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志卷第二
第三、五峯靈迹
法身無相,偶居蓮華千葉之中;聖化多方,橫出香水四流之表。返常合道,利用契機。故飛輪銜寶,盪除尊貴之幢;晦影韜光,樹植蕭閒之幟。千尋壁立,跛驢智何處求蹤;萬象鏡懸,羚羊角誰能漏迹。微露一機一境,宛然分主分賓;淨蠲六識六塵,觸處隨時隨地。豈同夸張方伎,惑亂俗流;侈談蓬島三山,靈芝益壽。神州五岳,丹訣延年;神異迥殊,正邪攸別。志靈迹。
五臺,亦曰五峯。臺言高平,峯言聳峭。所以有五者,觀國師云:「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西南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遊龍。唯南臺特秀而窵居焉。
東臺,約高三十八里,頂若鰲脊,周三里,亦名望海峯。若夫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鏡,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洲,因以為名。東溪之水,北注滹沱。支山,東南延四十里,入阜平縣界。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縣界。
明給事中錫山仁甫萬象春詩:
攀巖聳步上層巒身世悠然宇宙寬一望滄波迷大海遙瞻紫氣接長安丹峯隱隱霞光映碧樹重重月影團
怪道陰雲生石洞從知靈物此中蟠
其靈迹二十六。
那羅延窟
臺東畔。其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吐納雲霞,或燈光時出。《華嚴》云:「是菩薩住處,亦是神龍所居。」
鎮澄詩:
石窟開巖畔靈蹤接上方雲霞常出沒神物自幽藏
冷積千年雪虛明五夜光東南觀海岱煙水思茫茫
笠子塔
臺頂。宋宣和間,代牧趙康弼同慈化大師,見異僧入那羅窟留笠子,建塔藏之。
鎮澄詩:
夢裏乾坤度幾秋窮源直到海峯頭短筇擊碎那羅窟佛國恆沙任爾遊
觀音坪
臺北麓一里許。
華嚴谷
臺之西北,今名東臺溝。
棗林
臺之東北。元魏永安二年恆州刺史延慶因獵至此。僕夫四人,逐一白鹿,偶見大宅高門,鹿即竄入。有一長者,鬚髮皓然,拄杖而立曰:「鹿乃我家所有,卿何妄逐?」僕曰:「我不用鹿,飢困柰何?」翁指東林棗方熟,四人就林而食。囊之歸,進棗延慶,慶怪之。復迹尋之,遂失其所在。
五王城
臺東北數十里,有五王寺。
天城
五王城側。《靈迹記》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迥出雲霞,朱樓紺殿,皎若天城。得遇之人,塵機頓息。」
大會谷
臺東谷,眾溪交會,滹沱之源出此。
華林
臺東南二十里,即今古華巖。
溫湯泉
臺東南七十里。
馬跑泉
臺東南六十餘里。
龍泉關
臺東南六十里。關之東即直隸,關之西即山西。
釋德清詩:
策杖烟霞外重關虎豹林
路當崎曲險山入塞垣深慘淡黃雲色蕭條落日陰邊笳如怨客嗚噎嶺頭吟
舊路嶺
臺東南五十餘里。
鐵鋪
臺南五十里。
棲賢谷
臺西南溝,俗呼「宰殺溝」。自古真人藏修處也。
鎮澄詩:
路入清涼境幽棲獨此多
烟霞藏梵宇鐘磬出松蘿疊嶂呈奇畫流泉弄玉珂尋真未相識且看白雲過
觀音洞
棲賢谷口巖畔,洞有滴泉,味甘。
法本詩:
足躡雲梯上翠巔畫樓飛閣接雲天
殷勤瞻禮圓通相一滴甘泉熱惱蠲
化竹林
臺西南支山二十里,亦名「昶竹林」。昔人遠望,萬竹鱗鱗,近則失之,遂此卓庵。
釋善安詩:
茅房小築萬松間幕幕烟光四壁環深谷豈宜俗客住溪雲常共野僧閒
夜深山鬼聞經去日午天人送供還自是身心常寂泊不知飛瀑日潺湲
青峯
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頂」。
釋法本詩:
蹋徧塵區念已休歸來結社碧峯頭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
一箇蒲團消白日半肩破衲度寒秋人間八萬四千夢盡向無生一念收
現聖臺
青峯之南。唐觀國師嘗見萬聖羅空,五臺停岫。
釋覺玄詩:
瑞靄雲飛杳杳窮十千開士御寒空
繽紛不盡蓮華雨無限真人到此峯
明月池
臺西南廿里。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
雨花老人詩:
倚杖看明月滄浪水正清
悠然歌此曲可以濯吾纓未入非熊兆空沉老兔精若逢知道者相與結鷗盟
石佛嶺
明月池南二十里。
漫天石
東臺頂。古有怪石,夏流液,夜有光,後人造屋,火之。
研伽羅山
舊云東臺山名。應是梵語,未詳所出。
紫府
五臺總稱。遠望五峯之間,紫氣盤鬱,神人所居也。無恤獵常山西,瞻紫雲之瑞,至此見聖。
鎮澄詩:
西望龍泉錦繡開紫雲鬱鬱鎖仙臺就中一片清涼地劫火曾經幾度來
黃巍嶺
商英望此見神燈,料是小東臺。
觀來石
南臺,高三十七里,頂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錦繡峯」。山峯聳峭,烟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支山南延六十里,至嶔巖寺。
萬仁甫詩:
南臺孤聳隔諸臺極目氤氳瑞氣開
花滿重岡堆錦繡巖藏溼霧鎖莓苔千尋寶剎摩雲出百道飛泉帶雨來
欲證菩提何處是暫從法地一徘徊
其靈迹二十一。
仙花山
即南臺之山名。
普明歌:
南臺之麓仙人之居春雲靄靄暮雨霏霏臥於石罅而坐神龜
杳然飛去仙花披靡
李環洲詩:
南極名山絕漢開捫蘿直上最高臺
白雲縹緲峯前過紅日曈曨地底來望眼敢云空四海飛身應擬近三台尋真到此聊經宿莫謂丹成便浪猜
普賢塔
南臺山上。
古南臺
臺南二里。嘉靖間,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副使楊彩詩:
沱水恆山一脈來清涼勝迹自天開
石門祕訣封何日寶樹靈根那為栽演法當年緣正覺傳燈歧路謾相猜
停驂漸欲收登覽先上南天紫翠臺
石罅、神龜
二俱仙花山南半麓。
石城
臺南二十里,四山峭壁,若城焉。
德清詩:
青山白社意何真不厭孤遊杖屨頻
石裂峭崖天作障寺居空界日為鄰瑤花紫朮春常在豐草長林鹿自馴悵望餐霞人已去峯頭明月好誰親
白龍池
臺東南麓。
插箭嶺
臺東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入此,見菩薩現八臂相,插箭而迴。
萬木坪
臺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師莊,為普通供養。
龍宮聖堆
近娑婆寺。昔有龍母,聞法化去,時龍池即湧為堆,故名焉。
聖鐘山
臺南八十里。昔有神鐘,飛來懸于巖下,高數丈。鐘後飛鳴而去。今鐵簴尚存。
聖僧崖
亦名「滴水崖」,臺南七十里。唐貞觀中,梵僧于此立化。
古竹林
臺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聖境。
鎮澄詩:
森森萬竹拂蒼烟可信人間別有天
回首不知誰是夢夕陽山色意茫然
虒陽嶺
臺西南三十餘里,佛陀波利見文殊處,有尊勝幢存焉。虒陽河源發於此。
志公洞
清涼石南。
法華洞
志公洞前。
七佛洞
臺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
臺東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里許,黤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閣嶺
臺西北嶺,昔人見化金閣,建寺以擬之。
德清詩:
祇園傑閣境清虛布盡黃金計不疎
山指岳蓮瞻玉氣地從塵海入空居青天有客乘鴻鵠白社何人揭梵書
萬里風烟仍擊目不堪登眺轉愁予
一片輕雲日夜浮即看春色又神州
無邊芳草年年路不盡滹沱滾滾流人世即今頻側目乾坤自古一登樓憑虛直欲陵風去更許何人汗漫游
侍郎楊海州詩:
年來蹤迹厭紅塵此日登臨託勝因
紫界左窺連渤岱銀潢西指控周秦堂齋罷柝鐘聲靜梵偈傳香月印新贏得緇流詢姓字便疑驅遣幻中身
天盆谷
金閣之左,山若仰盆。
泰山樵子孫枝詩:
石磴穿雲上松蘿覓路除山深無客到地僻有僧居
刳木通泉水開畦種野蔬好遊渾不倦空閣且停輿
蛇溝
天盆北,舊名「車溝」,若車箱形。
海螺城
天盆之東,昔人於此見化城,若海旋焉。
鎮澄詩:
悵望青山思更依化城縹緲隔烟霏
曼殊境界原非外只要當心一息機
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廣,周二里,亦名「挂月峯」。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其上有泉,羣山拱合,巖谷幽潛。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縣界。
萬仁甫詩:
重巒硉矹倚青蒼紺宇參差八水旁
欲向法門探上乘閒來淨土即西方泉飛石壁三衣溼花吐金蓮萬壑香
指點諸天僧話久峯頭明月已生光
其靈迹十七。
魏文人馬迹
在臺上。石上印文若人馬足迹,俗以為魏帝至此。
覺玄詩:
魏帝鑾輿避暑來旌旗卷日映山臺
盤陀石上空留迹風雨千年印綠苔
八功德水
臺北。
副使李北沙詩:
臺山聞自昔今日見青冥翠抹千尋壁祥看五色屏
雲籠七寶樹水繞八功亭散落天花夜清音送客聽
二聖對譚石
唐法林,見緇白二叟坐談石上,近之則失,因為名。宣公子覩異,於上建樓。
覺玄詩:
妙德弘開向上關維摩一默不輕還對談若謂無言說風雨依前點石斑
獅子蹤
對談石下。
雨花老人詩:
誰跨狻猊到五峯徐行蹋徧玉芙蓉一方石上遺靈迹八水池邊絕異蹤
花落每經香雨溼春深惟有綠苔封杖藜歸去應尋覓見在西巖第幾重
牛心石
臺東有石,狀若牛肝。
文殊洗鉢池
臺東北谷。昔有白髮母洗鉢于此,僧明信問其故,曰:「中臺乞食而來。」言訖忽隱,唯見光映林谷。
泥齋和尚處
臺東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饌,與賓共食。
覺玄詩:
西臺東北古巖阿尊者修行志不磨
日午自搓泥劑子旋充中食省檀那
鳥門
臺西北隅。
龍窟
臺西半麓。
石門
臺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
臺西北三十里。
禪堂溝
臺西北溝。
峨谷
臺西五十餘里。
秘魔巖
臺西四十餘里,木叉和尚居此。
德清詩:
羊腸百折任青藜草莽蕭蕭仄徑迷
絕壁倚天應隘日斷崖無路只飛梯依人野鶴尋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自是烟霞隨去住到來元不費招攜
龍洞
在祕魔巖,懇禱則龍現,見者非一。
薩埵崖
祕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飲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墜而飛。
香山
中、西二臺之間。
北臺,高四十里(舊傳三十八里,中臺四十里。今登中臺,不見北臺地面;登北臺,則見中臺地面,是知北臺高于中臺,故易之),頂平廣,周四里,亦名「叶斗峯」。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風雲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睛。四方雲氣,每歸朝而宿泊焉,蓋龍帝之宮也。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嘗有大風,吹人墮磵,若槀葉耳。東望海氣,北眺沙漠,令人悲淒。登臨者,俯仰大觀,益覺此生微茫虛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眾溪發源,注清河。
萬仁甫詩:
高臺天際鬱崔嵬幾見山僧杖錫迴
幢影翻時陵日月鐘聲鳴處隱風雷身依北斗懷宸極面對南山獻壽杯
冰積萬年消不盡何時窮谷起飛灰
其靈迹二十四。
黑龍池
臺上,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四方民禱雨輒應。
西陵丘坦之詩:
一片黃沙起山川總不分
滿空飛亂石四谷合烏雲莫是龍王怒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猶自雪紛紛
鎮澄詩:
萬丈峯頭金井開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一滴能令徧九垓
說法臺
臺之東。常出鐘梵之音,人多聞之。
法本詩:
聞道仙人說法臺法音寥寂石生苔
談經大士今何在惟有白雲空去來
隱峯塔
唐鄧隱峯,參馬祖,飛錫解軍,倒化于北臺。妹尼立塔,近者僧明來重修。
覺玄詩:
隱峯倒化古巖前筆立裙衣上聳然良妹已收靈骨後石幢高樹在峯巔
蒲坂福登詩:
人間重苦是無常誰不臨歧手脚忙唯有吾師惺大夢等閒遊戲死生場
法本詩:
金鎖玄關不可留鄧公遺塔晚峯頭顛亡倒化乘神浪千古令人仰未休
鎮澄詩:
大士曾參馬祖關陵空一錫向青山頭陀本自無生死爭肯區區取涅槃
生陷獄
臺後半麓。隋繁峙民張愛,盜龍池錢若干。將歸,暴風卒起,吹墮于此。上聳巉崖,下臨絕澗,黑雲四蔽,冰雪擁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稱菩薩名,經宿雲開,見白兔,隨出。
鎮澄詩:
迷裏清涼生地獄悟時地獄即清涼須知二法元無相不離當人一念彰
羅漢臺
臺之次東,一級平臺。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華嚴嶺
臺之東南,二臺之間。
孫孜詩:
策杖登層嶺攀蘿上極巔深林迷白日古澗落寒泉
四望山川盡平臨星斗懸不須求羽化際此是登仙
夢覺詩:
好靜尋山谷探奇上嶺頭
雙眸廓海宇兩足跨雲樓杖倚寒空月人臨碧漢流吾知非宿善安得五臺遊
樓觀谷
臺之東南二十餘里。
金剛窟
在樓觀左崖畔,乃萬聖祕宅。《祇桓圖》云:「三世諸佛,供養之器,俱藏於此。迦葉佛時,楞伽鬼王所造神樂,及金紙銀書毗柰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佛滅度後並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下正秀詩:
為訪金剛窟相將啟石扉無心能造詣有相可歸依
閣迥雲陰重巖深暑氣微三三前後語千古露真機
福登詩:
金剛窟子無縫罅入者還他師子兒鐵壁銀山直拶透三三之語許渠知
德清詩:
均提相送出精藍無著投機事已慚莫謂當年人不薦至今誰解話三三
雲南淨倫詩:
杖藜特叩金剛窟囘首雲生白水池欲問三三前後事一聲幽鳥夕陽西
法本詩:
無著寥寥不復聞古巖餘瑞尚氤氳遊人千載希靈迹猶向峯頭禮白雲
鎮澄詩:
石門寂寂鎖蒼苔波利尋真去不迴大智願王無向背遊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
在樓觀谷後,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
雨花詩:
五郎溝下臥殘碑一徑斜通白水池
雨歇空山澄罔象風生曲岸動漣漪銀沙布底月來處雪浪滔天雲起時
到此君應懷藻鑑洗清法眼是便宜
覺玄詩:
江漢微茫尚炳靈一泓池水自澄渟
溶溶淡染秋光白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樓觀谷西山麓,宋楊業第五子出家處。
正秀讚:
正行將令卻入禪那外彰威武內息干戈
掃除六賊戡翦四魔金湯教法屏障山河名標寰宇迹寄巖阿
偶來稽首謾說伽陀
鎮澄詩:
國士寥寥馬不嘶白雲深鎖五郎祠宋家世界空成夢鐵棒常拈欲恨誰
玉泉
樓觀谷口,無著見化人于此飲牛。
紫霞谷
臺南,俗呼「北臺溝」。清涼深處,禪侶幽栖也。
釋明讓詩:
紫氣絪縕晝不開靈霞日護法王臺
雲栖道者談經後散落天花徧九垓
龍門
臺南麓。裂石如崩,濤聲若雷。北有藏雲谷,下有留雲石。雲出為雨,雲入為霽。順庵胡公題其石,妙峯刺舌血書《華嚴》處。
鎮澄詩:
獨宿龍門夜寥寥心自如神燈出杳靄清籟發寒虛
雪色千山迥秋聲萬木疎坐來諸念寂因識古曼殊
金沙泉
龍門之側。
仙人庵
臺後。
覺玄詩:
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氣清袖拂天風騎鶴去至今傳說有庵名
九女泉
臺後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臺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於此。
大黃尖
臺北二十里,即古北臺。
卓錫泉
在蘭若寺。唐初,僧道賢縛茅藏修,每下澗汲水,往返甚艱。偶客僧至沐浴,賢數汲澗下。明日僧浣衣,賢再汲不厭。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別器汲之,略無怠色。僧曰:「子誠矣!」即卓錫庵前,命賢拔之,不出。僧彈指,錫飛泉涌,僧即隨去。
憨山
《古傳》云:「昔有梵僧,從魏孝文帝,乞一臥具地,帝許之。僧展臥具,覆五百餘里。」帝知其神,駭之,馳騎而去,帝聞山錚然,顧之,趿然隨後。帝曰:「爾憨耶?」山乃止,故以為名。
文岫山
臺之西北四十餘里。
寶陀山
臺北四十里,亦名「寶山」。
秦戲山
臺東北七十里。《山海經》云:「秦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戲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臺之陰,諸溪競注。過繁峙城北,經代州、五臺、忻州、定襄、盂縣,入真定平山,左繞臺山三面。
中臺,高三十九里,頂平廣,周五里,亦名「翠巖峯」。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為名。與西、北二臺接臂,南眺晉陽,北俯沙塞。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臺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經》云:「峨谷之水,出於中臺」,即此也。
萬仁甫詩:
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烟積翠巒
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
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其靈迹三十二。
靈鷲峯
臺東南支山,今稱「菩薩頂」,宛似西天靈鷲山,故借為名。
正秀詩:
大士棲靈地何緣得共登
光中披梵夾象外見真燈舉杖風堪御騰身虛可憑人天相接處知是最高層
鎮澄詩:
青山藏白社寂寞隔塵寰鐘磬丹霄外樓臺翠靄間鶴依雙樹老僧共野雲閒
欲識曼殊面還應過別山
甘露泉
臺右。
大寶塔
靈鷲之前,五峯之中。漢摩騰天眼,見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歷代帝王不廢修飾。明萬曆間,聖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
晉陽王道行詩:
浮圖屹立奠坤儀從此羣山勢盡卑百丈高僧無我相萬年天子竟檀施
輪光徧入星河影金色渾成世界奇借問曼殊何處是欲從言下決狐疑
鎮澄詩:
浮圖何縹緲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缾涵海月寶鐸振天風
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
佛足碑
在大塔左側。按《西域記》云:「摩竭陀國波吒釐精舍大石,釋迦佛所遺雙足迹。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輻輪相,十指皆現;華文卍字,寶缾魚劍之狀,光明炳煥。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將示寂滅,回顧摩竭陀國,蹈此石上,告阿難言:『吾今最後,留此足迹,以示眾生。有能見者,生大信心。瞻禮供養,滅無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後外道輩嫉心,除之愈顯。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貞觀中,玄奘法師自西域圖寫持歸,太宗勅令刻石祖廟,以福邦家。至明萬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門威縣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夢蓮花,一夢月輪,現于塔際。既覺,各言所夢,異之。及曉,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圖貽之。及展,見是雙輪印相,喜曰:「此夢真也。」遂傾囊,兼募眾立石,時孟秋既望也。是夕,眾聞空中珠珮雜樂之聲。出戶視之,神燈點點,此聖神嘉贊也。
鎮澄讚:
巍巍大雄浩劫忘功神超化外迹示寰中剎塵混入念劫融通開茲覺道扇以真風
竭諸有海爍彼空濛巖中留影石上遺蹤碎身作寶永益羣盲稽首佛陀悲願何窮
文殊髮塔
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髮藏此。萬曆間,方廣道人重修。見髮色若金,隨人視之不一。
法本讚:
昔有㲯毿女領犬復攜兒入眾乞辰齋既得還索之
我固無貪妬愍爾多瞋癡箇中無是物何必生嫌疑飛空明玉相斷髮留金絲
大士乘通去靈蹤萬古遺紺塔陵雲霄慈光破世迷稽首大智王神功不可思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潛結庵于此,日課《金剛經》。久之,感庵側涌泉,因為名。飲者生慧。
覺玄詩:
般若池邊止渴時山瓢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說向誰
雜花園
大塔前。唐末改築戒壇,今為空壤。
鳳林谷
臺東南谷。
西天洞
鳳林谷北嶺。
梵仙山
臺東南三十里,中臺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餌菊成道。
秋崖詩:
愛玩吾家紫府山溪雲老樹共僧閒
乾坤謾說蓬萊異聞者雖多達者難
覺玄詩:
山頭紫氣日長浮上有仙人汗漫遊
餌菊換教風骨異白雲影裏去悠悠
井溝
梵仙山西。
楊柏谷
井溝南。
九龍岡
臺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龍岡,宋楊業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鎮澄詩:
山色蒼蒼鎖暮烟令公遺塔白雲邊
將軍忠義乾坤並千古清標尚凜然
竹林舍利塔
臺南竹林寺前。成化間,耕者得石槨,內銀匣,中有琉璃缾,盛舍利數百粒,光色璀璨。係宋僧雲宗藏之。弘治間,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間,古燈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龕,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
鎮澄讚:
無邊浩蕩春寄之在纖草
萬里長天色印之於盆沼佛身等太虛促之在微眇至道無古今圓通絕大小
一龕藏法界神功自天巧稽首共瞻依誰識衣中寶
清涼谷
在臺南四十餘里。
古清涼
在清涼谷中,僧法聚構蘭若。
翰林顧紹芳詩:
窈窕迴峯眾木陰憑陵雙屐暮雲深
千盤磴裏開僧寺萬壑泉中出梵音室利西來曾示迹清涼此地足栖心
亦知世網終成幻一鉢何年倚道林
清涼石
在清涼谷嶺西畔,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後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牀」。
楊彩詩:
禪林此石自何來勝迹長留說法臺
獨伴白雲迷歲月寒風暑雨任摧隤
鎮澄詩:
一方靈石倚山巒劫火曾經體正完
造化刻彫文藻麗風雲磨拭玉光寒瞻依盡滅多生障摩觸能令萬世安
更有一般難信事包容法界未為寬
清涼泉
在清涼谷北巖。
真覺詩:
迸珠鳴玉下危巔上有清涼沒底泉涓滴尚能消熱惱百川虛作浪滔天
羅漢洞
清涼谷北巖畔。
真覺詩:
清涼自是聖賢居現有文殊領聖徒洞室鎮常閒說法游人還聽解知無
清涼橋
臺南溪上。
萬年冰
臺東麓。有冰數丈,九夏不消,地多靜居。
寒山石
臺東南三里許。
玉花池
臺東南麓。昔有五百梵僧於此過夏,白蓮生池,堅瑩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
覺玄詩:
何代池開白玉花香風拂拂散天涯雲行尊者飛空去萬古芳聲不浪誇
伽藍溝
臺之西北。
萬聖澡浴池
中、北二臺之間,古有涌泉,澄潔可愛。遊人臨之,於天光雲影之間,或見天仙、沙門、蓮華、錫杖之狀。人或以為菩薩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於盛暑時,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後人鑿方為砌,構亭藏之,而靈相遂隱焉。
覺玄詩:
六月中臺既望期聖凡交會在斯時
想應千佛同來此一夜雲生澡浴池
正秀詩:
一池清且淺甘潔勝瓊漿
能洗愚癡垢還生定慧香光浮千界白色映四天蒼無以凡情測神哉不可量
太華池
在臺上西北隅。唐傳水深丈餘,古今見者,深淺不定。臨池鑑影,令心劃然。
鎮澄詩:
靈沼開雲際泠泠下翠微虛涵千嶂碧影落四天輝曾盥仙人掌還停客子機
登臨春欲盡花雨曉霏霏
祈光塔
臺西南隅。成化間,秋崖法師同晉主祈光,遂願,故建之。
覺玄詩:
一上中臺自激昂卻將身世兩相忘
彩虹五色圓光現人各居中不在旁
臺中舍利塔
唐藍谷法師,從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顆,造鐵塔,盛於內,復建大塔藏之。萬曆庚辰,塔將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丘坦之詩:
四臺環四面金殿向中開
埋寶方成塔祈光別有臺鳴鐘千谷應聽法萬人來莫怪牛山哭浮生真可哀
師子窩
中臺西南嶺,昔人見萬億獅子遊戲其中。萬曆丙戌,僧智光、淨立等約五十三人,構屋結社。唯十方學道者共居,不許子孫承業。
紫柏真可詩:
狐兔成羣白日嘷天開此地育金毛
翦除荊棘憑君相培植栴檀在我曹靜藹刳心成大義法琳張膽建清操
祖宗風格陵夷盡哮吼扶顛敢憚勞
司馬趙國麟詩:
每過僧誦處便覺一官輕
幽壑從吾好浮雲任世情凭欄看鳥盡倚杖聽泉聲佳水佳山地終當結素盟
古寺寒山外鐘聲日暮時閒雲飛鷲嶺孤月照龍池因果高僧話胡麻衲子炊
從來麋鹿性歸路意遲遲
娑羅樹
清順治間,一梵僧指寶塔峯曰:「有娑羅樹焉。」山人隨視,只見五雲生岫,一樹浮光,而僧不見矣。聖祖駐蹕,忽聞異香,勅賜「栴林」。乃平陽四世孫天閒健和尚中興,頓成法席。
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叶斗峯為中臺,翠巖峯為南臺,則一山連屬。後以錦繡峯靈瑞顯彰,大士頻現,且與四峯鼎立,人多觀仰,故定以為南臺。則翠巖居中,叶斗為北矣。况大黃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塿,固不足以當五峯之列。藍谷傳以中臺高於北臺者,則悞以古當今也。準妙濟傳:「五峯之外,復有四埵。東曰『青峯埵』,即常山,亦名『無恤臺』,趙襄子曾登是山,因以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長者著論處。西曰『鶴林埵』,即馬頭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殺處也。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處。」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聖教無考焉。
五臺不產百嘉,半麓已上,並無林木,唯生香草,細輭如緜。其諸臺麓溪壑之間,純生杄朱,異草雜花,不可悉記。其金芙蓉,他山則無。至若靈芝神藥,啗者足能開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識。今據妙濟傳,略錄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晝開夜合)。金芙蕖(陸地蓮)。百枝。零苓香(邢雲露詩:「玉毫金相照清涼,花雨雲流溼不妨。佛散妙香香滿路,騷人采采入詩囊。」)。鬼見愁(生臺麓,能驅邪。邢雲露詩:「神呵諸怖遠,僧定百魔休。一夜生靈草,猶令鬼見愁。」)。鉢囊(世傳五百羅漢,結夏中臺之野。遺其鉢囊,化為此花焉。)玉仙(亦名「大吉」,在南臺)。天花(菌類,生於柴木,臺山佳品也。釋鎮澄歌:「君不見,五臺山上產靈葩,山人目之為天花。多在巔崖深險處,枯木雲蒸抽菌芽。厥色渾如玉,厥味薄於瓜。樵牧得之如獲璧,持來獻入司公衙。司公得之亦甚喜,歌筵舞席爭相誇。烹羊宰鵝不足美,必得是物充珍佳。在上欲得索其下,公使展轉來山家。僧吏鳴鐘告其眾,眾聞官令驚復嗟。裹糧探求入深谷,豈辭猛獸及毒蛇?求之不得須貸易,歸來典卻佛袈裟。昔謂人間苦塵役,偷閒學道歸烟霞。豈知寂寞寒巖下,營營公事數如麻。異物有時盡,人欲自無涯。我願君子心,如月絕疵瑕。清光徧照飢寒屋,肯令一念恣驕奢?」)。
異草有三:瞢?、雞足、菩薩綫。
藥草有二十五:茯苓、長松、黃耆、黃精、黃連、木瓜、大黃、桔梗、芍藥、麻黃、藜蘆、白芨、天麻、烏藥、甘草、柴胡、百合、沙參、茵陳、回香、管仲、木賊、秦艽、蒼朮、細辛。
藥石有一:鐘乳石。
第四、伽藍勝概
峯巒示鷲嶺奇形,遠承佛國;樓閣涌寶王殊相,近現毫端。此十剎海清涼之界,實萬菩薩顯化之區。故經律祕於金剛,鐘鼓達於忉利。須知佛土莊嚴,非誇一時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為永劫之資糧。試觀買園布金,長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終證菩提。況藉清眾之修持,紹隆正法;即仗佛光之臨照,佑庇羣生。佛法不可思議,功德定不唐捐。雖歷朝之興廢不一,而叢林之締構宜隆也。志伽藍。
按:古傳五峯內外佛剎凡三百餘所,多係先古帝王興建,今皆消沈。大孚靈鷲,肇於漢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諸寺,或五峯抱出,或雙嶺中開,或疊起巖中,或聳居雲外。樓臺現乎杳靄,鐘磬出於烟蘿。至若天城現影,金閣浮空。無著悞入,不是人間;法照歸來,猶存山麓。此不思議界,聖境冥現矣。歷代以來,諸剎廢興,沿革數目,難以悉記,今略錄顯著於左云耳。
臺內佛剎凡六十八
大顯通寺
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環帀鷲峯,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園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勅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古傳中有兩堂聖眾,非戒定慧全者,莫預此寺。自明初以來,勅旨護持,凡十餘道。永樂三年,設僧綱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給僧糧。至嘉靖間始革其糧。
王嘯庵詩:
五月行蹤入大孚萬松如翦雪平鋪
尋真客到青蘿嶂駐錫僧居白玉壺幾代苔文留錦字諸天鈞樂護靈符
鑪烟經卷停雲閣不信人間有畫圖
丘坦之詩:
卻向凋陵後追思初建時
空廊留古像毀殿落新泥幡斷猶存字苔封不辨碑聖人不復作遺迹重傷悲
大寶塔院寺
顯通之南,五峯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髮塔,因為名。永樂五年,上勅太監楊昇重修大塔,始建寺。萬曆戊寅,聖母勅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壯麗,冠于清涼。命比丘圓廣,主其焚修。
釋正秀詩:
佛剎巋巍倚碧空諸天寒色照簾櫳
瓊樓靜掩娑羅月寶塔香飄薝蔔風百道明霞浮几上數聲清梵落雲中
萬年慧炬通霄漢洪福應歸聖主宮
丘坦之詩:
寶塔白毫光傳從阿育王
萬山如磬拜千佛共稱揚鈴鐸迎風亂栴檀逆鼻香夜深聞梵樂清切動悲傷
百尺輪王藏莊嚴不可當曲藏無量佛巧創大明王登眺多高閣經行有步廊規模擬忉利形勝擅清涼
鎮澄詩:
御節下清涼山林品彙光皇華輝鷲嶺佛日煥龍章
寶剎開初地金繩界上方功兮何所致明祚萬年昌
大圓照寺
顯通之左,古稱「普寧寺」。永樂初,印度僧室利沙者來此土,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賜金印,旌幢遣送臺山,寓顯通寺。至宣德初,復詔入京,廣宣祕密。無何,辭歸山,上未許。明日示寂,上聞,痛悼之。御祭、火化,勅分舍利為二:一塔於都西,建寺曰「真覺」。一塔於臺山普寧基,建寺曰圓照。正德間,封張堅參為法王,賜銀印,兼有都綱印。
大文殊寺
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來,請言聖儀。雲曰:「大聖德相,我何能言?」相與懇禱,求聖一現。七日,忽光中現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真容院」。歷代人君,不廢修飾。明永樂初,勅旨改建大文殊寺。勅賜貝葉靈文、梵文藏經、朱書橫列、御製序讚。每帙盛以錦囊,約以錦縧,護以蒨氈,並欽造文殊鍍金像。萬曆辛巳間,上勅太監李友重修。
釋秋崖詩:
古今皇帝勅寺啟鷲峯頭
客喜松間屋僧栖雲外樓羣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名字聞天竺神僧荷錫遊
鎮澄詩:
古寺晚峯頭登臨興未休林烟籠紺殿幡影挂朱樓僧度溪橋月鶴翻雙樹秋
坐來深院寂夜雨一燈浮
大廣宗寺
鷲峯南半麓。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并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紫柏真可詩:
方丈蕭蕭倚鷲峯顯通久寂講經鐘
更憐銅瓦風霜老祇恐重來不易逢
鱗鱗萬瓦五峯中不用泥燒用鑄銅
無柰朔方冰雪甚住僧無力可支傾
儲御史詩:
仙宮開曉日鷲嶺住高僧
氣宇閒林鶴襟懷古澗冰秋崖圖晚節苦海羨先登坐見超凡界崐崙駕大鵬
秋崖詩:
小朵天城寺百年我遁中青山雲影淡紫府樹林豐洗鉢龍吞水扶筇鳥入空
天機何處是黃葉舞秋風
羅睺寺
塔院寺東北隅,唐建。張天覺於此見神燈,有感,修飾。成化間,趙惠王重建。
廣緣寺
鷲峯東,古名「大王寺」。世傳昔有王子棄國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後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處。
法王寺
妃子寺後,明張法王建。
普濟寺
華嚴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間,澄孤月禪行聞於代王成煉,始建寺,今為代王香火。
孤月詩:
深隱巖阿不記年名韁利鎖莫能牽七斤衫子重聯補日炙風吹愈轉鮮
颯颯春風和鳥哀清音直到耳邊來鑪燒柏子端然坐對月殘經又展開
鎮澄詩:
落日北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鶴棲雙樹疎鐘破曉烟
焚香坐清夜暫爾已忘緣
正秀詩:
齋餘聊結伴來此叩禪關古寺開前代危樓倚北山
僧持靈錫去龍帶嶺雲還寂寞烟霞裏優遊且共攀
般若寺
樓觀谷,唐無著嘗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間,立禪和尚道行聞晉王,重建。
覺玄詩:
有緣尊者信前生童子開門遠迓迎盡說曾遊般若寺不知誰在裏頭行
虞山瞿太虛詩:
寒巖一片雲徘徊長松頂下偶幽棲人往來樵牧境
相看兩相得無言意自永冷風忽飄拂吹度清涼嶺斐亹金色界望望何遼迥如逢繡墩翁或對均提名
為問般若寺可與衡茅並仙衣幾時還天末日引領那得寒潭中復駐悠悠影
性善詩:
古洞巖阿一徑通石門幽掩薜蘿中青衣自昔迎先覺金色於今攝後蒙
風奏松音回劫夢日薰花氣露春容自憐未會三三意把筆徒勞繪太空
太平興國寺
樓觀谷。宋沙門睿見結廬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觀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緣非法之事。」太宗平晉,聞師道,詔見行宮。勅建寺,賜額「太平興國」,以師主之,即楊五郎之師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後,真寶,代州人,以義為質,能外死生,欽宗厚遇。靖康之亂,寶為金酋所獲,庭抗不禮。金不忍殺,百方勸誘,終不顧。且曰:「吾許宋皇帝以死,為佛弟子,豈當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聞,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沒焉。
秋崖詩:
宋世功臣志異常棄名林下學僧郎
乾坤到此誰堪並獨許英風動帝王
阿師功業與天齊恨殺丹青不與題
儻得將軍常在世宋朝爭肯屬單于
法雲寺
即華嚴嶺,唐三昧姑開化處。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開拓重修。
丘坦之詩:
欲覽諸山勝先須渡法雲萬山開釜口五頂各支分侑佛山中樂留賓澗底芹
老僧慰辛苦安置費慇懃
普恩寺
普濟寺東山,舊稱「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間,具生、室利板的達寓此。道聞于上,詔入京,應對稱旨,賜龍章護持。正統間,賜藏經兼護持。
洪武御製詩:
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復堅
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說法近市廛驊騮雜遝擁粉鈿
飄飄飛度五臺巔紅塵富貴心無牽松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
此之謂「入如來禪」。
平章寺
金建。
報恩寺
并在華嚴谷,皆荒涼。
金界寺
華嚴谷,唐建。張商英於此見神物。成化初,清玉禪師重修。
萬壽寺
亦名「玉花寺」,中臺東南麓。隋有五百應真栖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疋,不用人驅,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若玉,七日乃爍。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為「萬壽」。
鐵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壽寧寺
在三泉寺南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于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師奏昭宗重修,撥州田百頃,充常住費。宋景德初,勅改建曰「壽寧」。元華嚴菩薩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壽寧寺
元碧峯建。
三塔寺
鷲峯之西,萬曆初勅建,僧了塵主之。
李環洲詩:
八十禪翁號了塵錫飛來自天之津
見明水月成空寂風靜巖花解悟真法藏度流三塔寺江山收盡五臺春
浮生半日逢君話浪迹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駕狻猊像,神人所造,見者肅然,生難有想。
鎮澄詩:
瞻對金容意黯然依稀身在福城邊
南詢有路無人踐烟水茫茫鏡暮天
南國鶯啼花雨天吾師開化福城邊
等閒一顧青蓮眼證入無生已六千
吉祥妙德相難窮有作何能盡至功
唯有菩提心界裏一輪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
在鳳林谷。嘉靖初,獨峯和尚建。
寶林寺
日光北。嘉靖間,古燈禪師建。
鳳林寺
嘉靖間,徹天和尚卓庵。嘗有盜賊至,見二虎據門,賊乃革惡,因呼為「二虎禪師」。萬曆初,道聞于上,改建為寺,額曰「鳳林」。五年勅建慈壽寺,使官徵之,不可。使官強起,師辟穀七日,乃終。賜祭,塔於本山。
一江和尚詩:
五月清涼界談經入鳳林
松風和梵語流水奏幽琴雲淡曼殊面花妍古佛心不須覓黃卷徧演法王音
鎮澄詩:
古木寒巖寺山門控碧流丹梯接上界複道繞重樓松老鶴巢穩雲閒僧舍幽
何時投杖屨於此事清修
護國寺
鷲峯南,三里許。元成宗勅建,真覺國師住此,著《慧燈集》。明弘治間,周國母重建。
鎮澄詩:
探奇來古寺觸目動幽懷路繞萬松曲門迎一水開丹墀迷蔓草畫壁沒青苔
不見談經者空堂雲自來
帝釋宮
即今玉皇廟。
碑樓寺
宮南。
萬聖佑國寺
交口東山麓,元海印大師居此,註《肇論》。英宗為建寺,賜號「弘教大師」。
鎮澄詩:
白社翠巔頭登臨思轉悠風烟千嶂暮鐘磬一林幽清寫藤蘿月寒生薜荔秋
虛堂無一物坐看大雲流
觀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間,月舟禪師重修。清康熙間,吻叶和尚重建。後有夫緣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為人。
法本詩:
萬松深處梵王宮幕翠迴嵐知幾重定起峯頭新月上一枝松影下簾櫳
吉祥寺
即清涼橋,在中臺南麓。思曇和尚重建,歷四世而至離塵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別眾,凡有作務,以身先之。故內外諸省,皆知有清涼橋叢林者,代不乏人爾。
佑國寺
即南山寺,臺懷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後有仁山和尚繼興,立為十方常住。結制安禪,寸陰不廢。
大文殊院
即沐浴堂,在佑國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後有本空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授戒安禪,躬行慎切。
護眾庵
在觀海寺南五里。原是叢林,因無其人,數年歇響。後有如然和尚,復整為十方常住,葺廢修殘,弘戒演經,曉夜不懈。
鎮海寺
交口西南嶺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
紫柏真可詩:
雲裏有雷音逶迤一徑深好將三里霧化作萬方霖
蛟室寒巖裂僧房夏木森我來了宿約去住兩無心
雲集庵
在曉天梁。
天聖寺
井溝,嘉靖間建。
靈峯寺
陽白谷,唐建。成化間,義賓上人約五十三人,結社參禪。皇戚周善世來遊,觀眾有感,割金三千重修。
秋崖詩:
一室千峯裏幽居少客臨經函就月案禪榻倚雲岑
極目空天地潛心無古今流馨到人世故我得相尋
中峯寺、聖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陽白谷,皆靈峯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
金燈寺
南臺東北麓,元建。成化間,一庵重修。
性善詩:
梵剎碧山旁金燈夜吐光
眾生心有感菩薩用無方蘿月庭秋冷松風海曙蒼五更初定起清磬聽何長
金閣寺
南臺西北嶺畔,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建寺。
楊彩詩:
塵中日夜恣昏狂暮景來參古佛堂
高閣崚嶒銀漢近白雲縹緲玉毫長一乘此際窺宗旨千手翻疑涉杳茫
兀坐頹然塵念淨數聲清磬倚斜陽
王道行詩:
駕壑朱甍乍有無雲開福地忽平鋪
蓮華十丈承神足貝葉千函鎖佛圖香積廚中松火冷涅槃會上石牀孤
瞻依共說通身眼何似懷中不二珠
鎮澄詩:
傑閣倚雄峯登臨興未窮怡然觀物化肅爾禮慈容
簾捲千山雨窗含萬壑風倚闌何所思霜月挂寒空
竹林寺
中臺南三十里,唐法照悞入化竹林,因創寺,名焉。歷代以來不廢修葺。
丘坦之詩:
徧刻千尊佛存來不記年纖微豈人力妙麗自天然殿毀塔猶在山荒名尚傳
寺僧頭盡白亦復昧因緣
秋崖詩:
清涼山畔幾叢林羅列千峯萬木森
溪涌寒雲流碧玉風飄落葉散黃金縱橫雁塔星霜古攲側龍碑歲月深多少禪宮看代謝徘徊誰不動愁吟
清涼寺
中臺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歷代以來,不廢修飾。唐宋皆設僧正司。
祝顥詩:
後嶺前峯迭送迎景多目眩亂吟情青山影裏僧家住綠樹陰中客騎行流水洗心塵垢淨涼風吹鬢夢魂清
山高已見諸天近明日登臨見化城
智導庵
中臺南麓,即清涼泉側。萬曆間,釋明經建。
望海寺
東臺,元建。嘉靖間,秋月禪師重修。
鎮澄詩:
寶剎陵霄漢登臨意廓然雲霞連海岱嵐色接青天
遠塞冥鴻杳長空孤月懸始知身是夢回向禮金仙
普濟寺
南臺,宋建。成化間重修。
性善詩:
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峯連五頂天
梵剎岧嶤陵日月經堂寂寞鎖雲烟真容欲覩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
法雷寺
西臺,唐建。明法聚重修。
晉陽西屏詩:
臺山遠躡勢陵虛臺上高飆不可居
五頂插霄皆嵲嶫萬林蔽日總扶疎舊聞勝槩風光異今覺閒遊懷抱舒徧歷峯巔望四極恍疑天近地無餘
靈應寺
北臺。五臺唯此山高風猛,人難措泊,往者多凍餒而死。隆慶初,釋圓廣與徒明來構居,開粥以濟飢寒。萬曆丁亥,釋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勞死。感夢慈聖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陳儒,載送峯頂,更建殿宇供奉,為祝釐之所。
丘坦之詩:
客子新遊地文殊舊道場莊嚴託聖母護法有龍王殿與雲霄近山多松柏香
風濤復暴作愁絕老僧房
演教寺
中臺,唐建。弘治間,玉禪師重建。中有鐵塔,藏舍利焉。
秋崖詩:
嵯峨高萬丈氣宇眇蓬萊
塔影連雲漢鐘聲出斗隈龍池藏日月聖地絕塵埃天下多名勝難同是五臺
淨土庵
棲賢谷。嘉靖間,玉峯和尚開山,歷試苦行,嘗四十餘日昏散不入。後廣集緇流,事淨土行,因結庵。
新安明淵詩:
雪髮頭陀遁僻林定忘昏散道猶深雙眉不著人間夢一塵高揮劫外音
野衲從風因有道山禽相狎為無心蒲團夜照清涼月一榻松風獨自任
龍興庵
棲賢谷。嘉靖初,太虛和尚卓庵於此。初住,林茂無人。正旦,見金色女,手執蓮花立石上,俄而不見,流光滿谷。又嘗聞龍鳴。居無何,大開社火,廣接方來,叢林鼎盛,因為名。
鎮澄詩:
紛紛逐榮辱大士獨驚心避俗離寰闠誅茅入遠岑林花觀代謝漚影識浮沈
定入千峯夜寒雲一榻深
靈鷲庵
華嚴谷東嶺。正德間,僧官從鈴建。
大鉢庵
紫霞谷。羣峯拱抱,茂林森聳,無邊禪師得楚峯和尚道,濟下廿八代。楚峯嘗囑曰:「爾後有鉢飯,當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於此,掘得銅鉢,受斗餘,遂成叢林。
伏牛法光詩:
住老臺山不記年蔬餐澗飲樂心田雲埋五頂誰人到雪覆千峯獨自眠
擊鉢謾歌佛祖句縛茅常結水雲緣自從勘破西來旨此段因緣不易傳
鎮澄詩:
羣山環抱樹森森大士開圖歲已深銅鉢埋來應有讖可知原是舊叢林
靜林庵
紫霞谷。釋真雲所構。學天目中峯禪,梓其書以施人。
寂江詩:
靜林庵結碧巖阿目極溪山樂處多
簾捲白雲生遠岫窗含明月映澄波燈寒絕澗龍蛇冷路僻羊腸虎豹過
門掩清涼無箇事數聲啼鳥隔煙蘿
雜華庵
塔兒溝,僧正參建。
法雲庵
即古彌陀庵,在龍門上。長干德清居此,號為「憨山子」。清幼歲,人呼為「清郎」。萬曆己亥與友妙峯卓庵於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
鎮澄詩:
獨宿千峯裏良宵開竹房幽松發爽籟澹月生微涼野色凝心靜溪聲引興長
魂清眠不得擁衲坐繩牀
大林庵
在鳳林谷,金陵素庵法師構。
龍樹庵
在車溝。嘉靖初,寶印、楚峯、玉堂同參大川和尚,曰:「向去三人載一車。」後至蛇溝,共結庵而居,致成叢林。蓋蛇溝,舊名「車溝」也。
楊海州詩:
巖扉一榻安便遣紅塵累
巾裾帶月清枕簟流松翠梵磬夕轉幽花雨晴還墜蓮社倘相容日耽菩提醉
謝畹溪詩:
三老習禪靜結宇白雲林戶外數峯秀巖前眾壑深夕陰連雨足空翠落庭昏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棲鳳庵
天盆北嶺。嘉靖間,寶峯建。
釋紫崖詩:
峯頭嘉木綠依依客子尋芳路轉迷
清磬一聲寒雨外淡烟縹緲隔幽栖
華嚴庵
棲鳳庵東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誦《華嚴》,於此卓庵。
白頭庵
南臺東北十餘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異頗多。嘉靖間,卓庵於此,後罔知終焉。
性善詩:
皤然一老叟來自無何有手攜紫節藜飄飄鶴隨後兩鬢帶秋霜未擬年多壽
隱顯翠微中樵牧傳之久乞食向人間結庵倚山阜紫氣擁崖巔丹砂煑星斗
乘興入蓬萊相尋不相偶題詩細咨詢遺蹤果非謬
臥雲庵
中臺西南麓,明建。
法光詩:
臥破白雲不出山終朝無事樂閒閒一聲清唳松頭鶴格外風光那可攀
不二樓
西臺北,樓倚二聖對談石。景泰間,宣城公子遊此,遙見紫金樓躍出雲表,因建重樓,擬所見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師慧月至此,見文殊、淨名二聖對談,須臾失之。有感,偈曰:
清涼有分歸來晚大聖無緣奉覲難一句了然千聖外相逢何事自顢頇
先是,成化間,有老尼居此,自憶宣公子再來,發其私隱,皆符契。將終,勒石志曰:「吾若來時,必闡《華嚴》,重修是樓。」月公至此,講《華嚴》凡五徧矣。故時人呼為「華嚴樓」,亦曰「三生樓」。
鎮澄詩:
大士談經不二樓八功德水印明秋泠泠清梵滿山谷散入冥空不可收
談經人在翠微中縹緲烟霏隔幾重欲寄此心無可託長隨片月挂西峯
冰雪談經歲已深蕭條瓶鉢挂高岑虛空不住婆娑影劫火難銷刻苦心
臺外佛剎凡三十六
東臺外九寺
華林寺
在古華巖,唐建。至明朝凡四修。
香雲寺
華林相鄰。
香蘽寺
華林之東,中有乳頭香蘽。
慈雲寺
香蘽之南。
龍蟠寺
大會谷。其山狀若蟠龍。
鳳嶺寺
龍蟠相鄰。
溫泉寺
臺東南五十餘里。古傳昔有王者嬰疾,至是就浴,疾差,因建寺。元重修。
銅鐘寺
大會谷中。有神鐘,受三十斛,彫文鏤藻,綺煥可觀。寺僧慧燈受戒赴京,及歸,鐘失。徘徊愴惻,冥啟大聖。忽聞空中報曰:「鐘乃拘樓秦佛時,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剛窟中,爾何求耶?」燈遂勒石為銘云:「寺法器,世無倫。擊振吼,息烟塵。集聖賢,滅苦因。被收入,金剛輪。誰得知,聞空神。」表神鐘之去處,絕後代之疑人。
龍泉寺
臺東南舊路嶺,宋建。嘉靖初,羣盜縱橫,往者憚之。有馬大士者,不知何來,依止廢寺,遇賊即殺,羣盜乃絕。由是道路復通,往來無難。馬公將卒,以三門託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從化,恥為盜者。皆願施,重修其寺。諺云:「前日馬那吒,今朝智菩薩。」
燕京釋永慶詩:
龍泉抱古寺梵影出重城喬木團青蓋丹崖列翠屏
朝烟諸壑暝秋水半溪明講罷西齋月蕭然一榻清
南臺外九寺
靈境寺
去臺二十里。成化間,釋清善建。
法本詩:
蕭蕭靈境倚雲層拽杖南來試一登
帀地莓苔敷臥具半龕蘿月代昏燈緇衣有力耕南畝白社無人叩上乘覽盡清涼多少寺不堪愁思憶衰興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臺東南谷,元建。
娑婆寺
臺西南三十里。高齊釋玄賾卓庵于此,誦《華嚴》。有婦攜子,數來聽經,賾疑之。婦即知其疑,告曰:「師莫疑!我名娑婆,乃龍母也。因聞法得悟,我將脫是類矣。」賾曰:「孰當信汝耶?」婦指龍池曰:「我若真悟無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訖,隨手而起,即成高阜,婦即化去。後人目其阜,名「龍宮聖堆」。玄賾於此建寺,名曰「娑婆」,龍母名也。
鎮澄詩:
華座巍巍樹影重白雲不散講時鐘龍聞了義乘通去梵宇猶存翠靄中
佛光寺
臺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帝見佛光之瑞,因為名。唐解脫和尚於此藏修。
參政王陶詩:
五臺山上白雲浮雲散臺空境自幽歷代珠幡懸法界累朝金剎列峯頭
風雷激烈龍池夜草木淒涼雁塞秋世路茫茫名利者塵機到此盡應休
嵌巖寺
臺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聖福寺、法華寺、殊公寺
並在仙花山陽。其廓魔、石臺、雙嶺等寺入焉。
西臺外九寺
秘密寺
在祕魔巖,巖谷幽深,隱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大千和尚詩:
覽勝登臨興有餘祕魔巖畔幾閒居羊腸石徑通幽谷鯨首鐘聲透碧虛隱隱龍宮多子母蕭蕭僧舍少親疎
何時得遂歸來志相共雲間展鉢盂
圭峯寺
峨谷,隋建。
覺玄詩:
幾年聞說圭峯寺未暇從容試一遊丹鳳翻來形勢古青猿啼斷海山秋
霜鐘擣日開金殿鐵鉢分泉漾碧流嘉賞每思酬宿願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頭寺、向陽寺、育王寺、望臺寺、石門寺
六寺並在峨谷,隋唐所建。
鐵勤寺
臺西南六十里鐵勤山,唐慧洪大師建。
鎮澄詩:
西出清涼路轉遙鐵勤方丈倚青㟽
鏗鏘澗水幽琴合起伏雲山翠浪朝僧定虛堂生白月鶴飛雙樹動清飆
頭陀更在深巖下默默無言味寂寥
北臺外九寺
寶積寺
臺北谷。
木瓜寺
臺北谷。
普濟寺
大黃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臺西北谷,元魏第四誠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獻武則天,下勅重建。唐末,唯德禪師重修。
淨名寺
臺西北繁峙縣南,唐建。具九山龍戲龜之勢,寺在龜背上。宋興國間,勅建。金大定間,重修。元天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
天覺詩:
月滿汾川寶鐸寒誰來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際尊者飛光出指端天上凝雲常覆定人間劫火漫燒殘
三千世界無留迹聊向閻浮示涅槃
正覺禪院
臺北,臨滹沱,宋稱「天王院」。宣和初,黃冠所侵,改「神霄宮」。三年,復佛寺。時有真容院僧慧識主之,邑人仰重,相與踊躍葺之。復請額于朝,賜名「正覺禪院」。將立石志其事,識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禮,禮復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為文,其略曰:「昔我師釋迦以修多羅教付阿難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葉,由是宗教並行。今五臺山善言佛者,宗則佛光解脫師,教則華嚴觀國師。其間名流繼出,代不絕人。自宋以來,唯教僅存,其言宗者寂無聞;顧識所主院獨以禪名,柰何?」植復於禮曰:「事固有實廢而名存者,雖聖人不去也。昔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以為羊存,猶得以識其禮,故告之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蓋存其羊,冀禮之復行也。識之院榜之曰『禪』,其誰曰不可?」禮固知識之志也,請并記以告將來。其有能發最上乘者,庶幾因是而得解脫。復於此土傳無盡燈,則於世尊拈花囑付之意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黃尖下,二十里,元建。羣峯環抱,山氣日佳,禪者之栖也。關西僧戒喜,久參悟中和尚。及辭,中曰:「爾緣在北,逢源而止。」萬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殘碑,因識清源古基也。
蘭若寺
大黃尖北二十里,唐建。萬曆初,法華道者遊行五頂,誦《法華》,日夜無怠。後挂錫於此重修。中有卓錫泉、宋谷寺、天宮寺入焉。
鎮澄詩:
清涼北控太行峯望入烟霄紫翠重
日暮白雲飛不盡幾回敲斷夕陽鐘
普光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峯藏修處。洪武間勅修,上賜詩以旌之。金公嘗依《華嚴》,制為佛事,梵音哀婉,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襲其法,四方學者于茲灌頂受業焉。
御製詩:
沙門號璧峯五臺山愈崇固知業已白此來石壁空能不為禪縛區區幾劫功
處處食常住善世語龐鴻神出詣靈鷲浩瀚佛家風雖已成正覺未入天台叢
一朝脫殼去人言金璧翁從斯新佛號盞水溢蛟龍飛錫長空吼隻履挂高松
年逾七十歲玄關盡悟終果然忽立化飄然陵蒼穹寄與璧峯翁是必留禪宗
《清涼山志》卷第二終
附錄:結蓮社普勸文
如是我聞,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一名「無量光」,一名「無量壽」。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助佛揚化,皆以大願力,濟度諸眾生。其國以七寶莊嚴,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更無諸苦,亦無輪轉,故又名「極樂世界」。以此返觀我等現今所受之身,所處之世,較彼國土,淨穢壽量,苦樂生死,豈止天地之相遠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礙,顛倒執迷,不思解脫、捨此生彼,豈不哀哉?故我今者勸諸有緣,結此蓮社。假使難知難辦,猶當勉力精勤。況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遂可為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眾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為乎?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
上一卷: 清涼山志 第一卷
下一卷: 清涼山志 第三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