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聖嚴法師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第一節 笈多王朝的佛教

王朝的興替 笈多王朝係於西元三二○年,由旃陀羅笈多一世(正勤日王)所建,都於華氏城,領有中印度。第二主沙姆陀羅(西元三三○─三七九年)即是新日王,征服印度之東部及南部。第三主旃陀羅二世(西元三八○─四一四年),又攻略印度的西部及北部,領有印度平原及旁遮普之一部,並含加底阿烏爾半島的地域,這是笈多王朝的全盛時代。

然在另一方面,自西元第五世紀以來,北方的白匈奴族(即是嚈噠〔Ephthal〕),蠶食西北印度,先占犍陀羅國。自笈多朝的佛陀笈多王(Budha-gupta)死後,至西元五百年頃,白匈奴族的吐拉摩那(Toramāṇa),即乘笈多朝的內亂而占據了中印度,笈多王朝因此崩潰,吐拉摩那之子摩醯邏矩羅(Mihirakula,西元五○二─五四二年),即成為中印度之王。當時有摩臘婆國的耶輸陀爾曼王(Yaśodharman),於西元五二八年征伐摩醯邏矩羅,並使之退到迦濕彌羅。中印地方,即由笈多王統的支裔,一個摩揭陀地方很小的侯國,繼續了後期的笈多王朝(西元五三五─七三○年)。

在南印方面,案達羅王朝滅亡之後,波羅毘族(Pallava)據於建志補羅(Kāñci-pura),成立波羅毘王朝(西元二二五年頃─九○○年)。

婆羅門教的復興 笈多王朝的文化特色,可說即是婆羅門教的復古主義之抬頭。自迦膩色迦王到笈多王朝前期之滅亡,也就是西元二世紀到五世紀約四百年之間,因無外敵的入侵,復古主義也隨著王朝勢力的鼎盛而勃起。

婆羅門教,自阿育王以來,由於佛教之發展,傳統的信仰便潛入於社會的底流。至此時,已經過整理、修正、結合了民間通俗信仰的濕婆、維修奴的崇拜,成為新的印度教(Hinduism)的姿態起而復興,這是雅利安民族的文化與印度先到民族的文化之結合,它的起源,即是《大戰詩》中的《薄伽梵歌》。當小乘佛教日漸變成學術思想化,且在教內大肆爭執義理之優劣高下之際,對於民間的生活及通俗的信仰,卻日漸疏遠;印度教之復興,即是基於通俗化的信仰,並採取了佛教的哲理而予以補充其不足。大乘佛教即是為了挽救此時代的危機而出現。

笈多朝時,對於古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之復興,且被採作公用的語文,與婆羅門教的復興有關,大乘梵文佛典的完成譯寫的工作,大致也與笈多王朝的梵語復興有關。

笈多朝的諸王信仰,也以婆羅門教為基礎,例如沙姆陀羅笈多及迦摩羅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二王,舉行自熏迦王朝以來即未曾行於中印度的馬祀大祭,乃為顯著的事實。故對於佛教頗為冷淡。

但其諸王之中,以個人身分對佛教表示好感的,或進而尊崇佛教的,也不是沒有。例如在《婆藪槃豆法師傳》中,正勤日王馝柯羅摩阿秩多,曾施世親三洛沙金,新日王婆羅秩底也皈依了世親,世親也受到新日王的嗣子及王妃的留請久住在阿緰闍,此雖未必盡為史實,至少反映了當時的王室對佛教尚有好感。

前面說到將白匈奴族的摩醯邏矩羅王征服逐退的,是摩臘婆國的耶輸陀爾曼王,玄奘所傳,征服匈奴王的,乃是後期笈多王朝的婆羅阿迭多二世(Bālāditya II)。周祥光《印度通史》一一七頁則說是二王聯合擊退並生擒了匈奴王,可是又把他放了回去。婆羅阿迭多王,為了紀念征戰的勝利,便建了一座很大的佛寺,那便是有名的那爛陀。

北印教難 來自北方的侵略者摩醯邏矩羅王,極端仇視佛教,毀滅佛法。勢力所至,佛教凌夷。據說當他被放回北印之後,在迦濕彌羅一地,毀壞寺塔,即達一千六百所。《付法藏因緣傳》(《大正藏》五十.三二一頁下)所稱的師子比丘,當時正在罽賓(即迦濕彌羅)大做佛事,而為「彌羅掘」所殺,法統因此而絕。彌羅掘,便是摩醯邏矩羅的異譯。亦有譯作密希訶羅(Mihirkula)。因此,史家每將此王與熏迦王朝的補砂密多羅並稱。

那爛陀寺 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大正藏》五十一.九二三頁)所載,那爛陀寺的初建,是在「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尊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又經佛陀多王(覺護)、呾他揭多多王(如來)、婆羅阿迭多王(幻日)、伐闍羅王(金剛),歷代繼續增建,至戒日王時已是第六帝了。但在笈多王朝中,除了後期的婆羅阿迭多王,均無其人,戒日王乃是伐彈那王朝(即戒日王朝)的人。在西藏的傳說,無著、世親均曾於那爛陀寺弘通大法,但於漢譯未聞此說,而且在法顯及智猛的遊印記載中,也未見言及那爛陀寺之名。

根據多方的考察,玄奘所說的「佛涅槃後未久」即建此寺,乃是不確的。由後期笈多王朝的幻日王所創建,則比較可信。在所見的資料中,住持那爛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護法開始,護法約為西元五三○至五六一年間的人,後期笈多王朝則為西元五三五至七三○年間。

不過,本寺寺址,原為佛世的菴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處說法三個月。到了玄奘至印前後,正當戒日王在位,該寺食邑二百餘,日進大米穌乳數百石,九寺一門,周圍四十八里,常住僧徒一萬人,並為印度諸國所仰慕,儼然一所唯一的佛教最高學府。

見於記載的此寺住持之名,先後有德慧、護法、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月稱,達摩鞠多等諸大論師。玄奘三藏是我國第一人知有此寺,並在此寺大振聲名。其次有義淨、道琳、玄照、道生、安道、智宏、道希、無行,到此求學。來我國弘法的印度僧人之中,例如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刺若等,也都曾在此寺求學。

從這些名德看來,那爛陀寺先是唯識學派盛行的學府,後來即成為密教大乘的學府。

佛教概況 從《高僧傳》卷三「法顯傳」(《大正藏》五十.三三七頁下所記載當時的印度(法顯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出西域,義熙十二年返揚都,即西元三九九─四一六年),大乘小乘均頗盛行:

北印度七個國家,註明為小乘學的兩個,多學小乘的一個,大小乘兼學的一個,綜合起來是小乘教勢盛過大乘。

西印度四個國家,註明為小乘學的一個,大小乘兼學的一個,綜合起來,仍是小乘學占優勢。

中印度十二個國家及城區,註明小乘學的一個,多小乘學的一個,大小乘兼學的一個,可想大乘較多。

法顯在東印華氏城,得到《薩婆多眾律》、《雜阿毘曇心論》、《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毘曇》等聖典。可見東印的當時,已為大小乘學的匯合之處。

據印順法師剖析當時的概況:1.無著、世親,自犍陀羅南來至阿踰陀(阿緰闍)為中心,沿西海岸南下,與南印的學者相接。這是西系唯識學者的向南活動。2.東方的摩揭陀,據法顯、智猛的目擊,華氏城的佛教賴婆羅門的大乘學者而住持。3.放海南下到師子國(錫蘭),亦是大乘及上座部二流並暢。4.當時由中印度來華的曇無讖、求那跋摩,多係譯介真常唯心論的聖典。真常大乘的根由,即是以大眾部及分別說系的「心性本淨」,融合了犢子系的「不即不離蘊我」而成之真常我。(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第十三章第一節

第二節 伐彈那王朝的佛教

戒日王統 由於小邦林立,後期的笈多王朝,在中印方面,雖仍是一個霸主,自號君王,並曾舉行馬祀,但國土有限,僅統治摩揭陀及孟加拉兩地。在當時的許多小邦之中,當推據於旁遮普東部地區的塔尼斯華爾(Thāneśvara),較為強盛,它的開創者為弗沙伐彈那(Paṣya-vardhana)經過四傳,到第五位酋長波羅羯羅伐彈那(Prabhākara-vardhana),始建立了伐彈那王朝,即是戒日王朝。波羅羯羅伐彈那有二子,一名羅闍伐彈那(Rajyavardhana),一名曷利沙伐彈那(Harshavardhana,喜增),西元六○四年,波羅羯羅伐彈那率二子將大軍東征匈奴,不幸卒於軍中;長子繼位,再率軍東征馬爾華,又不幸中其土王之詭計所陷而死;遂由年僅十六歲的幼子即位,並以曲女城(Kanyakubja,今之Kannauj)為首都,那就是我國《唐書》中的戒日王(西元六○六─六四七年),也即是玄奘所見的戒日王。

戒日王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後的一位偉大的國王,他將版圖擴大,自雅魯藏布江之河囗,一直到伽第瓦爾,包括了旁遮普、馬爾華、曲女城、比哈、孟加拉、阿里沙、阿薩蜜等地,除了西北邊疆之外,可謂整個西北印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了。唯其版圖之擴張,固有憑藉武功的征服而來,然而,例如鳩摩羅國、摩揭陀、尼泊爾、喀什米爾、婆羅毘(今之古迦拉底)等自治土邦之歸屬戒日王朝,乃是由於戒日王之道德學問的感召。

戒日王與佛教 戒日王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王,他在位四十一年,用兵僅六年,其他的時間即用於政治、文化及宗教。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王與中國修好,我國於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派王玄策至印度,立碑銘於摩揭陀。戒日王的文藝造詣,已在第七章中略有介紹。

在宗教方面,戒日王本為印度教徒,後受玄奘三藏及小乘教的大德迭婆伽蜜多羅(Divakarmitra)之感化而皈信佛教,佛教屢遭法難,因此亦稍呈復興之機。他對佛教的功績之最著者,約有下列四事:

(一)禁止殺生,獎勵素食。

(二)依照阿育王對於弘揚正法的先例,建寺院、造石塔、築旅舍,以供沙門及朝禮聖跡者之用。

(三)每年召集沙門舉行佛學討論大會一次,賢者賞之,頑劣者懲戒之。

(四)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一次,並將財物布施民眾。

但是戒日王亦同樣對印度教持崇敬的態度,由《大唐西域記》說他在缽邏耶伽(Prayāga)大會時,先禮佛陀像,次日禮太陽神像,第三日禮濕婆神像,可見一32

玄奘三藏的光榮 奘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出中國經西域至印度,留學十七年而後返國。留印期間,從戒賢學瑜伽唯識,隨如來密、師子忍等習因明、聲明,又向勝軍學《唯識抉擇論》。回到那爛陀寺奉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並會通中觀瑜伽二宗之義,著《會宗論》三千頌,以答覆當時在寺講中百二論而破瑜伽教義的師子光,名望因此大振。

後與海慧、智光、師子光等四大德共赴戒日王之請,與烏荼國小乘論師對論,小乘論師製破大乘義七百頌,奘師申大乘義製一千六百頌名為《制惡見論》而破之,聲譽益隆。

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冬,戒日王又於曲女城,大會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千餘人,耆那教徒二千餘人。奘師被請為大會論主,作《真唯識量頌》,稱揚大乘,並宣示大眾:若有一字無理而能難破者,請斬首以謝。如是經過十八日,竟無一人敢發議論。無怪乎玄奘的盛名,迄今仍為印度學者之所崇敬。

東印法難 當戒日王之父波羅羯羅伐彈那王在位時,東印的土邦金耳國,日漸強盛,國王設賞迦(月),挾武力西侵,所到之處,摧毀佛法,壞寺、坑僧,並伐佛成道處(佛陀伽耶)的菩提樹,佛涅槃處(拘尸那羅)的佛教寺僧也被焚殺殆盡。玄奘之師戒賢論師,據說就是曾被此王所坑而逃脫的一人。

教難遍及恆河兩岸,一時法運頓衰,若非戒日王的皈依佛教,佛教的慧命即可能從此而斷!

戒日王禱於觀自在菩薩,一舉而戰勝了設賞迦王。可是,戒日王無子,故在他駕崩之時,亦即是戒日王朝衰亡之期,王僅有一女,嫁於南方婆羅毘邦的幼日王;戒日王死後,各邦又自行獨立,有的則不承認戒日王的繼承人選。當時有一位戒日王的大臣名叫有修,也想繼承王位,因其抗拒唐朝使節王玄策,而被玄策借西藏武力將他囚送到了中國。

戒日王之後,婆羅門教出了兩位傑出的學者,一是弭曼差派的鳩摩利婆多(Kumārila Bhaṭṭa),一是吠檀多派的商羯羅阿闍梨(Śaṅkara Ācārya),這兩人在西元六五○至七五○年的一個世紀之內,恢復了《吠陀》經典原先的崇高地位,並對佛教做了無情的攻擊。

鳩摩利婆多的偉大著作是《吠陀真義評論》,婆羅門教的哲學因此大成,佛教的特色便因此消失,他雲遊全印,辯才無礙,弘揚其學說,攻破佛教。他是北印人,據說當他的南印派隆盛之時,佛弟子中竟無一人能夠勝過他們的議論;那爛陀寺的講學方式,一向公開,至此,因為無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內室講授。

至於商羯羅阿闍梨,他是南印度人,他在宗教哲學上的貢獻,被印度史家譽為是一種人類思想的結晶。他為弘揚教義,於印度的東、南、西、北的四方,建立四個傳道中心,等於在精神上他已統治了印度全國。據傳說,當他至藩伽羅地方,找著佛教徒辯論,但在佛教的法將之中,竟無一人能夠取勝於他,於是,即有二十五所道場被毀,五百位比丘被逼改宗其教;向東到歐提毘舍地方,情形也是如此!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優劣,與法運的隆汙,關係實在太大了。

第三節 佛教與外道的交涉

何謂外道 外道是佛典中的術語,梵語叫作底他迦(tīrthika),是指佛教以外之教道,或稱為外教、外學、外法。

《維摩義記》卷一(《大正藏》三十八.四二八頁上)說:「法外妄計,斯稱外道。」

《三論玄義》(《大正藏》四十五.一頁中)說:「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二說:「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

凡是佛教以外的一切教道,以佛子視之,均為外道,初無輕藐之意;然以外教學者無不捨自己的身心而別求安頓,所以含有向外求道的意思者,即為外道。

佛典中所指的外道,範圍極廣,在第一章所介紹的婆羅門教、六派哲學、六師外道、總為六十二見等都是。他們也都跟佛教曾發生多多少少的交涉,佛教在外道包圍的環境中出現、成長,也在外道包圍的形勢下變質、滅亡。這從《阿含》聖典、部派的阿毘達磨、大乘的各家論書中,見到所謂破外道的論鋒之銳利,便可知道佛教是在不斷地奮鬥中發展的。最後的密教,在實際上受了外道的同化,僅在心理上強調降伏外道,終於是接受了被外道消滅的命運!

在此僅就外道與佛教交涉之重要者,略述如下:

耆那教與佛教 《阿含經》中所稱的尼乾陀若提子(即尼犍子若提子),便是耆那教的開祖摩訶毘盧(大雄)之名,故通稱其教徒為尼犍子外道。他稍早於釋尊,他與釋尊的教化區域,大致也相同,所以兩教間交涉也較多。

耆那教與佛教,從表面的印象看,頗似一致,從教理的本質看,卻是不同。

先說兩教的相似處:同樣否定《吠陀經》的神聖地位,同樣否定婆羅門教的人格神而唱無神論,兩位教主同為剎帝利族王子出身,開祖的尊稱同為大雄、世尊、牟尼,同樣強調輪王思想及不殺生主義,同樣組有比丘及比丘尼的教團。

再說兩教的相異處:兩教的聖典之結集不同,兩教的歷史之傳承不同;耆那教主張命(精神)及非命(物質)的二元論,站在生氣論的立場,重視「命」為常住的靈魂,佛教則站在緣生論的立場,主張無我,否認有常住的靈魂;耆那教以生天主義為解脫,佛教則以即現實而證涅槃為解脫;耆那教以苦行主義為修道的方法,佛教則以戒定慧三學為修道的階梯;兩教雖然同樣採用「業」、「漏」等的名詞,涵義卻頗不同。

事實上,耆那教與佛教,同為傳統的印度宗教所不容。所幸佛教亡於印度,卻傳到了外國,耆那教雖未傳出國外,卻以苦行的教條所限而未被印度教同化,苦行畢竟是感人的,所以耆那教在印度,迄今仍在傳流。

印度教 前面已說到,印度教(Hinduism)是以婆羅門教的《吠陀經》結合了通俗信仰的《薄伽梵歌》而起。

首先要說《吠陀》宗教的復興,約有四個因素:1.戒日王朝以後的五百年中,佛教僧侶入於密教而生活腐敗。2.佛教僧侶集中於義理的空談,僅在學術中心之地如那爛陀寺等處有其發展,而卻荒於對民間的深入普化。3.佛陀的四諦八正道之教學,對於一般民眾,不能即聞即知,也不能即知即行,愚夫庸婦於生活艱困之下,只知盼望有一救世主將他們帶往快樂的天堂。4.佛教四姓平等之說,破壞了婆羅門僧侶的特權,蓄意復興已達千年之久,此時趁著佛教的敗落及一般人心的願望,便結合民間信仰,採納佛教哲理,以新的姿態出現。

再說印度教的內容,它是根由《吠陀》神話及史詩神話而來,他們所信的神是唯一的最高的大梵天(Brahmā),有時用宇宙的創造者大自在天(īśvara)的名,有時用宇宙之破壞者濕婆(Śiva)的名,有時用宇宙之保護者維修奴(Viṣṇu)的名,但其畢竟仍是唯一梵的多種立場而已。他們信仰這些神,也禮敬這些神的化身及其象徵的物。因此把《大戰詩》中的歷史人物黑天酋長(Kṛṣṇa)、《羅摩所行傳》中的歷史人物羅摩王子,也都做為維修奴之化身,甚至將佛教教主釋迦世尊,也做為印度教之神的第九位化身,而被禮拜。加上其新的教義及戒律的修訂補充,使一般未曾深入佛法的人看來,他們似已包容了佛教,正好把淺見的佛徒們吸收了過去。

可是,正因為印度教將史詩中的人物當作維修奴的化身,以致把描寫黑天酋長與柯碧私戀的故事,亦當作經典而視為神聖。因此而有印度教寺廟之繪畫男女猥褻的形像,因此而以為自在天神也有一位配偶女神,叫作烏摩(Umā),濕婆的配偶女神叫作杜爾嘉(Durgā)。但是,請勿以為男女擁抱及相交之狀,即是淫褻之姿,這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而言,自有它莊嚴的意義,此到下一章中再講。

印度教吸收了佛教 我們一再說到,新的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的長處,在此可舉一例:

上一節的末段,曾提到一位吠檀多派的大學者商羯羅阿闍梨(西元七○○─七五○年),他的思想常被後世正統派的學者稱為「假裝的佛教」(Pracchanna Buddhism)。在他的思想中,最著名的是「幻說」(Māyāvāda),他主張現象是虛幻的,最高的梵,是超越一切現象的,是無限的、實在的、精神的。由於梵的幻力而成為有限化的原理,那就是人格的自在神,由於幻力而創造一切的現象界,這便是自在神之創造力;這一被造的現象界,對於最高的梵而言,乃是有限的、非實在的、非精神的;此一現象界的非實在的虛妄性,便稱為幻性。

考察這一「幻說」的涵義,在正統的婆羅門教典籍中是找不到相當意味之用法的,但在佛教的《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論》,卻有類似意味的許多先例,比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八.二一七頁上)以十喻,說明諸法的空性:一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鏡中像、如夢、如影、如化。因此他可能是借用了佛教的性空說而發展其神造說,並取一名曰幻說。

其次,商羯羅阿闍梨又立於真俗二諦的立場,來發揮他的哲學。他說由於真諦的立場,知有上梵(這個上梵是本體),產生上智而知最高梵的真實,便說一切現象界是虛妄;由於俗諦的立場,知有下梵(這個下梵是自在神或創造神),產生下智而知下梵的創造,便說一切現象界是實在。

考察這個二諦說的意味,它的根源乃是出於《中論》,特別是《大智度論》卷三十八(《大正藏》二十五.三三六頁中─下)所說的:「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交涉的結果 當印度教融會了印度各種文化而復興之後,便訂定了刻板的教條,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行為。印度教徒也變得唯我獨尊,認為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的人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家,他們的一切,無一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結果使得印度教僅能做為一個國族的宗教。

在佛教方面,戒日王以後,鑑於印度教復興的勢力浩大,便迎合民間的要求,也將印度教的特色吸收為佛教化。既然無力從辯論上取勝外道,便在心理上做武裝。忿怒金剛的出現,多手多頭的金剛薩埵的出現。金剛手菩薩的塑像,即是右足踏著大自在天,左足踏著自在天的配偶女神;印度教的種種神祇,也無一不被佛教的金剛降伏,這都表現了當時佛教的心理狀態。這番苦心的結果如何,到下章中再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十章 無著系的大乘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1 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 從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