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十?心無諂偽亦無幻惑、心常吉實澄清淨白、於佛法僧終不生疑、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不生師想而悋於法、除却法慳終不作滅佛法因緣、言行相應終不虛妄受持大乘、若見受持者常能恭敬、於摩訶衍以漸深入、於說法者生於佛想生善知識想。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得不離值佛若聞佛若憶佛、得不離常聞法、得不離常供養僧、得不離諸佛菩薩禮拜問訊恭敬合掌供養等、得不離多聞人值說法人、得不離聞諸波羅蜜、得不離聞諸道品覺意之法、得不離聞三解脫門、得不離聞四梵當、得不離聞一切種智。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不離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遠離破戒惡知識、遠離破正見者、遠離壞威儀者、遠離邪命者、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閙者、遠離多懈怠者、遠離樂著生死者、遠離背菩提者、遠離在家之眾、遠離一切結使。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菩薩作如是念:『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欲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等身、無二身、清淨無盡身、久習善身、法身、非算數籌量甚深之身、不思議身、寂滅身、虛空身、智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時當得如來法身滿?」
答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等身。何以故?初地菩薩除一切惡身,與諸菩薩同,是名等身;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持戒清淨故;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以除瞋惱害故;四地菩薩得久積一切善身,以修集一切佛法故;五地菩薩得於法身,以禪定力知一切佛法故;六地菩薩非世間算數籌量所不能知身,以深遠故;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以善方便故;八地菩薩得寂滅身,善除調戲,盡一切煩惱故;九地菩薩得虛空身,得無礙身遍虛空故;十地菩薩得妙智身。何以故?遍知一切菩薩諸地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法身、如來法身,無差別耶?」
佛言:「身無差別,但功德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佛言:「身名無異。何以故?身、口一相故,而功德相各有差別。」
「云何身中別見功德相?」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以釋此義。譬如摩尼珠皆同名摩尼,此珠名雖是一,若瑩磨治,飾光則明顯,心意悅樂,譬如如來身;不瑩治者猶如菩薩身。如來身摩尼寶、菩薩身摩尼寶,如實無異,然如來摩尼寶、菩薩摩尼寶,然其光明色相各異。何以故?如來身摩尼寶無量,滿眾生界、滿虛空界,清淨離一切塵垢;菩薩身摩尼寶有限,不能滿虛空界。何以故?有垢障故。
「善男子!譬如月初至十五日名盛滿月,後十五日亦名為月,乃至月盡皆名為月,雖月名同而明不如十五日月,盛然月法爾。而如來身、菩薩之身俱名為月,如月名同而實亦同,然光明照曜,菩薩、如來而各不同。菩薩之身光明照曜,不及如來其光熾盛,譬如月末時月、月初之月不可相比。善男子!以是故,如來身、菩薩身,二身雖同、功德有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貪欲瞋恚愚癡不能壞、惱害憍慢著我自恃見顛倒不能壞、世八法不能壞、惡道不能壞、一切苦不能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壞、一切外道異見不能壞、一切魔天及魔眷屬不能壞、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壞、一切欲界不能壞。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金剛不壞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商主。何等為十?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能使商人供養恭敬、能作引導不畏諸難、能為眾人作依憑處、能令人依、常得活命、豐饒資糧、多諸珍寶、心無止足、常為前導得至一切種智大城。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若有所說皆悉隨從;菩薩亦爾,善化眾生,能令一切悉皆隨從。
「譬如商主為諸商人恭敬供養;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學無學人、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非人等,亦皆悉來恭敬供養。
「譬如商主善於曠野、賊難之處能令眾伴安隱得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於生死曠野、煩惱賊處,能將諸人安隱得過。
「譬如商主能將諸人出於曠野令濟身命;菩薩亦復如是,令諸外道、鉢羅婆、殖尼乾陀等,於生死曠野將導使出,濟其軀命。
「或有王者、大臣、官屬及諸眾生樂生死者,亦依菩薩大商主故悉得全濟。
「如大商主善備資糧、所須珍寶,能將眾人過險道已便得安隱乃到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欲至佛所,多共眾伴,經歷生死險遠曠野到彼岸城。當修功德以自莊嚴,禪定、解脫悉令具足,菩薩商主欲至一切種智大城,具一切佛法功德珍寶。
「譬如商主集諸珍寶無有止足;菩薩亦爾,集法財寶無有厭足。
「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聰慧最勝、財產巨富,所有言說眾悉奉用;菩薩商主亦復如是,為眾導首,功德無量,於法自在,所言無二。
「善能將導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將導諸眾生超生死險,能到涅槃種智大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為大商主。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道。何等為十?知於平道、知險惡處、知安隱道、知不安隱處、知諸奇道、知諸道處、知止住處所、知於道相、知道曲直、知道出要。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糞掃衣。何等為十?以能受持終不毀壞、心常卑下、而不疲厭、不以此事而得解脫、不見其過、見功德利、不自高己、不多聚積、善持禁戒、諸天親近。云何受持能不毀壞?菩薩有信敬心,體性具足,於如來所深生敬信,寧捨身命不捨所受,所受不動。以所受堅固,心能卑下。以卑下故,不生我慢;以意卑下故,便於惡賤糞掃之物取以淨洗,洗以縫染,心不疲厭。不疲厭故,常取糞掃衣。亦不以小行而懷自足,方進求上法,必獲前利。亦不現此糞掃衣過:『我常著糞掃衣乃至今老。』不以此衣而為麁弊,亦不作念:『此衣麁弊,多有蚤虱,若常著者令身垢污。』當念思惟:『著糞掃衣有諸功德,賢聖所服、遠離欲者之所修行,是名聖種,諸佛所讚、如來所譽。』以是因緣故,不自稱譽、不應自高亦不下他,是名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親近、諸佛讚歎、菩薩守護,善能觀察人非人等,剎利、婆羅門、聚落邑主恭敬禮拜、同梵行者之所讚歎。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糞掃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志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
佛答言:「善男子!菩薩為護眾生,德力所能,非諸凡愚下劣所堪,為未生煩惱作障礙故。」
佛語除蓋障菩薩:「善男子!汝謂如來為是大志、為是小乎?」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當何能答?何以故?無有能知如來量者。現見如來知一切法、受糞掃衣者能制結使,不見如來有所遮制。」
「此四天下天、人、龍、鬼皆有卑下之志,如來雖見卑下,但為成熟彼眾生故,於諸眾生前讚歎頭陀。汝今當知如是因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成熟眾生及新學者菩薩遮斷結使,故說此事。」
「善男子!威德力菩薩為化眾生現受糞掃衣,非志卑漏。以是義故,菩薩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無愛欲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寶雲經卷第四
上一卷: 寶雲經 第三卷
下一卷: 寶雲經 第五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