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下
阿僧伽作
後魏世佛陀扇多於洛陽譯
入智相云何?多聞薰身故,非阿犁耶識所攝,如阿犁耶識種子成。寂靜思惟所攝,諸法義現相所生可取事處有見者意言處。
是中誰入智相?大乘所薰多聞相續身,無量諸親近得故、信欲一向故、善集善根故,善助功德智行菩薩。
何處入還?彼現見法義現相意語處,因大乘法生故;信解地中見道行、修道行,及盡至一切法,唯識爾,隨順聞信因故、如是彼分別證因故、一切障對治及離障故。
從何處入?善根力持故;三種相心轉明,種種莊處滅故;念法義定慧,一切時正行,及不放逸故。
諸世界無量,眾生類無量,念念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心者。隨所心布施等波羅蜜助集行,彼心我已得,是故我不加用諸波羅蜜,修道能滿成,第二轉明者。諸禪法成就已,死後尋得隨所須一切身事得,有障善根者,況我善修善根得無障善根,尋即一切諸勢不成,第三轉明者。是中有偈:
人類得菩提,於念念中間,
眾生無量故,至時應捨行。
隨心所行施,清淨無垢心,
彼得心止事,勇健布施成。
善者滅身已,自勢隨所心,
善者滅身已,彼勢云何不?
捨聲聞緣覺,心滅念故;於大乘中一切有疑,無疑故滅疑或;聞思諸法,除我相我我所相執故,滅法慢者;前所住及安一切相,不念不分別故,及滅分別者。是中有偈:
在前隨所除,相念自住處,
智盡不分別,得上菩提爾。
以何云何入彼聞習業?寂靜思惟所攝法義,現見意言四種求,名、義、性、勝安。求等四種如實知故,名、事、性、勝安性勝,如實知彼不覺見故。如是彼菩薩唯入記故順修,彼名義現見意言,彼名意言唯正觀,彼名所依義唯意言正觀,然彼名性勝安唯觀。於後唯意言,不覺已有名、彼義、有性、勝安。有性勝義相不見已,此四種求及四種觀見知已,彼名義現相意言中唯記入。
彼記事中入已,為當唯入彼有相見二事及種種事入,名、義、性、勝義,六種相無義故;彼可取能取事現處故;不斷種種相義,現相所生故。闇中如見繩,謂蛇現相故。所謂如繩蛇不實,非眾生故。如是覺義者,非有迴蛇意,唯住繩意,彼亦微思量色香味觸相故。是中依慧,繩慧亦迴成。如是此諸六種相名現相,意言中如繩慧。六種相實義實處唯記慧,亦思量成就性慧故。
如是此菩薩意言現相義相事入分別性,入成唯主記入故他性。云何成就性入?迴唯記想,彼者是諸意言,聞法習者彼爾時分別義相。菩薩一切義現相生,無有餘成。是故唯記現相亦不生。是故一切義無分別事名住,已於法界如現見隨住。爾時彼菩薩同等念已,生無分別念智,是故此菩薩名為入成就性。於中有偈:
法眾生法義,同別有性義,
不淨淨盡至,分別名境界。
如是此菩薩智及相唯記入故,名為入成。彼入已,名為住歡喜地,善達法界,及生如來家,得一切眾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薩等心,是彼菩薩見道行。
佛以何義故,入彼唯記處?離法念彼出世間定慧智,藉得種種相記智同相。一切阿梨耶識因種子滅故,法觸種子增長已轉身,一切佛法集故,入一切智智。藉彼所得智,一切阿犁耶識相處如幻等見故,性不顛倒行。是故彼菩薩如幻師所作,義處相同因果唯有說,一切時不顛倒成。彼以記入中,四種禪定所依四種攢相法云何知?四種求故,非不身無義無忍中得光明三昧,暖相依增。忍中光明增長三昧,上依。四種中如實觀知入唯記中,以無義決定心真實中入一切三昧,依順諦忍。自此後唯記相思量彼,是次第三昧依世間上法見故,此諸三昧近入地應知,如是入地得見諦道。
菩薩唯入記,云何行修道?隨所分別說十地,攝一切修多羅現事住故。以雜念出世間,及藉彼得定慧智故、無量百千億習故,如是身轉已。為得三種佛身,為得故修行。所有諸聲聞證道法,及此諸菩薩,此二有何差別。勝聲聞證入中,菩薩證入有十一種勝事應知。一者念勝,念大乘法故。二者淳至勝,大功德助集淳至故。三者證勝,眾生法無我證故。四者涅槃勝,攝取不住涅槃故。五者地勝,十地盡至故。六者淨勝,煩惱習滅,佛世界令清淨故。七者一切眾生同得記心勝,化眾生行不斷絕故。八者生勝,生如來家故。九者取生勝,佛世界會中一切時取生故。十者果勝,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成就故。是中有偈:
迭互作客事,於事名所求,
唯求彼諸事,分別二所安。
如實知見故,離義分別三,
見彼是非事,彼無二所執。
喻若順分別,復有教授偈,
鏡像意於後,菩薩在諸定,
迴彼義想已,憶持自想事。
住心如是內,知無所可取,
於後無能取,無分別知爾。
更復有證道偈,所謂《大綖莊嚴論》中說:
助集無邊行,功德智菩薩,
法思善決定,語言達義盡。
彼知正義已,說住彼定心,
法界現意故,是以離二相。
離心無有餘,善知心亦無,
知二既是無,正住於法界。
不分知力故,同時常同行,
彼身窟聚患,如象滅諸毒。
牟尼說善法,善住意思量,
根本法界處,念至知意故,
唯分別正取,速得功德處。
如是說入智相已。彼因果說云何知?六種波羅蜜故,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云何此諸六波羅蜜唯記入成?云何彼入果六波羅蜜成?是中菩薩於施不著、於戒不毀、於苦不瞋、於修不懈怠,如是此諸亂因不行故。因不行故,一向已寂靜思惟諸法入唯記已,依六波羅蜜及入唯記故,菩薩淨深心所攝故,得六波羅蜜。是以中間六波羅蜜行順說信故、樂求隨喜故,得利潤離忍菩薩自大乘中說甚深大,唯分別正覺,得無分別智。
欲信淨心明,本彼覺法流,
十地近菩提,不假自然得。
有何義故唯說六波羅蜜?障對治差別安故,一切佛法集句處故,及隨順化一切眾生故。不動相對治故,說檀波羅蜜及尸羅波羅蜜。不動相,謂世不著及家不著。動者迴相,對治故說,謂羼提波羅蜜及毘離耶波羅蜜。迴因相者,世間眾生作惡行長受苦,及於修善行法中生疲倦。以發不迴失相對治故,謂闍那波羅蜜及般若波羅蜜。失相者,亂心及無智。如是障對治數差別故,四波羅蜜不散相,一波羅蜜不散相成。以散依故,如實法正覺集諸佛法,如是集一切佛法。句處故,數差別。以檀波羅蜜益眾生,尸羅波羅蜜不作惡,能忍毘離耶波羅蜜作事盡至故,如是益相化眾生,化以故調伏,於後不入定心為令入定心、已入定心為得解脫故,數勸故得解脫。如是化一切眾生,句處故數差別應知。
然此諸波羅蜜相云何知?以六波羅蜜身最依菩薩心故。彼以最故,遍行不斷增上意,一切眾生助樂故。方便善巧最故,所有無分別知攝取故。發願最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願故。淨最煩惱智障,修集無障故。
所有布施,彼亦名波羅蜜。所言波羅蜜,布施非波羅蜜。如是四句如布施中,如是諸餘波羅蜜中皆有四句,如順應知。此諸波羅蜜以此何義故有此漸次?說前波羅蜜後波羅蜜,隨順生故。
彼復釋,云何知?一切世間聲聞緣覺布施等善根中,增上到彼岸故。波羅蜜者,妬悋貧窮破除故、令得大勢功德故。布施持戒滅惡道,令得善道。三昧戒,瞋恨滅除故。他者仿佯住忍,懈怠及諸惡不善法令遠離故,增長無量善法出故。精進破亂想,內心住將來故。禪定一切見無。智滅除真故,及相別故,知諸法故名智。
云何此諸波羅蜜有修事可知?略有五種修事應知:習行因行修事、信欲修事、心正念修事、方便善巧修事、所作事憶持修事。是中四種事如前所作。憶持事修事者,所有諸佛自然作佛事,不斷不休息,修諸波羅蜜令滿滿已,心念修喜樂隨喜憶念等心,六種心所攝故。
修廣心、不斷心、喜心、作益心、大心及真心。所有菩薩隨所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時念念中,捨一切自身及恒河沙等世界七寶令滿已,施諸佛如來,乃至未坐道場,而菩薩行布施心無厭足。如是等時念念中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火時,現四種威儀,雖少一切資用而現作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乃至坐道場。如是菩薩不厭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心,此是菩薩廣心。所有彼菩薩此無厭足心,乃至坐道場不斷及不捨,是名此身。若彼菩薩喜心故,彼六波羅蜜所作眾生益,非彼眾生以得此益故,此是菩薩喜心。若彼菩薩作益眾生,於六波羅蜜作益攝取,見如己身,自身見如眾生,此是菩薩作益心。若彼菩薩彼如是六波羅蜜所集善根迴發願,令一切眾生得愛果報,此是菩薩大心。若彼菩薩彼如是六波羅蜜修集善根,與一切眾生同,發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薩真心。如是六種心所攝故,修樂喜心。若彼菩薩六種修心行行者,彼餘無量諸菩薩彼善根令隨喜,如是菩薩六心所攝隨喜心令修。若彼菩薩一切眾生六種心所攝六波羅蜜修事希求如記,六心所攝六波羅蜜修不離者,乃至坐道場,如是菩薩六種心所攝希求意行修。若此六種心所攝菩薩心修故,聞已發一好心,彼功德量等功德,及一切惡作障消滅,何況菩薩。
云何此諸波羅蜜有差別?以三種相應知。法施、財施及無畏施。止戒、攝善法戒、作眾生益戒。作惡忍羼提、忍苦羼提、法思惟忍苦羼提。勇猛精進、行精進、不怯弱不瞋恨喜精進行。現相、作憶持、無分別方便行。無分別及有分別及藉彼得智。云何此諸波羅蜜攝事應知?此諸波羅蜜攝一切善根,彼相、彼隨順及彼因氣故。云何此諸波羅蜜,諸障一切煩惱攝事知?彼相、彼因及彼果。云何此諸波羅蜜有益事可知?世間行時勢力所攝、同生所攝、眷屬所攝、大作事行成吉所攝、不惱少塵所攝、一切工巧諸論呪術處細意所攝。增長是無惡,乃至坐道場,一眾生現一切義作事,是名菩薩益。
云何此諸波羅蜜迭共決定分別事知?或有處一切六波羅蜜布施聲說、或有持戒聲、或有忍辱聲、或有精進聲、或有禪定聲、或有智慧聲說。是中有何意趣?一切波羅蜜行中,彼一切同助至故。是意如是。
說入因相果已。云何彼修差別事知?謂十菩薩地。何等?歡喜、離垢、明作、焰、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及法雲。云何此諸地十事差別?應知十種無明障對治故。如是十種相智中,及法界十種障住故。云何?十種相智法界?一切處義故。初地中上義故,第二地中因上義故,第三地中無所取義故,第四地中身心無差別義故,第五地中無煩惱淨義故,第六地中種種法無差別義故,第七地中無勝無劣義故,第八地中相自在身義故及世界自在依義故,第九地中依智自在義故,第十地中依業自在義故、依陀羅尼三昧門自在義故。是中有偈:
上義及因上義故,不攝義及身相續,
無煩惱染淨義故。
乃至不異義,不勝無劣義,
依第四自在。法界中無明,
二種及以十,十地有障故,
對治說諸地。
然此無明,諸聲聞不雜,諸菩薩中雜。
何故初地名為歡喜?彼初故自益他益,堪能成德義故。何故第二地名為離垢?破戒垢令遠作故。何故第三地名為明作?不動三昧三摩拔提依故、大法光依故。何故第四地名為焰?菩提分法燒一切障故。何故第五地名為難勝地?超菩提分故,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第六地名為現前?因緣智依般若波羅蜜行現作故。何故第七地名為遠行?有功用行盡至故。何故第八地名為不動?一切相不動故。何故第九地名為善慧?得上辯才智故。何故第十地名為法雲?雜念一切法智,一切陀羅尼三昧門藏故,如雲、如虛空,上煩惱障滅故、法身滿故。
云何此諸地得智?有四種相:得信地,信地行。得順地,十種法行得故。證得,初地中證法界,證一切地故。成就得,此諸地修盡至故。
云何此諸地修事知?此菩薩地地中修舍摩他、毘婆舍那已,有五種相修。何等五種?所謂雜修、無相修、無功用修、轉明修、轉轉修。如是此菩薩此五種修已得五種果,所謂除一切惡,身種種想離得樂法意,一切處無量不作畔在相,法光明現相,知淨分別相。彼諸分別念同行,為滿法身及成就故,上中上因作攝故名。
以十地中十波羅蜜修事成,六中六隨所說有四:方便波羅蜜,六波羅蜜所集善根,彼一切眾生共故,發願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願故。願波羅蜜者,未來種種願現相故,波羅蜜緣牽將故。力波羅蜜者,能修力等六波羅蜜,不斷同行故。智波羅蜜者,六波羅蜜差別智,法同受報化眾生故。然此四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藉得智所攝。然復一切諸地,一切波羅蜜非不修成。
波羅蜜藏所攝此法門,幾時此諸地修事滿成?有五種眾生,三阿僧祇劫。信行人,初阿僧祇。淨深心行、無相行及有相行,有六地及七地。第二阿僧祇還,彼不現相人,自此以上乃至十地。第三阿僧祇,修道滿足成。是中有偈:
勝上力故,堅心勝智,菩薩三祇,
發行盡至。
如是說因果修差別已。是中云何增上戒勝事知?如菩薩地持中說。受菩薩戒品中,略復有四種勝故,勝事應知:差別勝、同不同戒勝、上勝及甚深勝。是中差別勝者,謂受戒、攝善法戒、作眾生益戒故。是中上戒者,二種戒住義故知:攝善法戒,集佛法住義故;作眾生益戒者,教化眾生住義故知。聲聞同戒,諸菩薩性重不同行。不同戒者,制重同行故,彼戒中隨所聲聞犯,於中菩薩不犯戒;隨所菩薩犯戒,是中聲聞不犯戒。菩薩防身口心戒,聲聞唯防身口,是故菩薩起心犯戒,非諸聲聞。略說所有一切眾生惡,而有益身口意業,彼一切菩薩應行及彼中學,如是共不共勝應知。
上勝復有四種上故:種種無量戒上故;攝取無量功德上故;一切眾生助益樂心眷屬上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上故,及得無量功德、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甚深。若菩薩如是方便善巧故,殺生等十種業修行,是以不惡成,得無量功德,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應化身業口業,是甚深戒應知。是以作國王,治國計,種種示眾生惱事。是以化眾生安置善處,示種種生惱,餘眾生示餘益,餘者令心以發,發已先化,化已心迴。此是菩薩戒甚深勝事。如是四種勝事,略說菩薩上戒勝事應知。如是分別,復有菩薩戒差別無量,亦如比尼響方廣修多羅中。
如是說增上戒勝已。增上心勝事復云何知?略有六種差別應知:念差別、種種差別、業作事差別、現氣差別、業差別。念大乘法故。大乘光明,一切功德積聚三昧,三昧王現護,首楞嚴等三昧無量種種故。一切法雜念智顯順故,阿犁耶識一切障諸惡使令除故。禪定樂行已,隨所生故。處生故,一切世界無障。神通現故,動、放光、遍視、異事作、來往、略廣,一切色身入同行,往上下作,自在隱蔽他,神現念與樂,放光現大神通故。攝一切苦行,現十種苦行故。十種苦者,所謂受許苦行,菩提願許故。不退苦行,世間諸苦不退故。不背向苦行,一切眾生惡行苦行中,彼現現事故。現苦行,作惡眾生中,作一切利益義現故。不染苦行,世間生,以世間法不染故。信苦行,於大乘雖無解,一切甚大事信故。證苦行,眾生法無我證故。順覺知苦行,諸如來甚深密語所說順覺知故。不寂靜不染苦行,不捨世間,彼不染故。行苦行,住一切障解脫諸佛如來乃至世間眾生際,自然作一切眾生一切義行故可者。
復順覺知苦行,所有諸佛密語說,若隨彼所覺。所謂云何菩薩布施成?若使無所布施,而彼無量十方世界作布施成。云何布施喜心成?若一切布施不喜樂。云何布施信成?若使諸如來信不去。云何布施與意成?若使自身令與布施。云何樂布施成?若使一切時無所布施。云何布施大事成?若於布施起不堅相。云何布施增長成?若使起妬心。云何布施盡意成?若使不住於盡法時。云何布施自在成?云何布施無量成?若不住無盡故。如布施,如是持戒等乃至般若波羅蜜,隨順應知。
云何殺生成?若使眾生世間害。云何偷盜成?若使餘者未與眾生而自取之。云何邪婬成?若使婬邪而行。云何妄語成?若使如妄語作妄語說。云何綺語成?若使常以空門行而行。云何惡口成?若使到智彼岸。云何兩舌成?若使善知諸法而能詮說。云何貪成?若使常與無常禪定法令得故修行。云何瞋心成?若使一切煩惱心中取行。云何邪見成?若使一切處到一切事如實邪見。
經明甚深佛法,何等法而說甚深?是中有此說:常法佛法,依法身常故。斷見法佛法,滅一切障故。生法佛法者,能生應身故。有覺法佛法者,八萬四千眾生行有對治故。有貪法佛法者,有貪眾生取如己故。如是有瞋法佛法、有癡法佛法、見有凡夫法佛法、無染法佛法,真如成就已一切障不能染故。離染法佛法者,生世間而世間法不能染故。以是義故名為甚深佛法。
修諸波羅蜜化眾生,令佛國清淨,現一切佛法故,諸菩薩三昧作事差別應知。如是說增上勝心已。
增上勝慧復云何知?無分別智中,性處、身處、因處、念處、相處、持處、伴處、報處、因氣處、出處、盡至處,藉彼無分別功用行等處、差別處、藉無分別得處、餘處、持自然作事處、甚深處意,無分別智增上慧勝知。
是中離五種相,無分別性智故,意離念故、果離有覺有觀地故、離想受滅定、捨離色性故、真實處捨種種相故。彼無分別智,離如是五種相應知。此如所說無分別智性差別安立中。說偈:
諸菩薩真實,遠離五種相,
無分別智處,真中種種名。
諸菩薩身者,善心正是心,
無分別智中,義心真實說。
諸菩薩因者,同言聞習故,
無分別智中,意行同思惟。
諸菩薩念者,諸法無詮事,
無分別智中,無我及真如。
諸菩薩相者,於彼正念處,
無分別智中,智處無諸相;
隨順真實義,分別無有異,
迭共隨順故,彼義順和成;
離智無言說,說中有所行,
以說相違故,彼說無有言。
諸菩薩持者,彼智無分別,
藉彼得彼行,彼到增長處。
諸菩薩伴者,說為二種行,
無分別智中,五波羅蜜性。
諸菩薩報者,諸佛二界中,
無分別智處,以得順行故。
諸菩薩因者,上上諸生處,
無分別智中,勝到故正說。
諸菩薩出事,為得順義故,
無分別智中,解知諸十地。
諸菩薩盡至,因三淨身得,
無分別智中,得上神通故。
如空無有染,彼智無分別,
眾惡種種上,唯信欲為正。
如空無所染,彼智無分別,
遠離一切障,得順成就故。
如空無有染,彼智無分別,
常行世間故,而世法不染。
啞義隨順故,如啞所覺義,
非如不啞用,說為三種智。
如癡所用受,如癡所覺知,
非如癡所用,說為三種智。
解通五種義,如達五種事,
如意識所知,說為三種智。
不通論修論,如通法義解,
如是漸次知,知為行創首。
如人蔽諸目,彼智無分別,
彼後得開目,彼智藉所得。
如空智亦爾,彼智無分別,
彼處色現相,彼智藉所得。
如珠伎樂等,作事無分別,
如是離住故,諸佛業莊嚴。
非彼及餘處,有智及無智,
彼智無差別,是智無分別。
體性無分別,明識一切法,
眾生中分別,彼智無分別。
是中無分別功用行有三種,因現、相取、生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少欲知足、不顛倒、無分別無謗故。藉彼得智亦有五種:證得、憶念、差別、離成就時現分別故。釋成無分別智義故,復說餘偈:
餓鬼畜生人,諸天如羅漢,
等同意差別,得成諸塵義。
過去如夢等,無差亦有二,
非有而作念,彼念順義故。
義及成就義,彼智無分別,
彼無即無佛,得事即不成。
菩薩得神通,彼以信力故,
地等如是無,隨善者覺見。
成就此智慧,勇健得禪定,
一切法正依,及見如是義。
智行分別中,及現一切義,
應知無義事,彼記永所無。
般若波羅蜜中無分別智及無優劣,如《大品經》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以不住故能滿修行。彼云何以不住故能滿諸波羅蜜?捨無種處故、捨離外道我見處見故、捨離未得正諸菩薩妄念分別處故、捨離世間涅槃二邊處故、捨離唯滅煩惱障處喜故、捨離眾生益捨離無餘涅槃界處。
聲聞乘及菩薩乘中有何勝?差別有五種相勝故。無分別勝故,唯陰等法無分別故;非有方勝,證正一切相知及依一切眾生方故;不住勝,因不住涅槃故;永勝無餘,涅槃界中住到無量故;及上勝果,此經無乘有上勝故。是中有偈:
五種勝義故,慈悲以為身,
世間出世勢,不久當得現。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功德,得自在於眾生益處;何故復有諸眾生,而復有苦縛者?示彼眾生有彼眾生業障對故,諸善法受彼助得勢;示現於彼生善起障故、示現開現故、示現還受彼受用勢時,現彼不善法益因事故;助受彼勢時還彼餘眾多眾生,示現有障因故,而見眾生眾生眾事有縛。是中說偈:
現煩惱障故,患目不正視,
諸眾生菩薩,不得諸勢義。
如是說增上慧勝事已。滅勝事復云何?菩薩滅者,諸不著不住涅槃,彼相者捨;同諸煩惱染,不捨世間。偈中轉身,是中世間是他相性,是煩惱染分;涅槃彼亦是淨分;身者彼是二分。他相性者,轉身,還彼他相性中得對治,所染分中轉淨分中護。
然彼迴略有六種:作微弱益迴,以信力故、住聞習故,依有慚愧煩惱行不行故。得證迴,入地諸菩薩現正不正現處故,乃至六地修轉,不現有障念相,現善淨正意故,乃至十地中。滿果迴,現無障一切相念,得一切相念。自在微小迴,小乘已證眾生無我故,一向背世間故,一向捨世間。上迴,諸菩薩已證法無我故,還彼處見寂靜,滅諸煩惱使等,而不捨彼故。
諸菩薩於微小迴中有何患?捨眾生益果、菩薩法離已,共諸小乘等同解脫是患。菩薩上迴中有何利益?世間法中自身及他身得自在故,一切道一切眾生視己身故,多以三乘中種種善巧方便化眾生令住故。是中說偈:
正覆迷凡夫,不正一切現,
諸菩薩常正,不假自然行。
不說而說知,非義正義故,
彼身有轉事,正說為解脫。
世間及涅槃,若生現智者,
爾時彼世間,即說為涅槃。
不捨非不捨,善知世間故;
無利無有衰,善知涅槃故。
如是說滅勝已。智勝云何知?以三種佛身故說智勝事,一真身、二報身、三應身。是中諸佛真身者,謂法身,依一切法得自在故。報身,若以種種諸佛眾會中顯明法身,所依佛世界清淨依,受大乘法樂故。所有依法身者,從兜率天中託身生,受欲出家,親近外道,苦行成道,轉法輪,示大涅槃。是中說偈:
得相自在事,以攝受身故,
分別甚深德,諸佛作念事。
諸佛如來法身有何相?略有五種應知。一轉身相,一切煩惱障分他相性迴轉中,一切障得解脫,現法自在處淨分依轉,迴他相性故。白法體相,能滿十波羅蜜,得十自在故。是中命自在、心自在及資用自在者,為滿檀波羅蜜故。業自在及生自在者,為滿尸羅波羅蜜故。信自在者,為滿羼提波羅蜜故。願自在者,為滿毘離耶波羅蜜故。五通所攝如意通者,為滿禪波羅蜜故。智自在及法自在者,為滿般若波羅蜜故。不二相,事非事二相故,依一切法非事故,有為無為不二相。業煩惱無,為有現相時現得自在故。別不別是一不一相,是中一切諸佛不異身故,無量身心故,示現成佛。於中說偈:
自稱無我故,離別無有身,
是彼本順故,分別得立名。
性差別無異,具足及無始,
不分別一佛,或多依久處。
常相,依真如淨相,本願力取作事不盡故。不思議相,彼真如淨中唯內所證知,世間餘未曾有,及非測量境界。云何復此法身?見覺觀故彼初得。暫念大乘無分別、藉彼得智,五種相善修故,一切諸地中善集助道行,微小難壞障能令壞故,如金剛三昧,彼三昧中間壞一切障故,依彼身轉故得。復有幾種自在故法身得名為自在?略說五種:世界、身相好、無分別無邊聲響音、不可觀頂自在故,轉色陰。上妙無量最樂行自在,轉迴受陰故。說一切名身句身字身自在,轉迴想陰故。應身願顯引眾攝取白法自在事,轉迴行陰故。如鏡觀見作事憶持智自在事,轉迴識陰故。有幾處意身法身?應知略說三種身,種種佛身行依故。是中說偈:
得五種愛身,諸佛得自己,
利愛彼所得,是彼義求得。
所作無能障,法微義通得,
得無非最愛,佛常不盡見。
受種種報依身,化諸菩薩故。種種應身依故,多以化聲聞。
法身有幾種佛法所攝應知?一者淨,轉阿犁耶識得法身故;報者,轉色根得報智故;行者,轉行欲得無量智行故;自在者,轉種種業所攝自在,得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智自在故;假用者,一切見聞解知,轉假名,得悅一切眾生,智說自在故;去遣者,轉一切諸難,遣得一切眾生一切難,去遣智故。如是六種佛法故,諸佛法身所攝應知。
所有此諸佛法身,彼為雜、為不雜?身心業差別故不雜,視無量處成正覺故雜。如法身,報身亦爾,心業差別故不雜,非身差別,以轉無量身故。應身者,亦如報身應知。
法身具幾種功德應知?善淨四種無量解脫,及諸有退遍、淨處、無諍、願知、四無礙、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種一切相淨、十力、四無所畏、三不護、四念處、滅習、不忘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及一切相具智故。是中說偈:
愍念諸眾生,順利及諸心,
不利世樂心,歸命彼益事。
得離一切障,牟尼退世間,
智所知遍處,歸命心解脫。
無餘一切眾,滅一切煩惱,
不雜滅煩惱,歸命有高處。
自然無有障,不退常入定,
一切諸難中,歸命能釋者。
身及所依處,言智及說者,
心常無有退,歸命善說者。
往知彼語言,來往知他心,
眾生無實中,歸命善教誨。
讚取丈夫法,一切生見聖,
見已即生敬,歸命分別者。
取處及諸勢,應身并願中,
三昧智自在,歸命得彼岸。
方便歸依淨,令利諸眾生,
大乘出世利,歸命魔降伏。
智滅及出事,作障并演說,
自他及外道,歸命不可退。
諸眾善能說,遠離二種染,
無護不可忘,歸命將諸眾。
修行一切行,無有聖不知,
一切時悉知,歸命真實義。
眾生所作中,聖視不相違,
作事無暫停,歸命不妄者。
一日一夜中,六時觀眾生,
成就大慈悲,歸命益心者。
行至及與得,智慧并諸業,
諸聲聞緣覺,歸命最上者。
三身大菩提,具得一切相,
遍處一切眾,歸命決疑者。
諸佛法身成就如是諸功德,復有餘性、因、果、業、順行、功德,是故諸佛如來法身,名為無上功德應知。是中說偈:
成就諸真實,超過一切地,
到一切眾上,度脫一切眾。
具無量無邊,世間見功德,
世界不可見,一切諸人天。
然復甚深最甚深,諸佛法身彼甚深事云何知?是中說偈:
無生生諸佛,不住而善住,
一切自然事,食為四種食。
不破及無量,無量同一業,
不見及見業,諸佛三身成。
無有成正覺,非一切非佛,
念念不可量,事非事所顯。
不染及至染,并染有所依,
非染非染已,入真正法體。
諸佛過諸陰,住於正陰中,
彼非餘非即,彼捨中善滅。
一切是雜業,唯離大海水,
作事竟復作,益他無有念。
不見眾生過,如破器中月,
遍一切世間,彼法光如日。
或時成正覺,或涅槃如火,
無時而彼無,諸佛常住身。
諸佛非正法,諸人趣惡道,
非梵行法中,真實身處行。
彼一切處行,及以無處行,
見一切身中,一切根無境。
除滅諸煩惱,如呪禁毒藥,
煩惱到及盡,諸佛一切智。
煩惱到道處,世間寂滅處,
是故大方便,諸佛不思議。
然此甚深有十二種應知,所謂生成業住甚深、差別算數業甚深、成正覺甚深、厭離甚深、滅陰甚深、教化甚深、時現甚深、成正覺示現涅槃甚深、行甚深、示現己身甚深、滅煩惱甚深、不思議甚深義法身。
諸菩薩憶念諸佛時,有何等念所念?略說菩薩以七種相隨念諸佛。一切諸佛是得時法自在故,修念諸佛得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是中說偈:
障中闕少因,眾生界中遍,
諸佛無自在,定二隨順者。
諸如來常身者,真如無間垢解脫故。諸佛如來最微惡者,遠離一切煩惱智障故。諸佛自然者,自然作一切佛事無休息故。諸佛大勢者,佛世界清淨受大勢樂故。諸佛無染者,世間生而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故。諸佛如來大義者,示現成正覺及涅槃,未化眾生令化、已化者為得解脫故。是中說偈:
唯在於己心,常勢淨所顯,
不為而大法,報身故所得。
不急而能行,現彼復多生,
一切一切佛,智者彼應憶。
諸佛世界清淨事復云何?如佛十萬偈修多羅菩薩藏序分中說:如來最光明七寶莊嚴,遍無量世界放大光明,無量善分別住處中間住故,不可差別界過三界境界,過出世間上善根所生善淨自在識相處。如來加持處,大菩薩住處,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行處,大法味愛樂所潤處,現一切眾生作一切事處,離一切煩惱所惱處,離一切魔處,過一切莊嚴如來莊嚴加持處,過大念意至處,大奢摩他毘婆舍那乘處,入大空無相無願處,無量劫莊嚴大蓮華王處,大妙堂中住處爾。
是此佛世界清淨中明色世狀勢量,施處施因施果勢,諸勢、伴勢、眷屬勢、益勢、業作勢、潤勢、無畏勢、住處勢、行勢、乘勢、持勢、門勢及說家勢。
然彼佛世界清淨中色勢,一向清淨、一向樂、一向不惡、一向自在。
然復彼諸佛法界一切時作五種作事應知:防護眾生諸難事,見者離聾盲瘖啞顛狂等諸難作事故。救濟防護諸惡道作事,於不善處勸令安住善處故。無方便防難作事,諸外道無方便行解脫處,毀令住佛法故。親同見防難作事,過三界助道行故。乘防難作事,諸菩薩住異乘,及不定諸聲聞,令修行住大乘故。此諸五種作事中,一切諸佛等作事應知。是中說偈:
因身作事差別故,及說諸行差別事,
彼差力故諸世間,非彼無故諸如來。
若是不共聲聞緣覺、同諸佛法身成就如是功德勢者,彼以何意故說為一乘?是中說偈:
別取有餘者,及持有餘故,
為不定者說,諸佛一乘理。
信於法無我,等有性差別,
深心應化故,盡處唯一乘。
以何義故,一切諸佛如來等同法身而說多佛事故?於中說偈:
一界無有二,常同有作事,
次行不順故,釋成多佛事。
法身諸佛云何不永涅槃?非不永涅槃應知。是中說偈:
遠離一切障,及作事不盡,
諸佛永已滅,亦是不名滅。
何故報身不名具真身成?有六種相故,示現色身故;及無量佛世界中分別現故;隨信現故;不定見真實,異種種見故;現同生事,菩薩、聲聞、天等種種眾雜見故;及阿犁耶識等轉身現故,唯成報身不名真身。
有何義故,唯是應身不名真身?有八相故。諸菩薩遠時得不動三昧,兜率天中、人中生事不成。宿命知者,書數算印工巧論,受欲行餘事中無知不成。不善說及善說法中知已,往親近外道處不成。善知三乘行故,苦行不成。捨百億閻浮提,一閻浮地中成正覺轉輪不成。中間成正覺示方便,餘處應化身作佛事,彼唯兜率天中成正覺,何故不一切閻浮提中同時成正覺事?知此知中無阿含證,復無餘義可解釋成。復無二佛同時一世界中現,有相違故,彼多化故攝取四方世間,及如無二轉輪聖王同時生故。是中說偈:
諸佛未應化,同至多藏故,
一切相成覺,見故而能行。
一切眾生利益事,萬行修集大菩提,永入涅槃不成願行,徒修無報故。
報身、應身無常故,云何諸佛常身?依常法身故,於諸因身應身報不定故。復應身者,視現功德如常受樂,及如常勢故,常事應知。
諸佛法身雖無量無邊,時諸佛義處無有假用作事。於中說偈:
諸佛德勝無異無量,眾生因弱彼不失者,
得已得彼一切無因,有斷彼不應順成。
攝大乘論卷下
上一卷: 攝大乘論 第一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