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五章 高麗後期的禪師及排佛運動

聖嚴法師

第五章 高麗後期的禪師及排佛運動

韓國的佛教,主要在於禪宗。但其禪風與中國則略有不同,韓國的禪師,能開新局面的也是不多。

高麗王氏王統的晚期,出了幾位禪師。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位來自印度的指空禪師,據指空《禪要錄.序》中說,他是自迦葉以後的第一百零八祖,名叫禪賢(Dhyāna-bhadra),指空(Sungadisga)是他的號,元朝泰定年間(西元一三二四―一三二七年),見了晉宗(鐵木兒),論對佛法,頗能稱旨。由中國到高麗,泰定四年,住於重修之乾洞禪寺。所到之處,法雨普被,而且神異頗多。他在未去高麗以前,住中國已經好多年了。

據他自稱曾祖及祖父均為伽毘羅國(Kaplia-vastu)之王,父為摩揭陀國(Magadha)之王,母為香至國(Kāñcipura)公主,他是八歲出家,依那爛陀(Nālanda)寺講師律賢(Vinaya-bhadra)披剃,到南印度楞伽國(Laṅkā)吉祥山,傳普明(Samanta-Prabhāsa)之法。

他是從北印度到燕京(北平的古名),再去四川至雲南,學會了雲南方言,請說戒經而燃頂焚臂者,官民皆然。羅羅人素不知佛僧,指空到時,也都全部發心,乃至飛鳥亦能唱念佛名;貴州元帥府的官員,因他而全部受了戒;貓蠻、猺獞、青紅、花竹、打牙、獦狫等諸山地土著,也都帶了奇異的菜餚,來求受戒。他到了高麗,又被元帝召了回來,元文宗親臨聽他說法,順帝的皇后及太子,迎他入延華閣請問佛法。因此,指空禪師既是韓國佛教史上的人物,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人物。

有高麗人韋氏,請指空授戒,又有高麗人金氏,隨指空出家,並捨其在燕京的住宅為寺,請指空居之,指空題此寺額為「法源」。指空的壽命極長,雲南悟禪師七歲時隨他出家,他已是周甲之年,悟禪師七十五歲時,指空始入寂,那是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再過五年,就是明太祖元年了;再過三十年(西元一三九三年),高麗即亡於朝鮮。

指空著有《禪要錄》傳於世,《禪要錄》是以頓入無生大解脫門為指要,依以戒定慧三學而說解脫之道,其思想的基礎,是在於般若。

指空的相貌很奇特,辮髮白髯,神氣墨瑩,服食極侈,平居儼然,望而生畏。行化則棒喝並行,禪機峻峭,雖沒有長留高麗,然而高麗的禪觀,卻是由指空而再興,所以被譽為梵僧中的臨濟、德山。

在曹溪圓悟國師天英之下,有復丘禪師,復丘十歲時就於天英剃度,未幾,天英圓寂,遺囑復丘隨大禪師道英請益,二十一歲,高中禪選的上上科。自此,觀心於泉石,逍遙於雲林,不近名利,十多年之後,住於月南的松廣大道場,前後凡四十餘年,所做福國利生之事,不勝枚舉。至正十二年,恭愍王冊為王師,寂於恭愍王四年(元朝至正十五年),八十六歲。

在恭愍王時,尚有一位普愚禪師,號太古,又名普虛。十三歲投檜巖寺的廣智出家。十九歲,參「萬法歸一」之話頭,一日,疑團頓消,而作「佛祖與山河,無口悉吞卻」之句。三十七歲,在松都(開城)的栴檀園,參究「無」字,次年正月初七日五更,豁然大悟,因作「打破牢關後,清風吹太古」之句。忠穆王二年,元順帝至正六年,四十六歲,來華。第二年,至湖州霞霧山天湖庵,見到石屋清珙,為其印證,並奇之,便問他:「子既經如是境界,更有祖關,知否?」普愚答稱:「何關之有?」清珙教他:「工夫正而知見白矣,然宜一一放下,若不爾也,斯為理障,礙正知見矣。」他卻回說:「放下久矣。」第二天,他們兩人又繼續問答了好多話,終將袈裟付與普愚,用表傳法之信。41

普愚回國時,經過燕京,元順帝請他在永寧(或永明)寺開堂說法,並賜金襴袈裟及沉香等物。至正八年,回高麗,他希望韜光息影,躬耕山野,長養聖胎,但是恭愍王對他太敬重了,請他出山,封他為王師,請他說法,直到明朝洪武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以八十二歲的高齡入滅,此時,距離高麗滅亡也僅十二年了。

從法系上說,石屋(福源)清珙,是徑山師範的第三傳,仰山祖欽的法孫,道場及庵(宗信)的法子,乃是臨濟義玄的十九代,楊岐方會的十二代。那麼,太古普愚是臨濟義玄的二十代,亦即第十九世孫了。

太古有其傳者雪棲所編的語錄行世,其中有一篇對恭愍王所說的心要,主旨在於提倡第一義。太古的看話工夫,是以公案來斷截分別知見,這與宋末圓悟大慧等的看話全同。他又有〈示樂庵居士的念佛略要〉,主張「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但直下念自性彌陀,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阿彌陀佛名字,貼在心頭眼前;心眼佛名,打成一片……久久成功,則忽爾之間,心念斷絕,阿彌陀佛真體卓爾現前。當是時也,方信道舊來不動名為佛。」42這與宋末的念佛公案,也如出一轍。

高麗末期的另一位大禪師,便是慧勤,舊名元慧,號懶翁(西元一三二○―一三七六年),他的世壽僅五十七歲,卻生歷高麗的忠肅、忠惠、忠穆、忠定、恭愍,及辛禑等六王,所以他也是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

慧勤在二十歲時,見一鄰友死了,他便有感而請問父老輩:「死何之?」父老輩中竟無一人能答,他便痛悼不已!因此而就出了家,先投功德山妙寂庵的了然祝髮,了然見他機根靈利,便囑他別求餘師。元順帝至正四年,在楊州天寶山檜巖寺,見日本的石翁和尚,精修四年,一日忽然開悟。至正八年三月,來華至燕京法源寺,初參梵僧指空和尚,在參學期間,與指空曾有幾度針鋒相對的機關話,從他們的對答中,可以看出雙方對於中國禪宗的公案,均相當地熟,而且運用靈活,應對自如,不落老套。離開指空和尚之後,又參平山處林,處林問他:「曾見什麼人來?」答:「曾見西天指空來。」又問:「指空日用何事?」答:「指空日用千劍。」「指空千劍且置,將汝一劍來。」慧勤便以坐具把處林打倒在禪床上,處林大叫:「這賊殺我!」慧勤連忙扶起了處林,便說:「吾劍能殺人亦能活人。」處林便哈哈大笑。留住數月之後,便將雪巖所傳及庵宗信的法衣一領、拂子一枝付囑表信。43

此後,又回到燕京法源寺,接受了指空的衣拂。

因此,慧勤的禪脈,是在中國傳去的,並且傳了西天指空及平山處林的兩支法脈。平山處林乃是石屋清珙的法兄弟,所以,懶翁慧勤又與太古普愚是同一法祖的法兄弟了。

至正十五年,元順帝詔慧勤住京師廣濟寺。

至正十八年春,辭別指空東還。回國後受到恭愍王的禮敬,弘化不懈。恭愍王十九年(明太祖洪武三年),也就是指空死後的第八年的秋季,住於檜巖寺,九月十日,奉召入京,在廣明寺,大會禪及天台兩宗之衲子,舉行「工夫選」,恭愍王親臨觀察,慧勤拈香之後陞法座,對大眾說:「破卻古今之窠臼,掃盡凡聖之蹤由,割斷衲子命根,抖擻眾生疑網。操縱在握,變通在機,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其揆一也。在會諸德,請以實答。」於是,大眾以次入對,曲躬流汗,皆曰未會,或者理雖通而礙於事,或者狂態失言,一句便退。最後來了一位幻庵混修,慧勤歷問三句三關,混修通透無遺。44這也是高麗末期的一樁佛教大事。

慧勤的思想,與普愚不同,他著重四生六趣之存在,無非是法。又主張娑婆即淨土之說。他能文善詩,確為高麗末期難得之龍象。

在「工夫選」中最傑出的人物是混修(西元一三二○―一三九二年),混修是太古普愚的法嗣,也是懶翁慧勤的高足,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七十三歲圓寂,他正好趕上高麗滅亡而朝鮮開國。他是以工夫選中出了名,所謂三句三關的對答,是如此的:

混修立於堂門階下,慧勤問他:「如何是當門句?」

修即上階而答:「不落左右中中而立。」

問:「如何是入門句?」

修即入門:「入已還同未入時。」

問:「如何是門內句?」

答:「內外本空,中云何立。」

慧勤即以三關審問:「山何岳邊止?」

修答:「逢高即下,遇下即止。」

問:「水何到成渠?」

答:「大海潛流,到處成渠。」

問:「飯何白米做?」

答:「如蒸沙石,豈成嘉餐。」

慧勤因此首肯。45

洪武十六年,辛禑王冊混修國師;末代的恭讓王,再封他為國師。朝鮮太祖元年,混修圓寂,太祖諡為普覺國師。混修是一位禪匠,而且是一位大書法家呢!

同出於太古普愚門下的,據說有大禪師九十人,禪師及其他者千三百人。除了混修最著名之外,尚有王師圓應尊者粲英。混修門下有龜谷覺雲。從普愚下傳者共有七代:初祖普愚、二祖混修、三祖覺雲、四祖淨心、五祖智嚴、六祖靈觀、七祖休靜。

此期間尚有一位千熙(西元一三○七―一三八二年),他在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五十八歲時來華,先到杭州,至正二十六年,參聖安寺的萬峰禪師,傳法授衣付禪棒。萬峰是千巖元長的法嗣、中峰明本的法孫,因此,千熙該是中峰國師的重法孫了。當年他就東還高麗,受到恭愍王的渥禮勞慰。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封他為國師,懶翁普愚主持工夫選時,請他為證明師。著有《三寶一鏡觀》若干卷行世。

高麗末期的義學與禪宗,已無甚區別,可記的教學者,僅子安一人(西元一二四○―一三二七年),他在二十九歲時,即被拜為三重大師,主講《成唯識論》時,此宗之耆宿也都執卷聞教於其座下,主法之盛況,被形容為「前古未曾有」,撰述經論章疏,凡九十二卷,又疏記《心地觀經》,元之諸講師見了,亦無不讚美歡喜。可見子安是一位當時難得的義學家了。

然而,我們知道,韓國的佛教,是以高麗王朝的時代為黃金歲月,王氏共傳三十四王,計四百七十五年,沒有一王不崇信佛教,沒有一年不舉行佛事,雖然宮廷佛教未必盡如佛法的理想,但國王的竭誠護法,確為佛教光大的主因,並將法雨普施於全體國民,佛教對於韓國國民的安慰貢獻,高麗的政權,功不可沒。可是,一到李氏王統的朝鮮之時,佛教就江河日下了!其實,這一現象,在高麗末期,已很嚴重了。

首先要說,高麗的文教風氣,自太祖以下,至成宗王時,已經立定了學政的基礎,文教制度的確立與改革,以儒學取士任官,而使文風大興。到了忠烈王十五年(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安裕(又名安珦)隨王訪華至燕京,得到《朱子全書》,而輸入了宋之理學,朱子學在韓國的提倡,安裕為第一人,然而,倡道朱子學,即形成了排斥佛教的第一步,並種下了後來李朝廢佛毀釋的遠因。

安裕的學生白頤正,又入元朝傳受程朱之學。元仁宗延祐元年(西元一三一四年),忠烈王已讓位,他自己則來中國,構築萬卷堂於燕京,並召李齊賢於府中,而與當時元朝的名儒閻復、姚燧、趙孟頫、虞集等交往,考究書史。當時又有博士柳衍等,自中國江南購返經籍一萬八百卷,元仁宗也賜忠烈王書籍四千三百七十一冊,計一萬七千卷。這對於韓國後來在儒學上的發展,幫助很大。

自安珦傳白頤正,白頤正傳李齊賢,李齊賢傳李穡,李穡傳權近,權近傳卞季良,這是高麗儒學的系統。唯李齊賢及李穡,尚為崇信佛教的儒者,而且李齊賢對於禪宗,參究頗有心得。與李穡同時的成均館博士鄭夢周,便以排佛做為宣揚儒教的方策了。李穡的學生權近,以及與權近同時的鄭道傳二人,因其後來掌握李朝初期的文教實權,毀釋排佛之舉,更見激烈了。

高麗末期,倡排佛論者已不少,但以鄭道傳的排佛論最為深刻而激烈。鄭道傳亦曾遊於李穡之門,並與鄭夢周為友,他也是成均館博士,恭愍王二十年,授太常博士,在辛禑王時結交了朝鮮太祖李成桂,並獻計廢除高麗最後之二王,逼恭讓王以禪位之美名,把政權交給了李成桂。所以鄭道傳既是朝鮮功臣,復是高麗的逆臣,高麗之亡,就是亡在他的手上。但到朝鮮太祖七年,又因陰謀作亂而伏誅。他著有《三峰集》,在該書之卷九,載有〈佛氏雜辨〉等文。他自己說著有〈佛氏雜辨〉十五篇,今所見者僅得十四篇,或加〈闢異端之辨〉共計十五篇。他的排佛闢釋論,讀來確實有氣勢澎湃之感,但自其文內容而論,他所讀佛典極少,除了以周濂溪的《太極圖說》,以及程朱之理氣論等為其依憑之外,別無其自發的見解,不過效顰宋儒之伎倆,陰採禪學的思想,陽造排佛的意氣而已。採拾禪家語錄的片言集語,斷章《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等經的一句、兩句,肆意歪曲,並以韓愈〈諫迎佛骨表〉為其論證,雖然痛論激語滿紙,實亦類似兒戲,論理的基礎極其脆弱。

同時,崇佛過盛而不加約制之時,必有妖妄之徒,乘機惑世取寵。在恭愍王時,有妖僧遍照,不學無德,但他黠慧而機辯,喜於矯飾,枯槁其形,不論盛夏或隆冬,僅服破衲一襲,深得國王敬重,言聽計從,干預政事,於是,士大夫之妻,均以神僧視之,而來聽法求福,但他密受奸臣以兩個處女之淫供,恣威作福,斥去忠良。恭愍王竟封他為真平侯,又加保世功臣等等的職銜。終於更改在俗姓名為辛旽,權傾一時,而貪淫日甚,貨賂輻湊。居家則飲酒啗肉,恣意聲色,見王則清談茹素飲茗而已。國王信佛而弊害之盛如此,當非偶然。

恭愍王十年,遂有如此的禁令:「釋教本尚清淨,而其徒以罪福之說,誑誘寡婦孤女,祝髮為尼,雜處無別,……醜聲時聞,汙染風俗,自今一切禁之。」(《東國通鑑》卷四十七)

辛禑王八年,有妖人伊金,自稱是彌勒佛,宣說吃牛馬之肉者必死,有財貨而不分與人者必死,愚弄鄉民,惑亂大眾,眾人奔相皈信,敬之如佛,無賴之徒,和而從之,轉相誣誑。

因此,太古普愚有憂國憂教的言論。居士李穡,在恭愍王元年上書,論及佛教之頹敗及其救弊之道。恭愍王十九年,明太祖頒璽書,提出警告:「不敬不汰,則善惡不分。」46主張禮敬德僧而汰除冗僧。

辛昌王即位之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典法判書趙仁沃,上疏:「近世以來,諸寺僧徒,不顧其師寡欲之教。土田之租,奴婢之傭,不以供佛僧,而以自富其身,出入寡婦之家,汙染風俗,賄賂權勢之門,希求巨利。」於是提出辦法:寺產應:「載諸公案,計僧徒之數而給之,禁住持竊用;凡留宿人家之僧,以犯奸論;貴賤婦女,雖父母喪,毋得詣寺,違者以失節論,其為尼者,以失行論;敢祝婦人髮者,加以重罪;鄉吏驛吏,及公私奴婢,勿許為僧尼,僧徒恆留宿人家者,俾充軍籍,其主家亦論罪。」(《東國通鑑》卷五十三)

趙仁沃是排佛的人物,當無疑問,雖其誇大與強調僧徒之失行如此,卻也不是空穴來風,所以他的辦法是如此地苛刻。雖其未必全為當局者接受,然他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

因此,到了恭讓王二年(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便有一位前典醫副正金琠上書,說了公道話:「今狂儒之淺見薄識者,不顧三韓之大體,徒以破寺斥僧為懷。噫!聖祖(案:係指高麗太祖)創業之深智(案:係指觀山水地脈而創寺祈福),反不如豎儒之計乎?伏望殿下,上順聖祖之弘願,重營佛寺,加給田丁,以興釋教。」(《高麗史》卷四十六)

可是高麗王朝已到強弩之末,排佛論者,已經形成了優勢。故到恭讓王三年四月,禁令婦女往來佛寺。同時,有成均館博士金貂,上疏排佛,主張驅逐出家之輩,還於本業,請破五教兩宗,補充軍士。另有成均館之生員朴礎等,也上書,請勒令佛者還其鄉,以充兵賦,焚其書,以絕根本!

到此為止,韓國的佛教,在內部頹敗及儒生排擊之下,已是奄奄一息了!可見,佛教如不設法從淨化人間的實際工作上著手努力,而但從祈禱禍福等的觀念上做宣傳,縱然鼎盛一時,也必趨於衰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四章 知訥的曹溪宗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第六章 李朝的興儒排佛運動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