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足山志卷之四
寺院(上)
野史氏曰:滇南古屬西域天竺界內,自西漢以後始通中國。前此帝王之化不及,而彝俗愚悍,賴佛教化導,興起善思。《郡誌》載:「茲地舊有三千蘭若。鷄山元旦,僧俗燒香散花,遠近至者萬計,自漢迄今無虛歲。」可知滇南崇信佛教,殆先於中國。今村野土民,多有不畏王法,而談及因果報應則凜肰敬信者。肰則釋氏遏惡揚善之功,有助於帝王之治匪淺也。誌寺院。
寺
金頂寺
在天柱山四觀峯。古有方塔一座,今毁。弘治間,有僧建庵其上。至嘉靖年,郡人李元陽建普光殿;萬曆己未,直指潘?建觀風閣;天啓丁卯,直指朱泰禎建天長閣;崇禎丁丑,直指張鳳翮建善雨亭,築羅城,上立四觀樓;己卯,直指凃必泓建景星亭;辛巳,黔國沐天波移雲南省城太和宮金殿來山,廢普光殿併塔,就其址以立金殿。順治甲午,因殿宇頹廢,合山耆宿同僧自玉重修。因觀風閣舊址為佛殿,廢天長閣為伽藍殿,廢阿難殿為藏經閣,廢善雨亭為臥龍軒,廢景星亭為碑亭。後有土主殿,前有靈官殿。康熈三十年,殿閣俱災,惟銅殿獨存。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提督諾穆圖重建天一閣於觀風臺舊址;僧慧酪、福峙募姚安土官高奣映、子映厚重修殿廡、過道、山門。山頂風厲,冬春之間,積雪不消。而寺居其上,孤聳寒寂,非有志者不能久居也。
迦葉殿
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山麓,登絕頂懸崖之半。此寺創自先朝,年代莫考。古碑碣有云:「周昭王五年丙辰,牟尼佛出世,其脫衣正在此處,故名袈裟殿。」唐天寶時,供刻像於此,又名迦葉殿。明初間,有羽人結一小庵,至成化時傾廢。嘉靖壬子,僧圓慶募鄧川土官阿子賢建寺。後又傾圮,復募阿國禎重修。萬曆壬子,阿岑增修,僧洪詔募造萬佛銅塔一座。順治戊戌,僧廣高與合山重修。康熈丁未灾,殿閣樓塔俱燼。?戌年,山東僧淨極重修。丙寅年又灾,徒慧文重建殿廡,惟塔未建。辛未年,徒慧輝募《南藏》全部並水陸莊嚴,還貯本寺,接眾飯僧。內有土主殿,相傳為沙(音「灼」)漠土主。葢其神自西域隨護迦葉尊者至此山云。
石鐘寺
在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臺,面向鉢盂山。寺創自唐時,明永樂、正統間,勅賜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曉重建并後閣。康熈?戌,僧洪舒、廣?重建殿閣,上供三世佛,接眾飯僧。
按:寺名「石鐘」者,閣之左,古有澄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鐘鳴,故以名寺。今潭石俱廢。相傳有圓石,形如鐘者,譌也。
寂光寺
在錦霞山之下,背靠栴檀林。弘治年初,剏花椒庵。嘉靖初年,為奸徒盜葬,已而毁庵。僧悟明控官斷復。三十七年,僧本貼同蘇鵬程、楊舟建寺。萬曆年,僧儒全募童指揮重修。天啟間,儒能再修。康熈己巳,僧學彥、通智重修。
聖峯寺
在鐘靈山前,即古明歌坪。背靠青檀山,面向尊勝塔院。左去數百歩,接淨居林。嘉靖辛丑年,僧淨月開建,其徒道裕、德住相繼增大之。後有玉皇閣,左鏡光閣,右觀音殿。康熈?申災,甲子僧寂佐募修。
按:此寺址為明歌坪者,淨月初建寺時,掘地得碑,上云:迦葉入定時,八明王歌詠頌佛於此地,古稱為明歌坪云。
華嚴寺
在鷄足中峯之中,背靠熊羆岡,面向九重崖。嘉靖間,僧真圓建庵。後黔國公張、郭二總管擴為寺,內有沐公祠。萬曆?寅,頒賜藏經。乙卯年灾,僧海川募張舉、郭子榮重修,麗江土知府木增建藏經閣。戊戌正月灾。康熈癸丑,僧照敏、照彥募江西客人吳文華重建。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俱有題額。
按:寺址林巒深邃,原係熊窟。僧真圓選勝至此,趺坐通宵。眾熊大吼散去,僧遂居焉。
傳衣寺
即古圓信庵。在鳳凰山下,背靠萬松山岡,左尊勝塔,右白石庵。得山水大會鷄足中峯盡處也。嘉靖初年,僧性玄同李元陽剏建。隆慶年灾。萬曆丙午,僧寂觀重修。康熈己酉,僧心怡、源霔、源統重修。
大覺寺
在紫雲山前,萬壽庵之上。背靠望臺,左去龍華寺數百歩,右鄰千佛閣。萬曆初年,寂光寺僧儒全同城楊宗堯建一小庵。萬曆十七年,楚僧本安同吳僧福登,賫慈聖太后懿旨一道,頒藏經至山。儒全、宗堯延請本安居之。至三十年,僧可全增大為寺。康熈癸卯,僧周璧、洪質、普宜、普開新建大殿廊房。
悉檀寺
在滿月山下,大龍潭之上,後靠石鼓峯。萬曆丁巳,麗江府土知府木增延僧釋禪建。天啟四年勅頒藏經,賜額「祝國悉檀禪寺」。崇禎己巳,建法雲閣貯之。至辛未年,其子木懿,重加丹堊,宏麗精整,遂為一山之冠。辛巳年,僧道源往朝普陀,又請嘉興府藏經一部歸,貯奉大殿中。康熈丁卯年,僧妙枝、教綿募麗江土知府木㙓重建門閣。
龍華寺
在白花山前,西竺寺之上。背靠望臺,左接極樂庵,右鄰大覺寺。弘治年間,僧圓亨建。嘉靖甲子,僧悟學募李元陽修治。萬曆戊午,僧洪聚、王治中重修。後有潮音閣,嘉靖丙寅,僧周堂募彭文學建。萬曆乙卯,僧普坤、李春富重修。
放光寺
在瓊樓山下。倚壁参天,面山橫案,適當鷄山之胸臆。嘉靖丙午,僧圓惺同李元陽創建。萬曆三年灾,圓惺復建。戊戌年勅頒藏經,後有藏經閣,久已傾頺。崇禎間,合山耆宿重修。康熈辛亥灾,萬壽庵僧文波募順寧知府楊■■重建藏經閣。
西竺寺
在龍華寺之前。弘治間,僧慧徹建了空庵,其徒德林擴大之,更名古松庵。萬曆乙未,圓瑞重修為西竺寺。後有昊天寶閣,姚安陶珽讀書于此。辛卯年灾。甲午年,僧真崇重修。
千佛寺
在寂光寺之下,前對靈源庵。嘉靖甲寅,僧明玉、李元陽剏建。天啟間,性㓗重遷建之。
接待寺
即古福緣寺。在中峯之麓,背靠傳衣;山岡左里許接九蓮寺。剏建自先朝,年代莫考。永樂年,商太監同僧普炤重修,後燬。嘉靖二十二年,僧致學募李元陽重修,遂移今址。萬曆年,天心和尚居此,接待往來僧眾,更名接待寺。後有觀音閣,今廢。
首傳寺
在積行庵西南。萬曆丁丑,僧周樂募建。康熈丁卯,僧德海重修。
蘭陀寺
在金龍潭,背靠獅子林。萬曆間,黔國公建,延法師真澄居之。康熈?午,僧寂尚、寂戒募化重修。
傳燈寺
即銅瓦殿,原名迦葉寺。在猢猻梯之下。左有袈裟石,右百步許,接華首門。即迦葉入定處,故寺即以此名。正德間,僧圓成同北勝州土官高世?建,鑄銅瓦為殿。萬曆間,中丞唐時英修。後鄉官李元陽更為增擴,乃樹碑以記之。
西來寺
在羅漢壁太華靜室之左。萬曆年,僧如唐禪棲於此。崇禎十年,其徒性讓改建為寺,今廢。
碧雲寺
在西來寺左腋下。天啟年,僧幻空創建。康熈三十年,僧有悟、有光重修。
祝國寺
在毘盧閣左。萬曆九年,僧普宗剏建。辛卯,明月重修。康熈三十年,僧真奇重葺。
白雲寺
在補處庵之上。萬曆甲午,僧古事建,陶不退更名定雲庵,今荒廢。
法明寺
在毘盧閣之上。萬曆己丑,朱廷偉同僧普宗剏,今廢。
燃燈寺
在象鼻山前,首傳寺右二里許。萬曆年建,後灾。崇禎初年,僧自周重修,今廢。
隆祥寺
古名白井庵,在聖峯寺垂巒下三里許。成化年剏建。嘉靖間,僧戒寛修建。康熈丙寅,僧福昹重建。
圓通寺
在西竺寺東。隆慶元年,僧德成建。萬曆丙午,其徒真鳳擴大之。崇禎年間,性寧重修。
迎祥寺
即鉢盂庵,在石鐘寺之南,鉢盂山下。嘉靖年,陳?剏建,李卓吾嘗寓此聽經。崇禎丙戌,僧周定重修。康熈丙午,僧普宜、廣富重修。
觀音寺
在息陰軒後。嘉靖年,僧能中建。萬曆二十九年,郭子榮重修,今廢。
三摩寺
在象頭山前,即大士閣。萬曆乙巳,直指沈公正隆剏建,徵僧古言居之。康熈丙辰年,僧德海、德壽重修。
雷音寺
在淨雲庵左。萬曆年,僧黙庵先建止止庵於般若庵之下。李元陽、楊如檟遷於今處,改名雷音寺。崇禎間,僧海法重修,內有聽竹軒。
九蓮寺
在福緣寺西里許。嘉靖間,接待寺僧居靜於此。萬曆三十八年,延僧無為㞐之,遂建寺。其徒紫真、覺用相繼增修。順治丁酉,本湛重修。康熈三十年,蜀僧自證居之。
報恩寺
在尊勝塔院垂岡之下。嘉靖初年建。萬曆?寅,姜應雷修治。順治壬辰,僧寂順重修。康熈壬申,僧通璧重修。
拈花寺
在蒼波山下,辭佛臺右三里許,為入山之第一剎。面對蹲象山,自此至山頂,計四十里。萬曆年間,趙日新建,後有玉皇閣。
羅漢寺
在大龍潭上,悉檀寺前。剏自先朝,年代莫考。今廢。
覺靈寺
在放光寺西三里許。嘉靖初年建,今改為迦葉殿塔院。
大聖寺
在金華庵下五六里許。萬曆辛卯,僧普霖建。
廣恩寺
在翔龍寺左嶺下半里許。萬曆十年,僧炤能建。
翔龍寺
在大聖寺西三里許。萬曆丁巳,僧通文同鄧川庠生張瓚建。康熈丙寅,本寺僧体微重建,飯僧結眾。
白鹿寺
在金華庵之左,威音寺右。萬曆年建,今廢。
威音寺
在檀花箐西十里許,背靠木香坪。萬曆年,僧普明建,今廢。
懷恩寺
在鷄次坪西後山之麓,乃鄧川登山必由之路。嘉靖年,大理府卞經歷建,今廢。
慈聖寺
一名幻居庵,在萂勒村之上。萬曆年,僧妙瑞建。此處最多佳木花果,前後俱有流泉池沼。
牟尼寺
在牟尼山,去鷄足六十里。謝撫院買山為僧釋禪建,中有塔。
吉祥寺
在大覺山。天啟年,僧可全建,今廢。
庵院
補處庵
在白雲寺下,背靠羅漢壁。萬曆丙子,僧如正結茆於此。後周?和、倪拱宸擴而為庵。康熈辛亥,僧文相、大幸募修。
幻住庵
在林泉室下一里許。萬曆年,僧如堂建。順治初年灾,僧淨立重修。康熈戊辰,僧普嚴募修。
尊勝塔院
在文筆山,乃鷄足左峯盡處。迴顧一山,如張圖畫。崇禎戊寅,麗江府應襲木靖,同悉檀寺僧道源、道真剏建。中立尊勝塔,高六丈六尺,周匝禪室四十楹。製度宏淨,頗堪託勝散懷。順治丙申,木氏復捐貲冶巨鐘,重二千餘斤。晨夕鐘聲,震响一山。精修之士,藉以警動昏沈。即愚罔之夫,亦可以震醒聾瞶,實聞修之一助也。康熈己巳,僧教綿、教立募土官木櫾、孫土知府木興重建。
彌勒院
在慧燈庵左,背靠迦葉殿。剏建年遠,日就傾圮。丁亥年,僧正用募鄉紳吏部曾高㨗遷址重建。康熈丙辰,僧學融重修接眾。
片雲居
在集賢山下,古雪齋之左。崇禎辛巳,僧道涵建。?子春,大錯和尚寓此修《鷄足山志》。康熈癸丑,僧教卓重修。
白雲居
在天池山下,右去二百步為圓淨庵。崇禎癸未,賓川鄉紳曾高㨗延僧圓彩建。曾晚年祝髮隱修于此。康熈辛亥,僧妙熏同曾學祖重修。
古雪齋
在集賢山下,片雲居右。崇禎甲午,僧道源、道慈建,內有蒼波閣。康熈甲寅,僧教綿募修。
罔措齋
在寶蓮庵內。僧普荷隱居於此,著有《罔措齋頌古》。
息陰軒
在觀音寺之南。萬曆壬子,憲副馮時可為僧釋禪建。崇禎十三年,麗江府知府木懿重修。康熈己巳,僧教運重修。
菩提塲
在般若庵左。萬曆年,僧周科建,後荒廢。丁亥年,僧本達募周京重建,今廢。
圓淨庵
在白雲居右嶺。嘉靖年,僧周嚴建。
法界庵
在圓淨庵右嶺。萬曆初年,僧圓心建。康熈壬寅,僧廣息重修。
五華庵
在龍泉庵左。嘉靖元年,僧如月募眾建。?戌重修。康熈三十年,僧德壽重修。
無我庵
在龍泉庵上。嘉靖年,僧普周建。萬曆間灾,僧道定重建,今廢。
龍泉庵
在小龍潭上。萬曆?辰,僧古爾建。門外有染池,緇流取其土以染衣。
大乘庵
在大士庵左。弘治初年,僧悟禪剏建。康熈己巳,僧洪敬重修。
大士庵
在大智庵左。剏建年遠,莫可稽考。嘉靖丁未,僧可解募李元陽重修。萬曆丁亥,僧周儒再修。康熈癸卯,僧廣嚴重修。
大智庵
在淨覺庵左,一名慧燈院。萬曆乙卯,僧如顯建。
淨覺庵
在圓通寺左。嘉靖二十五年,僧真蓮建。萬曆壬辰,威遠州刁土官重修。癸巳年,僧洪宣重修。
極樂庵
在淨覺庵右,舊為湧泉庵,在寶蓮庵斗母閣之上。嘉靖年,僧真山、真用同建。後因山水崩瀉,庵為之圮。萬曆二十年,僧如海遷建今處,更名極樂(一名太平庵,一名地藏庵,一名淨寧寺)。崇禎?辰,僧洪鏡重修。康熈?午,僧普合募土官高奣映重修。
寶蓮庵
在鳳毛山下,淨覺庵上,古名蓮宗寺。萬曆?辰,僧真慧剏建。順治戊戌,僧普荷重修。內有罔措齋,庵後舊有斗母閣,今圮。
萬壽庵
在西竺寺右。萬曆己亥,僧真松募眾建。康熈己酉,僧海淳重建。
卿雲庵
在潮音閣上。萬曆二十二年,僧周徹募楊續芳剏建。崇禎間,僧洪聚重修。相傳迦葉入定旹,有彩雲飛繞於此,因以名庵。康熈甲子,僧宗源重建。
牟尼庵
在鉢盂庵右,隔澗半里許。嘉靖間,有僧建茆庵於此施茶,因呼為「茶房」。後囘祿,楊周改建為牟尼庵,延僧智空居之。萬曆年灾,僧寶印重修。
法華庵
在觀音寺右。嘉靖間,僧圓光建。萬曆壬子,僧如松重修。崇禎十年,僧海榮重修。康熈己巳,僧通璧募修。
靈源庵
在觀音寺之上。萬曆三十年,僧如金建,今廢。
妙覺庵
在燃燈寺下。萬曆初年,僧圓貞建。崇禎十二年,僧真式重修。康熈戊辰,僧真密重修。
天竺庵
在慧靈庵之下。嘉靖四十年,僧悟能習靜於此。萬曆十一年,其徒大千募韓璠建庵。萬曆四十四年,僧普伸重修。康熈?午,僧自明重修。
慧靈庵
在天竺庵上,舊址在天竺庵下。正德間,僧可秀習禪於此,有天人送供之異。萬曆間,包見㨗、沈時泰重修。崇禎四年,僧普信移建今處,但荒僻寥落,無人居之。
雲海庵
在祝國寺下。天順年,僧智曉同徒慧雲建,後因囘祿。嘉靖間,僧普宗遷建。天啟乙丑,僧清滿重修,康熈壬戌灾。?午年,蜀僧天璧重建,即「萬壑松濤」八景之一。
無住庵
在隆祥寺右里許。萬曆間,僧真鸞開建。康熈?午,僧寂玉募修。
凌霄庵
在明歌坪右腋,凌霄山之下。萬曆二十八年,僧圓恩建,今廢。
慧燈庵
在彌勒院西,背靠迦葉殿。萬曆乙巳,僧洪平結茆習靜於此。崇禎甲戌,其徒普現募朱新祈擴址建庵。康熈壬申,僧宗海募修。
海會庵
在勝峯寺之下。嘉靖癸卯,僧潓壽建,今廢。
積行庵
在滿月軒西。萬曆三十四年,僧靈骨建。康熈壬申,僧德悟重修。
水月庵
在寂光寺右,內有清凉閣、雲鶴塢。萬曆年,僧用周習禪於此,其徒廣月擴大之。
曇花庵
古名八角庵,在傳衣寺之左。嘉靖間,僧圓炳建,隆慶年灾。萬曆初年,僧真悟募阮尚賓重修。康熈丁巳,僧寂洪重修。
淨雲庵
在彌陀庵左。嘉靖乙未,李元陽同僧真炳剏建。天啟元年,僧如江募洱海楊土官重修。崇禎乙未,僧性杲再修,內有懶雲窩、無我室。康熈壬申,僧肇先重修。
圓通庵
在彌陀庵右。嘉靖間,僧海印建;丙戌年,僧心慧重修。康熈甲寅,僧無然重修。
彌陀庵
在圓通庵左。嘉靖間,僧如松建,隆慶年灾。萬曆八年,僧了貴重修。康熈丙寅,僧源敏募修。
萬松庵
在松雲山下,古名蘭宗寺。嘉靖間,僧圓清建,舊址在左腋中。天啟辛酉,僧如桂募李中谿遷建今地,廢。
般若庵
在菩提塲右嶺下。隆慶間,僧海眾建,後廢。崇禎初年,僧雪峯重修。癸巳年,僧心怡再修。康熈辛亥,僧源統重修。
慈雲庵
在傳衣寺垂岡左側。嘉靖年,僧三昧建。崇禎末年,僧性文重修。康熈壬申,僧寂洪募修。
開化庵
在慈雲庵下。萬曆三年,僧真鸞開建。崇禎辛巳,僧性永重修。其址先有龍潭,自真鸞開基,龍遂譲地,而出泉於左腋之下。康熈辛未,僧照瑞募修。
雲溪庵
在報恩寺右。萬曆年,僧道備募眾建。康熈癸卯,水目嗣法玄顏重修。
白石庵
在白石崖,乃鷄足右峯盡處。左二里許,接洗心橋;右二里許,接辭佛臺。弘治間,僧明正募洱海楊土官建。其崖壁玲瓏,洞壑幽邃,極天劃神鏤之巧,今廢。
金華庵
在檀花箐西五里許。嘉靖年,僧南嵩開建。
伏虎庵
在曹溪庵之西崖,今荒圮。
曹溪庵
在古佛洞西,左腋出泉,甘美如曹溪。萬曆癸卯,僧明悟建;直指宋興祖重修,今荒廢。
功德庵
在八功德水上。萬曆年,僧雲聚居靜於此,今廢。
藏頭庵
在盤陀石北,小澄臺上。萬曆年建,今廢。
兜率庵
在滴雪崖前。嘉靖初年,蔡關主建,集僧煉魔於此,今廢。
觀音庵
在象鼻山寶藏庵之上。萬曆四年,李元陽建,今廢。
寶藏庵
在觀音庵下,燃燈寺之上,今廢。
圓覺庵
在凌霄庵右嶺下。創建年遠,莫可考論。今庵已傾廢,惟故址存焉。
瀑布庵
在瀑布崖之西。嘉靖年建,今廢。
淨土庵
在傳衣寺下。萬曆年建,今廢。
慈聖庵
在淨雲庵右。萬曆間,僧圓昇移瀑布庵於此,今廢。
大力庵
在彌陀庵內。嘉靖年,僧大力建,今廢。
水露庵
在大士閣下,今廢。
奉真庵
在翔龍寺下。萬曆間,僧普潤建,今廢。
盤龍庵
在法明寺前,今廢。
獅子庵
在獅子林山後獅子窩。其間林木深曠,人不能居,今廢。
東塢庵
在獅子庵之北。東塢村土人建,今廢。(以上自金華庵起至東塢庵止,十八處皆廢。)
繼周庵
在山麓沙址。內居女僧。天啟年建。
袛園庵
在沙址村右。康熈丁巳,僧慧自新剏。
永勝庵
在沙址村後。康熈丙寅,僧淨光新建。
閣
玉皇閣
在聖峯寺內,萬曆間建。崇禎年,北勝州枈州守重修。
御藏閣
在放光寺內。萬曆年剏建,以貯藏經。明末,洱海道何閎中、鄉紳曾高㨗同八大寺重修。康熈甲寅,僧文波新之。
石鐘閣
在石鐘寺內。萬曆年,僧了極募孫學易建,其徒周輝、洪舒重增大之,以貯藏經。順治戊戌,燬於兵火。康熈壬寅,僧洪舒復建。
法雲閣
在悉檀寺內。崇禎二年,麗江土知府應襲木懿同悉檀寺僧道源、道慈剏建,以貯藏經。辛未年重修。
潮音閣
在龍華寺內。嘉靖丙寅,僧周堂募彭文學建。萬曆乙卯,僧普坤募李春富重修。康熈戊辰,僧宗㓗同庠生李朝鳳重修。
華嚴閣
在華嚴寺內。萬曆年,麗江土知府木增剏建,以貯藏經。丁酉年灾。
觀風閣
在四觀峯頂。萬曆己未,直指潘?建,今廢。
天長閣
在四觀峯頂。天啓丁卯,直指朱泰禎建,今廢。
藏經閣
在四觀峯頂,羅城內佛殿後,即禪僧廣稱閱藏之所。
大觀閣
在四觀峯之後二里許,玉枕峯上。萬曆年建,今廢。
千佛閣
在靈源庵之上。嘉靖甲寅,李元陽同僧明玉建,奉佛千尊。今閣廢,遷建為寺。
毘盧閣
在祝國寺西,背靠青檀山,右去半里許接華嚴寺。萬曆?戌,僧如文募王麒剏建。
太子閣
在華首門,即迦葉入定處。先年有僧建庵於此,日就傾圮。嘉靖四年,僧昌玉同阿國禎重建鐵瓦殿。萬曆己亥,僧性來募周?和建二方塔。癸巳年,鄉紳曾化龍重修。康熈?午,舉人曾學祖同僧學融重修。
大士閣
在三摩寺內。萬曆乙巳,直指沈正隆建。康熈?申,僧德海、德壽重修。
明鏡閣
在聖峯寺內。古有鏡千百面懸於其上,今鏡失,閣存。
拈花後閣
在拈花寺內。天啟年,趙輝寰同僧普念建。
真武閣
在仰高亭上。
玄天閣
在碧雲寺後,即幻空靜室也。
迎祥閣
在鉢盂庵內。康熈甲子,僧普宜重建。
蒼波閣
在古雪齋內。大錯和尚題扁,取唐句「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之意。
光明王閣
在九蓮寺內。
極樂寶閣
在大乘庵內。
清音閣
在大士閣左澗中。天啟年,僧排清建。
大悲閣
在猢猻梯上。萬曆間,僧可極建,今荒廢。
文殊閣
在四觀峯二里許。嘉靖年建,今廢。
普賢閣
在大悲閣之上。萬曆年建,今廢。
賓蒼閣
在拜佛石之上。正德年,郡人李元陽曾讀書於此,今廢。
袈裟石閣
在銅瓦殿左數十步。大石?起,青石白紋,分為條片,宛肖水田衣之狀。世傳迦葉晒袈裟於石上,故遺跡存焉。嘉靖初年,僧圓清結茆於此。後搆小閣,今廢。
微笑閣
在迦葉殿旁。嘉靖年建,今廢。
千手閣
在西來寺之左。萬曆年,僧如唐建,今廢。
昊天寶閣
在西竺寺內。萬曆丁丑,僧德林建,今廢。
斗母閣
在寶蓮庵內。萬曆年建,今廢。
玉龍閣
在瀑布之上。大理周太守建,即龍吟壑,今廢。
觀音閣
在接待寺內,今廢。
天一閣
在四觀峯頂,觀風臺舊址上。康熈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提督諾穆圖同建。
樓
天咫樓
在迦葉殿前。順治丁酉修建。上貯藏經,中奉萬佛塔,最為莊嚴。其樓三層,而地形又最高,故名「天咫」。康熈三十年災。三十一年,僧慧文重建。樓僅二層,巡撫王繼文題額。
九年樓
在寂光寺殿右,內供藏經。達磨尊者不立文字、面壁九年。斯樓之稱,葢欲閱藏經者,觸目警心,不借文字為津筏耳。
二觀樓
在大覺寺正殿前,內貯藏經。樓以「二觀」名,取《道德經》有欲無欲之義。
錦雲樓
在傳衣寺佛殿右。萬曆年建,以貯藏經。樓前有大山茶一株,其高五丈,大七圍。花及萬朶,開時爛若堆錦,枝柯入總。朝暾初升,影映櫺檻,炫人瞻顧。其下又多種杜鵑,英燦繁麗,樓以此名。
殿
金殿
在四觀峯頂。銅鑄為殿,外以金裝,梁柱窻壁,備極精巧。此殿原在雲南省城鸚鵡庵太和宮。崇禎辛巳,黔國公沐天波移建峯頂,因名此寺為金頂寺。
銅瓦殿
又名銅佛殿,在傳燈寺。正德間,北勝州土官高世懋與僧圓成重修此殿。因山頂風冽,嚴冬積雪,屋瓦凍裂,遂冶銅為瓦以覆之。
鐵瓦殿
在華首門。嘉靖四年,僧昌玉同阿國真建,今廢。
萬壽殿
在悉檀寺內。萬曆年,麗江土知府木增同本寺僧釋禪建。
彌陀殿
在華嚴寺內。康熈甲寅,僧照敏同庠生吳維相重建。
塔
萬佛塔
在迦葉殿前閣,高二丈六尺。煉銅為之,外餙以金,上鑄萬佛,最為莊嚴。萬曆年,僧洪詔募造,今廢。
尊勝塔
在文筆山。高六丈六尺,四圍迴廊四十間。製搆精宏,遠近瞻仰。崇禎戊寅,麗江土知府應襲木靖同悉檀寺僧道源剏建。後道真重加修整,鮮聖端崇,逈絕凡境。
飲光雙塔
在華首門,左右對峙,各高二丈三尺。萬曆己亥,僧性來募周懋和建,太子閣正居其中。
吉祥塔
在牟尼山,高四丈。僧釋禪建。
祠
黔國公祠
在華嚴寺內。萬曆間,黔府張、郭兩總管,奉沐國公命,重修華嚴寺,因為沐公建長生祠於左。丁酉年燬于火,今故趾存焉。康熈辛未,僧照律重修。
恭節公祠
在大覺寺內。公劍川人,己未進士,任四川巴縣知縣。天啟元年,川中藺酋叛,陷重慶府,公死之,闔門殉難。贈光祿卿,諡恭節,寺僧為立祠。
潘朱兩代巡祠
在四觀峯金頂寺內。萬曆間,潘直指諱?者,於山頂建觀風閣。至天啟年,朱直指諱泰禎者,復建天長閣。兩閣最為偉麗,山頂由是香火始盛。合山比丘德之,為立祠,肖像祀焉。
木太守祠
在悉檀寺大殿右。木公諱增,號生白,麗江土知府。崇禎間,以輸餉助邊,加叅政銜。萬曆丁巳,公以母老祈壽,拜疏於朝,請建「祝國悉檀寺」。上可其奏,遂捐貲數萬,延僧釋禪剏建于大龍潭上。復于本寺門內建萬壽殿,以致祝國之誠。天啓戊辰,命僧道源入京請藏經,建樓供于殿左。寺僧因為立祠。公又于本山華嚴寺建藏經閣、九重崖建一衲軒、文筆山建尊勝塔院,俱極精偉。山中修建功德,惟公為最焉。
卷四終
上一卷: 雞足山寺志 第三卷
下一卷: 雞足山寺志 第五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