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出自《日本書紀》卷十九「欽明天皇」條。
出自《日本書紀》卷二十「敏達天皇」條。
出自《日本書紀》卷二十二「推古天皇」條。
同校註3。
出自《陸九淵集》。
出自《懷風藻》。
《唐大和上東征傳》為真人元開依思托所著之《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鑒真傳》改寫而成。
參見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又名《鑒真和上東征傳》)。
參見《伝述一心戒文》卷下。
參見《元亨釋書》卷十六(B32, no. 173, p. 251c7-14)。
參見《元亨釋書》卷六(B32, no. 173, p. 203c15-p. 204b11)。
參見《元亨釋書》卷八(B32, no. 173, p. 210b10-c16)。
此段引述係作者之節錄改寫,原文請參見《佛光國師語錄》卷三(T80, no. 2549, p. 152a10-14)。
參見《佛光國師語錄》卷七(T80, no. 2549, p. 202c5-7)。
參見日本道元禪師《現成公案》。
可參閱《宋元中日關係史》,臺北:臺灣商務,一九六四年,頁一八九―一九○。
可參閱《中國日本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一九六五年,頁一三二―一三三。
與朗源的弟子日實,非同一人。
本圀寺為日蓮所創建。
亦名圓空立信。
可參閱木宮泰彥著、陳捷譯,《中日佛教交通史》,臺北縣:華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頁二六三―二八七。
真言宗的智山派亦參與聯合創辦大正大學。
本段文字為說明本節參考來源,並非全書皆參考《佛教大年鑑》。
參見《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T50, no. 2054, p. 280b9-p. 285a25)。
參見《圓宗文類》卷二十二(R103, p. 843b13-p. 844a3)。
可參閱金富軾著,《三國史記》,漢城:明文堂。一九八八年六月。
參見《唐文拾遺》卷四十四〈崔致遠(十一):有唐新羅國故智異山雙谿寺教謚真鑒禪師碑銘(并序)〉。
參見《祖堂集》卷十七(B25, no. 144, p. 617a13-p. 618b12)。
參見《祖堂集》卷十七(B25, no. 144, p. 628b12-p. 629a1)。
參見《祖堂集》卷二十(B25, no. 144, p. 668a2-b4)。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三(B31, no. 170, p. 559b6-10)。
參見《朝鮮金石總覽》(上)〈(五六)康津無為寺先覺大師遍光塔碑〉。
參見《佛祖統紀》卷八(T49, no. 2035, p. 191b10-c7)。
參見《朝鮮寺剎史料》卷一(B31, no. 169, p. 15b5-17)。
參見《東國僧尼錄》(R150, p. 685b8-13)。
查無〈永明傳〉,《朝鮮禪教史》原文為「永明延壽の傳」,應泛指其相關傳記。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T51, no. 2076, p. 421c8-p. 422a17)等。
本段引文出自《釋門正統》卷一(R130, p. 741b7-9),另可在《佛祖統紀》卷五十(T49, no. 2035, p. 444c8-10)查見相關內容。
參見《朝鮮金石總覽》(上)〈(附十四)丹城斷俗寺大鑑國師塔碑〉。
《補閑集》只提及《四威儀頌》,《上堂語句》部分之記載,可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三(B31, no. 170, p. 663a9-10)。
參見《東國李相國全集》卷八〈又用東坡詩韻贈之〉。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02b19-p. 503b26)。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10b22-25)。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17b11-p. 518a7)。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18a14-19)。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34a11-15)。
參見《高麗史》卷四十二。
出自《訓民正音》。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二(B31, no. 170, p. 534a21-b7)。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一(B31, no. 170, p. 417a26-b12)。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三(B31, no. 170, p. 770b21-24)。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一(B31, no. 170, p. 423a9-18)。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一(B31, no. 170, p. 421b8-p. 422a15)。
參見《朝鮮佛教通史》卷一(B31, no. 170, p. 424b13-23)。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02-03 日韓佛教史略|附錄三錫蘭的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二輯 佛教史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