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上篇 教理|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聖嚴法師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一、提要

《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王」,不論從理論方面或實踐方面來看,的確是一部極重要的大乘經典,故為中國佛教諸宗祖師,共同依止。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而言,概要的統計,約有六十餘項,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為他人解說經義,其次是受持、讀誦、供養經卷等。此經也在鼓勵修持六度行及三十七道品之外,最特殊的尚有兩項:1.遇人即拜並稱「汝等皆當作佛」的常不輕菩薩,2.燒身供佛的藥王菩薩苦行。此種尊重他人是未來佛的信心,以及為法捨身的求道之心,為中國文化增加了謙和中求進步的活力。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相當地多,在編成整部的書及整套的儀軌方面,則有陳代慧思的《法華經安樂行義》及隋代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尤其是後者的影響所及,天台系的遵式,便編了許多種懺儀,致使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時也即以做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再三強調「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堅定和柔韌的美德。此經主張稱名念佛,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做為修行方法,對於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甚至未曾皈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地念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此為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人心,提供了無法估計的安定力與安全感。

二、諸宗共尊的經典

《法華經》具稱《妙法蓮華經》,在中國先後六譯,而三闕三存,即是第三譯《正法華經》,第五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第六譯《添品妙法蓮華經》,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則為羅什三藏的譯本1。

《法華經》對於中國佛教的重要,是非常突出的,一般人僅知天台宗根據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2。其實中國佛教大乘諸宗的代表人物幾乎都跟《法華經》有淵源,例如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撰有《法華玄論》《法華義疏》《法華遊意》3。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歲時,即誦《維摩經》及《法華經》二經4。玄奘的弟子窺基撰有《妙法蓮華經玄贊》5。律宗的道宣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能通徹,嗣後並為之撰〈妙法蓮華經弘傳序〉6。華嚴宗的澄觀也曾習《法華經》及《維摩經》等經疏,並曾修行智顗編撰的《方等三昧》7。因為《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寶」8,又自說此經是「諸經中王」9。而且在佛法的理論及修習的方法上,此經涵蓋深廣,從初機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實相,所謂開三乘會一乘,又所謂開權顯實及攝迹歸本。所以不論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經是相當重要的。

註解

1

現存三種《法華經》譯本,均收於《大正藏》九冊。

2

天台宗三祖慧思依《法華經》撰《安樂行義》,四祖智顗依《法華經》撰《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

3

收於《大正藏》三十四冊。

4

《續高僧傳》卷四,《大正藏》五十.四四六頁下

5

收於《大正藏》三十四冊。

6

(一)《法華經持驗記》卷上,《卍續藏》一三四.九二一頁上─下

(二)收於《大正藏》九.一頁中─下

7

《宋高僧傳》卷五,《大正藏》五十.七三七頁上

8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大正藏》九.三十五頁中

9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大正藏》九.五十四頁中

三、《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佛法的指歸是以實證無相的空慧為目標,但其既屬無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達,故在《法華經.方便品》說這是「第一希有難解之法」1。因了眾生需要,此經便開示了種種理論及實踐的法門,並且要求從「信受佛語」開始2。其實,不論世法及佛法,均當以信受為入門的第一步。

佛法重視理論也重視實踐,從理論及實踐而親證「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的「諸法如實相」3,便可達於超越理論也超越實踐,「一切語言道斷」4。

佛法的實踐方法,根據楊郁文居士編著《阿含要略》,佛法目的在於實踐,佛法基礎即在要求實踐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定)學、增上慧學5。由此五個大項目而衍出三藏教典。《法華經》的修行方法,雖然看來龐雜,實則亦未離開這個基本的範圍。

現在且將全部《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見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條列出來,並且做成統計數字,便可看出《法華經》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哪些項目。(見文末附表)

根據統計所知,《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於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此六十個項目中,於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現將其統計數字,介紹如下:

(一)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二)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三)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四)供養此經及供養寶塔,計十五品。

(五)得深智慧及修習禪定各計十三品。

(六)頭面禮足及讚歎功德,各計十二品。

(七)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八)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九)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一○)著忍辱鎧、恭敬諸佛及信受信解,各計七品。起塔供養,計八品。

(一一)如說修行,計六品。

(一二)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一三)布施、稱名念佛、深心堅固、瞻仰尊顏,各計四品。

(一四)集眾聽法及隨喜各三品。

(一五)法華三昧、音樂供養、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現一切色身三昧、陀羅尼咒,各二品。

(一六)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為床座、不惜身命、不說人過、不說經典過、不輕餘法師、不說人長短、不稱名說小乘過、不稱名讚歎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養、不輕罵學佛道者、不戲論諸法、平等說法、立僧坊、供養眾僧、供養讚歎聲聞眾僧、自燃其身供養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道品、求索此經。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行品〉,幾乎像是《梵網經菩薩戒本》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意、誓願,四個範圍的行為規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最少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僅僅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的法門,後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佛者所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捨身法門,可謂難行能行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修行方法則為〈常不輕菩薩品〉的見到四眾皆予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至於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於最後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標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修行法6。

依據前面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也可以說,《法華經》對於大眾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於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為他人轉說此經。修此三項均有無量功德,卻在〈隨喜功德品〉中特別強調為他人說的功德最大,乃至「勸於一人,令往聽法」,「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7這也就是鼓勵後人,應該隨分隨力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受持、讀誦、思惟、為他人說」;「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等。在這中間,或是受持、讀誦、書寫,或是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都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經之後,當受持,受持之後,當常讀誦,讀誦之時當解其經義,明義之後當廣為人說,同時為了使得經典流布於廣大的人間,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之時,用手抄寫是唯一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鼓勵若自書寫,若使人書寫,均有無量功德。在此經〈法師品〉更有一段標準的句子:「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並說「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8便是法師。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即有「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9。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後,當受持記憶熟背;尚未熟背之時,當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後,不對經文即可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為起塔供養,如供佛的全身;並為他人解說經文;同時書寫經卷,廣為流通。這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持讀誦著手,學殖豐富者,則為人解說書寫。

註解

1

《大正藏》九.五頁下

2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云:「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大正藏》九.四十二頁中

3

《法華經.安樂行品》,《大正藏》九.三十七頁上─中

4

《法華經.安樂行品》,《大正藏》九.三十七頁中

5

東初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初版。

6

〈普賢菩薩勸發品〉有云:「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大正藏》九.六十一頁中

7

《大正藏》九.四十七頁上

8

《大正藏》九.三十一頁中

9

《大正藏》九.六十一頁中

四、《法華經安樂行義》及《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經》到了中國,不僅在思想方面豐富了中國文化,尤其為中國佛教在實踐的方法方面,貢獻極多。

佛法的實踐方法,從《阿含經》開始,即不離戒定慧的三無漏學,諸經之中或說八正道,或說六度及四攝,或說三十七道品,也都是屬於三無漏學的範圍;三學之中的戒學淨身、定學淨心,以佛的空慧指導來持戒習定,便發無漏慧,而成無漏學,親證〈安樂行品〉所說「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的諸法實相1。如果僅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之法,雖有無量功德,也與三無漏學相應,但總不是那般直接地進入實相無相的層面。故在《法華經》中亦鼓勵修持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法華經安樂行義》(又稱《安樂行義》)一卷2,隋之智顗禪師,依《普賢觀經》撰《法華三昧懺儀》3,目的是為了從有相行而進入無相行。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4;有相行者「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5。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種陀羅尼門:

(一)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三)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6。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不懈,連第一種陀羅尼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禪師即根據〈普賢菩薩勸發品〉所示「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以方便散心精進,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師處於靈山法華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被告以:「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7此所謂初旋陀羅尼,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的三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普賢菩薩勸發品〉所見《法華經》的「如說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進地「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則是人命終之時,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8。並沒有說三種陀羅尼門。可是如慧思禪師所說,若不能不顧身命,要想能夠修成三種陀羅尼,極不容易。若據《安樂行義》所說,縱然不顧身命精進修此有相行,縱然已見普賢菩薩現其人前,及見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9。雖在《法華經》中並未說要「至心懺悔」,但到智顗禪師所撰的《法華三昧懺儀》,就有「懺悔六根」的方法了10。嗣後至宋朝的天台宗學者慈雲遵式,特重懺儀的製作,根據即出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但卻不是《法華經》的本身。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確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一)〈妙音菩薩品〉有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11

(二)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12 

(三)〈妙莊嚴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13 

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14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修觀及發誓願。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15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義》主張的懺悔是無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為《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三七日行法,更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懺悔法門,最特殊的是為了求得六根清淨,而逐條懺悔六根罪業。此在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中也照樣援用。因為《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對於懺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說明:「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16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即不須以禮拜的方式懺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懺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求哀懺悔。此在《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大懺悔。」17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上所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最高的懺悔是無生懺18,即是以無念念實相。那便相當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懺悔,也是《法華三昧懺儀》的大懺悔。懺悔行法,本為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懺道場,目的僅為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法華三昧懺儀》所行法中的讀誦、禮懺、禪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註解

1

《大正藏》九.三十七頁中

2

《大正藏》四十六.六九七頁下─七○二頁下

3

《大正藏》四十六.九四九頁中─九五五頁下

4

《大正藏》四十六.七○○頁上

5

《大正藏》四十六.七○○頁上─中

6

《大正藏》四十六.七○○頁中

7

《法華經持驗記》卷上,《卍續藏》一三四.九一四頁下

8

《大正藏》九.六十一頁中─下

9

《大正藏》四十六.七○○頁中

10

《大正藏》四十六.九五二頁上─九五三頁中

11

《大正藏》九.五十五頁上

12

《大正藏》九.五十六頁中─下

13

《大正藏》九.六十頁中

14

《大正藏》四十六.九四九頁下

15

同上

16

《大正藏》九.三九四頁上

17

《大正藏》四十六.九五四頁上

18

《大正藏》三十九.一一五頁下:「初作法,二取相,三無生。行者應知,三種懺法,無生是主,二為助緣。」

五、受持讀誦、生淨土、燒身、血書

根據智顗《摩訶止觀》卷二上所明的四種三昧,是綜合諸經所說的各種三昧的名稱及其內容,予以分類組成:

(一)常坐三昧的依據是《文殊說般若經》及《文殊問般若經》。

(二)常行三昧的依據是《般舟三昧經》

(三)半行半坐三昧的依據是《大方等陀羅尼經》及《妙法蓮華經》。

(四)非行非坐三昧的依據是《大品般若經》1。

法華三昧屬於四種三昧的第三種,而凡是諸高僧傳中所列「習禪篇」的古代高僧,所修禪定方法,應該不出《摩訶止觀》所示的四種三昧,其實又不盡然,例如禪宗晚出的看話頭參公案,未必就是用的四種三昧的任何一種了。

若以中國佛教史的資料所見,對於《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讀誦,其次是講解、為他人說。至於禪觀的三昧行法,則極少有人修持。例如唐朝惠詳撰《弘贊法華傳》十卷2,自東晉迄李唐,共收二百零三人,各行門所占的人數則為:

(一)翻譯十四人。

(二)講解四十五人。

(三)修禪觀三人。

(四)捨身遺身十二人。

(五)持誦一○八人。

(六)轉讀十二人。

(七)書寫十九人。

再看別一部書,是唐朝僧祥撰的《法華傳記》十卷3,共收二百人,各行門所占的人數則為:

(一)講解感應十九人。

(二)諷誦勝利九十二人。

(三)轉讀滅罪十六人。

(四)書寫救苦三十四人。

(五)聽聞利益二十二人。

(六)依正供養附法供養共十七人。

其中竟無一人是修行禪觀及三昧行法的。

以上撰於唐朝的兩種史料書中,合計人數是四百零三人,僅三人是修習禪觀的,比率最高的仍是持誦及轉讀《法華經》,相加共得二百二十八人。此外便是講解、書寫及捨身燒身的法門,歷代都有人行持。

另有一部清初周克復所纂《法華經持驗記》二卷4,共收二百二十八人,唯其有許多例子是一人兼有數種修行事蹟的,經過統計,所得數字如下:

(一)受持讀誦《法華經》者一六○人。

(二)誦《法華經》而得感應神異現象者一○○人。

(三)講說《法華經》者四十四人。

(四)修行法華三昧者二十六人。

(五)書寫《法華經》者二十五人。

(六)精研《法華經》者二十三人。

(七)修習禪定者二十三人。

(八)撰著《法華經》註疏及感通錄者十四人。

(九)修《法華三昧懺儀》者十二人。

(一○)焚身、爇手指、煉足指、投江等捨身供佛者六人。

(一一)其中尚有頂禮《法華經》全部,一字一拜者三人,以及宣唱舉「妙法蓮華經」五字經題者,亦有三人。

《法華經》並未蓄意闡揚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修持法華法門的人,則有不少願生彌陀淨土,僅極少數人,願生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此與天台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中的「至心發願,願命終時,神不亂,正念直,往生安養,面奉彌陀值眾聖」5,有極大的影響。以致凡是天台學者,都會以阿彌陀淨土為歸趣。雖然《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曾有明文:「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6但是依《法華經》如說修行的人,卻很少願往彌勒淨土。

至於燒身、捨身、遺身的修行方法,在《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已明示當時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已有神力變化,所以他在燒身供佛之時,「其身火燃千二百歲」7,嗣又化生轉世出家,又燃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8。這不是普通凡夫可以做得的,即是為了激發無量數人發起無上菩提心的一種難行苦行。經中也並未鼓勵凡夫修行此一法門。但在《法華經.勸持品》中,也曾二度說到「不惜身命」9。這是為向「難可教化」的眾生說《法華經》時,受到了輕慢、恐怖、罵詈毀辱,仍須以無比堅強的忍辱心,說法護法10。再加上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中主張以「不顧身命」來精進修行,同時智顗禪師也是因了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燒身供養「是真精進」句而發悟一旋陀羅尼,於是為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許多以燒身、燃臂、煉指來供佛的苦行紀錄。甚至宋代天台宗的名匠四明知禮,也曾欲燒身供經,結果被人勸阻11。

又如書寫佛經,在經中也有說,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揭皮為紙的記載,但在《法華經》中未見類似的暗示,故迄唐朝為止,未見有血書《法華經》的紀錄,然從宋開始就有刺血寫經的事例了。此在《法華經持驗記》中有五個案例,其中一例最具代表性:「宋釋祖南,居南嶽之雲峰,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末年血乾骨立,念佛聲不絕。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間迸出舍利,隨取隨生。」12

刺血寫經的性質,也是一種苦行,並且將「不惜身命」與書寫經卷合而為一,目的是為供養佛經,跟流布經卷已有出入了。

註解

1

《大正藏》四十六.十一頁上─十五頁中

2

《大正藏》五十一.十二頁中─四十八頁中

3

《大正藏》五十一.四十八頁中─九十七頁上

4

《卍續藏》一三四.八九七頁上─九五三頁下

5

《大正藏》四十六.九五三頁中

6

《大正藏》九.六十一頁下

7

《大正藏》九.五十三頁上─中

8

《大正藏》九.五十三頁下

9

《法華經.勸持品》中曾二度說到「不惜身命」的經文:1.「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大正藏》九.三十六頁上)2.「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大正藏》九.三十六頁下

10

《大正藏》九.三十六頁下

11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卍續藏》一三四.九三七頁上

12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一頁上

六、陀羅尼咒.延僧誦經.唱經題.逐字拜經.稱念觀世音菩薩

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剎女,分別給說法者做守護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普賢菩薩,也說了一個陀羅尼咒,給三七日中修習此《法華經》的人做守護之用。因之而將密教的咒語用之於大乘顯教的經典中者,除了《楞嚴經》之外,《法華經》是最突出的地方。因此而有天台智顗,除了以《法華經》為根本教典之外,也為密部的《大方等陀羅尼經》編撰了一卷《方等三昧行法》1。經中說了不少陀羅尼咒,智顗《方等三昧行法》中的「懺悔法」,便採用了該經的五個咒語2。

此後到了宋朝的四明知禮,也依唐朝伽梵達摩譯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編成了《大悲懺》行法,迄今仍被中國佛教界廣為使用3,〈大悲咒〉也因此風行。這使得中國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顯教的僧俗四眾,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羅尼咒做為修行法門了。乃至晚近數百年來,《禪門日誦》及《毘尼日用》等佛門常用課本中,也都採入了不少的陀羅尼咒。中國佛教之帶有雜修雜行的色彩,不能說與此無關。不過此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泱泱大度,兼容並包。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為止的各種佛教資料所顯示的讀誦經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編成的《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便錄了四則延僧代為誦經超度解厄的記載,現在且舉其中兩則:

(一)錄自《湘山野錄》者:宋人張秉神遊地獄,獄史命其誦《法華經》,張秉便召僧,日請一僧,日誦一部,許終其身4。

(二)編者周克復自獲者:明人蘇州尤弘遠,病中至地獄,被告之曰:「今既得生還,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部,方可消滅罪愆也。」5

地獄的信仰早在《阿含經》已有介紹,對於用誦經及供養來度亡,為時也很早,最早是自己誦經並供養經卷,同時也供養出家僧眾。到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如來讚歎品〉則教人以「自書此經,或教人書」,「自讀此經,或請人讀」6,來超度已墮惡道的眷屬。但卻並未指定要請僧人,甚至指定要請幾位年高有德的僧人,代為讀經超度,這在佛經中是沒有根據的。可是由於有了類此的民間信仰和傳說,便形成了元明二朝「瑜伽僧」的行業,僧人的工作,不是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而是以代人誦經為其職業7。直到現代的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尚有許多人請僧誦經超度先亡。這也可說是《法華經》修行方法的變形及變質。

在《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也有三處見到以唱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字為修行方法的,這倒頗似日本的日蓮聖人主張唱題「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法,雖其在中國,並未形成風氣,曾被用過則為事實:

(一)宋徵士左伸,天台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戒,「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8。

(二)明釋傳燈,少從賢暎庵禪師削䰂。聞講《法華經》,恍有神會。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9。

(三)明武林西溪釋傳記,世稱法華和尚,日誦《法華經》為業:「癸丑七月,辭諸弟子,念佛及三千聲,唱妙法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10

由於經題即含全經經義,故唱經題,便等於稱讚整部的《法華經》。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有三處記述逐字禮拜《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現錄其兩例如下:

(一)五代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七歲捨家,禮《法華經》,字字各拜,拜且徹部」11。

(二)宋朝釋從雅,錢塘人,誦《法華經》二萬餘部,禮佛及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12。

一字一拜禮《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直到現代還有人使用。我本人於一九六○年從軍中退役再度出家後,進入山中靜修,智光老和尚即傳授我逐字禮拜《法華經》的法門:每拜一字即口宣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同時另念一句「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此種修行法,已將唱題及拜經合而為一,頗值得推廣。

《法華經》另一最大特色,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們歷久不衰地普遍奉行。因其方法簡便,靈驗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間現實生活中的苦難災害。只要會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有求必應,沒有任何儀式供養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地,都可修行。

〈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云:「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又云:「稱其名故,即得解脫。」13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凡能稱其名號,即有感應示現。所以此一稱名的觀音法門,比起誦經,更為容易,故也更加普遍流傳。清初世祖順治己亥(西元一六五九年)周克復編集的《觀音經持驗記》上下二卷14,從晉之竺法義,迄清之楊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驗紀錄,皆從群書資料錄出,其實歷代有關觀音靈感的例子,可謂俯拾即是,多是〈普門品〉及〈大悲咒〉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則是屬於〈白衣大士神咒〉的靈驗。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其法門,我曾寫過一篇〈觀世音菩薩〉,已在今日佛教界流傳數十年。

註解

1

(一)《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北涼沙門法眾譯,收於《大正藏》二十一冊。

(二)《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智顗說、灌頂記,收於《大正藏》四十六冊。

2

《大正藏》四十六.九四三頁下─九四四頁上

3

(一)收於《大正藏》二十冊。

(二)《大悲懺》,又作《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收於《大正藏》四十六冊。

4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二頁上─下

5

《卍續藏》一三四.九五二頁下

6

《大正藏》十三.七八三頁上─中

7

參考拙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五十六─五十七頁,一九七五年東京山喜房佛書林發行。

8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一頁上

9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七頁上─下

10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七頁下

11

《卍續藏》一三四.九三五頁下

12

《卍續藏》一三四.九四○頁下

13

《大正藏》九.五十六頁下

14

《卍續藏》一三四.九五四頁上─九九○頁上

七、結論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的,在高層次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方面,依《法華經》而開創了獨特的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天台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華經》的菩薩戒精神,智顗傳有《菩薩戒義疏》1;定學方面則有圓頓、次第、不定的三種止觀以及《法華三昧懺儀》;慧學方面撰有《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此為中國佛教不論在義理的開發和方法的建立,都有決定性的貢獻。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華經》極力強調說法的重要及書寫經卷的功德,佛教便隨著《法華經》抄寫流通而深入民間。在實踐方面,由於信仰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乃至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背誦佛經,此種風氣,直到晚近,尚在流行,雖然很少人真的能夠修成法華三昧,可是一生之中讀數百部乃至上萬部《法華經》,必定也能擔負起身教及言教的教化責任了。

學法,必定護法,《法華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面,都是不落痕跡,而又非常徹底,焚身供佛,捨身護法,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現出了無比的精進和堅韌,同時又一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華經》的菩薩,應當忍辱與柔和,因此使得中國文化中增加了一股全力以赴而又忍辱負責的精神。

在對於一般群眾的適應方法,《法華經》的貢獻,便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宏大感應,以致中國人之中不論是否已經皈依三寶,在面臨緊急災難情況時,多會想到求助於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此也為中國社會的安定,貢獻了無比的力量。

註解

1

《大正藏》四十冊;中華佛學研究所於一九九三年三月,有研究生賴姿蓉通過畢業論文——《菩薩戒義疏之研究》。

《法華經》修行方法於二十八品出現項目表

品名 序品 方便品 譬喻品 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記品 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受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法師品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品 勸持品 安樂行品 從地踊出品 如來壽量品 分別功德品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 常不輕菩薩品 如來神力品 囑累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音菩薩品 普門品 陀羅尼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總計
修行方式 布施 布施                             布施                   布施   4
樂誦經 讀誦     讀誦   諷頌通利     讀誦 讀經   讀誦 讀經能誦 讀誦通利 讀誦 讀誦 讀誦 讀誦 讀誦 讀誦 讀誦     讀誦通利   讀誦此經 18
修禪定 禪定 思惟 思惟 常行禪定   結跏趺坐         深入禪定   常好坐禪 思惟正憶念 禪定           思惟       禪定 若坐思惟 13
讚佛   稱讚諸菩薩     讚歎 讚歎 歎其功德   讚歎 讚歎     讚歎     讚歎菩薩功德     讚歎     以偈讚佛         讚歎 12
聞法 聞法 聞法 聞法 聞如來法         聞法隨喜 聽受           廣聞是經 聞是經                     9
受持 受持佛語 受持     受持     受持 持經 受持 奉持 受持     自持教人持   受持 受持 受持 受持 受持   受持名號 受持   受持 19
講法說法   隨宜說法 說無上道   廣宣佛法 廣說分別 隨宜說法 教化成就 解說 為眾演說 心念口演 說此經典 說經開化 廣說經典   為他人說 隨力演說 解說 為人說 廣說此經 流布此法 為他人說     說法解義   廣令流布 22
具戒威儀 持戒 持戒 持佛淨戒       常修梵行           持戒如比丘菩薩 常修梵行   持戒                 持戒 不貪世樂不近惡人外道   10
忍辱 忍辱               忍辱心     當著忍辱鎧 住忍辱地     忍辱無瞋                     忍辱 7
觀法空性 智慧 求一切智 修習空法       智慧方便   一切法空   了達諸法   觀法實相 常樂智慧   一心智慧   不違實相         得深智慧     智慧   13
造塔供舍利 造塔供舍利       起塔廟       起塔 起塔           起塔       起塔供養   做寶塔           8
歸信 一心信解 信受信解       信受信解           敬信佛     信受佛語 信解                       7
住山林   獨處山林   獨處山林                 在於閒處 常樂靜處                           5
精進 精進 精進 精勤修習 行精進     精進             被精進鎧   精進勇猛                   精進 精進 10
  一稱南無佛               念佛       一心念佛                     一心稱名       4
    深心堅固                     深心 發堅固意   志念堅固                       4
    修慈心   常行慈悲         大慈悲心       慈心說法                         慈悲喜捨   5
  善軟心 質直柔軟             柔和心       柔和善順     柔和                       5
  畫佛像                                                     1
  音樂供養                   伎樂歌頌                                 2
  禮拜   頭頂敬禮     頭面禮足 頭面禮足 頭面禮足   禮拜 禮拜   禮拜 作禮         禮拜     頭面禮足 禮拜         12
  合掌 合掌頂受       合掌   一心合掌 合掌恭敬         合掌             低頭合掌 指爪合十       合十指爪掌   9
      一切供養   供養 供養   供養諸佛 種種供養 供養寶塔 供養 種種供養 供養經卷 供養經典   供養經典       供養此經   種種供養 供養       供養 15
        如說修行               如法修行         如說修行     如說修行         如說修行   如說修行 6
    恭敬諸佛     恭敬 恭敬     敬視如佛 恭敬     恭敬               恭敬曲躬             7
            佛繞                                           1
            瞻仰 瞻仰尊顏 瞻仰世尊           觀佛                           4
              護持 護持法藏 做衛護       護持 護法                           5
                  書寫 自書使人書   書寫 能書使人書 書寫   自書教人書   書寫 書寫 書寫   自書使人書         自書教人書 11
                  集眾聽法       得眾聽受     教人聞                       3
                    尊重     尊重                             2
                      供給走使                                 1
                      以身為床坐                                 1
                        不惜身命                               1
                        惜無上道   求無上慧                           2
                          不行不分別     善答問難                       2
                          不說人過                             1
                          不說經典過                             1
                          不輕餘法師                             1
                          不說人長短                             1
                          不稱名說小乘過                             1
                          不稱名讚歎小乘                             1
                          不以小乘法答                             1
                          不希供養                             1
                          不輕罵學佛道者                             1
                          不戲論諸法                             1
                          平等說法                             1
                          問訊                 問訊         2
                                立僧坊                       1
                                供養眾僧                       1
                                供養讚歎聲聞眾僧                       1
                                隨喜 隨喜讚善 甚大歡喜 3
                                            現一切色身三昧 現一切色身三昧         2
                                            自燃其身供養佛           1
                                            燃手指供佛塔           1
                                            燃足一指供佛塔           1
                                              法華三昧等     七種三昧法華三昧   2
                                                陀羅尼咒 得陀羅尼(咒) 2
                                                三十七道品 1
                                                求索此經 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上篇 教理|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下篇 論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