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公案一○○》——子真牧牛

如何看守自己的心、訓練自己的心,從煩惱的、雜亂的狀態而達清淨的、統一的、無心的境界,亦即開悟的層次。

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馬祖問:「你在做什麼?」石鞏答:「牧牛。」馬祖再問:「怎麼牧?」石鞏說:「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馬祖曰:「子真牧牛。」28

石鞏禪師出家前是個打獵的粗人,追隨馬祖之後在廚房負責燒柴。一天,馬祖去巡視廚房,問他在做什麼?石鞏說:「我在牧牛。」原始佛典中有牧牛的故事,禪宗也常用牧牛比喻修行,次第敘述如何看守自己的心、訓練自己的心,從煩惱的、雜亂的狀態而達清淨的、統一的、無心的境界,亦即開悟的層次。石鞏說他在牧牛,表示他正在修行,在駕馭自己的心。馬祖再問:「你怎麼看牛?」石鞏答:「只要牛一溜到草堆裡吃草,就把牛鼻子拉回來。」趕牛回家的路上,不能任憑牛隻這裡吃一口莊稼,那裡吃一口青草,否則野性難以馴服。石鞏說他的牧牛方法是拉著牛索加以控制,馬祖遂稱讚他:「你真會看牛。」

有雜思妄念時,就好比心的牛跑去偷吃草,要把它拉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心就會安住。比如石鞏在廚房燒柴,若發覺他的心不在燒柴的工作上,馬上把心拉回來。在此不斷地訓練自己,到達念念心無二用的程度,就是禪修的工夫。再以發表談話、撰寫文章、讀誦經典為例,如果談話時雜念起伏,一定語無倫次;如果一邊寫文章一邊胡思亂想,一定無法寫成優美的作品;如果誦經時妄想紛飛,心緒一定無法平穩,即使已能倒背如流,也只似機械性的放送錄音帶。因此,在禪修初期必須練習心無二用的工夫

此時此刻的石鞏禪師也可能已有一些悟境的體驗,故對他自己心念狀況已很清楚,即使偶有雜念出現,很容易就覺察到,馬上可以安定下來。

有這種修養,他的人格必然相當穩定。對普通人而言,可能經常犯錯而不知錯,經常動壞念頭而不知是壞念頭。如果起了邪念惡念,覺察之後,立刻回到正念;偶爾再起邪念惡念,立刻再度糾正,斷續地發現錯誤,經常地糾正自己,一路下來,你的人格也會愈來愈受他人的尊敬和信賴了。所以不要怕犯錯,只要能在知道錯誤之時馬上悔改,悔改的當下,你便是一位可敬的人。而在某些情況下,雖然不一定認為是你的錯,但已使得別人受到傷害,就當檢討改進。時時做一個知過而能改,並且能夠原諒他人、包容他人的人,不僅使他人得益,也能使自己成長,豈不是非常值得的事呢!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