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二章 禪宗勃興的時期

聖嚴法師

第二章 禪宗勃興的時期

韓國的禪宗,雖亦分有九山的門派,但皆源於中國禪宗的分支。

初傳禪宗於韓國的,是法朗及神行二人。

法朗在唐太宗時代(新羅善德女王時)來華,傳授四祖道信之心要,所以他是道信以下的旁出一支,與牛頭法融及五祖弘忍的時代相若而稍後。但他的傳記不詳,何時回國亦不得知。據崔致遠撰道憲國師智詵之碑文中說:「雙峰(四祖)子法朗,孫信行,曾孫遵範,玄孫惠隱,末孫大師智證也。」可見,信行為法朗的法嗣。

信行,也就是神行,年方壯,即學律,苦修二年後,見法朗於䠒踞山而頓悟奧旨,勤求三年之後,渡海入唐,適逢凶荒,盜賊亂於邊界,中國官吏疑神行非善類,把他拘禁了二百四十天,事解,即參志空,志空是神秀的法孫,大照普寂的門人,參學三年,始開靈府。因此,他既是四祖的法孫,又是神秀的法孫,神秀也是四祖的法孫,輩分上懸隔了三代,而竟集中神行於一身。回國後,弘傳北宗禪法,至惠恭王十五年(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西元七七九年)寂於斷俗寺,七十六歲。

當北宗禪的神行寂後四十餘年,又出了一位嗣法於西堂智藏的道義禪師,智藏是南宗馬祖道一的門人,與百丈懷海同時。道義於唐德宗興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來華,原來法號明寂。據《祖堂集》卷十七載:「後到曹溪,欲禮祖師之堂,門扇忽然自開,瞻禮三遍而出,門閉如故,次詣江西洪州開元寺,就於西堂智藏大師處……大師猶若摭石間之美玉,拾蚌中之真珠,謂曰:『誠可以傳法,非斯人而誰?』改名道義。」他在中國一住就是三十七年,於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回國,弘傳南宗之禪。南宗是頓悟禪,與先傳的講究禪觀等學的北宗禪不同,他以「無念無修」的直指為心印,所以雖被尊為國師,他的際遇卻很寂寞,甚至被人謗為魔說,或以為虛誕而不予崇重。雖然由道義傳廉居,再傳至體澄而形成迦智山派,列為禪宗的九山之一,但道義的餘勢則不及洪陟所傳的興盛;門派的形成,也落於洪陟之後。

洪陟,亦作洪直,別名南漢祖師,在憲德王時來華,而於興德王即位之初返國,興德王三年敕修實相寺,以洪陟為開祖,成為禪宗九山之第一山。興德王元年是唐敬宗寶曆二年(西元八二六年),比道義回國遲了五年,他傳的也是西堂心法,回國後受到興德王(宣康太子)的皈依,門下弟子有千餘人,而以嗣法的秀徹國師為第二祖。

洪陟回國後的第五年,又有一位慧昭禪師自唐回國,他在三十一歲時來華求法,謁於馬祖的門人神鑑,神鑑為他剃度,並傳受印契,三十七歲至嵩山少林寺受具足戒。他在中國住了二十七年才回本國,受到興德王的迎勞,嗣後又受到閔哀王的降璽書餽賜齋費,並賜慧昭之號。寂於文聖王十二年(唐宣宗大中四年,西元八五○年),七十七歲。他為人樸實,粗服糲食,貴賤老幼,平等接引,守真忤俗,善於梵唄,臨終時對弟子們說:「萬法皆空,吾將行矣,一心為本,汝等勉之。無以塔藏形,無以銘記跡。」27心行如此,實不愧為一代名德。

慧昭歸國後之九年,又有一位同為傳受西堂心印的惠哲禪師返國,他在唐憲宗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來華,留學了二十五年,於唐文宗開成四年(西元八三九年)回去,新羅景文王元年入寂,七十七歲,追諡為寂忍禪師。門下有道詵國師、如禪師等,形成桐裡山一派法系,也為禪宗九山之一。

惠哲返國後的第六年,也就是唐武宗滅佛的那一年(西元八四五年,新羅文聖王七年),無染禪師在唐求法二十多年以後回國,他先參馬祖之嗣如滿,又參同為馬祖法嗣的寶徹,寶徹寂後,他在中國,遊化四方,以恤孤獨、視病痛為己任,雖祁寒酷暑,亦了無倦容,因有聞名遙禮而稱他為東方之大菩薩者。歸國後,住聖住寺,歷四十六代文聖王、四十七代憲安王、四十八代景文王、四十九代憲康王、五十代定康王、五十一代真聖女王,受六代君王的優隆禮遇而為國師,真聖女王二年,以八十九歲的高壽入寂。他的資質恭謹而慈風滿室,食必同於眾,衣必均於人,勞作服役必率先而行,運水負薪則無不親躬。門下二千人,著名者有僧亮、普慎、詢父、僧光等。真聖女王諡號大朗慧。遂形成新羅禪門九山之一的聖住山一系。

唐文宗年間,尚有一位梵日禪師,來華參馬祖門人鹽官齊安禪師,於武宗會昌年間(西元八四一―八四六年)歸去。他在朝禮曹溪祖塔時,有香雲繞於塔寺之前,靈鶴唳於樓台之上。回國後以「莫踏佛階級,切忌隨他悟」示人。28由他以下,形成闍崛山一派。門下有朗圓及朗空等十人。

與梵日同年自中國回去的,另有一位道允,於唐敬宗寶曆元年來華,參禮南泉普願,並得普願嘆為:「吾宗法印歸東國矣。」29

道允的弟子折中,七歲就出了家,十九歲參禮道允,得法後住於師子山,遂形成師子山一派。

以上所傳,多係馬祖一脈,唯由四祖旁出的法朗系下,也出了一位智詵禪師,他被崔致遠稱之為四祖的末孫。智詵是一位持律清苦、修持不懈的名德。自他以下,便形成曦陽山一派,弟子有楊孚、性蠲、繼徽等。

新羅僧參於青原行思系下的第一人,乃是行寂,他本來參於梵日,而於唐懿宗咸通十一年(西元八七○年)來華,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八八五年)歸國。他參石霜慶諸,慶諸是道吾圓智之嗣,圓智接藥山惟儼之法,惟儼是行思的法孫,希遷的法子。行寂於後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捨報,世壽八十五歲,神德王諡號朗空,弟子有信宗、周解、林儼等五百餘人。

傳入溈仰宗的,乃是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來華的順之,他參禮仰山慧寂,並願為弟子,慧寂便笑著說:「來何遲,緣何晚,既有所志,任汝住留。」30回國後,有時表相現法,以示徒眾證理的遲疾,稱為圓相,其有四對八相,依○相配成[○@牛][○@犇][○@卍][○@王][○@人][○@ㄙ][○@佛][○@土],加以往回的判釋,因其理繁,在此從略。總之,這種圓相的安立,實是溈仰宗的葛藤,因其易於流為定型刻板的作風。

又有傳承了玄昱及審希之法,而形成鳳林山一派。玄昱曾於唐穆宗長慶四年來華求法,至文宗開成二年返國。審希是玄昱的法嗣,玄昱寂於懿宗咸通九年,審希寂於後梁龍德三年(西元九二三年)。

我國後梁貞明四年(西元九一八年),正是高麗太祖的元年,再過十七年,新羅就亡了。

新羅將亡之際,慶猷及迴微二人,傳入了曹洞宗。慶猷於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八八八年)來華,參雲居道膺,雲居一見便說:「聞言識士,見面知心,萬里同居,千年一遇。」遂密傳法要。31慶猷於後梁開平二年(西元九○八年)返國,貞明七年入滅。迴微先參迦智山的體澄,後於唐昭宗大順二年(西元八九一年)來華,也參雲居道膺,膺說:「吾子歸矣,早知汝來。」遂密傳心印,32他在唐昭宗天祐二年(西元九○五年)返國。當時韓國僧同參於雲居道膺之門者,尚有高麗的利嚴及麗嚴二人,並稱為海東四無畏大士。

在新羅末季禪宗勃興,九山竟占其八,尚有須彌山一派,則在高麗境內。但是,天台宗也出了一位義通惟遠,他在後晉天福年間(西元九四二―九四三年)來華,當時正是新羅亡於高麗之初。他先訪法眼宗的天台德韶,有悟;再謁天台宗的螺溪義寂,聞一心三觀之旨,遂留下受業。久之,道聲播於四遠,欲返國弘化,但在路過四明,將上船,被郡守錢惟治留下了,錢惟治即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的兒子,吳越王世代崇佛,現雖降於宋,但其遺風猶在。錢惟治對義通加禮屈留,咨問心要,並說:「如曰利生,何必雞林乎?」雞林是高麗的別名。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四明知禮來從其學;七年,太宗賜其寺額曰「寶雲」;太宗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慈雲遵式來從其學。33四明與慈雲同為宋初中興天台的兩大師。可知,義通雖為韓國人,卻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中國教化近二十年,且亦於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寂於中國,壽六十二。

新羅王統末朝的佛教史上,尚有一位崔致遠居士,值得一提。他是新羅的文豪,新羅名僧的碑文,多成於他的手筆,為後人提供了許多佛教的史蹟。他也是中國留學生,十二歲來華,唐僖宗乾符元年(西元八七四年)十八歲中進士。二十八歲返國後做了幾任官,但於亂世多故,不唯不能行其志抱,而且有動輒得咎之累,於是他退隱於江海之濱及山林之間,以終其身。

高麗的興起,是由於新羅的衰弱。當時,群雄競起,各據一方,甄萱據南州,號稱後百濟;弓裔據高句麗之舊地,以泰封為國號。王建之父以松嶽郡投弓裔,弓裔即以王建為松嶽城主,時王建年僅二十,出征四方而戰功卓越。到了中國後梁貞明三年,弓裔的部下推戴王建為王,便立國號為高麗。王建即位第十七年,新羅歸降,而結束了其五十六王九百九十二年的王統;第十九年,討平後百濟,三韓又歸統一。

因此,高麗太祖之時,正是新羅禪宗興盛之際,太祖的祖父嘗於晚年離俗居寺,且以讀佛典終其身;其父隆建則與道詵禪師交往甚篤。所以,太祖本人,也是一位護法的君王,且與禪僧的關係特深。

據《東國通鑑》卷十二及《高麗史.太祖本紀》說:太祖之二年,創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天禪(普膺)、新興、文殊、圓通、地藏等十寺;四年,建大興寺於五冠山,迎利嚴居之;五年,捨舊宅為廣明寺,又創日月寺於宮城之西北;七年,創帝釋院、九耀堂、神眾院、興國寺;十一年,有新羅僧洪慶,得自後唐閩府的《大藏經》一部到來,太祖迎置於帝釋院。據〈白雲山內院寺事蹟〉云:「高麗王太祖……敕諸州縣,建叢林,設禪院,造佛造塔,幾至三千五百餘所。」34以此可見太祖對於佛教的熱心,絕非一般可比。

太祖對待僧人,也備極恭敬。對利嚴禪師執弟子禮;凡是當時境內的名德,無不禮迎問道,例如:傳曹洞宗的利嚴、慶甫、麗嚴,傳石霜宗風的兢讓,聖住山系的玄暉,曾經來華參詣投子山大同的璨幽,桐裡山系的允多;又待忠湛禪師以王師之禮,忠湛寂後,太祖還為他親製碑文。

禪宗九山之一的須彌山派,是由利嚴禪師的門下所形成。利嚴於唐昭宗乾寧三年(西元八九六年)來華,參雲居道膺,得法後於後梁太祖乾化元年(西元九一一年)歸國。高麗太祖十五年(西元九三二年)敕於開城(松嶽)西北海州之陽,擇靈山構精舍以利嚴居之,那就是須彌山廣照寺。利嚴寂於太祖十九年,六十七歲,門下之高弟有處光、道忍、貞能、慶崇等。到此時,韓國禪宗之九山門派,已完成了。

所謂九山,就是:洪陟系的實相山,道義系的迦智山,梵日系的闍崛山,哲鑑系的師子山,無染系的聖住山,玄昱系的鳳林山,道憲系的曦陽山,慧徹系的桐裡山,利嚴系的須彌山。這在前面,已經分別介紹過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三章 禪教並行與祈禱佛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