而別也。周贇識。
(按:佛項有圓光,眉間有白毫,是兩事,非一物。山門誤為一,及作「頂有圓光」,俱全不知佛之相好所致。又山門已知人人固有之光暈,有大小明喑盈虧之不同,即可判其人之邪正強弱壽夭;而仍一味毀謗佛法,亦自欺欺人之甚也。德森識)
清光緒二十年秋八月有挑夫王某,素有煙癖。自徽之屯溪,肩貨至九華,行經洗手亭。薄暮,倦極,息肩,坐道旁。彷彿見茅屋內有燈火,亟思取茶止渴。甫入門,適舊相識者,仍以賣煙為生計。略敘寒暄,飽嘗煙味。臨行,給銅錢,猶一再辭而始受。王某肩貨到山,已二鼓矣。明日卸貨於某號,言昨夜吸煙事。聞者驚異,謂某已死年餘,葬某處。王某愕然,邀人趨視昨晚經行處,果黃土一坏,銅錢猶存在也。
二、自治
甲、佛教會
民國三年成立,為本山總機關。由叢林與各寺庵組織之,性質與地方自治相近。有圖記,文曰「青陽縣九華山佛教會之圖記」,以昭信守。地點在化城寺。公推正、副會長,主持會務。任期三年。經費,在印籤捐四成開支。民國十一年一月,改會長為理事,公推六人,分任會務,掃除舊習,精神形式頓改舊觀。後以事權不一,轉滋糾紛,十三年冬,仍復會長制。
乙、教育
清宣統二年,縣教育會,推廣教育,九華始辦初等小學。經常費,由各寺庵募助。假太白書堂為校址,僧俗同校,因地制宜。民國元二年,受軍事影響,香煙冷落,經費無著,遂停辦。十一年春,佛教會改組,各理事熱心公益,以規復學校為前提。旋以校舍建築尚待籌畫,議遂寢。十四年春,西區第二初級小學始成立。
丙、慈善
九華陰騭堂,歷有年所。向有弓田三十三畝三分,蔭山八號,市房三重,無他項消耗。所有收入專事施棺掩埋,由山主輪管。每年冬十月十五日,各姓執事齊集陰騭堂,審查收支帳項,以便接管,而專責成。
丁、警察
九華屬青陽西鄉廟前鎮,向有警察分所。九華五方雜處,每屆秋冬,香客雲集。因劃為西鄉特別區,設警察分所,以便保衛治安。常年經費,由佛教會擔任。
戊、捐務
九華化城寺、天台頂、地藏塔,印籤兩捐始於清宣統元年。時以池州開辦中學,經費由六縣攤認。此外如貴池之鐵板洲,青陽之九華山,每年認繳教育費若干圓。九華印籤捐無定額,以六成解中學,四成供給地方公費。自「池州中學」遷省城,改為「省立第七中學」,省款開支。六成捐務始由縣教育會收囘。近年印籤捐,列入地方教育費項下,由佛教會承辦。全年總數,一千四百一十圓,分期呈繳。自二聖殿至天台頂,不准私售印籤,妨礙捐務。
己、山董
九華廟宇林立,環月牙池三面,延及白馬亭,多為商店。凡地方有關本山公務,由化城寺住持召集各寺庵,暨各商號,議決進行。向有商董,如現行商例,董事無定數。清宣統元二年,始有「臨時山董」名稱。然九華以寺庵為主體,山董係幫辦性質。民國初年,涇邑吳君霖軒經商九華,毅然以本山義務為己任,興利除弊。劉前知事照會為九華山董。十餘年來,維持提倡,僧俗景從。至於重建三元橋,修築二聖殿以下道路,尤多所援助。倪前知事贈額曰:「衛法保商」。其嘉獎蓋有由也。
三、生活
甲、九華廟宇
有檀信捐助香燈田,有僧人自置田土,加以募化法事等項收入,以為生計。其無田土者,有香火之貲,亦可稍以自給。迨民國以來,軍事旁午,香煙冷落,亦清苦異常。
乙、九華商業
以正、八、九、十月為極盛,時間雖短,而獲利頗豐。生貨變為熟貨,商業多兼手工。玩具,如木刀、木魚、木叫、竹笛。用品,如木盤、竹箸、飯筒、果盒、樣包。食品,如薑片、黃精、茶葉、查餞、蔴糕。皆本山出品,工省而價廉,銷場頗旺。其他各貨,自外入者,運費增加,價亦昂貴。
丙、九華山田
峻如梯,小如笠,瘠如沙漠。唯泉水灌注,保無旱乾。午節後分秧,重陽前始收穫,每畝收不及三百斤。且多風災,若穀熟遭風,則收成更歉。山高性寒,無蠶桑之利。農事畢,則採薪。下季香客雲集,山路崎嶇,車馬不便,農人多充兜夫挑夫,其工值較普通勞工為優。
丁、游手好閒者
多依賴香客為生活。秋冬之交,乞丐,途為之塞,由二聖殿至山為多數。野蠻無賴,每滋事端,進香者視為畏途。自添設警察,派人巡邏,始掃除惡習。
新編後跋
九華山,自唐李青蓮定名,金地藏卓錫,及見地藏生前滅後一切神異,凡稍知佛法端倪之士,即知其時金地藏,實為釋尊在忉利天宮囑累擔荷救度末世苦惱眾生之地藏菩薩所示現。茲山即為菩薩應化道場(應化之義,詳「卷首」印老序),了無疑義。故得香火肸蠁,與清涼、峨眉、普陀,並峙,稱為震旦之四大名山。大士悲深願切,靈應昭著,眾生蒙福獲益之事,紙不勝書。奈開山以來,雖大明嘉靖、萬曆、崇禎、大清康熙、乾隆、光緒,七次(萬曆二次)編輯山志,概由官廳主修,儒士秉筆;從未得一深通佛法之高僧鉅儒,參與其間,發揮佛法有關世道人心、國家社會、普利眾生、不可思議之實理實事。前六次,雖未發揮,尚少毀謗。至光緒《周志》,誣衊三寶之文,連篇累牘。稍知佛法利益者閱之,無不疾首痛心,實為大士名山一大憾事。李圓淨居士,因見印老法師,已將王雅三先生所編之《普陀新志》,改正流通(老人全不露有改正之迹),又念茲山各志之紕繆,乃懇請將《清涼》、《峨眉》及此山三山志,一併改正流通。俾四大名山,同得良好志乘,徧布寰宇。庶未讀佛經之士,亦有稍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士,助佛宣化,救度眾生,不可思議之大威神力;並知四大士之殊勝道場,漸增信仰,佛法前途,亦多利賴。老人素以宏揚佛法、利濟眾生為己任,即慨然允許,力任為之。一面函許止淨居士,佐助點綴。《清》、《峨》二志,早已出書(出書經過,已見各志流通序,及本志卷首二序中,此不贅)。茲志之延閣數年,遲遲難就者,厥有數因。老法師近年印行各書,多其自行訂定底稿,(森)與陳无我居士助校對。及《峨志》尚未訂完,老人目力銳減,由(森)逐一奉命以蕆其事。至茲志,但由許居士標出編訂大意。一切訂定安頓手續,老人目力日差,概命(森)次第料理。(森)本苦惱譾陋,何堪勝此重任?幸李居士徵集書籍頗富,許居士標明大意甚妥,及(森)常在老人座下,隨時可以請問。但各門多須重新編輯,實非清、峨略修之比。加之老人全不經手,(森)又心目暗鈍。此為多延時日之一大原因。再(森)業障深重,值此法門多事之秋,為南贑佛法,求保存壽量寺;及挽救江西第四、第八兩行政區二次沒收寺產案。自癸酉春,至丙子冬,四年之內,多為此三事奔走呼號,函電馳求,籲請援救。雖仗三寶不可思議之威神加被,十方護法之大力維護,一一達到美滿結果。而(森)之光陰精神,大都消耗於此。至丙子夏,竟積勞成疾,迄今尚未全瘉。此又一再延宕之最大原因,(森)實應尸其咎(冀塞延宕之責,敘此縷瑣)。
今幸大士慈光普照,老法師福德加被,逐卷多循許居士標示大旨(損益去留,多其指定。新增有關佛法之文,更多由其指出),編訂完成。復得性寂大師與陳无我、仇德恆二居士佐助校對,致能完成此舉。雖(森)知識譾陋,當然紕繆仍多。但今風氣大開,明達之士,多通佛理。想閱之自知佛法有益身心,取金遺鑛;不致徒計文辭工拙,買櫝還珠。較之六種舊志,或可稍慰讚仰大士之深心。至其中所有錯訛,切望閱者指示,庶可識之,俟後賢再版改正。又形勝、梵剎、建置各門,編者不能親往勘對,祇依舊志、指南等書,斟酌而定。然時世推遷,古今莫定,挂漏重複,勢所不免。卷三〈梵剎門〉後,已略述所以。博雅君子,幸勿以現狀不符見責。如有指正,實所歡迎。此皆不慧馨香禱祝以俟之者。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四月
釋迦文佛聖誕日,苦惱比丘德森謹跋
九華山志卷八終
九華山志附錄
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夏月初版,印四千部。助印功德芳名列後:
真達老和尚助洋二百圓
興慈法師印二十部施省老查賓臣吳杭本德李俊承郭輔庭聞蘭亭仇復初林璧予趙惜陰陳豫堂叨庇難民蕙(玉珍)薦父丁公子常早生西方上居士十三名各助洋一百圓
陳荻洲倪雲來馬師遠朱仲華陳士牧五居士各助五十圓
金子佩君三十圓
李圓淨張詠裳李慧勳劉衡台石松巖沈祥麟六居士各廿圓
金善生居士助十七圓
郭海珊顧聯丞戴智生趙運昌四居士各十圓
李秀甫君八圓
劉慧雲汪子樑章德洲王袁曉楣四居士各助洋五圓
喬恂如居士四圓
龐智頤楊慧昌張慧植張契果夏炎培五居士各二圓
劉慧雲王思淨二居士各一圓
李慧度李思仁二居士共一圓
普為助印善信囘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錄此古人成文,望諸善信,悉符此願,亦可慰大士之悲心。德森謹識
附:腦膜炎之治療法
病徵:
腦膜炎名稱,原為西文醫學名詞之釋義,即中醫痙病之一種也。病狀,初起,頭痛、胸中煩悶、頸項強直。繼則角弓反張,神志昏迷,臥牀不起。雖危險,然非不治之證。
治療法:
用皁礬,鍛鍊存性。(此礬鍛之則赤)研為細末,過篩。病人左邊頭痛,以礬末少許,吹入右鼻孔。右邊頭痛,吹入左鼻孔。如頭部左右皆痛,吹入兩鼻孔。兩三分鐘後,胸中自覺清爽。稍待,鼻流清涕,隨下血水。試吹一二次,即可霍然而瘉。屢試屢驗,實有起死囘生之效。
製法:
皁礬,即玄青色染料用之綠礬。又名青礬,亦名黑礬,其色綠。鍛時,去其砂石,檢其結晶,用瓦器盛之,在木炭火上鍛鍊。初則化為流質,待乾,其色變赤,研成極細粉末。再以絹篩過之。放在乾地上過一夜,去其火氣,再裝入瓷瓶或玻瓈瓶內,備為濟人之需,其效甚著。
按:皁礬,性質酸涼無毒,功同白礬,為化痰解毒之品。治血分之淤積,其效最捷。曾經多人療治腦膜炎證,皆奏其效。並有人將此藥投之津門某德醫,經其化驗,復函極為贊許。儻有人展轉翻印,廣為流傳,并配製礬末,貯以濟人,遇有患此病者,雖在窮鄉僻壤之區,亦得隨時起死囘生,實為功德無量。尤望病者,勿以方之簡單而忽之,幸甚。經驗頗多,茲不繁述。
上一卷: 九華山志 第七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