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
一、前言
臺灣佛教原係中國佛教的一部分,早期是由大陸的福建省傳入,後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時期,受到若干影響,例如李添春氏留學日本駒澤大學,林錦東及曾普信等人,以在家身住持寺院,剃光頭,穿僧服,擔任佛教儀式的主持人。但是臺灣佛教的基礎,依舊是屬於中國系統的傳承,此如基隆月眉山的靈泉寺派,臺南開元寺及竹溪寺派,中壢的圓光寺派等的僧侶,都還保持著中國佛教模式,傳授中國佛教的戒法。也有若干僧侶,遊學大陸的叢林,此如斌宗及其弟子慧嶽等人。
因此,當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之後,大陸的佛教即受到臺灣的歡迎,特別是從一九四九年起,由於大陸各地的佛教菁英僧侶及居士,約數十位,陸續地移居臺灣,更為臺灣佛教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生機。其中以太虛大師的同學、弟子、學生及其三傳,占的比率最高,例如焦山智光及其弟子南亭,三傳成一。太虛的門下,則有東初、慈航、印順、默如、李子寬等,再傳續明、演培、仁俊,三傳星雲、聖嚴等。另有圓瑛法師的弟子白聖及其同學道源;印光大師的在俗弟子李炳南;虛雲和尚的弟子蔡念生,徒孫靈源等人。
這些人到了臺灣之後,從事於寺院的經營、佛學院的開創、經書雜誌的發行,以及《大藏經》的影印,為臺灣佛教的教育文化及宗教事業等各方面,都做了相當大的貢獻。
至於學術的佛教在臺灣,基礎相當脆弱,自一九五○年至一九六○年代,在臺灣的佛教徒中,能寫出夠水準的學術論文者很少,有一份名為《臺灣佛教》的月刊,經常刊載一些日本學者們所寫名作的中文譯稿,偶爾有幾篇臺灣學者的論著,所引用的資料,也都是出於日文著作的第二手。一九五二年秋,印順法師自香港到了臺灣,他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學問僧,他的文章經常發表於《海潮音》月刊,他為臺灣佛教的學術化,注入了強有力的營養。然而若以現代學術論文的角度來看他當時論著,只能說他的思想敏銳,頗具深度,而尚未具學術的要求,那時他的文章,雖然觸及面很廣,卻少註明他所徵引資料及其論點的出處。直到一九七○年,印順法師寫成《中國禪宗史》一書,無論在史料的運用及資料的考證判斷,都極謹嚴,這算是一部純學術的論著了,故於一九七三年即以此書而獲得日本大正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主審的教授是關口真大博士。實際上他在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年之間,一共寫了三部書,另外兩部是《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都是以現代學術的方法完成的鉅著,也是帶動臺灣佛教學術研究的里程碑。
二、臺灣的佛學學報
臺灣的佛教刊物雜誌,四十年來起起落落的總有百種以上,經常維持出版發行的,為數極少,其中偶有學術論文刊出的,僅有《海潮音》、《中國佛教》、《菩提樹》、《獅子吼》、《慧炬》、《佛教文化》、《十方》等。以佛教學術專門刊物的姿態出版者,乃為《華岡佛學學報》、《中華佛學學報》、《華梵佛學年刊》、《佛光學報》、《西藏會訊》、《西藏研究論集》、《諦觀》等數種。在一般的人文科學學報及漢學學報中,偶爾也會刊出幾篇有關佛教研究的論文,比如《故宮學術季刊》、《國立編譯館館刊》、《中國學術年刊》、《臺灣大學哲學論評》、《漢學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佛教藝術》、《鵝湖學誌》、《敦煌學》、《當代》等。
被臺灣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所肯定的佛教學術刊物,則僅有《華岡佛學學報》、《華梵佛學年刊》、《中華佛學學報》、《中國佛教》等四種。其中論文篇幅最多,選稿標準最為嚴謹的,則首推《華岡佛學學報》及《中華佛學學報》。
此兩種佛學學報,原係同一份學報的先後兩個階段,《華岡佛學學報》創刊於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由中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其發行人兼主編即是當時該所所長張曼濤,迄一九七三年五月發行至第三期,因為張氏去職而停刊。到了一九七八年十月,我本人被聘為該所所長,便醞釀《華岡佛學學報》的復刊工作,直到一九八○年十月,它的第四期始行面世。
然而到了一九八五年十月發行至第八期之後,由於該校創辦人年老退休,校政方針改變,「中華學術院」終止各項活動,佛學研究所被逼停止招生,我本人也離開了該校。為了佛教學術人才的培養,不能因此中輟辦教育的工作,我便於一九八五年張羅著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同時考慮發行學報,至一九八七年三月,比照《華岡佛學學報》的型式及其學術水準,出版了第一期的《中華佛學學報》。由於人事的丕變,人力及財力的兩缺,我們無法做到每年定期出版學報,故到今(一九九一)年七月,只發行到第四號。
三、《華岡》及《中華》佛學學報
在一九六○年代的臺灣佛教界,能有治學興趣和研究潛力的人,實在不多,所以前三期的《華岡佛學學報》作者群,一共十四位,那便是印順、道安、邢光祖、張曼濤、張尚德、林傳芳、韋達、梁道蔚、藍吉富、黃公偉、巴宙、陳祚龍、陳清香、周邦道。其中在臺灣島內而有教授及研究員資格身分的,僅印順、道安、邢光祖、韋達、張曼濤、黃公偉、周邦道等七人,巴宙教授在美國,陳祚龍教授在法國,陳清香、張尚德、林傳芳、藍吉富、梁道蔚等五位,都尚是講師及研究所學生的身分。至於他們的作品性質,具備學術論文形式及價值的,僅僅邢光祖的〈禪與詩畫〉,印順的〈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張曼濤的〈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思想〉、〈魏晉新學與佛教思想的問題〉,林傳芳的〈新發見的西藏佛教文獻Hu Lan Deb
Ther的內容及其價值〉及〈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展開〉,陳祚龍的〈劉薩河研究〉,藍吉富的〈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及〈漢譯本《中論》初探〉、陳清香的〈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共計七人寫了十一篇。其餘諸文,則係譯稿、札記、英文著作、書評、通訊、辭、序等。
一九七二年八月,道安法師在《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開頭,寫了一篇〈栞辭〉,文中介紹了當時他所見到的中國人圈內的佛教學術活動狀況,他說:「近數年來,若國內之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均有其特佳之成績表現。」「旅美之陳觀勝、張澄基、張鐘元等教授,亦皆有其嶄新謹嚴之著述貢獻。留日之林傳芳、梁道蔚、聖嚴法師等,其學力亦日益大進。他如出身(香港)新亞的曹仕邦、霍韜晦、李潤生等,亦均是佛學界的後起之秀;長者如(香港)羅時憲、陸寬祐、韋達等,亦莫不積學不凡。」「在錫蘭之巴宙(現已旅美執教於愛荷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在印之譚雲山更是多年埋首於內學之士,他如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之齊思貽、多倫多之冉雲華等,皆都深入教海。」
當年道安法師所知的臺港及國外華人佛教學者之中,僅張曼濤已從日本留學回國,在臺灣居住的佛教學者,除道安本人,僅得印順及東初二人而已,道安研究藏經雕刻,印順研究的範圍以印度的阿含、一切有部諸論、龍樹的中觀學為主,東初是我的剃度師,乃以佛教史學為其專攻,他撰有《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張曼濤於留日期間,專究涅槃思想。此外道安所知的十五位華系佛教學者,均在香港、日本、印度、美國、加拿大。事實上,當時在臺灣的尚有一、兩位青年佛教學者,已於《華岡佛學學報》初露了頭角,那便是藍吉富及陳清香。
從一九八○年十月發行《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開始,它便進入了第二階段,那是由於我本人成了它的主持人。此後的十一年之間,《華岡佛學學報》繼續發行了五期,接下來的《中華佛學學報》也發行了四期,每期的篇幅均在三十五萬字上下,撰稿學者陣容,也大大地壯盛起來,尤其所刊論文的層面和範圍,也漸漸地擴展開來。現在將其作者所提論文以統計方法,製成一表如下:
《華岡佛學學報》第四至八期,《中華佛學學報》第一至四期作者及論文目錄一覽表:
作者 | 身分學位 | 論文題目 | 學報期數 | 所占頁數 | 學術分野 | 作者現在地(備考) |
---|---|---|---|---|---|---|
釋聖嚴 | 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 序─學術的佛教 | 《華岡》四 | 一─四 | 一般 | 臺灣及美國兩地各一半時間 |
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 | 《華岡》四 | 五─二○ | 中國禪宗 | |||
序─教育的佛教 | 《華岡》五 | 一─五 | 一般 | |||
明末的居士佛教 | 《華岡》五 | 七─三六 | 明末中國佛教 | |||
淨土思想之考察 | 《華岡》六 | 五─四八 | 淨土學 | |||
明末中國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 《華岡》七 | 一─六二 | 明末中國佛教 | |||
明末中國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 《華岡》八 | 一─七六 | 明末中國佛教 | |||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 《中華》一 | 一─二四 | 明末中國佛教 | |||
Tso-Ch’an | 《中華》二 | 三五九─三八七 | (英文)禪宗 | |||
《六祖壇經》的思想 | 《中華》三 | 一四九─一六四 | 中國禪宗 | |||
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 | 《中華》四 | 七─十 | 一般 | |||
楊白衣 | 日本東京佛教大學大學院畢業文學博士臺北工專教授 | 看話禪之研究 | 《華岡》四 | 二一─四○ | 中國禪宗 | 臺灣(已故) |
譯牧田諦亮著〈疑經研究〉 | 《華岡》四 | 二八四─三○六 | 譯稿 | |||
《金剛經》之研究 | 《華岡》五 | 五七─一一二 | 金剛般若 | |||
圓測之研究─傳記及其思想特色 | 《華岡》六 | 一○五─一五六 | 中國唯識 | |||
道倫《瑜伽師地論記》之研究 | 《華岡》七 | 一一三─一三四 | 中國唯識 | |||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 | 《華岡》八 | 七七─一三四 | 淨土學 | |||
方東美 | 前臺灣大學哲研究所教授 | 以西方方法學「關係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 | 《華岡》四 | 四一─一七○ | 西方哲學、華嚴學 | 臺灣(已故─係由其學生楊政河提供的遺稿) |
從分析哲學觀點評述三論宗與康德哲學、天台宗、華嚴宗之異同 | 《華岡》五 | 一一三─一四四 | 西方哲學、三論、天台、華嚴學 | |||
程文熙 | 國大代表 | 四《阿含經》:「六大」、「十八界」、「五蘊」、「十二因緣」、「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論 | 《華岡》四 | 七一─九五 | 《阿含經》 | 臺灣 |
楊政河 | 臺灣大學哲學系講師 |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 | 《華岡》四 | 九六─一三一 | 華嚴學 | 臺灣 |
魏晉南北朝佛學思想玄學化之研究 | 《華岡》五 | 二一一─二四八 | 魏晉佛學 | |||
宗密大師學風研究 | 《華岡》六 | 二二七─二七六 | 華嚴學 | |||
冉雲華 | 印度國際大學哲學博士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 宗密著《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 | 《華岡》四 | 一三二─一六六 | 中國佛教史傳學─華嚴 | 加拿大,一九八九年起客居臺灣 |
元初臨濟僧人─海雲的禪法和思想 | 《華岡》五 | 三七─五六 | 中國佛教史傳學─禪 | |||
敦煌文獻與僧稠的禪法 | 《華岡》六 | 七三─一○四 | 敦煌學禪史 | |||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 | 《華岡》七 | 六三─一○○ | 中國佛教史傳學─禪 | |||
玄奘大師與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 | 《華岡》八 | 一三五─一五八 | 中國佛教史傳學 | |||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 | 《中華》一 | 四三─五八 | 中國佛教史傳學 | |||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 | 《中華》三 | 一六五─一八四 | 中印禪學史 | |||
延壽的戒律思想初探 | 《中華》四 | 二九七─三一二 | 中國戒律史 | |||
李世傑 | 臺灣大學 | 天台哲學的原理 | 《華岡》四 | 一六七─一八六 | 天台學 | 臺灣 |
張曼濤 | 日本大谷大學博士課程修畢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 | 《華岡》四 | 一八七─一九九 | 涅槃學 | 臺灣(已故) |
李志夫 | 印度大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 | 《華岡》四 | 二○○─二二三 | 佛教學理事觀 | 臺灣 |
三論宗之理事觀 | 《華岡》五 | 一六三─二一○ | 佛教學理事觀 | |||
天台宗之理事觀 | 《華岡》六 | 一五七─二○二 | 佛教學理事觀 | |||
中國禪宗理事觀 | 《華岡》七 | 一三五─一九八 | 佛教學理事觀 | |||
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 | 《中華》一 | 四七─六八 | 印度哲學 | |||
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 | 《中華》三 | 四七─六八 | 印度佛學、俱舍學 | |||
陳榮波 |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副教授 | 《易經》離卦與曹洞禪 | 《華岡》四 | 二二四─二四四 | 中國禪學 | 臺灣 |
中國禪宗的特質 | 《華岡》五 | 三○九─三三○ | 中國禪學 | |||
劉貴傑 |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新竹師範學院教授 |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 《華岡》四 | 二四五─二七三 | 魏晉佛學 | 臺灣 |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基楚 | 《華岡》五 | 三五七─三七六 | 魏晉佛學 | |||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特色及其價值意義 | 《華岡》六 | 三七七─四一六 | 魏晉佛學 | |||
清談與佛教 | 《華岡》七 | 二八七─三○○ | 魏晉佛學 | |||
僧肇思想之基楚 | 《華岡》八 | 三一一─三五八 | 魏晉佛學 | |||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淵源 | 《中華》一 | 八一─一二一 | 魏晉佛學 | |||
契嵩思想研究 | 《中華》二 | 二一三─二四○ | 儒佛思想 | |||
僧叡思想研究 | 《中華》三 | 二三七─二六○ | 魏晉佛學 | |||
東晉道安思想析論 | 《中華》四 | 二三五─二八六 | 魏晉佛學 | |||
吳永猛 | 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 佛教經濟研究的回顧 | 《華岡》四 | 二七四─二八三 | 一般 | 臺灣 |
禪畫研究的回顧 | 《華岡》七 | 一九九─二一六 | 佛教藝術 | |||
禪畫的特質 | 《華岡》八 | 二五七─二八二 | 佛教藝術 | |||
《壇經》與六祖禪畫 | 《中華》一 | 一三七─一五二 | 佛教藝術 | |||
陳清香 |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日本天理大學研究 | 羅漢圖像研究 | 《華岡》四 | 三○七─三七一 | 佛教藝術 | 臺灣 |
「五百羅漢圖像」研究 | 《華岡》五 | 三七七─四二一 | 佛教藝術 | |||
論雲岡石佛式樣的源流 | 《華岡》六 | 三四五─三七六 | 佛教藝術 | |||
東渡日本的宋代羅漢畫 | 《華岡》七 | 二三五─二六○ | 佛教藝術 | |||
論元代的羅漢畫 | 《華岡》八 | 二八三─三一○ | 佛教藝術 | |||
涅槃變相研究 | 《中華》一 | 二九五─三二六 | 佛教藝術 | |||
劉心皇 | 國大代表 | 曼殊新考 | 《華岡》四 | 三七二─三八五 | 佛教人物 | 臺灣 |
札奇斯欽 | 北京大學、美國猶他大學教授 | 佛教在蒙古 | 《華岡》五 | 一四五─一六二 | 蒙古佛教 | 美國 |
楊惠南 | 臺灣大學碩士臺灣大學副教授 | 《成唯識論》中時間與種熏觀念的研究 | 《華岡》五 | 二四九─二七四 | 唯識學 | 臺灣 |
《中論》裡的「四句」之研究 | 《華岡》六 | 二七七─三一○ | 中觀學 | |||
龍樹《迴諍論》中的「空」之研究 | 《華岡》八 | 一九三─二三六 | 中觀學 | |||
龍樹《迴諍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 | 《中華》二 | 一一一─一四二 | 中觀學 | |||
曹仕邦 | 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博士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淫戒的一些實例 | 《華岡》五 | 二七五─二八八 | 中國佛教史 | 本在澳洲,後移住臺灣 |
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面對的難題 | 《華岡》六 | 三二七─三四四 | 中國佛教史 | |||
《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 | 《華岡》七 | 二一七─二三四 | 中國戒律史 | |||
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 | 《華岡》八 | 一五九─一九二 | 中國佛教史 | |||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 | 《中華》一 | 一五三─一八○ | 中國佛教史 | |||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戒規或天竺傳統的各類實例 | 《中華》二 | 三二五─三五七 | 中國戒律史 | |||
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 《中華》三 | 二六一─三○○ | 書評 | |||
劉奕賜 | 師範大學碩士中正理工學院副教授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要義 | 《華岡》五 | 二八九─三○八 | 經典研究 | 臺灣 |
釋明復 |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 貫休禪師生平的探討 | 《華岡》六 | 四九─七二 | 中國佛教史 | 臺灣 |
霍韜晦 | 日本大谷大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講師 | 唯識五義 | 《華岡》六 | 三一一─三二六 | 唯識學 | 香港 |
孔維勤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 宋釋永明延壽論心王義至八識之展開 | 《華岡》六 | 四一七─四五二 | 中國佛學 | 臺灣 |
宋釋永明延壽之理事觀 | 《華岡》八 | 三五九─四二四 | 中國佛學 | |||
李昌頤 | 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 | 《壇經》思想的源流 | 《華岡》六 | 四五三─四七六 | 禪學 | 臺灣 |
《中論》空無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與現代的關係 | 《華岡》七 | 三五五─四○○ | 中觀 | |||
吳汝鈞 | 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日本京都大學研究 | 龍樹之論空、假、中 | 《華岡》七 | 一○一─一一二 | 中觀 | 香港 |
《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 | 《華岡》八 | 二三七─二五六 | 般若學 | |||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 《中華》一 | 一二三─一三六 | 一般印度佛學 | |||
〈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 《中華》四 | 三一三─三四○ | 禪學 | |||
熊琬 | 政治大學文學博士 | 朱子理學與佛學 | 《華岡》七 | 二六一─二八六 | 佛學與儒學 | 臺灣 |
釋惠敏 | 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 | 梵本《中論頌月稱註》(淨明句論)研究序論 | 《華岡》七 | 三二九─三五四 | 中觀學 | 臺灣 |
《月喻經》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有關部分為主 | 《中華》二 | 一四三─一五六 | 瑜伽學 | |||
「聲聞地」之「資糧論」的三重結構 | 《中華》三 | 六九─八二 | 瑜伽學 | |||
陳玉蛟 | 中央大學碩士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三寶釋義 | 《華岡》八 | 四二五─四四四 | 西藏佛學 | 臺灣 |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大乘二十僧〉釋義 | 《中華》一 | 一八一─二二八 | 西藏佛學 | |||
《現觀莊嚴論》初探 | 《中華》二 | 一五七─二一二 | 西藏佛學 | |||
「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功能 | 《中華》三 | 二○九─二三六 | 西藏佛學 | |||
《菩提道燈難處釋》探微 | 《中華》四 | 三四一─三六○ | 西藏佛學 | |||
巴宙 | 印度國際大學博士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 | 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 | 《中華》一 | 五九─八○ | 一般 | 美國 |
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 | 《中華》二 | 六五─一一○ | 敦煌及西藏佛學 | |||
杜松柏 | 中興大學教授 | 禪宗的體用研究 | 《中華》一 | 二二九─二四四 | 中國禪學 | 臺灣 |
鄧克銘 | 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 | 大慧宗杲禪師禪法之特色 | 《中華》一 | 二八一─二九四 | 中國禪學 | 臺灣 |
楊郁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醫師 |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 《中華》二 | 一─六四 | 《阿含經》 | 臺灣 |
南、北傳「十八愛行」之法說及義說 | 《中華》三 | 一─二四 | 阿含學 | |||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上) | 《中華》四 | 一二一─一六八 | 阿含學 | |||
陳祚龍 | 法國巴黎大學博士 | 李唐名相姚崇與佛教 | 《中華》二 | 二四一─二六六 | 中國佛教史 | 法國 |
江燦騰 | 臺灣大學博士班 | 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 | 《中華》二 | 二六七─三二四 | 中國佛教史 | 臺灣 |
林崇安 | 美國萊斯大學理學博士中央大學理學院教授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 《中華》三 | 二五─四六 | 部派佛學 | 臺灣 |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 《中華》四 | 一─二八 | 經典研究 | |||
高明道 | 師範大學博士班研究生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蟻垤經》初探 | 《中華》四 | 二九─七四 | 佛教文獻學 | 臺灣(原籍德國) |
丁敏 | 政治大學文學博士 | 譬喻佛典之研究 | 《中華》四 | 七五─一二○ | 佛教文獻學 | 臺灣 |
傅偉勳 |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 | 《中華》三 | 一一七─一四八 | 中國佛學 | 美國 |
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 | 《中華》四 | 一六九─二○○ | 佛教哲學 | |||
成中英 | 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教授 | 禪的詭論和邏輯 | 《中華》三 | 一八五─二○八 | 禪學哲學 | 美國 |
汪娟 | 輔仁大學文學博士班 | 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 | 《中華》四 | 二八七─二九六 | 中國佛教史 | 臺灣 |
筱原亨一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 《道原神僧感通錄》資料來源分析 | 《中華》三 | 三一九─三八○ | 中國佛教史 | 加拿大(英文稿,原籍日本) |
白居易墓誌銘中的「結構」和「群體」 | 《中華》四 | 三七九─四五○ | 中國佛教史 | |||
史維仁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美國佛州大學教授 | 從客觀的立場理解宗教 | 《中華》一 | 三二七─三六七 | 宗教學 | 美國(英文稿,美國籍) |
禪宗起源新探 | 《中華》二 | 三九一─三九八 | 中國禪學 | |||
巴博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藏大圓滿教義與中國禪法的融合 | 《中華》三 | 三○一─三一八 | 藏漢佛教比較 | (英文稿,美國籍) |
葉阿月 |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臺灣大學教授 | 窺基所著《心經幽贊》中的「阿顛底迦」的諸問題 | 《中華》三 | 三八一─四○○ | 唯識學 | 臺灣(英文稿) |
稻田龜男 | 日本東京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 東西方形上學的評論 | 《中華》四 | 三六一─三七八 | 東西哲學比較 | 美國(英文稿,原籍日本) |
華珊嘉 | 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教授 | 禪與西方精神治療 | 《中華》四 | 四五一─四九四 | 現代禪宗 | 美國(英文稿,美國籍) |
以上共計四十四位作者,發表了一一八篇論文。其中十一位居住國外,六位是外籍。以他們的學歷而言,出身於日本各大學者十一位,遊學印度者三位,獲得美國學位者七人,有英、法兩國學位者一人,在澳洲完成學位者一人,其餘二十一位皆係島內造就。
就其論文的主題範圍而言,研究中國佛教的人數及篇數最多,其中屬於中國漢傳佛教史學的有釋聖嚴的四篇,冉雲華的八篇,曹仕邦的七篇,江燦騰、釋明復及汪娟的各一篇,篠原亨一的兩篇。屬於禪學者則有釋聖嚴及陳榮波的各兩篇,楊白衣、李昌頤、吳汝鈞、杜松柏、鄧克銘、成中英、史維仁、華珊嘉的各一篇。屬淨土學的則有釋聖嚴、楊白衣的各一篇。屬於華嚴學的則有方東美、楊政河的各兩篇。屬於魏晉佛學的則有楊政河的一篇、劉貴傑的八篇。天台學的僅得李世傑寫了一篇。中國唯識學者有楊白衣的兩篇,霍韜晦、楊惠南及葉阿月的各一篇。中印佛學及與儒學對比的有劉貴傑、熊琬與傅偉勳的各一篇,李志夫的四篇。中國佛教藝術史者,有吳永猛三篇、陳清香的六篇。佛教寺院經濟的有吳永猛的一篇。蒙古佛教的有札奇斯欽的一篇。漢藏佛教對比研究的有巴宙及巴博的各一篇。西藏佛教有陳玉蛟寫了五篇。
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的人數也不少。屬於阿含學的有程文熙一篇、楊郁文三篇。俱舍學有李志夫的一篇。般若龍樹中觀學的有楊白衣、李昌頤、釋惠敏各一篇、吳汝鈞的兩篇、楊惠南的三篇。瑜伽學的有釋惠敏的兩篇。涅槃學的僅有張曼濤的一篇。有關印度部派佛教及大小乘經典者則有劉奕賜的一篇,林崇安的兩篇。印度哲學的乃有李志夫的一篇。佛教文獻學的則有高明道及丁敏的各一篇。宗教學及東西方哲學比較者,乃有史維仁及稻田龜男的各一篇。
由以上的綜合分類,可以知道,《華岡》及《中華》先後兩種佛學學報,在將臺灣佛教帶向學術化的過程中,已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首從國外引進學術的觀念及方法,同時以優厚的稿酬鼓勵國內外的學者,撰寫研究佛教的論文。故從一九七二年時道安法師所見的僅十多位華人群中的佛教學者,發展到一九九一年時,已有三十八位華裔的學者撰寫有關佛教的論文了。在刊出的一一八篇論文之中,是以研究中國漢傳佛教的分量最多,多達七十多篇,尤其在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方面,釋聖嚴、曹仕邦、冉雲華三位博士,所下的工夫最深,所見的成果也最多。次如劉貴傑的魏晉佛學,陳清香的佛教藝術,均已見出其專攻的功力。研究藏傳佛教的陳玉蛟,連續撰寫了五篇,此在臺灣佛教學界是難得見到的喜訊。研究印度佛教方面的楊郁文,專攻漢、巴兩種語文的阿含,也是臺灣佛教學界前所未有的事。至於研究中觀及瑜伽、唯識的學者,老一輩中首推印順法師,年輕一代的則以葉阿月、楊惠南、霍韜晦、釋惠敏的實力較強。
四、臺灣地區其他刊物的佛教學術論文
除了《華岡》及《中華》兩種佛學學報之外,尚有若干位學者,正在做著研究佛教的工作,有的是專攻,多半是兼修。像在《中國佛教》月刊(一九五四年創刊)出現的徐正典,專研唯識學;高柏園撰寫淨土及禪;曾錦坤研究淨土;釋慧嚴研究明末清初的佛教,他在日本佛教大學,已於一九九○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目前受聘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萬金川發表了幾篇印度佛學的論文;葉德生(現已出家,法名厚觀)撰寫〈十住毘婆沙論與華嚴十地經之比較研究〉,目前正在東京大學大學院留學中;林孟穎撰寫中觀及唯識,她出身於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從《華梵佛學學報》(一九八二年創刊)及《漢學研究》(一九八三年創刊)可以見到釋曉雲有關佛教教育論及佛教藝術的論文。從《西藏研究會訊》(一九八六年創刊,現已發行到第十一期)及《西藏研究論文集》(一九八八年創刊,現已發行到第四期),可以知道臺灣佛教學界,研究西藏學佛教學的,除了陳玉蛟,尚有林崇安、陳又新、蕭金松等人。從《臺灣大學哲學論評》(一九七一年創刊),知道除了楊惠南、楊政河及葉阿月在該學報發表佛學論文之外,尚有釋恆清撰寫了〈論如來藏之空性義〉及〈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等,他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專攻佛學而以研究永明延壽的《宗鏡錄》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在專任臺大副教授並主持法光佛學研究所;另一位張瑞良發表了〈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等。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有一位戴樸庵,發表了三篇有關翻譯佛經事業的論文。其他尚有數十位作者,偶爾撰寫一、兩篇論文發表於不同刊物而不具研究形式與學術價值者從略。
五、臺灣佛教的學術論著
到一九九一年的現在為止,臺灣尚未有一所大學設有佛教學系,更沒有碩士及博士課程的佛教學專攻。但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的哲學、歷史、中文及邊政的研究所內,有若干研究生基於個人的興趣,以佛教學為題材,撰寫碩士及博士論文,近十年來我本人便指導了四篇博士論文,例如文大哲學所的孔維勤撰寫《永明延壽宗教論》(已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刊行),政大中文所的王文顏撰寫《佛典漢譯之研究》(天華出版公司刊行)、許宗興的《佛教的心性與儒家的性理》,以及涂艷秋撰寫《僧肇思想探究》等。另有博士論文如文大哲學所的劉貴傑撰寫《竺道生思想之研究》、何國銓的《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何乾的《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史學所蔣義斌的《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哲學所蘇順子的《中國格義佛教之研究》,師大國文所的傅世怡撰寫《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以及顏尚文的《梁武帝「皇帝菩薩」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礎》等。
至於近十年來以佛教題材撰寫碩士論文者則更多,其中已經出版的,則有中華佛學研究所釋果祥的《紫柏大師研究》、釋見正的《印光大師生平與思想》(以上兩書均由東初出版社發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高明道的《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史學所王美惠的《善導大師之研究》、賴建成的《吳越佛教之發展》、黃運喜的《會昌法難研究》,哲學所李燕惠的《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陳英善的《華嚴清淨心之研究》、李泰敬的《普照禪之研究》、溫金柯的《阿毘達磨俱舍論的諸法假實問題》,印度所李明芳的《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金希庭的《中國早期法華經之「方便」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所的李開濟撰寫《心經理論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蔡纓勳的《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胡順萍的《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政治大學中文所楊聖立的《洛陽伽藍記研究》、蔡榮婷的《景德傳燈錄之研究》、羅汀琳的《敦煌佛經寫卷題記初探》,邊政所黃正旭的《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清華大學歷史所蘇瑤崇的《佛教之社會機能初探——以東晉至隋唐嶺南佛教為例》、李玉珍的《唐代的比丘尼》,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莊耀輝的《唐代佛書分類與現代佛學圖書分類之比較研究》及釋成觀的《高麗再雕大藏目錄之研究》。
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除了鼓勵並培養專業的佛教學術人才之外,自一九八九年起,每年也以獎學金的方式對研究佛教的碩士及博士論文,給予獎勵。一九九○年獲頒此項獎金者共九位,博士兩位,各得獎金新臺幣十萬元,他們是政治大學中文所丁敏的論文《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文化大學哲學所孫富支的論文《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碩士七位,各得新臺幣五萬元,他們是文化大學中文所汪娟,哲學所柳長吉、古天英,印度所金希庭,臺灣大學哲學所釋若學、釋若懷,臺灣大學圖書館所釋成觀。
除了學位論文之外,也有若干出版社發行為數不多的學術性的佛教論著,例如臺北的學生書局出版了吳汝鈞的《佛學研究方法論》以及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關世謙中譯本《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廖明活的《嘉祥吉藏學說》。臺北志文出版社為陳榮波出版了《禪海之筏》及《禪學闡微》10。臺北文津出版社為何國銓出版了《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臺北商務印書館為蔣義斌出版了《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於一九九○年為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召開的「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出版了中文部分的論文集《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我所主持的東初出版社11也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的關係學者,出版了十多種屬於研究性的論著及工具書,例如冉雲華的《中國禪學研究論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曹仕邦的《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釋昭慧的《如是我思》(論集),釋聖嚴的《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明末佛教研究》,釋惠敏的《中觀與瑜伽》,鄧克銘的《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大慧宗杲之禪法》、《張九成思想之研究》,陳玉蛟的《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現觀莊嚴論初探》,蔡運辰的《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了李世傑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顏尚文的《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江燦騰的《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和《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
此外,在近十多年中的臺灣,也出版了幾部史料性、資料性、學術性的文集或論集,那便是正聞出版社,為印順法師出版了共計二十四冊的《妙雲集》,演培法師的《諦觀集》共計二十五冊,幻生法師的《滄海文集》計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為默如法師出版了《默如叢書》計五冊,為蔡運辰出版了《如是庵學佛賸語》計五冊,為佛林居士出版了《佛林叢書》計十八冊。東初出版社為東初法師出版了《東初老人全集》計七冊。
六、結語
從如上各論著的主題,可以看出,屬於中國佛教文學、史學的較多,若干篇屬於佛教思想的論文,亦未出中國佛學的範圍,這是由於臺灣的佛教學術界,對佛教原典語文能力不足,所以只好在漢文佛教典籍中著手。多半學者甚至也未能參考現代國際佛教學者們已經得到的研究成果,不過現代日本佛教的學術著作,已漸漸受到臺灣學者們重視。因此,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對於研究生的培養,特別重視佛教原典語文及國際通用語文的教授,是以本所師生在梵、巴、藏原典研究方面的成績,已在漸漸成為氣候,對於英、日乃至德語的訓練,也在努力,故於臺灣佛教學術水平的提昇,當可指日可待。
案:本文係為日本山崎宏博士米壽祝賀而撰,脫稿於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紐約東初禪寺。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下篇 論考|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
發表評論