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四分律 第五十九卷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毘尼增
一之三
爾時世尊在波羅㮈,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我於穀貴時,慈愍諸比丘故,放捨四事: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今諸比丘故食耶?」阿難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難:「不應食,若食如法治。」佛告阿難:「我以穀貴時,愍諸比丘故聽此法,朝受小食從彼持來,若胡桃菓等及水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阿難答言:「爾。」佛言:「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有四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毘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四?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法。有四法作呵責羯磨,如法如毘尼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有四大賊,何等四?或有大賊,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城邑。』於異時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如是惡比丘作是念:『我何處當得百人眾千人眾,於某甲城邑遊行。』彼於異時,得百人若千人,遊行彼城邑。是為第一大賊。復次有大賊,非淨行自言是淨行,是為第二大賊。復次有大賊,以口腹故,不真實、非己有,於大眾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是為第三大賊。復有大賊,以僧華葉菓蓏以自活命,是為第四大賊。
「有四信法:若比丘於城廓村落,作多不淨行非沙門法,是中應隨順教授居士令信。彼比丘語此比丘言:『汝於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淨行非沙門法,汝當還教化彼居士令信。若汝不能隨順教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若能隨順教化居士者,聽汝在此住。若復不能隨順教化居士令信者,諸比丘不與汝同羯磨說戒自恣共住同一坐,於小食大食上不以次坐,亦無迎逆執手禮拜問訊。若汝能隨順教化彼居士令信者,當與汝同羯磨乃至禮拜問訊。』是為四信法。若居士居士兒亦如是。
「有四非聖法: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是為四非聖法。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有四非聖法: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是為四非聖法。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語捨戒:捨佛、捨法、捨僧、捨和尚,是為四語捨戒。如是捨佛法僧為首,乃至非沙門釋子。四四為句亦如是。
「以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有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乃至七滅諍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若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復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自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定慧乃至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多忘。有如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威儀戒、不知增淨行、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犯已懺悔、不知犯已懺悔清淨、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有難法、不知無難法、不知白、不知羯磨、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與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威儀戒、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方便教令捨惡見住善見、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捨惡見住善見,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捨惡見住善見、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如佛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捨惡見令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亦不能說、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善知犯、不善知犯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不能瞻病不能與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弟子捨惡見令住善見、不善誦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不堅住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弟子有疑不能如佛法解釋、不能決斷諍事。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如是增心學、增慧學、增威儀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如是五五為句如上)。若比丘調順無畏堪能語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如是人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沙彌、應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應教授。
「有五種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若賊心受戒、破內外道、黃門。有是五法是人不應受大戒。復有五種人不應受大戒: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有是五法不應受大戒。有五種黃門:生黃門、形殘黃門、妬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是為五種黃門。有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癩、若癰疽、白癩、乾枯、癲狂。如是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有五種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是丈夫、不負債、非奴、年滿二十、父母聽。如是五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有五法與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是為五種與依止法。有五種與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與依止。是為五種與依止。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若無戒又不能自勤修學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自學毘尼、阿毘曇,若惡見心生不能開解習善見。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學毘尼、阿毘曇,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學毘尼、阿毘曇,惡見生不能捨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有疑悔心生不能如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增戒、增心、增慧學,有病不能自將養亦不能令他為己瞻病、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威儀戒,不能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有惡見不能捨而住善見、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諍、不知諍起、不知諍滅、不知向滅諍、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復有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場上。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歲若過五歲。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命過。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休道。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還隨本和尚。有是五法失依止。
「有五法驅遣弟子:若和尚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應入我房、汝不應復營勞我、莫復至我所、不共語。』是為和尚五法驅遣弟子。阿闍梨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勿復入我房、不應復營勞我、不應依止我住、不共語。』是為阿闍梨五法遣弟子。
「弟子有五法為和尚阿闍梨驅遣:無慚、無愧、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敬。弟子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闍梨所驅遣。復有五法:無慚、無愧、不可教呵、親惡知識、數往婬女家。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闍梨所遣(如是憙往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家、若比丘尼間、若式叉摩那間、若沙彌尼間、捕龜鼈人間。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為句,如婬女句)。
「有五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為我故說欲、三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是為五種與欲。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若至外道、若往別部僧中、若至戒場上明相出。有是五種失與欲。有五種與清淨與自恣(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如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失故,以五種利義,制護臥具法,不令風飄、雨漬、日曝、塵坌、不令鳥污,是為五。
「和尚有五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捨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懺悔亦不知。』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懺悔而去。
「毘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隨順修多羅,是為五。
「有五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是為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毘尼,是為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住毗尼而不動,是為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諍事起善能除滅,是為五。有五種持律: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廣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毘尼,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為第四持律;若都誦毘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善勝諸冤、於眾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毘尼令正法久住,是為五。
「有五種賊心:黑闇心、邪心、曲戾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為五。復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便取、倚託取,是為五。復有五種與罪人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復為賊先看知財物處所還示處、若為賊守物、若為賊邏道,是為五。
「復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見五犯者,我說此人愚癡。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種犯;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若不知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復有五種犯:或有犯自心念懺悔、或有犯小罪從他懺悔、或有犯中罪亦從他懺悔、或有犯重罪從他懺悔、或有罪不可懺悔。
「有五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若毀佛及法,是為五。復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毀佛及僧,是為五。復有五:破戒、破見、破威儀、毀法及僧,是為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舉羯磨亦如是。
「有五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毘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五?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法、別眾,是為五。復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懺、若犯已懺、非法、別眾,是為五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復有五如法: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被呵責羯磨人有五事不應作(如呵責揵度中說)。被舉人有五法不應為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為比丘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若在界內界外受善比丘禮拜供養、在無比丘處住,有是五法不應為解舉羯磨。復有五法應為解舉羯磨(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被不見罪舉羯磨者,應以五事自觀察:若我不見罪,諸比丘不共我羯磨說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隨大小次第、不執手禮拜恭敬問訊,是為被不見罪舉羯磨者以此五事自觀察。被不懺悔羯磨惡見不捨舉羯磨(亦如是)。為他作不見罪舉羯磨者,亦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懺悔。不捨惡見舉羯磨(亦如是)。
「比丘有五法,僧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善受語,有是五法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有五法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即反上句是)。復有五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喜罵謗白衣、方便為白衣家作損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亂白衣,是為五法。復有五法:在白衣前毀佛法僧、罵白衣、作下業、若調誑白衣,是為五法。
「比丘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鬪亂白衣句)。比丘復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調誑白衣句)。白衣有五法僧不應與作覆鉢: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事比丘,是為五。白衣有五法,僧應與作覆鉢(即反上句是)。有五法僧應與作覆鉢: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亂比丘,是為五。復有五法:於比丘前毀佛法僧、以無根不淨行謗比丘、犯比丘尼,是為五。
「有五事毀訾,得波逸提罪:不以義故、不以法故、不以毘尼故、不以教授故、不以親故,有是五事毀訾得波逸提。復有毀訾不得波逸提(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說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說名字、若種姓、若相、若衣、若房舍是為五事。
「有五處行婬犯波羅夷:婦人、童女、二根、黃門、男子,是為五。
「有五種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取、若重物、若移本處,是為五。復有五事:若非己有想、不暫取、不親厚取、若重物、移本處,是為五。復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物、若作盜心、若移本處,是為五。
「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是為五。
「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淨、我說此人亦如是;或有身口意業不淨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說此人亦復如是;彼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云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凶惡不忍、二後生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是為五。能忍辱人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向火有五過失:一令人無顏色、二無力、三令人眼闇、四令人多鬧集、五多說俗事,是為五。
「常憙往反白衣家比丘有五過失:一不囑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處覆處坐、五無有知男子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是為五。復有五:一數見女人、二既相見相附近、三轉親厚、四已親厚生欲意、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為五。
「散亂心眠有五過失:若見惡夢、諸天不祐護、心不思法、不繫意在明、失不淨,是為五。不散亂心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飲酒有五過失:無顏色、體無力、眼闇、憙現瞋相、失財物,是為五。復有五事:生病、益鬪諍、惡名流布、智慧轉少、死墮惡道,是為五。
「破戒有五過失:自害、為智者所呵、有惡名流布、臨終時生悔恨、死墮惡道,是為五。持戒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復有五事:先所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護,若隨所在眾、若剎利眾、婆羅門眾、若居士眾、若比丘眾於中有愧恥,無數由旬內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破戒惡人死墮惡道,是為五。持戒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不嚼楊枝有五過失:口氣臭、不善別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是為五。嚼楊枝有五事好(即反上句是)。
「食粥五事好:除飢、解渴、消宿食、大小便通利、除風,是為五。
「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
「有五種食:飯、乾飯、麨、肉、魚。
「有五種鹽:青鹽、黑鹽、毘荼鹽、嵐婆鹽、支都毘鹽,是為五。復有五種鹽:土鹽、灰鹽、赤鹽、石鹽、海鹽,是為五。
「佉闍尼食有五事不應食:若非時、若不淨、若不與、若不受、若不作餘食法,是為五。有五事應食(即反上句是)。
「有五種受食:身與身受、衣與衣受、曲肘與曲肘受、器與器受、有時因緣置地取,是為五。復有五:身與身受、或身與物受、或物與身受、或物與物受、或遙擲與得墮手中,是為五。
「有五種淨菓:火淨、刀淨、若瘡淨、若鳥淨、若不任種淨,是為五。復有五:若剝少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是為五。
「有五種脂:羆脂、魚脂、驢脂、猪脂、失首摩羅脂,是為五。
「有五種皮不應用:師子皮、虎皮、豹皮、獺皮、猫皮,是為五。復有五種皮:人皮、毒蟲皮、狗皮、錦文蟲皮、野狐皮,是為五。
「有五種皮不應畜:象皮、馬皮、駝皮、牛皮、驢皮,是為五。復有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師皮,是為五。
「有五種肉不應食:象肉、馬肉、人肉、狗肉、毒蟲獸肉,是為五。復有五:師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羆肉,是為五。
「有五種說戒:或說序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已說戒序、說四波羅夷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說序、說四波羅夷、說十三僧殘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說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廣說,是為五。復有五:若說序、四波羅夷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說序、四波羅夷、僧殘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說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說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廣說,是為五。復有五:說序、四波羅夷僧殘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如是一一增乃至波逸提若廣說,是為五。
「有五法:不應差為分粥人,若已差不應分(如上房舍犍度中說)。
「以五事因緣受功德衣得畜:長衣、離衣宿、別眾食、展轉食、不囑入村,有此五事因緣受功德衣。受功德衣已得五事(即反上句是)。
「有五事因緣留僧伽梨:若有恐怖、若疑有恐怖、若雨若疑當雨、若經營作僧伽梨、若浣若染、若深藏舉,是為五事因緣留僧伽梨。
「以五事因緣留雨衣:若受界外請食、若渡水、若病、若飽食已、若經營作雨衣、若浣若染若深藏舉,以此五事因緣留雨衣。
「夏安居竟應作五事:自恣、應解界、應還結界、受功德衣、應分臥具,是為五。比丘
「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憙鬪諍、若多作業、若與眾中勝比丘共諍、若憙遊行不止、止不為人說法言示人善惡,是為五。有五法應與作親厚(反上句是)。
「有五法應差教授比丘尼:若具持波羅提木叉戒、多聞善巧語言、慈心辯說了了令聽者得解、不為佛出家而犯重罪、二十臘若過二十,是為五。
「有五法令正法疾滅。何等五?有比丘不諦受誦,憙忘誤,文不具足以教餘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是為第一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為僧中勝人上座,若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諸不善法,放捨戒行,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證,後生年少比丘,倣習其行,亦多破戒修不善法,放捨戒行亦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證,是為第二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所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終,彼既命終令法斷滅,是為第三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辱,餘善比丘即捨置,是為第四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憙鬪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第五疾滅正法。復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
「比丘有五法不應將作伴行:憙大在前行、憙大在後、喜抄斷人語次、不別善惡語善語不讚稱美惡言、如法得利不以時為彼受,有是五法不應將作伴行。有五法應將作伴行(反上句是)。
「比丘有五法而自損減:有犯為有智者所呵得罪無量、染污於人不令清淨、為彼作犯不作無犯、若受彼自言不如自言法治、不知言說遠近損減,是為五。復有五法不自損減(反上句是)。復有五法自損減:不解所可言、亦不善憶識、彼語應難不難、若彼難來不能解、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是為五。復有五法不自損減(反上句是)。復有五法自損減:憙瞋恚、不放捨、增益他語、受不善語、離善語,是為五。復有五不自損減(反上句是)。
「病人有五法難瞻視。有五法易瞻視。有五法應受病人衣(如上衣揵度中說)。
「比丘有五法生人疑惑乃至阿羅漢。何等五?若比丘數往婬女家、婦人家、大童女家、黃門家、比丘尼家,是為五。比丘有五法為白衣所不憙:憙親白衣、憙瞋白衣、強至白衣家、喜與白衣竊語、喜乞求,是為五,白衣所不憙見。有五法白衣憙見(反上句是)。」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年少比丘,在上座比丘前懺悔有幾法?」佛告優波離:「有五法:偏露右肩、脫革屣禮足、右膝著地、合掌,應說罪名、種性,作如是語:『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罪,從長老懺悔。』上座應答言:『自責汝心生厭離。』彼人答言:『爾。』年少比丘,在上座前懺悔,應以是五法。」優波離復問:「年少客比丘,禮上座舊比丘,應以幾法?」佛告言:「年少客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舊比丘。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捉上座兩足言:『大德我和南!』是為五法。年少舊比丘,禮客上座比丘亦如是。
「有五種人不應禮: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是為五。復有五法: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是為五。
「比丘復有五種威儀不應禮:若大便、若小便、若露身、若剃髮時、若說法時,是為五。復有五: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食、若飲、若食菓,是為五。
「上座若次座有五法,於鬪諍比丘無利益: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廣誦二部戒不能問答、不能如法教呵及作滅擯令得歡喜、不善能滅鬪諍事,是為五。復有五法,上座若次座,於鬪諍比丘有利益(反上句是)。
「有五法名為大賊,長壽作大罪不被繫縛。何等五?若住無定處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有財寶,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當多與財寶。』若有大人親友,若依止王若大臣,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王及大臣當佐助我。』若於遠處作賊而還,是為五。如是破戒比丘有五法,長壽多作眾罪,不速為他所舉:若住無定處、有伴黨;若多聞、若聞能憶持,有如是多聞,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說淨行,於如是法中能憶持,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見;若能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彼作是念:『若有舉我者,我當多與物。』若有大人為親厚,若上座若次座,彼作是念:『若有舉我者,上座次座當佐助我。』若在空野中住,來至大家求覓利養,是為五法,破戒比丘長壽多作眾罪不速為他所舉。
「有五非法遮說戒:遮無根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有五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
「有五非法捉籌:若不解斷事受籌、若無同意受籌、若無善比丘受籌,若非法、若別眾受籌,是為五。有五如法受籌(反上句是)。有五非法默然,有五如法默然,有五法和合(如上雜揵度中說),有五法捨棄(如拘睒彌揵度中說)。」
爾時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數舉他比丘罪。何以故?舉他比丘者,身威儀不清淨而舉他罪,即生彼語:『長老!先自令身清淨。』優波離!比丘若身威儀清淨而舉他罪,不生彼語。若言不清淨、命不清淨亦如是。復次優波離!若寡聞不知修多羅而舉他罪,即生彼語,問言:『長老!此事云何?此有何義?』便不能分別答彼問,即生彼語:『長老!先誦修多羅,然後當知。』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修多羅,便不生彼語。復次優波離!比丘寡聞不誦毘尼而舉彼罪,生彼問言:『長老此何所說?因何而起?』若不能說所起處,復生彼語言:『長老!且先自誦習毘尼。』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習毘尼而舉彼罪,不生彼問。優波離!若比丘有是五法,應以時如法舉彼罪。」時優波離,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世尊在迦陵伽國[(卄/麥)*壬]羅林中。時長老波摩那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以何因緣,如來滅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復以何因緣正法不滅而得久住?」佛告波摩那言:「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波摩那!如來滅後,若比丘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故正法不滅而得久住。」
爾時世尊在金毘羅國王園中。時長老金毘羅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以何因緣,如來滅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亦如上問答不異)
爾時有異比丘,往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設復堅持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義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佛告比丘:「有是因緣令法疾滅而不久住。」「大德!復以何因緣令法久住而不疾滅?」(反上句即是)
時有異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善哉大德!為我略說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逸。」佛告比丘:「汝若知世法不能出離,若知有受不能越度,若知有欲不得無欲,若知有結不得無結,若知親近生死不得無親近。汝比丘決定應知,此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若比丘汝知此法是出離非世法,是越度非受法,是離欲非有欲,是無結非有結,是不近生死非親近。汝比丘應決定知此法,是法、是毘尼、是佛所教。」時彼比丘聞世尊略說教授,即獨在靜處勤行精進而不放逸。初夜後夜警意思惟,一心修習道品之法,所為信樂出家行道,未久現世得證成阿羅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此。彼比丘自知得阿羅漢。佛說如是法,諸比丘聞,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有異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善哉大德!為我略說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逸。」佛告比丘:「若汝知有法,令多欲不令少欲,令無厭不知足,令難護不易護,令難養不易養,令愚癡無智慧。比丘汝應知如是法,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若比丘知有法,令少欲不多欲,令知足不無厭,令易護不難護,令易養不難養,令有智慧不愚癡。比丘汝應決定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所教。」時彼比丘聞佛略說已,即獨在靜處思惟,如上所說。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
上一卷: 四分律 第五十八卷
下一卷: 四分律 第六十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