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脩黃檗山誌序
黃檗之名,赫於震旦,幾與鹿苑、鷲峰爭勝。蓋其山水實佳,峰巒連沓,一溪橫焉;循麓窮溪,峙然殿閣。曠如奧如,二者殆兼。地靈人傑,語不誣矣。舊常有記數卷,畧記山川林麓之勝,與夫寺之廢興,而偈語遊篇亦載焉。歲久不修,板字漫漶,數十年來,棒喝之遺、興詠所及,又與落葉飄風逝焉俱冺。和尚一菴,三住是山。甲申歲,寺久頹廢,余既為新之,一菴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綴於舊志之後。美哉一菴,蓋不能忘情者矣。余聞佛法不立語言文字,其視天下廢興成敗之迹,汩然無動於中。今一菴拳拳若此,是有意後世之名,於其宗法不免多事焉。雖然,日月運行,寒暑代嬗,飲食男女,負販種藝,人生旦晝間,一日不死,不能一日無事。其廢興成敗之數,雖宣聖挺生,不能不聽之於天。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說法、接引眾生,亦所謂不能無事也。然則一菴之續為記,而並以乞序於余者,佞佛、闢佛之說,悉可拈花一笑也。乙酉歲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黃檗,值一菴在會城未來。余見寺之田畝悉歸,寮舍廊廡悉整;朝夕梵呪之音,師徒威儀之節,亦悉如曩時之盛。而山木宿經斬伐者,多闕焉未補。乃市松秧三十束,種於寺山前後。計十年之後,嶄然可觀;又更數十百年,其蔚然蒼然,又不知若何為茲山增勝!是役也,一菴聞之,又必謂余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則一也。
賜進士出身.福清縣知縣.保定張縉雲題
黃檗重脩寺誌序
夫赤縣神州,精藍碁布,屢廢屢興,在處有之。玉融黃檗者,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游詠之區。裴丞相皈依於遠祖斷際,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高僧正幹,來自曹溪;法祖希運,嫡傳臨濟。懶庵老禪,剏建大溈,闡化於省垣長慶;月輪尊宿,受記善會,唱道於豫章撫州。斯皆名噪霄壤,特書國乘者矣。迨乎前明,神皇錫藏,賢相布金。吳尚書忠烈,詩記流芳;錢相國希聲,忠貞瘞玉。賜紫鏡源大士,御座試經;勅封隱元國師,扶桑宏法。象崖古德,創黃檗於蠶叢;南菴闍黎,開白社於建業。是亦西來川嶽,咸鍾奈苑之奇;外護王臣,不忘靈山之囑。俾著績千秋,垂聲萬福者也。嗟乎!蕭梁迄今幾二千載。寺誌,隱老人修後百七十餘年,未有嗣續。暹三主本山,重輯《五燈全書》黃檗宗譜。寺誌雖經纂脩,退院抱疴,未能授梓。邇奈禪宗叢脞,知識凋零,保社傾頹,清規廢弛。淨土草深一丈,緇流星散十方。幸承玉波張老明府大護法,乘菩薩願,現宰官身,棨戟遙臨,祖庭復振。憫香燈之閴寂,歎鐘皷之沉埋。遂即清逋釐產,捐俸募緣,百廢俱興,羣生有賴。峰巒十二,俄頃改觀;沙界三千,斬新絢彩。琳宮紺殿,金碧重輝;寶藏琅函,玉毫再現。迺延蘭翁大和尚,主持啟戒,剞劂誌書,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云爾。
道光甲申秋仲,臨濟正傳三十八世一菴達光道暹盥題
黃檗山續誌序
檗山者,玉融之勝概;萬福者,臨濟之禪宗。前有唐宣宗觀瀑作之於先,繼有葉相國護藏續之於後。其間興廢創因,不可勝數。且舊誌已詳言之矣,馥亦毋庸再嚽。越至乾隆年間,棟梁漸被鼪鼯剝落,殿宇旋驚,風雨飄搖。幸有檀越葉相國之後旭溟老先生,仝逕江林鎮先生,暨莆陽心鑑周公後裔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為倡首。今馥仝僚執事界陽、心存、繼宗、繼芳等,遍處勸捐,而寺宇煥然一新矣。時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學褊淺,未敢擅專就于寺中主持。數載後,旭以公車北上,馥以耄耋南旋。不料滄桑易變,閱數十年,而寺宇漸復傾頹,緇流盡皆散處矣。適逢玉波張明府大護法福曜垂臨,覩常住之凋零,作中興之首倡。命衙權丁官皪、徐士魁、李廷芳、鄭士忠等培松植柏,序誌歸田。香靄重其氤氳,瑞照增其朗耀。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續之者,其成尤速。因與在寺住持、監副執事及侄宏心等,殫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於焉復整,緇流由是悉歸。此張明府之功居多,而諸住持之力不少也。癸未歲,復蒙張公延為主席,馥以老辭。而合邑諸紳衿,及本山諸禪師薦牘叠臨,惟有點頭而已。啟戒後,與合山法眷議及所以續修《黃檗誌》者,而法眷亦有是意。於是共襄其事,重輯纂修,不數日而成功矣。嗟乎!寺誌自隱元國師脩後,迄今百七十餘年,版圖殘缺,簡牘消亡。倘不從而重訂之,將何以繼往而開來乎?寫林泉之幽勝,集羣彥之詩詞,作為冠篇,鼎峙蘭若。俾萬古以長存,厯千秋而不朽矣!是為序。
道光歲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蘭圃清馥題
黃檗山寺志序
宋人詩云:「天下兩黃檗。」今天下山名「黃檗」者,不止兩處,皆以斷際師得名。吾鄉黃檗,則師家山初出世處。後履歷諸方,不忘其初。葢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者也。自師門下出一臨濟,宗風大振。推其所自,故江表嶺南所在有「黃檗道塲」矣,則謂山以人名亦可。自五花開後,迦文面目全在震旦,皆由《景德傳燈》諸錄大行于世。夫能不立文字者,乃能不假文字以傳乎!近世《傳燈》不修,五家遂隱,臨濟一宗獨不廢也。頃密雲悟師南來,斷際師真堂堂皇皇再見於此。亡何復還吳越,將猶當年帶「黃檗」名,遍名諸方者歟?傳師燈者,費隱大師。推師而上,以及臨濟,宗門所自起,列而為圖。其以文字顯者,自《景德》而上,起「金峰銅石」之句。寺額起自貞元,塔院起自太平興國,古物起自唐九松。重閣大藏,永鎮山門,起自神廟四十二年,相國葉文忠公請于朝也。今並搜而志之,以為茲山不朽。夫網羅舊聞,關情山水,非宗門下事也,儻亦有《景德續燈》之思乎!法寶將興,必有輪王。自大藏入山以後,龍宮漸出;以至大師南來,斷際之燈再傳矣。余於黃檗山水舊聞,固不能忘情者。悟師到寺之歲,僅書郵往來,不能親到九龍潭。其明年,乃相見于吳門。是後師在天童,廢放之餘,不獲三上九到。茲山近在吾鄉,余同年林侍御之里。御藏檀樾相國者,吾師也。侍御又為予千里命駕之友,他日携文通佳句,往坐塔松下,固予屐齒間物耳。因人重山,因山重人,初心不忘,豈獨先志有之哉?于是黃檗僧來請,遂敍之。後代兒孫當如悟師,無忘家山,邈得斷際師真,舉揚臨濟宗風于此,則山重而誌亦重矣。
崇禎戊寅歲下元日,岸先居士王志道書
黃檗寺志序
黃檗去融邑一舍而遙,深山幽谷,曠非人境。自唐貞元以來,世為叢林,地既清淨隱僻,不雜塵俗。緇流非精嚴戒律者,毋敢入。而又代有禪宗高士以為之主,慈雲所罩,遠邇嚮被。邑之評叢林之盛者,莫能外焉。萬曆中,葉文忠公在政府,為請於神宗皇帝,得錫藏經,煥然再新殿閣。金碧輝煌,相好光明,隆隆之象,一時未有。凡聞風而至者,莫不咨嗟嘆息,生皈依心。三十年來,徒眾日繁,宗風大暢。於是居士林藎夫、比丘行璣等,裒集過去見在一切見聞而為之誌,以待夫未來者。問序於余。余嘗同友人入山扣費隱禪師,見師皤然清癯,一語不發,而問者自遠。其寺僧率循循縮縮,有精進相,因歎曰:「此黃檗之所以為黃檗也,向所稱豈虛哉!」然竊有欲言於費隱者。夫佛之為教,其要在慈悲廣濟,而禪之為宗,其指又在使人自得、不落聲聞。是二者,意本相成,而事則若相戾。彼貿貿而來,如饑人之入太倉,如病夫之入藥市,明知可以飽我療我,而急不得其一賑救,則慈悲廣濟之道何居?固曰自得;自得耳,又奚賴此破暗之慧燈、度迷之慈筏也?曰:「不然。人之於法,始固無不愛戀而欲一得;至其得也,則實無所得,而并愛戀者且一無所有。譬父母之於子,初固懷抱中物也;及其成立,父母之心得矣,然豈能常在懷抱中哉?故方其愛戀也,在愛戀者以為是,而自了然者視之,則非也。比其得也,即得者亦不自定,而自傳心者值之,則有大歡喜者矣。然則人謂禪家之不輕付與也,而豈知其婆心之獨切哉?餅家子日以餅遺僧,僧即以一遺之,曰:『吾惠汝。』子曰:『餅為我遺,何反遺我?』僧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餅家子因有省。又有狂號於道而覔其首者,指之曰:『首固在也。』其人遂定。彼貿貿而來者,皆有所持來也,然自有而自不知,是求首之類也。禪師又以持來者還人,而覓其首者猶未知所定也,是豈師之不多方指授哉?不自得之故耳!」黃檗代以宗風重,望黃檗而來歸者,亦代以宗風重,故志載源流語錄為甚詳,而余亦舉以相問;然是皆筌蹄也,過去現在一切見聞,恐終歸於法無涉。倘未來有明眼人,亦惟從自得作採尋耳。雖然,余此言又理障也,并抹殺可也。
崇禎丁丑歲仲春,筆山居士費道用題于三山之碧桃軒
黃檗山寺志序
誌舊修為一冊,今訂為二冊,皆本山和尚手裁。幽以皈依座下,得從編閱,所謂不能贊一詞者也。始山者,誌所本也。有山而後有寺,有寺而後有僧。相承而誌之者,山以寺名,寺以僧重也。法居山寺未有之前,誌次乎僧者,道非人不行也。釋氏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何有祖塔?誌及之者,昭水木之本源,亦像教也。誌外護者,法雖自作主宰,行必輔車相依也。次於祖塔者,明非媚生而薄死也,亦以見祖塔之地未盡復,瓶罄為罍之耻也。至文以掞法,縱主法、護法各有其極,而誌居後者為落筌蹄,不欲以文章炫人也。逸事可以不誌,必附及之者,錄實也,亦紀異也。夫八閩勝地,留幽著述不少;獨於黃檗,無可下筆。葢和尚無字之文,??玄定,懸之國門,隻字匪易矣!幽所謂終不能贊一詞者也。雖欲不杜筆,權可得哉?如其筆削,以俟君子!
辛卯孟夏浴佛前三日,門弟子性幽薰沐百拜手書
(以上遺漏均係原缺)
補錄:叙重脩黃檗山寺志
叔世多癡,名山有骨,每與高人韻士共之,是在會心深淺耳!老僧主法席有年,黃檗枝頭搖醒三更之月,紫雲壑裏斬開萬樹之藤。時聽溪聲、鳥語,浮巒光而出,未嘗作山水觀;要何必不作山水觀也?感谷陵之遷變,念人物之凋榮,試進遊客、騷人而問之:「銅鞮、金谷之瓦,辟疆、蘭亭之石,迄今猶有存者乎?」而海內名山獨與靈鷲並傳不朽!固知地㠯人重,其權不在山川也。是故天變而道不變,古德詳哉言之。倘山靈無主,縱逞風雲以絢其奇,馳月露以章其秘;所謂「能令臧三耳」等耳,曷足貴乎?如司馬有捃摭之史,子厚多紀遊之篇;當時川巗藉之生色者,蓋亦炳人耳目矣。然而大道不聞,君子咲之。可知文以道重;點綴山川,其權又不在筆墨也。舊志雖出巨公之手,體略已具而精微未盡。譬如畫者面目骨格粗成,尚須點睛會神,方有可觀。老僧不揣檮昧,繼之正古道之源流,臚新規之本末。未知其有權於山川與否也!第不欲㠯世諦之筆墨累人耳!讀茲編者望林巒而有淂,佀不勞騁周穆之鞍,顧草木而自非;更何事勤謝公之屐?明心不遠,紙上非浮,如徒作山水觀,是使山川筆墨有權,麋鹿亦且咲人,酈郭盡稱入室矣!非老僧重脩茲志意也。但道以觸目長存,質以脩文彌著。先輩證悟,或多於山水間淂之。茲編之成,離言超謂,未嘗作山水觀;要何必不作山水觀也?老僧以為「在會心深淺」者,蓋此耳。
壬辰一陽後黃檗主持隱元隆琦序
黃檗山凡例(八則)
山河大地是眼中塵;無邊剎境是夢裏事。五嶽四瀆,泡影空花,何足道哉?然則一峙一流,一動一靜,從甚麼處湧出?苟知出處,可以卓立宇宙間。古今名勝,無有並之者,而後以溪聲為長舌亦得,以山色作淨身亦得。否則,須彌之勝,十寶之嚴,不亦陋且頑乎?我檗山巍巍,逈出萬峰之表,佛僊神蟒戲奕之塲。巖崖洞壑,靈氣鍾焉;潭澗泉石,神物護焉。隱顯幽異,難以形言。遊之咏之,闢之志之,無可不可。志山第一。
昔人拈莖草,建剎已竟,崇樓傑閣云乎哉?或因緣出現,一時湧出;或因緣離散,倏爾灰燼。可思議邪?不可思議邪?茲寺自唐宋至明,幾廢幾興,莫非俟乎其人。若夫看破水月道塲、空花佛事,正好扶起莖草,撑天拄地、葢覆將來,曷有已極?志寺第二。
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誠哉是言也!凡主持家國、決擇朝野,惟人為貴;而况擔荷佛祖、丕振宗風者乎!茲山劈自正幹,炳於希運,聲徹九重,道揚四海。山以人重,人以山靈,並傳而不磨。其餘弄泥團漢,䖃䖃苴苴,磊磊落落,總被老人筆尖頭上放大光明,爍破面門了也。志僧第三。
一法若有,毗盧墜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若也救毗盧而不墜,全普賢而無失,可謂善說法者矣!然則剔脫有無關棙,掀開凡聖名言,塵說、剎說、熾然說,何待西方東土諸老古錐,拈椎竪拂、指東話西、搖唇鼓舌、說青道黃、為祥為瑞、為殃為災,以為法式者邪?這裡還著得毗盧麼?請下個註脚!志法第四。
湘南潭北,綿密不通風;巖下峰前,突出太崚嶒。此便是遞代老凍儂末後躲跟之處。只如驟雨怒號,寒烟長鎖,猿啼鳥喚,奉獻無門;孝子賢孫,追思無地。且道向甚麼處覔得祖翁靈骨?聲色堆頭,急須着眼,不萌枝上,漫掃春秋。志祖塔第五。
真正衲僧,一法也無,護個什麼?苟能無可護處,興一言如銀山鐵壁,為千古屏翰,令人望之儼然。靈山付囑猶在,是則名為真格外之金湯也。志外護第六。
修世諦文字,胡謂有待千百世之後?而放志山林,棲心法窟者,知代不乏人;况名勝景物,真偽確有可據者哉!然則長篇短句,搜羅見聞,可與臥遊山水者道爾。若夫達觀之士,親到黃檗峰頭,豁開隻眼,洞壑林巒,真文炳著;潭澗木石,覿體成章。這叚靈妙幽真,非楮墨之可傳。設若添個元字脚於其間,不亦貽雕文喪德之誚歟?志文第七。
書以傳信不傳疑。若夫事之逸者,多近乎疑,傳之曷故?殊不知,有逸人方有逸事,傳逸事愈足以証逸人。夫逸事非奇也,誠善應之兆也。《易》曰:「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而况逸事之符乎?所謂善及乎前,必應之於後;善及乎古,必應之於今;善及乎身家,身家必有異常之泰;善及于天下,天下悉皆禎祥之徵。夫復何疑?附志逸事第八。
舊志六章,今列為八,涉獵見聞之殊,擴充人景之藻,世出世間,攝盡無餘,以便遨遊者之大觀。若夫未點畫以前,著得隻眼全彰,格外風光。笑看斯集,逗漏奚辭?
黃檗斷際希運禪師一派源流
斷際運
臨濟玄
興化獎
南院顒
風穴沼
首山念
汾陽昭
石霜圓
楊岐會
白雲端
五祖演
昭覺勤
虎丘隆
應菴華
密菴傑
破菴先
無準範
雪巖欽
高峰妙
中峰本
千巖長
萬峰蔚
寶藏持
東明旵
海舟慈
寶峰瑄
天奇瑞
無聞聰
月心寶
幻有傳
密雲悟
費隱容
隱元琦
黃檗傳法法派
明第一代黃檗開法圓悟密雲祖師源流法派
祖道戒定宗方廣正圓通
行超明實際了達悟真空
清第四十代住持開法達光道暹禪師續立法派
三昧原無相一秉妙厥中
現前機用大豁露本來衷
黃檗剃度宗派
明第一代黃檗開山賜紫正圓中天祖師剃度宗派
祖法志懷德行圓融福慧善果正覺興隆
性道元淨衍如真通宏仁廣智明本紹宗
明第三代重興主持開法隆琦隱元祖師續派
一心自達超悟玄中永徹上乘大顯主翁
清四十代住持宏光道暹禪師又續
聞思直證理事該充聖凡俱冺照用弗同
支那演範兜率垂功綿延奕?濟度羣蒙
黃檗山寺誌總目
卷第一
山
峰巖洞石嶺壠池潭溪井泉
卷第二
寺
殿堂方丈厨閣樓廊寮房亭橋壩碾碓磨臺菴院塘庄塢田園山塲
卷第三
僧
唐後唐明清
卷第四
法
上堂小叅機緣偈啟書規文
卷第五
塔
鴻休大休雪堂義菴妙湛坦翁藤菴必翁員湛上善(原名適軒,即公媽塔)
中天祖師費隱法祖隱元祖師慧門和尚虛白和尚廣超和尚清斯和尚璧立和尚良準和尚濬微和尚晦谷和尚朗純和尚智泉和尚若育和尚雪椿和尚慧隆和尚慧國和尚了情和尚珩玉和尚承垠和尚道暹和尚繼宗和尚界陽和尚三塔海會報恩
卷第六
外護
書啟序
卷第七
文(梁、宋、明、清)
志記詞賦贊居士詩
卷第八
釋詩偈
仙詩(附)
附逸事
古佛示瑞靈湫顯異巨蟒神踪五音鱷石九龍古樹鄭渚金聲嵩巖香乳祥雲現瑞春畦法雨彩泥示現白光貫頂隱祖靈蹟錢相忠瑩
黃檗山寺志卷一
重興隆琦隱元祖師原本
門弟子性幽獨往等編訂續修
監寺(道昱道昇道本宗儀開滋永悅)副寺(惠秀舜普永施)仝靜寺(宗堂宗愷德科傳圖華懺常澄紹仁本岐紹修)校刊
山(十二則)
勢拔穹窿,屹然永固;形盤大地,覿體全真。是以奇巖幽谷,雲水居焉;廣穴巨川,龍象宅焉。乃至達觀上士,每于山色溪聲脫落見聞,與林巒巖壑渾為一體。名實並稱,千古而不磨也。故集是編,畧示檗山勝槩,庶後之君子策杖尋源,履踐前轍,不迷蹊徑云。
黃檗山
距福清縣城西二十里為宏路驛。由驛而南,循金印舖,緣大壤而入,為清遠里之黎灣。黎灣即獅子、香爐二峰內,本邑葉文忠公有紀遊亭於道左。亭西數武為下棋壠,壠之右為桑池園,接寺拱橋。踰橋數武即寺之舊山門也,歷內橋為進寺之始。寺山故有黃檗,因以為名。唐貞元間,正幹禪師為開山祖,繼有斷際希運禪師出家其中。厥後闡化江外,所住巨剎皆以「黃檗」稱,為酷愛茲山幽邃故也。遠溯來源,自金雞、白鶴踰三溪,越靈石,北向而下,首出大帽峯。高出雲表,峭拔無雙,本縣中龍之祖也。剝下兩枝,東為寶峰,西行十里許為陳九郎故居。突起為羅漢峰,迤逶曲折至香城。自高山脫脉而東,宛轉向南,磊落而下為絳節峰,乃寺之主山也。東自絳節分岫,由化龍直趨下棋壠為寺左障。西自羅漢、天柱、屏嶂列擁為寺右障。西南自五雲、報雨、吉祥諸峰湧騰而下為寺內案。吉祥之餘麓屹然環遶,與下棋壠相搆,為寺內垣。從前案遙引而東,復有香爐峰與獅子峰對峙,為寺外垣。自小帽而東,特起一峰曰佛座,即寺之外朝也。內水則自香城分界,發源自羅漢泉,注石門溪;從內石橋流入放生池,拱橋而出,與外水會。外水則自大帽發源,歷九淵而來,遶吉祥而逝,與內水匯,直至逕江。誠禪門法苑、祖裔福基也。自唐迄今千有餘載,正幹、斷際而下諸師,或揚化他方,或韜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數。崇禎庚午歲,密雲和尚始于茲山開宗播響,重振舊規,遠近聞風,咸生渴仰。嗣是費隱大師得面禀親承之旨,單提向上鉗鎚,大開爐鞴,鈞鑄凡聖,以故羣賢間出。今隱元禪師以嫡傳繼踵,赤手全提,具佛祖爪牙,統衲僧巴鼻,宗綱有賴,嗣法得人。叢林維新,萬言莫罄;著述之盛,千載希逢。則斯山也,豈但與宇內之勝僅傳不朽哉?
峰(十五)
大帽峰
此峰最高,為本山祖。代有黃檗、瑞香生成不輟。頂圓如帽,因以得名。靈石指為留雪幛。
小帽峰
與大帽峰相連,嵸峻圓頂似之。
寶峰
在大帽前。羣巒環翠,聳出漢表,瑩潤如聚寶然。中抽嫩枝,靈氣鍾四潭,中天老人塔焉。
屏幛峰
在天柱右畔。上有三台,四時花草菁葱,望若御屏。
紫微峰
在天柱、寶峰之間。眾山環繞,蒼翠異常,宛似紫微。
獅子峰
在香爐溪北。山勢雄崛,形如臥地獅子,即本山之捍門也。
香爐峰
端圓而秀,一麓下垂,如香爐有柄。居前案末,乃寺之華表也。
佛座峰
一峰獨挺,高數百仞。有頭顱足膝,若大佛寶座。寺以此峰作外案。
羅漢峰
在天柱上。拔出眾岑,狀若羅漢。次于大帽,乃本山之中峰也。
鉢盂峰
在羅漢肩左側。形如釜,因鄰羅漢得名。
天柱峰
乃羅漢右。巍然獨聳,勢若擎天。
五雲峰
自小帽迢下,層巒叠巘,屈曲有五,如雲乍出。
報雨峰
居五雲東。每天將雨,輒先起雲,里人以之占雨。
吉祥峯
與報雨峰連,特朝而來,作寺前案。時有祥光現于其上,故名。
絳節峰
即本寺主山。一起一伏,斷而復連,如絳節狀。
巖(一)
頭陀巖
寺之西嵩頭陀巖,有乳香出自石罅間。
洞(一)
蟒洞
唐時傳有蟒神棲焉,頗知皈依正教,顯跡至今。其洞口向石竹,廣三丈,深六丈,高亦如之。上有圓竅通天,傍有小泉流湧。內小洞深邃而黑,人不敢入。在大帽峰西北。
石(七)
三台石
在寺右障中。望之森列,儼如台星,故名。
飛來石
在第一潭下。高可數丈,三面虛懸,屹然而立。費邑侯以乙亥夏遊此,上篆「振鷺之瀑」四字。
釣臺石
在報雨峯下。前有三潭可釣。
屏石
在寺右茶園上。以似屏故名。
鼓石
在四潭前旁。甚險,遊潭者抱石鼓而上。
盤陀石
在下棋壠上。
界石
在翠竹菴後崙頂。上以大石界,下以路界,從山脊分水出,俱係寺業。
嶺(五)
馬鞍嶺
寺右臂。天柱峰由此而上。馬鞍,葢以形似呼之。
鐵竈嶺
在寺前右障。大溪沿路而上為報雨峰,俱屬寺山。
宮後嶺
去寺一里許,佛座峰由此而上。
吉祥嶺
在寺前案,上熨斗萬松菴之捷徑也。
絳節嶺
在寺後。逶迤而上,之香城旁通路也。
壠(一)
下棋壠
古傳為蟒神與紫雲僊博奕處。
池(一)
放生池
崇禎甲戌歲,砌內堂溪為之。
潭(一)
九淵潭
寺西南隅有溪,沿溪三里許,石壁巉嵒,泉色藍光者為龍潭。自下而上共有九處,惟龍湫、石鼓、玉筯為最。而龍湫即第一潭也。縱廣六七丈,底深莫測,上有飛瀑從空瀉落,望若珠簾,凡亢旱禱雨多應。宋紹興癸丑冬,趙公卞觀稼至此,祝曰:「名位淺狹,所及者鮮;惟龍以時致雨,盡蘇一邑之蒼生。」書以勒石,復勒「靈淵」二大字并七言絕句一首於潭上。元符二年,安撫程公邁祈雨有應,為立龍堂。宣和二年,攝邑陳麟再立祠。淳熙間,安撫史公浩復增飭之。石上有汮亭。咸淳丙寅,倉使劉震孫改其額曰「九淵第一」。以「九淵」為總名自此始。而龍堂、汮亭則已燬矣。其側銘「龍湫」者,郡丞葉嗣昌書,住山釋元恭立。趙善密者,不知何許人,亦同住山圓悟來此。熙寧春,崔令同丕績師亦至,勒字于潭右水際。國朝天啟元年,葉文忠公復搆亭于龍堂舊址,莆宗伯林公堯俞書扁曰「作霖」。未幾,為山隣所焚,獨石碑一方載〈登潭〉詩,有「人日看山雨乍收」之句。懸崖之中題「潛龍」者,逕江侍御林公汝翥筆也。由潭流下為瀑布泉,泉之旁有危石,高可數丈,三面懸虛,屹然而立,曰「飛來石」。崇禎乙亥夏,費邑侯道用篆「振鷺之瀑」於上。其餘歲久字湮,為水所澌,不能盡見。再歷而上有石皷,即第三潭也。一石如鼓,鯁于潭旁。四潭懸溜數丈,亦如瀉珠,比龍湫稍差。但巖壁極峭,遊者不敢履,多從崖頭俯矚而已。玉筯隱于幽谷,是名七潭。泉自高瀉,望若玉筯,然去石鼓則遠矣。至九淵則隱顯非常,變化莫測。或求之弗得,有時自現,為樵者所覩。其餘諸潭各成形勝,皆有可觀。
溪(三)
石門溪
去寺西北一里。兩石相倚如門,狀極奇怪。水從下流出,遶過寺前。棠陰夾岸,覆葢如亭,中有亂石可坐。
大溪
源自九淵龍潭而來,奔流不絕,與拱橋之外石門溪水會,直注逕江。
小溪
在寺右澗,石門之水注焉。陰映如葢,清凉如鏡,傍有石壁堪題。外石楯、石桌十餘,禪衲適興烹茗,傳韻于此。故師有〈小溪十咏〉之作,從者和之。冷然有聲,聞之熱惱煩濁不覺冰消矣。
井(三)
龍井
法堂後石巖壁立,下有石穴方如盤,深不二尺,清而甘,雖亢旱弗涸。辛卯冬,搆龍宮於上,以便祈禱。
古井
闊六尺,圍二丈,深二丈餘。在應供堂之右。
金仙井
在寺右臂後水筧坑中。庚寅春,搆翠竹菴,尋源得水,故名其泉曰「般若」。
泉(三)
虎跑泉
在寺右虎藪坑上。晝夜混混不竭,以筧引之,直至香積。
羅漢泉
在羅漢峰間。石隙流湧,去寺五里許,係石門溪之本源,直匯寺前放生池。
般若泉
在水筧坑中,直注坑前而隱。遊翠竹菴者,勺而烹,清香甘美,試茗尤嘉。
下一卷: 黃檗山寺志 第二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