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九章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後的經典

聖嚴法師

第九章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後的經典

第一節 龍樹菩薩

大乘思想的分系法 從整個的佛法而言,本是一味的;從發展的趨向而言,便不能無別。由思想的承上啟下而論,日本的荻原雲來,以為可分作兩大系統,茲列表如下(參考呂澂編譯的《印度佛教史略》及《現代佛學大系》第二十三冊:九十五頁)

但在實際上,大乘佛教尚有淨心緣起的一系,因此,我國的太虛大師,經過三期的改進而分大乘為三系。初以1.空慧宗攝三論,2.唯識宗攝唯識及戒律,3.真如宗攝禪那、天台、賢首、真如、淨土。(《太虛全書》三三一頁)

到了西元一九四○年,太虛大師又將三系改為1.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為宗,2.法相唯識宗,以唯識法相為本,3.法界圓覺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華嚴(賢首)、法華(天台)、淨土、真如等,無不盡入此第三宗的範圍。(《太虛全書》五二三─五二五頁)

這是站在佛法原本一味的立場而開出「法界圓覺宗」以圓融一切佛法的。實際上,原始的根本佛教固屬一味,但發展後的枝末佛教,能否仍是一味而圓融得來,似有很大的疑問。雖然太虛大師是受了天台及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27的影響,才設立了法界圓覺宗以取代圓教的地位。可是,天台及賢首的判教法仍有待商榷,此到中國佛教史中再討論。

因此,近人印順法師,根據佛教的發展過程及其思想體系,將印度大乘佛教分為三大流:1.性空唯名論,是以龍樹為首的初期大乘,2.虛妄唯識論,是以無著為首的中期大乘,3.真常唯心論,是以佛梵綜合的後期大乘。(參閱印順法師所著《印度之佛教》《成佛之道》

因要介紹龍樹教系的大乘佛教,故將大乘的分系說首先介紹如上。

龍樹傳略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釋迦的龍樹(Nāgārjuna),可譯為龍猛或龍勝,據《龍樹菩薩傳》末所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號曰龍樹」。

龍樹的傳記有異說多種,現舉三種如下:

(一)羅什譯的《龍樹菩薩傳》(《大正藏》五十.一八四頁上─一八五頁):說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先博學《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後與另三個契友,相率學隱身術,出入王宮,淫亂宮中美女,達百餘日,嗣後事敗,三友被殺而龍樹僅以身免,因而體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學小乘三藏,次於雪山塔中老比丘處受大乘經典,因其未得實義而起慢心,故有大龍菩薩見而憐憫,接他入海,在龍宮九十天,讀諸方等深奧經典而體得實利。於是回到南印大弘法化,摧破外道,從事著述。當他教化了南印的國王之後,知有一位小乘法師對他忿嫉,他便退入閑室,蟬蛻而去。

(二)西藏布頓(Bu-ston)的《佛教史》所傳:龍樹生於韋陀爾卜(Vidarbha,今之貝拉爾〔Berar〕),出家於那爛陀,就學於沙羅訶(Saraha)婆羅門,以及長老羅睺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後在龍(Nāga)國得《十萬頌般若》。遂到東方的派吐韋沙(Pataveśa)及北方的拘樓(Kuru)等地遊歷,建造寺院,從事著作。最後受一位國王的嗣子沙克帝瑪(Śaktimat)之請,自刎而化。

(三)《大唐西域記》卷十(《大正藏》五十一.九二九頁上─九三○頁上所說:龍樹受到憍薩羅國之王,娑多婆訶(Sātavahana,引正)的皈信,為龍樹於跋邏末耆釐(Bhramara-giri,黑峰),鑿山建築伽藍,極盡莊嚴,功猶未半,府庫已因之空虛,龍樹即用藥物,滴石成金,濟成勝業。又因龍樹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引正王亦得妙藥而壽亦數百,他的嗣子看看繼承王位,遙遙無期,因此向龍樹菩薩乞頭,龍樹自刎壽終,王亦哀痛而死。

以上第一及第三說,頗有演義性質,未必盡為史實,但也確有某程度史實存在其中。大致上說,龍樹出生於南印,先受案達羅大眾部的感化,次在有部出家,進而受《般若經》及《華嚴經》的影響而弘大乘,他雖遊歷全印度,他的活動則以南印為主,由於感化南印一位原來信奉外道的國王皈佛,大乘佛教乃得盛行。關於龍樹的年代,異說甚多,大致推定在西元一五○至二五○年之際,已為近世學者的多數公認。

龍樹的主要著述 龍樹菩薩是大乘的第一位偉大論師,一般傳說他享壽百二、三十之高齡,著有大量的論典。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收有龍樹著作二十五部,《西藏大藏經》收有龍樹著作百二十五部。因為龍樹之名太大,所以其中不免兼收有同名別師的著作,以及後人託名的著作。其主要而可靠的,約有如下數種:

(一)《中論頌》(Madhyamaka-kārikā)。

有關《中論頌》的釋論,有如下數種:

1.無畏注——一說為龍樹自撰,僅西藏有譯本。

2.青目注——此即羅什所譯的《中論》,梵文、藏文已無存。

3.佛護注——西藏譯為《根本中疏》。

4.清辨注——即是漢譯及西藏譯的《般若燈論釋》

5.月稱注——即是梵文及西藏譯的《明句論》(Prasannapadā)。

6.安慧注——即是漢譯的《大乘中觀釋論》九卷。

(二)《十二門論》(一卷)。羅什譯,現尚未見梵、藏本。

(三)《七十空性論》。西藏譯。(以上三種為破小揚大之作)

(四)《迴諍論》(一卷)。毘目智仙、瞿曇流支共譯,現亦存有梵、藏本。

(五)《六十如理論》(一卷)。施護譯,西藏亦有譯本。

(六)《廣破經》、《廣破論》。也有西藏譯本。(以上三種以破外道的正理派為主)

(七)《大智度論》(百卷)。羅什譯,係為《大般若經》第二會即《大品般若》(二萬五千頌)的釋論。西藏未傳。

(八)《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羅什譯,係為華嚴《十地經》的釋論,唯其僅譯出初地及二地部分。梵本已不存,西藏亦未傳。(以上兩種為兩部主要大乘經的釋論)

(九)《大乘二十頌論》。施護譯。西藏也有譯本。(此為獨立的短論)

(一○)《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一卷)。失譯。西藏也有譯本。(此為敦煌發現的小論)

(一一)《菩提資糧論頌》(六卷)。自在作釋,並與達摩笈多譯出。

(一二)《寶行王正論》(一卷)。真諦譯。西藏亦有譯本。此乃為梵文《寶鬘論》之一部。

(一三)《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義淨譯,另有異譯二種。西藏也有譯本,梵本已無存。(以上三種為討論修持問題以及佛教對於政治的看法)

其中最主要的,則為《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揭示生死解脫的根本,為三乘共由之門;《大智度論》採中道立場以顯不共般若;《十住毘婆沙論》以深遠之見而暢發菩薩之大行。

龍樹的思想 相傳龍樹享有高壽,在他一生之中,從事著作的時間很長。人的思想,尤其是一個大思想家,思想的幅度會隨著年齡及環境的不同而有伸縮變動,所以,我們由龍樹的全部著作來看,不能不說他的思想內容是複雜的,甚至是有自相矛盾的。

因此,有人為龍樹思想的不能自相統一,說有三點理由:1.著作的時間有先後。2.著作的對象因了大乘、小乘、外道的異執不同而各有異說的方便。3.著作的對象為了誘導不同時地階層的群眾而用各種方便的異說。

對於外道及小乘而言,當他面對外道時,站在佛教的立場,他固弘揚大乘,卻也同樣要給小乘地位,小乘確比外道強。因此,他雖在大乘的立場時,要批評小乘,站在應付外道的立場時,同樣也要利用小乘的經律論了。

可是,龍樹雖以般若空義為他的大乘教的重心,當他面對小乘之時,他便站在全部大乘的立場,即使是淨土教系的聖典,他也不予忽略,他以為任一大乘思想,也比小乘為佳。

當龍樹菩薩面對眾生的接引而著作時,為了適應各類的根性,設教便不能不有差別,以《十住毘婆沙論》為例:在教化的契機上,有時他用(大、中、小)三乘的分類,有時又用大、中(獨覺)、小(聲聞)、人、天五乘的分類。至於《大智度論》,包羅了種種的解釋、傳說、譬喻、人名、地名、部派名、經典名,無異一部佛教百科全書。

龍樹乃是總括了他所見到的一切佛教思想,以大乘為中心而予以高下不等的地位,從四方八面來發揮。這樣說明龍樹思想的龐雜,大概是正確的。也正因為如此,龍樹的招牌,可被各種立場的後世佛子所採用,龍樹之被仰為八宗、九宗的開祖,原因即在於此。

龍樹的立場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龍樹雖有多方面的思想意趣,他的主要立場,卻在《中論》的主張,《中論》成於他的壯年時代,故有一股充沛的力量。《中論》有五百頌,分作二十七品,但是,它的主要思想,即在於〈八不偈〉,或加上〈三諦偈〉,若理解了〈八不偈〉,其他的從開頭的〈因緣品〉到最後的〈邪見品〉,就可順著此一原理而貫通下去了。現在對此兩偈略加介紹:

(一)〈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是第一品的第一頌。(《大正藏》三十.一頁中

在《般若經》,雖已觀破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的一切是空,但那主要是從實踐的立場說話,尚未進到理論的立場。龍樹的《中論》,便是把般若的真空說,進一步在辯證的論理上建立起來。

八不是基於緣起法的本質而說,緣起法的本質是空,空即無礙,不落空有即為中道,《中論》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即來去)做為固定的觀念,故有凡夫的我執,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小乘的法執生起。可是在緣起的尺度下,觀察世界的真相,乃是既不生起亦不消滅;既非常有亦非斷絕;既不能說是統一的亦不能說是差異的;既無新造出來的亦無還去本處的。一般教外學者,誤將此等說法解為詭辯、解為無是無非論、解為似是而非論,實則是他們未能明白佛教所講的中道觀,乃是基於緣起法的第一義諦上,透視世界的真相,它既空無自性可得;然而從俗諦上看,依舊照著緣生緣滅的軌則而存在。若執此緣起幻有的世界為實在或虛無,便落於凡夫外道的境界;若以緣起之世界雖為幻有不實,但以觀緣起法而入涅槃境則為實在,那便落於小乘境界。這到中國的天台家,便說凡夫外道執俗(假)諦,小乘聖者執真(空)諦,大乘聖者則否定真俗二諦而立於中諦的立場。唯有立於中諦者,才能入生死而不為生死所纏繞;入涅槃而不放棄對於眾生的救濟。

(二)〈三諦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的第十八頌(《大正藏》三十.三十三頁)。按此偈末句「亦是中道義」,如依藏文重譯,則為「斯是中道義」,表示即空即假即是中道義,而不另立中諦,正與中國三論宗只說二諦相合。

其實,在《中論》的本義,並未將此偈分作三諦,乃是即以眾因緣所生之一切法,為空、為假、為中。緣起無自性,所以是空;為了引導眾生,又不得不說種種的法,這些法既無自性,所以是假名而說。假名之法,即是世俗諦。小乘人基於對緣起法觀察的結果,是空;此空,仍是由第二義(世俗)諦相對而起,所以不算徹底,唯有將此空的觀念也一掃而空,才是大乘的第一義諦,也就是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

因此,到了中國的天台家,便引用此偈而成立了空、假、中的三諦說。但是,三諦之說,未必恰如龍樹的本義,龍樹未嘗立有三諦,這在他晚年撰著的《大智度論》卷三十八(《大正藏》二十五.三三六頁中─下)所說:「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可以證明。

同時即在《中論.觀四諦品》中也說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大正藏》三十.三十二頁下)《中論》的中,乃是掃除了空有二邊的畢竟空,稱龍樹中觀之學為空宗的道理,亦即在此。

第二節 龍樹的後繼者

提婆傳略 在龍樹的弟子中,提婆(Āryadeva,聖天,西元一七○至二七○年間之人)是最傑出的一位。根據《提婆菩薩傳》(《大正藏》五十.一八六頁下─一八八頁上)的記載,他出身於南印的婆羅門家,但他智慧拔群,當時有一用黃金鑄造身長二丈的大自在天像,神靈異常,但不許人見,人有見者亦不敢正視,提婆卻非要一見不可,見到金像對他搖動兩眼而怒目視之,提婆即沿梯而上,鑿出左眼,後來他自己也挖一左眼,施自在天,因他只剩下一隻右眼,所以時人又稱他為迦那提婆(Kāṇ-deva)。由於此一因緣,他便捨外道入佛教,從龍樹菩薩出家受法,周遊揚化。

如同龍樹一樣,提婆也感化了一位本來信奉外道的國王,又以辯論的方式,摧破了外道,三月之間,度百餘萬人。有一外道的弟子,因其師遭提婆論破,懷忿在心,誓言:「汝以囗勝伏我,我當以刀勝伏汝;汝以空刀困我,我以實刀困汝。」於是,有一天,提婆菩薩正在閑林經行,這個外道弟子便捉刀而至,並說:「汝以囗破我師,何如我以刀破汝腹!」

偉大的提婆菩薩,雖已腹破而五臟落地,但仍哀憫此一兇手的愚癡,告訴他說:「吾有三衣缽盂,在吾住處,汝可取之,急上山去,勿就平道。我諸弟子未得法忍者,必當捉汝,或當相得送汝於官。」

當弟子們趕到現場,有些未得法忍的人,便大哭大叫,狂突奔走,要追截兇手。提婆菩薩反而藉此機緣向弟子們開示:「諸法之實,實無受者,亦無害者,誰親誰怨,誰賊誰害?汝為癡毒所欺,妄生著見而大號咷,種不善業。彼人所害,害諸業報,非害我也。汝等思之,慎無以狂追狂,以哀悲哀也。」告誡完畢,他便放身蟬蛻而去。

所謂菩薩的心行,必當如此,才算真菩薩;學佛觀空,必當如此,才算真受用;殉道者的精神,必當如此,才算真佛子。偉大的提婆菩薩,真是菩薩道的實踐者了。

提婆的著述 提婆的傳記,另有布頓的《佛教史》,說他是執師子(Siṃhala,錫蘭)人,受學於龍樹,曾在那爛陀教化摩咥里制吒,作有許多的論書。在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則說提婆在晚年時,自那爛陀去到南印度,於香至國(Kāñci,今之Conjeveram)附近的蘭伽那達(Ranganātha),付法給羅睺羅跋陀羅,遂示寂。

因此,有關提婆菩薩的確實傳記,至今尚不完全明瞭。他的著述,在日本《大正新脩藏》中,收有六部;《西藏大藏經》中,收有九部,被認為主要而確係出於提婆之手的,則有如下的三部:

(一)《四百論》。西藏全譯,梵文現存有斷片。玄奘漢譯的《大乘廣百論本》,相當於《四百論》後半的二百偈。

(二)《百論》(二卷)。羅什譯。

(三)《百字論》(一卷)。菩提流支譯。西藏亦有譯本。

這些論書,是採用龍樹《中論頌》的論法,以破斥外道及小乘的教義為立場。後來的人,則繼承此一方針,而形成中觀派。

羅睺羅跋陀羅 龍樹之師,叫作羅睺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在《大智度論》卷十八,引用的〈讚般若偈〉,證明係此人所作。提婆的弟子,也名羅睺羅跋陀羅,究係同名異時的兩人,抑係一人而被誤傳為兩個,尚未完全明瞭。不過,羅睺羅跋陀羅尚作有《法華經讚》,以及《中論》初品之釋。能為《中論》作釋,似為龍樹以後的人了,老師為弟子的著述作釋的,畢竟是不尋常的。近人推定他是西元二至三百年間的人。

羅睺羅跋陀羅以後,有婆藪、青目。青目(Piṅgala,照字義,應譯為黃目)作有《中論釋》,羅什所譯的《中論》,實即是青目菩薩的釋論;他大概是羅什來華以前的人了,至少也是西元三、四百年間的人。婆藪著有提婆的《百論本頌釋》。次有堅意,年代不詳,他作的《入大乘論》二卷,為我國北涼道泰等譯出,那麼,他大約是青目同時代的人罷?

中觀派 龍樹的性空學,自提婆以後,曾一度衰微,到世親時(西元三二○─四○○年),有龍友(Nāgamitra)的弟子僧護(Saṅgharakṣita),起而弘揚龍樹之學,然以其未見龍樹的大論,僅以《中論》及《百論頌》為弘通,故未見浹意。然到中印從僧護受學的,有佛護、清辨、解脫軍三人。三人中,以佛護、清辨二人較著。龍樹時代以來,並未成立何種學派,到清辨時,由於世親的弟子安慧作《中論釋》,以所謂佛的隱密意解釋唯識學(以為龍樹的一切皆空論,乃佛的密意說,所以只說到三無性,唯識學則同時立三自性),清辨以其有違龍樹的本義,所以起而反擊,自此而啟空有之爭端。同時,清辨與佛護的見解,也不相投。他們同樣站在論破異執的性空學的立場,佛護的論議法是從對方立論之中,找出其矛盾性,由各方面指責對方自相矛盾而證明其不能成立,破邪即所以顯正,並不進而說出自己的主張是什麼,所以此派稱為「必過性空派」或「具緣派」(Prāsaṅgika)。清辨的議論法,乃是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論式,進而論破對方的立論,所以稱為「自意立宗派」或「依自起派」(Svātantrika)。

我們所說的中觀學派,即由佛護、清辨而成立。同時,中觀派成立之後,即與密教發生了關係,例如弘化於南印的佛護、清辨,轉入密乘,中印的月稱、智藏、寂護、靜命、蓮華戒,無不學密。密教抬頭,空有二系的大乘學者,終被融化於時代思潮之中。所以中觀派的最初成立,甚至可說是龍樹性空學的開始變化。

現列其三大流的系統如下:

佛護及清辨 佛護(Buddhapālita,西元四七○─五四○年)是南印度咀婆羅國(Tambala)人,在南印羯陵伽之古都呾特弗利(Dantapuri)的伽藍,弘其所學。他為《中論》作的註疏,西藏現有其譯本。據說是依無畏的《中論釋》而作,傳至月稱(Candrakīrti,西元六○○─六五○年)而大弘其說。月稱作有《中論》之註《明句論》,此書為各家《中論》註釋之中唯一現存的梵文本,所以極為珍貴;另作有釋提婆《四百論》的註,及西藏譯出的《入中論》。《入中論頌》,已有近人演培法師的講記刊行,讀者可以參閱。繼此系統而出的,有寂天(西元六五○─七五○年),作有《入菩提行論》、《集學論》、《集經論》,前二論現有梵、漢、藏三本,第三論在漢譯為《大乘寶要義論》。

清辨(Bhāviveka,西元四九○─五七○年),這是一位偉大的論師,常隨弟子有比丘千人,於性空學的復興,厥功甚偉。他是南印摩羅耶囉(Malyara)王族出身。學成後回南印,領導五十餘所伽藍。他雖作論批駁佛護之說,主要的論戰對象,乃是無著系的唯識學家。據《大唐西域記》卷十載,其曾赴摩揭陀,要找唯識系的大論師護法,當面辯論而未果。清辨事事依乎因明而與重視因明論法的唯識學者論難,因明學即因此而成了空有兩宗共許並攻的顯學,論風之盛,極於一時。可惜的是,自清辨以下,論戰的對象是教內的問題,而不是對付外道的邪說了。

清辨作有《般若燈論》、《大乘掌珍論》、《中觀心論頌》、《異部宗精釋》;第一種有漢、藏兩種譯本,第二種僅有漢譯,三、四兩種僅有藏譯。清辨的弟子觀音禁,作有《般若燈論》之釋。月稱依佛護之流而反駁清辨。智光(Jñānaprabħ)與月稱同時,又據清辨之說而反對月稱。唯識家與中觀派論戰,中觀的兩派又互相論戰,情勢有似小乘部派佛教之末期,論書愈多,異執愈盛。

月稱及諸論師 月稱在印度佛教史上,有頗高的地位,當他主持那爛陀寺之際,安慧系的唯識學者月宮(Candragomin),特來寺中辯論,一主性空,一主唯識,往復辯難,歷七年而月稱獲勝,因而為性空系的學者所激賞無已。月稱下傳大明杜鵑、小明杜鵑,至阿底峽(Atīśa)而入西藏,作《菩提道燈論》,影響西藏的佛教也極深。

又據印順法師說:「月稱以先,雖有佛護、清辨諸家,性空猶和合無諍,彼此亦不自覺其有異。月稱獨契佛護,直標『此宗不共』之談,乃有『應成』、『自續』之諍也。」(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第十六章第三節二九五頁)這是說中觀門內之諍是起於月稱,而把清辨駁斥佛護之見不算是性空系中的內諍。

在金山正好的《東亞佛教史》第十六章,則說月稱出而站在具緣派的立場,駁斥清辨的依自起派。依自起派又分裂為二:

(一)經量中觀依自起派:清辨、智藏(Jñānagarbha)屬之,智藏作有《二諦分別頌》、《解深密經彌勒品略疏》。

(二)瑜伽師中觀依自起派:寂護(Śāntarakṣita)、蓮華戒(Kamalaśīla)、解脫軍(Vimuktisena)、師子賢(Haribhadra)、覺吉祥智(Buddhaśrījñāna)等屬之。他們在清辨的依自起派之中加入了瑜伽行的學說,他們的論作中,富有佛教及外道在哲學方面的種種思想,方法很活潑。

寂護為西元七○○至七六○年間人,學於那爛陀寺,後與蓮華生同去西藏,著有《真理集要》。

蓮華戒,約為西元七三○至八○○年間人,著有《金剛般若經廣註》、《菩提心觀釋》、《廣釋菩提心論》等。

師子賢,約為西元第八世紀人,作有彌勒造的《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明般若波羅蜜多釋》等。可是《現觀莊嚴論》為彌勒之論,舊來未聞此說,然於波羅王朝之時,性空者融於真常唯心而大盛,《現觀莊嚴論》乃被視為彌勒五大部之一。西藏盛行真常唯心的密教,《現觀莊嚴論》亦風行於西藏。在此須有說明:為彌勒此論作釋的,最早是學於僧護之門的解脫軍,解脫軍次第傳於小解脫軍——勝軍——調伏軍——靜命——師子賢及蓮華戒而大昌。

第三節 龍樹以後的大乘經典

中期大乘 從龍樹後至無著及世親等時代的大乘佛教,通稱為中期,密教盛行時則為後期大乘。何以會有中期及後期的開出,可說是時代及環境使然,尤其是大乘經典的陸續完成了結集的任務,而予佛教的學者們以思想上的啟發。

根據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第一篇第四章第一節而言,中期大乘經典的結集,是為要完成龍樹時代所留下的三個任務:

(一)關於真空妙有最終根據之說明的不足。

(二)一切眾生成佛的心理及其理論根據之說明的不足。

(三)關於佛陀論尚未完全,尤其是法身觀尚未完成。

發揮這三個意義的中期大乘聖典,可謂很多,其主要的,就是《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涅槃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以及我國未曾譯出的《大乘阿毘達磨經》。現在介紹其中最受我國重視的數種如下:

《勝鬘經》 此即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有兩種漢譯本:一為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於西元四三六年,二為菩提流支譯於西元五○三至五三五年之間。

此經在我國南北朝時代,流傳極廣。是以勝鬘夫人為人物的中心,以闡說十大受、三大願為始,而來處理攝受正法、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以及如來藏等的問題。如來藏的闡說,則是《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所共說。

據印順法師《勝鬘夫人師子吼經講記》的〈懸論〉中說,本經有三大意義:

(一)約人而言,是平等義:本經主張三點平等:1.出家與在家的平等。2.男子與女人的平等。3.老年與少年的平等。

(二)約法而言,是究竟義:本經有三方面的究竟:1.如來的功德究竟,不論從哪方面看,唯如來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2.如來的境智究竟,境是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智是佛陀用來證悟諸法實相的平等大慧;從佛的無量無邊功德中,統攝為境與智,均超越二乘而圓滿究竟。3.如來的因依究竟,如來的「因依」,便是經中說的如來藏,即是佛性;人人有如來藏,故人人皆可成佛;從如來究竟的境智,推求此究竟境智的根源,便指出了如來究竟所依的如來藏。如來依如來藏之因,而成究竟如來之果;果已究竟,故其因亦究竟了。

(三)約人與法的相關而言,是攝受義:此即是攝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領受佛法,使佛法成為學佛者自己的佛法,達到自己與佛法合一的目的。

此經主要是在發揮如來藏的思想,此說係根據《華嚴經》的三界唯心之「心」的系統而發展成功。如來藏,即是佛性、自體、法身藏、法界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這是如來的境界、是涅槃、是常樂我淨。即所謂「如來藏中藏如來」,人人皆有如來之藏,藏有自體清淨的如來,只因為客塵(外緣)的煩惱所染汙而現出種種非清淨的雜染相。這就是真空之中所顯的妙有;佛教本不主張有我,此則在一切皆空之後,所顯的本體真常、唯心清淨的「我」。《大乘起信論》所稱「如實空境」、「如實不空境」,即由此來;因客塵煩惱而現的雜染相是如實空的,自體清淨的如來藏是如實不空的。

《涅槃經》 大乘的《涅槃經》,乃由《長阿含經》的《遊行經》發展而來。對大乘而言,《遊行經》是小乘《涅槃經》;《遊行經》是以釋尊晚年的言行為主要的紀錄,大乘《涅槃經》則不以事實的記述為中心,而以發揮其一定的教理為目的。

大乘《涅槃經》的成立,大約是西元二百至三百年間,近世學者並推測它最先出現的地方是北印度,是繼承般若、法華、華嚴等的思想,藉著小乘《涅槃經》的形式而完成。

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為曇無讖譯的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稱為北本;一為慧嚴將北本修正為三十六卷本的《大般涅槃經》,稱為南本。此二種的內容相同,僅在品名及分章上做了修改。此經的梵本現已無存,西藏本亦係譯自漢文本。唯在中亞地區及日本高野山,各發現了一葉的梵文斷片。

大乘《涅槃經》的思想,乃是以《般若經》之「空」,以及大眾部的「心性本淨說」及「一音說法說」的教理,加上《法華經》的「會三歸一」說,予以發展而成。

從本經特有的教義而言,約有三點:

(一)法身常住:在《法華經》,將一切眾生成佛的可能性,求諸過去世的教化熏習,而對佛壽無量的根據,也說是過去久遠前所成的佛,尚未進至即內心而證明佛壽無量,這可算仍是歷史性的佛壽常住;到了《涅槃經》,則一轉歷史的佛陀,成為法身常住。即是說:釋迦佛是為應化人間而垂迹的化身佛,但他的本性是和生死無關的,本性即是法身佛;垂迹應化的色身,與本性的法身有別,法身是常住不變的本體,乃是無限永恆的大我。此乃即以色身佛的內心而證明佛壽無量。

(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的色身既與法身非一非二,法身的垂迹應化即是色身。此一法身的性能,既是常住不變無限永恆的大我,那麼,一切眾生具有此大我,從本體上看,佛與眾生,平等平等。假如沒有平等的法身,眾生修學佛法也不能成佛;此一成佛的可能性,在佛稱為法身常住,在眾生即稱為佛性本具。

(三)一闡提可以成佛:所謂一闡提(lcchantika),《涅槃經》對於它的解釋為:不信佛法的人,斷諸善根、不信因果業報、不親善友的人。這種人據《涅槃經》看,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當然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即是法身常住,終究必當有接受佛法的開發而完成那佛性之圓淨的機會,所以一闡提也可成佛。

《解深密經》 以上《勝鬘經》、《涅槃經》所說的如來藏(佛性、法身),是為適應所謂「向上門」28的要求而來。但是,基於這個立場而把雜染世界,給予說明的,雖有《般若經》、《華嚴經》、《維摩經》,認為三界一切所有,皆由於心的發動;亦即由於無明而有虛妄的世界顯現,由於心的清淨而有淨土的顯現。但這說明太簡單了,《解深密經》就起來做了個更進一步的說明。本經在所謂無明住地,承認無意識的根本無明(心不相應的無明);在淨識方面,也承認佛性、如來藏。但是,無明與淨識的關係怎樣?又怎樣的配合而開展出怎樣的世界呢?由於對這些問題的考察,就成立了所謂唯識的佛教,這部《解深密經》,便是唯識佛教的先驅。

本經在中國,有菩提流支譯的《解深密經》五卷,玄奘譯的《解深密經》卷,以及求那跋陀羅所譯第七、第八兩品。近代在梵文及西藏方面,則未發現。本經最早出現的是第二至第五品,加入第六品後全經應該已完成,但在後來又加上了第一序品及第七、第八的兩品,便是現在的《解深密經》了。

本經是一部論書性質的聖典,它的特色雖有很多,但其主要的,則有如下的三點:

(一)阿賴耶識的思想:在龍樹,尚未有第七識的觀念,其後,承認在六識之內部,有如來藏等,把如來藏等改進為構成現實世界之原理,便成立了《解深密經》的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藏識)或阿陀那識(ādāna-vijñāna,執持識),以此做為第七識而來擔任眾生輪迴生死之中的主體,以後把阿賴耶識名為第八識,阿陀那識名為第七識,但在《解深密經》尚未做此區分。這雖由如來藏或佛性的發達而成立,然其遠因在大眾部的根本識,犢子部的非即非離蘊我,經部的色心互熏、種子說、細意識、一味蘊,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已經建立了此第七識的基礎。

至於此第七識的性質如何?本經的解釋是:「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凡夫)分別執為我。」又解釋其名稱說:「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大正藏》十六.六九二頁中─下

(二)三相三無性說的生起:這是為了適應阿賴耶識的確立而生起。

三相即是:1.遍計所執相——此即是錯覺或幻覺。2.依他起相——此即是說因緣所生之法,其中含有從常識世界到科學世界的現象,一切均係依他之緣而生起之相狀。3.圓成實相——此即是諸法平等的真如實相。

三無性即是:將以上的三相,歸著於根本,都不離心。1.遍計所執相是心的表象,沒有特別的自性存在,此稱為相無自性。2.依他起相是因緣生法,因緣的總管也是心,故亦沒有特殊的自性,此稱為生無自性。3.圓成實相是清淨心所緣,同樣是離心即無其自性,此稱為勝義無自性。

(三)三時了未了說的提出:這是對於思想判釋的方法。本經認為,佛陀始對小乘人說四諦法,是未了義(不究竟)說;次對菩薩說諸法無自性,不生亦不滅,也是未了義說;本經說三相三無性,始為了義之說。本經對三乘佛法以了義未了義來判釋的方法,給予後世教判思想的影響很大。

《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Lankāvatāra Sūtra),簡稱《楞伽經》,梵文本現今尚存,漢譯有三種:1.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於西元四四三年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2.元魏菩提流支譯於西元五一三年的《入楞伽經》十卷,3.李唐實叉難陀譯於西元七○○年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所以本經在研究上有很完整的材料,但其內容雜亂,欲在其全體上捕捉它的旨趣,頗有困難。

若從本經之思想而言,其主要觀念是在說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解深密經》是乘著如來藏的思潮而起,本經則利用此一思潮再回到如來藏,在決定其理想目的之同時,往下說明如來藏的現實面。

在本經中,到處反覆地說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用此以釋人生宇宙的現象及本體。現在略介如下:

(一)五法:此在《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佛性論》等均有說到。即是:1.名——事物的名稱。2.相——由名而浮起的想像。3.分別——對名與相的判斷。4.正智——是看破名相為非實的智慧。5.如如——做為智慧對象的平等真如。此五法是舉迷界的主觀(分別)客觀(名、相),及悟界的主觀(正智)客觀(如如),而打破迷界以進入悟界的經過,分作五個階段來考察之意。

(二)三自性:此在《解深密經》的三無性已說到,即是:1.遍計執性——妄分別性,2.依他起性——緣起性,3.圓成實性——真實性。本經對此三性的用途是在攝取前舉之五法:名、相,相當於遍計執性;分別,相當於依他起性;正智、如如,相當於圓成實性。

(三)八識:本經以《解深密經》的第七阿賴耶識為第八識,在第八識下,另立第七末那識(manas,意識),再加自原始佛教以來的前六識。然而,本經的八識論,雖比《解深密經》多了一層整理的工作,但其尚有很不消化之處,使人難以捕捉其適確意義的地方還很多。自古以來,各家對本經生起多種異解,原因即在於此。若總括來說,第八識的活動,是由前七識的分別而起,在第八識的本身並無自性,一切不外乎識海的波浪而已,這是本經的唯識觀。如何止息這個識海的波浪?接著講二無我。

(四)二無我:即是人空及法空。因為本經對於八個識均立有真相、業相、轉相之三相,其中真的本體,則是第八識的真相。前七識與第八識的業相、轉相,可由修行之力,特別是用人法二空之觀法而消滅。消滅了這業相、轉相的當體,便是識海波浪的停止;它可叫作如來藏、真如、涅槃、法身、空、無垢識,乃是不生不滅、清淨無垢的當體。因此,本經是調和了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思想,承認第八阿賴耶識含有淨與不淨兩方面的內容;從不淨方面,生起分別妄幻的現象界;從淨的方面又確立了法身、涅槃、真如的平等實體界。這與《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的思想,是很相近了。

真常唯心 根據印順法師的意見(《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楞伽經》與《大乘起信論》的關係特深,《大乘起信論》所用之名相同《楞伽經》而義則異,乃為多數古人已知的事實。《大乘起信論》的心、意、識三者,與《楞伽經》的三相三識,可以對照相攝。因此,《大乘起信論》之不出馬鳴所造,不勞再辨。

印師又指出,《如來藏經》《法鼓經》《大涅槃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楞伽經》、《密嚴經》、《圓覺經》等經,皆屬真常唯心的聖典。後期的密典,十、九亦屬真常唯心。可見,中期以後的大乘經典,多可納入真常一系了。

印師又稱,所謂真常心,它的名目可有很多,法性、如來藏、圓覺、常住真心、佛性、菩提心、大涅槃、法身、空性。此等,在真常論者並視為一事。

真常思想,確有原始聖典的暗示,例如佛說羅漢離欲,不復有變悔熱惱之情;或者化為「無煩無熱,常住不變」。在《央掘摩羅經》佛陀自稱「我常住大悲」。

至於真常唯心,乃是糅合了真常空及真常心而成立。此常我之論,乃係內本宗教經驗所見而外依佛說。固由原始佛教開出,卻不能說與印度其他學派及宗教的影響無涉。

本書不擬另章介紹真常唯心的問題,但此確是一個重要論題,所以在本節之末,略述數語如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八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十章 無著系的大乘佛教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