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說
第一節 印度及其人民
環境 印度是一個大陸,也是一個半島。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脈的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斯山為屏障,而與大陸的我國西藏、西康、雲南接壤,又與西北方的阿富汗及東南方的緬甸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著保克海峽,與錫蘭相望,錫蘭之南即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陸;向南看,是半島。南端尖突,北部廣闊,形成一個大三角形。
地理 現在,從東到西,闊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從南到北,長則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線長達三千英里,面積之大幾占全球十五分之一,與全部歐洲(除蘇聯部分)相等。原來,西起東經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邊境,東迄阿薩密東部之東經九十三度,寬占經度為三十一度;北起喀什米爾北端之北緯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錫蘭島中部之北緯七度附近,長占緯度亦約三十一度。以北緯二十五度稍北,為全區的最寬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故其大半屬熱帶,小部分屬溫帶。
印度的地域,現可分為三大地區:
(一)喜馬拉雅山及其關隘地區:北起阿富汗,東至阿薩密省。西部則關隘甚多,而以基爾及(Gilgit)與白夏瓦(Peshawar)最富軍事價值,因其與中國、蘇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關隘,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稱世外桃源,可是歷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過此等關隘而來。
(二)印度河及恆河流域地區:由印度河及恆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馬拉雅山麓,長約二千英里,闊約二百英里。這便是印度文化的發祥地帶,又可分為二區:1.以西方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牧。印度河的出囗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Punjab)之名,即由五(panj)河(āb)的古波斯語而來。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dus)而來,泛稱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海的意思,首先僅用於稱呼印度河流域,後來成了全印度的名稱。2.以東南方恆河為中心的平原,恆河發源於雪山,途中集無數支流,灌溉兩岸廣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灣為出口。
恆河最大的支流是閻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薩特雷池河(Sutlej)之間的區域即拘羅地方(Kurukshetra),即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地,婆羅門所稱的中國(Madhyadeśa),便是指這一區域,故又被稱為婆羅門國(Brahmavarta)或雅利安邦(Aryararta)。佛教所稱的中國,乃是指恆河流域中的摩揭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恆河以南,又可分為:1.中央高原,即起自頻闍耶山及薩波羅山,達印度洋,擁有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之間一帶地區。2.利於耕種的東部海岸地區。3.利於工商的西部海岸地區。4.現代國防上極有價值的半島極南地區。
人種 若詳細分別,印度種族約有數百,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它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發掘,看出在五千年前,這裡已發展出人囗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巴比侖還高。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跡,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Vedda):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狀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的南端,專門研究此種人類的學者,都稱之為「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髮多而捲,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 Darya)上游,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n):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到印度的時代,據古蓮威(Grünwedel)說,是西元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元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維荼人,將一部分收為奴隸,一部分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伊斯蘭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於西元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朝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係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此人種資料採自李學曾《亞洲種族地理》第二篇第二及五章)
語文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閡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為世界之冠。約略可分三點述之:
(一)古印度雅利安人的語言為吠陀語,以後進化為梵文。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為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語文。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為了統一方言的標準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復興,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一般大眾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即成為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代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爾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Rājagṛha)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復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于闐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徵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餘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三種,今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孟加拉語、阿薩密語、喀什米爾語、旁遮普語、拉基普特語、信德語、朗達語、蒙達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信仰衝突而流血,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第二節 印度的宗教
有人說:通觀印度的歷史,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誇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係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基督教,在古代本相衝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順次郎及木村泰賢合著《印度哲學宗教史.總敘》)
四《吠陀》 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千零一十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乃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為西元前一千年頃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莎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為婆羅門僧侶於酒祭時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與《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祭詞。
(四)《阿闥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聖歌。此係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為控制神鬼之法,僅少數為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1.《吠陀》天啟主義,2.祭祀萬能主義,3.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在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藉神職的權威而倡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只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為:1.兒童教養期,2.結婚與家庭生活期,3.森林期,4.遁世潛修期)
(二)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為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為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於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為第三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的達羅維荼人,是奴隸。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故稱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婆羅門族於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為頓悟法;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稱之為漸證法。
神的信仰 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神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讚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o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顯然帶有一神教的意味,故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於對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Zeus)及羅馬的朱彼得(Jupiter),同為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為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祇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為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此節資料採自高楠順次郎及木村泰賢合著《印度哲學宗教史》及周祥光《印度通史》)
第三節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 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 S. Radhakr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將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於此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Brāhmaṇa)、《奧義書》(Upaniṣad),即於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係指《羅摩所行傳》(Rāmāyaṇa)及《大戰詩》(Mahābhā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又譯作毘紐笯或毘濕笯)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唯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三)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註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註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三大聖書 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莎摩吠陀》、《阿闥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則為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於祭典的事項,一一附於因緣、故事、來歷,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於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三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對於向來所崇拜的自然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抽象的唯一最高的原理,予於生主(Prajāpati)、造一切主(Viśvakarman)、原人(Puruṣa)等的名。以此做為有情與非有情的本體。宇宙即為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āsadāsiya Sūkta)、〈生主歌〉(Prajāpatya Sūkta)、〈造一切歌〉(Viśvakarman Sūkta)、〈祈禱主歌〉(Brāhmaṇaspati Sūkta)、〈原人歌〉(Puruṣa Sū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為upa+ni+sad,乃「近坐」的合成語,為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祕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而為《梵書》的一部分,它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元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於時代思潮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為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迴解脫,新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啟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一篇第二章)
據說,基督教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尼赫魯《印度的發見》第四章第九節)
(三)《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它是《大戰詩》第六卷〈毘須摩品〉之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便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於復興而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亨波爾(William Von 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均見尼赫魯作《印度的發見》第四章第十四節)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於基督徒。
以上三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三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 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產生於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 Nyāya School)。
(二)僧佉耶派(The Sāṃkhya School)即數論派。
(三)毘舍迦派(The Vaiśeṣika School)即勝論派。
(四)瑜伽派(The Yoga 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 Mīmāṃsā 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 Vedānta 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為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為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為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為中心而產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三流為遲。瑜伽派較佛陀為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佉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為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除尼夜耶派於間接關係上尚有討論之外,其餘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為遲。(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一篇第二章)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編者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