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黃檗山寺志 第二卷

黃檗山寺志卷二
重興隆琦隱元祖師原本
門弟子性幽獨往等編訂
當山世孫(了馨清馥達光道暹)續修
監寺(道旵道本道昇永悅)副寺(崇儀舜普開滋慧秀)校刊

毗耶丈室,一榻風光;舍衛講堂,四面通達。至于我土,琳官紺殿,表表可望者,皆因人而致之。匪徒搆其虛席,間雖隆替不一,中興每自有待焉。是以帝德旌崇,民心歸仰。寶殿龍樓,一時顯煥。祖庭僧舍,八字打開。慕道緇素,莫不由斯門而入也。
萬福禪寺
寺之創,自唐正幹禪師始,葢貞元五年也,額曰「般若堂」。後八年于其東大闢堂宇,德宗改為「建德禪寺」。盛于宋,微于元,重興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陽心鑑周公為檀樾,大休禪師主之。規制自本山落脉而下為法堂,次為大雄寶殿。殿之前有放生池,池邊石橋。二門,其東為香積厨,西為轉輪藏。前有小溪,自天柱、石門來,遠五里許。遶寺而東,上有拱橋跨岸而過,更百餘武為天王殿。殿而下為甬道,長可七十餘丈,即三門。門左右有伽藍、祖師二堂及十方寮舍。一時殿閣偉麗,而田產亦盛。以嘉靖乙卯倭變,灰焚殆盡,僧徒星散,又成榛莽之區。久之,近民生心,田地幾為烏有。隆慶初,僧中天圓公誅茅于斯,志圖恢復。萬歷辛丑,毅然赴闕,請賜《龍藏》,崇鎮寶林。居八年,未蒙諭旨,以疾卒于都之長榮茶菴。其徒孫興壽、興慈,不怠先志,懇請愈堅。越六年,相國葉文忠公代力奏請,改額曰「萬福禪寺」。神宗皇帝勅賜全藏,計六百七十八函;勅書一道,命中使王舉同僧賫護到山。仍發帑金三百兩為賫經費,時萬歷甲寅年也。是年相國告歸,汪邑侯泗論疏,令壽、慈募化重興,太學林守玄、林伯春董其事。建寶殿于法堂舊址,礨築月臺于殿前廊之下。由臺而南,搆藏經閣,珍崇御藏。又搆擇木堂于殿之東,今相國像在焉。移舊佛堂于殿之西,為方丈。戊午春,興慈歸寂。丙寅而興壽亦歸。崇禎己巳,玄孫隆宓、隆瑞等復搆二客堂于殿之左右。已而,念祖庭秋晚,正道無聞,必有弘法開堂者,庶不失古今標格。以是謀諸檀樾外護,敦請金粟密雲禪師主席。庚午春,飛錫南來,全提向上大機,直指當人本旨。黃檗宗風,于斯始振。未幾而還金粟。癸酉冬,宓、瑞復仝外護龔居士等恭請費隱禪師住持,恢張祖道,永為十方禪剎。衲子無遠近,望風率至。丙子夏,師應建寧蓮峰之請。瑞同檀信等,念黃檗為列祖之席,不可空懸,請隱元禪師以繼其位。未期年,衲履盈室,大振臨濟之風,中興黃檗之道。師之功於前此殆有加矣。庚辰春,拆月臺,重建大殿于舊址。以舊殿仍為法堂,移藏閣于西廊之後,搆齋堂于雲厨之前。辛巳,建鐘鼓樓、山門、雲廚、庫房并諸寮舍,一一咸備。凡所作法,遵依祖制,成大禪剎。入斯門者,莫不皈依。甲申孟春,師有天童掃塔之行,寺事請羅山亘禪師主之。是冬,搆左右兩廊于殿之前,奉祀伽藍祖師。丙戌春,亘公仝諸檀信仍接師囘山。時適世界紛紛,僧俗戚戚,幸祖道如故,大教不祧;而親領大乘、同悟禪宗者,不下數十人。所謂「長安甚閙,我國晏然」,誠不虛矣。
殿
大雄寶殿
計五間。高四丈七尺,縱六丈七尺,廣八丈七尺。重簷結角,金碧流輝。外遊廊之前,中堦九級。明堂深四丈九尺,廣八丈六尺五寸。上樑時,老人陞座云:「托出脊梁橫法界,大開眼目耀乾坤,都盧一座空王殿,百萬四千解脫門。正當與麼時,撑持者撑持,葢覆者葢覆,且道阿那個作得其中主?」良久云:「兒孫卓立如麻粟,沒量大人獨個尊。」
舊天王殿
在放生池南,今廢。

法堂
計五間。高三丈有六,廣八丈,深七丈。乙卯歲,僧興壽等建為殿。庚辰春,復改為法堂。
禪堂
在閣下西廊之後。縱五丈六尺,廣六丈二尺。有嘲者云:「和尚不可以經閣混為禪堂。」師云:「這裡甚麼所在,許你分經分禪?苟悟一椎兩當,則千七百個古錐、三藏爛熳葛藤無地可寄矣!」
學事堂
在鐘鼓樓下,計三間。
雲水堂
在山門左。
應供堂
在東廊後,計三間。高二丈有八,廣六丈有六,深六丈有三。師示眾云:「法眼圓明,日費千金非分外;偷心不死,時嘗滴水也難消。」
樓閣
藏閣
在殿右,計五間。高三丈有五,廣六丈有二,深五丈有六。八閩中藏閣甚多,奉特賜者甚少。惟黃檗僧興壽、興慈,成中天老人之志,叩闕堅請。乙卯歲,蒙神宗皇帝特差內監王公賫送至山,有勅書一道云:「勅諭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住持僧人正圓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造印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勅,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眇躬康樂,宮壼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荒咸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己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御馬監太監王舉,賫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戊寅春,諸紳士請師開閱。師上堂開閱竟,復說偈云:「四十九年爛葛藤,看來真個可憐生。大家出手俱翻却,始信共途不共行。」
鐘鼓樓
在藏閣右,計三間。高三丈五尺,廣四丈八尺,深五丈六尺。內懸銅鐘一口,重千斤,庚辰仲冬鑄,係監寺能得募。請師說偈,云:「黃檗鑄銅鐘,虛懸釋梵宮,千觔樂信施,萬古醒迷蒙。器大奚愁晚?韻高誰與同?婆娑真教體,盡在此聲中。」有大鼓一面,係鰲江佩玄林檀越施,以配洪鐘。禪林禮樂由斯備焉。
刷印樓
在藏閣上,凡法寶新舊板俱在此樓。遞年刷印者住焉則有《黃檗希運禪師心要》一本,《白雲端禪師語錄》一本,《虎丘隆禪師語錄》一本,《三教平心論》一本,《天童老和尚語錄》全部,《費隱容和尚語錄》二本,《祖庭鉗鎚錄》一本,《心經斵輪解》一本,《禪燈世譜》二本,《禪關策進》一本,本山隱元和尚《語錄》全部、《又錄》二本、《雲濤集》一本,《寶訓》一本,《石屋語錄》一本,《龐居士語錄》一本,《梵本普門品》一本,《梵網經》二本,梵本《藥師經》一卷,《四十二章經》一本,《禪林課誦》一本,《毗尼日用》一本,《小法數》一本,《四分戒本》一本。板藏于斯,永為流通。
庫司樓
在應供堂傍,計三間。廣四丈三尺,深六丈三尺,高二丈六尺。

東廊
從下至上計一十二丈二尺。
西廊
如東。

首座寮
在方丈右。
西堂寮
在首座寮右。
書記寮
在方丈左邊。
知客寮
在擇木堂右邊。
化主寮
在擇木堂左。
典座寮
在香積左。
雜務寮
在山門右。
什物寮
在三門右。
行堂寮
在下客堂左。

米房
在行堂寮左。
碓房
在米房左。
茶房
在擇木堂左。
小菜房
在香積右。
園房
在庫司樓左。
田房
在浴堂右。
圊房
在浴堂後。
浴房
在田房左。
直牲房
在牛房右。
牛房
在直牲房左。
三門
在大殿前。高二丈八尺,廣五丈四尺,深三丈八尺。門旁有青石閫,聯云:「千古吉祥臨萬福,九重紫氣葢三門。」

環翠亭
在外拱橋東首。扁係朱晦翁書。今廢。
紀遊亭
距外拱橋左半里許。內有石碑,載葉相國詩。
茶亭
在獅子峰前。寺路由此而進。
作霖亭
在龍湫上。今廢。

內三樹橋
在三門前。右有甘棠三樹,鬱翠盤葢其上;流泉漱石,清音朗朗于下。前有石凳三面,名曰「三樹橋」。檀樾林伯春坐息其間,神情快爽,戲吟三字詩以美之。詩曰:
一橋亭三樹下千枝椽萬葉瓦明月篩清風洒
坐其間即仙也
中木橋
在碾前二十餘武。有二石人立焉。
外拱橋
在桑池園西,即古山門旁。有勒石碑,載宋時僧妙湛募化。

新壩
在三門東南,與三樹橋平列。崇禎甲戌始築,為內堂水口。高一丈三尺,闊四丈,長六丈餘。山門通道於寺右。

塔前碾
壩東二十餘武。

水碓
在大溪壩上百餘武,今廢。臼尚存江家門口。

水磨
在水碓上,今廢。

化人臺
由絳節峰分枝而下,距寺二里許江書院北。現有跡存焉。

獅子菴
在獅子峰間,因峰而得名。自外拱橋東去一里許。舊傳金長者之宅,辛卯春贖囘。背負獅子,面對佛座,羣巒拱翠,碧水環流,如拖毬狀。雖形勝之說,釋氏不道;而地靈人傑,得無有返擲獅兒出現于世者乎?故師有「坐對金僊談主伴,臥聞獅子吼風雷」之句。乾隆間,界泉尊、道暹和尚、道昱首座重建。
翠竹菴
在寺龍臂後崙中,庚寅春始搆。環圍翠茂可觀,亦衛寺之嘉氣,所謂居不可無竹也。此君虛心待物,永夜達旦,吟風嘲月,冷冷成韻,詎假香巖擊節而後有聲哉?無價趙居士登此,則云:「天風坐笑語蕭蕭,玉版山中頻見招。忽憶香巖家裏事,竿頭一擊便通霄。」
梅福菴
在四潭塔右崙,去寺四里餘。戊寅冬,修中天祖塔,始創三間一偏。內祀中天祖并諸耆舊牌位;旁立一碑,聊敍祖之始末。遊者沿溪鳥道而上,丹崖插漢,峭壁凌空。懸流玲瓏,大暢胸襟。偶觸其機,詞鋒頓發。圍梅百餘株,每至雪嶂流輝,清香撲鼻,可謂名實不虛。故師咏之曰:「素性天然潔,臨霜志愈貞,破顏微冷笑,十里淨無塵。」
萬松庵
在佛座峰間、必翁塔前,一名熨斗山臥雲菴。計三間兩偏,東西兩坑計田十畝。其山塲環遶一派,東至茶亭下,南至佛座山下頭陀菴止,連桐管坑田下為界;北至寺案,西連大小帽。自崇禎丁丑歲,週圍栽植松柏數萬株,今已成林,改名萬松菴。偈曰:
百畝青松信手栽千秋耳畔吼風雷
眼青可辨龍蛇影那許狸奴暗亂猜
白馬庵
在獅子峰東,距寺三里餘,舊曰白馬廟。始京師以白馬名寺,以其䭾經西來,有功法門;故此亦以白馬名廟,襲其跡也。尋廟廢為民宅,辛卯春贖囘。一圍五畝餘,計五間,改廟為庵,以存故事。右角廿餘武,即報恩寺舊址,有石?在焉。
水月庵
去寺一里餘,在吉祥峰之右,其山地乃檀越林結夫所施。辛卯春,始搆為庵,三間一偏。枕佛座,濯清溪,紫微影護,羅漢來朝。鉢盂、天柱、屏障、寶峰、獅子、香爐,羅列圍繞,增萬福之勝槩,暢達者之大觀,名曰「水月庵」。後有大士應現,未可知也。(道光間,道本德庸公重建。)
三官庵(即聞香菴)
在水月菴右,香爐峰之後,去寺三里許。古祀三官處,尋廢為埔地。戊子春贖囘,受種五畝餘。後山三崙連熨斗,俱為寺業。己丑春,略搆一偏,以存舊跡。
絳節庵
去寺二里餘。自寺西澗溯流而上,過石門而入焉。脉自羅漢峰左肩迢遞而下,如絳節狀,故以峰得名。庵居峰之右,亦以峰名之。建自壬辰季春,三間一偏。前有報雨、五雲,後得絳節飄揚,故有「嶽獻五雲供法眼,天垂七寶葢真人」之句。
紫微庵
在紫微峰下,去寺五里許。沿馬鞍而上,至天柱峰腰而下,葢寶峰、天柱之間。壬辰春,僧無塵結茅于此,日以採薇當供,夜則禪靜而樂。羣巒拱翠,萬壑呈祥。紫氣迫人,通身錦繡。山花映日,遍體文章。鳥鳴丹壁,水奏清溪。一曲兩曲無人會,惟許幽人獨自知。
彌勒菴
在獅子峰尾崙,獅菴左畔數十武,前後五間。嘉慶丁卯,道昇公首座重搆前隖一偏,背岏巑而迤古道,臨畧彴而瞰清流。薜荔烟蘿,扶踈遶屋,柟楠露篠,邐?垂垣。不殊兜率陀天,崇祀阿逸多佛。有句云:「放下肚皮笑,笑幾家邨落;解開叉口包,包數里谿山。」當來定有補處菩薩,下生應現其間。
崐崙庵
在牛頹洋中,去寺里半之遙。乾隆乙酉,曇會禪宿、瑞英公西堂鼎建。佛座、香爐西聳,象峰、獅岫東環。紫甸朱埢,縱橫映帶;烏潭碧漵,左右濚洄。陟岑樓,披綉闥,山原廣厥遐瞻;臨紺宇,啟玄扃,川澤盈其勝賞。白雲半塢,古德宗風;明月前溪,作家境界。亶其然乎?信足樂也!
塔菴
在下棋壠之麓、公媽塔左側,離環翠亭一牛㖃地。供普陀大士,旁列諸上善人牌,並熨斗萬松菴、報恩塔總套。年節晨昏,香火罔替。門通曲徑,室倚層巒。日出而林霏開,人來人去;雲歸而巖穴暝,樵唱樵歌。野色山圍,松送瑤笙雅韻;石頭路滑,筍藏玉版禪機。道光癸未,崇暟禪德、思璉師重整。
松隱堂
在荔灣墩北、紀遊亭東去半里許。康熙間,良規公開剏,為本師隱元老人舍利齒髮塔院,並祀奉真像。春霜秋露,虔申追遠之忱;夕梵晨燈,用達酬恩之悃。嘉慶乙丑,繼宗和尚、監寺永悅師鼎建西偏數間,以為香積、湢溷、寮舍。獅嶠左廻,田疇綺錯;象峰後樂,澗壑環縈。列巘雲開,屏障畫圖繚繞;前崗日映,香爐烟篆氤氳。花雨盈庭,山色香凝霞磴;松風隔隴,濤聲翠遶雲堂。天寶物華,法乳聯芳八表;地靈人瑞,宗猷丕振千齡。誠窣堵之名藍,福唐之勝概也。

黃檗塔院
在下棋壠。宋太平興國元年建。以衰亂故,江氏從而宅。左右現存塔五座,內有古井一口。
報恩塔院
在香爐峰前莫氏宅右。宋建炎間建,今廢。現存大井一口,井欄勒石可據。
東嶽塔院
在南陽庄左百餘武,今廢。現存基一圍五畝,丙戌年贖囘。

黃檗海塘
在井得、隆仁二里,東西百五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陡門三間。洪武十四年本寺築,灌官民田十五頃。今屬民間。

南陽庄
在香爐峰前百餘武,與鰲江林田舍共焉。以中廳為界,寺居右邊,兩房一偏;外護小屋一列,又北邊另一座兩偏。左右前後計田一百六十餘畝。
監收僧良聰主之,調眾有法,不失農時,雖歉歲亦有收焉。這一叚田地,分付來多少時也,把柄在手,任渠反覆。所謂「栽田博飯尋常事,不是飽叅人不知」。
何洋庄
在獅子峰外,土名何厝洋。今廢為民居。

桃花塢
去寺二里許,即往龍潭路溪邊是也。今廢。

界內田
據傳十二峰內外田地俱屬寺業,以嘉靖倭焚,僧散不還。近民請受租稅,久假不歸,惜哉!
寺前田
自寺前舊址至樜仔裏鐵竈,共計三十四畝,隆慶間,僧中天於民間贖囘。又大橋外軍民田八畝零,己丑年贖囘。
熨斗田
計十畝,坐佛座峰左右兩坑。
梨洋田
計十畝,土名大潭口等處。
南陽田
計一百六十餘畝。
黎灣洋田
計五十六畝。
牛隊洋田
計二十畝餘。
東滿洋田
計一十三畝。
陳白洋田
計四十五畝。
鄭渚田
在蘇溪里漁浦南瀕地也。唐天寶中嘗為田,後廢。至宋天禧間,僧履元重堤之。長二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高一丈二尺,陡門十四間,望若長坂焉。今稍壞,亦屬民間。

桑池園
下棋壠西原有池園,今為埔地。現存有祖塔三座,已受塔禁。未丈地五畝,東至下棋壠,西連寺龍臂,南至田,北連水梘坑。前里長陳大綬冊據。
熨斗園
計六畝,在報恩塔前。
埢頭畬園
計五畝。
鐵爐墩園
計四畝。
三官壠園
計五畝。
上一卷: 黃檗山寺志 第一卷
下一卷: 黃檗山寺志 第三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