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論考
和尚與僧伽
這幾天,臺北善導寺正在召開「中華民國佛教海內外僧伽代表大會」,我正在掩關,未能參與盛會。唯因佛教缺少宣傳,一般人對於佛教所用的名詞術語,多不瞭然,比如和尚與僧伽,就是一例。故借《中央日報》副刊一角,略加闡釋。
僧伽代表大會,既然成了這幾天的新聞,所謂僧伽代表,又都是和尚,那麼,僧伽與和尚,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通常都把和尚稱為僧侶,其實,僧侶是梵漢合化的名詞,僧是僧伽,侶是道侶。在印度,僧伽的梵文是saṃgha,它在佛典中的音譯有好多種,比如僧佉、僧加、僧企耶、僧伽耶、桑喝耶等等,它的意譯是眾和會。
原來,佛教的信仰是以三寶為依歸,所謂三寶,就是佛法僧,換言之,佛是覺悟宇宙萬法的覺者,法是被佛覺悟的萬法軌則,僧是傳播佛法的核心幹部,合起來,就是以教主、教義、教團的三者,完成了佛教的型態。
可見,僧伽的意思,原是指佛教的教團而言。不過,佛教的教團,分有大小,因為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特別重視自由的精神,所以僧伽的大小,是以寺院或地區為準的,從四個比丘以上的結合,即稱為僧伽,往上有五人僧伽、十人僧伽、二十人僧伽。超過二十個比丘的結合,則均比照二十人僧伽的儀節要求。四人以下的即不成為僧伽,而是單獨的比丘。所以,在釋迦時代的佛教教團,僅有精神的中心點,卻沒有行政的組織體,凡是四人以上的決議,只要不違背佛法的原則,即可得到大眾的公認。這就是佛教所稱僧伽的原意。至於和尚,在中國民間的觀念,總以為佛教的僧侶就是和尚,其實不然,和尚一詞,既非中國語,亦非印度的梵語,它是由西域語的音訛而來。
在古代的印度,通稱博學之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今日的新疆省于闐縣),稱為和社或和闍(khosha),到了中國便譯成了和尚(見《南海寄歸內法傳》及《祕藏記本》),這個和尚的意思,根本不是指的佛教的比丘,所以在印度其他學派的在家男女,也都有被稱為和尚及和尚尼的(見《雜阿含經》卷九等)。
不過,被稱為和尚的人,必須是博學之士,且須是教學之士。因此,便將佛教的剃度(為人落髮,度人出家)及授戒師,沿用了和尚這個頭銜。雖然佛教的剃度及授戒師的梵語是鄔波馱耶(upādhyāya),但在中國已經相沿成習,老早不用鄔波馱耶而用和尚了。
然而,無論如何,和尚的稱謂,在佛教教內並不尋常,必須出家受戒十年之後,並須通曉三藏教義,至少要懂得了戒律的全部精義之後,始夠做為和尚的資格。在中國,最早是由石勒賜佛圖澄「大和尚」號,和尚的意義就更加隆重起來。縱然到了晚清以來,也唯有大叢林像常州天寧、鎮江金山,以及浙江的天童、阿育王等寺院的住持,才被公認為和尚,一般的僧人是擔當不起和尚頭銜的。
一般人往往誤以為佛教的僧尼,多是在向所謂「命運」低頭以後,才走進佛門的——像本月三日《中央日報》副刊〈寒雨寺〉的作者章江先生,就是這樣。事實上世間沒有一個逃避現實的宗教能夠維繫它的流傳達數千年之久,也許佛教在某種型態方面,的確像是消極,但在釋迦的本旨,卻是入世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上篇 教理|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