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5 基督教之研究|校註

聖嚴法師

校註

1

出自《墨子.貴義篇》。

2

參見《楞嚴經》卷六(T19, no. 945, p. 130a24)

3

參見《龍樹菩薩傳》(T50, no. 2047a, p. 184b22-26)

4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佛法總學: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5

可參閱《西潮》第三十二章〈中國與日本——談敵我之短長〉。

6

同校註5

7

可參閱周法高《中國語文論叢》(上),臺北市:正中書局,一九七○年四月臺二版,頁二十九。

8

參見《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T54, no. 2125, p. 222a1-4)

9

可參閱《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和尚」條。

10

參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T49, no. 2035, p. 266a2-25)等。

11

可參閱印順法師《淨土與禪》:「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12

可參閱《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13

可參閱《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14

此文收錄於印順法師《淨土與禪》一書。

15

為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16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臺一版,頁一―五。

17

巫覡,為男女巫師的合稱。男巫師稱「覡」(wizard),女巫師稱「巫」(witch)。

18

為提革拉毘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

19

為撒幔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20

又作〈約伯記〉。

21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22

同校註16,頁一二一。

23

海脫令(Ludwig Freihen Hertling)著,王維賢譯,臺南市:徵祥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24

參見《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九。

25

辨天三說、〈不忍不言〉,參見《聖朝破邪集》卷七(B28, no. 155, p. 326a13-p. 337b2)

26

已收錄於《學佛知津》一書。

27

出自《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三〈象山先生行狀〉。

28

出自《論語.顏淵》。

29

出自《左傳.昭公七年》。

30

出自《論語.先進》。

31

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32

出自《論語.先進》。

33

出自《論語.為政》。

34

出自《論語.學而》。

35

出自《論語.雍也》。

36

出自《論語.述而》。

37

出自《中庸》第三十一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38

參見《中論》卷四(T30, no. 1564, p. 33b15)

39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40

出自《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却。」(T47, no. 1988, p. 560b17-18)

41

出自〈馬可福音〉第二十七章第四十一至四十二節。

42

出自〈馬可福音〉第二十七章第四十六節。

43

出自《墨子.兼愛中》:「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44

見頁三三一─三四○。

45

出自〈民族主義〉第六講。

46

出自〈民族主義〉第六講。

47

見頁三四○─三五一。

48

出自《荀子.性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5 基督教之研究|附錄《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6 菩薩戒指要|自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