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1 明末佛教研究|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聖嚴法師

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印度的大乘佛教,共有三大流,即是中觀(空)、如來藏、唯識的三系。其源頭,當然都與早期的佛經有關。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緣生觀或緣起論,緣起與緣滅是分不開的,說到緣起,必也連帶著緣滅。故如《雜阿含經》所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又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2世間一切現象,無一不在緣生緣滅的軌則之中。凡由因緣生起的,亦必仍由因緣而消失,此一現象的消失,必然引發其他現象的生起,所以不論是心理、生理、物理的,不論是抽象或具體的,乃至也不用分別形而下的現象界或形而上的理念界,無不如此。沒有永恆的現象,沒有不變的真理,它的定律,便是緣生無自性,故稱為空。此空乃是不執有也不著空的空,故稱中道或中觀。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在說明人生生命的現象,宇宙是人生所處的環境,對於環境的感受是由於有了人生而產生的,人生的問題解決了,宇宙的問題便會跟著解決。人生的發生與繼續,是從無明開始,也由無明繼續,有無明即會造作善業與惡業,有業行,即構成稱為識的生命之流的主體,此識雖因人的繼續造業而經常不斷地在變更內容和性質,但它確是主導著生命活動的唯一中心,如果不知修行而離開無明,便會執著身心和世界,便是苦海中的凡夫。所以《雜阿含經》中說:「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3如果依照佛法修行而斷除了無明,便會從身心世界的執著得到解脫,便是親證涅槃的聖者,所以《雜阿含經》中說:「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4由業而構成識,識是構成人生和宇宙的原因,所以發展成唯識思想5。

此無明既可以由於修道而被消滅,無明消滅之後,識也同時消滅,當識消滅之後,生命是否不再繼續了?此在小乘佛教的立場,認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的聖者,絕不可能再來世間受生,可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並不會立即離開世間,甚至更活躍地從事教化的工作。可見識滅之後並不等於生命的終結,乃是從執著苦惱的生命進化為解脫、安樂的生命,由不淨的心,變成了清淨的心。因此到了大眾部便主張「心性本淨」6之說,心的本性,即是識的本性,心有不淨與淨的兩面,由於無明的煩惱惑染,心便成為不淨,名為八識,無明的煩惱惑染消滅之後,心便成為清淨,唯有清淨才是心的本性。嗣後,即由於心有此本性而名為如來藏,也可稱它為佛性、法性、法界、真如、法身等。

因此,這三系的大乘佛教之間,雖有究竟法和方便法的諍議,卻均被認為是正統的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相當長久,也相當複雜,除了印度晚期大乘密教之外,經過九百年的迻譯,已將大小乘各派的教典,大致都譯成了漢文。空宗的四部論,由鳩摩羅什譯出。唯識學派分為兩流:一者由真諦(Paramārtha)譯出,將識分為染汙的八識及清淨的第九識,故從如來藏系的立場而言,唯識思想是能與如來藏的思想混融;一者則由玄奘譯出,只有第八識,不許第九識。至於如來藏系教典的傳譯,時代極長,人數極多。因為除了如來藏的專書7之外,凡為天台、華嚴、禪、淨土等諸宗學者,所依的經論中,多少皆含有如來藏思想的色彩,例如天台宗主張「性具」8,華嚴宗主張「性起」9,禪宗主張「見性成佛」10,淨土宗主張「一心」11,均與清淨的如來藏心有關。

當然,這三系的大乘佛教思想,既是同出一源,也必有其相互影響的作用,到了中國,空宗與唯識,未能持久發展。天台接受空義,畢竟是以禪觀及性具為主。華嚴接受唯識,畢竟是以淨心的性起為主,故又可稱為淨心緣起的唯心論。華嚴的唯心是指的真心。如以《大乘起信論》為主的諸家,所稱的唯心,是指如來藏緣起的真妄和合心,畢竟不同於以虛妄心為阿賴耶識緣起的唯識思想。但在中國各宗之中,均用了空思想及唯識思想12,因為空是根本佛法中的緣起觀,唯識是說明根本佛法中的業感緣起的。

唯識思想在中國,主要是指玄奘(西元六○二―六六四年)譯出了彌勒、無著、世親的諸書,特別是護法系統的成唯識諸論,由窺基(西元六三二―六八二年)一一加以註釋,完成了中國唯識學的體系13,基師傳弟子慧沼(西元六五一―七一四年),稍後又有智周(西元六六八―七二三年),均對中國唯識學的建立與弘揚,有大貢獻,所以後人以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又將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祕》,合稱為「唯識三箇疏」,是研究唯識不可缺少的依據。

以後,直到明末時代為止的大約八百年間,除了在華嚴宗四祖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的《華嚴經疏鈔》,以及華嚴思想的擁護者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的《宗鏡錄》之中,引用的唯識思想之外,僅見到元人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二卷14。故到明代,已無人研究唯識,甚至被視為唯識要典的唐代《成唯識論述記》及「唯識三箇疏」,既未編入藏經,也不流傳於當時的中國,即使有心研究唯識,也均無門可入。幸有魯庵普泰法師,於明武宗正德年間(西元一五○六―一五二一年),從一位無名老翁處,以月餘的時間,盡傳其唯識學之後15,便為《八識規矩頌》及《百法明門論》作註。即此二書,推動了明末諸家研究並弘揚唯識學的熱潮。

以年代的先後次序,他們的名字是普泰、真界、正誨、真可、德清、廣承、明昱、通潤、王肯堂、大真、大惠、廣益、智旭、王夫之等,均有唯識的著述傳至現代,單從人數而言,明末的唯識風潮,遠盛於唐代。此一風氣的形成,可能與禪宗的式微及其自覺有關,自唐宋以下的禪宗,多以不立文字、輕忽義學為風尚,以致形成沒有指標也沒有規式的盲修瞎練,甚至徒逞口舌之能,模擬祖師的作略,自心一團漆黑,卻偽造公案、訶佛罵祖。所以有心振興法運的大師們,揭出了「禪教一致」的主張,而此思潮的源頭,則為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延壽以禪宗法眼的身分,接受華嚴思想,融會性相,統攝禪教,集各宗之說,撰成《宗鏡錄》百卷,對於明末佛教,影響極大。他在〈宗鏡錄序〉中說:「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又說:「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16

因此,明末的唯識思想,雖係傳自玄奘所譯諸論,但確已非窺基時代的面貌,一則古疏失傳,無以為考,再則時代佛教的要求,不同於窺基的思想,窺基建立的是以唯識的一家之說來闡明全體的佛法,明末的諸家,則是以唯識教義來溝通全體佛教而補時代需求之不足。故在元代的雲峰,明末的真可、德清、智旭等諸師的唯識著述之中,都很明顯的,說是為了禪的修行而來學習唯識,並以唯識配合著禪宗的觀念作解釋。可見,明末的唯識學是偏重於實用的。在唯識諸書之中,明末諸家所註釋的,是《成唯識論》、《唯識三十論》、《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以及方法論書《因明入正理論》。

此下,對明末的唯識學風,從其學者、著作思想等各方面,做較為詳細的介紹和分析。

註解

1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二.八十五頁下)。

2

《雜阿含經》卷十二云:「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正藏》二.八十四頁中

3

另參考印順法師的《性空學探源》第二章〈阿含之空〉。一九五○年初版,一九七三年重版,編入《妙雲集》中編第四冊。

4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二.八十五頁中)。

5

另參考印順法師的《唯識學探源》上編〈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一九四四年初版,一九七○年重版,編入《妙雲集》中編第三冊。

6

《異部宗輪論》介紹大眾部及其分支中的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的四部的共同觀點內,曾說到:「心性本淨,客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大正藏》四十九.十五頁下

7

聖嚴的《世界佛教通史》上冊一七一頁所舉,有:《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涅槃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以及未曾譯成漢文的《大乘阿毘達磨經》等。論書則有:《佛性論》、《寶性論》、《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亦可列入。

8

天台宗圓教的立場,以為真如的理性,本來具足迷悟諸法,稱為理具;又因為真如有隨染緣的可能,故也本來同時具足一切法相,稱為事造。故在眾生的一念妄心之中,也即具足凡聖諸法。因為妄心無自性,以理性為性,故名性具。

9

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釋本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時,有云:「初分相者,性有三種,謂理、行、果。起亦有三,初謂理待,了因顯現,名起;二行性,由待聞熏資發,生果名起;三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為果性,應機化用,名之為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又說:「染淨等法,雖同依真,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歸性起。問:染非性起,應離於真?答:以違真故,不得離真。」又說:「以染不離真體,故說眾生即如等也。……若約留惑而有淨用,亦入性起收。問:眾生及煩惱,皆是性起不?答:皆是。」又說:「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眾生界,是故眾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爾者,則但是性而無起義。」故知性起是華嚴宗圓教立場看一切染淨凡聖諸法,無一不從性起,性即真理,又名為如(《大正藏》三十五.四○五頁上―下)。

10

「見性成佛」一語,見於《六祖壇經》的〈機緣品〉,介紹大通和尚所示的意見謂:「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六祖惠能對於大通和尚的批評是:「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存有知見,所以未得究竟,「見性成佛」這樁事的本身仍是有的,在六祖之前已有人用,六祖之後仍有人用,所以此語已成為禪宗標誌。此「性」,即是佛性、真如、一真法界。

11

雲棲袾宏的《阿彌陀經疏鈔》卷三云:「一心不亂,亦有事理。」又云:「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也。」(《卍續藏》三十三.四四一頁下―四四二頁上

12

(一)天台宗講的空假中的三觀,以空為基礎。如來藏系統的諸家,稱真空妙有。故但講空時,即被視為方便說。

(二)參考法舫法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三章。香港大乘法寶出版社,一九六○年。

13

由窺基大師註釋的則為:《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集論》、《辯中邊論》、《觀所緣緣論》、《顯揚聖教論》、《異部宗輪論》,以及《因明入正理論》。而基師的全部著述,共有四十一種一百六十六卷,範圍極廣,然以唯識為主。

14

收於《卍續藏》九十八.四一五―五一二頁

15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集解》(《卍續藏》八十一.三○四頁上)。

16

(一)《大正藏》四十八.四一六頁上―中

(二)中國大乘佛教之中,雖三系皆備,通常卻以法相宗稱唯識,以法性宗稱三論宗以外的其餘諸家。

第二節 明末的唯識學者

明末的唯識學者,無不出身於禪宗,但是也有以弘揚唯識為其專職的人,可惜其中的若干位,已無傳記資料可考,現依據喻昧庵編《新續高僧傳四集》(以下略稱《新續僧傳》)以及《卍續藏》所收有關唯識著述的資料所見者,為主要根據,介紹如下:

(一)魯庵普泰:不知何許人也,據他所作《八識規矩補註》的自序所述:「龍華金碧峰,圓通常無塵」,聽說他完成了該書,便「過舍索稿,板行之」。作序的年代是明武宗正德辛未年(西元一五一一年),書於大興隆官舍1。他另外一部《百法明門論解》,自序亦於同一年作成。

又據王肯堂為通潤的《成唯識論集解》寫的序中說:「余聞紫柏大師言,相宗絕傳久矣。魯庵泰法師,行腳避雨止人家簷下,聞其內說法聲,聽之則相宗也。亟入見,乃一翁為一嫗說。師遂拜請教,因留月餘,盡傳其學而去。疑此翁嫗非凡人,蓋聖賢應化而現者。」2由於不知普泰的學統淵源,所以有此傳說。頗與無著菩薩夜請彌勒菩薩下來說法,誦出《十地經》,唯無著得近彌勒,餘人但得遙聞的傳說相似。不過在普泰的前述自序中,也提到了他曾目睹古人的好多關於唯識的註釋,只是:「為註之人,不書其名,往往皆抄錄之本。」可知他對唯識,早就留心。又知在他的時代,唯識學也能受到若干人的歡迎,所以當他的《八識規矩補註》一脫稿,便被人求去出版了。

(二)紹覺廣承(西元一五六○―一六○九年):他對明末唯識學的推動,有極大的功績,他的門下,出了好幾位重視唯識且有著述傳世的弟子。根據《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卷首,董漠策寫於清聖祖康熙戊午年(西元一六七八年)的序文說:「古杭紹覺老人,乃雲棲蓮大師嫡裔也。」3可見他是雲棲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的弟子。又在顧若群為《成唯識論自考錄》所寫的序中,也早提到:「於唯識之旨,當今此事,不得不推我雲棲座下,紹覺法師,而靈源獨得其傳。」4此序寫於明莊烈帝崇禎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寫此序時,紹覺法師已「歿又幾二十年」5,可見紹覺歿於明神宗萬曆三○年代(西元一六○八年之前)。除了靈源大惠,尚有新伊大真、辨音大基、玄箸、一相等人,都是他門下的唯識學者。他的第三代,則有《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的作者苕聖智素,此時已入清代。

另在《新續僧傳》卷六的「圓瓏傳」中,有如此的記載:「釋圓瓏,字大覺,姓鄭氏,武林人也,往來無極講席間,與雪浪、度門,相友善,而紹覺承,執弟子禮唯謹。……嘗讀《宗鏡》有省,與其徒承,手錄百卷,示鄰居士虞長孺曰:吾得掃除宗鏡堂,為壽師役,足可無憾。」6以此可知,廣承也是圓瓏的弟子,圓瓏又是無極的學生,無極(西元一三三三―一四○六年)是明初的高僧,常講《華嚴經》及《法華經》諸經。廣承又因其師囑其與師共錄《宗鏡錄》百卷,其師又與重視唯識的雪浪洪恩及度門正誨相友善,所以他之弘揚唯識,乃是意料中事了。

又在《新續僧傳》卷七「大惠傳」中提及:「時蓮居紹覺,從雲棲分席土橋,惠以白衣參叩,問《觀經》上品上生章,夙通頓發,慨然遂稟歸戒,詢及法要,覺為首舉台相二宗,惠即銳心研習,多所詮解,覺深器之。」7

從這段資料,得知廣承親近的大善知識,至少有兩位,一是雲棲袾宏,一是土橋圓瓏,他所教授弟子的,則以彌陀淨土及天台、法相的三宗為範圍。

又從《卍續藏》六十一冊收有《毘尼珍敬錄》一書二卷,據其卷首的序中敘述:「雲棲大師發天台之隱,扶律輔教,為萬世規第,亟於《梵網》而未遑《四分》,……蓮居紹公,精徹台宗,取《四分》,手自輯錄,以就茲篇,真妙補祖闕而善繼師志者。公往而其書塵襲已十餘年,近冢嗣新師,始托素師訂定。」8此段文字不僅承認了廣承是雲棲的弟子,而且克紹箕裘,不但精於天台,尤其長於四分律學。不過,他的《毘尼珍敬錄》,要待他的弟子新伊大真,請智旭素華代為訂定並作了〈戒相攝頌〉之後,始在教界流通。一如他的《成唯識論音義》,並未完稿,待其弟子辨音大基作疏之後,方能流通。

(三)度門正誨(西元一五四五―一六二八年):關於此人資料極少,從前舉《新續僧傳》的「圓瓏傳」所見,他是與雪浪洪恩同時,可能也曾往來於無極的講席。從其《八識規矩略說》的自序,劈頭便引《華嚴經》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云「移塵沙劫於食頃,布華藏海於毛端」的思想看來,他與《華嚴經》、《楞嚴經》的背景有密切關係。又到唯識學:「自奘而後,亦有釋其文而明也者,顧非所明而明之,彌不明也。我朝正德間,有大法師泰公,起而明之,於是探玄之士,始有明其明者。」可知他對唯識的先輩古德,奘師之後,只推普泰。此序寫於萬曆己丑年(西元一五八九年),地點是在衡陽華藥山大藏閣。說明他曾駐錫湖南,但卻不知他是何許人氏。又從浙江檇李的心一居士朱衷純於萬曆癸巳年(西元一五九三年)所寫〈八識規矩略說跋〉中,見到如此敘述:「幸有度門禪師,戒景夜淨,空華曉揚,思風發于清襟,言泉流於玄吻,飲靈三藏,倫采群宗。」可知他既精於義學的思辨,又是一位戒行高潔的禪師。

(四)真界幻居:根據王肯堂的記述,金陵攝山的素庵法師,有法嗣名幻齋,嘗講因明,是故紫柏大師令其為王肯堂等講解;又在紫柏大師弟子密藏禪師僧舍,見到幻居法師的《因明入正理論解》較幻齋所講者明晰9。疑此二人,同出於素庵之門下,同時也曾親近紫柏大師。又從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的自跋中,自述其「嘗掩關閱《起信論疏記》,至因明三支比量之說,若蚊蚋嚙巨石,毫無所入」。後於掛錫海虞的中峰,聽說有三懷座主在金陵瓦官寺,講因明,前往請益,又至燕山,親近玉庵座主,學因明論解10。

然於《新續僧傳》卷六,則有如下的記載:「有真界字幻居者,檇李人,亦來吳中,棲止南屏松壽堂,註解《金剛經》,視古今百家註無當旨者,獨會祖意而為之註,直指人心而不襲舊語。……註成,六夢居士序之,去隱西溪,無何端坐而化。」11

真界乃是一位禪者,故以自己的修證體驗來註《金剛經》,可惜此註未被收入藏經,他以閱《大乘起信論》至因明的方法論而發心研究因明,於西元一五八九年完成《因明入正理論解》,後來於西元一五九九年完成了:1.《大乘起信論纂註》二卷,2.《楞嚴經纂註》十卷,3.《物不遷論辯解》一卷12。7可徵其非專以唯識為研究對象的學者。

(五)高原明昱:此人事蹟不詳,但從被收於《卍續藏》的八種他所寫的唯識詮釋書,知道他是明末專志於研究法相及弘揚唯識的人,似乎他也很少與當時的諸大師來往,他的諸種著述的撰成,大概是在西元一六○○年至一六一二年之間,他與紹覺廣承、雲棲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等同一時輩,故在他的《成唯識論俗詮》完成之後,雲棲大師也是捐資助刻者之一13。也許他的思想是以相宗為本位的緣故14,當時諸師之中甚少有人於著述間提及此人,唯識學者之中,亦僅王肯堂的文字中見到明昱的名字,在明昱的作述之中,也絕無僅有地提及王肯堂,而此兩人在見解上仍大有出入15。有關明昱的事蹟,僅見於江寧寶林居士顧起元為《成唯識論俗詮》所寫的序中提到:「今何幸有高原昱公,開此線徑,使人人涉羊腸之詰曲,頑履康莊哉!公起自潼川,掛錫吳越,清跱絕俗,靈悟鮮倫。……以宇泰先生之請,詮釋此論。」16

《成唯識論俗詮》既成,自序則寫於「南屏松壽堂」,自稱為「西蜀輔慈沙門」。此書是由王肯堂請這位來自西蜀的義學僧,以一年的時間,在為「東禪」及「南屏」兩處的學者演講之下完成。而此「松壽堂」,也正是真界幻居於「吳中棲止」時的同一道場。《新續僧傳》「圓瓏傳」說:圓瓏始將《宗鏡錄》傳寫於吳,吳中士人多喜讀之,當時「妙峰亦駐錫南屏,與筠泉蓮為友,皆遠嗣永明壽」。可徵吳中的松壽堂,是當時佛教界的緇素人文的薈萃之所,以《宗鏡錄》為研究的中心,而對唯識的興趣亦濃,廣承亦可能隨圓瓏到過南屏,明昱與當時的僧界,亦非沒有來往,然其《成唯識論俗詮》問世之際,請了八人寫序,竟無一位僧人與焉。居士中的王肯堂(西元一五四九―一六一三年)、顧起元(西元一五六五―一六二八年)、黃汝亨(西元一五五八―一六二六年)、吳用先等,均係名公巨卿。智旭是明末諸師中唯識的後起之秀,而且也是吳人,在其作述中,雖曾一度提到《成唯識論俗詮》的書名,卻未見其述及明昱的人名17。

(六)達觀真可(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年):自號紫柏,為明末四大師之一,在《新續僧傳》卷七,有其傳記,更早則有其私淑弟子角甬陸符所撰的傳記,尤為詳細,做為《紫柏尊者別集》的附錄,被收於《卍續藏》一二七冊18。於其傳記中有關唯識法相的記述,僅得「因遊匡山,深究相宗精義」之句,那時他才二十多歲,已在開悟之後。

在王肯堂的作述中,則有三次提到紫柏大師與唯識法相的關係:

1.「余聞紫柏大師言,相宗絕傳久矣。」19

2.「余始聞唯識宗旨於紫柏大師,授以此論,命之熟究。」20

3.「余與董玄宰,侍紫柏大師於金陵之攝山中,日相與縱談無生,且謂枯坐默照為邪禪,非深汎教海不可。一日於素庵法師閣上,得一小梵冊,有喜色,手授余二人曰:『若欲深汎教海,則此其舟航維楫乎。』觀之則《因明入正理論》也。」21

紫柏大師以一位傑出的禪僧而重視義學,並著眼於唯識的存續問題,勸囑王肯堂等熟究《成唯識論》,又將因明喻為深汎教海的舟航。他自己也寫了一卷《八識規矩頌解》以及一篇短文〈唯識略解〉。他強調:「有志於出世而荷擔法道,若性、若相、若禪宗,敢不竭誠而留神(於唯識之書)哉?」22

(七)一雨通潤(西元一五六五―一六二四年):他是明末佛教界的一位極有成就的著述家,他的著作被收入《卍續藏》的即有六種23,無怪乎他對唯識的研究,極富心得。當王肯堂聽說有巢松及緣督諸師,結侶於焦山,遍檢《大藏經》,將釋《成唯識論》,便派人迎到家裡,二師雖先後到了,對於為作補疏的事,則皆以非得請到通潤不可24。通潤的唯識學淵,則如王肯堂為《成唯識論集解》作的序中所說:「雪浪恩法師,即魯庵之孫也,緣督又雪浪之孫,而一雨、巢松二師,皆得法雪浪,稱高第弟子。」25

通潤是雪浪的法子,亦即是魯庵的法重孫。雪浪洪恩在明末佛教界,也是一大重鎮,《新續僧傳》卷七有他的傳。智旭推崇他,稱為「慈恩再來」26。雖然他的著述被流傳下來的不多27,可是明昱及智旭註的《相宗八要》的八種唯識學的書目,即是根據洪恩從《大藏經》之中錄出來的28。從《新續僧傳》所載,得知洪恩是無極的學生,善講《楞嚴經》、《圓覺經》、《般若經》。因而他的法子通潤,也自號為「二楞庵」,註釋《楞嚴經》及《楞伽經》二經,以會通性相二宗為其宗旨29。

(八)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也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有《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二卷,收於《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五十三及五十四,是故他的傳記資料,是明末諸高僧中最完整的一位。他是一位有修有證的禪僧,也是一位重視義學並且有大量著述傳世的高僧。他與相宗有關的著述,僅是《百法明門論論義》及《八識規矩通說》的兩種各一卷,被收入《卍續藏》。他曾親近無極、徧融諸師,與雪浪、紫柏為善友。在其生命史上與相宗最有關的,是三十三歲那年,進入彌勒樓閣的一個夢境,由於在夢中聽了彌勒菩薩對他講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及覺,恍然言猶在耳也。自此識智之分,了然心目矣30。他從自內證的經驗,明瞭智與識的不同,他的相宗註釋,也是以修行的立場為其著眼。例如他在《八識規矩通說》的文前說:此書乃「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31。同書之末,他又表明:「正要因此(《通說》使學者)悟心,不是專為分別名相也。」在他晚年,手批其侍者廣益纂釋的《百法明門論》時,則說:「此《百法論》,以門稱者,乃入大乘之門,是知此乃性相二宗之關要。凡義學者,未有不明此法而能窮諸法門者。」32可知他將《百法明門論》,視為性相二宗的入門書,而鼓勵弟子們學習它。據《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稱,他到七十一歲那年,因澹居鎧公請益性相宗旨,故依《大乘起信論》會通《百法明門論》。他本身不是相宗的唯識學者,已很明顯。

(九)靈源大惠(西元一五六四―一六三六年):他自稱「蓮居弟子」,足徵他對於紹覺廣承的崇敬。《新續僧傳》卷七有他的傳記,同時在「雲棲學菩薩戒弟子大璸顧若群」為《成唯識論自考錄》所寫的序中,也做了若干介紹:「當今此(唯識學的)事,不得不推我雲棲座下,紹覺法師,而靈源獨得其傳。靈源師者,勾餘仕族,年未壯室,以優婆塞,入土橋覺師二十年,口輪未嘗停傳,源師入耳輒服膺,朝往暮歸,中途尋記其師說,必如昔人所稱,分水瀉瓶而後已,故師歿又幾二十年,其所傳習,獨不謬海昌。」33

又從《新續僧傳》得知,大惠出家時,已五十七歲,然在白衣時代,早以士人身分,親近善知識,受廣承的十年熏沐之後,嘗於京師慈慧寺聞其開山比丘愚庵真貴34,講八識標指,而微參疑義,為貴師歎服,故邀其登座,以未出家為辭,強而後可,所宣皆是蓮居廣承的唯識宗旨。出家受具之後,因辨音大基於補充廣承的《唯識論》之疏,刻板於海昌,大惠以為廣承之旨頗有出入,故撰《成唯識論自考錄》問世,同門的新伊、古德、金台、元著(玄箸)諸上座,讀畢咸謂:「儼若蓮居講筵未散。」35

(一○)新伊大真(西元一五八○―一六五○年):與大惠同門。《新續僧傳》未見其傳。可是在他同時代的蕅益智旭,對他備極稱讚,見於《靈峰宗論》卷八者,特為大真所寫的文章,即有五篇之多,說他年十五從廣承為沙彌,習師所演教法,夜以繼日,慈恩、台岳宗旨,每多遊刃而心益虛。後繼廣承而主持蓮居,力弘紹覺之道,著《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兼授金剛寶戒,而教觀並舉36。他不是專弘唯識的學者,卻是唯識學的探究者。又如旭師所說:「師童真入道,為紹公長子,性相二宗,無不克受其傳,服習毘尼,視紹公尤加焉。」37可知大真對於天台智顗、南嶽慧思、唯識、戒律,都很重視。他著有一部《成唯識論遺音合響》,此書是繼紹覺廣承未完的《成唯識論音義》而作,正如大基之作《海昌疏》。只是《海昌疏》遭大惠批評而未流傳,《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則由大真的弟子苕聖智素,合輯為《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現被收入《卍續藏》。智旭給大真的《成唯識論遺音合響》,所作評價極高:「有紹覺承師,具無師智,聞而知之,述為《音義》八卷,一簣功虧,忽爾西邁。於是及門高士,各出手眼,如辨音基師之《疏》,靈源惠師之《自考錄》,亦既各竭精思、殫才力,然皆升堂有餘,入室未足,故使學斯宗者,無由詣極。惟新伊真師,紹師嫡胤,執侍最久,聞熏獨深,遂能繼志述事。」38

紹師門下,人才出眾,有成就於唯識學的而著書立說者,即有三家,智旭獨推大真方為「嫡胤」、為「長子」,其中原因,乃在於思想的投契吧!

(一一)王肯堂(西元一五四九―一六一三年):自號樵子,字宇泰,江蘇人,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進士,倭寇犯朝鮮,疏陳十議,後被任命為南京行人司副,最後任官為福建參政。好讀書,尤精於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粹,世所競傳。晚年學佛,而「以老病一措大,博得會禪之名滿天下」39。以學禪而與董玄宰等,同去親近紫柏大師,也許紫柏大師見他博學深思,精於考究分析,故以熟究唯識相囑。因此使他接觸到了當時有志於唯識的諸僧,例如:

1.聞巢松及緣督諸師,結侶於焦山,研究《成唯識論》,肯堂移書招之,二師各出其所標點之本,互相印證,肯堂因此而有正誤標義之刻,四方學者,始有此論可究。

2.聞王太古言,相宗之精,無如高原法師者,《觀所緣緣論釋》,曾不可以句,而師釋之如指諸掌,則其他可知也。時東禪無主,肯堂遂虛席以延明昱,師率徒至,因囑其略釋此論40。

3.由巢松及緣督二師之推薦,肯堂遣使迎一雨通潤,令為《成唯識論》作補疏,通潤當時雖以他事所羈未至,約十年後,緣督已作古,肯堂亦老病,通潤的《成唯識論集解》則完成了41。

4.因親近紫柏大師囑究因明而向幻齋學。訪真可的弟子密藏道開,得幻居的因明解。又在何矩所齋中,讀到師子窩鎮澄法師42的因明解。又於萬曆壬子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夏,請蘊璞法師結制於肯堂的拙隱園中,撰出因明解43。

他由於紫柏大師囑其留神唯識及因明,所以認識了雪浪及紫柏兩系的唯識學者,也促成了明昱、通潤、蘊璞等人,寫出了唯識及因明的註釋。最後,因他自己無法全部認同諸師的論點44,故於西元一六一二及一六一三年,完成了《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及《成唯識論證義》二書。

(一二)虛中廣益:他是憨山大師晚年的弟子,教以研究唯識的下手處,後來稟承大師的指示,作成《八識規矩纂釋》及《百法明門論纂釋》兩書,均經大師手批,當時(西元一六二二年)大師已是七十七歲。於德清的《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中見到,在他六十七歲,為弟子講《大乘起信論》及《八識規矩頌》,述《百法直解》。七十四歲又講一次《成唯識論》,可知廣益是他晚年的弟子,到了七十五歲那年春天,廣益請大師重述《大乘起信論直解》及《圓覺經直解》等45。在嶺南仲安劉起相為《百法明門論纂釋》所寫的序文中,也說廣益是德清座下諸上足之中,年紀最小的一位46。

(一三)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早年的智旭,人稱素華,年齡小於廣益,依德清的弟子雪嶺為剃度師,被公認為明末四大師之中的最後一位,他的傳記資料相當豐富,見於《靈峰宗論》的〈八不道人傳〉,《新續僧傳》的「智旭傳」,弘一演音編訂的《蕅益大師年譜》等,均係研究智旭傳記的資料47。

智旭是明末佛教界的大著作家,總計寫了五十一種不同的專作,共有二百二十八卷之多。有關唯識的著述,即達九種十八卷,堪與另一位明末的唯識大家高原明昱,互為伯仲。明昱除了專攻唯識之外,並未留下任何其他著作,智旭則縱橫教海,舉凡天台、法相、戒律、淨土、禪,無不著有專書遺世。所以他也不是以繼承相宗的陳說為宗旨的人,倒是站在性宗的立場,作著會相歸性、相為性用的努力。從智旭的作述之中,提到明末唯識研究的動態者,有三處:

1.〈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有云:「萬曆初年,紫柏大師接寂音之道,盛讚此宗。爰有《俗詮》、《證義》、《集解》諸書,而紹法師《音義》為長,《音義》未全故不流通,基法主續補成《疏》,亦頗簡要,惠法主謂《疏》多譌,復出此《自考錄》。」48

2.〈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有云:「有紹覺承師,具無師智,聞而知之。」49

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有云:「紹覺法師為之『音義』,一雨法師為之『集解』,宇泰居士為之『證義』,無不殫精竭思,極深研幾。然教道已明,觀道未顯。嗣有新伊法師為之『合響』,力陳五觀,冠罩諸家。」50

從以上的敘述,可知智旭對於明末唯識學者的態度,推重紹覺廣承的一系。由紫柏大師的盛讚,引出《成唯識論俗詮》、《成唯識論證義》、《成唯識論集解》,此三人均在廣承的系統之外,唯有廣承的《成唯識論音義》、大惠的《成唯識論自考錄》、大真的《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受到智旭的稱讚。特別是大真的《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以「觀道」為主眼,所以歎為「冠罩諸家」。而智旭自己之註解唯識,「不敢更衍繁文,祇圖直明心觀」,他以重視實修的立場,他不作繁複的徵引,也不細究外道的計執,使讀者將文字句句消歸自己。他雖是模擬天台家註釋經論,而稱「觀心」,但他「以此論成立唯識道理,即是觀心法門,不同法華別立觀心釋也」51。故將他的註解稱為《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在所有的唯識註釋書中,這是非常特別的一部。

智旭另有《相宗八要直解》,書目的選定,是根據雪浪洪恩所指定,已如前述。「直解」二字,則是受了憨山德清的影響。德清嘗有《百法直解》52及《八識規矩直解》,然未見入藏,推想在智旭時代,已只知其名而未見其書,所以因襲「直解」,否則他豈敢採用與德清著作的同一書名?

(一四)王夫之(西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農,號船山,湖南衡陽人,崇禎年間(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三年)舉於鄉,瞿式耜薦於桂王,授行人,不久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先後有張獻忠及吳三桂,逼請其出山,均未赴命。夫之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53為堂奧,尤其服膺張載而力闢陽明致良知之說。他的佛學淵源不明,然而筆者最近由一位韓國的法師處,見到一冊木刻本的《相宗絡索》題謂「衡陽王夫之譔」,計二十五紙,共列二十九個唯識學的名相,作簡明介紹,未雜性相融會的觀念,亦未見以儒釋佛或以佛釋儒的論調。其目的顯然僅在明瞭相宗的名相,未有其他企圖。

綜合以上的分析介紹,對於明末諸家的唯識學者,及其系統關係,可以列表說明如下:

註解

1

《卍續藏》九十八.五一三頁

2

《卍續藏》八十一.三○三頁上

3

《卍續藏》八十二.七○九頁

4

《卍續藏》八十二.九十一―九十二頁

5

同上九十二頁

6

《新續高僧傳四集》(以下略稱《新續僧傳》)卷六.九―十頁。此書係為喻昧庵編,台灣瑠璃經房一九六七年重版。

7

同上卷七.六頁。

8

《卍續藏》六十一.五五九頁上

9

《卍續藏》八十七.一○五頁上

10

《卍續藏》八十七.一○三頁下

11

《新續僧傳》卷六,「圓瓏傳」

12

(一)現被收於《卍續藏》七十一冊。

(二)現被收於《卍續藏》九十冊。

(三)現被收於《卍續藏》九十七冊。

13

《卍續藏》八十一.六頁上

14

《成唯識論俗詮》自序云:「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導引多方,終歸唯識,漸亡百計,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趨進。」(《卍續藏》八十一.七頁上

15

(一)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八十一.三頁)。

(二)明昱自序《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八十一.七頁)。

(三)《成唯識論證義》王肯堂自序云:「《俗詮》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也。」(《卍續藏》八十一.六四六頁下

16

《卍續藏》八十一.一頁上

17

(一)《成唯識論觀心法要》首卷(《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上)。

(二)〈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靈峰宗論》卷六之三)

18

(一)〈別集附錄〉撰於紫柏大師寂後三十二年,即是西元一六三五年。

(二)《新續僧傳》撰於西元一九二三年。

19

《成唯識論集解》序(《卍續藏》八十一.三○四頁上)。

20

《成唯識論俗詮》序(《卍續藏》八十一.二頁下)。

21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卍續藏》八十七.一○五頁)。

22

〈唯識略解〉(《卍續藏》九十八.五八一頁上)。

23

(一)《圓覺經近釋》六卷(《卍續藏》十六冊)。

(二)《楞嚴經合轍》十卷(《卍續藏》二十二冊)。

(三)《楞伽經合轍》八卷(《卍續藏》二十六冊)。

(四)《法華經大窾》八卷(《卍續藏》五十冊)。

(五)《起信論續疏》二卷(《卍續藏》七十二冊)。

(六)《成唯識論集解》十卷(《卍續藏》八十一冊)。

24

王肯堂作《成唯識論集解》序(《卍續藏》八十一.三○三頁下)。

25

《卍續藏》八十一.三○四頁上

26

《靈峰宗論》卷五之三,二十四頁

27

《卍續藏》僅收洪恩的著述《般若心經說》一種(《卍續藏》四十一冊)。

28

玉溪菩提庵聖行〈敘高原大師相宗八要解〉云:「余因憶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說宗教,特從《大藏》中錄八種示人。」(《卍續藏》九十八.六八五頁上

29

見《卍續藏》二十二冊及二十六冊。

30

《夢遊集》卷五十三,《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卷下(《卍續藏》一二七.九五八頁上)。

31

《卍續藏》九十八.五八三頁上

32

《卍續藏》七十六.八六○頁上

33

《卍續藏》八十二.九十一頁下―九十二頁上

34

真貴作有《仁王經科疏科文》、《仁王經科疏懸談》等,收於《卍續藏》九四冊,自稱為「賜紫玉環比丘蜀東普真貴」,又稱「嗣賢首宗第二十五代」(《卍續藏》九十四.八五七頁)。另著有《楞伽經》、《唯識論》、《藥師經》、《圓覺經》等註(《卍續藏》九十四.一○七三頁)。

35

《新續僧傳》卷七,六頁

36

《靈峰宗論》卷八之一

37

《靈峰宗論》卷八之二

38

智旭著〈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靈峰宗論》卷六之三)

39

《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卍續藏》八十一.六四六頁下)。

40

以上兩則取自《成唯識論俗詮》之王肯堂序(《卍續藏》八十一.二頁下―三頁上)。

41

《成唯識論集解》之王肯堂序

42

《新續僧傳》卷七有「鎮澄傳」,曾與憨山、妙峰結隱五台,有《因明入正理論》、《大乘起信論》、《永嘉集》諸解行於世,萬曆丁巳(酉元一六一七年)寂,世壽七十有一。

43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王自序(《卍續藏》八十七.一○五頁)。

44

《成唯識論證義》自序云:「《俗詮》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也。《集解》之見,與吾合處為多,而不合處亦時有之。吾見之未定者,不敢不捨己而從,而吾見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證義》之所以刻也。」(《卍續藏》八十一.六四六頁下

45

《夢遊集》卷五十四(《卍續藏》一二七冊)。

46

《卍續藏》七十六.八六○頁下

47

參考聖嚴著日文本《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一三二―一四○頁。

48

《靈峰宗論》卷六之三

49

見本節註38。

50

《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上

51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下―三九四頁上)。

52

(一)《夢遊集》卷五十四,有「述百法直解」(《卍續藏》一二七.九七二頁下)。

(二)憨山老人手批《百法明門論纂釋》,有「則取直解」句(《卍續藏》七十六.八六○頁)。

(三)憨山老人手批《八識規矩頌纂釋》,有「參以直解」句(《卍續藏》九十八.五九三頁)。

53

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五人,合稱為宋之五子。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在明代後半期的一百五十年間,能有如此緇素大德,重視唯識以及因明方法論的研究,於中國佛教史上,實在算得輝煌的時代。可是近代研究唯識的學者們,甚少注意到明末的唯識著作,甚至根本是故意忽略了他們努力的成果,唯一例外是太虛大師(西元一八九○―一九四七年),他把中國的大乘佛教分成三大系:1.法性空慧宗,2.法相唯識宗,3.法界圓覺宗。他以法界圓覺宗為立場,統攝一切佛法,所謂法界圓覺,是從《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為依據而構成的圓融思想1。因此,太虛大師也提倡唯識法相,他的態度,是與明末諸家相應的。

現在,且來考察一下,明末諸師研究唯識學的依據,是些什麼經論?

(一)明末時代,唯識章疏均已散失:研究唯識學,必須有資料根據,否則便是師心自用、向壁虛構,正如王肯堂說:「性宗理圓,作聰明註釋,亦無大礙;相宗理方,一字出入,便謬以千里矣。」2他又說:「故學道者不明唯識之旨,則雖聰明辨才,籠蓋一世,而終不免為儱侗真如、顢頇佛性。」3唯識是極注重方法論的分析哲學,所以極其重視研究的資料。但在明末時代,唯識學上最重要的幾部章疏,已在中國失傳了。例如:

1.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詮》時說:「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疏》、《鈔》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諸著述,不知何緣,不入藏中。宋南渡後,禪宗盛極,空談者多,實踐者少,排擯義學,輕蔑相宗,前舉諸典,漸以散失。」4

2.王肯堂《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又云:「《唯識證義》何為而作也?為慈恩之《疏》亡失無存,學唯識者倀倀乎莫知所從而作也。」又說:「吾猶冀古疏之萬一復出云爾。」5

3.大真作〈重刻唯識開蒙跋語〉有「時運遷訛,古疏湮沒」之句6。

4.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有「惜慈恩沒,疏復失傳」7之句。他又於《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中說:「慨自古疏失傳,人師異解,文義尚訛,理觀奚賴。」8

以上所說的古疏,究竟是指哪幾部書而言?依據日本的資料所記,除了以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是相宗著作的肝要之外,另有:(1)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2)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十三卷,(3)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祕》十四卷,合稱為「唯識三箇疏」,東京中山書房出版的《會本成唯識論》,即是以《成唯識論述記》及「唯識三箇疏」,會集刊行的一部書。這幾部書未入《宋藏》、《明藏》,乃至《磧砂藏》,而已編入日本《大正藏》四十三冊。王肯堂所說的「有《疏》有《鈔》」,是不錯的,窺基除了《成唯識論述記》之外,尚有《成唯識論別抄》十卷,現僅其中的一、五、九、十的四卷,存於《卍續藏》七十七冊之中。至於《唯識鏡》究係何書,現仍不知道。

(二)明末唯識學者所用的參考資料:唐代的唯識疏鈔,究於何時在中國湮沒?不能確知,至少,唐末五代之世,《宗鏡錄》編成之時,那些書籍尚在中國流傳。此後由於何種因素,突然不見了,則亦不能確知。致使明末的學者們無從探索唐代的唯識之學了。是則,明末的唯識學者們,所依據的線索,就非常貧乏了。

1.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自序云:「取《大藏》中大小乘經論,及《華嚴疏鈔》、《宗鏡錄》諸典,正釋唯識之文,以證成論之義。」所以他不敢自信他的《成唯識論證義》沒有與慈恩之疏牴牾之處,故不稱「補疏」而名「證義」9。

2.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詮》云:「然《開蒙》之作,出於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如今)求古疏鈔,已不可得,後閱《開蒙》,及檢《宗鏡》、《華嚴疏鈔》,遇談此論處,輒錄之簡端,於是漸有一隙之明。」

3.(1)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云:「賴有《開蒙問答》,梗概僅存,《大鈔》、《宗鏡》,援引可據,而溯流窮源,則《瑜伽》、《顯揚》諸論。」10(2)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又云:「僅散現《大鈔》、《宗鏡》諸書及《開蒙》二卷,稍存線索。」11(3)智旭序《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亦云:「依《開蒙》為指南,搜《宗鏡》、《大鈔》為證據,溯源於《瑜伽》、《顯揚》諸論而成《遺音合響》。」12

4.通潤的《成唯識論集解》自序云:「後披《宗鏡》,始得斬其疑關,抽其暗鑰。從是遍探《楞伽》、《深密》等經,《瑜伽》、《顯揚》、《廣百》、《雜集》、《俱舍》、《因明》等論,及《大經疏鈔》。其中凡與此論相應者輒手錄之。」13

5.唯識學的方法論書《因明入正理論》,也有窺基、慧沼、智周等的唐代古疏,現被編入《大正藏》四十四冊及《卍續藏》八十六冊。可惜在明末之世,卻與唯識古疏一樣地亡失了。例如:

(1)王肯堂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云:「僉曰:此論自奘師以來,稱最奧難曉,況古疏鈔亡失,講下又無傳派,今欲臆決良難。」又云:當時有鎮澄及蘊璞等人的《解》,以之與「龍樹論與清涼、永明所引《因明疏鈔》語,參互考訂,則所牴牾,亦復有之」。所以他自己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是將古疏鈔之被「散見於諸處,收合餘燼,猶足發明」,而寫成的14。

(2)真界的《因明入正理論解》跋文,也是他先向金陵的三懷座主請益,又去諮詢燕山的玉庵座主,「兼之攟摭《清涼疏鈔》8、《宗鏡》諸書,集為此解」。15

(3)武林大善為明昱的《因明入正理論直疏》作的序中說:「自奘師始譯,永明繼陳,漸爾鮮聞,邈焉垂絕。」16

從以上所引諸文,可以明白明末諸家唯識學者,殊足敬佩讚歎。他們不像窺基時代之尚有梵文原典可資參考,並且直接參加過奘師的譯場,論旨文義較易掌握,而明末諸師,僅憑滿腔悲願,參考蒐索散見於少數典籍中的引文,便從事於註釋的工作,特別像王肯堂的態度非常謹嚴,絕不作臆測方式的所謂聰明解釋。而他們的主要依據,僅是元人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二卷,五代永明的《宗鏡錄》百卷唐代清涼國師澄觀的《華嚴經疏鈔》八十卷,以及《楞伽經》、《解深密經》經,《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論。

(三)不重資料而重實用:正由於能被採用的資料不足,德清與智旭等人,便捨繁從簡,捨文義而重觀行了。例如:

1.德清的《八識規矩通說》,文前有云:「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所以德清「以此方文勢,消歸於頌,使學者一覽了然易見。而參禪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於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17。

2.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凡例有云:「諸家著述,貴在引證以明可據,未免文義雜糅,不便初機。今領會諸家之旨,自抒淺顯之文,不令句讀艱澀。」又云:「西域外道,實繁有徒,故破之不得不詳,今彼黨既無,何勞細究?不過借彼我法二執以為言端,破之以顯二空真理而已。」更云:「文字為觀照之門,若不句句消歸自己,則說食數寶,究竟何益?故標題曰:觀心法要。」18

若從唯識的研究態度而言,德清與智旭的方式是不當的,因他們未見印度唯識學的依據,也不能導使讀者們對印度的唯識學得到正確的認識。若從唯識學的創始目的而言,他們又是對的,因為唯識導源於瑜伽行者,通過定境的認識,對於心及心所法等分析檢查,以確定修行者的功力深淺。

凡是一門知識或學問,演變成繁複的思辨而與實際的生活產生脫節現象時,便會呆滯,或受淘汰。唯識學在印度,曾於西元四至七世紀之間大行其道,想必與修證經驗是相互為用的;到了中國,僅是奘師、基師等的時代,如曇花一現,即歸沉寂。民初數十年中,以唯識注重方法,為迎合西方的新科學風潮,又受到不少學者的發掘,不久仍歸於消沉。大概是與學理及實用之間有著若干距離的關係所致。因此,站在純粹唯識學的立場,德清與智旭的作風是應該受批評的,站在唯識出於瑜伽,目的在於修證的觀點而言,不論法相唯識能否與真常的唯心完全配合,像德清、智旭、太虛等的新嘗試,應該是值得鼓勵的。

(四)明末唯識著作一覽表:法相唯識學所依的典籍,雖有六部經典及十一部論典,然在中國唯識學的本身,所重視者則為《成唯識論》、《三十唯識頌》、《二十唯識頌》、《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明末諸師,便沿襲著這樣的路線而寫作。

原書名 註釋書名 卷數 著作者 作成年代 現存處所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俗詮 10卷 明昱 1611 《卍續藏》八十一冊
成唯識論集解 10卷 通潤 1612
成唯識論證義 10卷 王肯堂 1613 《卍續藏》八十一―八十二冊
成唯識論音義 8卷 廣承 不明 未完成
成唯識論自考錄 10卷 大惠 1626 《卍續藏》八十二冊
成唯識論遺音合響 10卷 大真 1642 不單行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10卷 智旭 1647 《卍續藏》八十二冊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 10卷 智素 不明 《卍續藏》八十二冊
《卍續藏》八十三冊
唯識三十論 唯識三十論約意 1卷 明昱 1602頃
唯識三十論直解 1卷 智旭 1647
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解 2卷 普泰 1511 《大正藏》四十四冊《卍續藏》七十六冊
百法明門論贅言 1卷 明昱 不明 《卍續藏》七十六冊
百法明門論論義 1卷 德清 1612 《卍續藏》七十六冊
百法明門論纂釋 1卷 廣益 1622
百法明門論直解 1卷 智旭 1647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會釋 1卷 明昱 不明 《卍續藏》八十三冊
觀所緣緣論直解 1卷 智旭 1647
觀所緣緣論釋 觀所緣緣論釋記附問答釋疑 1卷 明昱 不明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1卷 智旭 1647
因明入正理論 因明入正理論解 1卷 真界 1589 《卍續藏》八十七冊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1卷 王肯堂 1612
因明入正理論直疏 1卷 明昱 1612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1卷 智旭 1647
因明論解 1卷 王庵 不明 未入藏
因明解 1卷 鎮澄 不明
因明論解 1卷 蘊璞 不明
奘師真唯識量 三支比量義鈔 1卷 明昱 不明 《卍續藏》八十七冊
唐奘師真唯識量略解 1卷 智旭 1647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補註 2卷 普泰 1511 《卍續藏》九十八冊
八識規矩略說 1卷 正誨 1589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1卷 明昱 1609
八識規矩頌解 1卷 真可 不明
八識規矩通說 1卷 德清 1612
八識規矩纂釋 1卷 廣益 1622
八識規矩直解 1卷 智旭 1647
統計 8種 35種 107卷 18人 1511-1647  

其中的《成唯識論音義》未完成,《成唯識論遺音合響》現不單行,然此二書,可從《成唯識論音響補遺》之中看到其梗概。另有三種未入藏的因明註解,也未見流傳。縱然如此,尚有三十種書計八十六卷的唯識著作,人數之眾多,著作量之豐富如此,後之佛教學者豈能不加以認真的研究。

註解

1

(一)《大乘起信論》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大正藏》三十二.五八四頁下

(二)《圓覺經》說:「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大正藏》十七.九一三頁中

(三)《楞嚴經》卷三說:「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大正藏》十九.一一四頁)卷四又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大正藏》十九.一二○頁下―一二一頁上

2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集解》(《卍續藏》八十一.三○三頁下)。

3

王肯堂《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卍續藏》八十一.六四六頁上)。

4

《卍續藏》八十一.二頁下

5

《卍續藏》八十一.六四五頁上

6

《卍續藏》九十八.四一五頁上

7

《靈峰宗論》卷六之三,十七頁

8

《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上

9

《卍續藏》八十一.六四五頁上

10

《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上

11

《靈峰宗論》卷六之三,十七頁

12

《靈峰宗論》卷六之三,二十三頁

13

《卍續藏》八十一.三○六頁上

14

《卍續藏》八十七.一○五頁上―下

15

《卍續藏》八十七.一○四頁上

16

《卍續藏》八十七.一三五頁上

17

《卍續藏》九十八.五八三頁上

18

《卍續藏》八十二.三九三頁下―三九四頁上

第四節 明末的唯識思想

(一)溯源:要了解明末的唯識思想,應先了解《華嚴經疏鈔》及《宗鏡錄》兩部書的中心思想,以及元人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究係說了什麼?

1.《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二說:「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1卷三又說:「如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故。……(《華嚴經》)故〈出現品〉云:佛智潛入眾生心。又云:眾生心中有佛成正等覺。」2雖然明知唯識學中,以八識為生滅及涅槃之因,法爾種子,有無不同,故說五性差別,既立識唯惑所生,故立真如常恆不變,不許隨緣。也知《楞伽經》及《大乘起信論》等的主張,與唯識家不同,以為八識通於如來藏,隨緣成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所以真如隨緣。這是性相二宗的矛盾處,可是依照華嚴宗教判立場,建立五教差別,唯識是僅高於小乘,而稱為大乘始教,性宗是第三,稱為大乘終教,到了第四,大乘頓教如《維摩經》等經,即已不說法相,唯辨真性,訶教勸離,毀相泯心。而此四教,均非究竟,到了第五大乘圓教,即是華嚴宗的立場,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3。故說法相法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真心與妄心,八識與真如,隨緣不隨緣,根本原是同一法界體性,合則互成,分則雙乖。

2.《宗鏡錄》的楊傑序云:「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鑑,眾生界即諸佛界,因迷而為眾生,諸佛心是眾生心,因悟而成諸佛。」這是把真心、妄心合起來看的論調,亦即以圓教的立場,分析無差別中的有差別,有差別實即無差別。該序又說:「國初吳越永明智覺壽禪師,證最上乘,了第一義,洞究教典,深達禪宗,稟奉律儀,廣行利益,因讀《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乃製《宗鏡錄》。……所謂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鑑矣。」4

3.《宗鏡錄》永明自序有云:「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法)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又云:「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又云:「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一心之海印,楷定圓宗,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闇。……但以根羸靡鑑,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如性窮相表,相達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這些,無非說明了永明的立場,是華嚴圓融觀而以一心統攝性相為主眼的。序中又說到他編《宗鏡錄》的用心及方式:「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又說:「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5

可見《宗鏡錄》乃是繼承華嚴宗的思想,主唱以一心為終始,以一心圓攝一切法,兼容禪教,融會性相。以一心為宗,統收一切經教,不論生死或涅槃,八識或四智、妄境與真如,均在唯一真心之內,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僅是為了眾生的根性有利有鈍,所以分別說出相和性。

4.《唯識開蒙問答》:此書共二卷,由「宣授懷益路義台寺住持宗法圓明通濟大師雲峰集」,共計一百四十九題,以問答方式,介紹唯識,復以唯識為中心,介紹通常的佛教教義,乃至討論禪教一致、性相無別、三教同異等問題。既稱為「集」,表示係集前人著述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1 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1 明末佛教研究|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