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

聖嚴法師

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

第一章 佛教初傳的時期

韓國,實際上是中國民族及中國文化的分支或延伸。據傳說,在中國唐堯二十五年,有神人降於太白山(今之寧邊妙香山)的檀木上,國人立為君王,所以稱為檀君。但是關於檀君王於韓國的古傳,均係出於稗史神話,不足徵信。韓國最早封君的記載,該是出於《史記》卷三十八的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嗣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箕子的後裔箕否,便降於秦。到了漢朝代秦而有天下之時,箕否的兒子箕準,被燕人衛滿逐出了朝鮮;到了漢武帝元封三年(西元前一○八年),又滅了衛滿的孫子右渠,而將朝鮮分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的四個郡,成了漢家的領土之一部分。

到了漢宣帝以後,漢江以南的半島地帶,漸次分成三韓而配三國,那就是:馬韓配百濟,辰韓配新羅,卞韓配任那;但是在崔致遠〈上大師侍中狀〉中卻說:「馬韓則高句麗,卞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也。」後者雖是錯誤的說法,以後卻將錯就錯,一直沿用了下來。這三國鼎立爭衡的局面,維持了六百八十六年(西元前十八―西元六六八年),最後由新羅統一了三韓。

佛教的傳入,是在高句麗立國後的四百零九年,第十七代小獸林王二年(西元三七二年)時,中國的秦王苻堅,派遣使節以及沙門順道,贈送佛像和經卷到高句麗,這是佛教傳入韓國的開始。自此十三年後,在百濟溫祚王第十五代的枕流王即位之年(西元三八四年),又有印度沙門摩羅難陀,自中國東晉孝武帝境內來化。新羅國亦自高句麗接受了佛教,但到第二十三代的法興王十五年(西元五二八年),始見其三寶之興隆。

不過,佛教初傳高句麗時期,仍與其原有的習俗相混,例如:小獸林王之弟繼承王位之後,稱為故國壤王,即下教詔,崇信佛法,但他為的是求福。又在《北史.高句麗傳》載:「常以十月祭天」,「信佛法,敬鬼神,多淫祠。」可見其尚非流行正信的佛法。

唯在道教尚未傳入之前,高句麗諸王,多信佛法,十九代廣開土王,建有平壤九寺;二十一代文咨王,又建金剛寺。然到第二十七代,榮留王七年(西元六二四年),受到逆臣蓋蘇文的遊說,遣使向唐高祖上表,請傳道教,遂有道士叔達等八人帶了《道德經》,到達高句麗。王即將道士館建於佛寺。到了二十八代寶藏王時,道教已取佛教地位而代之,由於國王的倡導,國人遂爭相信奉五斗米教(漢末張道陵派的道教)。道教大盛之後,佛教衰頹,國勢日危,終於在寶藏王二十七年滅亡。

可是,正在王室崇信道教的先後,高句麗的佛教雖不受其本國歡迎,佛教卻出了幾位名僧,例如:惠亮遷至百濟為僧統;僧朗入中國,受梁武帝的器重;惠慈遊化日本,為聖德太子之師;曇徵對於日本文化的貢獻也大。

在百濟,初期的佛教中,也出了幾位名匠,例如:第二十六代的聖王四年(西元五二六年),沙門謙益,自印度求法回國,他在印度學梵文五年,洞曉天竺語言,深攻律部,莊嚴戒體,與梵僧倍達多三藏,齎梵本《阿毘曇》及五部律歸國,受到聖王以羽葆鼓吹而迎於郊外,安於興輪寺,召國內名釋二十八人,譯出律部七十二卷,而成為百濟的律宗之鼻祖。同時有曇旭及惠仁兩法師,著《律疏》三十六卷獻於王。

百濟的聖王,亦稱為聖明王,日本初有佛教,就是由於他的介紹之功。到了威德王時(西元五五四―五九七年),百濟佛教向日本的輸出尤其積極,佛像、經卷、經師、律師、禪師以及佛工、寺工等等,相繼贈與日本;其中以惠聰律師最著名,被許為三寶的棟樑。第二十九代法王元年(西元五九九年),下令禁殺生,放民眾所養鷹鷂,焚漁獵之具。第三十代武王(西元六○○―六四○年)亦篤信佛法,有名的僧人例如寂於中國的惠現、遊化日本的觀勒等,均為武王時代的人。

再說新羅的佛教,雖早在第十九代訥祇王(西元四一七―四五七年)時,已有了傳布,民間之篤信佛教者,則在經過了一百十餘年後的法興王十五年時,才呈現興隆的氣象,十六年詔禁殺生,二十一年建大王興輪寺,乃為新羅王創寺之始。

到了第二十四代的真興王以後,新羅的佛教,突然現出了旭日昇天似的旺盛之勢,人才輩出,入印度及中國求法者甚多。例如玄光、圓光、元曉、義湘、慈藏、明朗、惠通等人,都是這一時代的新羅名德。

真興王奉佛甚篤,士人亦爭為皈崇,遣學僧覺德入梁求法,梁武帝贈佛舍利,王與百官奉迎於興輪寺之路前;沙門義信入天竺求法,白騾馱經而歸;當中國陳文帝時,遣劉思及學僧明觀,贈送給新羅的經論達一千七百餘卷。另有沙門玄光,入陳求法,向南嶽慧思禪師受業,得法華安樂行門,證法華三昧,返國後即弘傳天台教觀。又有法師安弘入北周求法,與于闐沙門、毘摩真諦等二人回國,帶返《楞伽經》《勝鬘經》二經及佛舍利。

真興王敬信三寶,恭敬沙門,晚年之時,自己祝髮為僧,他的王妃也入永興寺為尼,一代護法君王,堪稱徹底。

真興王以下是真智王,僅三年便是二十六代真平王(西元五七九―六三一年),這時的高僧很多,而以圓光及元曉二人最有名。圓光來中國求法時,尚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居士,聽經之後,即有出塵志,遂得陳主之許,落髮受具,遊歷講肆,學成實及涅槃,又入虎丘山修定,是以綜涉四《阿含》,通達八禪定,講《成實論》,釋《般若經》,名望播於嶺表,一時來學者甚眾。隋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真平王聞師之名,敦請回國之後,常講大乘經典,為王臣之所皈嚮。年齒既高,每乘輿入宮,而其衣服及飲食,均由王后親自料理,不許他人佐助,禮遇之隆,可以想見。

元曉生於真平王三十四年(西元六一七年),他是一位奇特的佛教人物,本預備入唐求法,途中夜宿野外,因係鬼鄉而多祟,乃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旨,以為心外無法,便打消了入唐的念頭。自此,發言狂悖,示跡乖疏,乃至與瑤石宮寡公主私通,生了一個兒子叫作薛聰。可是,元曉父子,都是聰慧絕倫的人物。尤其是元曉,對於佛經的疏釋,多達八十一部,現存者,尚有十六部,他的疏釋範圍非常廣博,有《華嚴經》《涅槃經》《法華經》《楞伽經》《維摩經》《般若經》《勝鬘經》《解深密經》《大無量壽經》《彌勒上生經》《梵網經》等經疏,《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中邊論》《成實論》《廣百論》、《阿毘曇》、《三論》等論疏。不過,元曉的思想雖有多少自相出入之處,而其主要的立足點,則為發揮一乘圓教。

新羅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的時代,出了一位慈藏法師,他在唐太宗貞觀十年(西元六三六年)來華求法,係一位持戒精進的比丘,真平王曾欲以斬殺之刑逼他出仕,他卻說:「吾寧一日持戒而死,不願百年破戒而生。」終於使王愧服,許他出家。來到中國以後,在終南山感得神人向他受戒,靈應極多,並得唐太宗賜絹二百疋;貞觀十七年,善德女王上表唐太宗,請慈藏還國,太宗邀他入宮,禮遇優渥,並賜他《大藏經》一部,以及像旛花蓋,帶回本國。回國後擔任大國統,大弘法化,由是而使國中之信佛受戒者,十之八九。到了第二十八代真德王三年(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他使新羅服章,改準唐儀,這是新羅採用中國服儀之始。

密教入新羅,始於唐貞觀九年,即是善德女王四年,據《三國遺事》卷五的記載,是由於明朗於善德女王元年入唐,入龍宮傳密教。但明朗的事蹟不詳,入龍宮似亦傳說的附和。此後,有沙門惠通於第三十代文武王五年(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傳入密教。據《三國遺事》卷五記載,惠通入唐,是依善無畏三藏傳受印訣而歸,並且頗多神異,為王女驅除毒龍,治癒怪疾。然而,考諸史實,善無畏是玄宗開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來華,比高宗麟德二年晚了五十一年,所以頗有可疑。惠通所傳密教,可能是西晉帛尸黎密多羅以來所譯的密典。

到了文武王三年(唐高宗龍朔三年,西元六六三年)滅了百濟,文武王八年(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六六八年),又由唐將李勣等協助攻滅了高句麗,便結束了三國鼎立而完成了韓國的統一。

文武王十年,高僧義湘自唐求法回國,弘傳華嚴宗。義湘(西元六二五―七○二年)二十歲出家,初伴元曉入唐,過遼東邊界,戍軍以為是間諜,囚禁了數十天,又把他們放還新羅,到了文武王元年,始搭乘唐朝使節的便船,來到中國,於終南山謁華嚴二祖智儼,入室受華嚴妙旨。回國後創浮石寺,開演華嚴一乘,聖德王元年,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入寂。義湘的操行高潔,貴在如說而行,講宣之外,精勤修練,除了三衣瓶缽之餘,曾無他物。著有《法界品鈔記》、《大華嚴十門看法觀》、《華嚴一乘法界圖》等。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有十大德: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等。其中的智通及表訓,頗有神異,義寂則頗多著述,現存於藏中的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義湘與法藏賢首大師是同門同學,法藏於唐武后如意元年(西元六九二年)曾派門人勝詮帶給義湘一信,並贈所著《華嚴疏鈔》及《探玄記》等,義湘為《探玄記》掩室研討了十來天後,令門人真定、相圓、亮元、表訓四人,各講五卷,並說:「博我者藏公,起予者爾輩。」24法藏在信中對義湘也是推崇備至,尊義湘為「海東新羅大華嚴法師」,又說:「如來滅後,光暉佛日,再轉法輪,令法久住者,其惟法師。」25

與義湘同時而比義湘先來中國求法的,便是玄奘的大弟子圓測,據說他是新羅王之孫,三歲就出了家,到了中國,唐太宗賞其才,賜與度牒,先住京師元法寺,後隨玄奘三藏學,博通《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實論》、《俱舍論》等論,以及大小乘經,並與窺基競爭,其成就可知。在則天武后垂拱年間(西元六八五―六八八年),新羅的神文王累次上表,請圓測回國,他雖一度回國,但又來到了中國,最後也終老在中國,享壽八十四歲,著有《成唯識論疏》等十三部。隨他入唐的弟子勝莊及道證,也都是著名的唯識學家,各有著述。

在神文王(西元六八一―六九一年)時,新羅尚有一位大著作家憬興法師,被神文王封為國老,著有《俱舍論鈔》、《大涅槃經疏》、《法華經疏》、《成唯識論貶量》等二十五部,現存者有《無量壽經述贊》《三彌勒經疏》

到了第三十五代景德王(西元七四二―七六四年),又出了一位大著家大賢法師。大賢或名太賢,他是道證的弟子,是玄奘的第四傳,他先學華嚴,後入法相。《三國遺事》記載,大賢亦頗多神異,當他住於南山茸長寺的時候,常旋繞丈六慈氏(彌勒)石像,石像之面亦隨大賢而轉;又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遇大旱,詔大賢入內殿講《金光明經》祈雨,宮內之井已天旱而枯,大賢默禱之時,即刻湧出高達七尺的水來。大賢深究相宗奧旨,刊定邪謬,遊刃於八識,所以後之新羅學者,亦皆遵其遺訓。著述計有四十二部,現存者尚有《藥師經古迹記》《梵網經古迹記》、《梵網經菩薩戒本宗要》、《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成唯識論學記》等。他的著述,多以「古迹」為名,以示他自己的謙抑,他是依諸家的疏釋,取要而錄之成書的,例如:《梵網經古迹記》,要義即是依據義寂與法藏之疏而製。

韓國,除了佛教的輸入早於日本,儒家的學藝,它也做了中日之間的轉運站,早在百濟古爾王五十二年(晉武帝太康六年,西元二八五年),即送博士王仁至日本,並獻《論語》及《千字文》,可見儒學流於三韓,為時很早。在百濟近仇首王元年(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西元三七五年),亦說王為太子時戰勝高句麗時,將軍莫古解曰:「嘗聞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得多矣,何必求多?」26可見老莊之學輸入三韓,為時也不遲。到了新羅聖德王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建立的廣州甘山寺〈彌勒造像記〉,及十九年同寺的〈阿彌陀如來造像記〉,已見有將老莊的逍遙物外與佛教的玄寂常照,兩者相為調和的文詞。

在佛教的藝術方面,當新羅統一的時代,正是中國唐代文化的極盛階段,自六朝以來的佛教文物之輸入韓國者,因此也達於頂點,例如:北魏形式的大佛像,有石雕的,有銅鑄的,雕刻藝術,均極精彩;又有三層塔、九層塔,及十三層塔等的建築,有以銅十二萬斤鑄一口大鐘者。唐代宗時,新羅景德王獻來萬佛山一座,係以沉檀木雕成,高丈餘,與明珠美玉鑲嵌雕刻成一座假山,「山有巉岩怪石澗穴……微風入戶,蜂蝶翱翔,鷰雀飛舞,隱約視之,莫辨真偽,中安萬佛,大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相好悉備,更鏤金玉為流蘇、幡蓋、庵羅、薝葍、花果、莊嚴;百步樓閣,台殿堂榭,都大雖微,勢皆活動,前有旋遶比丘像千餘軀,下列紫金鐘三,皆有閣、有蒲牢、鯨魚為撞,有風而鐘鳴,則旋僧皆仆,拜頭至地,隱隱有梵音,蓋關棙在乎鐘也。雖號萬佛,其實不可勝記。」(《三國遺事》卷三及《海東繹史》卷二十七)如果此記屬實,則新羅的佛教藝術,在距今一千二百年前,已是非常地偉大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一篇 日本佛教史略|第七章 明治維新以後的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二章 禪宗勃興的時期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