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34
入大乘論卷上(本無闕第一品名目)
堅意菩薩造
北涼三藏法師道泰等譯
今欲解入大乘義。問曰:何故說入大乘義?答曰:我為眾生欲遮苦因故,汝今當知。或復有人近惡知識,為惡所誤,偏執己法、專著邪見、顛倒思惟,不解實義、不順佛智,誹謗聖說、誹謗聖說者,則壞正法。壞正法者,得大罪報,如世尊說:謗法之罪,重於五逆,惡道長遠久受苦報。如偈說曰:
「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
此人受業報,實智之所說。
生墮地獄中,大火熾然身,
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
熾然大鐵犁,具滿五百數,
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惱。
若從地獄出,復受餘惡報,
諸根常缺漏,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
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
謗法眾生聞如是說,於大乘中便生疑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薄福之人,不生於疑;能生疑者,
必破諸有。」
若有疑者皆應聽法,聞已意解便得開悟,得開悟已即生信心,生信心已便生喜樂,生喜樂已如是次第生聞思修,乃至具足得一切種智。因謗大乘而墮惡道,亦由大乘起諸善業,如人因地故倒,還依地而起。又因於智趣菩提道,亦與眾生共和合有,若離眾生則無有得菩提道者。從眾生界出生一切諸佛菩提,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不從虛空有,亦非地種生,
但從煩惱中,而證成菩提。」
問曰:汝說善入摩訶衍論。如是功德云何名為摩訶衍耶?答曰:菩薩藏處名摩訶衍。
問曰:佛不說三乘亦摩訶衍乎?答曰:如是。此大乘中亦說三乘即名三藏。如《菩薩藏經》中說,佛告阿闍世王:族姓子!藏有三種。何等為三?謂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族姓子!非以聲聞乘故名為三藏,亦非以辟支佛乘故名為三藏,唯諸菩薩所學大乘得名三藏。何以故?夫說法者具足三乘乃名三藏。以菩薩說法能具三乘故,是故我說名三藏耶。族姓子!有三種學人:聲聞學、辟支佛學、菩薩學。聲聞乘者不學辟支佛乘。何以故?非所解故。辟支佛乘者不學菩薩乘。何以故?亦非所解故。族姓子!唯諸菩薩雖學聲聞、辟支佛乘,而不證於聲聞、辟支佛道。學菩薩乘,深知菩薩所行之法,常樂隨順。以是義故,菩薩乘者名為三藏,非謂聲聞、辟支佛乘。於餘經中以具分別,是故我今但略說耳。如汝意謂非三藏者,汝今但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含》百千等偈以為一藏,毘尼、阿毘曇二百千偈名為二藏,盡具修習,名為三藏。若如是說,不名三藏。所以者何?諸餘經等則非佛說,有如是過。阿含、毘尼、阿毘曇等亦是三藏。雜藏、舍頭羅經、胎經、諫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若無過者,當知一切盡是佛說。如是所說若皆是藏,此則便有百千等藏。汝言三藏,是語自壞。復有阿難所不受者,佛成道二十年後方於僧中自言:我年老大,須供給人。若能為我作給侍者,當自言能。爾時大眾和合,即差阿難為佛侍者。阿難便語同梵行人:如來有八萬四千法聚,我今悉能受持。唯先二十年中,有二比丘所受持者,皆悉不了。以是義故,當知阿難所受持者,不名多聞。佛所說法中,阿難實有不任器者,如《中阿含》說,釋提桓因語欝多羅言:尊者!我得他心智,觀閻浮提一切眾生,無有盡能受持佛法;唯除尊者,餘不能了。以是因緣,當知阿難非悉能持一切佛法。聲聞弟子及以阿難不任法器,諸大乘經已具廣說。如《首楞嚴經》中,佛為淨月藏天子說:阿難所持少不足言,不受持者乃有無量。我所知法百千億分不說其一,阿難於我所說法中百千億分不持其一。善男子!我於一日一夜,十方世界梵、釋、四天王、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菩薩一切來集,為說智慧修多羅偈頌章句,眾生所行諸波羅蜜,及說聲聞辟支佛乘厭惡生死、讚歎涅槃、滿足諸波羅蜜,乃至為諸天子廣演說法一日一夜,假使滿閻浮提如微塵數多聞智慧皆如阿難,於一日一夜百千億分亦不能持具足一分。乃至復滿十方微塵世界皆如阿難,不能盡持亦復如是。處處經中亦說,阿難不任法器。以是義故,當知阿難不能盡持一切佛法。
問曰:如來世尊不說阿難於多聞中為第一耶?答曰:佛於聲聞眾中假說阿難以為第一,非謂菩薩。又復汝等於阿難所持尚不盡聞,況於大乘具足深義!汝意若謂是聲聞乘即大乘者,此事不然。何以故?因果異故。若聲聞乘因與大乘因而不異者,果亦應不異。現見果異故,當知因亦異。何以故?聲聞學者但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所斷微細諸習,乃至空竟觀一切法,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以是義故,非以聲聞乘同大乘也。
問曰:佛不說解脫無異也。答曰:聲聞解脫時,頗能令使須彌山等盡向道場、悉皆曲躬,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八十由旬一切魔眾悉來降不。菩薩解脫,如上所說悉能為之。以是義故,佛於餘經雖說解脫相等無異,大小實殊。猶如虫嚙芥子中空,雖有空名,當與十方世界中空得為一不?空雖不異,大小有別。又如熒火欲等日月,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如娑留枝比丘說佛本行偈:
「一切諸光明,燈焰與掣電,
星月照差別,日光最第一。
飛行諸禽獸,蚊蟻及與蜂,
眾鳥飛各異,金翅最不同。」
以是故,雖少相似,大小有殊。當知因既有異,果豈同耶?汝言解脫無異,如是觀察解脫不同。聲聞解脫名愛盡解脫,非一切解脫,但為鈍根少智眾生假分別說;大乘解脫,斷煩惱習一切都盡,為利根菩薩廣分別說。如汝今說聲聞解脫即大乘解脫者,如來則非一切種智。有如是過。如佛小疾,遣目連詣耆毱所,當須何藥。是時耆毱已亡七日,生忉利天,目連即便詣彼天所。爾時耆毱將入後園,即便問言:如來有疾,當須何藥?答曰:用酥。如來身者猶如金剛,諸惡已滅豈有疾乎而問耆毱?如婆拘羅比丘,於九十劫前以一藥果施同梵行者,於九十劫中身常無病。於最後身,年至八十初無微病。正以此一訶梨勒果微施因緣尚得無病,況復如來億百千萬阿僧祇劫具足檀波羅蜜、備諸功德,乃至截身手足髓腦血肉而施病者,以是因緣豈得疾耶?如經所說則現如來非一切智。如來又時入城乞食,空鉢還歸。為度於提婆達多令使出家,如《枯樹經》說,見大火聚,爾時諸比丘中便有生退心者。為度馬師、滿宿故,數數罵婆羅門、奪賴闍。薩遮、尼乾。孫陀利等。於九十日中受食馬麥,目連、舍利弗入於陶室,乃有如是等事。汝意若謂有餘業者。此則不然。何以故?如來已盡一切諸惡、具滿一切無量功德。有餘惡業則有大過,汝曾不聞諸經中說如來永斷一切煩惱業結習耶?如摩陀遮離所說偈讚:
「一切結習盡,唯有救世者,
一切智所有,功德悉成滿。」
有三種習,所謂業習、煩惱習、威儀習,此三種習如來永盡。以是因緣,若有餘業此則大過。汝今若謂是方便者,此亦不然。何以故?汝意先謂佛身是實,不言方便及與應化。汝常自言佛身是一,何得復有方便應化?汝於何經聞說方便及應化耶?汝經中說唯有後邊身,不言別有法身與應化方便身異。而我《十住經》中所說別有法身,不與方便應化身同。是故大乘經中說佛是一切智,則無有過;汝小乘中說一切智,則有大失。若謂聲聞乘即是大乘,此事不然。大乘者與聲聞乘則有差別,以廣大故。汝意若謂聲聞乘中顯示大乘,是亦不然。何以故?理相違故。聲聞乘者從他聞法,大仙之乘紹三寶種不斷絕故。如毘琉璃寶終不出於水精之中,體差別故。是故大乘微妙甚深,其心廣大。菩薩摩訶薩次第修學,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具足一切功德智業,是故佛說名為摩訶衍乘。若聲聞乘從摩訶衍出,則有是理。是故菩薩修學十地,具滿一切諸波羅蜜故,能出生三乘善法。如《十地經》說,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譬如字章,字本為初,一切文字皆出字本。如是佛子!一切佛法亦復如是,以地為初,亦從於地而得究竟成自然智。是故大乘名曰甚深,出生一切聲聞功德,非謂小乘能出大也。佛說十地,猶如金聚具足無失,云何不受?如來以慈悲力,為鈍根故說聲聞乘。而汝信受,便自偏執受行小法,不信大乘平等正教。是故當知佛說大乘名最吉勝。
問曰:世尊昔說:於我滅後當來世中,多有眾生起諸諍論,此是佛說、此非佛說。是故如來以法印印之,若義入修多羅、隨順毘尼、不違法相,是名佛說。答曰:佛亦不言聲聞乘者非是我說,乃至菩薩大乘亦復如是。佛說不異,等一相故,以法印印。汝言入者,為是義入修多羅、為文字入耶?若以文字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十二部經一切文偈章句各異,是故當知非文字入。若以義入,理不相違。義者,若順修多羅義,與法相相應其義顯現,是故名為順修多羅耶。若顯示聲聞法,名聲聞乘,隨順入修多羅。若顯示辟支佛法,名辟支佛乘,隨順入修多羅。若顯示菩薩法,名菩薩乘,隨順入修多羅。若我顯示十地功德、明菩薩行,是名真說,隨順入於大乘。但汝意偏黨,獨謂入小乘三藏。大乘三藏中我已說入,是故三藏即是大乘。何以故?十二部中說毘佛略即是大乘。如《中阿含》說,云何名丘丘?所謂知法,以能善解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憂婆提舍。毘佛略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毘佛略經為諸眾生說修對治法故名毘佛略,亦有眾多乘故名毘佛略,亦以多莊嚴具故名毘佛略,亦能出生無量大果報故名毘佛略,非是稱量所能知故名毘佛略,除斷一切諸邪見故名毘佛略。若汝意謂,我聲聞法中廣說修多羅偈頌章句亦名毘佛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汝依阿含說為毘佛略,但有言語。若但言語,此非可信。若《阿含經》中必有斯義,何處章句為聲聞說是毘佛略?若無定文,是故當知毘佛略者顯發大乘,非謂聲聞小乘說也。汝聲聞經一部所說,終無百千偈讚文句,況復當有億萬廣說。如來世尊教諸聲聞,唯示無常令厭生死,使知苦本速求涅槃。從初如是乃至奉行,句味尠少,則無甚深廣大之義。大乘經說菩薩所為,其事深廣。如《大喻經》、《賢劫三昧經》、《解脫經》、《華首經》如是等,悉是摩訶衍,皆名毘佛略。如《結解脫經》中,善財童子詣善知識海幢比丘所,十二年中入大海三昧,白海幢言:此三昧中深廣無邊,更有法門大此三昧不?說是語已,於大海三昧中見大蓮華,佛從中出,即以右手摩海幢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更有普眼法門,汝當受持。海幢即受普眼法門章句,次第為他廣說,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一剎那頃所可受持普眼法門,用大海水盡以磨墨,積大紙聚猶如須彌山,天下草木持以為筆,三千世界水陸眾生悉為書師,於一剎那頃所受法門百千分中猶不能書盡其一分,況復一日一夜乃至十二年中所受甚深無量無邊大分要義。善財童子於一善知識所,從聞法已能如是無量無邊過億千數,況復諮問微塵世界諸佛等邊,及善知識所受教法。以是因緣,具足大乘名毘佛略,無量無邊非聲聞耶。此義甚深,是故一切聲聞所修行法悉入摩訶衍道,最為大吉,是名隨順修多羅義。今當復說隨順比尼。三乘聖道皆同斷貪欲、瞋恚、愚癡,名為比尼。修多羅者,分別因果。阿毘曇者,分別法相亦斷煩惱。摩訶衍者,亦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煩惱一切惡法。佛教聲聞淨己三業名為比尼。為菩薩說淨己三業,乃至成佛,兼及眾生滿足一切尸波羅蜜。菩薩所持是自性戒,發菩提心得真實果。是故當知摩訶衍者隨順比尼。不違法相者,三乘經說不違十二因緣,大乘亦不違十二因緣。善觀察者能知大乘即三法印,若不善觀察則無大乘亦不具三乘。若誹謗摩訶衍者是大過罪,汝今若言此是魔說,佛所不說。然諸經中實無此語,若但口言為大乘者,是魔所說終不可信。汝意若謂是佛說者,猶如師子身中生虫則還食師子。三乘皆爾,不獨大乘。是故當如摩訶衍者非魔所及,唯佛能說。
問曰:汝非魔說,我是魔乎?答曰。我與汝等俱非魔耶。
問曰:若謂我與汝等俱非魔,說言魔說者此則應遮。答曰:我大乘法利及與眾生、順於法相,故多魔事,是故如來於大乘中說言遮魔。汝小乘法唯能自度,魔不擾惱,何須遮乎?是以如來昔於《法華》及《般若經》中說,於當來世,多有眾生喜起嫉妬故遮誹謗,墮於惡趣。汝所誦習,於何部經中言摩訶衍是魔所說?若汝經中不言摩訶衍魔所說者,自言魔說此亦叵信。汝意若謂聲聞法中亦有遮斷,但事已久滅難可證據。此亦不然。何以故?非處所故。若假令遮,佛以神力則能守護此法,經劫亦不墜沒。是故當知汝言久者,但有言語。假令魔說,能除惑障、不違正法,雖曰魔說即是正法,與佛語不異。何以故?如佛所說依法不依於人,是以我今但從正理、不取名字。又我等所求能滅智障、煩惱障者,即是世尊,若實魔者終不能說菩薩之法。何以故?魔不能知菩薩從禪定生聞思修慧。厭離欲惡不善之法是大乘義,唯佛能說。從於初地乃至十地,如是次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受想定、菩提心、諸波羅蜜,隨宜方便成熟攝眾生法。十善道、戒、聞、智慧、不放逸、離世八法、八聖道、轉法輪、堅持頭陀具足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寂滅、十二因緣、出入諸禪、三解脫門、諸陀羅尼、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諸神通門、實諦四辯、禪智二輪以自莊嚴皆悉和合,遊戲諸法而於生死涅槃等中不背生死亦不向涅槃,心常厭惡,正觀諸地出離諸地,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淨佛國土,隨順法忍、無生法忍,不退轉地、受正位地,力、無畏、不共法、相好法身,為眾生故住於生死,順轉決定轉,隨順不轉決定不轉。如是等因果次第法、不共法、非覺法,魔不能說,非魔境界故。魔有四種,若言陰魔作是說者,我終不說佛有陰身。又復若言實是魔說,如斯語者,彌勒菩薩亦應遮止。又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於餘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於佛前取籌護法住壽於世界。東方弗婆提渚、麥渚、粟渚、師子渚、閻浮渚、大閻浮渚、跋提梨伽處、罽賓乃至阿耨大池,諸賢聖等皆住,守護佛法。若言摩訶衍是魔所說者,則為佛法之大患也,諸賢聖等悉應遮斷。是故當知言魔說者,皆是妄語,空作斯說。又大菩薩諸賢聖等皆護大乘,是摩訶衍紹三寶種不令斷絕。
問曰:如汝所說,若摩訶衍是三寶種,皆悉擁護菩薩聲聞。如今云何於誹謗大乘者何不遮止,使斯人輩不墮地獄、不趣惡道、不壞佛法。答曰:業報決定,不可除斷。業有二種,一者決定增長、二者決定受報,非諸菩薩聲聞賢聖所能除滅。造作惡業決定受報,不可救止。如瞿迦離比丘誹謗摩訶衍經是魔所說,當知是人必墮地獄,無能拔者。
問曰:汝言謗摩訶衍能入惡道。亦是麁語,我未信耶。答曰:汝言佛說摩訶衍是魔語者,即是誹謗三世諸佛,亦是一切眾生大怨。所言甚麁獷,當受惡口不善重報,如佛偈說:
「人生於世間,如斧在口中,
自斬害其身,斯皆由惡業。」
汝謗摩訶衍,如是麁語非我所說。我今但欲令汝不起誹謗,為利益故便作是說。猶如病人食不應食,良醫瞻病,禁斷不聽,為憐愍汝妄作綺語,言摩訶衍是魔所說。過去諸佛已說摩訶衍、未來諸佛當說摩訶衍、現在諸佛今說摩訶衍,是名遮斷誹謗摩訶衍論。菩薩為斷誹謗大乘,是故演說初入摩訶衍論品。
問曰:汝已遮他不令誹謗,今當云何入摩訶衍行?答曰:菩薩當先具種性,隨順善行,所解廣大、內心廣大、界分廣大、種性廣大。性既具足,其心調柔,漸損煩惱、少貪瞋癡,好修諸善、精勤誦習。如是眾生六根廣大,能發大願欲求佛道。種性相貌,如佛所說:下根、下性、下發道意,所願亦下;中根、中性、中發道意,所願亦中;上根、上性、上發道意,所願亦上。是故諸佛隨其根性,則以慈心分別教授。
問曰:若諸眾生各有根性,云何應為隨根說法?答曰:上根眾生為說菩薩深妙法藏,以知根性堪菩薩行故說菩薩藏。
問曰:為菩薩藏者當住何地?答曰:有十種行到解脫地。能聽菩薩藏時得十種法行,離解脫行便得入於菩薩之行。何等為十?一者修菩薩解脫行,若多若少皆悉修習。二者菩薩所有之法,若多若少皆悉書寫。三者菩薩藏法,若多若少皆悉供養。四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轉讀。五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聽受。六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受持。七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習誦漸漸通利。八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為他分別演說。九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思惟善解義趣。十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獨處思惟修集增明。是名菩薩十行。第八者是菩薩聞慧,第九者是菩薩思慧,第十者是菩薩修慧。
問曰:菩薩得是聞思修已,當入何行?答曰:為得己地入解脫門,如是次第聞思修生。為見法界、得於己地,修三解脫門。
問曰:何等名為三解脫門?答曰:行空、無相、無願。
問曰:云何為空?答曰:觀我人眾生無有自體、性相常寂。
問曰:云何解了?答曰:當入十二因緣。
問曰:是空解脫異十二因緣法耶?答曰:空與十二因緣等無異相,空即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即是空。何以故?因緣假起無有自體。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十二因緣空,我今欲解說,
假名因緣法,此即是中道。」
一切諸法悉皆空寂。何以故?皆屬因緣,無自性故。
問曰:若一切法因緣生者,何故說言無體性耶?答曰:所言因緣,世諦故說。第一義諦則無體性亦無有生,既無有生亦無有滅,無生無滅即真寂滅,真寂滅者即是一切諸法寂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無有體性。如《老母經》中世尊所說:姊!譬如因人因桴因鼓,眾緣和合便有聲出。如此之聲,不在三世,亦非內外及在中間。其性空寂,無生無滅。姊今當知一切諸法體性亦然。《老母經》中佛自說空,是故菩薩於無量劫,修集福德、禪定、智慧,悉入三解脫法門。善觀生滅皆悉空寂,猶如幻、炎、乾闥婆城,皆同夢化。如佛說言:
「初覺十二緣,眾生皆悉空,
剎那頃所得,幻炎乾闥城。」
如是次第入空解脫門,其心快樂,逮得義利。
問曰:外道各著我見,云何遮斷?答曰:如是外道,於內外色皆生染著,取我我所、順生死流。彼著我者,我能施與飲食財利。如是種種依止我見、眾生等見。彼我我所者,我之造作是我,瓶物如是等名依止我所。彼所作業,若一、若異、若一異、若不一不異,取著偏執,但以言語誑惑於世及以己身。以是義故流轉生死,不解因緣諸法性空。
問曰:是諸外道不解因緣而起四執,何者為過?答曰:僧佉所說,有計一過。作與作者一、相與相者一、分與有分一,如是等皆名為一。優樓佉計異,尼健陀計一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及摩他羅等異計,皆悉不離如是四種。
問曰:僧佉人言作與作者一,有何過?答曰:語有二故,不名為一。作是因、作者名果,是事不同,云何說一?若實異言一,此則顛倒。何以故?以作者即是作故。作與作者前後時異,云何為一?
問曰:前後一用,如種生芽。時雖前後,但相似相續故名為一。答曰:此亦有過。若作在先、作者在後,生、未生異,云何為一?譬如有瓶終不得並,如牛角不相因生,作以作者亦復如是。復次所以作與作者不得為一,聲別義別、因緣別時別、字別體別。若如是者,則有多過。若但一者,不應二名;聲義體相先後異故,不得為一。若作與作者一,如取泥團,陶師、輪繩、酥酪等物皆悉應得。以不得故,當知非一。如我心不得為一,若是一者,心無常故我亦應無常。以是故作與作者、相與相者、量與量者、分與分者悉同是破,有一瓶等亦應破遮。如色與瓶一,及白㲲青葉、長短方圓,如是等物作悉應遮。
問曰:比舍師計異,有何過耶?答曰:若作與作者異,亦有大過。
問曰:云何為過?唯願說之。答曰:若瓶與泥異,作瓶時應取縷、作㲲時應取泥。以作瓶不取縷故,當知不異。復次泥團因微塵成,瓶因泥團成。若瓶異泥團者,瓶則無體。泥團成瓶故,不得為異。泥團於微塵為作者、於瓶為作,若作與作者異,泥於微塵瓶但名異,不應有二。以是故作與作者不得為異。因縷成㲲、因蒲成席,皆亦同是說。復次若有一瓶異,則一切法壞。何以故?若有一非瓶,離應有瓶。若有一是瓶,則為多瓶。有一非故,異亦應非,是則無瓶。以是義故,汝計異者即壞一切法。
問曰:如此說者非壞一切法。何以故?有一依瓶立,是故有一瓶等皆成。答曰:若有一與瓶合,有一應是瓶。若瓶與有一合,瓶亦應名有一,以有一合故不得為異。復次有一異者,猶如白㲲,此亦有過。何以故?白則非㲲、㲲亦非白,白與㲲異,餘物亦然。如燒㲲時白不應燒,若㲲燒時白亦燒者,不得為異。汝今以言物異相異,此事不然。汝先言六事各異,此則應遮。
問曰:尼健陀先言一異,有何過耶?答曰:汝所謂一異者,或說作以作者一,或說作以作者異,此亦多過。
問曰:有何過耶?答曰:若作即是作者,事則不成。若作與作者異,事亦不成。何以故?因果各異,云何為一?以眾緣成果故,不得為異。作相作者相亦皆如是。
問曰:如瓶相破而體不破,以體不破故,亦得為異,以見體在而相破故。若破瓶時,本成體無,不得為異。答曰:若言一,同僧佉破。若言異,同比舍師破。如葉青㲲白,亦皆俱破。
問曰:若提子計不一不異,有何過耶?答曰:前三計者各有所執。汝說不一,應當是異;若說不異,即應是一。何所執故而言不一不異?若無所執妄有所說則壞法相。
問曰:汝說大乘亦無所執,汝亦應壞一切法相。答曰:我之所執,世間現見是因緣法。汝之所說,但是顛倒不順法相故。
問曰:何者是法相,而說我壞法相耶?答曰:無體相者即是體相。
問曰:云何無體相為體相耶?答曰:空名無體相。
問曰:云何名空?以有為空、以無為空耶?答曰:我不以有義故名空,亦不以無義故名空,以離於有無故名為空。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執有名為常,計無則為斷,
若離於有無,是名真實空。」
復次如龍樹《中論》中說偈:
「執有取體相,執無著無體,
不存於有無,是名真實觀。」
以是故,以離有無名空,離斷常故名為中道。若能覺悟如是法相,故名為佛。是故十二因緣義,名之為空。
問曰:十二因緣以何為證而知為空?答曰:譬如瓶,泥團輪繩及以陶師眾緣和合,然後成瓶。非即泥團是瓶,亦非離泥團有瓶。但假名說瓶,屬眾因緣,無有體相。無體相故無生,無生故體相寂滅。因緣所成,是故無體。若諸法定有自體、不假因緣,則無是處,以無自相故無瓶,瓶無故一切法亦無。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一法若有體,諸法亦復然,
一切法本無,因緣皆悉空。
真實觀一法,諸法不二相,
諦了是空已,則見一切空。」
問曰:因緣生法即是體相。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體相、若無體相,非汝所及。如汝所說,以因緣為體相者,因緣從他生故,云何有體?言體相者,自性而起,不屬因緣。若屬因緣則無自性,譬如假借非自有也。是故因緣假他而成,無有自體。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云何有體相?」
問曰: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無耶?答曰:是事不然。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流速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為實,猶如燈炎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炎,亦如駃流、影、響、幻、炎。如佛所說,幻及幻者都無所有,而妄見者謂之為實。若是實者,餓鬼不應見水為火、沙石膿血。而諸眾生以善惡故,隨業所見,若有淨心利根眾生則能見空,夜叉餓鬼遠見其水近則見火。便生疑惑:若物有實,不應二見。以二見故,則知非實,但妄見故。當知一切諸法皆無體相,以無體相故都無生滅。
問曰:若一切法無生無滅,云何得有來去計、斷常過?答曰:以見種子故便計來去,若得法空則離斷常。如因種子有芽莖枝葉花果,次第而見芽生故種子滅,是以不斷。乃至果生故花滅,亦無常過。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諸法相續有,則非是斷滅;
因滅故果生,不得名為常。」
以是故,見因緣空即離斷常。
問曰:癡因緣行,云何而得離於斷常?答曰:因無明故有善惡行,乃至因生故有老死。凡夫不解因緣相續,妄計為實。無明體空故行亦體空,乃至生體空故老死體空,以世間假名有相續故無斷滅過,念念不住無有常過,以凡夫眾生死此生彼相似相續故。如佛所說,第一義中無有眾生死此生彼,但以世諦假名說故。識為種子,行業為田,以慢土覆,無明為糞,愛水為潤,父母精氣,眾緣和合生名色芽,是故名色無有自體,猶如床脚相假而用。初名歌羅羅,二名安浮陀,三名肉段,四名堅實,五名諸炮開張,六名為觸,生法次第相假而有,不名為斷。菩薩善解因緣法故即知其空,以因緣空故一切法空,解法空故無斷常過。如《出胎經》中佛所說偈:
「隨假名字,而得諸法;名中無法,
是則真實。」
以是故,非言說故有法。若隨名字有諸法者,法則多體。猶如空法,無一、無多。
問曰:若一切法無體,汝言有過,現見有故。答曰:若法是有,言無則過。法既非有,云何言過?以是故,諸法如初,後亦復然。若諸法定有體相,後涅槃時應是斷滅。若先非是空,後言空者,則是邪見,壞於正法亦無解脫。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不空而見空,我應得涅槃;
邪見非涅槃,如來之所說。」
諸法本空故恒見是空,如過去佛所見空相,今亦復然。是故我說因緣法空,是則無過。如是先立第一義諦,後分別世諦,我及眾生、作與作者,乃至一異,則無過失。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不說分別諦,不得於實諦,
若不得實諦,則無得涅槃。」
復次說偈:
「諸佛演說法,常依於二諦,
分別於世諦,及與第一義。
若不能分別,真俗二聖諦,
如是則不知,佛法甚深義。」
是故因緣法空,名為真如、法性、實際,是名修習第一義禪。見因緣空,即是空解脫門。若見空者,則不見諸法相,是名無相解脫門。見無相故,無所願求,是名無願解脫門。安住如是三解脫門,識種子於三界內則更不生名色等芽。識無取著,滅三有苦。三有滅故,得寂滅涅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識是種子義,遊行於六處;
若見諸塵空,有芽則斷滅。」
問曰:菩薩度空出於生死,云何能得勝於聲聞?答曰:菩薩得世間利、出世間利,度爾炎地故,雖出世間,能住世間教化眾生。聲聞不然,怖畏生死,求速滅度,以出世間道見於法界,見法界已到涅槃岸。菩薩不爾。何以故?菩薩見眾生苦,起大悲心,為欲度彼堅住莊嚴,於阿僧祇劫修行出世間道,於一念頃觀一切法界。觀法界已,眾生緣故,不取果證,乃能度脫。如佛《阿耨大池經》中說,譬如二人欲墮山頂,一人有力、善巧方便,以巧便故,雖墮還起,得昇山頂。一人力少復無方便,即住退墮,不能復起。菩薩於無為法中不證不著,如善巧人得昇山頂。聲聞之人以證著無為故,如少方便者墮而不起。譬如長者唯有一子,以飢儉故遠至他國,經數十年。長者後時住一大城,其家巨富多積珠珍,漸得傭力故還來本國。菩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到爾炎地,向於涅槃,以愍眾生故還入生死,於阿僧祇劫久受勤苦。菩薩摩訶薩乘大苦乘,求無上果不可思議,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是故超度爾炎之地。云何菩薩乘大苦乘?譬如有人乘船入海,遇大惡風濤波如山,有如是等無量眾難。諸伴心急,生大恐怖。是時船師巧持帆故,能度眾難。有福德人得度難已,獲大珍寶。菩薩摩訶薩處生死海亦復如是,為惡知識不信所難,趣向惡道。第一阿僧祇劫修治淨地行,求淨解脫;第二阿僧祇劫修淨禪定行;第三阿僧祇劫修淨智慧行,除爾炎地障。是故菩薩名乘苦乘。滿足十地,得無礙無障一切行具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以爾炎智得成大果。
入大乘論卷上
下一卷: 入大乘論 第二卷
返回目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